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詞二首(精選3篇)
三 詞二首 篇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詞的一般常識。
(2)理解詩歌中比喻和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寫景、抒情與議論相結合的特點。
(3)培養朗讀和欣賞詩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朗讀、理解、討論、分析相結合的方法。
(2)三位一體(意象——主旨——感悟)的閱讀教學思想與策略。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領會詞中贊美祖國壯麗的河山和無產階級革命英雄的思想感情。
(2)感受詩人博大的胸襟和豪邁的情懷,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二、教學重點
朗讀;領會詞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三、教學難點
對詞的意境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四、教學過程
1.課外擷英 檢查預習
教師檢查學生課外查找與雪有關的資料。請同學們說出與雪相關的詩詞名句。
2.激發情感 導入新課
雪,冰清玉潔,是情趣的寄托,是人格的化身。自古以來,文人墨客,多以雪為題;詩壇文苑,多有詠雪之作。毛澤東對雪也有特殊興趣,喜歡那漫天飛舞、使世界純凈美好的雪,留下了詠雪的絕唱。這就是我們要學的《沁園春·雪》。(教師板書并簡介題目。)
《沁園春·雪》寫于1936年2月。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全黨全軍的領導地位。毛澤東同志率長征部隊到達陜北之后,領導全黨展開了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偉大斗爭。在陜北清澗縣,毛澤東同志曾于一場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蓋的塬上視察地形,欣賞“北國風光”,觸景生情,于是寫下了這首氣吞山河的壯麗詩篇。
這首詞可以說是毛澤東詩情才智充分的展露,也是毛澤東豐富、崇高的精神世界一次集中的藝術的顯現。那么詩人是如何描寫雪景的呢?從中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懷呢?帶著這樣的問題,讓我們師生共同欣賞《沁園春·雪》。
3.書聲瑯瑯 才華展示
(伴隨優美的畫面與動聽的樂曲,我們仿佛置身其中,仿佛看到了一位偉大的詩人就站在塬上眺望中華大地,心中油然生起種種情愫。讓我們在瑯瑯的讀書聲中感受詩人的偉大情懷。)
教師范讀、個人朗讀、學生齊讀。
教師與同學做適當的點評。
4.討論釋疑 師生賞析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瑯瑯的讀書聲中,同學們非常地投入,仿佛自己就是詩人,這無疑為理解詞的內涵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這首詞中,毛澤東表現出驚人的熟練駕馭語言的能力,遣詞造句,準確而生動,以極少的筆墨畫出了萬里江山的壯美。
分組討論:煉字、內容、修辭、表達、寫法等。
共同討論“惜”字包含哪幾種意味。
在師生共同感受意境之中,體悟本詞的語言藝術之美。
封、飄、望、惟、頓、舞、馳、欲、競、折、惜等詞語的運用(電腦顯示);比喻、擬人、對偶、互文、夸張、借代等修辭手法的運用,使描寫更形象生動,更加強了表現效果。
描寫與抒情、議論相結合,描繪了北國的壯麗雪景,熱情贊美了祖國的大好河山,抒發了詩人的豪邁情懷。
動靜結合、虛實相生、對比、襯托寫法的運用,使文章筆生波瀾、搖曳多姿。
5.對比閱讀 知識遷移
比較《沁園春·雪》與《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的異同。
6.教師總結 整體感知
這首詞上片大筆揮灑,描寫北方雪景,贊美祖國的大好河山;下片縱橫議論,評古今人物,歌頌當代英雄,抒發了自己的抱負。作者以雄視千古的豪情,有力地收束了全篇,點明主題。歷史上所有的英雄都已成為過去,真正能建功立業而又有文采的英雄,是今天的無產階級革命者和人民大眾。這是詩人感情奔放的頂點,是對新時代的歌頌,是對人民、對階級的歌頌,表現了詩人對前途的無限樂觀,對祖國未來的自信。
