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巫》同步練習(精選10篇)
《越巫》同步練習 篇1
一、填空題。
1、本文作者 ,世稱 ,選自《 》。
2、“終不自信其術之妄”與文末“ ”相照應。
3、越巫自稱“善驅鬼物”,他在別人面前是吹噓自己的語句是“ ”
4、越巫為病人作法驅鬼的語句是“ ”
5、找出文中“角”由名詞活用為動詞的例句三個,并解釋活用后的意思。⑴ ⑵ ⑶
6、找出下面句子的主語、謂語和賓語。
鬼莫敢我抗 主語: 謂語: 賓語: 二、選擇題。
1、下列句子中屬于特殊句式的是( )
a.巫至死不知其非鬼。
b.號求救于人甚哀。
c.終不自信其術之妄。
d.我善治鬼,鬼莫敢我抗。
2、下列句子中不屬于描寫的句子是( )
a.鳴角振鈴,跳擲叫呼。
b.分五六人棲道旁木上。
c、巳即旋其角,且角且走。
d.惟大叫以行。
3、下列句子中劃線詞的意思相同的( )
a、持其貲去 相去里所
b.其妻問故 諉以他故
c、為胡旋舞 亦皆以為鬼
d、相去各里所 行不知足所在
4、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 )
a、禳之 終不自信其術之妄
b、惡少年慍其誕 巫至死不知其非鬼
c巫以為真鬼也 死則諉以他故
d、死則諉以他故 醉則更相枕以臥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以”的含義。
1、死則諉以他故( )
2、惟大叫以行( )
3、亦皆以為鬼( )
4、固以怪之矣( )
四、指出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古今含義
1.病幸已,饌酒食,持其貲去。
古: 今:
2.行不知足所在。
古: 今:
3.即旋其角,且角且走。
古: 今:
4.舌縮不能言,惟指床曰。
古: 今:
五、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
惡少年慍其誕,瞯其夜歸,分五六人棲道旁木上,相去各里所。候巫過,下砂石擊之。巫以為真鬼也,即旋其角,且角且走。心大駭,首岑岑加重,行不知足所在。稍前,駭頗定,木間砂亂下如初。又旋而角,角不能成音,走愈急。復至前,復如初。手栗氣懾,不能角,角墜;振其鈴,既而鈴墜,惟大叫以行。行間履聲及葉鳴谷響,亦皆以為鬼。號求救于人甚哀。
1、解釋下面句子中劃線的詞。
(1)分五六人棲道旁木上
(2)相去各里所
(3)且角且走
(4)斷盡喉,盡其肉,乃去
2、惡少年捉弄越巫的原因是 ,捉弄他的辦法是 (用原文回答)
3、越巫第一次遭砂石襲擊后描寫其動作的語句是 ,寫其心理和神態的句子是 。
4、“行聞履聲及葉鳴谷響,亦皆以為鬼”一句是寫越巫驚疑恐懼的情態的。如果把它濃縮成一句成語,最適當的應是
5、“號求救于人甚哀”屬于描寫,它寫出了越巫 的丑態。
6、越巫最后膽裂而死的結局說明了什么?
一、1、方孝孺,正學先生,遜志齋集。2、巫至死不知其非鬼。3、我善治鬼,鬼莫敢我抗。4、立壇場,鳴角振鈴,跳擲叫呼,為胡旋舞,禳之。5、⑴且走且角。⑵旋而角。⑶手栗氣懾,不能角。都是吹角的意思。6、主語:鬼。謂語:抗。賓語:我。二、d、b、b、d。三、因為,來,認為,已經。四、1、大病,疾病。2、走,行走。3、跑,行走。4、一種坐具,睡覺的床。五、1、⑴隱蔽。⑵距離。⑶跑。⑷離開。2、慍其誕,瞯其夜歸,分五六人棲道旁木上,相去各里所。候巫過,下砂石擊之。3、即旋其角,且角且走。心大駭,首岑岑加重,行不知足所在。4、風聲鶴唳。5、語言,膽小怕事、驚恐萬狀、無助絕望。6、一切騙人的都沒有好下場。
《越巫》同步練習 篇2
一、課文悟讀
越巫為人驅鬼,自己卻怕鬼,這源于他心中有鬼。因此,越巫誤己在先,欺人在后;其可悲為最,可惡為次。
越巫至死不知投砂于他的是人不是鬼,這說明他相信世上確實有鬼。你看他“鳴角振鈴,跳躑叫呼”的樣子多么虔誠,他若不信有鬼,早叫他人看出了破綻,或是自己在某一環節忍俊不禁。一句“我善治鬼,鬼莫敢我抗”雖為吹牛惑眾,但亦足顯其癡迷,自信法力可以凌駕于眾鬼之上;至于后來的三次遭飛砂襲擊,更是毫不懷疑地以為自己遇到了鬼,于是由“首岑岑”(血已涌)到“角不能成音”(氣已弱)再到“惟大叫以行”(魄已散),直至后來的“舌縮不能言”(膽已破)“膚色如藍”(人已死),我們都能夠看出他已鬼迷心竅,魂人泥淖,自欺至死,可悲可憐。
我們再來看看越巫生長的“土壤”,越巫之所以能行騙成功,源于眾人心中亦有鬼。所以才會病而不求醫,酒食奉巫師;而當巫師于壇場上滿口胡言,于酒桌旁放口大嚼,于人群中招搖取財時,民眾是以怎樣無知與無助、純樸與愚木、崇敬與信仰的眼神在注視著他,這又是多么可悲可嘆的一幕啊!更不知,越巫被嚇死之后,有幾個人會幡然醒悟?巫師自欺,是一人之悲;眾人自欺,乃民族之悲。巫師騙財,損人民一時之利;邪說惑眾,乃為人民難醫之毒瘤啊!
讀罷故事,掩卷細思:借古鑒今,敬醒世人。
二、亮點探究
1.文章中“病幸已,饌酒食,持其貲去;死則諉以他故,終不自信其術之妄”,為什么越巫不論是否治好他人的病,大多數人都不懷疑他?
探究學習:
越巫惑眾騙財固然可恨,民眾的迷信愚昧為越巫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卻是最發人深省的。
2.文中少年的舉動雖為惡作劇,卻有著不可忽視的意義。談談你的看法。
探究學習:
少年有著清醒的頭腦,他痛恨越巫,勇于捉弄、懲治他,并于無意間為人們除去了騙財惑眾的“這一個”,至少可以警醒一些人。
3.文章寫越巫三次遭砂石襲擊,他的動作與神態有什么變化?請品味作者用語的簡潔、傳神。
探究學習:
初遇“鬼”時,越巫尚能“旋其角,且角且走”,但已是“心大駭”,“首岑岑”,“行不知足所在”,騙子色厲內荏的形象躍然紙上。“鬼”又出現時,則“角不能成音,走愈急”,已見得膽氣下沉,氣息漸弱。而“鬼”三至時,已是“手栗氣懾”、“角墜”、“鈴墜”、“惟大叫以行”這情景,哪是魂飛魄散、落荒而逃一類字眼可以形容的。
該情節用語簡省,音節漸短,足見氣氛漸緊,又輔以“角”、“鈴”兩道具的巧妙使用,加速了情節的發展,凸現了人物的惶恐情態。
4.文章最后一句話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
探究學習:
用冷峻、深刻的語言寫出了越巫的可悲與可憐,進一步增強了文章的諷刺意味。
5.想像一下,越巫死后,他的妻子、村民、那幾個少年以及官府分別會有什么樣的反應?
