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峽江寺飛泉亭記》教案(通用6篇)
《峽江寺飛泉亭記》教案 篇1
學習重點:
1、體會文中作者抒發的熱愛自然、熱愛大好河山的感情2、體會其語言特點是:率真自然、清新淡雅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峽江寺在今廣東清遠峽山上,又名飛來寺。峽江寺的飛泉亭因便于觀賞瀑布而使袁枚“意決難舍”,并受到袁枚的高度評價。
袁枚(1716-1797)字子才,號簡齋,隨園老人,浙江錢塘人,32歲辭官歸隱,過著論文賦詩、優游自在的享樂生活,在文學創作上主張“性靈說”貴在寫自己的真情實感,語言清新靈巧。
二、學生朗讀課文,注意有關字詞
雁宕:即雁蕩山,在浙江樂清縣東北。
匡廬:即廬山,在江西九江市南。
“暴”通“曝”曬
“征”通“證”憑證
傾蓋:兩個車錯車時車蓋傾斜挨在一起。
粵東:廣東的東面。
磴級:石頭的臺階
紆曲:彎曲曲折。
鼎足:鼎的腿、三方對立。
幾席:案幾席子
曳杖:拄拐杖
天籟:自然界的聲音。
三、學生書面翻譯文章
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就學生翻譯的內容信不妥之處、艱難句子作解釋。
二、課文內容點撥
1、中心思想
這篇游記,通過寫峽山的景致,高度贊揚了便于觀賞瀑布的飛泉亭,表現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情懷。
第一段:開篇點題,贊賞飛泉亭。
第二段:先言其他,為下文寫飛泉亭作鋪墊。先寫人之常情,景美人適,人才久留不去;再列舉天臺山、雁蕩山、廬山、羅浮山、石門山的瀑布雖美,游人卻不想久留為贊賞飛泉亭蓄勢。無山,則無瀑布,無寺、無山瀑布不美。山、寺、瀑布相依相傍、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第三段:寫石級旁的古樹,突出樹的“奇”,表現了峽山景致的不同一般。
第四段:描寫瀑布的它旁邊的飛泉亭,與第二段中寫到的景致瀑布對比,極寫亭子的妙處、欣賞不舍之情可見。
第五段:寫亭中人的活動,將棋聲、水聲、松聲、鳥聲、杖聲、吟詠聲合為一體,美妙至極。
第六段:寫夜宿帶玉堂,交代作記緣由。
全文主體部分按行蹤的變化、時間的推移組織材料。
寫作特色:
1、記敘、描寫、議論、抒情結合,開頭兩段以議為主,中間三段以描寫為主,最后一段以記敘為主,每段的結尾以多抒情句。
2、句式錯落感有致,節奏鮮明,極富表現力。散句為主,長句、偶句為輔,長短交錯,駢散結合。
3、語言凝練而通俗易懂,不用典故不用生僻詞。
附板書:
天臺山瀑離寺遠╲ 無登山之苦
雁蕩山瀑旁無寺 ╲→→飛泉亭→ 無曝日之中
廬山羅浮山石門 ╱ 更有三奇樹
觀瀑日中╱
閉窗瀑聞(聽覺)
→開窗瀑至(觸覺)→留戀之情
可坐可臥可箕踞……
各種聲音美妙至極
《峽江寺飛泉亭記》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1、積累文學常識,整理常見實詞和虛詞的特殊用法。
2、練習誦讀,讀出文章字里行間所蘊含的機理和情趣;學會映襯的寫作手法;學習明白曉暢的語言特點。
3、學會與自然相生相處,并能從自然中發現閑趣、理趣、雅趣。
[教學重難點]
本文寫景抒情的特點及課文積累背誦。
[教學時數] 總計3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作者簡介以及本文思想主題。