7.作業布置
小作文 我心目中的英雄
板書設計 沁園春·雪
三 詞二首 篇2
作家與作品
寫作背景
中央紅軍從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整整一年中,經歷了11個省,走過終年積雪的雪山,越過人跡罕至的草地,粉碎了敵人的多次圍攻堵截,打垮了國民黨反動軍隊410個團和不計其數的地主武裝,占領過54個城市,連續行軍二萬五千華里,戰勝了軍事上和自然界的無數艱險,勝利地到達陜北革命根據地,與陜北紅軍會合。這就是著名的兩萬五千里長征。完成長征之后,從11月起,勝利地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陜北革命根據地連續發動的三次“圍剿”,有力地促進了全國抗日民主運動的新的高漲。為了進行抗日,紅軍在1936年2月,渡河東征進入山西,取得了許多勝利,并準備開赴河北抗日前線。但這時蔣介石調動大軍進入山西,協同閻錫山阻攔紅軍前進,同時命令東北軍和西北軍進攻陜北根據地。為了保存抗日實力,爭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紅軍于5月間回師河西,同時發出“停戰議和,一致抗日”的通電,號召國內一切軍隊同紅軍停戰議和,共商抗日救國大計。
《沁園春·雪》即作于1936年2月,正是紅軍渡河東征,出師抗日期間。這是一首長調,以詠雪起興,贊美祖國的江山,評論祖國的歷史,歌頌祖國的今天與未來。大氣磅礴,興會淋漓。久已膾炙人口,成為古今絕唱。
1945年秋,毛澤東在重慶與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柳亞子先生索句,毛澤東手書此詞以贈。有人因此認為即作于此時,并作了許多文章。可是柳亞子先生和詞手稿明明寫著:“次韻和毛潤之初行陜北看大雪之作,不能盡如原意也。”既是“初行陜北”,當在XX年以前;又是“看大雪之作”,當在三冬季節。毛澤東去重慶,時在8月間,怎能于此時作此詞呢?凡在這個誤會下所作的論述,無論為長為短,統統是錯了。
思考與討論
一、《沁園春·雪》上片寫景詠物,下片回顧歷史。對祖國山河的自豪夸贊,與對歷代帝王的輕松評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情感的反差反映了作者什么樣的理想和情懷?
本題的設置在于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的胸懷,詩人的抱負,詩人的理想,詩人的自信與豪邁。祖國山河的美麗與擁有者相得益彰,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是詩人,是文韜武略兼備的詩人。
二、《浪淘沙·北戴河》飽蘸著作者對祖國與人民的博大而深厚的感情。你感悟到這種感情了嗎?請你找出表達這種感情的重點詩句,再摸索作者這種感情的構思軌跡。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這是作者撫古后對現實的贊美。因為千年前的時代是“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的時代,如今卻一片繁榮景象。作者上片先是描繪壯觀景色,下片抒寫懷古頌今的豪邁心情。
有關資料
1.《沁園春·雪》賞析
形式與內容的統一,語言與思想的一致,這本來是文學,特別是詩歌的特質。馬克思說:“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又說:“語言是一種實踐的……現實的意識。”(《德意志意識形態》)因此,作為語言藝術的文學,尤其是詩歌,語言不僅是構成形式的因素,而且在某種意義上也就是內容本身。詩歌的語言,必須是飽含情緒和飽含思想的語言,必須是富有暗示性和富有啟示性的語言。詩的魅力,特別要從它那精確而調和的語言色彩中顯現出來。一首好詩,固然取決于要有深刻的思想內容,但又必須依靠著精美的語言技巧。人們吟誦一首好詩,一唱三嘆,擊節稱賞,往往不只是看它反映了什么,還總是要看它怎樣反映的。正因
為這樣,從最嚴格的要求來看,詩是不能翻譯的。——由于譯文的蹩腳而使原詩受到損失,相形減色,這是很自然的,有如摹描之于原畫,有如模型之于雕塑,其真贗高低的差距,是難于避免不能彌補的。
這是為什么呢?
