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墟的召喚》教案3
設計說明《廢墟的召喚》是本單元第三篇課文,也是繼《家》之后第二篇精讀課文。此時,學生對議論性散文的特點已經有了初步的感知。這篇課文是作者在歷史的遺跡面前發出的飽含赤子之情的深沉呼喚,表現了作者憂天下之憂的愛國情懷,內容較前兩篇課文稍深一些。學習這篇文章應使學生在課文內容的啟迪下,觀察生活,認識歷史,養成思考和分析的習慣,提高對文字的感悟能力,提高思想認識水平。學習從具體事物入手,抒寫情懷,闡發議論,并且掌握此類散文的表現手法。 學習這篇文章,宜采用朗讀、質疑討論、合作探究等教學方式。
永遠的傷口,屈辱的歷史(背景)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侵入北京,闖進圓明園。他們把園內凡是能拿走的東西,統統掠走,拿不動的,就用大車或牲口搬運。實在運不走的,就任意破壞、毀掉。為了銷毀罪證,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軍奉命在園內放火。大火連燒三天,煙云籠罩整個北京城。我國這一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筑藝術的精華,就這樣被化為灰燼。 就是這樣一座享有“人間天堂”美稱的萬園之園卻于1860年化為一片灰燼。 在十九世紀的這場大火中,圓明園所有的輝煌所有的驕傲來不及哀鳴一下,就被吞沒了。他的身體被分成零碎的一點一點,運到了外國的博物館。
現在的圓明園廢墟常年沉睡著,它在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眼里,就有一種現實指向。指向什么? 明確:圓明園是中華民族永遠的傷口,代表著一段屈辱的歷史。
走進作家的心靈世界
宗璞,當代女作家,1928年7月生于北京。主要作品有《弦上的夢》《三生石》《宗璞小說散文選》《丁香結》等。宗璞出生于書香門第,深受中外文化的熏陶,有良好的文化素養的,她的父親是現代哲學家馮友蘭。她的文風素以典雅著稱于文壇,作者自言:“我自己在寫作時遵循兩個字,一曰‘誠’,二曰‘雅’。”《廢墟的召喚》是作者寫于1979年的散文力作,充分體現了她的真摯情感和語言美感。她憑吊這片廢墟的時候有著自己的特有的感受和深沉的思考。1979年時值黨的改革開放的號角如春雷般在神州大地回響,時代正呼喚著改革和振興。
(設計意圖: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而“知人論世”,從而更好地走進作家的心靈世界,體味作者獨特的感受和深沉的思考。)
作品的行文脈絡
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思考:
1、作者寫了一個怎樣的廢墟?
作品的開篇,作者用一種近乎凄愴的筆調,描繪了在冬日斜陽無力地籠罩下的圓明園廢墟的概貌。描繪了干皺的田地中點綴著的斷石殘碑,以及那枯荷衰草
2、作者是單純地描繪廢墟嗎?還是有什么目的?
作者渲染這一派荒涼衰敗的景象,絕不僅僅是憑吊這一歷史的遺跡,發思古之幽情,而是通過這荒蕪景象的描寫,抒發內心渴望更新、渴望變革的激情,作者渴望改變這一切,可以說,這種情感貫穿于整個作品之中。
3、“廢墟”召喚的是什么?
召喚全社會每一個有志之士都投入到時代的大變革和百廢待興的建設浪潮之中。(生命的短暫,自然的永恒,歷史的滄桑,總會令人不禁唏唏感嘆,但是除了感嘆我們還應該做些什么呢?而且沒有憂國憂民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那么人的感嘆就只能是淺薄和虛華。 所以“召喚人們留下來,改造這凝固的歷史”做出努力,應是每一個“我”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