范進中舉
本文通過對前后精神狀態及社會地位的變化的描寫,揭示了封建社會科舉制度對人的毒害。學習時,我們應——
1.抓住胡屠戶對范進中舉前后態度的變化,體會對比的方法對表現人物思想性格、表現主題的作用。
2.體會諷刺手法對表現主題的作用。
3.體會人物語言的個性化描寫。
走近作者
一、作者簡介
吳敬梓(1701—1754),字敏軒,后來又自號秦淮寓客,晚年稱文木老人。安徽省全椒縣人,清代小說家。曾祖輩“兄弟五人,四成進上”,“五十年中,家門鼎盛”。到他祖父以后,家道開始衰落。其父吳霖起是康熙年間的拔貢,做過江蘇贛榆縣的教諭,為人方正,后丟官回鄉,抑郁而亡。父親死后不到十年,他便把家產變賣一空,受到親族奚落,“鄉里傳為子弟戒”。33歲那年春天,他離開全椒,移家南京,住在白板橋西的秦淮水亭,生計艱難,后來不得不靠賣文和親友的周濟過活,但寫下“富貴非所好”、“貧賤安足悲”的詩句,始終不向貧困低頭,不向高官顯貴乞食。36歲那年,安徽巡撫趙國麟推薦他上北京應“博學鴻詞”科的廷試,他堅決“以病辭”。乾隆皇帝南巡,士大夫都去夾道拜迎,只有他“企腳高臥向栩床”,表現出對封建統治者的蔑視。
吳敬樣從小受家庭影響,讀了很多書,想走科舉做官的道路。早年中過秀才,29歲那年還到滁州參加鄉試,但他受了當時社會進步思潮的影響,對程朱理學給予鄙視,對八股文不感興趣,喜歡在詩詞曲賦小說上下工夫,思想行為與封建統治者的要求產生了深刻的矛盾。滁州鄉試落第以后,看著許多鸚鵡學舌的鄙儒一個個高中,而像他這樣有真才實學的人卻反被斥逐,心中越發氣憤。自此,他與統治者的距離越來越遠,對社會現實也日益不滿,特別是對八股取士,恨如仇敵。大約從36歲以后至49歲以前,他寫成了著名的諷刺小說《儒林外史》。
吳敬梓的著作沒有全部流傳下來,除了《儒林外史》,僅存《文木山房詩文集》四卷和《金陵景物圖詩》二十三首。
二、寫作背景
《儒林外史》成書于乾隆年間。作者借古諷今,用以影射清代的社會現實。作品矛頭指向封建科舉制度,揭露士大夫的丑惡面貌,描繪出一幅“儒林”人物群魔亂舞的圖。由于封建思想的禁錮和功名利祿的引誘,當時的知識分子大多深受毒害,利欲熏心。他們一旦科舉得中,或把持官府,或橫行鄉里,而科舉落第者則偽裝名士,爭做統治階級的幫閑或幫兇。這些卑陋的形象,反映了封建社會末期剝削階級的腐朽和沒落,作品對他們的批判與諷刺,表現了作者對封建功名富貴的鄙棄,對科舉制度的否定。
中國封建社會的科舉制度始于隋煬帝設進士科。唐代以后,它成為皇帝籠絡士人,豢養奴才,加強統治的工具。明、清兩代科舉制度更加嚴密,考試題目僅限于“四書”、“五經”,必須寫八股文,使知識分子變成思想僵化的“祿蠢”。《儒林外史》開頭,作者就通過王冕之口,對科舉制度加以抨擊:“這個法卻定的不好!將來讀書人既有此一條榮身之路,把那文行出處都看得輕了。”書中塑造了范進、周進等一批熱衷于科舉功名的腐儒和惡霸形象,許多人物都以當時的實有人物作為原型。這種揭露和批判,觸及了當時突出的社會矛盾,反映了進步知識分子的政治傾向,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