第一,從文藝形式上看。詠雪是一首詞,是一首律化的、長短句的、有固定句數字數的詩。它用的是《沁園春》這個詞牌,是一首長調。它那種錯落有致的鏗鏘和諧的音韻,它那種符合于現實生活形象的整齊工穩的對仗,不僅僅是我們表情達意的方法或形式,而且也影響著我們的情感或美感。因此,把這樣一首完整精練的《沁園春》詞一經語譯,改變成一首自由體的白話詩,這些特點就大部分失掉了;正如一支優美完整的歌曲,不是通過歌唱,而只是概述它的歌詞大意,我們能夠把這歌曲作為一個藝術作品全部加以領略嗎?當然不能夠。此其一。
其次,從語言技巧上看。請把譯文同原作對比讀一讀,加以仔細推敲,我們便會驚訝地發現,在用字造語方面,毛澤東詩詞是多么精審、巧妙,簡直到達了極峰。
我們可以得到這樣一種啟發:詩的語言與詩的構思是同時到來的。語言的苦吟推敲過程也就是構思的明確深入過程,其結果便是詩的形象的塑造與完成。這是一首詠雪的詞,也就是所謂“詠物詞”。而所詠的雪不是一般的雪,是特定時期特定地區的雪,是結束了空前壯舉的長征,一連粉碎了蔣介石國民黨的三次“圍剿”,正要揮師東征抗日之際,在中國北方秦晉高原所見所感的雪,且是偉大詩人、革命導師在此時此地所見所感的雪。雪的形貌,雪的神態,雪的氣魄,都是客觀存在;而熔鑄為詩的形象,則顯然又融入了詩人的胸懷,詩人的抱負,詩人的理想,這些并不是什么神秘的東西,它無非是從歷史地發展著又歷史地規定著的民族的、人民的、階級的心理狀態、思想感情中所凝練出的精華。因此,我們通過詩篇所看到的雪,就具有了一定的特色、一定的性格:起句就指出了“北國”,二、三句又緊承起句,寫得那么開闊,“千里”“萬里”,極言降雪地區之廣,“冰封”“雪飄”,極寫嚴冬寒威之烈。兩句總寫就使“北國風光”落實了。“望長城”以下七句,又進一步細寫“北國風光”的具體內容。詩人置身高處,極目遠望,只見“長城內外,惟余莽莽”,這“莽莽”乃是望中所見,而既曰“惟余”,則意中所想又不只此;又見“大河上下,頓失滔滔”,這“滔滔”乃是意中所想,而既曰“頓失”,則望中所見不言而喻。這些既緊緊上承“千里”“萬里”兩句,又隱隱下啟“須晴日”三句,構思的謹嚴,正于用字的精審處見之。更妙的是“銀蛇”“蠟象”的比擬,詩人望中所見,實際上只是覆蓋白雪的連綿的山巒與起伏的原陵罷了;可是,通過想象,卻化做銀蛇舞動,蠟象奔馳。本來不說白蛇、白象,而說銀蛇、蠟象,已經經過了一道聯想的橋梁;假如說這還不怎樣困難,現在又把它們同山和原連結起來,并且不是用比喻語詞,而是用動詞“舞”與“馳”連結起來,不但色彩鮮明,而且神態生動,這就于事物的形神中融入詩人的情理了,不是高手是萬萬辦不到的。寫望中雪景到此已止,
而詩人的遐想卻遠遠超過了這個界限:“須晴日”以下三句,更設想出紅日白雪交輝互映的奇麗景色,使人仿佛看見溶溶漾漾的一片晴光。這是虛筆,卻生發于前面的實寫。虛實變化,飛動靈活,于雪晴的對比描繪中,更縱情歌頌了祖國的偉大山河,直賦予它以美的性靈,以人的形象:“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極贊景色之美,這是指晴日而言,但也連帶地贊美了雪時;因為既然設想晴后“分外妖嬈”,那么,當此雪時也定是“妖嬈”的。同時,詩意如此酣暢,熱情如此洋溢,它更引導著我們進一步推想:冬天的景色如此,那么,春天的更可知;北方的景色如此,那么南方的又可知。啊!“江山如此多嬌”,換頭處一方面總束上段,一方面又領起下文,過渡得多么巧妙。下面一句:“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接得又多么自然,多么挺勁。江山既然像一位美人如此多嬌,英雄們當然要爭相傾倒,順理成章,天衣無縫,所以說自然;上面全是寫景,到此一轉評論人物,別開生面,異軍突起,收縱聯密,所以說挺勁。