本文高度稱贊峽江寺飛泉亭便于觀賞瀑布,別有情趣,表達了作者的熱愛之情。
二、讀課文。
1、正音,結合課下注釋讀準字音。
2、學生放聲讀課文,達到熟讀的地步。
三、 借助課下注解和工具書,疏通文意,把握結構(課文一至四自然段)。
(詳細內容參見《中學教材全解》初三分冊179-181頁)
四、 再讀文章,復習鞏固。
(第二課時)
一、借助課下注解和工具書,疏通文意,把握結構(課文五、六自然段)。
(詳細內容參見《中學教材全解》初三分冊182-184頁)
二、學生自讀課文,分析結構思路,教師點撥。
全文共6段,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概述自己對峽江寺飛泉亭的贊譽之情。
第二部分(第2~5段)具體描繪峽江寺飛さ木吧硐殖魷惺省€庵欏?br> 第三部分(第6段)記敘為飛泉亭作記的緣由。
三、理解文中流露出來的情趣。
體會作者在字里行間所流露出來的情趣。例如“縱橫丈余,八窗明凈。閉窗瀑聞,開窗瀑至”中,“閉窗瀑聞,開窗瀑至”一句運用了擬人手法。關上窗戶,瀑布似乎還不忍離去,縈繞耳際;打開窗戶,瀑布不請自來,讀者甚至可以想象她那歡快跳躍的形象。這一“閉”一“開”,側耳可聞,伸手可觸,比起“遙看瀑布掛前川”更能調動觀者的感官享受。由此作者的情趣可見一斑。
(第三課時)
一、背誦課文。在反復誦讀中體會作者的閑趣、理趣、雅趣。
二、關于本文的語言特點。
1、多種表達方式相結合。本文以記敘、描寫為主,中間三段多為描寫,結尾一段多為記敘,開頭兩段以議論引出,每段結尾多是抒情的句子。
2、對比映襯。如第二段寫了天臺、雁宕、匡廬、羅浮、石門等瀑布。這些瀑布雖然奇特,但是,游人“暴日中,踞危崖,不得從容以觀,如傾蓋交,雖歡易別”。為下文寫飛泉亭觀瀑布作反面襯托。第三段主要寫峽山的環境。山不高,“不過里許”;登山的路彎彎曲曲,有石頭臺階,路邊的古松張開樹蓋遮蔽,太陽一點也曬不著;過了石橋,有三棵奇樹。這峽山的特點是不高、不熱、很奇特。描寫這些景色為寫飛泉亭作正面襯托。第四段寫飛泉亭,先交代它的位置,“瀑旁”;再寫它的面積和窗戶,面積“縱橫丈余”,“八窗明凈”。主要寫的是游人在亭中的感受:關窗可以聽到飛瀑雷鳴般的聲音,開窗可以觸摸到瀑布飛濺的水花;游人可坐可躺,可抒寫文章,可品著香茶盡情觀賞好似九天銀河的飛瀑,如入仙境一般。和第二段所寫的觀其他瀑布的情景形成鮮明對比。
3、語句多變,長短結合,駢散相雜,表現力強。語言明白曉暢通俗易懂,不用典故。有很多詞語和現代漢語的用法完全相同。
三、小結。
作者在這篇短小的文章中,雖寫景不多但言雖簡而意境頓出,抒情筆墨更少,但情感率真自然,環境之優美,觀者之歡愉,全都寫出來了,文筆更是清雋流暢、樸實淡雅。
[作業練習]
1、本文生字詞聽寫積累。
2、解釋加橫線的詞的古義和今義。
①不圖觀瀑之娛…… (沒想到―不謀求)
②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 (受限制―不自在)
③天籟人籟,合同而化。 (一起―兩方或多方為經營事業或在特定的工作中規定彼此權利和義務所訂的共同遵守的條文。)
④云樹蓊郁,中隔長江…… (長的河流―專有名詞)
3、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凡樹皆根合而枝分,此獨根分而枝合,奇已!
②當時建此亭者其仙乎!
③不圖觀瀑之娛,一至于斯!
