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詞二首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詞的一般常識。
(2)理解詩歌中比喻和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寫景、抒情與議論相結合的特點。
(3)培養朗讀和欣賞詩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朗讀、理解、討論、分析相結合的方法。
(2)三位一體(意象——主旨——感悟)的閱讀教學思想與策略。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領會詞中贊美祖國壯麗的河山和無產階級革命英雄的思想感情。
(2)感受詩人博大的胸襟和豪邁的情懷,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二、教學重點
朗讀;領會詞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三、教學難點
對詞的意境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四、教學過程
1.課外擷英 檢查預習
教師檢查學生課外查找與雪有關的資料。請同學們說出與雪相關的詩詞名句。
2.激發情感 導入新課
雪,冰清玉潔,是情趣的寄托,是人格的化身。自古以來,文人墨客,多以雪為題;詩壇文苑,多有詠雪之作。毛澤東對雪也有特殊興趣,喜歡那漫天飛舞、使世界純凈美好的雪,留下了詠雪的絕唱。這就是我們要學的《沁園春·雪》。(教師板書并簡介題目。)
《沁園春·雪》寫于1936年2月。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全黨全軍的領導地位。毛澤東同志率長征部隊到達陜北之后,領導全黨展開了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偉大斗爭。在陜北清澗縣,毛澤東同志曾于一場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蓋的塬上視察地形,欣賞“北國風光”,觸景生情,于是寫下了這首氣吞山河的壯麗詩篇。
這首詞可以說是毛澤東詩情才智充分的展露,也是毛澤東豐富、崇高的精神世界一次集中的藝術的顯現。那么詩人是如何描寫雪景的呢?從中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懷呢?帶著這樣的問題,讓我們師生共同欣賞《沁園春·雪》。
3.書聲瑯瑯 才華展示
(伴隨優美的畫面與動聽的樂曲,我們仿佛置身其中,仿佛看到了一位偉大的詩人就站在塬上眺望中華大地,心中油然生起種種情愫。讓我們在瑯瑯的讀書聲中感受詩人的偉大情懷。)
教師范讀、個人朗讀、學生齊讀。
教師與同學做適當的點評。
4.討論釋疑 師生賞析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瑯瑯的讀書聲中,同學們非常地投入,仿佛自己就是詩人,這無疑為理解詞的內涵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這首詞中,毛澤東表現出驚人的熟練駕馭語言的能力,遣詞造句,準確而生動,以極少的筆墨畫出了萬里江山的壯美。
分組討論:煉字、內容、修辭、表達、寫法等。
共同討論“惜”字包含哪幾種意味。
在師生共同感受意境之中,體悟本詞的語言藝術之美。
封、飄、望、惟、頓、舞、馳、欲、競、折、惜等詞語的運用(電腦顯示);比喻、擬人、對偶、互文、夸張、借代等修辭手法的運用,使描寫更形象生動,更加強了表現效果。
描寫與抒情、議論相結合,描繪了北國的壯麗雪景,熱情贊美了祖國的大好河山,抒發了詩人的豪邁情懷。
動靜結合、虛實相生、對比、襯托寫法的運用,使文章筆生波瀾、搖曳多姿。
5.對比閱讀 知識遷移
比較《沁園春·雪》與《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的異同。
6.教師總結 整體感知
這首詞上片大筆揮灑,描寫北方雪景,贊美祖國的大好河山;下片縱橫議論,評古今人物,歌頌當代英雄,抒發了自己的抱負。作者以雄視千古的豪情,有力地收束了全篇,點明主題。歷史上所有的英雄都已成為過去,真正能建功立業而又有文采的英雄,是今天的無產階級革命者和人民大眾。這是詩人感情奔放的頂點,是對新時代的歌頌,是對人民、對階級的歌頌,表現了詩人對前途的無限樂觀,對祖國未來的自信。
7.作業布置
小作文 我心目中的英雄
板書設計 沁園春·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