“惜秦皇”以下七句,舉出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只是“無數英雄”的幾位代表而已。這七句同上段“望長城”七句,結構全同,唯于彼是空間的描寫,靜中有動;于此是時間的敘述,夾敘夾議。就筆勢論,都是板上走丸,累累如貫珠,一氣呵成,各極興酣墨飽之致。一個“惜”字,直貫到底,揚中見抑;“略輸”“稍遜”“只識”,同是評價,各有分寸。而列舉古人,也還是為下文作勢:“俱往矣”,三個字像一把鐵掃帚,一揮掃清萬古,就勢折入今天:“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以“今朝”作結,一山飛峙,崚嶒嶒而起,突出主題,落在對新時代、新人物的歌頌,也就是對人民、對階級的歌頌,從而表現出對革命前途的無限樂觀,對祖國未來的堅強自信。戰馬收韁,戛然而止,興會淋漓,氣勢磅礴,真是字字敲打得響;水窮云飛,有余不盡,神韻雋永,意味深長,更覺句句顛簸不動。這是何等功力,這是何等手筆!如此種種,這僅是詠雪嗎?如此種種,又哪不是詠雪呢?這是偉大詩人、革命統帥于特定時間空間,用特定語言形式所詠之雪;是通過雪的
自然形象對偉大祖國的現實和歷史的歌頌。這是常人能夠辦到的嗎?這是一般“詠物詞”能夠包容的嗎?
本來“詠物詞”歷來公認難作。宋朝張炎說:“詩難于詠物,詞為尤難。”(《詞源》卷下)清彭孫遹說:“詠物詞極不易工。”(《金粟詞話》)吳衡照說:“詠物雖小題,然極難作。”(《蓮子居詞話》)為什么呢?張炎曾解釋說:“體認稍真,則拘而不暢;摹寫差遠,則晦而不明。”(《詞源》)鄒祗謨也曾說:“詠物固不可不似,尤忌刻意太似。”(《遠志齋詞衷》)這些都是深知甘苦的說法。不似則脫,太似則粘。脫則離題,漫無邊際,不知所云;粘則滯呆,雕繪滿紙,了無意味。詠物詞要做到既盡題中之精蘊,又富題外之遠致,即使在物之形神與在我之情理,水乳交融,相互滲透,所謂“詠物隱然只是詠懷,蓋有個我也”(劉熙載《藝概》),然后方稱合作。而達到這等境界又談何容易呢?不只是要有個我,更重要的是還要看有個什么樣的我。再者,“雪”是個極熟的題目,詠雪之作,在詩賦里,名章俊語,的確很多;光是曲詞,膾炙人口的,也不少。史達祖《東風第一枝》,詠的是春雪;蘇軾《江城子》,寫的是雪中送客;辛棄疾《水調歌頭》《念奴嬌》《上西平》,都是寫觀雪,《滿江紅》《蘇武慢》是寫冬雪,《生查子》是寫春雪,《永遇樂》又是寫梅雪;這些只是順手舉例,如若有意去考查,歷代詞人中,從各種不同角度,寫各種不同雪景,小令長調,俯拾即是。似此,寫景而不落前人窠臼,實大不易。誠如況周頤所說:“讀詞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絕佳者,將此意境締構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慮,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吾性靈與相浹而俱化,乃真實為吾有,而外物不能奪。三十年前,以此法為日課,養成不入時之性情,不遑恤也。”庸人讀書,的確如此。他們崇古擬古,亦步亦趨,把古人的作品,不作“流”而作“源”,失“源”迷“流”,甘作前輩皂隸。丑女效顰,還驚四鄰;學走邯鄲,失其故步。
此輩填詞,不蹈襲前人語,怎能辦得到呢?可是,我們讀毛澤東詩詞,那就是全然另一個天地。即以此詞來說,無論寫境造境,盡都破格創新:上段寫北國景色,工麗而又闊大,既已把題中精蘊抉發無遺;下段由江山談到人物,旨深而又氣豪,更是把題外遠致揮灑盡極。不但狀物寫景,形肖神圓,逼真如畫;而且述懷言志,理壯情濃,意氣風發。其胸襟之浩闊,真是掃空萬古;其意境之高遠,允稱橫絕六合。在詠物詞中,實在可以說達到了上上乘。柳亞子先生曾有和詞曰:“廿載重逢,一闋新詞,意共云飄。嘆青梅酒滯,余意惘惘;黃河流濁,舉世滔滔。鄰笛山陽,伯仁由我,拔劍難平塊壘高。傷心甚,哭無雙國士,絕代妖嬈。