《峽江寺飛泉亭記》教案 篇3
教學目的:1。繼續學習和積累文言詞匯。
2.學會抓重點詞句分析整篇文章語言特點的方法。
3.體會本文率真自然,清新淡雅的藝術風格。
教學難點 :見教學目的3
教學準備:錄音機,磁帶
教學時數:兩課時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了解作者,疏通文意。
一、 導入 新課
峽江寺,在廣東清遠縣峽山上,山上有飛瀑,而寺中飛泉亭就是便于觀瀑而受清代著名詩人袁枚稱贊的。今天我們一同感受在亭中于“水聲”、“ 棋聲”、“松聲”、“鳥聲”、“吟詠之聲”中觀瀑的情趣。
二、 簡介作者
袁枚,字子才,號簡齋,隨園老人。(名)清代人(時)浙江錢塘人(地)清代詩人,評論家。他繼承了明代“公安三袁”的文學思想,主張詩文創作不要抄襲古人,貴在寫自己的真情實感。(評)代表作《小倉山房詩文集》(作)
三、 疏通全文
1、 將課文注釋中的拼音寫在書上相應的字上。
2、 生齊讀課文,師指名朗讀節奏。
3、 結合課文注解疏通文意,注意以下詞句。
則飛泉一亭為之也:那是飛泉一亭造成的啊!
凡人之情:凡:大凡。情:事情。
勢不能久留:勢:勢必。
他若匡廬:他:其他。若:像。
而游者皆暴日中:暴;通“曝”,曬。
雖歡易別;雖然歡欣,卻易分別。
而磴級迂回:而:可是。
飛瀑雷震:雷震:震響如雷。
八窗明凈:八窗:八面窗子。
閉窗瀑聞:瀑聞:能聽到瀑布聲。
以人之逸,待水之勞;以人的安逸,等待瀑布的辛勞。
頃之:過了一會兒。
又復大作:又更大起來。
唯他日余之魂夢,或飛來耳:只是他日我的魂夢,也許會飛來罷。
四、 完成課后練習一。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1。進一步理解課文。
2.比較本文與二十二課的異同。
教學過程 :
一. 復習舊課
(略)
二. 思考以下問題。
1. 作者已經觀賞過許多瀑布了,是什么使他留戀峽江寺舍不得離去?
明確:因為有飛泉一亭。
2. 第二段中提到了幾處別處的瀑布?為什么要寫別處的瀑布?
明確:五處。用別地觀瀑的艱難對比襯托峽江寺飛泉亭觀瀑的舒適歡娛。
3. 第三段寫登山經過“奇”在哪里?
明確:“奇”在“磴級紆曲,古松張覆,驕陽不炙。”“有三奇樹。”“根分而枝合。”
4. 在第四段寫飛泉亭觀瀑中,你最喜歡哪一句?簡要說明。
5. 第五段進一步從什么方面描寫飛泉亭觀瀑的樂趣?
明確:從聽覺寫“水聲,棋聲,松聲,鳥聲參錯并奏”,“吟詠之聲”,“天籟人籟,合同而化”。
6. 第六段主要寫什么?
明確:寫下山夜宿,并交代寫此文的緣由。
7. 本文寫景有什么特點?
