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對教學案
“以自學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學教案
課 題隆中對授課時間授課時:1自學課:1
自讀要求
1.學習古人按一定順序說理論事的方式。
2. 掌握文章用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刻畫中心人物的方法。
3.通過誦讀品味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學習重難點1.諸葛亮怎樣提出自己的策略? 2.諸葛亮為什么提出這樣的策略?(學案)
教學過程設計(教案) 一.[自讀程序] 一、話說諸葛,導入新課。 播放視頻易中天品三國之十七《隆中對策》中一段,引出課題。出示學習目標,明確本節課課時目標。二.學習方法:1、比較分析法。2、對話教學法三.、誦讀經典,打通障礙。 出示自學指導一:1、聽讀課文錄音,標畫生字詞和長句朗讀節奏。2、借助注釋疏通課文,不能順暢翻譯和理解的地方作出標記。 學生質疑、解疑,師生合作疏通文意。四、引導思考:出示自學指導 1、關于劉備與諸葛亮的君臣際遇,史書和小說也都各有不同的記述,《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中是劉備親往尋訪諸葛亮,也就是三顧茅廬,而《魏略》和《九州春秋》則說是諸葛亮主動去找劉備毛遂自薦。除去對史實的考證,從文學的角度來看,你更贊同哪種寫法? 鼓勵學生自由發表見解,教師引導。 2、三顧茅廬的佳話無論真偽其實早已深入人心。可是,同樣是三顧茅廬,讀了《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對比本文“凡三往,乃見”的簡短記述,為什么小說和史傳的敘事會有如此大的差異,作者這樣創作的意圖是什么?(引導學生了解小說與史傳文學的差異及原因)五、人物形象分析之劉備。出示自學指導三。 結合課文內容,簡要分析劉備這個人物形象。五、課時小結。
六. .拓展練習:
作業本練習
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1.以中國古代智者謀士的故事引出諸葛亮,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自學展示[躬]親自。[隴畝]田地。[好]喜歡。[每]常常。 [時]當時。[莫之許]就是“莫許之”。許,承認。 [友善]友好。 [信然]確實這樣。【屯】駐軍防守。 [器]器重、重視。【謂……曰】對……說。 [與俱來]與(之)俱來。俱。一起。 [就見]到那里拜訪。就,接近,趨向。[屈致]委屈(他)召他來。致,招致,引來。[枉]委屈。[駕]車馬,借車馬指劉備。[顧]拜訪。[由是]因此。[遂]于是,就。[詣]去,到。這里是拜訪的意思。 [凡]總共。.[乃見]才見到。 [因]于是。[屏]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漢室]指漢朝。[傾頹]崩潰、衰敗。 [奸臣]指董卓、曹操先后專權.[竊命]盜用皇帝的命令。 [孤]古代王侯的自稱。這里是劉備自稱。[度德量力]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計(自己的)力量(能否勝人人 [信]通“伸”,伸張。 [遂]就。[用]因此。[猖獗]這里是失敗的意思。 [已]停止,罷休。 [計]計策。[安]疑問代詞,怎么。[已來]已,通“以” [不可勝數]數也數不清。勝,盡。 [眾寡]人少。意思是兵力薄弱。 [非臨…,抑亦]不僅……而且 [謀]籌劃(得當)[挾]挾持,控制。[令]號令。[諸侯]這里指當時割據一方的軍閥。 [爭鋒]爭強,爭勝。 [國險而民附]地勢險要,民眾歸附。 [援]外援。[囹]謀取。 [利]物資。[盡]全部取得 [此用武之國]這是用兵之地。意思是兵家必爭之地。[殆]大概。[資]資助,給予。 [險塞]地勢險要。 [天府之土]指自然條件優越,物產豐饒,形勢險固的地方。 [因]依靠。[成]成就,創建。 [暗弱]昏庸懦弱。 [殷]興旺富裕。[存恤]愛撫、愛惜。 [胃]后代。 [信義]誠信仁義。[著]顯明。 [總攬]廣泛地羅致。攬,這里有招致的意思。 [巖阻]險阻,指形勢險要的地方。 [戎]古時對我國西部各族的稱呼。 [夷越]這里泛指我國南部各族。 [修]治理。[政理]政治。 [身]親自。 [簞食壺漿]用簞(盛著)糧食,用壺(裝著)酒水。“簞”和“壺”是形容詞作狀語,表工具。簞,用簞。壺,用水壺。 [誠如是]確實像這樣。 [日]一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