探究學習:
此題開放性較強,但要注意這些人的身份及他們所處的時代、思想觀念等方面的因素。
三、選題設計
1.研讀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志怪小說若干篇,談談《越巫》的重要意義。
研究方法:
(1)研究魏晉南北朝的社會現實。
(2)志怪小說產生的根源。
(3)志怪小說對后世的影響。
(4)志怪小說的精華與糟粕。
參讀書目: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
干寶《搜神記》;
張華《博物志》。
2.方孝孺研究。
研究方法:
(1)方孝孺的籍貫及生平。
(2)方孝孺的死及評價。
(3)方孝孺的學術宗旨及特點
(4)方孝孺的政治主張。
(5)方孝孺的文章特色。
參讀書目:
齊周華《名山藏副本》下卷;
魯迅《南腔北調集·為了忘卻的記念》;
金賁亨《臺學源流》;
《遜志齋集》;
李贄《續藏書·方孝孺傳》;
《明史·方孝孺傳》;
謝鐸《赤城新志·方孝孺傳》;
陳紀《正學先生事狀》。
四、備教卡片
●卡片① 方孝孺后裔宗譜在北京被發現
明代著名學者方孝孺因忠于明皇朝建文帝而忤明燕王朱棣,最終遭滅門之災,聽說是滅十族(包括他的學生和朋友也一律問罪)。方孝孺有否留下直系后裔一直是個歷史謎案。最近,筆者看到一本《上海著姓望族》和安徽廬江《方何宗譜》(28卷)后,終于揭開這一歷史謎案。方孝孺在上海南匯和江西廬江都留下了后裔,不過南匯方氏曾改姓余,后復姓方,廬江方氏后裔現已改姓何氏,不姓方了。現將有關資料整理出來,供對此感興趣的專家和學者參考。其中《上海著姓望族》《南匯縣方孝孺后裔方德宗家族(余氏家族)》記載:“據《松江府志》載,明初建文朝忠臣方孝孺遇難時,其幼子德宗被浙江海寧丞魏澤匿藏之。托余學夔攜避松郡華亭俞允所。俞允者,方孝孺門人也。德宗遂冒俞姓,后欲入贅為婿,又改姓余。子姓繁衍,至萬歷17年(1609)己酉督學楊廷筠令復本姓,建‘正學書院’云云。及考明史,方孝孺傳有異,又朱國楨《遜國名人傳》載始末頗晰,未知熟是。余環,為方孝孺7世孫。其先避亂隱居松郡泖上。余環復遷南匯縣十九保大鳧涇南村。余采(環子,方孝孺8世孫),字元高,號竹癯。余采剛毅不能容人,有志操,不妄取。嘗與婺源士子同舟,后該士子卒,余采出資含殮還其喪。晚歲以明經教授江右、閩粵,多所造就。余采子道南、道東,皆方孝孺9世孫,復方姓入學,重刻《遜志齋集》行世。”
另筆者在北京發現的安徽廬江《方何宗譜》(28卷),清何盛財等修。何乘驤等纂。清光緒27年二友堂木活子本。該宗譜《處士通公像》的《序文》寫道:“先生始來潛指邑為姓,卜居于縣東里居宅兆咸在焉。余謬揣先生之意,以忠良孑遺托跡茲土,旭日之始升于東而冀其后之當午于廬也。”另對通公介紹說:“圣公長子,有歙縣遷廬,因郡更氏,易方為何,遂為廬江何氏始祖。娶張氏,生三子:彥清、彥良梁、彥澄。”
●卡片② 不畏滅族的方孝孺
方孝孺(1375—1402),字希直,又字希古,寧海縣北鄉溪下村人。他是明初著名理學家、文學家,從師于大學者宋濂,盡得其所學。方孝孺通經史,擅詩文,博學多才,但生性耿直,人稱“正學先生”。洪武年間,蜀獻王聞其賢,聘他為世子的老師,把他的書房稱之為“正學”,故世人以“正學”代稱其名,表示對他的敬重。惠帝即位,召為翰林侍講,遷侍講學士,改文學博士。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明成祖朱棣,奪取了皇位。爾后,朱棣因方孝孺文名,逼其為他起草登基詔書。
方孝孺自惠帝被害后,日夜慟哭。聽到朱棣召見,就身穿麻衣,殿見朱棣。“麻衣”在古代稱為孝服。方孝孺穿麻衣,一方面表示對惠帝遇難的衷悼:一方面是對朱棣篡奪皇位的仇恨。
朱棣見方孝孺身穿麻衣,便對他說:“你這樣做是學周公輔成王之政。”方孝孺冷笑道:“成王安在?”弄得朱棣十分狼狽。
朱棣軟硬兼施,逼方孝孺為他草詔。方孝孺走到案前,從容提筆,在詔書上大書了一個“篡”字后,投筆于地,并對朱棣說:“萬世之后,你也脫不得此字!”
朱棣本待發作,忽然記起在下江南時,有個叫姚廣孝的方外人曾對他說過:“殿下至京,希望保全方孝孺。若殺此人,則天下讀書種子絕矣。”因而仍耐著性子對他說:“這是我家族中的事,先生何必這樣自苦呢?”方孝孺聽后,便聲色俱厲,罵不絕口。朱棣見此,再也按捺不住,怒喝著:“你不怕滅九族嗎?”
方孝孺從容答道:“即使滅十族,又敢奈我何?”
結果,方孝孺被滅了十族。方孝孺的妻子鄭氏及兒子中寬、中愈,知在劫難逃,都上吊死了;兩個女兒都投了秦淮河;他的門生盧原質、鄭公智、林家猷都是寧海人,因都是方孝孺的學生而被殺,湊足十族之數。
孝孺之被害,據說是用二塊石板夾住,然后用鐵鋸從頭部鋸下而死。他在被害前,曾詠《絕命詞》一首:
天降亂離兮,熟知其由;
*臣得計兮,謀國用猶;
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
如此殉君兮,抑有何求?
嗚呼衷哉兮,庶不我尤!
方孝孺被害后,朱棣余怒未消,派人挖了方家的祖墳,并下旨:“藏方孝孺文者皆死。”但是,方孝孺門客仍冒著生命危險,大力收藏了方孝孺遺稿,后來編成《遜志齋集》及《方正學先生集》等。
●卡片③ 方孝孺的哲學思想與學術思想
在哲學思想上,孝孺基本接受了張載的唯物主義自然觀。張載主張“太虛即氣”,而氣是物質實體,故云:“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而為萬物,萬物不能不散而為太虛。”孝孺亦云:“大地亦大矣,其氣運行無窮,道行其中亦無窮,物之生亦綿綿不息。”“天地有至神之氣,日月得之以明,星辰得之以昭,雷霆得之以發聲,霞云電火得之以流形,草木秀者得之以華實,鳥獸瑞者得之以為聲音,毛質或騫而飛,或妥而行,或五色絢耀而八音和鳴,非是氣孰能使之。”在《龜巖隱居記》中則說得更為明白:“山岳、川流、霞云、草木,流峙卷舒,榮顇之態,變化至無窮盡也,咸出天地自然之理。”(卷七)
孝孺之學與程、朱理學的不同點,主要在于孝孺去其浮言而推行實學,以經世致用為要務。也就是說,他對于宋儒在哲學上的性理之辨、理氣之辨、性命之辨等等,很少去繼續糾纏,而是專心于“圣人之學”、“圣人之道”,以修身、治國、平天下為己任,在《遜志齋集》的所有文章中,似乎沒有一篇是專門在這些哲學命題上爭辨其孰是熟非,孰先孰后的。如他在《上范先生》書中就曾指出:“道之不明,莫甚于今,談性命則或入乎玄密,而不能措之事;攻文辭則或離乎實德,而滯于記問。”因此,他十分強調:“儒者之學,其至圣人也,其用王道也。”“圣賢之學,皆以用世。”“君子之學,積諸身,行于家,推之國,而及于天下。率而措之,秩如也。”又云:“古學務實,體立用隨,始諸身心,驗于設施。”故學者必“以古為師,窮理正心,法堯為仁,法舜盡孝,視民如傷,文王是效。”對此,孝孺進一步伸論說:“蓋圣人之大者,上莫過于堯、舜、禹、湯、文、武,下莫加于周公、孔子,而此八圣人之言行文章具在六經,故后之學圣人者,舍六經無以為也。”“茍能發明六經,大之于天下國家,小之于善一己,直易易耳。”基于此,孝孺把“學”看成是人生的第一等大事,一再強調說:“人孰為重?身為重;身孰為大?學為大;……不學則夷乎物,學則可以守身,可以治民,可以立教,學不亦大乎?”“人或可以不食也,不可以不學也。不食則死,死則已;不學而生,則人于禽獸而不知也。與其禽獸也,寧死!”這是因為:“學以明之,與天地通,堯、舜之仁,顏、孟之智,圣賢盛德,學焉則至。”由此可見,在方孝孺的心目中,做人必須為學,而為學必宗三代孔盂,唯學才能明道,唯明道方可以治天下。雖然,孝孺主張學必崇古,但也強調學古必須知今,反對死學,反對學于古而泥于古,要學能致疑,學而能變,學而能化。
(摘自《遜志齋集》)
《越巫》同步練習 篇3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了解文中詞的活用現象,積累重要的文言詞語。
(二)能力訓練點
1.理解課文運用生動、形象的神態、動作描寫,刻畫人物性格,進行諷刺的寫法。
2.分析理解在短小生動的故事背后所蘊含的深刻寓意。
(三)德育滲透點
通過文中越巫的可笑、可鄙、而又可憐的表演及其不幸的結局,教育學生要尊重、學習科學,反對迷信,不自欺欺人。
(四)美育滲透點
體會本文淺易而生動形象的語言美。
二、學法引導
本文語言生動、形象,文意不難疏通,可讓學生對照注釋認真自學,采用質疑問難,集體討論的方法,疏通課文內容。對于故事所蘊含的深刻寓意,宜在教師的引導下,結合文中關鍵語句的分析來理解。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通過生動有趣的神豐收、動作描寫、刻畫人物形象,進行諷刺。
2.難點:理解本文的寓意。
3.疑點:本文只是告誡人們不能欺騙人嗎?
