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蝶外傳(精選5篇)
鳳蝶外傳 篇1
[學習目標導航]學習提示1、知識目標:了解有關鳳蝶的知識。2、能力目標:學習科技小品文的寫法。3、情感目標:培養熱愛動物的感情。要注意對文章層次的劃分,進而了解鳳蝶由出生到死亡的整個過程。[背景知識互動]知識積累作家作品董純才,19xx年生于湖北省大冶縣,教育家和科普作家。20世紀20年代中期,先后就讀于南方大學、國民大學和光華大學教育系。1931年開始科普創作。1937年參加革命,同年到達延安從事革命教育工作。1949年后一直做教育領導工作,曾長期擔任國家教育部黨組書記、副部長。董純才一生從事教育和科普創作與研究,直至1990年5月22日,以85歲高齡去世時止,一直筆耕不輟,著述甚豐。在中國現代科普工作的發展歷程中,在中國科普界,董純才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解題本文是一篇科技小品文,介紹了美麗的鳳蝶的一生,語言生動形象,妙趣橫生,富有文字色彩。識記要點董純才,19xx年生于湖北省大冶縣,教育家和科普作家。三、重點字詞雅致 橄欖 筵席 褶皺 晾干 蔥蘢得意忘形 爭妍斗艷 煞費苦心 芳香馥郁字詞鞏固注意“煞費苦心”的“費”莫寫成“廢”。[教材優化全析]整合感悟一、內容詳解《鳳蝶外傳》寫于1937年。作品用生動細膩、娓娓動聽的文筆,勾畫出鳳蝶的一生。這篇小說很特別,是以講故事的方式介紹美麗鳳蝶的一生,饒有趣味。鳳蝶的一生雖然短暫,但是它的生命形態卻是多姿多彩的。按照鳳蝶成長的過程,可把全文劃分為七個部分。第一部分(前3段),鳳蝶出卵。文章一開頭描寫的是鳳蝶產卵的過程。先點明時間:8月的一個晴朗的炎熱的午后。后描寫雌鳳蝶的模樣,重點寫它的標志:兩對繡著黃色花紋的黑絨似的翅膀,而且后尾還拖著一雙燕尾似的飄帶。這不由使我們想起了西方人在隆重場合的瀟灑的燕尾服。因此作者說“樣子是很雅致”。接下來是寫鳳蝶尋找產卵的地方:枸橘葉。看來鳳蝶產卵對條件要求還是很苛刻的。在這里作者用了頂真的修辭手法,由枝而刺,由刺而柄,是柄而葉,細致地描繪了產卵的環境。接下來又寫鳳蝶產卵及卵的樣子。先是停在一片新葉上面,又把肚子末尾彎到葉子反面,然后產卵,卵就粘在葉子的反面。又寫卵的大小、顏色。而且特別加了一句“跟枸橘的顏色差不多”,稍有一點常識的人都知道,這是保護色,是它的一種保護手段。第二部分(“一天,二天”-“最后再蛻一次皮”),寫鳳蝶的蛻變,是鳳蝶的幼蟲變為蛹的過程。可分三層:第1層(“一天,兩天”-“別號叫做小烏蠋”),由卵變成幼蟲。這一層很簡短,主要是用生物的細胞分裂知識介紹其卵變幼蟲的過程。第2層(“既然孵化成了幼蟲”-“頭尾黃白的小蟲”),寫鳳蝶幼蟲出殼。這出殼的過程很艱難,是這小小的幼蟲一口口地把殼咬破鉆出來的。作者語言很幽默,引用了“只要功夫深,鐵杵磨也繡花針”這句話來寫幼蟲出殼的艱難。第3層(“出卵不久”-“它才不再長了”),寫幼蟲的成長是以換皮為代價的。吃-換皮-再吃-再換皮,如此多次,這就是幼蟲的生活。在這里作者細致描繪了幼蟲的換皮過程:生新皮-換舊衣。而且整個過程是痛苦的,緩慢的。這讓我想起法布爾寫的蟬蛻皮的過程,看起來昆蟲蛻皮的過程都是十分相似的。第4層(“起先”-“最后再蛻一次皮”),寫幼蟲的保護本領。在幼蟲換皮的過程中,其顏色也是在變化的:由“身體黑褐,頭尾黃白”,到“全身綠色”,作者說這就是它的“保護色”。開始的顏色像鳥類,綠色的顏色與枸橘“枝葉相似,可以利用這層保護色蒙騙那些不留神的眼睛”。更妙更稀奇的是在身體上長著一對斑紋,像一對兇惡可怕的眼睛,用來嚇唬人,避免自己受到傷害。還有一項本領就是能放出怪刺鼻的臭味。作者為此而杜撰了一個小女孩和她的哥哥的故事,趣味橫生。第三部分(“可是這次蛻皮后”-“所以到如今仍然沒有人知道”),寫幼蟲成蛹。當幼蟲長到了一寸四分長時,最后再蛻一次皮,而這次蛻皮卻徹頭徹尾地變了模樣,變成了蛹。作者寫了它的形態:沒眼,沒嘴,沒翅,沒腳,像棗核,像橄欖。蛹的生活還是個謎,所以作者用形象化的語言表述為“它始終保守秘密”。作者在這一部分中重點談了蛹存在的時間,從這年的九月中旬到來年的春末,醞釀著又一次大的變化。第四部分(“奇跡出現了”-開始它空中的新生活“),由蛹化蝶,這是鳳蝶完成了質的飛躍。對鳳蝶的一番描寫讓我們對鳳蝶有了一個總體印象,提醒大家注意的是,這段描寫與開頭對鳳蝶媽媽的描寫有些不同,在這里是比較具體的寫其模樣:從觸角到眼睛,到嘴,到腿,再到翅膀。而開頭的描寫只是抓“點”――鳳蝶最突出的地方。蛹變蝶后,鳳蝶沒有立即飛向空中,而是待腿、翅膀由軟變硬,再經過練習后才開始空中生活。到此,鳳蝶才真正稱為鳳蝶,開始了短暫而充實的快樂的一生。第五部分(“輕盈婀娜的鳳蝶來到空中”-“它總是遠走高飛,避免禍患”),寫鳳蝶采蜜,這是它的主要工作。說了這樣幾層意思:①鳳蝶采蜜是嗅著香味尋找蜜源的。但作者所采用的方法是擬人的手法,鳳蝶就像一個愛美愛花愛香味的女孩子,投進花的懷抱。②鳳蝶是如何吸食花蜜的?是因為它生著一個長吸管式的嘴,平時卷作螺旋形,收藏在頭部下面;吸食時就伸出來。以描述性的語言寫鳳蝶的采蜜過程。③那么鳳蝶吸食花蜜是否有損于花呢?原來蝶與花是互惠的,蝶采花蜜在客觀上是為了授粉,因此它的這一舉動卻是有益的,而且在所有采花蜜授粉的昆蟲當中,蝶的功勞還是很大的。因此作者說:“鳳蝶之類的昆蟲跟花是相依為命的。”接下來,作者用一個自然段進行過渡:“鳳蝶這樣成天在花間游戲,引起了一些人的羨慕,說它過的是‘神仙生活’。”但實際卻是“鳳蝶的一生,都是在憂患中求生存的。”下面幾段是寫其“幼時就遇過一些危險”。有三種最大的危險:一是被鳥類吞食了;二是那些生在柑、柚之類果樹上的,遭到人類的毒手;第三,喪失在姬蜂的手里。作者對姬蜂危害鳳蝶幼蟲的情況作了詳細的描述:把卵生在“小烏蠋”的身體里→姬蜂卵食“小烏蠋”的血肉長大。因此,鳳蝶經歷過了許多憂患之后,變得格外機警――見了鳥或人就“遠走高飛”。第六部分(“一層一層的危險”-“至少總有好幾十顆吧”),寫鳳蝶的繁殖。“后來一樁喜事臨到了它身上”,多么有意思的語言!什么喜事呢?作者引領讀者走下去。原來雌鳳蝶遇到了雄鳳蝶,這可是一件喜事,生命的延續就從這里開始。先是雄鳳蝶的香味吸引,作者說,“好像陰電遇到陽電一樣”,多么形象的說法。這里作者沒有用生物學上的專用術語,而是用了淺顯的物理學上的概念作比,形象準確。接著雌雄鳳蝶的交尾,鳳蝶的繁殖后代是以雄鳳蝶的死亡為代價的。最后是產卵,如文章開頭那樣又一個輪回。在這里作者特別交待了產卵的個數,“至少總有好幾十顆吧”。第七部分(最后一段),鳳蝶的死亡。卵生完了,使命盡完了,鳳蝶的生命也就終結了,是出蛹后的一個月光景。這里有一個比喻,“好像一盞油燈,因為油點干了熄滅了一樣”,油盡燈枯,這也就是鳳蝶的終結。文章描寫得那樣真實生動、細致入微,沒有深入、周密的觀察,幾乎是不可能寫出來的。董純才先生先從書本上了解到鳳蝶的知識,又花了幾乎一年的時間,對鳳蝶的生活進行觀察,才寫出了如此優秀的科普作品。董純才科普創作態度的嚴謹,生活積累之刻苦認真,由此可見一斑。結構網絡 以講故事的方式介紹美麗鳳蝶的一生鳳蝶出卵→ 翅膀鳳蝶 后尾 樣子很雅致產卵的地方→ 枸橘葉卵的大小 顏色 保護色鳳蝶的蛻變→卵變成幼蟲幼蟲出殼: 是把殼咬破鉆出來幼蟲的成長幼蟲的生活:吃-換皮-再吃-再換皮,如此反復多次.換皮過程: 生新皮-換舊衣幼蟲的保護本領 顏色用來迷惑敵人斑紋用來嚇唬敵人臭味用來擊退敵人 無眼 樣子 無嘴 無翅 蛹 無腳 生活:還是個謎 觸角 眼睛蛹變蝶 嘴 腿 翅膀 飛向空中 ①鳳蝶尋找蜜源的鳳 方法→嗅著香味蝶 ②鳳蝶用吸管吸食采 花蜜蜜 ③蝶與花是互惠的神仙生活(誤解) 危險重重(幼時)鳥類吞食人類毒殺姬蜂吃掉 變得機警 雌雄互相吸引 雌雄交尾 雌產卵
