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詞二首
作者是怎樣由空及時、由景及情的呢?這首詞的構思是怎樣進行的呢?對這一問題試作探索,于我們讀詞是具有啟發性的。
上片,描繪大風雨中的海上景象:“大雨落幽燕”,劈頭第一句,破空而來,突出了“大雨”;接著說“白浪滔天”,明寫波濤,卻夾帶寫出大風;這些都是以雄健之筆,從大處落墨,不假雕琢,而自具壯美。往下讀,不見雨中的山巒林木,不見雨中的殿閣樓臺,卻詠出了“秦皇島外打魚船”。啊,看那一艘艘漁船,還在與驚濤駭浪搏斗哩!轉眼又是“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這說明風越刮越猛,雨越下越大,在滂沱大雨和滔天白浪中,漁船都隱沒了,誰知道它們隱蔽到哪里去了呢?還是被莽蒼的煙雨所遮斷了呢?這里含蓄地贊美了解放的人民不怕艱險的豪情。有的讀者由此而馳想到帝國主義強盜的艦隊已從秦皇島外的海面上逃得無影無蹤,因為在舊中國這里正是帝國主義強盜的艦隊出沒的地方。這馳想是允許的。雖然“作者未必然”,而“讀者何必不然”。即如此,也還是暗含著贊美之情。正是這贊美給下片的熱情歌頌作了伏線,打下基礎。可以設想,詩人在面向著迷迷濛濛、莽莽蒼蒼的海天,凝神追憶著那倏忽不見的漁船的影像,一個意念猛然閃現在心頭:那歷史上的往事,豈不也是這樣子嗎?千年以前,東征烏桓的曹操正好也曾躍馬揮鞭從這里經過,正好也曾在這里觀滄海,這些豈不是已被時代的風風雨雨遮斷得無影無蹤了嗎?于是就轉入下片了。
下片,抒寫懷古頌今的豪邁心情:“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這些聯想,自然是緣于地望和滄海。但這里的撫今追昔,卻沒有半點蒼涼悲慨的感喟,沒有一絲物是人非的悵惘,因為這聯想的基礎原是對現實的贊美,在上片已設下伏線。所以很自然地便接下去:“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與對往古的追懷相應的是對今天的歌頌。“秋風”眼看就又要“蕭瑟”起來,而“人間”則已“換了”。這是說,千年前的曹操處的是一個時代,今天又是一個時代,兩者完全不同了。千年前的曹操處的是一個什么樣的時代呢?“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曹操《蒿里行》)這應是當時社會的寫照,讀了多么怵目驚心!千多年以來,廣大人民前仆后繼進行斗爭,卻始終陷在水深火熱之中。而今天呢?嘿,那一艘艘海燕般乘風破浪的漁船,不正是人民干勁沖天,意氣風發的象征嗎?不正是新社會高歌猛進、欣欣向榮的圖景嗎?好一個“換了人間”,就這么4個字,便把全篇的主題思想點醒,而且把詩的意境擴大了,遠遠超過了北戴河一地的范圍。真是熱情洋溢,意蘊弘深;尤妙在戛然而止,即以此作結,更覺余味無窮,含蓄不盡。
教學建議
1.毛澤東的詩詞氣勢磅礴,教學時在講清時代背景的基礎上,重點是反復吟誦,直至背會。2.課后指導學生讀毛澤東的其他詩作,使學生對其詩詞的風格有個整體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