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進中舉
三、相關知識
我國科舉制度古已有之,它作為一種選拔人才的制度,據記載始于漢代。以下各朝,在這基礎上,或繼承,或變化,但大體都有一套較為完整的選拔人才的科舉制度。
明、清兩代的科舉制度大致相同。下面只就清代的科舉制度加以簡單的敘述。
清人為了取得參加正式科舉考試的資格,先要參加童試,參加童試的人稱為儒生或童生,錄取后稱為生員。儒學(清代有府學、州學和縣學,統稱為儒學)和孔廟在一起,稱為學宮。生員“入學”后即受教官(教授、學正、教諭、訓導)的管教。
生員分為三種:成績最好的是廩生,有一定名額,由公家發給糧食;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額;新“入學”的稱為附生。每年由學政考試,按成績等第依次升降。
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三級:鄉試、會試、殿試。
鄉試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一次,又稱為大比。由于是在秋季舉行,所以又稱為秋闈。參加鄉試的是秀才,但是秀才在參加鄉試之前先要通過本省學政巡回舉行的科考,成績優良的才能選送參加鄉試。鄉試考中后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
會試于鄉試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禮部舉行,所以又稱為禮闈或春闈。參加會試的是舉人,考中后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會試后一般要舉行復試。
以上各種考試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試帖詩等。八股文題目出自“四書”、“五經”,略仿宋代的經義,但是措詞要用古人口氣,所謂代圣賢立言。結構有一定的程式,字數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稱為八比文、時文、時藝、制藝。
殿試是皇帝主試的考試,考策問。參加殿試的是貢士,考中后統稱為進士。殿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俗稱狀元,第二名俗稱榜眼,第三名俗稱探花,合稱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稱傳臚。
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儒林院編修。其余諸進士再參加朝考,考論詔奏議詩賦,選擅長文學書法的為庶吉士,其余分別授主事(各部職員)、知縣等(實際上,要獲得主事、知縣等職,還須經過候選、候補,有終身不得官者)。庶吉士在翰林院內特設的教習館(亦名庶常館)肄業三年期滿舉行“散館”考試,成績優良的分別授翰林院編修、翰林院檢討(原來是第二甲的授翰林院編修、原來是第三甲的授翰林院檢討),其余分發各部任主事,或分發到各省任知縣。
融入文本
一、跨越障礙
1.生字辨識
揖(yī) 摯(qiè) 醺(xūn) 腆(tiǎn) 啐(cuì)
嗑(hé) 摜(guàn) 拙(zhuō) 簿(bù) 兀(wù)
菩(pú) 綰(wǎn) 梓(zǐ) 錠(dìng)
2.重點詞語注釋
[現世寶] 丟臉的家伙。 [帶挈] 提攜。
[渾家] 妻子。 [平頭百姓] 普通百姓。
[見教] 指教(我),客套話。 [同案] 一同考取秀才叫同案。
[宗師] 這里指對一省總管教育的官員的稱呼。
[把與] 拿給。 [火候] 這里指寫文章的功夫。
[劈手] 形容手的動作異常迅速。
[拙病] 倒霉的病。 [在下] 對自己的謙稱。
[局不過] 礙于情面,雖然自己不愿意,也只好屈從。
[小心] 這里是顧慮的意思。 [兀自] 只管。
[郎中] 醫生。 [少頃] 一會兒。
[些須] 很少。 [桑梓] 家鄉。 [先年] 先前。
[晚生] 舊時后進的人在前輩面前對自己的謙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