鳳蝶的繁殖后代是以雄鳳蝶的死亡為代價的。死亡→油盡燈枯 (生命的終結)描寫真實生動、細致入微 原 因 作者創作態度的嚴謹,生活積累之刻苦認真二、技巧鑒賞1、在寫法上沒有采用科普文章常見的寫作方式,而是采用了擬人的筆法把鳳蝶的一生展示給大家,談來饒有趣味。先是翩翩飛舞的鳳蝶尋找產卵的地方,那是一個媽好找產房;接著轉入對幼蟲的描述,對蛹的描述,又對小鳳蝶的描述,這是一個孩子成長的過程。下面寫鳳蝶的工作,采集花蜜,這真是一個勤勞的孩子;孩子長大了,又產出下一代(產卵),接著也就是死亡。大自然就是如此,生生不息,輪回不斷。如果換一種方式去寫,也可能寫得很成功,但不會有那么多的孩子去喜歡這篇文章,去喜歡那輕盈婀娜的鳳蝶。2、雖然采用文藝性筆調去寫,但條理清晰,毫不雜亂。從出卵到蛻變,到成蛹,到化蝶,到采蜜,到繁殖,直至死亡,內容豐富而清晰,把鳳蝶的生命進程有條不紊地寫出來。3、本文語言行動形象,富有文學色彩。擬人手法的運用是最大的特點。如:尋找產卵的地方,作者寫道:“它一邊翩翩地帶飛帶舞,一邊仔細打量著這兒的樹木。”“誰說雌鳳蝶不顧女兒后來的生活呢?雌鳳蝶把女兒生在女兒所愛吃的枸橘上,這就證明做媽媽的并不是隨便安置的,好像是很有打算的呢。”描述生動同樣增強了文學色彩。如:對鳳蝶的外貌描寫:“是在5月的一個明媚的上午,蛹殼背部忽然裂開,鉆出來了那美麗的鳳蝶。它的形貌跟媽媽一模一樣。頭上豎著一對像絲的觸角,兩旁是一對大眼睛。頭下面卷著一個像鐘表彈簧樣的吸管式的嘴。在苗條的身體下面是六只細腿;背上裝著兩對繡著黃色斑紋的黑絨似的翅膀。技巧拾零把握說明對象特征只有正確把握說明對象及其特征,才能對文章的內容有正確的認識,才能更好地解答閱讀中的其他問題。如何把握說明對象的特征呢? 思考文章的題目。題目是文章的眼睛。讀正文前先看看題目是否明確了或提示了被說明對象的特征。如《雄偉的人民大會堂》、《死海不死》。 抓住重點段及關鍵語句。在捕捉說明對象的特征時,要注意重點段的明示作用。說明文一般層次分明,重點突出,往往有總領段,總結段,閱讀時要善于抓住。如《松鼠》開頭一段:“松鼠是一種漂亮、馴良、乖巧、惹人喜愛的小動物。”領悟了這一段,就抓住了松鼠的特征。 三、體裁知識把握概念之間的關系 ①同一關系 如果兩個概念的外延完全重合,則這兩個概念之間的關系是同一關系。如“北京”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兩者都指的是我們生活的這個城市,它們之間是同一關系。 ②屬種關系 如果兩個概念之間,一個概念的外延完全包含在另一個概念的外延之中,而且僅僅成為另一個概念外延的一部分,則這兩個概念之間的關系是屬種關系。如“圓珠筆”和“筆”,圓珠筆包含在筆之中,是筆的一個組成部分,“圓珠筆”和“筆”是屬種關系。③交叉關系 如果兩個概念的外延有而且只有一部分重合,則這兩個概念之間的關系是交叉關系。如“共青團員”和“中學生”,有些中學生是共青團員,有些中學生不是共青團員;同樣的有些共青團員是中學生,有些共青團員不是中學生,因此“共青團員”和“中學生”之間是交叉關系。 ④矛盾關系 如果兩個概念的外延完全不同,并且它們的外延之和等于其屬概念的外延,則這兩個概念之間的關系是矛盾關系。 如“核國家”和“無核國家”,兩者的外延互相排斥,并且它們的外延之和恰恰等于其屬概念(上位概念)的外延“國家”,那么這兩個概念之間是矛盾關系。 ⑤反對關系 如果兩個概念的外延完全不同,并且它們的外延之和小于其屬概念的外延,則這兩個概念之間的關系是反對關系。 如“導體”和“絕緣體”,兩者的外延互相排斥,并且它們的外延之和小于其屬概念,在兩者之間還存在有“半導體”,因此它們之間是反對關系。美文品讀蟬法布爾蟬的蠐螬,初次出現在地面上時,常常在附近徘徊,尋找適當的地點脫掉身上的皮--一棵小矮樹,一叢百里香,一片野草葉,或者一枝灌木枝--找到后,它就爬上去,用前足的爪緊緊地握住,絲毫不動。 于是它外層的皮開始由背上裂開,里面露出淡綠色的蟬。當時頭先出來,接著是吸管和前腿,最后是后腿與翅膀。此時,除掉身體的最后尖端,身體己完全蛻出了。 然后,它會表演一種奇怪的體操,身體騰起在空中,只有一點固著在舊皮上,翻轉身體,使頭向下,花紋滿布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張開。于是用一種差不多看不清的動作,又盡力將身體翻上來,并且前爪鉤住它的空皮,用這種運動,把身體的尖端從鞘中脫出,全部的過程大約需要半個小時。 [教材實例探究]閱讀下面文字,回答問題。8月的一個晴朗炎熱的午后,籬笆上出現了雌鳳蝶。在它那輕盈的身體的背上,閃動著兩對繡著黃色花紋的黑絨似的翅膀。后翅拖出一雙燕尾似的飄帶。樣子是挺雅致的。它一邊翩翩地帶飛帶舞,一邊仔細打量著這兒的樹木。在籬笆里邊,是一排枸橘,抽出了許多綠色的嫩枝條,枝上生著長針似的刺,每根刺旁生著一個長葉柄,柄頂綴著三片綠的卵形小葉。雌鳳蝶發現這枸橘,非常高興,因為這正是它現在所要找的樹木。它停在一片新葉上面,把肚子末尾彎到葉子反面,生出一顆卵,卵就粘在那兒。這卵還不及粟米大,跟蠶卵相像,不過是綠色的,跟枸橘的顏色差不多。這就是一條小生命――雌鳳蝶的沒有發育成的女兒,未來的鳳蝶。問題:請你用平實的語言表述這幾段話的主要內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文是采用講故事的方式介紹鳳蝶的一生的,在語言上采用文學性語言。本題是讓大家換一種科普類文章的一般語言,即平實性的語言表達相同的意思。首先要分清材料所講的主要內容,然后作答。答案:鳳蝶產卵的地方是經過慎重選擇的,一般是在枸橘葉上面,是用肚子尾梢彎向葉子的背面產下卵進而把卵粘在葉面上。卵呈綠色,有小米粒那么大。規律總結句式轉換屬于語言運用方面的重要內容,是高考極為關注的題型。到目前為止,所出現的句式轉換題型有:長句變短句、短句變長句、散句變整句、四種語氣的句式互變、陳述對象不同而引起的轉換、為強調人或事物的某種狀態或特征的句式轉換、不同表達方式的語段之間的互換等。[教材習題解析]方法點撥一、季節變化過程形貌特征生活形態出卵秋季綠色與蠶卵相似枸橘葉的反面蛻變秋季卵變成幼蟲跟小蠶一樣出殼換皮成蛹秋季幼蟲多次換皮沒眼 沒嘴沒翅 沒腿安心藏在蛹殼里睡覺化蝶春季蛹變蝶課文第36段采蜜采蜜春季同上采蜜繁殖秋季肚子漸漸脹大產卵死亡秋季衰老油盡燈枯分析層次的依據是對各部分內容的準確概括。就全文的層次分析而言,是以對各自然段內容的準確概括為基礎的。就段內層次分析而言,是以對各句的內容準確概括為依據的,也就是把內容一致的句子合在一起為一層,余者以此類推。[知識應用自測]思路導引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讀音完全正確的一組是a 貯備(chù)一幢(zhuàng)冥冥之中(míng)忠貞不渝(yú)b 隘道(àì)混沌(hùndùn)人為刀俎(zǔ)大模大樣(mú)c 癟三(biē)煙嵐(lán)煞有介事(shà)蜚聲中外(fěi)d 火鉗(qián)沮喪(zǔ)惻隱之心(cè)丟三落四(là)2、下列各組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a 消耗殆盡 慘淡經營 沙鷗翔集 心曠神貽b 千篇一律 抑仰頓挫 臭名昭著 感恩戴德c 幽默詼諧 前瞻后顧 無計于事 夜以繼日d 嘔心瀝血 參天大樹 眼花潦亂 銘心刻骨3、下列句子中,標點符號使用完全正確的一項是a、 a、白話文(又叫語體文,就是用現代語寫錄的語言)從什么時候起用作小學教材,我記不真切了,大概在七、八十年前。b、“今天好熱啊!”――你什么時候去上海?“張強對剛剛進門的小王說。“我明天一大早就走。你有什么事要我辦嗎?”小王總是那么熱情。c、學生考試達不到標準,也不能給他們一個不及格就了事,必須研究學生所以達不到標準的原因――是教師自己的指導不完善呢?還是學生的資質上有缺點,學習上有疏漏?――竭力給他們補救或督促。d、d、百科全書基本上有兩種:一是綜合性的;一是專業性的。綜合性包括古今中外一切學科和門類知識的大型百科全書;專業性的是專門介紹某一學科某一知識領域的百科全書。1、避免習慣性誤讀。習慣性誤讀主要有兩種情況:①統讀字誤讀,就是原屬異體字,而現在已定為統讀字的,有人仍按過去的老習慣異讀。另一種是受方言影響而誤讀的,這種情況因人因地區而異。2、不要把同義異形詞語中的字當作別字。如:翔實—詳實,詞不達意—辭不達意,攀緣—攀援。3、使用分號應注意的幾點:①單句排比,要求氣勢貫通,一般用逗號,不用分號。例如:對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溫暖,對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樣的火熱,對待個人主義要像秋風掃落葉一樣,對待敵人要像嚴冬一樣殘酷無情。 ②并列關系句,分句較短的用逗號不用分號。例如: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人類基因組研究 有關人士認為,“人類基因組草圖”的測繪成功僅僅預示著一個新的開端,真正的研究工作還只剛剛起步。例如“草圖”中留下了許多空白需要填補,不少可能包含著重要醫學信息的空白又頑固地拒絕“泄露各自的秘密”。除了最先完成的22號染色體長臂中有3%被證明無法解讀外,從那時以來完成的4號染色體也留有很多空白。此外,大約有10%的基因組由于其重復性而根本不可能測序。 據國外有關雜志報道,即使到XX年“人類基因組計劃”完成了終圖,漏洞依然會存在——某些基因將被忽略不計。而蛋白質作為生命分子三聯體的最后一位“成員”,又是迄今為止的研究中最難攻克的堡壘。 全人類只有一個共同的基因組,但是由于各種內外因素的作用,世界上每個人都有差別,這種差別被稱為單核苷酸多態性。目前,生物學家已能利用單個dna中的變體來跟蹤人體基因的變異,并藉此評估人類各種生物學現象的奧秘,如健康狀況、對疾病的易感性、壽命的長短、人類的起源等等。人類的大部分dna都是“垃圾”,幾乎不起什么作用或者至少是沒有明顯的用途。剩下的則是淵源于植物、動物甚至細菌這一最原始生命形式的基因的“大雜燴”。事實上,大量在維系細胞基本功能,如修補和解讀dna方面所必需的基因,與促使細菌保持原狀的基因沒有什么兩樣。 我們在回溯生物進化史的過程中又會發現,人類曾與植物、動物以及軟體蟲和有翅昆蟲共同分享無數的基因。例如一種古怪地取名為“聲波刺猬”的基因,它對昆蟲在成熟中的翅膀生長和發育起著重要作用。這一相同的基因,在人的胚胎中則起著協調手臂生長和發育的作用。所以,人類的基因與某些哺乳動物更為接近也就不足為怪了。例如鼠的基因與人極為相似,它的基因組一直被描述為探明人類基因組的“羅塞塔石碑”(即為解讀古埃及象形文字提供線索的石碑)。此外,猩猩的dna也與人只相差1.5%,因而分析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差異,自然有助于揭示人之所以為人的奧秘。看來,不同物種似乎是通過長期復制、改良和組合現存基因而獲得進化的。正是這種逐漸從多細胞有機物中汲取新鮮養分的“復制”過程,才使人類不斷進化以至于成為超越低級生命形式的高級動物。所以,有專家將基因比作磚塊,“用它既能修車庫,也可蓋摩天大樓”,關鍵是看你如何運用”。 (選自XX年7月29日《參考消息》) 4.下列對人類基因組研究的描述,最準確的一項 a.據國外有關雜志報道,即使到XX年“人類基因組計劃”完成了終圖,漏洞依然會存在——很多基因無法解讀。 b.“人類基因組草圖”的測繪成功僅僅預示著一個新的開端,真正的研究工作還只剛剛起步。 c.人類基因組草圖只能描繪90%的基因組,因為大約有10%的基因組由于其重復性而根本不可能測序。 d.迄今為止的研究中,只有作為生命分子三聯體的最后一位“成員”――蛋白質尚未攻克。5.下列對“不同物種似乎是通過長期復制、改良和組合現存基因而獲得進化的”這句話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a.我們在回溯生物進化史的過程中又會發現,人類曾與植物、動物以及軟體蟲和有翅昆蟲共同分享無數的基因。 b.人與老鼠的基因極為相似,猩猩的dna也與人只相差1.5%,人之所以成為人的奧秘就在于通過長期復制、改良和組合現存基因而獲得進化的。 c.這種逐漸從多細胞有機物中汲取新鮮養分的“復制”過程,才使人類不斷進化以至于成為超越低級生命形式的高級動物。 d.全人類只有一個共同的基因組,但是由于各種內外因素的作用,世界上每個人都有差別,這正是生物通過長期復制、改良和組合現存基因而獲得進化的佐證。6.下列對人類基因組研究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 a.“草圖”中留下了許多空白需要填補,不少可能包含著重要醫學信息的空白依靠目前的科技無法解讀。 b.生物學家已能利用單個dna中的變體來控制人體基因的變異,并藉此評估人類各種生物學現象的奧秘,如健康狀況、對疾病的易感性、壽命的長短,人類的起源等等。 c.人類的大部分dna幾乎不起什么作用或者至少是沒有明顯的用途。剩下的則是淵源于植物、動物甚至細菌這一最原始生命形式的基因,這說明“萬物之靈”的人類的起源實際上也是很“卑微”的。 d.人類的基因與某些哺乳動物更為接近,分析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差異,自然有助于揭示人之所以成為人的奧秘。7.根據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斷不正確的一項 a.一旦科技發展可以使我們填補上草圖中的空白,所有重要的醫學信息便隨之“泄漏各自的秘密”,人類便真正成為了自由的人。 b.修補和解讀dna方面所必需的基因,與促使細菌保持原狀的基因沒有什么兩樣,但重要的是各自的改良和組合,從而產生了復雜的人。 c.“用它既能修車庫,也可蓋摩天大樓,關鍵是看你如何運用”是指同一個基因既可能構成低等動物,也可能構成人類。 d.人體解剖學使人們從宏觀上了解自己,人類基因組計劃則將使人們從微觀上也就是說從根本上了解自己。我們在閱讀科技文時要想真正迅速準確地理解文章內容,有效提取信息,必須切實讀懂文章的每一個句子,理清行文結構脈絡,整體把握文意。要讀懂一個句子準確嚴密的內涵,唯有通過抓主干成分,析限定成分才能見效。按照這種方法閱讀一篇科技文并不需要很多時間,因為它講求的是閱讀效率和效果。一切走馬觀花,急于事功,或者脫離文章,只看題目就做題的做法都是舍本逐末的,也是不成功的。這里要介紹的句子結構分析法,恰是突破了以下四個方面:1、抓主語明敘述對象2、抓謂語知核心內容3、抓狀語辨具體條件4、抓定語悟精細內涵。對文章之中相對較長且較有難度的句子細致進行結構分析,清楚地領會句子主干及各限定成分的準確內涵,其實是理解文章最有效也最迅速的方法。此外,像冒號、分號這樣的標點符號都要注意。冒號有總提下文的作用,分號表示并列的列舉。留意標點有助于把握段落以及全文的結構層次。應用自測解析1、b(a項“貯”應讀“zhù”,c項“蜚”應讀“fēi”,d項“沮”應讀“jǔ”)2、c(a項“心曠神貽”中的“貽”應為“怡”;b項“抑仰頓挫”的“仰”應為“揚”;d項“眼花潦亂”的“潦”應為“繚”。)3、b (a項中的“七、八十年”不用加頓號,是概數連用。c項中的問號是選擇問,第一個問號換成逗號,第二個問號應刪去,因破折號起括號作用。d項第一個分號應改為逗號。)4、b(a“很多基因無法解讀”不符文意;c“因為大約有10%的基因組由于其重復性而根本不可能測序”之外仍有很多空白;d“只有……蛋白質尚未攻克”不符文意。)5、d(d項是不同物種間的關系,人類屬同一物種。)6、b(b項中非“控制”,而是跟蹤。)7、a(a項文中無此信息。)
鳳蝶外傳 篇2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引導學生梳理鳳蝶生命形態的幾次變化,了解課文的時間說明順序。
2.引導學生總結文學色彩濃厚的說明文的說明方法和語言的特點。
二、能力培養目標
1.學習本文觀察細致的特點和語言準確嚴謹的特點。
2.引導學生模仿、借鑒課文的寫作方法,描寫某類蝴蝶,提高科普類說明文的寫作能力。
三、德育滲透目標
引導學生從學習中感悟生命意識,理解人類與其他生物相互依存的重要性。
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1.引導學生梳理鳳蝶生命形態的幾次變化,了解課文的時間說明順序。
2.學習本文觀察細致的特點和語言準確嚴謹的特點。
學生活動設計
1.閱讀分析全文的時間說明順序。
2.引導學生總結文學色彩濃厚的說明文的說明方法和語言的特點。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蝶戀花”、梁山伯駐英臺“化蝶雙飛”、蜂飛蝶舞、莊子化蝶,蝴蝶在我國的文化傳統中有著多么美好的形象,那么蝴蝶到底有著怎樣的生理習性呢?