才華信美多嬌,看千古詞人共折腰。算黃州太守,猶輸氣概;稼軒居士,只解牢騷。更笑胡兒,納蘭容若,艷想秾情著意雕。君與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沁園春》次韻和潤之詠雪之作,不盡依原題意也”)是的,“千古詞人共折腰”,此言誠不虛,且不說納蘭、東坡、稼軒,千古詞人都可掩卷不觀矣。
2.《浪淘沙·北戴河》賞析
上片,望中所見,說的是空間,寫景;下片,心中所想,詠的是時間,抒情。時空掩映,情景交融。但有個立腳點,這就是今天,就是北戴河;這就是今天的北戴河,就是北戴河的今天。今天的北戴河,是新中國的一部分;北戴河的今天,也正代表著新時代。結語“換了人間”,僅4個字,便貫通古今,綰合時空,對偉大祖國的現實給予了熱情的歌頌。
作者是怎樣由空及時、由景及情的呢?這首詞的構思是怎樣進行的呢?對這一問題試作探索,于我們讀詞是具有啟發性的。
上片,描繪大風雨中的海上景象:“大雨落幽燕”,劈頭第一句,破空而來,突出了“大雨”;接著說“白浪滔天”,明寫波濤,卻夾帶寫出大風;這些都是以雄健之筆,從大處落墨,不假雕琢,而自具壯美。往下讀,不見雨中的山巒林木,不見雨中的殿閣樓臺,卻詠出了“秦皇島外打魚船”。啊,看那一艘艘漁船,還在與驚濤駭浪搏斗哩!轉眼又是“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這說明風越刮越猛,雨越下越大,在滂沱大雨和滔天白浪中,漁船都隱沒了,誰知道它們隱蔽到哪里去了呢?還是被莽蒼的煙雨所遮斷了呢?這里含蓄地贊美了解放的人民不怕艱險的豪情。有的讀者由此而馳想到帝國主義強盜的艦隊已從秦皇島外的海面上逃得無影無蹤,因為在舊中國這里正是帝國主義強盜的艦隊出沒的地方。這馳想是允許的。雖然“作者未必然”,而“讀者何必不然”。即如此,也還是暗含著贊美之情。正是這贊美給下片的熱情歌頌作了伏線,打下基礎。可以設想,詩人在面向著迷迷濛濛、莽莽蒼蒼的海天,凝神追憶著那倏忽不見的漁船的影像,一個意念猛然閃現在心頭:那歷史上的往事,豈不也是這樣子嗎?千年以前,東征烏桓的曹操正好也曾躍馬揮鞭從這里經過,正好也曾在這里觀滄海,這些豈不是已被時代的風風雨雨遮斷得無影無蹤了嗎?于是就轉入下片了。
下片,抒寫懷古頌今的豪邁心情:“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這些聯想,自然是緣于地望和滄海。但這里的撫今追昔,卻沒有半點蒼涼悲慨的感喟,沒有一絲物是人非的悵惘,因為這聯想的基礎原是對現實的贊美,在上片已設下伏線。所以很自然地便接下去:“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與對往古的追懷相應的是對今天的歌頌。“秋風”眼看就又要“蕭瑟”起來,而“人間”則已“換了”。這是說,千年前的曹操處的是一個時代,今天又是一個時代,兩者完全不同了。千年前的曹操處的是一個什么樣的時代呢?“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曹操《蒿里行》)這應是當時社會的寫照,讀了多么怵目驚心!千多年以來,廣大人民前仆后繼進行斗爭,卻始終陷在水深火熱之中。而今天呢?嘿,那一艘艘海燕般乘風破浪的漁船,不正是人民干勁沖天,意氣風發的象征嗎?不正是新社會高歌猛進、欣欣向榮的圖景嗎?好一個“換了人間”,就這么4個字,便把全篇的主題思想點醒,而且把詩的意境擴大了,遠遠超過了北戴河一地的范圍。真是熱情洋溢,意蘊弘深;尤妙在戛然而止,即以此作結,更覺余味無窮,含蓄不盡。