4.解決辦法:“重點”可采用讓學生參照工具書和書下注釋自學、質疑討論,在讀懂字面意思的基礎上加以感受、體會。“難點”宜在教師提示關鍵語句后,分析討論來解決。“疑點”可讓學生各抒已見,進行辯論,努力達成共識。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儀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學生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自學,發現問題,質疑討論。
2.教師在學生理解文章大意后,著重對關系到本文中心的理解的重點語句進行提示點撥。
七、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自讀課文,理解在短小生動的故事里所寓含的深刻道理,領會課文運用神態、動作描寫塑造人物形象的寫法。
(二)整體感知
愚蠢迷信的人,耍弄手段欺騙,蒙蔽別人,既是為了從受騙人那里得到錢物的饋贈,更重要的是他們缺乏科學知識,愚昧無知。這些人害了別人,他們自己也往往不會得到好結果。《越巫》一文作者就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實在發人深思,耐人尋味。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教師可結合身邊“fa輪功”練習者害人害己的慘痛事例引入課文。
2.要求學生自讀課文一遍,畫出不會讀的字,不理解意思的語、句。
3.指一生朗讀,要求其他同學對其讀音、斷句有誤的地方作標記。
4.學生對照注釋自學,對疑難詞句進行質疑討論,力求理解文章大意。
5.投影下列練習,檢查自學效果。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禳(ráng)之 饌(zhuàn)酒食 貲(zī) 推諉(wěi)
慍(yùn) 手栗(lì) 心大駭(hài) 岑(cén)
(2)解釋下列加點字
自詭(欺詐,說假話)
病幸已(治愈)
持其貲去(通“資”資財)
相去各里所(距離,左右)
下砂石(撒下)
心大駭(吃驚,害怕)
(3)下面幾個“角”怎樣解釋?
(4)用“/”為下列句子畫出朗讀節奏,并作翻譯。
越巫/自詭/善驅鬼物(譯文:越巫自己欺詐說他擅長驅除鬼怪異物。)
終不自信/其術之妄。(譯文:始終不相信他的方法的荒誕。)
我/善治鬼,鬼/莫敢我抗。(譯文:我善于驅除鬼怪,鬼怪沒有敢和我對抗的。)
巫/至死/不知其非鬼。(譯文:越巫到死也不知道那不是鬼怪。)
6.齊讀全文,對疑難詞句作補充理解。
7.閱讀第2節文字,畫出描寫越巫三次遇砂石襲擊時不同反應的語句,分析人物當時的心理,思考這樣描寫有怎樣的諷刺作用。
明確:第一次遭襲擊時的動作:“即旋其角,且角且走”。神態:“大駭”
第二次遭襲擊時的動作:“又旋而角,角不能成音,走愈急”。神態:無
第三次遭襲擊時的動作:“不能角,角墜;振其鈴,既而鈴墜,惟大叫以行”。 “號求救于人甚哀”。神態:“手栗氣懾”。
這些動作神態的描寫,體現了越巫懼怕、恐慌的心理,三次襲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把越巫的恐懼心理由輕到重一層深一層地展示出來。一個恒夸人曰:“我善治鬼,鬼莫敢我抗”的鬼怪克星,如今卻被裝神弄鬼的人嚇得魂飛魄散,極辛辣地諷刺了越巫自欺欺人,愚昧荒唐的嘴臉。
8.思考:越巫為什么會死去?越巫的這一結局說明了什么?
明確:越巫是因為其內心對鬼的極度恐懼而嚇死的。
越巫的這一結局啟示人們,一切自欺欺人,愚昧迷信的人必然會落得不幸的結局,
從而告誡人們必須尊重科學,擺脫愚昧。
(四)總結、擴展
本文借一個人假稱自己能驅鬼治病,到處夸耀并騙人錢財,而當別人裝鬼捉弄他時,他
卻被嚇得“號求教于人甚哀”,最后意膽裂而死的故事,深刻地告訴人們欺詐人的人不會有好結果,思想愚昧,不信科學的人,必定是自欺欺人,自食苦果。
對本文中心的理解,不能僅限于道德的范疇,即欺騙人的人是不道德的。
越巫為騙人錢物,確實自夸自己善驅鬼物,有意欺詐。但從語句“終不自信其術之妄”,
“巫以為真鬼也”,“巫至死不知其非鬼”,等中不能不讓人覺得越巫的不幸結局,根本原因在于他的愚昧無知,一味相信真的有鬼存在。因此,本文中心的重點應在教育人們要尊重科
學,學科學,用科學上。
(五)布置作業
1.復習鞏固課上所學內容。
2.從身邊生活中搜取一個與本文相似的故事,在班上交流,談心得。
(六)板書設計
《越巫》同步練習 篇4
學習重點:
1、理解本文主旨:自欺欺人,其結果先害人,后害已。
2、體會人物的形象塑造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到底世界上有沒有神,有沒有鬼?(鬼避姜三莽的故事)為什么人們懼祌怕鬼?今天我們學習方孝孺的《越巫》,看看越巫是如何裝神弄鬼,最后被鬼嚇死的。
二、學生朗讀課文,當堂翻譯
三、有關字詞
禳:ráng,以祭禮消除災禍的一種活動。
饌:吃喝 。貲:錢財。諉:推托。誕:荒誕。瞷:偷看。
岑:頭脹疼。粟:抖。亟:趕快
四、點名翻譯,隨即訂正
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本文是一篇簡短的寓言,全文以記敘的筆法寫成。通過講故事而說明道理,所講的道理在今天仍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1、文章開篇點出“自詭善驅鬼物”的越巫,這個人怎么樣呢?他“立壇場,鳴角振鈴,跳擲呼叫,為胡旋舞”本來是自己塑的木偶,自己編造的謊言,可是久而久之,連越巫自己也“終不自信其妄”,而且向人恒夸海口,引出了下面的惡少年的惡作劇。
2、惡少年的惡作劇共三次,越巫也就遇到了三次沙石。看看越巫每次遭到沙石襲擊行為神態是怎樣的?找出原句。
第一次:自以為真的能驅鬼,“即旋其角,且角且走”,但心里非常害怕“心大駭,首岑岑加重,行不知足所在”雖然自以為能驅鬼,但也亂了方寸。
第二次:這時雖然還鳴角,但是“角不能成音”,雖然還行走但“走愈急”可見心里的驚駭更加嚴重了。
第三次:“手栗所懾,角墜鈴墜”而且是大叫著行走,不管有什么響動,都以為是鬼來了。心驚膽顫,疑神疑鬼,恐懼到無以復加的地步。
3、那么越巫的最終結局是怎樣的?他大哭敲開家門“舌縮不能言”,最后“膽裂”而死。惡少年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而越巫呢?只落得自食其惡果的下場。
