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墟的召喚》教案
前一部分的景物描寫,作者著重渲染荒涼衰敗的景象,將內心渴望改革的激情蘊含在其中,這種感情甚至貫穿全篇。
后半部分的景物描寫,情調和色彩有了明顯變化。如作者描繪西山落日的景象:遠景近景互相配合,色彩互相映襯,構成一幅色調凝重,意旨深遠的油畫。畫面中遠處嬌紅艷麗的晚霞和如酒如夢的朦朧山色,與近處的枯樹殘荷、斷碣寒冰,在色調上形成強烈的反差對比。落霞的美麗嬌艷,突出地反襯了廢墟的荒蕪和清冷。這里,絕不僅僅是逼真形象的客觀描繪,它既傳達了作者改變現實的迫切心情,也寄托了作者對未來的希望與憧憬。可謂是有景有情,有物有我。這種寓意深遠的景物描寫把自然屬性的美引向了一種更深更高的境界。
⑵.作者在寫景中還多次穿插了富有寓意的議論。如結尾處作者希望保留一部分廢墟的議論,就是告誡人們不要忘記歷史的悲劇,不要忘記現實的召喚。特別是作者借那位年輕人之口說出的“怎樣盡每一個我的責任?怎樣使環境更好地讓每一個我盡責任”的議論,表現了作者憂慮的心情,同時也給讀者留下了綿長的思索。
(五). 遷移與拓展。
辯論:除了圓明園外,世上還有哪些廢墟?你覺得世上的廢墟有沒有必要都修復起來?或者要留下部分供人憑吊?那其衡量的標準又該如何呢?
提示:復建派:重現圓明園輝煌,不但可以讓游客感受古代建筑風采,而且建筑與廢墟對比所產生的震撼力,遠比單純的廢墟強烈得多。
保留派:堅決反對重修圓明園,更有人強調“一草一木都不能動”,認為廢墟悲涼的滄桑感本身就是對侵略行徑的無聲控訴,是最理想的愛國主義教育,是重修一座輝煌的皇家園林所無法比擬的。
(六). 課堂小結。本文通過對圓明園荒蕪景象的描寫,在憑吊歷史的同時,抒發了內心渴望更新、渴望變革的激情,號召每一個有志之士都投入到時代的大變革和百廢待興的建設浪潮中去。
(七). 布置作業:搜集有關“盡每一個我的責任”的資料,或搜尋一些蘊涵豐富歷史底蘊的材料,聯系自已的情感體驗,寫一篇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