(板書)鳳蝶外傳
二、明確目標
1.引導學生梳理鳳蝶生命形態的幾次變化,了解課文的時間說明順序。
2.學習本文觀察細致的特點和語言準確嚴謹的特點。
三、整體感知
1.作者簡介
董純才(1905—1990),湖北大冶人。上海光華大學肄業。20世紀30年代初,在上海編寫《兒童科學叢書》,翻譯世界科普名著,從事科普創作,寫了《動物漫話》等作品。1937年到延安,第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新中國建立后,歷任中央教育部黨組書記、常務副部長,中央教育科研所所長,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科普創作協會理事長和中國教育學會會長等重要職務。致力于教材改革,20世紀30年代就參與編寫過小學教科書和農民識字課本。解放后,組織編寫小學教科書的工作,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終生筆耕不止,科普創作和翻譯作品多達200萬字。
2.本文的說明順序
課文是以時間為說明順序的:
8月,鳳蝶產卵。
產卵后7天,卵孵化出幼蟲。隨后幼蟲鉆出卵殼。幾天后,幼蟲開始蛻皮。一星期或10天后,幼蟲第二次蛻皮。以后多次蛻皮,形態也發生很大變化。
9月中旬,最后一次蛻皮后,幼蟲演變成蜢蟲(蛹)。它無眼無嘴無翅無腳,退隱在蛹殼內。秋冬季節,蜢蟲一直靜伏在蛹殼內。
5月,蛹殼裂開,蜢蟲變為有翅的鳳蝶。夏天鳳蝶在花叢中采蜜。
夏,鳳蝶交配,雄鳳蝶在交配后死去,雌鳳蝶懷孕。
夏,鳳蝶產卵。
夏,鳳蝶死亡。
課文是以鳳蝶由生到死一個周期來說明鳳蝶的生命歷程的。之所以選擇時間順序,是因為鳳蝶生命中各個階段形態變化很大,運用其他的說明順序不容易表現這樣的特點。
3.本文的說明方法
課文運用了多種具有文藝性的說明方法,使文章情趣盎然,引人入勝。如運用比喻說明:“一嗅到這香氣,鳳蝶就連忙去追尋來源,好像獵狗嗅出狐兔的氣味一樣。”運用擬人說明:“花很懂得蟲情世故,它知道昆蟲決不肯白白地替它效勞。它必定要備一份厚禮,才請得到媒人。”運用對事物形象和狀態的描述說明:“卻說鳳蝶自從出蛹后,天晴的日子,大概都在花間過活。太陽上山之后,它醒來輕輕地揮動幾下翅膀,盤旋一會,就起身去尋找百合花。”運用講故事手法說明:“說起姬蜂,可真是鳳蝶的死對頭……只剩下一個空軀殼了。”當然,課文運用的說明方法不止這些,但是這樣文藝性的說明方法比較突出,這也是課文有別于一般說明文的特點所在。
四、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提問】本文在語言上有哪些特色?
【明確】課文的語言生動形象、風趣活潑、耐人尋味,充分體現了文藝性科普說明文的語言特點。如描寫鳳蝶采蜜:“好像灑了香水的嬌嫩的女孩子一樣,花兒散出迷醉蜂蝶的香氣,鳳蝶不禁得意忘形,在花上狂舞不息,最后投進了花的懷里。”花嬌蝶舞之狀,描摹得生動活潑至極。再如寫幼蟲破卵而出:“既然孵化成了幼蟲,誰還高興被關在那囚牢似的卵殼里呢尸詼諧風趣,充分表現出幼蟲急切的心情。還有描寫剛出蛹的鳳蝶:“頭上豎著一對像絲的觸角,兩旁是一對大眼睛。頭下面卷著一個像鐘表彈簧樣的吸管式的嘴。在苗條的身體下面是六只細腿;背上裝著兩對繡著黃色斑紋的黑絨似的翅膀。”“豎”“卷” “裝”等動詞不僅描寫準確,而且形象逼真。
2.【提問】本文體現了怎樣的科學精神?
【明確】課文描寫事物非常準確,不因文學色彩濃厚而失真,體現了科普作家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如描寫雌鳳蝶產卵:“雌鳳蝶發現這枸橘,非常高興,因為這正是它現在所要找的樹木。它停在一片新葉上面,把肚子末尾彎到葉子反面,生出一顆卵,卵就粘在那兒。這卵還不及粟米大,跟蠶卵相像,不過是綠色的,跟枸橘的顏色差不多。這就是一條小生命——雌鳳蝶的沒有發育成的女兒,未來的鳳蝶。”雖然作者用擬人說明鳳蝶產卵的習性,用比喻說明卵的形態,但是作者觀察細致,描寫準確,在文學性的描寫之外,保持了科學的嚴密性。其他如幼蟲蛻皮、螠蟲的形態、鳳蝶的形貌,鳳蝶采蜜的行為等描寫,都是非常精確、嚴謹的,符合鳳蝶的生態特征。不僅體現了作者描寫的文章功底,也體現了作者認真考察、決不夸飾的科學態度。
3.【提問】本文有哪些人文內涵?
【明確】鳳蝶由生到死,僅僅一個春秋。雖然它生命短暫,但是生活卻豐富多彩、絢麗多姿。生命是脆弱的,生命又是寶貴的。雖然文章沒有直接弘揚生命意識,但是讀者可以從鳳蝶曲折頑強的生命歷程中,讀到生命的莊嚴。同時,由己及彼,在生命意義上,人類和鳳蝶是平等的,我們應該對鳳蝶這樣的生命體予以關愛,尊重它們的生存權利,維護我們這個多樣生命形式共存的家園。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也是關愛人類自己。
4.【提問】鳳蝶的生命形態有幾種變化?你對此有什么感受?
【明確】鳳蝶的一生,形態經過三次大的變化。第一次是幼蟲階段,反復蛻皮,逐漸長大;第二次是螠蟲階段,由蟲體變成蛹體,無眼無嘴無翅無腳,不吃不動,形態特別;第三次是蝴蝶階段,由蛹體長出翅膀,變成美麗的蝴蝶。這樣大的生命形態變化,在人類看來,真是奇妙無比,不可思議。生命真是豐富多彩,變幻莫測(可以展開讓學生自己談)。
5.【提問】鳳蝶有哪些天敵?
【明確】最大的敵人是姬蜂,它們把卵寄生在鳳蝶幼蟲體內,姬蜂的幼蟲就用鳳蝶幼蟲的身體作食物,直到把“小烏蠾”吃光。
其次還有鳥類吞食幼蟲和成蝶;而人類的威脅也越來越大,過度地使用農藥、人類的捕殺、環境的惡化等都造成風蝶棲息環境的惡化,種群滅絕。
6.【提問】課文的文學色彩體現在哪些方面?
【明確】主要體現在說明方法和語言上。課文多運用比喻、擬人、摹狀貌、講故事等方法進行說明,化知識于樂趣之中,妙趣橫生,意味無窮;在語言上也力求生動形象,不板起臉來照本宣科,語言流暢而文辭華美,時而幽默詼諧,時而歡謔活潑,讓人得到美的享受。
7.【提問】課文對說明對象的描寫細致準確,你能舉幾個例子嗎?