騙人者沒有真才實學,卻到處招搖撞騙,自欺欺人,其結果必然是先則害人,最后害已。
附板書:
(饌酒食持貲)
╱鳴角振鈴 1、即旋其角 且角且走 心大駭
騙人 跳擲呼叫 →自食其果 2、角不能成音走愈急復至前復如初
╲ 為胡旋舞 3、手栗氣懾角墜鈴墜號求救于人甚哀
(諉以他故)
害已:膽裂而死
騙人者自食其惡果,最終害已。
《越巫》同步練習 篇5
教學目的:
1、 借助工具書,了解文章大意。
2、 理解課文運用生動、形象的神態、動作描寫,刻畫人物性格,進行諷刺的寫法。
3、 通過文中越巫的可鄙而又可憐的表演及其不幸的結局,教育學生要尊重、學習科學、反對迷信,不自欺欺人。
教學重點:
見教學目的2
教學準備:
錄音機、磁帶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借助注釋及工具書,疏通文意。
一、 導入 新課
(由《還珠格格》中薩滿法師導入 )巫師巫術,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廣有信徒。即便在科學文化較發達的今天,巫術在社會中仍有一定的市場。如何正確對待這個問題呢?生活在明代的方孝孺在他的《遜志齋集》中就講述了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篇文章吧。
二、 疏通課文
1、 簡介作者。
見p157. 補充(1357___1402)明朝。 P159“滅十族”
2、 注意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禳(ráng)之 饌(zhuàn)酒食 貲(zī )
慍(yùn)其誕 心大駭(hài) 栗(lì)
亟(jí) 詭(guǐ) 諉(wěi)
瞯(jiàn) 棲(qī) 岑(cén) 懾(shè)
3、 學生齊聲朗讀課文,教師指出其中讀音、斷句有誤之處。
4、 學生對照注釋及工具書自學,劃出不理解之處,力求疏通文章大意。
5、 請學生翻譯全文,注意以下詞句。
А、第一段:巫:p157① 詭:p157② 禳p158②
病幸已:病僥幸好了。 饌 p158③
貲 p158④ 諉p158⑤ 故:原因。 妄p158⑥ 恒:常常。
第二段:慍:討厭。 誕:荒誕。 澗:p158⑦ 棲:鳥停留在樹上,這里指藏身。 去:距離。 駭:p158⑦ 岑岑:p158⑩
手栗氣懾:p158⑾
第三段:惟;只。 亟:p158⑿ 寢:睡覺。
В、一詞多義。
鳴角振鈴(名詞,一種用動物的角制成的吹奏樂器。)
角 且角且走(動詞,吹角。)
又旋而角(動詞,吹角。)
三、 思考問題。
越巫三次遇砂石而三次的反應各不相同,試找出描寫其反應的語句,看看作者是怎樣寫出越巫的行為神態的。
四、 布置作業 。
帶拼音抄寫生字詞三遍。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 再讀課文,深入理解文章內容。
2、 學習作者描述人物行為神態變化的方法。
教學過程 :
一、復習舊課
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
二、分析課文。
1、 請學生概括每段段意。
第一段:越巫騙人。
第二段:越巫遇“鬼”的丑狀。
第三段:越巫膽裂而死。
2、 課文寫越巫怎樣驅鬼治病的?
明確:人病,立壇場,鳴角振鈴,跳擲叫呼,為胡旋舞。
3、 課文寫越巫怎樣騙人的?
明確:病幸已,饌酒食,持其貲去;死則諉以他故。
4、 第2段寫越巫三次遇砂石而三次的反應各不相同,試找出描寫其反應的語句,看看作者是怎樣寫出越巫的行為神態的?
明確:第1次:“巫以為真鬼也……行不知足所在。”先寫動作,后寫神態。 第2次:“又旋而角,……走愈急。”描寫動作。 第3次:“手栗氣懾”,“不能角,……甚哀”。先寫害怕的神態,后寫動作。同樣寫害怕,描寫程度一次次加重
5、 越巫膽裂而死說明了什么?
明確:說明了騙人者必害己。
6、 你認為此文諷刺的僅僅是巫師嗎?
明確:諷刺社會上各式各樣招搖撞騙、欺世盜名的騙子們。他們不僅害人,而且必將害己。
7、 像越巫這樣騙人又害己的事情你遇到過嗎?跟大家說一說,談談你的看法。
三、小結
本文講述了越巫假稱能驅鬼治病,到處向人夸耀,騙人并取人錢財。而當別人裝神弄鬼嚇唬他時,他卻被嚇得“號求救于人甚哀”,最后膽裂而死的故事,說明了騙人者必害己的道理。
四、 布置作業 。
翻譯全文。
附;主體版書
一、 自詭————————自夸:善治鬼,莫抗我。
且角且走,心大駭。 |
二、{ 角不成音,走愈急。 對| 比
角墜,鈴墜,大叫以行。 |
三、膽裂而死。————————吾遇鬼,今死矣。
《越巫》同步練習 篇6
自讀要求
1.能自主解決課文中生字的讀音及難懂字的釋義。
2.能復述課文的故事情節,并能用精彩的語言描述越巫遇“鬼”時的表現。
3.能概括文章的主題思想,把握其社會意義。
4.能結合文章內容概括本文語言的特點。
學習側重點
1.深入而準確地把握文章的主題。
2.體會文章語言的簡潔、生動、傳神。
(解說:本文人物形象鮮明,語言簡潔,情節簡單易懂,因而知識點上的難點并不多。重點在于教師要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本文,認識到本文矛頭所指并不只是騙財害人的巫師,而是直指迷信思想本身;認識到巫師不過是迷信活動的執行者與犧牲品,本文實為醒世驚俗的警鐘。如此深刻而重大的主題,只不過寓寄在二百多字的小短文中,足見作者文字語言功底之深,因而研究并品味本文語言的風格特點便咸了自讀本文的另一側重點。)
[自讀程序]
1.下發有關方孝孺的資料,包括生平、經歷、哲學思想、學術主張等方面內容。學生自讀時,教師可適當加以解說。
2.學生自讀課文,提示學生讀準以下字音。
詭:guǐ 禳:ráng 饌:zhuòn 貲:zī 諉:wěi
慍:yùn 瞯:jiàn 岑cén 栗:lì 懾:shè 亟:jí
3.再讀課文,解釋句中加點詞。
(1)病幸已:僥幸。
(2)死則諉以他故:以,用;故,原因。
(3)分五六人棲道旁木上:棲,居留;木,樹。
(4)駭頗定:稍微,略微。
(5)不能角:名詞用作動詞,吹響號角。
4.用流暢的語言翻譯文中的三個句子。
(1)終不自信其術之妄。
(2)振其鈴,既而鈴墜,惟大叫以行。
(3)巫至死不知其非鬼。
5.簡述文章的故事情節。
6.用精彩的語言描述越巫三次遭砂襲擊時的情景。
7.討論以下問題。
(1)本文最后一句話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
(2)本文在當時與當今各有什么樣的社會意義?