明確:多用白描手法,無生動的比喻,無形容詞的堆砌,清新自然,抒情直抒胸臆,率真質樸。如述家常,然于平淡之中足見情趣。
三. 比較本文與二十二課的異同。
明確:相同:情景交融的寫法。
不同:內容:22課偏重于借景寫懷,抒發身世之慨。本文偏重于表現自然之美和個人情趣。
語言風格:22課流暢婉轉,抑揚錯落。本文率真自然,清新淡雅。
作者情趣:22課悠閑自得,淡淡的孤獨與悵惘。本文自由自在,隨心所欲。
四. 完成練習。
附主體板書
其他瀑布 游者 不得從容 雖歡易別
反襯
峽江寺:意難決舍————有亭飛泉 游者 以逸待勞 觀瀑之娛
對枰吟詠 一至于斯--------魂夢飛來
正襯
鼎足三樹 根分枝合 奇已
《峽江寺飛泉亭記》教案 篇4
基礎訓練一、解釋下列加粗詞語1.余年來觀瀑屢矣( )2.而游者皆暴日中( )3.天籟人籟( )4.云樹蓊郁( )5.無征不信( )6.已遂述數行( )二、用現代漢語說說下列句子的意思1.當時建此亭者其仙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圖觀瀑之娛,一至于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 一、1.多次。2.通“曝”,曬。3.泛指聲音。4.草木茂盛的樣子。5.憑證。6.完成。二、1.當時建造這個亭子的人難道是神仙嗎?2.沒想到觀賞瀑布的樂趣竟到了這種境界。
《峽江寺飛泉亭記》教案 篇5
峽江寺飛泉亭記 作者:袁枚
文 本
譯 文
原 文
文 本
我近年倆觀看瀑布很多次,到峽江寺心里很難舍棄它,就是飛泉亭造成的。
余年來觀瀑屢矣,至峽江寺二意難決舍,則飛泉一亭為之也。
凡是人之常情,眼睛覺得悅目,而身體覺得不舒服,勢必不能長久地停留。天臺山的瀑布,距離寺廟有一百步左右;雁宕山的瀑布旁沒有寺廟;其他的如廬山(的瀑布),如羅浮山(的瀑布),如浙江青田縣石門山(的瀑布),瀑布不是不奇特,可是游覽者都在日中暴曬,蹲坐在危崖之上,不能悠閑得觀看,就好象路上認識的朋友,雖然(在一起)很快樂(但也)容易分別。
凡人之情,其目悅,其體不適,勢不能久留。天臺之瀑,離寺百步;雁宕瀑旁無寺;他若匡廬,若羅浮,若青田之石門,瀑未嘗不奇,而游者皆暴日中,踞危崖,不得從容以觀,如傾蓋交,雖歡易別。
只有廣東東部的峽山,高不過一里多的(距離),但石砌的臺階曲折而上,古松張開樹蓋遮蔽,(即使)火熱的太陽也不覺得曬。經過石橋,有三棵奇特的樹,凡是樹都是根合在一起而枝葉分叉,惟獨這三棵樹根部分開而枝葉匯合在一起,真是奇怪了!
惟粵東峽山,高不過里許,而蹬級紆曲,古松張覆。驕陽不炙。過石橋,有三奇樹,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結為一。凡樹皆根合二枝分,此獨根分而枝合,奇已!
登山走過的一半路,飛瀉的瀑布像大雷似的轟鳴,從空中一瀉而下。瀑布旁有見屋子,就是飛泉亭。長寬有一丈多(的距離),八扇窗戶明亮干凈。關上窗戶瀑布聲響可以聽得見,打開窗戶瀑布就看到了。人們(在亭中)可以坐,可以躺臥,可以伸開兩腿坐著,可以仰面朝天躺著,可以放筆墨紙硯,可以煮好茶放在亭中飲用。以人的安逸,對待水的勞碌,把瀑布去在放在案幾席上玩弄。當年建造這個亭子的人大概是個仙人吧!
登山大半,飛瀑雷震,從空而下。瀑旁有室,即飛泉亭也。縱橫丈余,八窗明凈。閉窗瀑聞,開窗瀑至。人可坐,可臥,可箕踞,可偃仰,可放筆硯,可瀹茗置飲。以人之逸,待水之勞,取九天銀河置幾席間作玩。當時建此亭者其仙乎!