教學建議
1.毛澤東的詩詞氣勢磅礴,教學時在講清時代背景的基礎上,重點是反復吟誦,直至背會。2.課后指導學生讀毛澤東的其他詩作,使學生對其詩詞的風格有個整體把握。
三 詞二首 篇3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的生活經歷及作品的寫作背景。
2.理解詞的大意,感受詞中富有想象力的語言;品味詞的語言意境,感悟作品的思想內涵。
3.體會作者豁達的心境,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樹立正確且積極的人生觀;體會詞中的愛國熱情,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
理解詞的大意,背誦并默寫整首詞;品味詞的語言意境,感悟作品的思想內涵。
教學難點
感受詞中富有想象力的語言。體會詞中慷慨激昂的愛國熱情,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傳達的是不為任何紛擾所動的曠達胸襟,“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則抒發的是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這兩句千古名句皆出自范仲淹所作的《岳陽樓記》,由此我們看到了一個擁有崇高理想和博大胸懷之人。今天我們要學習他的一首詞《漁家傲》,讓我們再一次走近這位偉大的詞人。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謚號文正,北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
作者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任陜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發動的叛亂性戰爭。他在西北邊塞生活達四年之久,對邊地生活與士兵的疾苦有較深的理解,治軍也頗有成效。當地民謠說道:“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這首詞就作于此時。
三、復習有關詞的基本常識。
詞是唐代興起的一種新的文學樣式,到了宋代,經過長期不斷的發展,進入了全盛時期。詞又稱曲子詞、長短句、詩余,是配合燕樂樂曲而填寫的歌詩。詩和詞都屬于韻文的范圍,但詩只供吟詠,詞則入樂歌唱。
每首詞都有一個調名,稱詞調或詞牌,每個詞調都有限定的句數、字數、句式、聲律;詞的篇幅長短不一,可分為小令、中調和長調三種;詞的段落也有數種,一段的稱為單調,兩段的稱為雙調,三段或四段的稱為三疊或四疊,其中以雙調者為多,通常把雙調詞的第一段稱為上片、前闋或上闋,第二段稱為下片、后闋或下闋;詞的句式或整齊,如《浣溪沙》,或參差,如《漁家傲》,但絕大多數詞調的句式長短不齊,短者僅一字,長者達十一字,因此,詞又名長短句。
四、落實字詞。
五、朗讀詞。
1.教師范讀,糾正字音。
2.學生自讀,感悟文義。
3.學生齊讀,加強理解。
六、理解詞。
1.范仲淹所作的《漁家傲》描寫的是哪里的景致?從哪句詞體現出來的?
描寫的是邊塞之景,“塞下秋來風景異”中的“塞下”交代了寫作的地點,“秋來”寫了時間。“風景異”概括了這里景致的特點。
2.詞分為上闋和下闋,本詞的上闋以“異”字統領全文,詞中從哪些方面體現出來的?
