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初中語文教案 > 九年級語文教案 >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導學案(精選15篇)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導學案

發布時間:2023-01-23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導學案(精選15篇)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導學案 篇1

  中學導學案               年 級: 九年級語文          使用時間:、12、             

  課題

  16、《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課型

  新授課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積累詞語:讀準字音,記清字形,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 2、結合本文的寫作背景,理解重要語句的深層含義 3、了解駁論文的有關知識 過程與方法: 1、理清文章的思路,體會本文直接反駁和間接反駁相結合的特點 2、揣摩品味語句,體會潑辣、犀利、有力,諷刺意味強,感情色彩濃的語言特點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魯迅先生的憂患意識和愛國精神,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學重點 1、直接反駁和間接反駁相結合的駁論方法。2、理解重點語句的深意

  教學難點 1、體會魯迅雜文的語言魅力。2、學習魯迅先生愛國精神,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課   時 1

  教學方法 引導點撥

  教學用具 常規 教學過程: 一、自主學習(課前、課中) 1.作家作品 本文選自《且介亭雜文》(《魯迅全集》)第6卷,屬魯迅后期雜文。作者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且介亭雜文》,1935年12月編訂,收入了1934年魯迅創作的雜文。在這本雜文集的命名中,“且介”分別是租界二字的一半,即“租界”的意思。當時,魯迅生活在上海北四川路,這是帝國主義越過租界范圍以后修筑馬路的區域,被稱為半租界。魯迅以雜文集名告訴讀者,這些雜文創作于“半租界的亭子間”,表達了對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的無比憤懣之情。 2.寫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突然向沈陽進攻,蔣介石下令不許抵抗,國民黨軍隊不戰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國主義就占領了我東北三省。國民黨政府多次向國聯申訴,要求制止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但國聯采取了袒護日本的立場。哀求國聯無效后,一些國民黨官僚和“社會名流”,以祈禱“解救國難”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舉辦“時輪金剛法會”,求神拜佛,懷古傷今。當時資產階級報紙《大公報》發表社論,指責中華民族失去了自信力,為國民黨反動政府推卸責任,國內悲觀論調的一時甚囂塵上。針對上述情況,魯迅為了批駁這種錯誤論調,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寫下了這篇文章。魯迅寫這篇文章之前的一個月,就發燒,“自覺肋痛”,肺病已相當嚴重。文章寫完之后的兩個多月,他寫了《病后雜談》,還致信楊霽云,自稱是在敵人和“戰友”的夾攻下的“橫戰”。可是,病情的惡化和精神的壓力,并沒有影響他對世事的熱忱和關注。 (四)相關知識 1.國聯——“國際聯盟”的簡稱,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于1920年成立的國際政府間組織。“九一八事變”后,國民黨政府多次向國聯申訴,要求制止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但國聯采取袒護日本的立場。它派出的調查團到我國東北調查后,在發表的《國聯調查團報告書》中,指出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并非“合法之自衛手段”,但居然承認日本在中國東北的特殊利益。國聯對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 2.文體形式: 議論文——三要素:         、          、                       論據:            、                     論證方法:         、          、         、           3.論證方式——立論、駁論。 本文論證方式:駁論:用正確的觀點披露或駁斥錯誤的觀點,從而進一步闡明和確立正確的觀點。 駁論方法:直接反駁、間接反駁 一般結構和形式: 1、指出錯誤論點、論據或論證(樹靶子) 2、批駁錯誤論點、論據或論證 3、指明錯誤的實質或危害(打倒靶子) 二、自我檢測 (一)字詞積累: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慨(     )嘆   省(    )悟    誆(    )騙    誣(   )蔑 脂(     )粉   脊(     )梁    抹(    )殺   抹(     )布 拐彎抹(     )角      前仆(     )后繼     狀元宰(     )相 搽(     )   (二)解釋下列詞語

  誆騙:                                                  

  玄虛:                                                 

  渺茫:                                                 

  懷古傷今:                                             

  為民請命:                                              三、合作探究(討論、交流、質疑、展示) 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提示:學習議論文整體把握的方法之一是迅速篩選信息,攝取要點。讀時圈畫出觀點和論據) 1.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什么?作者為什么認為它是錯誤的? 2. 作者既然認為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為什么還要一再承認對方說的都是“事實”? 3. 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什么?作者提出觀點的依據是什么? 4.作者得出了什么結論?        具體研習,突出重點、難點: 5.說說敵論證過程中犯了什么錯誤?作者采用怎樣的駁論方法?                     6.為徹底駁倒敵論,作者還從正面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作者是怎么證明正面論點的?駁論方法是什么?                                                                                                                                               

  7.文章寫道:“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你能說出對“埋頭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為民請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的理解嗎?能從中國歷史上舉出這樣的實例嗎?

  “埋頭苦干的人”                                         

  “拼命硬干的人”                                              

  “為民請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                                                

  敵論據:兩年前                            現在                

  不久                  

  敵論點:                                               錯誤:             己論點:                                               己論據:                                               結論:                                                 小結:作者承認所擺出的論據是事實,是“真”的,但推不出“中國人失掉自信力”的結論只能得出:信“地”,信“物”,信“國聯”,這分明是“他信力”,而不是“自信力”用論敵的論據為論據來反駁論敵的論點的方法,使文章有一種無可辯駁的力量作者接著論述 “玄虛之至”的求神拜佛,只能說明“中國人現在是在發展著‘自欺力’”層層遞進,推理嚴密,證明論敵的論證不合邏輯這樣通過駁論證直接駁斥了對方論點。接著,作者在駁倒了論敵的論點后,指出“自欺”并非現在的新東西,于今更加濃烈明顯,然而“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正面提出自己的觀點,然后回顧歷史關注現實,對這一觀點進行了有力的論證這個論點與對方論點是針鋒相對的證明了這個論點的正確性,等于宣告對方論點不能成立這是間接駁斥了對方論點。直接批駁和間接批駁相結合,批駁就全面深刻,巧妙有力 四、課堂評價