【明確】如寫幼蟲蛻皮:“先是舊皮下面生出一層新皮。于是舊皮頭部上面裂開來,幼蟲先把頭從裂縫里鉆出來,再用勁扭動全身,痛苦地、慢慢地把舊皮蛻下。”幼蟲蛻皮從哪里開始,它是怎樣蛻去舊皮的,作者觀察得非常細致、說明得非常準確。又如風蝶吸食花蜜:“平時這吸管式的長嘴,卷做螺旋形,好像盤香,收藏在頭部下面。肚子餓了,鳳蝶就來到花前,伸出長吸管似的嘴,插進花的深處,吸食那果子露似的花蜜。”將鳳蝶奇特的嘴和它吸食花蜜的動作描寫得這樣精細,足以佐證課文在這方面的特點。
布置作業
完成“研討與練習一、二”。
鳳蝶外傳 篇3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引導學生梳理鳳蝶生命形態的幾次變化,了解課文的時間說明順序。
2.引導學生總結文學色彩濃厚的說明文的說明方法和語言的特點。
二、能力培養目標
1.學習本文觀察細致的特點和語言準確嚴謹的特點。
2.引導學生模仿、借鑒課文的寫作方法,描寫某類蝴蝶,提高科普類說明文的寫作能力。
三、德育滲透目標
引導學生從學習中感悟生命意識,理解人類與其他生物相互依存的重要性。
【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1.引導學生梳理鳳蝶生命形態的幾次變化,了解課文的時間說明順序。
2.學習本文觀察細致的特點和語言準確嚴謹的特點。
【學生活動設計】
1.閱讀分析全文的時間說明順序。
2.引導學生總結文學色彩濃厚的說明文的說明方法和語言的特點。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蝶戀花”、梁山伯駐英臺“化蝶雙飛”、蜂飛蝶舞、莊子化蝶,蝴蝶在我國的文化傳統中有著多么美好的形象,那么蝴蝶到底有著怎樣的生理習性呢?
(板書)鳳蝶外傳
二、明確目標
1.引導學生梳理鳳蝶生命形態的幾次變化,了解課文的時間說明順序。
2.學習本文觀察細致的特點和語言準確嚴謹的特點。
三、整體感知
1.作者簡介
董純才(1905—1990),湖北大冶人。上海光華大學肄業。20世紀30年代初,在上海編寫《兒童科學叢書》,翻譯世界科普名著,從事科普創作,寫了《動物漫話》等作品。1937年到延安,第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新中國建立后,歷任中央教育部黨組書記、常務副部長,中央教育科研所所長,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科普創作協會理事長和中國教育學會會長等重要職務。致力于教材改革,20世紀30年代就參與編寫過小學教科書和農民識字課本。解放后,組織編寫小學教科書的工作,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終生筆耕不止,科普創作和翻譯作品多達200萬字。
2.本文的說明順序
課文是以時間為說明順序的:
8月,鳳蝶產卵。
產卵后7天,卵孵化出幼蟲。隨后幼蟲鉆出卵殼。幾天后,幼蟲開始蛻皮。一星期或10天后,幼蟲第二次蛻皮。以后多次蛻皮,形態也發生很大變化。
9月中旬,最后一次蛻皮后,幼蟲演變成蜢蟲(蛹)。它無眼無嘴無翅無腳,退隱在蛹殼內。秋冬季節,蜢蟲一直靜伏在蛹殼內。
5月,蛹殼裂開,蜢蟲變為有翅的鳳蝶。夏天鳳蝶在花叢中采蜜。
夏,鳳蝶交配,雄鳳蝶在交配后死去,雌鳳蝶懷孕。
夏,鳳蝶產卵。
夏,鳳蝶死亡。
課文是以鳳蝶由生到死一個周期來說明鳳蝶的生命歷程的。之所以選擇時間順序,是因為鳳蝶生命中各個階段形態變化很大,運用其他的說明順序不容易表現這樣的特點。
3.本文的說明方法
課文運用了多種具有文藝性的說明方法,使文章情趣盎然,引人入勝。如運用比喻說明:“一嗅到這香氣,鳳蝶就連忙去追尋來源,好像獵狗嗅出狐兔的氣味一樣。”運用擬人說明:“花很懂得蟲情世故,它知道昆蟲決不肯白白地替它效勞。它必定要備一份厚禮,才請得到媒人。”運用對事物形象和狀態的描述說明:“卻說鳳蝶自從出蛹后,天晴的日子,大概都在花間過活。太陽上山之后,它醒來輕輕地揮動幾下翅膀,盤旋一會,就起身去尋找百合花。”運用講故事手法說明:“說起姬蜂,可真是鳳蝶的死對頭……只剩下一個空軀殼了。”當然,課文運用的說明方法不止這些,但是這樣文藝性的說明方法比較突出,這也是課文有別于一般說明文的特點所在。
四、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提問】本文在語言上有哪些特色?
【明確】課文的語言生動形象、風趣活潑、耐人尋味,充分體現了文藝性科普說明文的語言特點。如描寫鳳蝶采蜜:“好像灑了香水的嬌嫩的女孩子一樣,花兒散出迷醉蜂蝶的香氣,鳳蝶不禁得意忘形,在花上狂舞不息,最后投進了花的懷里。”花嬌蝶舞之狀,描摹得生動活潑至極。再如寫幼蟲破卵而出:“既然孵化成了幼蟲,誰還高興被關在那囚牢似的卵殼里呢尸詼諧風趣,充分表現出幼蟲急切的心情。還有描寫剛出蛹的鳳蝶:“頭上豎著一對像絲的觸角,兩旁是一對大眼睛。頭下面卷著一個像鐘表彈簧樣的吸管式的嘴。在苗條的身體下面是六只細腿;背上裝著兩對繡著黃色斑紋的黑絨似的翅膀。”“豎”“卷” “裝”等動詞不僅描寫準確,而且形象逼真。
2.【提問】本文體現了怎樣的科學精神?
【明確】課文描寫事物非常準確,不因文學色彩濃厚而失真,體現了科普作家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如描寫雌鳳蝶產卵:“雌鳳蝶發現這枸橘,非常高興,因為這正是它現在所要找的樹木。它停在一片新葉上面,把肚子末尾彎到葉子反面,生出一顆卵,卵就粘在那兒。這卵還不及粟米大,跟蠶卵相像,不過是綠色的,跟枸橘的顏色差不多。這就是一條小生命——雌鳳蝶的沒有發育成的女兒,未來的鳳蝶。”雖然作者用擬人說明鳳蝶產卵的習性,用比喻說明卵的形態,但是作者觀察細致,描寫準確,在文學性的描寫之外,保持了科學的嚴密性。其他如幼蟲蛻皮、螠蟲的形態、鳳蝶的形貌,鳳蝶采蜜的行為等描寫,都是非常精確、嚴謹的,符合鳳蝶的生態特征。不僅體現了作者描寫的文章功底,也體現了作者認真考察、決不夸飾的科學態度。
3.【提問】本文有哪些人文內涵?
【明確】鳳蝶由生到死,僅僅一個春秋。雖然它生命短暫,但是生活卻豐富多彩、絢麗多姿。生命是脆弱的,生命又是寶貴的。雖然文章沒有直接弘揚生命意識,但是讀者可以從鳳蝶曲折頑強的生命歷程中,讀到生命的莊嚴。同時,由己及彼,在生命意義上,人類和鳳蝶是平等的,我們應該對鳳蝶這樣的生命體予以關愛,尊重它們的生存權利,維護我們這個多樣生命形式共存的家園。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也是關愛人類自己。
4.【提問】鳳蝶的生命形態有幾種變化?你對此有什么感受?
【明確】鳳蝶的一生,形態經過三次大的變化。第一次是幼蟲階段,反復蛻皮,逐漸長大;第二次是螠蟲階段,由蟲體變成蛹體,無眼無嘴無翅無腳,不吃不動,形態特別;第三次是蝴蝶階段,由蛹體長出翅膀,變成美麗的蝴蝶。這樣大的生命形態變化,在人類看來,真是奇妙無比,不可思議。生命真是豐富多彩,變幻莫測(可以展開讓學生自己談)。
5.【提問】鳳蝶有哪些天敵?
【明確】最大的敵人是姬蜂,它們把卵寄生在鳳蝶幼蟲體內,姬蜂的幼蟲就用鳳蝶幼蟲的身體作食物,直到把“小烏蠾”吃光。
其次還有鳥類吞食幼蟲和成蝶;而人類的威脅也越來越大,過度地使用農藥、人類的捕殺、環境的惡化等都造成風蝶棲息環境的惡化,種群滅絕。
6.【提問】課文的文學色彩體現在哪些方面?
【明確】主要體現在說明方法和語言上。課文多運用比喻、擬人、摹狀貌、講故事等方法進行說明,化知識于樂趣之中,妙趣橫生,意味無窮;在語言上也力求生動形象,不板起臉來照本宣科,語言流暢而文辭華美,時而幽默詼諧,時而歡謔活潑,讓人得到美的享受。
7.【提問】課文對說明對象的描寫細致準確,你能舉幾個例子嗎?