(3)具體分析本文的語言風格及特點。
(解說:該程序體現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既注意了知識點方面的穩扎穩打,又注意了學生基本能力的訓練,同時兼顧了學生思維由表及里認識問題的過程。)
[自讀點撥]
1.背景及主題說明
本文是方孝孺早年游歷吳(今江蘇南部)越(今浙江北部)時,依據客人的談話而寫成的一篇類似寓言的短文。它說的是“好誕者死于誕”,此人至死都沒能覺悟到自己死的真正原因。作者通過越巫這一典型形象,告誡人們如果不正視自身錯誤,認識其危害,那么后果將是嚴重的。本文在今天仍然有積極的意義。
2.作者小傳
方孝孺(1357—1402),浙江寧海人,字希直,又字希古,明初學者宋濂的學生。洪武二十五年(1392)薦為漢中教授。后蜀王朱椿聞其賢,聘為蜀王府教授,以師禮待之,命名他讀書之室為“正學”,故人們又稱他為正學先生。
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召為翰林侍讀,遷侍講學士,參與建文帝削弱藩王勢力的政治決策。建文元年(1399)七月,燕王朱棣以誅殺“*臣”齊泰、黃子澄為名,起兵“靖難”,方孝孺亦列名于“*黨”之中。建文四年(1402)七月,燕兵攻入南京,建文帝自焚,方孝孺被執下獄。成祖(即燕王)欲使他起草登基詔書,被他嚴辭拒絕,成祖大怒,下令誅其“十族”(九族加上學生)。死者達八百七十余人。
史稱方孝孺“末視文藝,恒以明王道、致太平為己任”,工于文章,風格醇深雄邁,每一篇出,海內爭相傳誦。成祖永樂年間,凡藏方孝孺文者皆判死罪,其門生王稱暗中抄錄其文,編為《侯城集》。仁宗宣德年間文禁漸寬,才稍稍流傳。后人編其文為《遜志齋集》。
3.關于內容的總體分析
本文寫了越巫驅鬼騙財卻被“鬼”驚嚇,膽裂而死的故事。
開篇,作者便用生動的筆觸刻畫出了越巫詭詐的形象。人有病時,他設立壇場,并于壇場上鳴角振鈴,跳躑叫呼,一副煞有介事的樣子。病人若僥幸好了,他便歸功自己,飽食酒飯,攜財而去。病如沒好,病人死了,他便推說其他原因,總歸他不會承認自己的法術是騙人的。甚至他還夸口說鬼都不敢反抗他。第1段,僅63個字,卻傳神地刻畫出了越巫于壇場上瘋狂作法,于酒桌邊放口大嚼,于人群中招搖取財,于民眾前吹牛惑眾的丑惡形象。
接下來文章以一長一短兩段寫出了越巫色厲內荏,遇“鬼”恐懼,終至膽裂而死的過程。到了緊要關頭,他用自己平日騙人的那套把戲去抵御“鬼”的襲擊,卻無法奏效,最后角墜鈴落,倉皇而逃,到家仍驚魂難定,命赴九泉。第2段以快如閃電的動感語言寫出了越巫三次遭砂襲擊時由慌到怕到懼的動作及情態。作者巧妙地選用了巫師作法時使用的兩樣道具——角和鈴。“鬼”初現時,他尚能“旋其角,且角且走”,“鬼”再現時,他已“角不能成音”,“鬼”又現時,則“不能角,角墜;振其鈴,既而鈴墜”了。這精彩的側面描寫配合簡短的正面描寫(“心大駭”“首岑岑”“行不知足所在”“手栗氣懾”“惟大叫以行”“號求救于人甚哀”“大哭叩門”“舌縮不能言”“膚色如藍”),于我們腦海中凸顯了越巫可悲可憐可笑可嘆的鮮活形象。
文章末尾處,作者以“巫至死不知其非鬼”收束全篇,用語冷峻、深刻,于詼諧之中寫出嚴肅的主題,于諷刺之中寄寓深刻的鞭撻。
4.關于文章知識上的難點
(1)終不自信其術之妄:此句有的人將它譯為“總歸不讓人相信自己法術的虛妄”,我認為這不妥。越巫首先自己癡信世上有鬼,進而妄想自己可以驅除惡鬼,所以即使病人死了,他也不認為自己的法術是虛妄的。這句話是個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應為“終不信自(其)術之妄”,當譯為“(他)始終不覺得自己的法術是虛妄的”。這更可看出越巫自欺欺人程度之深。
(2)相去各里所:相互間隔各有一里左右。去,距離。所,表示約數的虛詞。
(3)亟扶我寢!吾遇鬼,今死矣:趕緊扶我躺下,我遇上鬼了,就要死了。今,現在,引申為馬上,就要。
(4)巫至死不知其非鬼:巫師到死也不知道用砂石襲擊他的是人不是鬼。
5.關于文章的寫作特點
(1)用生動的故事揭示深刻的哲理。
(2)文章篇幅短小,立意鮮明,故事情節完整,描寫細致生動。
(3)文章語言簡潔雋永,字里行間流露出犀利的嘲諷與批判的味道。
(解說:本文知識上的難點不多,而且容易解決,真正的難點在于如何深刻而準確地把握文章的主題,認識到它在當時及當今的社會意義。所以“自讀點撥”部分的重點放在文章內容的分析上,但同時也兼顧背景介紹、作者小傳、知識難點及寫作風格。這樣,可以讓學生既有面上的廣泛收獲,又有點上的深入把握。)
[自讀思考]
1.找出文章中體現巫師自欺欺人的句子。
2.具體分析越巫三次遭砂襲擊時的不同表現。
3.為什么文中越巫不論治好還是沒治好他人的病,大多數人都并不懷疑他。
4.評價文中少年舉動的意義。
5.想像一下,越巫死后,人們的反應。
參考答案
1.越巫自詭善驅鬼物;死則諉以他故,終不自信其術之妄;恒夸人曰:“我善治鬼,鬼莫敢我抗。”
2.初遇“鬼”時,越巫尚能“旋其角,且角且走”,但已是“心大駭”、“首岑岑”、“行不知足所在,騙子色厲內荏的形象躍然紙上。“鬼”再見時,則“角不能成音,走愈急”,已見得其氣漸弱,氣息下沉。而“鬼”又現時,他也是“手栗氣懾”、“角墜”、“鈴墜”、“惟大叫以行”,這情景,簡直可以用魂飛魄散、落荒而逃來形容。
3.被迷信思想毒害的不只越巫一人,民眾對迷信的癡妄是越巫行騙成功的前提。
4.少年舉動雖為惡作劇,卻著實為人民除去了一害,也能趁機警醒一部分民眾,值得嘉贊。
5.此題為開放性思考題,學生的回答只要符合故事中的時代特點與人物身份即可。
《越巫》同步練習 篇7
1.加粗字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
a.詭秘 gǔi 禳之ráng 饌酒食zhuàn
b.戰栗 sù 推諉wěi 慍其誕wēn
c.亟待 jí 岑岑cén 心大駭hài
2.解釋下面加粗的實詞。
a.病幸已,饌酒食,持其貲去;死則諉以他故,終不自信其術之妄。
已: 貲: 諉:
b.惡少年慍其誕,瞯其夜歸,分五六人棲道旁木上,相去各里所。
慍: 誕: 瞯: 里所:
c.巫以為真鬼也,即旋其角,且角且走。
角: 且: 角:
3.解釋下面的多義詞。
a.為 為胡旋舞( ) 亦皆以為鬼( )
b.大 心大駭( ) 惟大叫以行( )
c.行 行拂亂其所為( ) 行不知足所在( )
4.越巫自取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
5.越巫的可恨在于__________,他的可悲表現為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b
2.a.痊愈 通“資”,資財,錢財 推托
b.怨恨 荒誕 偷看 一里左右
c.名詞,一種用動物的角制成的吹奏樂器 一邊 動詞,吹角
3.a.跳 當作
b.很 與“小”相對,這里是大聲的意思。
c.名詞,行為 動詞,走
4.終不自信其術之妄。
5.騙人 至死不知其非鬼。
《越巫》同步練習 篇8
教學目標:
1.能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借助頁下注釋、工具書,表述出文章大意,揣摩越巫的形象;
2.通過小組交流、合作,探討從文中獲得的啟示,并能運用所得解決生活中的“越巫”問題。
教學重難點:
揣摩人物形象,探究生活中的“越巫”現象并學會科學的處矸椒ā?nbsp;
[課前學習]
借助頁下注釋、工具書,理解文章。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還珠》中的薩滿法師導入[錄像]
巫師巫術,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廣有信徒。即使在文化較發達的今天,巫術在社會中仍有一定的市場。如何正確對待這個問題呢?
明代的方孝孺在他的《遜志齋集》中就講述了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走進方孝孺的《越巫》。
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小組活動:基礎大比拼
[小組合作理解文章,探討并整合問題。]
提出學習任務:
請同學們借助注釋及工具書,嘗試自己翻譯文章。
(1)劃出文章中不理解的地方
(2)將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小組內進行交流
(3)將小組交流后認為有挑戰性的問題在全班交流時提出。
[老師可視課堂情況增加問題作為小組競賽挑戰題,激發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積極性]
2.通過大家的合作學習,我們大致了解了文章的內容,那么哪個小組能勇敢地站起來為大家概括一下,文章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
[教師引導學生用六要素概括]
三.深入理解主題:挑戰法官
越巫死了,悠悠歲月流逝,數千年后的今天,越巫的子孫將此案遞交法庭,要求嚴懲“真兇”,但越巫之死,到底是誰的錯呢?如果你也在法庭之上,你有什么看法?