  從公開的文字上看起來:兩年以前,我們總自夸著“地大物博”,是事實;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著國聯,也是事實;現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國聯,改為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卻也是事實。

  于是有人慨嘆曰: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單據這一點現象而論,自信其實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來信“國聯”,都沒有相信過“自己”。假使這也算一種“信”,那也只能說中國人曾經有過“他信力”,自從對國聯失望之后,便把這他信力也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會疑,一個轉身,也許能夠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條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漸玄虛起來了。信“地”和“物”,還是切實的東西,國聯就渺茫,不過這還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賴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虛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時就找不出分明的結果來,它可以令人更長久的麻醉著自己。

  中國人現在是在發展著“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現在的新東西,現在只不過日見其明顯,籠罩了一切罷了。然而,在這籠罩之下,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這一類的人們,就是現在也何嘗少呢?他們有確信,不自欺;他們在前仆后繼的戰斗,不過一面總在被摧殘,被抹殺,消滅于黑暗中,不能為大家所知道罷了。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于全體,那簡直是誣蔑。

  要論中國人,必須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誆騙,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文中“于是有人慨嘆曰: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了”,“中國人現在是在發展著‘自欺力’”,“在這種籠罩之下,我們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的中國人各指的是哪些人?        2.“中國的脊梁”指什么人?為什么他們的犧牲不能為“大家”所知道?                                                                            3.“狀元宰相”、“地底下”的含義分別是什么?

  4.作者反復強調這些滿懷自信的“中國的脊梁”,為什么?  5、揣摩第一段話,三個副詞“總”,“只”,“一味”能否互換位置?為什么?                                                                                                                                                        五、鞏固練習(課中、課后作業) 《練習冊》16課 六、備課組交流反思 參考答案 一.預習導學 (一)kǎi xǐng kuāng wū zhī jí mǒ mā mò pū zaǐchá     (二)說謊話騙人,欺騙;用使人迷惑的形式來掩蓋真相的欺騙手段;本課是因沒有把握而難以預期;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現在的事而悲傷;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二.新課導學 (三)1.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因為信“地”信“物”信“國聯”,從來就沒有相信過自己;而現在的求神拜佛,則是在自欺了。2.首先承認對方說的是事實,但通過分析事實后,發現對方要說的其實不是自信力的問題,這樣,對方的觀點就不存在了。這是駁論的一種方式,由真實存在的依據推導出錯誤的結論,從而證明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指出對方論據證明論點的過程不成立,這是駁論證。它欲擒故縱,先“抬”后“貶”,好像抖包袱,吊起讀者的胃口,達到諷刺的效果。3.確立正面的觀點是“中國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因為有過去和現在的事實為證。4.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不足為據,要看地底下。

  (四)5.偷換概念、以偏概全;直接反駁。6。自古以來到現在都有“脊梁”,間接反駁。7“埋頭苦干的人”指廣大勞動人民,包括為人類做出貢獻的知識分子,如畢生,李時珍。“拼命硬干的人”指反對國內剝削階級和外來侵略者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陳涉,李自成,岳飛,文天祥。“為民請命的人”指同情人民,為人民鳴不平,伸張正義的人,杜甫,白居易。“舍身求法”的人指英勇獻身,追求真理的人。如法顯,玄奘。 (五)課內閱讀 8.(1)指所有的中國人。(2)國民黨發動統治者及御用文人。(3)指中國的“脊梁”。 9.指的是腳踏實地地為民族進步而奮斗的人們,他們是使中國挺立起來的“脊梁”,他們往往來自下層或代表著廣大民眾的利益。但由于中國長期的專制奴役統治,許多事情自然無權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來的許多社會變革多缺乏對廣大民眾的宣傳發動。10. “狀元宰相”是指統治階級的御用文人;魯迅曾評述御用文人“他的幫法,是在血案中而沒有血跡,也沒有血腥氣”,他們的功能就是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指變革社會的積極力量,因為它來自民眾,故稱“地底下”,在當時,這股力量指中國共產黨。11.作者反復強調這些滿懷自信的“中國的脊梁”,是為了增強中國人民斗爭的勝利信心,廓清國民黨政府散布的對抗日前途的悲觀、消極論調,鼓舞中國人民勇敢地去反擊敵人的侵略。12。不能,“總”讓人看到國民黨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時的洋洋自得及夸耀者的底氣不足。“只”是抓救命稻草時的“執著”,“一味”則是深陷而不能自拔。它們準確的寫出國民黨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的“事實‘,極富諷刺性。 復備欄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導學案 篇2

  中學語文九年級(上)教學案例

  課題:《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教學目標:

  1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深入體會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

  2.學習寫駁論文的方法。

  教學重點:

  1. 體會魯迅的憂患意識和愛國精神。

  2. 理解重要語句的深層含義。

  3. 領悟文章的寫作技巧。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增強感知、感悟。

  2. 品讀法。讀重點語句,品味其思想內涵和寫法。

  3.討論法。在討論中互相啟發。

  4. 多元探究法。在討論的基礎上,對某個或某幾個問題變換角度思考,拓展思維。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導語設計:

  有人說,新世紀的第一年——2001年是“中國年”,申奧成功、加入wto、國足出線等等,喜事不斷,中國人感到從未有過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國是怎樣的面貌呢?那時的中國人又是怎樣的精神狀態呢?當時,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頑強的戰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著這一切,一次次振臂吶喊、一次次沖鋒陷陣——他,就是魯迅先生。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一篇雜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板書課題),看看我們能從中得到什么新的啟發,學到怎樣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解說:從身邊事說起,親切。而且魯迅的關于中國人自信力的建設的思想,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

