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墟的召喚》教案
(三).學習課文內容,思考問題:
⑴.作者是什么季節來到圓明園憑吊的?面對廢墟,作者是怎樣的情感態度?
明確:冬日,心情沉重。
⑵.“對著這一凝固的歷史,我只有悵然凝望”,為什么說“歷史”是“凝固的”?
明確:因為這蒙受了奇恥大辱的廢墟,只管悠閑地、若無其事的停泊著。如石刻一般,停滯了,凝固了,而廢墟永遠象征了那段與它有關的歷史。所以說歷史凝固了。
⑶.“楚國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辭的光輝,不是永遠充塞于天地之間么?”
明確:1:楚辭的代表人物是屈原,他的《離騷》寫盡了文人墨客的憂國憂民情懷。我們至今還在吟誦他的名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2. 個人雖然渺小,但依然在歷史上可以體現自己的價值。可以無愧于人“小得多的概念”。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給予我們的就是無形而寶貴的精神價值。
⑷. 文章前面說“它該讓出地方,好建設新的一切,”后文卻說“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廢墟呢?最好是這瀛觀一帶,或只是這座斷橋,也可以的”,這樣行文前后是否矛盾?為什么?
明確:不矛盾,前文說的是改造歷史,后文說的是不忘記歷史,兩者相輔相成。作者是經歷一定的掙扎和思考。
(四). 拓展延伸。
⑴.【領悟】題目中的《廢墟的召喚》的“召喚”具體指的什么內容?學生討論:
提示:生命的短暫、自然的永恒,歷史的滄桑,總會令人不禁唏噓感嘆。但是,除了感嘆,我們還應該做些什么呢?
提示:如果沒有憂國憂民、心系天下眾生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那你的感嘆就只能是一種淺薄和虛華。
明確:號召人們繼續奮斗,以改造歷史。“內容”就是指方法和環境。與年輕人的對話更說明了人們在探索未來的道路上尋找希望,做出努力,盡每一個“我”的責任。
⑵.【品味】品味賞析語言:筆法簡約含蓄,文字凝重優美。問題設計:落日賞析。
提示:憑吊是在冬日午后,文章多次提及冬日。請畫出有關冬日的景句。
明確:
①冬日的斜陽無力地照在這一片田野上。(斜陽的“無力”與心情的沉重吻合。)
②右側在夏天是一帶荷塘,現在也只剩下冬日的凄冷。
③空中一陣鴉噪,抬頭只見寒鴉萬點,馱著夕陽,掠過枯樹林,轉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紅色的西天。
④西山在朦朧中涂抹了一層嬌紅,輪廓漸漸清楚起來。那嬌紅中又透一點藍,顯得十分凝重,正配得上空氣中的摸得著的寒意。
⑤水已成冰,冰中透出枝枝荷梗,枯梗上漾著綺輝。遠山凹處,紅日正沉,只照得天邊山頂一片通紅。岸邊幾株枯樹,恰為夕陽做了畫框。框外嬌紅的西山,這時卻全是黛青色,鮮嫩潤澤,一派雨后初晴的模樣,似與這黃昏全不相干,但也有淺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清冷。
⑥我們仍然看落照。通紅的火球消失了。剩下的遠山顯出一層層深淺不同的紫色。濃處如酒。淡處如夢。那不濃不淡處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蘿,這鋪天的霞錦,需要多少個藤蘿花瓣啊。
(五). 課堂小結。宗璞的文章講究誠和雅,大家讀的時候,覺得很難,因為有很多隱諱的句子,其中富有寓意的議論也是解讀文章的重點。
(六). 布置作業:巴爾扎克說:“一場大的屈辱可以變成大的動力。”
余秋雨說:“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發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