“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這里著重表現塞下這一地域性的特點,與中原大不相同。
(1)雁無留意。以南歸大雁的徑去不留,反襯出邊塞之地的荒涼。
(2)號角凄厲。“四面邊聲連角起”,“邊聲”指一切帶有邊地特色的聲響。這種聲音隨著軍中的號角聲而起,夾雜著風吼、馬嘶的聲音,形成了濃厚的悲涼氣氛。
(3)重山疊嶂。交代了他們所在的地理位置,坐落于群山之中,處于偏遠之地。
(4)孤城緊閉。“孤”不僅僅交代所在城池的環境,也是自身心境的寫照。“閉”寫出“孤城”的冷落、警戒氣氛,呈現出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地風光。
3.下闋則圍繞一個“情”字展開,結合語句體會詞人當時的情感。
(1)思鄉之情急切。“濁酒一杯家萬里”,“濁酒一杯”,舉杯消愁,消思鄉之愁苦;“家萬里”,可是家卻在萬里之外,形成強烈的對比,更突顯急切的歸家之情。
(2)建功之心強烈。“燕然未勒歸無計”,燕然,山名,即杭愛山,今蒙古國境內。漢和帝永元元年(89),竇憲大破北匈奴,窮追北單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還”(《后漢書·和帝紀》)。詞意是說,戰爭沒有取得勝利,還鄉之計是無從談起的,然而要取得勝利,更為不易。由此可以體會出作者的愛國之情。
在這雙重情感的積聚下,使人夜不能寐。“羌管悠悠霜滿地”,于是聽到羌笛悠揚的聲音,看到寒霜滿地的景致。“將軍白發征夫淚”也體現出將士們長期駐守邊塞的勞苦和感傷之情。
4.小結。
本首詞著力渲染邊塞的悲壯氣氛,抒寫了思念家鄉的情緒和抗擊侵擾、鞏固邊防的意志。此詞首開邊塞詞之作,其格調蒼涼悲壯,感情沉摯抑郁,一掃花間詞派柔靡無骨、嘲風弄月的詞風,它標志著北宋詞風轉變的開端,成為后來蘇軾、辛棄疾豪放派的先聲。
七、布置作業。
背誦《漁家傲》。
板書設計
漁家傲
范仲淹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以明月為主題吟詩作賦,大量的詠月詩詞不斷涌現,請回顧我們曾接觸過的有關月亮的詩詞。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暝》)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李煜《相見歡》)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在中秋佳節,遙望明月,詞人蘇軾感慨良多,遂寫下千古名篇《水調歌頭》。清朝詞評家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里曾道:“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詞,體會作者是如何借月抒懷的。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開創了豪放派詞的先河,并精通棋琴書畫,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字子由)被世人稱為“三蘇”,同列“唐宋八大家”。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等。
《水調歌頭》作于丙辰(1076)年中秋節,當時蘇軾為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遭受貶謫,經歷十分坎坷,與此同時與他弟弟已六七年不見,心情抑郁不歡。
三、朗讀詞。
1.教師范讀,糾正字音。
2.教師領讀,落實讀音。
3.學生自讀,感悟文義。
4.學生齊讀,加強理解。
5.指名朗讀,強化記憶。
四、理解詞。
1.請在本首詞中找出你最喜歡的句子進行賞析。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一句為眾人知曉,并流傳甚廣。根據寫作背景我們知道,當時蘇軾與弟弟已六七年未見,他們飽受離別之苦,這句應飽含作者一種美好的祝愿,希望兄弟二人的情誼天長地久,借此抒發自己對弟弟的思念之情。
2.此句除傳達一種美好的祝愿之外,你還讀出哪些內涵?讓我們結合前文詞句詳加賞析。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詩人問月問天,表達了對天上宮闕的向往。之所以向往是由于作者在現實生活中政治失意,故寄希望于天宮,并充滿了無限的期待。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詩人要乘風歸去是想離開現實直奔天宮而去,幻想借此忘掉一切。但“又恐”,說明他又有所顧慮,未能忘情于現實。月下起舞令詞人陶醉,這里沒有天上的高寒,卻有人間生活的美好。此時,天上和人間,理想和現實,使他產生一種矛盾的心理,欲登瓊樓玉宇,卻又留戀美好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此句寫景表現出作者因為思念而心緒不寧、輾轉難眠的情景。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表現作者對月亮的埋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對與弟弟天各一方的遺憾和無奈。所以作者用人的悲歡離合、月的陰晴圓缺這一自然的普遍規律來自我安慰,自我釋懷。在安慰的同時也傳達了自己的真摯感情:既然人世間有許多離別、不圓滿的事情,就希望天下所有與他境遇相同的人都能平安,雖遠隔千里,亦能感受到彼此的真情,享有美好的月色。
3.小結。
此時作者的情感并未拘泥于兄弟之情,而是延展開來,以此祝愿天下人,更加突顯其博大、豁達的胸襟。
五、拓展延伸。
積累以下蘇軾的兩首詩詞,可選取感興趣的一首加以賞析。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六、布置作業。
背誦《水調歌頭》。
板書設計
水調歌頭
蘇 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