  二、解題

  本文是一篇駁論文。這種文體一般是先指出對方錯誤的實質,或直接批駁(駁論點),或間接批駁(駁論據、駁論證);繼而,針鋒相對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并加以論證。從廣義上來看,這又是一篇雜文,雜文短小精悍、寫法靈活。魯迅的雜文有“投槍”“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窺見魯迅雜文風格之一斑。

  本文收入《且介亭雜文》,屬魯迅后期雜文。魯迅寫這篇文章之前的一個月,就發燒,“自覺肋痛”,肺病已相當嚴重。文章寫完之后的兩個多月,寫了《病后雜談》,還致信楊霽云,自稱是在敵人和“戰友”的夾攻下的“橫戰”。可是,健康的惡化和精神的壓力,并沒有影響他對世事的熱忱關注。

  本文寫于“九一八”事變三周年之后。中國近代本來就國運積弱、屢遭欺侮,“九一八”事變又在許多中國人心中投下失敗的陰影,國內悲觀論調一時甚囂塵上,然而魯迅卻憑著對社會現狀的洞悉,發出中國人當自信自強的吶喊,實在難能可貴。

  課題《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聚焦當時社會的熱點問題,把要談的對象——“中國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嗎”直接放在標題上,能引起讀者的思考和閱讀欲望。再則,它以這種問句的形式出現,懸而不論,這是很巧妙的。若用陳述句或反問句,則太直白,沒有張力;而現在的標題既有對錯誤論調的反詰,又有對己方觀點的自信,或也包含投向大眾的關切和詢問……而這幾方面內容又是交織在一起的,這就使標題內涵非常豐富b逞趕蚶瓷貿ぴ詒晏饃獻鱟鬮惱攏餛彩且謊?/div>

  三、研習課文

  (一)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速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讀準下列加點字的字音,并理解下列各字詞的含義:

  搽  玄虛  省悟  自欺欺人  渺茫  脊梁  誆騙  懷古傷今

  (解說:初讀課文,須掃清障礙。可讓學生自查工具書解決。)

  2.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什么?作者為什么認為它是錯誤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什么?作者提出觀點的依據是什么?

  明確: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因為信“地”信“物”信“國聯”,從來就沒有相信過自己;而現在的求神拜佛,則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中國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因為有過去和現在的事實為證。

  (我想讓學生自己找找過去的、現在的事實)

  (解說:這是讓學生整體感知,迅速篩選信息,攝取要點。學習議論文,整體把握的方法之一是初讀時迅速圈畫出觀點和論據。)

  (二)具體研習,突出重點、難點

  1.誦讀第1~5段,討論探究:

  (1)作者既然認為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為什么還要一再承認對方說的都是“事實”?

  明確:首先承認對方說的是事實,但通過分析事實后,發現對方要說的其實不是自信力的問題,這樣,對方的觀點就不存在了。這叫歸謬法。

  這是駁論的一種方式,由真實存在的依據推導出錯誤的結論,從而證明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指出對方論據證明論點的過程不成立,在論證方法上這是駁論證。它欲擒故縱,先“抬”后“貶”,好像抖包袱,吊起讀者的胃口,達到諷刺的效果。

  要駁論證,關鍵要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因為對方或因為己方利益或因為認識上的局限,往往用事實掩蓋了真相,這就需要作者能撥亂反正。因此駁論證比駁論點、駁論據更能體現智慧和力量。

  (解說:這樣設計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認識到事實有時并不等于雄辯。而對方羅列的事實卻在為作者服務,這是極具諷刺效果的。通過思考,學生訓練了推理判斷能力,培養了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意識。)

  (2)第5段有一段加點的文字,國民黨檢察官曾刪掉這段文字,這說明什么?

  明確:“求神拜佛”恐怕是國民黨在山窮水盡時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魯迅是個現實感很強的人,他一針見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嚴重后果,這自然觸到了國民黨的痛處,并且,讓他們陷入捉襟見肘的境地。所以,檢察官惟恐去之而不及。

  從加點文字也可以看到魯迅的境況,但魯迅卻不憚于在槍林彈雨中為民眾奔走呼號,其無私無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解說:這樣設計可以讓學生認識到“自欺力”的表現和實質,并孓解當時的社會現狀。)

  2.品讀第6~9段,討論探究:

  (1)“中國的脊梁”指什么人?為什么他們的犧牲不能為“大家”所知道?

  明確:“中國的脊梁”是指腳踏實地地為民族的進步而奮斗的人們,他們是使中國挺立起來的“脊梁”,他們往往來自下層或代表著廣大民眾的利益。但由于中國長期的專制奴役統治,“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值,至多不過是奴隸”(《燈下漫筆》),許多事情自然無權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來的許多社會變革多缺乏對廣大民眾的宣傳發動,這樣一來,對于為他們的自由尊嚴而犧牲的先驅者,他們多半表現出“看客”的心態,不能知道在某種程度上演化成不愿知道了。對于這一點,文中雖然沒有提到,但結合當時的社會現狀,不能說沒有這個因素。

  (解說:這樣可以讓學生結合背景深入揣摩語句的深層含義,并學習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揭示深刻的道理。)

  (2)“狀元宰相”、“地底下”的含義分別是什么?

  明確:“狀元宰相”是指統治階級的御用文人,魯迅曾評述御用文人“他的幫法,是在血案中而沒有血跡,也沒有血腥氣”,他們的功能就是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指變革社會的積極力量,因為它來自民眾,故稱“地底下”,在當時,這股力量指中國共產黨。他說:“那切切實實,足踏在地上,為這現在中國人的生存而流血奮斗者,我得引以為同志,是自引以為榮的。”(《答托洛斯基派的信》)把“狀元宰相”、“地底下”相對比,可看出魯迅的“立人”精神和民本思想。

  (解說:這樣可以讓學生結合背景深入揣摩語句的深層含義,并學習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揭示深刻的道理。)

  (三)欣賞品味

  1.揣摩第1段話,三個副詞“總”、“只”、“一味”能否互換位置?為什么?

