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墟的召喚》教案4
廢墟的召喚李瑄瑄
一、 教學目標:
1、 體會文章所流露的責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
2、 理解句子的含義。
3、 激發學生的歷史使命感。
4、 理解擬人手法和景物描寫的作用。
二、 教學重、難點:結合語境,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三、 課時安排:2課時
四、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前預習:
1、生字詞:
遠瀛(yíng)觀 甲胄(zhòu) 充塞(sè) 碣(jié)石 囁(niè)嚅(rú) 迤邐(yǐ lǐ)窸窣(xī sū)
2、解釋:
莽蒼蒼:郊野蒼茫廣大的景色。
奇恥大辱:難以想象的極大的恥辱。
若無其事:就像沒有那么一回事一樣。形容遇事鎮定,不動聲色;也形容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悵然:形容悶悶不樂或失望的樣子。
如泣如訴:像在哭泣,又像在訴說。形容聲音凄切哀怨。
慷慨激昂:形容說話時滿懷正氣、情緒、語調激動昂揚。
囁嚅:吞吞吐吐,想說又停止。
瞬息萬變:形容短時間內就發生很多變化。
迤邐:曲折連綿。
窸窣:擬聲詞,形容細小的聲音。
憑吊:對著遺跡懷念舊事。
一、 情境導入:
1、 放映有關圓明園遺址的幻燈片,請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談談這段歷史,并說說對這段歷史的認識。
2、 (沒有條件的可以由廢墟的認識引入)廢墟在生活中也可以看到,在你的腦海中,有哪些廢墟的映像?(9。11世貿大樓的廢墟;唐山大地震的廢墟;太平洋海嘯造成的廢墟;拆遷時造成的廢墟等等)可引導學生自由發表意見
二、 自由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思考:1、作者寫了一個怎樣的廢墟?
2、作者是單純地描繪廢墟嗎?還是有什么目的?
3、題目為什么叫《廢墟的召喚》?“廢墟”召喚的是什么?
整理課文的寫作思路:
第一部分(1——3段)對圓明園廢墟進行整體描繪,突出其凝固、停滯的現狀,透視出作者面對圓明園廢墟所表現出的憂患和惆悵,抒發了作者渴望更新、渴望變革的激情。
第二部分(4——10段)作者直抒胸臆,號召人們留下來,改造這凝固的歷史,“廢墟,不愿永久停泊。”
第三部分(11——20段)作者通過“我”與年輕人的對話,由前面自我情感的直接表達,轉而全社會呼喚尤其是對青年人的呼喚。
第四部分(20、22段)篇末點題,表明全文主旨。
第二課時
三、 深入探討;
1、課文對廢墟進行了一番描寫,請同學們找出來。比較一下這些描寫有什么不同?一切景語皆情語,寫出怎樣的景,就傳遞出作者怎樣的情,大家小組討論一下。比較幾處景物描寫的異同,談談你自己的感受。
(1) 第一段景物描寫:運用了一種近乎凄愴的筆調,著重渲染荒涼衰敗的景象:斜陽無力,田地干皺,斷石殘碑,枯荷衰草,寂寂寥寥,凄凄切切。
(2) “空中一陣鴉噪……摸得著的寒意”這段景物描寫,在情調和色彩上都有了明顯的變化。空中鴉噪與廢墟之靜對比,突出廢墟的空曠、寂寥。粉紅色的西天與暗影下的廢墟對比,既是寫實景又把人們的視線由地面引向透著美麗夕陽的空中。作者的心情由陰轉晴,表達作者對變革給國家和民族帶來的萬千氣象的向往和憧憬。
(3) “迤邐行來,已到水邊……使人想起月色的清冷”遠處嬌紅艷麗的晚霞和如酒似夢的朦朧山色,與近處的枯樹殘荷、斷碣寒冰,在色調上形成強烈的反差對比。落霞的美麗嬌艷,突出地反襯了廢墟的荒涼和清冷。這里不僅僅是客觀逼真的客觀描繪,它既傳達了作者改變現狀的迫切情感,也寄托了她對未來的希望與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