【明確】如寫幼蟲蛻皮:“先是舊皮下面生出一層新皮。于是舊皮頭部上面裂開來,幼蟲先把頭從裂縫里鉆出來,再用勁扭動全身,痛苦地、慢慢地把舊皮蛻下。”幼蟲蛻皮從哪里開始,它是怎樣蛻去舊皮的,作者觀察得非常細致、說明得非常準確。又如風蝶吸食花蜜:“平時這吸管式的長嘴,卷做螺旋形,好像盤香,收藏在頭部下面。肚子餓了,鳳蝶就來到花前,伸出長吸管似的嘴,插進花的深處,吸食那果子露似的花蜜。”將鳳蝶奇特的嘴和它吸食花蜜的動作描寫得這樣精細,足以佐證課文在這方面的特點。
布置作業
完成“研討與練習一、二”。
鳳蝶外傳 篇4
學習目標:
1、掌握文藝性科普說明文的特點。
2、學習本文多種文藝性的說明方法。
3、學習本文生動形象、風趣活潑的語言。
4、培養對科學的濃厚興趣。
5、明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重要性,自覺保護環境。
學習重點、難點
1、掌握文藝性科普說明文的特點。
2、掌握從不同角度抓住特征說明事物的方法,并體會本文生動形象化的語言。
3、領悟文章的人文內涵和科學精神。
學習方法:
1、比較閱讀法 2、討論法
學習手段:
多媒體輔助教學
課時安排: 一課時
學習流程:
一、導言:(顯示課題)(1')
如何構建和諧社會,是當今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其中人與自然的和諧就是一個廣泛議論的話題。有花,才有蜜蜂,蜜蜂能夠釀造甜蜜的生活;有花,才有蝴蝶,蝴蝶能夠裝扮多彩的世界。因此,我們要了解自然,保護自然。
昆蟲的世界奇妙無比,只要用心去觀察,總會有新的發現,新的啟示。大型的昆蟲鳳蝶總是讓人稱奇不已,今天我們來學習《鳳蝶外傳》一文,去揭開它神秘的面紗吧!
二、簡介鳳蝶(顯示鳳蝶圖片)(2')
鳳蝶,萬蝶之貴,色彩鮮艷,形態優美,被譽為“會飛的花朵”,極為珍稀,不為常人所識,屬世界名貴觀賞蝶類。
三、閱讀感知(屏顯)(3')
1、學生邊默讀課文,邊篩選文中主要信息,即梳理出鳳蝶的生命進程。
2、學生回答
3、教師點評:(顯示文章思路圖)由此可以得出,這篇文章以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了鳳蝶生長變化的全過程,條理清楚地介紹了鳳蝶各個生長階段的形態及生活習性,讓讀者了解鳳蝶,增長知識。
四、比較鑒賞:(屏顯)(6')
過渡:經過剛才感知全文,我們已知道了這是一篇文藝性的科普說明文,但從文題來看,我們又有新的發現:傳,是記錄某人生平事跡的文章。外傳,指正規傳記以外的傳記。本文從題目可知,這是一篇用非常規的說明方式介紹鳳蝶的文章。為了突破本文的學習重點和難點,我給同學們帶來一種新的學習方式:用比較閱讀的方式從不同側面解讀文本。
學生活動:
1、分組:全班分成兩個大組,第一組比較分析一般傳記和外傳不同特點;第二組比較分析一般說明文和文藝性說明文的區別。
2、閱讀:第一組的同學閱讀《張衡傳》(語文必修④第80頁),并與《鳳蝶外傳》作比較分析。
討論:①作傳對象 ②所記重要事件
③所采用的表達方式 ④語言特點
3、閱讀:第二組的同學閱讀《鳳蝶》(屏顯),并與《鳳蝶外傳》作比較分析。
討論:①說明對象 ②說明方法 ③語言特點
4、全班交流:各組推薦兩名學生代表在全班發言。
5、老師點評(屏顯)
(點破學法:課堂上的合作交流很重要,它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學生的表達交流能力。)
五、深入探究(屏顯)(22')
提問:在《鳳蝶外傳》一文中,你最感興趣的是哪些段落?為什么?
學生回答。全班齊讀。
(學生提的地點可能很多,教師擇其重點深入。)
表達訓練1 請同學們將文段中生動形象、富有文學色彩的句子的內容用平實的語言敘述出來。
表達訓練2 請大家仿照課文第40段寫一段話。
學生回答。教師作鼓勵性評價。
(點破學法: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對文藝性科普說明文的語言作進一步探究性的賞析。)
六、交流拓展(屏顯)(34')
交流1 有人說《鳳蝶外傳》這篇文章真不簡單。它不僅具有濃厚的文學色彩,而且包涵深刻的人文內涵和濃厚的環保意識。你是怎樣看的呢?請談談自己的觀點。
交流2 讀了這篇課文,你覺得人們在探求真理的過程中應具備怎樣的科學精神?
學生交流。(發言人數看課堂時間而定.)
老師作鼓勵性的評價。
布置作業:根據你的觀察和已有的知識寫一篇短文,談談你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認識。
七、結語
同學們,在生命的意義上,人類和鳳蝶是平等的,我們應該對像鳳蝶這樣的生命體予以關愛,尊重它們的生存權利,維護我們這個多樣生命形式共存的家園。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也是關愛人類自己。而果真能如此,我們也就為構建和諧社會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同學們 再見!(屏顯)(40')
鳳蝶外傳 篇5
鳳蝶外傳
【背景資料】
一、作者簡介
董純才(1905—1990),湖北大冶人。上海光華大學肄業。20世紀30年代初,在上海編寫《兒童科學叢書》,翻譯世界科普名著,從事科普創作,寫了《動物漫話》等作品。1937年到延安,第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新中國建立后,歷任中央教育部黨組書記、常務副部長,中央教育科研所所長,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科普創作協會理事長和中國教育學會會長等重要職務。致力于教材改革,20世紀30年代就參與編寫過小學教科書和農民識字課本。解放后,組織編寫小學教科書的工作,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終生筆耕不止,科普創作和翻譯作品多達200萬字。
二、鳳蝶簡介(朱弘復、王林瑤)
鳳蛾科(epicopeiidae;pug moths),鱗翅目1科。無翅韁,后翅具尾狀突的大型蛾類。本科昆蟲通稱鳳蛾。主要分布于東南亞一帶,只1屬;不到10種,大部分種中國都有。形似鳳蝶,后翅有一尾狀突起,像飄帶,體翅黑色,有紅、白色斑紋,很美麗。喙發達,下顎須小,觸角雙櫛狀,前足脛節有一距,中足脛節有一對距,后足脛節有2對距。前翅中室有一叉狀脈,橫貫中央;后翅亞緣脈特別延長,與第1、2徑脈組成尾帶;翅韁發達或不發達。成蟲受到干擾時,頭部后方能分泌出一種黃色粘液,以資保護。幼蟲體壁密布蠟腺,能分泌白色粉末狀物。
(選自《中國大百科全書·生物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1年版)
三、蝴蝶基本知識
蝴蝶一生的變化
“蝴蝶,爾曾為蛆蟲”。這是希臘哲學家的名言。
蝴蝶是完全變態類的昆蟲,它們的一生要經過卵—幼蟲—蛹—成蟲(蝴蝶)4個時期。
(一)卵
卵有各種不同的形狀,通常為圓球形(如鳳蝶科)、半球形(如蛺蝶科、弄蝶科)、橢圓形(如眼蝶科)、扁圓形(如灰蝶科),也有的呈炮彈形(如粉蝶科)。卵的表面很少光滑,常有不同大小的顆刻、刺突、雕紋或網紋,卵的頂端有極小的孔,即受精孔,孔的周圍常有花瓣狀的雕紋,叫做瓣飾,此外雕紋有的不規則,有的明顯區分為放射狀的縱脊和水平的橫脊。熟練的蝴蝶專家可以用卵來分類。
卵通常散產,一次只在一處產1粒卵,也有聚產的,即幾個卵產在一起,也有在卵上覆蓋有母蟲體毛的。
卵是一個生命的開始,原先只是1個細胞,受精后卵內的生命物質分裂,經過復雜的胚胎變化,變成幼蟲,咬破卵殼,孵化出來。
(二)幼蟲
蝴蝶的幼蟲是毛蟲式,也叫蝎式,它和蝴蝶的形狀完全不同,大體呈圓柱形,柔軟,可分頭部與胴部兩個部分。
1.頭部 通常堅硬,呈圓球形或半圓球形,也有具角狀突起或分叉的。由左右二片顱側區構成,外側各有6個單眼及1個小的觸角,小眼只能辨別光線,不能看東西,正前面是“人”字形的額和三角形的唇基。
著生在頭下方的取食器官稱做口器,是由片狀的上唇,起著牙齒作用的上顎,及已退化的下顎與下唇的復合體幾個部分組成的,下唇中間的突出是吐絲器。
2.胴部 幼蟲的胸部和腹部在外形上沒有區別,所以統稱胴部。胴部的前面3節是胸部,生有3對簡單的胸足,胴部后面的10節是腹部,它的第3、4、5、6、9節上共有5對腹足。腹足只1節,末端長有鉤狀的刺毛趾鉤。
幼蟲身體上有不同顏色的條紋,或不同形狀的毛或棘,可作為認識幼蟲種類的依據。