  明確:不能。“總”讓人看到國民黨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時的洋洋自得,同時“總”又寫出夸耀者的底氣不足,因為,夸來夸去只能夸這一樣,且惟恐別人不知,這也暗接“只求國聯”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時的“執著”,仰人鼻息之狀躍然紙上;“一味”則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這三個副詞準確地寫出了國民黨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的“事實”,極富諷刺意味。

  (解說:用替換練習體會用詞的準確,學習語言技巧,體會諷刺的意味。)

  2.揣摩下列加點字詞的表達效果:

  ……不過一面總在被摧殘,被抹殺,……那簡直就是誣蔑。

  明確:“總”寫出當時社會的黑暗程度,并間接謳歌“中國的脊梁”屢挫屢戰的精神。“簡直”表達了作者的激憤之情。

  (解說:通過揣摩字詞體會文章的深意,并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課堂訓練

  1.作者用什么方法反駁對方的錯誤論調?

  明確:用了駁論證的方法,即指出對方的論據不能證明觀點,然后正面立論:“中國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解說:這道題是讓學生鞏固駁論的方法并梳理文章的思路。)

  2.“中國的脊梁”在當時有什么意義?

  明確:當時國民黨到外散布悲觀論調,廣大民眾也因“中國的脊梁”的總被摧殘、被抹殺而看不到光明。魯迅反復贊揚“中國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強中國人的自信力。

  (解說:通過揣摩重點語句的含義加強對文章思想內容的理解。)

  (五)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學習了駁論文的一種寫作方法,理解了魯迅關于“中國人自信力”的闡述,“中國的脊梁”在當時的社會曾大大鼓舞國人的士氣,在今天仍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同時,魯迅雜文的語言技巧和諷刺手法的運用也極大地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解說:小結時須言簡意賅、提取精要,勾畫本節課的輪廓即可。)

  四、布置作業

  1.閱讀下列一段文字,說說它和本文所表達的思想內容有什么異同。

  多有“不恥最后”的人的民族,無論什么事,怕總不會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年運動會時,常常這樣想:優勝者固然可敬,但那雖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終點不止的競技者,和見了這樣競技者而肅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國將來的脊梁。

  (魯迅《這個和那個》,收《華蓋集》)

  (解說:有助于鞏固課文內容,并深入體會魯迅關于“中國的脊梁”的論述。)

  2.分小組搜集資料,寫一份調查報告《中學生閱讀魯迅作品的現狀調查》。

  (解說:通過自主學習來拓展思維、提高能力。)

  【板書設計】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魯迅

  駁    夸地大物博     只有“他信力”

  斥        求國聯                    —論點不攻自破

  論    求神拜佛  發展“自欺力”

  證

  間接反駁

  正面立論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     脊梁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導學案 篇3

  教學目的:

  1.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民主意識,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學習寫駁論文的方法。

  教學重點:

  1.體會魯迅的憂患意識和愛國精神。

  2.理解重要語句的深層含義。

  3.學習文章的寫作技巧。

  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增強感知、感悟。

  2.品讀法。讀重點語句,品味其思想內涵和寫法。

  3.討論式。在討論中互相啟發。

  4.探究式。在討論的基礎上,對某個或幾個問題變換角度思考,拓展思維。

  5.比較閱讀法。在比較中完成對知識的遷移或延伸。

  媒體設計

  錄音機、電腦、投影儀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步驟 :

  一、導入  新課

  新世紀,申奧成功、加人WTO、國足出線等等,喜事不斷,中國人感到從未有過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國是怎樣的面貌呢?那時的中國人又是怎樣的精神狀態呢?當時,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頑強的戰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著這一切,一次次振臂吶喊、一次次沖鋒陷陣——他,就是魯迅先生。

  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一篇雜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板書課題),看看我們能從中得到什么新的啟發,學到怎樣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解題

  本文是一篇駁論文。這種文體一般是先指出對方錯誤的實質,或直接批駁(駁論點),或間接批駁(駁論據、駁論證);繼而,針鋒相對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并加以論證。從廣義上來看,這又是一篇雜文,雜文短小精悍、寫法靈活。魯迅的雜文有“投槍”“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窺見魯迅雜文風格之一斑。本文收入《且介亭雜文》,屬魯迅后期雜文。魯迅寫這篇文章之前的一個月,就發燒,“自覺肋痛”,肺病已相當嚴重。文章寫完之后的兩個多月,寫了《病后雜談》,還致信楊霽云,自稱是在敵人和“戰友”的夾攻下的“橫戰”。可是,健康的惡化和精神的壓力,并沒有影響他對世事的熱忱關注。

  本文寫于“九一八”事變三周年之后。中國近代本來就國運積弱、屢遭欺侮,“九一八”事變又在許多中國人心中投下失敗的陰影,國內悲觀論調一時甚囂塵上,然而魯迅卻憑著對社會現狀的洞悉,發出中國人當自信自強的吶喊,實在難能可貴。課題《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聚焦當時社會的熱點問題,把要談的對象——“中國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嗎”直接放在標題上,能引起讀者的思考和閱讀欲望。再則,它以這種問句的形式出現,懸而不論,這是很巧妙的。若用陳述句或反問句,則太直白,沒有張力;而現在的標題既有對錯誤論調的反詰,又有對己方觀點的自信,或也包含投向大眾的關切和詢問……而這幾方面內容又是交織在一起的,這就使標題內涵非常豐富。魯迅向來擅長在標題上做足文章,這篇也是一樣。

  三、研習課文

  (一)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速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2.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什么?作者為什么認為它是錯誤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什么?作者提出觀點的依據是什么?