(1)先請同學們在文章中尋找線索,找出并確定“真兇”;
(2)在小組內交換意見并加以整合,準備發言,發言時要做到觀點鮮明,有理有據;
投影“我們小組認為 應為越巫之死負責,因為……”
[老師針對學生的回答作指導性評價,或請其他小組同學補充、評價]
一場跨越千年的案子落下了帷幕,留給我們更多的是深深的思考,同學們,從這個案件中,你獲得了什么啟示?
[教師歸納學生發言并過渡]
四.比較閱讀
板橋三娘子(節選)
(前文內容簡介:有個叫趙季和的人,有一次到板橋住店,無意中發現店主三娘子把施過巫術的蕎麥燒餅給旅客們吃。旅客吃了這種燒餅后都變成了驢子。三娘子把他們的財物占有已有。趙季和把這一切都看在了眼里,于是——)
后月余日(1),季和從東都回,將至板橋店,預作蕎麥燒餅,大小如前。既至,復寓宿焉。三娘子歡悅如初,其夕更無他客,主人供待愈厚。窗深,殷勤問所欲。季和曰:“明晨發,請隨事點心(2)。”三娘子曰:“此事無疑(3),但請穩睡。”半夜后,季和窺見之,一依前所為(4)。天明,三娘子具盤食,果實(5)燒餅數枚于盤中,訖更取他物(6),季和乘間走下,以先有者易其一枚,彼不知覺也。季和將發(7),就食,謂三娘子曰:“適會(8)某自有燒餅,請撤去主人者,留待他賓。”即取已者食之。方飲次(9),三娘子送茶出來。季和曰:“請主人嘗客一片燒餅。”乃揀所易者,與噉(10)之。才入口,三娘子據地作驢聲,既立變為驢,甚壯健。季和即乘之發,兼盡收木人木牛子等(11),然不得其術,試之不成(12)。季和乘策所變驢,周游他處,未嘗阻失(13),日行百里。
(選自《河東記》)
注釋:
(1)[后月余日]:一個多月后。(2)[隨事點心]:隨便準備點吃的東西。(3)[無疑]:不必擔心。(4)[一依前所為]:一切與上一次的做法(即制作蕎麥燒餅的方法)一樣。(5)[果實]:果然盛上。(6)[訖更取他物]:做完這件事,又去取別的東西。(7)[發]:出發。(8)[適會]:恰巧。(9)[方飲冰]:正在吃飯的時候。(10)[噉(dàn)]:同“啖”,吃。(11)[木人木牛子]:三娘子制作蕎麥燒餅的工具。(12)[然不得其術,試之不成]:(雖然有了工具)但是不會她的法術,試驗沒有成功。(13)[未嘗阻失]:沒有發生過驢不服乘騎的事故。
問題情境:
《板橋三娘子》和《越巫》這兩個故事,有什么異同點呢?請選取你感興趣的角度進行比較分析。
要求:
(1)先獨立選取角度思考,然后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小組成員分工明確。
(2)小組長整理小組發言,小組成員合作認真填好記錄卡。
課后學習:
小作文:《我談越巫》
《越巫之死我之見》
《從“越巫”現象看開去》
《從少年的惡作劇談起》
……
選擇你所感興趣的角度,也可自選主題,寫一篇小議論文,要求觀點鮮明,有理有據,300字。
《越巫》同步練習 篇9
課程分析:明人方孝孺的《越巫》,講述了越巫自稱善驅鬼物、鬼莫敢我抗、夜歸時卻被惡少所扮之鬼嚇死的故事。越巫打著治病救人的幌子,到處自吹自擂、坑蒙拐騙、自欺欺人、掠人錢財,最終落得個害人終害己的可悲下場。本文情節簡單,故事完整,可讀性強,語言生動形象,淺顯易懂。文意疏通,可在學生自讀的基礎上,結合課下注釋,自學疏通;個別較難語句,可采取質疑問難,集體討論的方法解決。對于故事所蘊含的深刻寓意,宜在教師的引導下,結合文中關鍵語句的分析來理解。通過對本文的學習,教育學生認識越巫形象,理解封建迷信,殘害人類的罪惡本質,達到思想品德教育。讓學生反對迷信、相信科學,批判迷信、崇尚科學,摒除陋俗、珍愛生命。為了強化、深化這一教育意義,揭露封建迷信、批駁“fa輪功”等組織反科學、反人類的罪惡本質。發動學生,搜集自己耳聞目睹,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和相關的影視,以活生生的事例,血淋淋的現實,來教育學生,最終揭露一切偽科學的反動面目:打著治病救人、功德圓滿、靈魂升天的幌子來吸引、麻醉人們的騙局。
學情分析:本班學生個性顯明、天性好動、膽子較大、喜歡表現自己,他們經常參加各種演出活動,有一定的表演基礎和經驗。如果老師引導得法,能夠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挖掘他們的潛能,發揮他們的特長,運之于課堂教學,那將是非常好的。前邊已學習了小說、戲劇,學生對小說戲劇中人物的語言、性格、形象已有了一定的感性和理性的認識。若能把已學知識進行一次再遷移、再體驗、再創造,那將會讓大部分同學把死的知識變活,具體運用于實踐,在實踐中長知識,受教育。
學習目標:
1、理解課文運用生動、形象的神態、動作描寫,刻畫人物性格,進行諷刺的寫法。
2、分析理解故事背后所蘊含的深刻寓意。理解本文在當時與當今的社會意義?
3、通過文中越巫可笑、可鄙、而又可憐的表演及其不幸的結局,教育學生要尊重、學習科學,反對迷信,做一個正直、誠實、守信的人。
設計理念:根據課程改革的目標,實現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本的大語文教學觀,并根據誘思探究學科教學論:自覺創情境,始終含情義;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使學生“五官”并用,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通過主動探究、合作交流,親身體驗,獲得思維品質的發展。改變傳統教學中注重傳授知識的傾向,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設計問題、解決問題,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本文雖是文言文,但大多數句子淺顯易懂,沒有必要逐字逐句的翻譯;加之學生已學了兩年多的文言文,已有一定的基礎,結合課下注釋,自己就能疏通文字,理解大意。所以設計成引導學生在扮演中感悟、體驗,在觀看中思考,在陳述、討論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創造性見解,而不是把老師的觀點強加給學生。
課時安排是一節課。
教學媒體設計:利用電腦、投影儀播放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節目組錄制的《反對,珍愛生命》中關于批駁fa輪功的相關片段,以激發學生興趣,增強感性理性認識;利用flash將相關問題制成課件,加大課堂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教學流程:
一、課前準備
學生利用工具書,結合課下注釋自己解決文字問題,理解課文大意;自己動手制作、轉借、購買相關道具;租借《反對,珍愛生命》影碟;查閱資料,自己編寫劇本,分組自行演練。
(點評:學生能獨立解決文字問題,參與開發課程資源,尋找有關資料,體現和實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引導作用。)
(實錄:解決文字問題,理解課文大意;編寫劇本,根據劇情的需要準備相關道具;老師對學生編寫的劇本提出修改意見。)
二、情境導入、以情激情:
在農村,我們經常會看到、遇到有人得病不到醫院看,請巫婆神漢跳神去病;逛廟會,我們經常會看到、遇到有人燒得拜佛,許愿祈福求子女;看電視,我們經常會看到、聽到“fa輪功”癡迷者練習“fa輪大法”,以求功德圓滿、靈魂升天的相關報導……這些封建迷信的東西,害了一批又一批人,制造了一場又一場的人生悲劇,這些慘痛事例應引起我們的深刻反思。今天,我們學習的《越巫》,就真實地給我們再現了一場封建迷信害人害己的悲劇。
(點評:老師簡明扼要、高度概括的導語,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封建迷信害人害己的本質,為進一步深入理解越巫形象、揭露“fa輪功”等組織反科學、反人類的罪惡本質打下了基礎,做好了鋪墊,體現了以情激情。)
(實錄:聽了老師的導語,同學們臉上露出了激動、期盼、喜悅、驚訝的神色。)
三、探索觀察、感悟研究: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請“演員”們表演《越巫》,其他同學觀看。觀看時,請同學們結合課文,根據“演員”們的表演,進行思考,談談你自己心目中的“越巫”。
(點評:大部分同學都看得非常認真、投入,臉上洋溢著笑容,表明他們是在輕松、愉悅中認識和感受“越巫”形象的。這使學生五官并用,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學習中,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眼、耳、腦三大器官,體現了“動眼看”、“動耳聽”、“動腦思”“動口議”,實現了體驗為紅線,思維為主攻。)
(實錄:先觀看、思考10分鐘,然后相互交流、討論,同學們紛紛舉手發言。有人說“越巫”是個江湖騙子;有人說“越巫”自欺欺人;有人說“越巫”妖言惑眾;有人說“越巫”騙人錢財,根本不會給人看病;有人說“越巫”可悲可憐;有人說“越巫”到死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
2、局部探討,深入分析:請同學們結合課文與表演,討論分析越巫回家時遇“鬼”,三次遭砂石襲擊時,他的動作與神態有什么變化?這些不同的表現,說明了什么?并簡要概括。
(點評:這是本文的重點與難點,更是精彩之所在。作者生動、形象地刻畫出越巫遇“鬼”時的具體反應。整個情節用語簡省,音節漸短,氣氛漸緊,又輔以“角”、“鈴”兩道具的巧妙使用,加速了情節的發展,凸現了人物的惶恐情態。)
(實錄:師生共同小結:初遇“鬼”時,越巫尚能“旋其角,且角且走”,但已是“心大駭”、“首岑岑”、“行不知足所在”,騙子色厲內荏、外強中干的形象躍然紙上;“鬼”又出現時,則“角不能成音,走愈急”,已見得膽氣下沉,氣息漸弱;而“鬼”三至時,已是“手栗氣懾”、“角墜”、“鈴墜”、“惟大叫以行”,這情景,豈是魂飛魄散、落荒而逃所能形容的!)