幼蟲是蝴蝶的取食與生長階段,取食使身體長大,致使舊的表皮不再適合其體積的大小,必須脫去舊的表皮,用更寬大的新表皮來代替它,這叫脫皮,每脫一次皮幼蟲就長大1齡,蝴蝶的幼蟲通常4~5齡。
當幼蟲充分老熟時,找尋合適的地方,不食不動,進入預蛹期,準備化蛹。
(三)蛹
蛹是蝴蝶的轉變時期,它雖然大致具備成蟲(蝴蝶)的外形,但其內部器官正在進行根本性的改造。
蝴蝶的蛹是被蛹,它的觸角、喙管、翅、足的芽體緊貼在身體的腹面,包在由最后一次脫皮時黏液形成的一層透明的薄膜中,只有最后幾個腹節能夠活動,末端有小鉤叫臀棘。
蛹的形狀,各類群不同,有橢圓形或紡錘形(如灰蝶科)、筒形(如弄蝶科)、棱形(如粉蝶科)或畸形(如鳳蝶科及蛺蝶科)。
蝴蝶的蛹通常可分三種類型,鳳蝶科、粉蝶科的蛹,常有細絲束在腰部,聯在物體上,腹部末端以臀棘和絲填貼在物體上,使身體與物體成角度,這一類型稱為縊蛹。蛺蝶科、眼蝶科的蛹,腰部沒有絲束,只用臀棘與絲填連在物體上倒架起來,稱為懸蛹。絹蝶科和弄蝶科常化蛹在枯葉、細石等綴成的繭中,可稱繭蛹。
通常蛹的內部器官改造完成時,最后一次脫皮叫做羽化,羽化出來的就是成蟲(蝴蝶)。成蟲羽化后一會兒翅就展開,顏色顯現,皮膚變硬,能夠飛翔交配了。
蝴蝶的生活習性
前面已經說過,蝴蝶是完全變態類的昆蟲,一生要經過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只有幼蟲和成蟲是活動的時期。
(一)幼蟲的生活習性
1.取食 幼蟲是蝴蝶一生中的取食與生長階段。絕大多數蝴蝶幼蟲都是植食性的,取食植物的葉,如菜白粉蝶初齡時只啃食葉背面的葉肉,而留下透明的上表皮,以后就咬空成孔,或從葉緣向內蠶食,有的留下葉脈,蟲口密度大時,會把全株的葉吃光。
蝴蝶中有的種類喜食花蕾,有的蛀食幼果或嫩莢(如灰蝶),極少種類取食介殼蟲或蚜蟲(如蚜灰蝶)。
不少蝴蝶的幼蟲初孵化時,會把其孵出的卵殼,或在脫皮后把脫下的蛻吃去,這可能是為了增加一些蛋白質的營養吧。
2.棲息 所有卵粒散產的蝴蝶,幼蟲都單獨活動。所有產卵聚集成堆的蝴蝶,其幼蟲也常群棲,集體取食或棲息,如苧麻蛺蝶、報喜斑粉蝶,常數十頭聚在一起,前者還常吐絲圍在一起。稻弄蝶幼蟲雖單獨生活,但常將幾片葉子用絲綴連成苞,生活取食其中。
多數幼蟲多在早晚活動,而弄蝶則多在晚間活動。
(二)成蟲的生活習性
1.取食 成蟲是蝴蝶的繁殖階段,其主要任務是交配和產卵,為了完成這一任務,及時補充因飛翔所消耗的體力,一般都須補充營養。多數蝴蝶訪花吸蜜,甚至不同種類有不同的蜜源植物。也有的種類專吮吸樹木傷口流出的汁液(如柳紫閃蛺蝶),或腐爛果實的汁液(如柑橘鳳蝶),也有吮吸動物腐尸汁液(如螯蛺蝶)及人畜的尿或糞汁(如紫閃蛺蝶)。
更有不少種類有飲水的習慣,常群集在山區小溪溝邊或低濕的地面上,如青鳳蝶常數十成群,小檗絹粉蝶多至數千成群在這些地方吸水。
2.活動 蝴蝶的活動主要是飛翔,飛翔的姿態種與種之間各不相同,有的平直前進,有的作跳躍狀(如弄蝶),有的回旋飛舞,有的曲線前進。速度慢的可以隨手捉到(如絲帶鳳蝶),快的則如驚鴻,轉瞬即逝。有的種類則能臨空直上,直到人目力所達不到的高度(如升天劍鳳蝶)。
蝴蝶是日出性的昆蟲,其活動多在白天,通常在陽光下飛翔。在陰雨天一般休止不飛。有時太陽突然被烏云遮蔽,蝴蝶也會立即作出反應,只是眼蝶科和弄蝶科的某些種類則愛在清晨或落日余輝中活動。
蝴蝶是變溫動物,它們的體溫與活動都受外界溫度的支配。它的日出性正是受到溫度的影響。
蝴蝶活動的范圍,不同種類各異,受到海拔高度與生態環境的影響,如絹蝶科的種類多生活在高海拔的山上,眼蝶科的種類多生活在蔭蔽的環境,深溝峽谷則是更多種蝴蝶活動的場所。
3.棲息 蝴蝶白天活動,晚間就在一定場所棲息不動,多數在植物枝葉上,有的則愛在巖崖上。多數種類單棲,也有不少種類則集體群棲,如小檗絹粉蝶,則數百、數千群棲在幾株樹上。南方有些斑蝶科的種類,其群棲種群之大更是驚人。
4.集體遷飛 蝴蝶集體遷飛的情形,在中外報刊上也常有報道,群體有大有小,多的達千百萬只,距離可遠達數十千米,有時還混有不同的種類。
5.交配 蝴蝶成蟲期的主要任務是交配產卵,繁殖下一代。
蝴蝶交配多是雄性追求雌性,多數種類要有一段飛翔追逐的過程,然后降落在植物上交尾。交配的方式是尾部相接,頭部分向兩端,成“一”字式。受驚時雌蝶起飛,帶著倒掛在體下的雄蝶一起飛翔。
蝴蝶一生通常只交配一次,極少雌蝶有二次交配的現象。當已經交配的雌蝶再次受到雄蝶追求時,常在葉上乎展四翅,舉起尾部,這可能是表示拒絕,雄蝶見到后就飛走了。
絹蝶在交配后,雌蝶腹部末端下方形成不同形狀角質的兜狀物,成為再次交配的障礙。
6.產卵 蝴蝶產卵有一定的部位,通常產在寄主植物葉的反面,也有產在嫩芽或花蕾上的,極少產在寄主植物的附近或上方,幼蟲孵化時自己爬去或懸絲由風吹去。
蝴蝶的卵多數散產,一處只產1個或2個,但也有幾個產成一堆的。絹粉蝶的卵常見十個或幾百個成堆的,極少種類的卵疊在一起連成鏈狀。
蝴蝶的天敵、自衛與共棲
蝴蝶生活在地球上,是生命鏈及生命網的一個環節。絕大多數蝴蝶以各種不同植物作為食料,而蝴蝶自身又被各種不同生物所取食。那些取食蝴蝶的生物,通常稱為蝴蝶的天敵。
如燕、雀、鷦鷯、青蛙、蟾蜍、蜥蜴、蜘蛛、螳螂……都捕食昆蟲(包括蝴蝶)的成蟲或幼蟲,在自然界中屢見不鮮。這些生物稱為捕食性天敵。
天敵的另一大類是寄生性生物,如寄生蜂、寄生蠅以及其他寄生性微生物。而被寄生的蝴蝶就成為它們的寄主。例如小繭蜂科的種類,會在蝴蝶幼蟲身上產進一個卵去。這個卵在寄主體內分裂成為很多個胚胎,最后形成許多小繭蜂的幼蟲,從寄主體內鉆出來,各結成一個白色小繭,羽化成為無數小繭蜂,而寄主當然死了。這種一卵多胚的奇特現象,在小繭蜂科和小蜂科是極常見的。但小蜂科的種類從寄主身上出來就是成蟲,幼蟲不在寄主體外結成白繭。
姬蜂科和寄生蠅科的種類在寄主幼期的幼蟲身上產卵,直到幼蟲老熟期或蛹期才羽化出姬蜂或寄生蠅的成蟲來。卵蜂科的種類則只寄生在卵內。
但是蝴蝶對付捕食性天敵通常也有自衛的方法。如菜粉蝶幼蟲的顏色是綠色,和菜葉的顏色一樣;柑橘鳳蝶的初齡幼蟲和鳥糞非常相似;多數蝴蝶翅反面的顏色與樹皮的顏色相似,用來蒙蔽“敵人”的眼睛,這叫保護色。
有些蝴蝶的幼蟲,身上有蛇狀的斑紋,有的胸部有明顯的蛇眼狀的斑點,有的身上長有畸形的突起,鳳蝶科的幼蟲能從前胸背中央伸出“y”形或“v”形紅色或黃色的臭角來,同時散發出一種難聞的氣味,這些顏色或構造起了恐嚇敵人的作用,可稱為警戒色或警戒結構。
蝴蝶中更有一些種類,摹擬其他種類或事物,其形狀與顏色達到惟妙惟肖的程度,這叫擬態。著名的例子是枯葉蛺蝶,當它休息時四翅合起極像一片枯葉,連葉脈和枯斑都十分相似,因此在世界生物界享有盛名。此外,更有很多蝴蝶摹擬麝鳳蝶屬byasa及斑蝶屬danaus等有毒的蝴蝶,如果鳥雀等嘗過那些有毒蝴蝶的苦味,就不敢再上當,也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
這些保護色、警戒色與擬態,對于對付捕食性的天敵具有一定的作用,而對寄生性的天敵則不起作用。只是有些蝴蝶與某些螞蟻有共棲關系,螞蟻喜歡舐食這些蝴蝶幼蟲身上的分泌物,并負責保護它們,驅除寄生蜂等天敵,到了冬季再把這些蝴蝶的蛹搬到蟻巢中保護起來。
(選自周堯主編《中國蝴蝶原色圖鑒》,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版)
【示范教案】
鳳蝶外傳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引導學生梳理鳳蝶生命形態的幾次變化,了解課文的時間說明順序。
2.引導學生總結文學色彩濃厚的說明文的說明方法和語言的特點。
二、能力培養目標
1.學習本文觀察細致的特點和語言準確嚴謹的特點。
2.引導學生模仿、借鑒課文的寫作方法,描寫某類蝴蝶,提高科普類說明文的寫作能力。
三、德育滲透目標
引導學生從學習中感悟生命意識,理解人類與其他生物相互依存的重要性。
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1.引導學生梳理鳳蝶生命形態的幾次變化,了解課文的時間說明順序。
2.學習本文觀察細致的特點和語言準確嚴謹的特點。
學生活動設計
1.閱讀分析全文的時間說明順序。
2.引導學生總結文學色彩濃厚的說明文的說明方法和語言的特點。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蝶戀花”、梁山伯駐英臺“化蝶雙飛”、蜂飛蝶舞、莊子化蝶,蝴蝶在我國的文化傳統中有著多么美好的形象,那么蝴蝶到底有著怎樣的生理習性呢?