  明確: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因為信“地”信“物”信“國聯”,從來就沒有相信過自己;而現在的求神拜佛,則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中國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因為有過去和現在的事實為證。 (解說:這是讓學生整體感知,迅速篩選信息,攝取要點。學習議論文,整體把握的方法之一是初讀時迅速圈畫出觀點和論據。)

  (二)具體研習,突出重點、難點

  1.誦讀第1—5段,討論探究:

  (1)作者既然認為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為什么還要一再承認對方說的都是“事實”?

  明確:首先承認對方說的是事實,但通過分析事實后,發現對方要說的其實不是自信力的問題,這樣,對方的觀點就不存在了。

  這是駁論的一種方式,由真實存在的依據推導出錯誤的結論,從而證明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指出對方論據證明論點的過程不成立,這是駁論證。它欲擒故縱,先“抬”后“貶”,好像抖包袱,吊起讀者的胃口,達到諷刺的效果。

  要駁論證,關鍵要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因為對方或因為己方利益或因為認識上的局限,往往用事實掩蓋了真相,這就需要作者能撥亂反正。因此駁論證比駁論點、駁論據更能體現智慧的力量。

  (2)第5段有一段加點的文字,國民黨檢察官曾刪掉這段文字,這說明什么?

  明確:“求神拜佛”恐怕是國民黨在山窮水盡時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魯迅是個現實感很強的人,他一針見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嚴重后果,這自然觸到了國民黨的痛處,并且,讓他們陷入捉襟見肘的境地。所以,檢察官惟恐去之而不及。從加點文字也可以看到魯迅的境況,但魯迅卻不憚于在槍林彈雨中為民眾奔走呼號,其無私無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2.品讀第6—9段,討論探究:

  (1)“中國的脊梁”指什么人?為什么他們的犧牲不能為“大家”所知道?

  明確:“中國的脊梁”是指腳踏實地地為民族的進步而奮斗的人們,他們是使中國挺立起來的“脊梁”,他們往往來自下層或代表著廣大民眾的利益。但由于中國長期的專制奴役統治,“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值,至多不過是奴隸”(《燈下漫筆》),許多事情自然無權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來的許多社會變革多缺乏對廣大民眾的宣傳發動,這樣一來,對于為他們的自由尊嚴而犧牲的先驅者,他們多半表現出“看客”的心態,不能知道在某種程度上演化成不愿知道丁。對于這一點,文中雖然沒有提到,但結合當時的社會現狀,不能說沒有這個因素。

  (2)“狀元宰相”、“地底下”的含義分別是什么?

  明確:“狀元宰相”是指統治階級的御用文人;魯迅曾評述御用文人“他的幫法,是在血案中而沒有血跡,也沒有血腥氣”,他們的功能就是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指變革社會的積極力量,因為它來自民眾,故稱“地底下”,在當時,這股力量指中國共產黨。他說:“那切切實實,足踏在地上,為這現在中國人的生存而流血奮斗者,我得引以為同志,是自引以為榮的。”(《答托洛斯基派的信》)把“狀元宰相”、“地底下”相對比,可看出魯迅的“立人”精神和民本思想。 (解說:這樣可以讓學生結合背景深入揣摩語句的深層含義,并學習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揭示深刻的道理。)

  (三)欣賞品味

  1.揣摩第1段話,三個副詞“總”、“只”、“一味”能否互換位置?為什么?

  明確:不能。“總”讓人看到國民黨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時的洋洋自得,同時“總”又寫出夸耀者的底氣不足,因為,夸來夸去只能夸這一樣,且惟恐別人不知,這也暗接“只求國聯”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時的“執著”,仰人鼻息之狀躍然紙上;“一味”則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這三個副詞準確地寫出了國民黨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的“事實”,極富諷刺意味。

  2.揣摩下列加點字詞的表達效果:

  ……不過一面總在被摧殘,被抹殺,……那簡直就是誣蔑。

  明確:“總”寫出當時社會的黑暗程度,并間接謳歌“中國的脊梁”屢挫屢戰的精神。“簡直”表達了作者的激憤之情。

  (四)課堂訓練

  1.作者用什么方法反駁對方的錯誤論調?

  明確:用了駁論證的方法,即指出對方的論據不能證明觀點,然后正面立論:“中國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2.“中國的脊梁”在當時有什么意義?

  明確:當時國民黨到處散布悲觀論調,廣大民眾也因“中國的脊梁”的總被摧殘、被抹殺而看不到光明。魯迅反復贊揚“中國的脊梁”,

  可以鼓舞斗志,增強中國人的自信力。

  (五)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學習了駁論文的一種寫作方法,理解了魯迅關于“中國人自信力”的闡述,“中國的脊梁”在當時的社會曾大大鼓舞國人的士氣,在今天仍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同時,魯迅雜文的語言技巧和諷刺手法的運用也極大地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四、布置作業 

  1.閱讀下列一段文字,說說它和本文所表達的思想內容有什么異同。

  多有“不恥最后”的人的民族,無論什么事,怕總不會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年運動會時,常常這樣想:優勝者固然可敬,但那雖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終點不止的競技者,和見了這樣競技者而肅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國將來的脊梁。

  2.分小組搜集資料,寫一份調查報告《中學生閱讀魯迅作品的現狀調查》。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導學案 篇4

  知識  

  方面  

  1.了解這篇雜文所選用的論據和所運用的論證方法、表達方式;

  2.體會語言的感情色彩

  3.使學生理解篇雜文駁論方法學習魯迅的駁論方法和諷刺藝術。 

  情感

  態度

  方面 1.培養學生的自信力,增強愛國主義精神。

  2.文章所表現的魯迅愛憎分明的思想感情的領會。

  能力

  方面 1.能用道理說服別人。

  2.通過對課文中選用論證方法的分析和語言訓練,使學生認識魯迅雜文的特點,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文章的駁論方式:駁論證

  2.難點:為什么本文從反駁對方的論證,即指出其論據不能證明其論點為“突破口”?

