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詞二首
作家與作品
寫作背景
中央紅軍從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整整一年中,經歷了11個省,走過終年積雪的雪山,越過人跡罕至的草地,粉碎了敵人的多次圍攻堵截,打垮了國民黨反動軍隊410個團和不計其數的地主武裝,占領過54個城市,連續行軍二萬五千華里,戰勝了軍事上和自然界的無數艱險,勝利地到達陜北革命根據地,與陜北紅軍會合。這就是著名的兩萬五千里長征。完成長征之后,從11月起,勝利地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陜北革命根據地連續發動的三次“圍剿”,有力地促進了全國抗日民主運動的新的高漲。為了進行抗日,紅軍在1936年2月,渡河東征進入山西,取得了許多勝利,并準備開赴河北抗日前線。但這時蔣介石調動大軍進入山西,協同閻錫山阻攔紅軍前進,同時命令東北軍和西北軍進攻陜北根據地。為了保存抗日實力,爭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紅軍于5月間回師河西,同時發出“停戰議和,一致抗日”的通電,號召國內一切軍隊同紅軍停戰議和,共商抗日救國大計。
《沁園春·雪》即作于1936年2月,正是紅軍渡河東征,出師抗日期間。這是一首長調,以詠雪起興,贊美祖國的江山,評論祖國的歷史,歌頌祖國的今天與未來。大氣磅礴,興會淋漓。久已膾炙人口,成為古今絕唱。
1945年秋,毛澤東在重慶與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柳亞子先生索句,毛澤東手書此詞以贈。有人因此認為即作于此時,并作了許多文章。可是柳亞子先生和詞手稿明明寫著:“次韻和毛潤之初行陜北看大雪之作,不能盡如原意也。”既是“初行陜北”,當在XX年以前;又是“看大雪之作”,當在三冬季節。毛澤東去重慶,時在8月間,怎能于此時作此詞呢?凡在這個誤會下所作的論述,無論為長為短,統統是錯了。
思考與討論
一、《沁園春·雪》上片寫景詠物,下片回顧歷史。對祖國山河的自豪夸贊,與對歷代帝王的輕松評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情感的反差反映了作者什么樣的理想和情懷?
本題的設置在于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的胸懷,詩人的抱負,詩人的理想,詩人的自信與豪邁。祖國山河的美麗與擁有者相得益彰,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是詩人,是文韜武略兼備的詩人。
二、《浪淘沙·北戴河》飽蘸著作者對祖國與人民的博大而深厚的感情。你感悟到這種感情了嗎?請你找出表達這種感情的重點詩句,再摸索作者這種感情的構思軌跡。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這是作者撫古后對現實的贊美。因為千年前的時代是“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的時代,如今卻一片繁榮景象。作者上片先是描繪壯觀景色,下片抒寫懷古頌今的豪邁心情。
有關資料
1.《沁園春·雪》賞析
形式與內容的統一,語言與思想的一致,這本來是文學,特別是詩歌的特質。馬克思說:“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又說:“語言是一種實踐的……現實的意識。”(《德意志意識形態》)因此,作為語言藝術的文學,尤其是詩歌,語言不僅是構成形式的因素,而且在某種意義上也就是內容本身。詩歌的語言,必須是飽含情緒和飽含思想的語言,必須是富有暗示性和富有啟示性的語言。詩的魅力,特別要從它那精確而調和的語言色彩中顯現出來。一首好詩,固然取決于要有深刻的思想內容,但又必須依靠著精美的語言技巧。人們吟誦一首好詩,一唱三嘆,擊節稱賞,往往不只是看它反映了什么,還總是要看它怎樣反映的。正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