(板書)鳳蝶外傳
二、明確目標
1.引導學生梳理鳳蝶生命形態的幾次變化,了解課文的時間說明順序。
2.學習本文觀察細致的特點和語言準確嚴謹的特點。
三、整體感知
1.作者簡介
董純才(1905—1990),湖北大冶人。上海光華大學肄業。20世紀30年代初,在上海編寫《兒童科學叢書》,翻譯世界科普名著,從事科普創作,寫了《動物漫話》等作品。1937年到延安,第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新中國建立后,歷任中央教育部黨組書記、常務副部長,中央教育科研所所長,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科普創作協會理事長和中國教育學會會長等重要職務。致力于教材改革,20世紀30年代就參與編寫過小學教科書和農民識字課本。解放后,組織編寫小學教科書的工作,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終生筆耕不止,科普創作和翻譯作品多達200萬字。
2.本文的說明順序
課文是以時間為說明順序的:
8月,鳳蝶產卵。
產卵后7天,卵孵化出幼蟲。隨后幼蟲鉆出卵殼。幾天后,幼蟲開始蛻皮。一星期或10天后,幼蟲第二次蛻皮。以后多次蛻皮,形態也發生很大變化。
9月中旬,最后一次蛻皮后,幼蟲演變成蜢蟲(蛹)。它無眼無嘴無翅無腳,退隱在蛹殼內。秋冬季節,蜢蟲一直靜伏在蛹殼內。
5月,蛹殼裂開,蜢蟲變為有翅的鳳蝶。夏天鳳蝶在花叢中采蜜。
夏,鳳蝶交配,雄鳳蝶在交配后死去,雌鳳蝶懷孕。
夏,鳳蝶產卵。
夏,鳳蝶死亡。
課文是以鳳蝶由生到死一個周期來說明鳳蝶的生命歷程的。之所以選擇時間順序,是因為鳳蝶生命中各個階段形態變化很大,運用其他的說明順序不容易表現這樣的特點。
3.本文的說明方法
課文運用了多種具有文藝性的說明方法,使文章情趣盎然,引人入勝。如運用比喻說明:“一嗅到這香氣,鳳蝶就連忙去追尋來源,好像獵狗嗅出狐兔的氣味一樣。”運用擬人說明:“花很懂得蟲情世故,它知道昆蟲決不肯白白地替它效勞。它必定要備一份厚禮,才請得到媒人。”運用對事物形象和狀態的描述說明:“卻說鳳蝶自從出蛹后,天晴的日子,大概都在花間過活。太陽上山之后,它醒來輕輕地揮動幾下翅膀,盤旋一會,就起身去尋找百合花。”運用講故事手法說明:“說起姬蜂,可真是鳳蝶的死對頭……只剩下一個空軀殼了。”當然,課文運用的說明方法不止這些,但是這樣文藝性的說明方法比較突出,這也是課文有別于一般說明文的特點所在。
四、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提問】本文在語言上有哪些特色?
【明確】課文的語言生動形象、風趣活潑、耐人尋味,充分體現了文藝性科普說明文的語言特點。如描寫鳳蝶采蜜:“好像灑了香水的嬌嫩的女孩子一樣,花兒散出迷醉蜂蝶的香氣,鳳蝶不禁得意忘形,在花上狂舞不息,最后投進了花的懷里。”花嬌蝶舞之狀,描摹得生動活潑至極。再如寫幼蟲破卵而出:“既然孵化成了幼蟲,誰還高興被關在那囚牢似的卵殼里呢尸詼諧風趣,充分表現出幼蟲急切的心情。還有描寫剛出蛹的鳳蝶:“頭上豎著一對像絲的觸角,兩旁是一對大眼睛。頭下面卷著一個像鐘表彈簧樣的吸管式的嘴。在苗條的身體下面是六只細腿;背上裝著兩對繡著黃色斑紋的黑絨似的翅膀。”“豎”“卷” “裝”等動詞不僅描寫準確,而且形象逼真。
2.【提問】本文體現了怎樣的科學精神?
【明確】課文描寫事物非常準確,不因文學色彩濃厚而失真,體現了科普作家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如描寫雌鳳蝶產卵:“雌鳳蝶發現這枸橘,非常高興,因為這正是它現在所要找的樹木。它停在一片新葉上面,把肚子末尾彎到葉子反面,生出一顆卵,卵就粘在那兒。這卵還不及粟米大,跟蠶卵相像,不過是綠色的,跟枸橘的顏色差不多。這就是一條小生命——雌鳳蝶的沒有發育成的女兒,未來的鳳蝶。”雖然作者用擬人說明鳳蝶產卵的習性,用比喻說明卵的形態,但是作者觀察細致,描寫準確,在文學性的描寫之外,保持了科學的嚴密性。其他如幼蟲蛻皮、螠蟲的形態、鳳蝶的形貌,鳳蝶采蜜的行為等描寫,都是非常精確、嚴謹的,符合鳳蝶的生態特征。不僅體現了作者描寫的文章功底,也體現了作者認真考察、決不夸飾的科學態度。
3.【提問】本文有哪些人文內涵?
【明確】鳳蝶由生到死,僅僅一個春秋。雖然它生命短暫,但是生活卻豐富多彩、絢麗多姿。生命是脆弱的,生命又是寶貴的。雖然文章沒有直接弘揚生命意識,但是讀者可以從鳳蝶曲折頑強的生命歷程中,讀到生命的莊嚴。同時,由己及彼,在生命意義上,人類和鳳蝶是平等的,我們應該對鳳蝶這樣的生命體予以關愛,尊重它們的生存權利,維護我們這個多樣生命形式共存的家園。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也是關愛人類自己。
4.【提問】鳳蝶的生命形態有幾種變化?你對此有什么感受?
【明確】鳳蝶的一生,形態經過三次大的變化。第一次是幼蟲階段,反復蛻皮,逐漸長大;第二次是螠蟲階段,由蟲體變成蛹體,無眼無嘴無翅無腳,不吃不動,形態特別;第三次是蝴蝶階段,由蛹體長出翅膀,變成美麗的蝴蝶。這樣大的生命形態變化,在人類看來,真是奇妙無比,不可思議。生命真是豐富多彩,變幻莫測(可以展開讓學生自己談)。
5.【提問】鳳蝶有哪些天敵?
【明確】最大的敵人是姬蜂,它們把卵寄生在鳳蝶幼蟲體內,姬蜂的幼蟲就用鳳蝶幼蟲的身體作食物,直到把“小烏蠾”吃光。
其次還有鳥類吞食幼蟲和成蝶;而人類的威脅也越來越大,過度地使用農藥、人類的捕殺、環境的惡化等都造成風蝶棲息環境的惡化,種群滅絕。
6.【提問】課文的文學色彩體現在哪些方面?
【明確】主要體現在說明方法和語言上。課文多運用比喻、擬人、摹狀貌、講故事等方法進行說明,化知識于樂趣之中,妙趣橫生,意味無窮;在語言上也力求生動形象,不板起臉來照本宣科,語言流暢而文辭華美,時而幽默詼諧,時而歡謔活潑,讓人得到美的享受。
7.【提問】課文對說明對象的描寫細致準確,你能舉幾個例子嗎?
【明確】如寫幼蟲蛻皮:“先是舊皮下面生出一層新皮。于是舊皮頭部上面裂開來,幼蟲先把頭從裂縫里鉆出來,再用勁扭動全身,痛苦地、慢慢地把舊皮蛻下。”幼蟲蛻皮從哪里開始,它是怎樣蛻去舊皮的,作者觀察得非常細致、說明得非常準確。又如風蝶吸食花蜜:“平時這吸管式的長嘴,卷做螺旋形,好像盤香,收藏在頭部下面。肚子餓了,鳳蝶就來到花前,伸出長吸管似的嘴,插進花的深處,吸食那果子露似的花蜜。”將鳳蝶奇特的嘴和它吸食花蜜的動作描寫得這樣精細,足以佐證課文在這方面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