  3.疑點:有人慨嘆“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中的“中國人”實質指什么人?什么樣的人才能算真正的中國人?

  4.解決辦法

  可采用列圖表的方式幫助學生理清文章思路。

  教學過程

  教案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有人說,新世紀的第一年——2001年是“中國年”,申奧成功、加人wto、國足出線等等,喜事不斷,中國人感到從未有過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國是怎樣的面貌呢?那時的中國人又是怎樣的精神狀態呢?當時,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頑強的戰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著這一切,一次次振臂吶喊、一次次沖鋒陷陣——他,就是魯迅先生。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一篇雜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板書課題),看看我們能從中得到什么新的啟發,學到怎樣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檢查預習情況:

  (1)解釋下列詞語:

  玄虛:用使人迷惑的形式來掩蓋真相的欺騙手段。

  渺茫:因沒有把握而難以預期。

  誆騙:用謊話騙人。

  懷古傷今:懷古,追念古代的事情。

  為民請命:請命,代人請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2)簡介“九•一八”事變與本文的寫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突然向沈陽進攻,蔣介石下令不許抵抗,國民黨軍隊不戰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國主義就占領了我東北三省。而國民黨政府腐敗無能,采取不抵抗政策,“南京政府束手無策”“單會去哀求國聯”,“國聯”即“國際聯盟”的簡稱,是英法等帝國主義國家瓜分世界和調節相互矛盾,于1920年成立的國際組織。魯迅指出“國聯卻正和日本是一伙”。“九•一八”事變后,國民黨政府多次向國聯申訴,要求制止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但國聯采取了袒護日本的立場,它派出的調查團到我國東北調查后,在發表的《國聯調查團報告》中,指出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并非“合法之自衛手段”,但居然承認日本在中國東北的特殊利益,國聯對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蔣介石向國聯哀求,實際上就是向日本帝國主義哀求,充分地揭露了蔣介石屈膝投降的奴才相。哀求國聯無效后,一些國民黨官僚和“社會名流”,以祈禱“解救國難”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舉辦“時輪金剛法會”等,“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因此,在當時有些人便散布對抗日前途的悲觀論調,指責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

  針對上述情況魯迅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變三周年之后,為批駁這種錯誤論調,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寫了這篇文章。

  題目“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是一反問句,意即中國人沒有失掉自信力。

  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說集《吶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詩歌集《野草》,雜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調集》《且介亭雜文集》等。本文選自《且介亭雜文集》。

  ⑶駁論文簡介。

  本文是一篇駁論文。這種文體一般是先指出對方錯誤的實質,或直接批駁(駁論點),或間接批駁(駁論據、駁論證);繼而,針鋒相對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并加以論證。從廣義上來看,這又是一篇雜文,雜文短小精悍、寫法靈活。魯迅的雜文有“投槍”“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窺見魯迅雜文風格之一斑。

  三.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指名學生朗讀課文,要求思考文章的論證層次。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擺出對方的論點和論據。

  第二部分:批駁敵論。

  第一個層次(3—5自然段)駁論敵論論證;

  第二個層次(6—8自然段)駁敵論論

  第三部分:號召廣大中國人民要分清是非,向英雄人物學習,積極投入革命的洪流中去。(9自然段)

  四.閱讀第1、2段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1)這兩段話中,揭示了對方什么謬論論點?什么論據?哪些語句最富于諷刺意味?

  [明確]謬論論點: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謬論論據:兩年以前,我們總自夸著“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夸了;現在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國聯,改為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

  其中“只希望著國聯”“改為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等句最富于諷刺意味,揭露了國民黨政府面對日本侵略“只會哀求國聯”,采取堅決不抵抗政策的賣國投降的本質。

  (2)文中反復承認“是事實”“也是事實”“卻也是事實”,與原文的批判有什么關系?

  [明確]有著前后照應的關系。

  五.閱讀文章3~5段,思考:寫駁論,要善于尋找批駁的“突破口”,所謂“突破口”,就是對方謬誤的薄弱環節,抓住了它,就能擊中要害。聯系全文,想一想,為什么本文以反駁對方的論證,即指出其淪據不能證明論點為“突破口”?

  [明確]因為謬論論據都是被作者給予肯定的事實,謬論論點表面看上去似乎也正確,那么要想駁斥這——觀點,最好的方法自然是揭穿對•方的論據與論點之間沒有內在的邏輯聯系,即駁論證了。

  六.總結、擴展

  本節課著重分析了課文的逐層推進的論證層次,找出了謬論論據和論點及駁斥方式。

  七.布置作業

  繼續閱瀆課文,找出作者的正面觀點。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在整體把握課文的基礎上,研討課文三、四部分。

  (二)整體感知

  文章在批駁對力•論證的基礎上作了正面立論:“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于全體,那簡直是誣蔑”。

  (三)教學過程

  1.指名朗讀6~8段,要求學生思考:文章在批駁對方論證的基礎上提出了什么樣的觀點?

  [明確]文章6~8段間接駁斥了對方的論證,即謬論論據上所說的“自夸”“只希望國聯”“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的是不能代表當時廣大人民利益的國民黨官僚和所謂的“社會名流”。他們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中國人,他們是中國的敗類。而真正的中國人在國難’當頭時,應是“埋頭苦干”“拼命硬干”“為民請命”“舍身求法”的,我國自古以來就不泛這樣的人,他們才是“中國的脊梁”,“他們有確信,不自欺;他們在前赴后繼的戰斗。”在此基礎上作者提出了正確的觀點:“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人則可,倘若加于全體,那簡直是誣蔑。”

  2.你能舉出一些具體事例來證明作者的觀點嗎?