澄波法師擅長下棋,我讓學生霞裳和他對弈,于是流水聲,棋子聲,松濤聲,鳥鳴聲,參差交錯一起響起。不一會兒,又有拐杖拄地的聲音從山中傳來,這是懷遠老法師,抱著一尺來長的詩集,來求我作續。于是吟詩的聲音,又再次響亮地響起。自然的聲音和人的聲音,融合在了一起。沒想到觀賞瀑布而享受到的樂趣,竟到了這種境界!飛泉亭的功勞可真是大了。
僧澄波善弈,余命霞裳與其對枰,于是水聲,棋聲,松聲,鳥聲,參錯并奏。頃之,又有曳杖聲從云中來者,則老曾懷遠,抱詩集尺許,來索余序。于是吟詠之聲,又復大作。天籟人籟,合同而化。不圖觀瀑只娛,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坐的時間長了,太陽下山了,(我也)不得已下山去了。歇宿在帶玉堂,(帶玉堂)正好面對著南山。云霧中樹木郁郁蔥蔥,(南山與帶玉堂)中間隔著北江,(江上)航船來來往往,奇怪的是沒有一個人愿意把船停泊靠岸來這個寺廟之中。僧人們告訴我說:“峽江寺俗稱飛來寺。”我笑著說:“寺廟怎么能飛!只有哪一天我的靈魂夢境,也許會飛來吧。”僧人們說:“沒有憑證就不能使人相信。您(既然)喜愛這座寺,為什么不把他記載下來呢?”我說:“好吧。”已經寫完了幾行,一份用以自己保存,一份用以交給僧人們。
坐久日落,不得已下山。宿帶玉堂,正對南山。云樹蓊郁,中隔長江,風帆往來,妙無一人肯泊岸來此寺。僧告余曰:“峽江寺俗名飛來寺。”余笑曰:“寺何能飛!惟他日余之魂夢,或飛來耳。”僧曰:“無征不信。公愛之,何不記之?”余曰:“諾。”已遂述數行,一以自存,一以與僧。
由提供
《峽江寺飛泉亭記》 2002/09/10
《峽江寺飛泉亭記》教案 篇6
練習測試一 基礎知識1.袁枚是________代著名文學家,字________,號簡齋,又號________。2.加粗字注音正確的是[ ]a.屢(l()戰屢敗 起伏迭宕(d4ng)皆暴(p))日中 回環紆(y&)曲b.踞(j])危崖 古松張覆(f))磴(d8ng)級 驕陽不炙(zh@)c.明窗凈幾(j9) 品茗(m0ng)山中萬籟(l4i)俱寂 云樹蓊(w7ng)郁d.一諾(nu^)千金 以逸(y@)待勞搖曳(zhu4i)多姿 偃(y3n)旗息鼓3.無錯別字的一項是[ ]a.意難訣舍 賞心悅目 傾蓋之交 匡扶正義b.蹬級紆曲 驕陽不灸 縱橫開合 箕踞c.天籟 居安思危 貪圖安逸 揠仰d.揠苗助長 簌簌飄落 山水娛情 對枰4.無通假字的一組是[ ]a.而游者皆暴日中b.指通豫南,達于漢陰c.甚矣,汝之不惠d.又有曳杖聲從云中來者5.加粗字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凡人之情(心情) 勢不能久留(勢必)b.踞危崖(蹲坐) 縱橫丈余(長寬)c.天籟(自然界的音響) 蓊郁(樹木茂盛)d.來索余序(作序) 一至于斯(這種程度)6.下列“許”字與例句中“許”字含義相同的是[ ]例句:高不過里許a.時人莫之許也b.潭中魚可百許頭c.先生不知何許人也d.弗聽,許晉使e.高可二黍許7.下列句子不屬于判斷句的是[ ]a.至峽江寺而意難決舍,則飛泉一亭為之也。b.凡人之情,其目悅,其體不適,勢不能久留。c.寺何能飛!d.以人之逸,待水之勞。8.下列句式和例句相同的是[ ]例句:何不記之?a.作亭者誰?b.何苦而不平?c.明月幾時有?d.寺何能飛!9.下列句子停頓有誤的是[ ]a.則/飛泉一亭/為之也。b.不得/從容/以觀。c.當/時建此亭者/其/仙乎!d.惟他日/余之魂夢。10.下列文學常識表述有誤的是[ ]a.袁枚,字子才,號隨園主人,清代文學家。著有《小倉山房詩文集》。b.明代湖北公安縣的袁宗道、袁中道、袁宏道兄弟三人,因文學主張相似,籍貫相同,后世稱為“公安三袁”。c.袁枚主張詩文貴在創新,應獨抒性靈。d.袁枚與明代“公安三派”的文學主張完全一致。11.下列文句不能體現作者情趣的是[ ]a.此獨根分而枝合,奇已!b.取九天銀河置幾席間作玩。c.頃之,又有曳杖聲從云中走者。</pgn0216.txt/pgn>d.已遂述數行,一以自存,一以與僧。12.下列“其”字與例句“其”字相同的是[ ]例句:當時建此亭者其仙乎!a.其目悅,其體不適。