四、延伸拓展、以誘達思:
1、觀看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節目組錄制的《反對,珍愛生命》錄像片。了解“fa輪功”、“組織”殘害人類的滔天罪行。
2、請同學們就“fa輪功”、“組織”殘害人類的罪惡本質展開討論。
3、學了越巫,看了影片,我們該怎樣做,做一個什么樣的人?
(點評:問題的設置,由淺入深、從表象到本質,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對“fa輪功”、“組織”殘害人類的罪惡本質進行揭露和批判,達到了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我們怎么樣做及做什么樣的人,起到教育與完善學生人格的作用。)
(實錄:學生紛紛響應、積極參與、各抒己見,有的同學怕失去發表見解的機會,把手舉得老高老高,激動跳起來喊到:“老師,我!我!”有的同學沒被叫到,失望又撒嬌似的“唉……”了一聲。)
以下摘錄的是部分同學的發言:
王瑞萍:片中12歲的小女孩劉思影,才比我小2歲,她應該象我一樣,坐在教室里讀書,卻因練習“fa輪功”走火入魔,不顧一切地跑到天an門廣場上自焚。自焚未遂、全身燒焦,升天不成、容貌被毀,只有在悲痛中聲嘶力竭地呼喊“媽媽———”,但她的媽媽已聽不到她的呼喚了。這場面太可怕,她的結局太可悲,這個教訓太深刻!
宋芊芊:還有19歲的女大學生雨果,她的老師、父母和親友,都沒有想到她會練習“fa輪功”,更沒有想到她會因此而結束年輕的生命,真是太可惜了。
孫彩霞:片中的中年人,他練了“fa輪功”后,一心想著功德圓滿、靈魂升天、不聽勸告、不顧家人,終日沉迷其中,不能自拔,荒廢了工作,最終走到了絕路上。
郭立飛:片中的那個小青年,練了“fa輪功”,一心想提高法力,早日見到師父li洪志。為了實現這一夢想,他經常騎著自行車,拎著摻有老鼠藥的飲料,到處毒殺小孩,純粹是喪心病狂,毫無人性。
陸艷:課文和錄像,給我的感受很深,但我只想問一句,“為什么越巫治不好他人的病,人們還請他治病;為什么“fa輪功”、“組織”害了那么多人,還有人練習它?”
馬超:越巫惑眾騙財固然可恨,但愚昧、迷信的民眾為越巫提供了生存的“肥沃土壤”,我們應該教育民眾,提高國民素質。
鮑艷茹:我們應該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遠離封建迷信、“fa輪功”、“組織”,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自身的防護能力。
張旭:我們要做一個誠實的人,不能學越巫和li洪志,到處招搖過市、自欺欺人、坑蒙拐騙,最終落得個害人終害己的下場。
五、遷移深化、誘思交融:
根據你的所見所聞,結合本課所學,寫一篇心得體會或感受。
(點評:作文練習的設計鞏固和提高了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培養了學生的思想品德,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悟文成道。實現了三維促發展,反饋終達標。)
課后反思:
這次上《越巫》,我讓學生自己上,課前讓他們預習,演課本劇。讓他們分成6組演練,進行比賽,評出優勝者上課時表演。各組人員的搭配、劇情的設計、排練、演出,完全由學生自發組織,我沒有做多少事,只是引導學生演練,至于用什么方式、方法演練,完全由學生自己決定,我不參與意見,使我吃驚的是,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表演力,都遠遠超出了我的預料與想象。他們自己上《越巫》的效果,要比老師上《越巫》的效果好幾十倍。
通過這節課,我初嘗了“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把課堂真正還給了學生的甜頭,感悟到了一些誘思探究的精髓,體現了“學生為主體,老師為引導”的誘思教學思想論。如果采用傳統講法,先把課文從頭到尾串講一遍,再根據課文的描述,把越巫的形象分析一通,最后得出結論,表面上解決了課文的教學目標、教學難點、教學重點,實際上剝奪了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權力,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損害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學習方式和心理水平來看:傳統的教法學法是記憶性學習方式和理解性學習方式,沒有上升到探究性學習方式。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滔滔講,教得很辛苦,惟恐講解不細致,解釋不清楚;學生默默聽,聽得很乏味。雖然學生也在觀察、思維,但并沒有全身心地投入,仍處于被動的狀態,其效果必然不好。
整節課的設計,比較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課前準備;情境導入、以情激情;探索觀察、感悟研究:整體把握、理清思路,局部探討、深入分析;延伸拓展、以誘達思;遷移深化、誘思交融五個環節,學生基本上認識、理解了越巫形象、封建迷信、fa輪功組織的本質。這充分展示了教育的主體性,展示了發散思維的教學功能,并且達到了遷移的目的。整堂課上,大部分學生激情昂揚,惟恐失去了發言機會,特別是談自己觀點時,同學們熱情高漲,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把整節課推向了高潮,下課鈴響了,同學們還不愿下課。學生五官并用,全身心投入了整節課的學習過程,主體性得以實現,創造思維得到發展,教學質量怎會不提高呢?說實在的,他們的很多發言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壓根兒沒想到他們身上還蘊藏著這么大的潛能。
通過這節研究課,我深深地感悟到:開展誘思探究教學,進行課程改革,最根本的是要轉變教學思想、教學觀念,真正地信任學生,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老師的引導、誘導下,讓學生獨立自主地完成學習任務。同時,也深深地體會到:在“以情激情”,“以誘達思”時,老師要在“激”和“誘”上下功夫。教師要想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必須不斷充電、不斷鉆研,才能左右逢源、應運自如。
不足之處是:用在“整體把握,理清思路”這一環節上的時間長了一些;開始討論的時候學生有些緊張、放不開,最后學生的發言又太激烈、費時較多,以致沒時間讓學生在課堂上動手寫,只好布置為課后作業。以后上課時要注意討論時,有效地控制時間,使課堂更緊湊、合理、高效。
總之,云無定姿姿萬態,教無定法法自在。有模式,但不唯模式。無論采取什么樣的教法,都應堅持和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因材施教,不應舍本逐末。教海無涯、學法無邊,在教與學的海洋中,我們都應該上下求索,永不停息,去尋找適合自己的方法,達到形神兼備,自成風格。
(點評:“課后反思”非常重要,授課教師課后及時記下班內學生的反應、自己的所思所想,從中汲取營養、總結得失、積累經驗,在日常教學工作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和業務水平,將大大有益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
附錄:
1、明代方孝孺的《越巫》。
2、改編的《〈越巫〉新編》。
3、《越巫》課堂實錄光盤。
《越巫》同步練習 篇10
中原油田二十中學 劉彩霞
創新設計思路:
根據我校“三A”教學的要求和學生實際情況,在文言文《越巫》的教學設計里,我注意活化文言文的教法、學法,創新文言文教與學的方式,讓學生快樂地走進文言文。使學生在形式多樣、活潑有趣的活動中,有趣、有序、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完成學習任務。