  [舉例]“九•一八”事變后,中國共產黨于9月20日和22日連續發表宣言,提出“組織群眾的反帝運動,發動群眾斗爭,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的戰斗號召。在黨的號召和領導下,全國掀起聲勢浩大的抗日運動,堅決反對蔣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1931年9月至12月,曾發生三次規模很大的學生請愿運動。

  3.作者指出應如何評價中國人?齊讀文章最后二段。

  “要論中國人,必須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誆騙,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4.魯迅為什么反復強調“中國人的脊梁”?

  [明確]因為只有稱得上“脊梁”的才算得是真正意義的中國人,為人民著想,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永遠也不會失掉自信力。評價中國人應該去評價這部分人,在當時只有中國共產黨和廣大的抗日軍民才能算是“中國的脊梁”,而不是開頭提到的“自夸”“只希望國聯”“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的國民黨官僚和“社會名流”。文章最后再次強調了上段所立的觀點。

  5. 哪些人是“中國的脊梁”? 為什么稱為“中國的脊梁”? 

  一種是不求名利,埋頭苦干,創造社會財富和燦爛文化,推動歷史前進的廣大勞動人民和創造發明家。如畢升、李時珍等。一種是不怕流血犧牲,起而反抗反動統治的革命者和堅持抗戰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如陳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飛、文天祥等。一種是代表人民利益,不顧個人安危,為解除或減輕人民疾苦而奔走呼號,為民請命的人。如杜甫、白居易、關漢卿等。一種是歷盡艱辛,奮不顧身,探求佛教教理的人。如法顯、玄奘等。 

  這就是“中國的脊梁”,是用比喻形象地對在歷史上起過進步作用的人的高度評價。

  (四)總結、擴展

  本文以駁論證的方式逐層推進地批駁丁“九•一八”事變三周年后,有些人慨嘆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謬論。揭露了國民黨政府的賣國投降本質,肯定了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廣大抗日軍民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文章語言犀利、帶有強烈的諷刺意味,如“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虛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時就找不出分明的結果來,它可以令人更長久的麻醉著自己。”作者指出還是一種“自欺力”,揭露了蔣介石“堅決不抵抗”的賣國投降本質。

  課后請同學們閱讀與本文背景相關的魯迅的另一篇駁論文《“友邦驚詫”論》,學習其駁論點與駁論據的方式。

  (五)布置作業

  1.整理完成課后練習         2.作文:《由脊梁而引起的思索》。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導學案 篇5

  教學目標 :

  1 學習本文抓住“突破口”進行批駁的方法。

  2.學習本文通過駁論證來反駁論點的方法。

  3.學習本文直接反駁和間接反駁相結合的方法。

  4.體會本文精辟含蓄的語言特點。

  重點難點

  1.重點:

  (l)學習本文抓住“突破口”進行批駁的方法。

  (2)學習本文通過駁論證來反駁論點的方法。

  2.難點:

  (l)學習本文直接反駁和間接反駁相結合的方法。

  (2)體會本文精辟含蓄的語言特點。

  教學課時: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 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并解釋詞語。

  慨嘆(kai3):有所感觸而嘆息。

  玄虛(xuan2):用使人迷惑的形式來掩蓋真相的欺騙手段。

  渺茫:本課是因沒有把握而難以預期。

  誆騙(kuang1):哄騙。

  懷古傷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現在的事而悲傷。

  為民請命: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2.閱讀全文,思考本文怎樣抓住“突破口”進行批駁的。

  二、導入  

  1.作者簡介。

  本文選自《且介亭雜文》,作者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為(新青年)寫稿時開始使用的筆名。浙江紹興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2時代背景。

  這篇文章寫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變三周年之后。當時,有些人散布對抗日前途的悲觀論調,指責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魯迅這篇文章,就是為批駁這種錯誤論調,鼓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寫

  的。

  三、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注意正音。

  2.提問:文章怎樣提出批駁的論點的?

  討論并歸納:從公開的文字的三個階段談起:先是自夸“地大物博”,后是寄希望國聯,再后改為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亮出批駁的靶子“有人慨嘆日: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3.提問:這兩段話中,揭示了對方的什么謬誤論點?什么論據?哪些語句最富于諷刺意味?

  討論并歸納:

  對方的謬誤論點是。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論據是公開的文字的三個階段。

  最富于諷刺意味的文字是:“改為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國難當頭,國民黨政府官僚和“社會名流”不是號召人民奮起反抗,而是以祈禱“解救國難”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舉辦“時輪金剛法會”等。請菩薩來“解救國難”,多么荒誕,多么愚昧啊!

  4.提問:文中反復承認“是事實”“也是事實”“卻也是事實”,與后文的批判有什么關系?

  討論并歸納:先確認敵論據的真實性,但這真實的論據不能證明其論點,為后文的駁論證勢定基礎。

  5.提問:文章如何駁論證的?

  討論并歸納:

  (1)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并非“自信”。

  (2)希望國聯是“他信”不是“自信”。

  (3)求神拜佛是“自欺”。

  這些批駁證明失掉的不是“自信力”而是“他信力”,發展著“自欺力”。說明敵方的論據不能證明其論點。這就是批駁的f’突破口”。

  6提問:文中“他信力”“自欺力”加引號起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起諷刺否定的作用。

  7提問:“失掉了他信力,就會疑,一個轉身,也許能夠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條新生路。”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

  討論并歸納:新生路指相信自己的力量,號召全國民眾團結起來抗日救亡。

  8.提問:作者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性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危害性是有益或是有害,一時就找不出分明的結果來,它可以令人更長久的麻醉著自己。

  9提問:第6段作者提出“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這對批駁敵論點起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作者從正面樹立自己的論點是為間接反駁敵論點。 10.提問:作者怎么證明正面論點的?