b.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c.始作俑者,其無后乎?d.欲加之罪,其無辭乎!e.其皆出于此乎?13.下列不是比喻句的一項是[ ]a.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b.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c.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d.若羅浮,若青田之石門。14.下列文句翻譯有誤的一項是[ ]a.凡人之情:平常人的心情。b.鼎足立:象鼎的三條腿那樣站立著。c.雖歡易別:雖然高興但容易別離。d.合同而化:融合在一起二 閱讀理解惟粵東峽山,高不過里許,而磴級紆曲,古松張覆,驕陽不炙。過石橋,有三奇樹,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結為一。凡樹皆根合而枝分,此獨根分而枝合,奇已!登山大半,飛瀑雷震,從空而下。瀑旁有室,即飛泉亭也。縱橫丈余,八窗明凈,閉窗瀑聞,開窗瀑至;人可坐,可臥,可箕踞,可偃仰,可放筆硯,可瀹茗置飲;以人之逸,待水之勞,取九天銀河置幾席間作玩。當時建此亭者其仙乎!僧澄波癢弈,余命霞裳與之對枰,于是水聲,棋聲,松聲,鳥聲,參錯并奏。頃之,又有曳杖聲從云中來者,則老僧懷遠,抱詩集尺許,來索余序。于是吟詠之聲,又復大作;天籟人籟,合同而化。不圖觀瀑之娛,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坐久日落,不得已下山。宿帶玉堂,正對南山,云樹蓊郁,中隔長江,風帆往來,妙無一人肯泊岸來此寺者。僧告余曰:“峽江寺俗名飛來</pgn0217.txt/pgn>寺。”余笑曰:“寺何能飛!惟他日余之魂夢,或飛來耳。”僧曰:“無征不信;公愛之,何不記之?”余曰:“諾。”已遂述數行,一以自存,一以與僧。1.本文選自清代文學家袁枚的________。2.第一段寫登山所見古松奇樹,奇樹奇在何處?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二段寫景中觀瀑之趣,實際是描寫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當時建此亭者其仙乎!”一句,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坐久日落,不得已下山。”這句話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下文中有與此句類似的句子呢?請你找一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試譯下列句子①妙無一人肯泊岸來此寺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無征不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下列詞語不能表現作者當時心情的是[ ]a.人可坐,可臥,可箕踞,可偃仰,可放筆硯。b.以人之逸,待水之勞。c.于是水聲,棋聲,松聲,鳥聲,參錯并奏。d.天籟人籟,合同而化。e.坐久日落,不得已下山。f.縱橫丈余,八窗明凈。 參考答案(一)1.清;子才;隨園主人2.c 3.d 4.d 5.a6.b、e(表約數)7.d 8.d(反問句) 9.c10.d(袁枚有所發展)11.d(作者自謙,非情趣)12.e(a、b代詞;cd表示反問語氣;e表推測,大概)13.d(舉例) 14.a(大凡人之常情)(二)1.《小倉山房詩文集》2.此獨根分而枝合3.實則寫亭之趣4.感建亭者的奇妙構思,表達了對飛泉亭的無比熱愛5.依依不舍之情;惟他日余之魂夢,或飛來耳。6.見《導學》之釋詞、釋句7.f(無明顯抒情,是記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