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墟的召喚》教案
⊙總體構思:《廢墟的召喚》是本單元第三篇課文,也是繼《家》之后第二篇精讀課文。此時,學生對議論性散文的特點已經有了初步的感知。這篇課文是作者在歷史的遺跡面前發出的飽含赤子之情的深沉呼喚,表現了作者憂天下之憂的愛國情懷,內容較前兩篇課文稍深一些。學習這篇文章應使學生在課文內容的啟迪下,觀察生活,認識歷史,養成思考和分析的習慣,提高對文字的感悟能力,提高思想認識水平。
⊙課時計劃:
⑴.計劃課時數: 2 課時
⑵.計劃進度: 二 周 1--2 節
⑶.授課方式: 新授 課
⊙教學目標:
⑴.知識與能力:了解作者及有關歷史背景,理解廢墟對現實的指向。
品味賞析語言:筆法簡約含蓄,文字凝重優美。
⑵.過程與方法:理解擬人手法和景物描寫的作用。
能說出題目“廢墟的召喚”的“召喚”的確切含義,領悟文章的主旨。
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文章所流露的責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
能說出和理解作者對廢墟的情感態度和“年輕人”的矛盾心理。
⊙教學重點、難點:
⑴. 品味賞析語言。筆法簡約含蓄,文字凝重優美。
⑵. 理解擬人手法和景物描寫的作用。
⑶. 理解文中“年輕人”的矛盾心理;領悟文章的主旨。
⊙教學過程設計:
【教法學法】
學習從具體事物入手,抒寫情懷,闡發議論,并且掌握此類散文的表現手法。 學習這篇文章,宜采用朗讀、質疑討論、合作探究等教學方式。
第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創設情景,激發動機:
⑴. 學生匯報交流課前了解到的有關圓明園的情況。
提示明確: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侵入北京,闖進圓明園。他們把園內凡是能拿走的東西,統統掠走,拿不動的,就用大車或牲口搬運。實在運不走的,就任意破壞、毀掉。為了銷毀罪證,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軍奉命在園內放火。大火連燒三天,煙云籠罩整個北京城。我國這一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筑藝術的精華,就這樣被化為灰燼。
⑵. 播放《火燒圓明園》的片段。教師運用聲情并茂的語言同步解說:就是這樣一座享有“人間天堂”美稱的萬園之園卻于1860年化為一片灰燼。
引發:看了這段錄象,你們最想說些什么?問些什么?。。。。。。導入本節課。
(二).整體感知課文。
⑴. 自由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⑵. 設計思考問題:1、作者寫了一個怎樣的廢墟?
2、作者是單純地描繪廢墟嗎?還是有什么目的?
3、題目為什么叫《廢墟的召喚》?“廢墟”召喚的是什么?
⑶. 整理課文的寫作思路:
師生共同明確:
第一部分(1——3段)對圓明園廢墟進行整體描繪,突出其凝固、停滯的現狀,透視出作者面對圓明園廢墟所表現出的憂患和惆悵,抒發了作者渴望更新、渴望變革的激情。
第二部分(4——10段)作者直抒胸臆,號召人們留下來,改造這凝固的歷史,“廢墟,不愿永久停泊。”
第三部分(11——20段)作者通過“我”與年輕人的對話,由前面自我情感的直接表達,轉而全社會呼喚尤其是對青年人的呼喚。
第四部分(20、22段)篇末點題,表明全文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