一、創新的“四步”教學環節,彰顯學生的主體意識、參與意識。
總體上,這節課的教學設計由“我會讀”、“我能講”、“我會學”、“我愿寫”四個環節組成。
這四個環節的主題均以“我”字開頭,意在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在聽、說、讀、寫等多種學習活動中,積極主動地展示自己的個性、特長,循序漸進地完成學習任務,提高綜合能力。
二、創新的學習方式,讓文言文的學習不再乏味。
在“我會讀”、“我能講”、“我會學”、“我愿寫”四個環節上,學生通過“賽讀課文”、“爭當故事能手”、“做小老師”、“交流見聞或經歷”、“為漫畫作解說”等多種方式,逐步深化對課文的理解,感受到文章生動傳神之美,從而喜愛學習文言文,更加熱愛我們祖國的傳統文化。
例如,在“我能講”這一環節,擺下“故事擂臺”,讓學生選擇自己認為最精彩的段落,展開聯想、想象,補充合理細節,講一個比較生動的小故事。學生在積極準備故事、爭當故事能手、聽同學講故事的趣味活動中,能增進對課文大意的理解。這樣,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翻譯課文的難度,增加了學習的趣味,學生不必死扣每個字、每個句子的意思,教師無須單調、枯燥地串譯課文,也為后面的學習作好了鋪墊。
三、創新對重點段落、重點句子的欣賞方式,提高學生審美能力。
針對課文重點段,請學生講故事,對于生動的描寫,我請同學用這些句子為“越巫遭襲的三幅漫畫”配解說詞,進而請學生根據個人感受,讀這些描寫性的句子,讀出人物魂飛魄散的情態。
這些安排都有助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感受文章生動、傳神的描寫,有助學生的欣賞品味和審美能力的提高。至此推出“我愿寫”環節,布置當天的仿寫練習,學生也樂于仿效學習。
四、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樹立積極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我會學”環節,組織學生合作學習,理解故事的寓意。設計拓展題,請同學講述自己在生活中遇見或聽說過類似越巫的人或事,交流彼此的感受、認識,開拓了思路,拉進了文言文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更有助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同時,在聽、說、讀、寫的活動中,學生的自學能力、口頭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等綜合能力都得到鍛煉和提高。
總之,希望通過以上設計,改進文言文教學,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讓學生輕松愉快、充滿情趣地完成學習任務。
教學內容及學情分析:
《越巫》是初中語文第六冊五單元的文言文自讀篇目。文章語言簡潔,故事生動,哲理深刻而耐人尋味。
作為一篇文言文自讀篇目,在課后注釋的提示下,掃除生字障礙,疏通文意、理解故事大意,是本課重點。由于初三學生在“三A”教學中已經形成了好的自學習慣,具備了一定的基礎和能力,這個目標不難完成。
作為古代散文中的精品,本文看似平淡而十分生動。能否引導學生“于平淡中見新奇,平常處見奇崛,枯燥處見生動”,我認為這是本節課值得教師花大力氣解決的教學難點 。
為此,我活化教法、學法,突破難關。通過層層鋪墊、循序漸進的設計思路,通過讀課文、講故事、讀重點段落、利用漫畫引導學生再讀重點句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在幾讀之中感悟文章之美,激發了學生文言文的學習興趣,提高審美能力。
教學評價設計:
生生互評,師生互評。(鼓勵為主)
教與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作者,掃除字詞障礙,疏通文意。
2、能力目標:理解故事寓意,賞析文章美點。
3.情感目標:明白“害人終害己”的道理,反對迷信,崇尚科學。
教學方法和手段:
運用“三A”教學,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展示。通過“你來當老師”、“故事擂臺”、“合作交流”、“漫畫激趣”等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讀讀、講講、賞析中疏通文意,感悟哲理,領會文字生動傳神之美。
基本教學過程 :
一、 導入 新課:
“好的文章,好的書籍,常常令我們讀的津津有味、愛不釋手、廢寢忘食。如果,老師告訴你,有這樣一位作家,他的文章‘每一篇出,海內爭相傳誦’。你想不想結識這位作家,讀讀他的文章呢?今天,讓我們一同走進《越巫》,感受它的魅力。
二、出示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作者,掃除字詞障礙,疏通文意。
2、能力目標:理解故事寓意,賞析文章美點。
3.情感目標:明白“害人終害己”的道理,反對迷信,崇尚科學。
三、學習過程
(一) 了解作者,解讀題目的含義。(大屏幕顯示“自學導航一”及自學任務)
1、 學生自讀注釋,介紹作者,解釋題目含義。
2、 教師補充作者方孝孺的相關資料,拓寬視野。
(二) 一讀課文,讀清字音。
1、播放課文錄音,請同學仔細聽課文,記下生字讀音。
2、了解學生是否有還不明白的讀音。如果有,合作解決。
3、學生輕聲跟讀、自由朗讀課文。(要求學生注意讀音、適當停頓。)
4、朗讀展示:(大屏幕展示活動主題:我會讀,我能清晰地讀。)
(1)指定男女生三位同學各讀課文的一個段落。
(2)男、女生分方陣讀課文。(男生讀第一段,女生讀第三段,齊讀第二段。)
(3)學生從字音、句讀等方面評價。
(三)再讀課文,理解大意。(大屏幕顯示自學導航二,提示自學方法及要求。)
1、學生出聲朗讀課文,圈出不好理解的詞句。
(建議對照注釋解決,遇到難題,向同桌或老師尋求幫助。)
2、“你來當老師”(大屏幕顯示文中幾個重點句,檢測學生翻譯情況)
1)鳴角振鈴,跳擲叫呼,為胡旋舞。 2)死則諉以他故,終不信其術之妄。3)行聞履聲葉鳴谷響,亦皆以為鬼。 4)號,求救于人甚哀。3、學生依照座次開火車答出。若回答有誤,請其余學生補充作答。(教師及時給予積極評價、鼓勵。如稱贊同學們火車開得真棒。)
4、比一比,誰是今天的故事能手。(屏幕顯示“我能講”及相關提示。)
(提示:請同學們選擇你認為最精彩的情節片段,展開聯想和想象,補充一定細節,較生動地講故事。)
(請同學把掌聲送給勇于展示自己的挑戰者。)
(四)三讀課文,探討故事寓意。(大屏幕顯示“我會學 ”及相關思考題 )
1.越巫的結局是怎樣的,這個故事給了我們什么啟示?
2.象越巫這樣害人害己的事,你遇到過嗎?能談談你的認識嗎?
(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各組歸納并選擇有代表性的觀點,全班交流。)
(提示問題一: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騙人者沒有真才實學,卻到處招搖撞騙,其結果必是害人害己。其他觀點,言之有理即可。)
(五)漫畫激趣,再讀文章。(大屏幕顯示越巫遭襲的三幅漫畫。)
1、請同學為越巫的漫畫配解說詞。(即找出描寫越巫三次遭到沙襲的反應的句子。)
2、齊讀描寫越巫遭到沙襲的句子,讀出人物魂飛魄散的情態,感受文章描寫的傳神。
四、教師小結:
同學們,學到這兒,相信,方孝孺的《越巫》已經震撼了你的心。是的,故事中的哲理并不難懂,而它生動的描寫,更讓我們拍案叫絕。讓我們仿照文中生動的描寫,做一次小練筆。
五布置作業 : (屏幕顯示:“我愿寫”及仿寫要求。)
仿照課文中對越巫三次被驚嚇的生動描寫,寫一段人物或悲、或喜、或驚、或急等等的動作、神態或語言的描寫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