  討論并歸納:作者歷數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作為事實論據證明他們都是沒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

  11.提問:作者為什么贊揚他們“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討論并歸納:這是比喻的說法。這些沒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是中國的主流,是中國的希望。

  12.提問:這一類沒有失掉自信心的人現狀如何?

  討論并歸納:

  (l)從人數上看:何嘗少呢?

  (2)從特征上看:有確信,不自欺,前仆后繼地戰斗。

  (3)從處境上看:總在被摧殘,被抹殺,消滅于黑暗中,不能為大家所知道。

  13.作者“這一類的人們”指的是誰?

  討論并歸納:指堅持抗戰和民族解放的人們。

  14.提問:“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于全體,那簡直是誣蔑。”這句話批駁敵論證的什么毛病?

  討論并歸納:批駁敵論證以偏概全的毛病。

  15.提問:課文最后一段如何總結的?

  討論并歸納:第互句先論論點的前半部分,“中國人”不能看“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卻要看“他的筋骨和脊梁”。不能以偏概全。第二句再論論點的后半部分,“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拿出自己的眼光來看地底下不能為大家所知道的事實。

  四、小結

  本文抓住敵論據不能證明敵論點為“突破口”,以反駁對方的論證

  為武器,一舉擊中其要害。反駁強勁有力。

  五、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一、二題。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第一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閱讀下面文字,回答問題。

  ①一位詩人曾說:“虛榮的人只是注視著自己的名字,光榮的人卻注視著祖國的事業。”②其實,士。果把自己的名字與事業緊緊聯系在一起,倒也不妨注視一下。③但說到底,應該注視的是事業。④古往今來的真正名人,是靠自己實實在在的成就和影響立足于世的。⑤像瓦特和蒸汽機、馬克思和(資本論)。⑥這些偉大的名人自己并不曾謀求“大名垂宇宙”,不曾用一毫的心思去乞求官方或人們的賞識。⑦他們只是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甚至是為時人所不理解、不能容忍的奇思異想,為人類開辟了新的天地,他們的名字也就自然不朽了。⑧所以要想當名

  人,最好的辦法就是“小寫”自己的名字,“大寫’咱己該做的事業。

  1.上文作者的論點是(用簡要的語言加以概括,不超過10個字)

  2本文運用的論證方法是

  A道理論證、比喻論證B.舉例論證、對比論證

  C.對比論證、比喻論證D.舉例論證、道理論證

  3.對這段文字層次劃分正確的一項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4.解釋第③句中“小寫”和“大寫的含義。

  (1)小寫:

  (2)大寫:

  第二課時

  一、預習

  閱讀課文,填寫課后練習三表格。

  二、導入  

  上節課,我們熟悉了課文,探究了課文中的一些問題。這節課,我們再來探究課文的結構及語言特色。

  三、整體感知

  1.討論課后練習三表格。

  討論并歸納:

  第一部分(1~2段):揭示對方謬誤。揭示對方論點及論據,暗示對方的論證以偏概全。

  第二部分(3~5段):直接反駁。駁敵方論證。說明敵方論據不能證明其論點。

  第三部分(6~8段):間接反駁。用事實證明正面論點的正確從而反駁敵論點。揭示敵論點虛假。

  第四部分(9段):作出結論。直接駁論點揭示對方論點以偏概全,以表面概實質。

  2.提問:本文按什么樣的順序反駁的?

  討論并歸納:按逐層推進的邏輯順序反駁的。

  3.提問:文中有加黑點的兩段文字,這是作品發表時被國民黨檢查官刪掉的。想想為什么被刪去?

  討論并歸納:因為這兩段文字諷刺了當時一些國民黨官僚和“社會名流”,以祈禱“解救國難”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舉辦“時輪金剛法會”等行徑,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性。所以不合國民黨檢查官的胃口被

  刪掉。

  4.提問:魯迅為什么反復強調“中國的脊梁”?

  討論并歸納:高度贊揚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救亡、民族解放的斗爭,認為這是中國人的主流,是中國未來的希望。

  5.提問:本文語言上有什么特色?

  討論并歸納:辛辣的諷刺是本文語言上的特色。如“他信力”“自欺力”等。

  四、小結

  本文按揭示對方謬誤、直接反駁、間接反駁、作出結論的順序逐層推進。通過駁論證批駁了對方的論點,通過正面立論間接反駁了對方論點,批駁了“中國人失掉自信力”的錯誤論調,鼓舞了民族的自信心。

  五、作業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第二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閱讀7面文字,回答問題。

  從公開的文字上看起來:兩年以前,我們總自夸著“地大物博”,是事實;不久就不再自夸,只希望著國聯,也是事實;現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國聯,改為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卻也是事實。于是有人慨嘆: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如果單據這一點現象而論,自信其實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 “地”,信“物”,后來信“國聯”,都沒有相信過“自己”。假使這也算一種 “信”,那也只能說中國人曾經有過“他信力”,自從對國聯失望之后,便把這他信力都失掉了。失掉了他信力,就會疑,一個轉身,也許能夠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條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漸玄虛起來了。信“地”和“物”,還是切實的東西,國聯就渺茫,不過這還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賴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虛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時就找不出分明的結果來,它可以令人更長久的麻醉著自己。

  中國人現在是在發展著“自欺力”。

  1上面語段的敵論點是____

  2上面語段的敵論據是____

  3“如果單據這一點現象而論,自信其實是早就失掉了的。”如果刪去前半句行不行?為什么?

  4上面語段批駁的方式是

  A直接批駁B通過駁論來駁據論點C通過駁論證來駁論點D間接反駁(通過下面立論來駁論點)

  5上面語段的“他信力”指____

  “自欺力’是指____

  6.上文在“他信力”和“自欺力”上加引號,所起的作用是

  A.表引用B.表強調C.表特殊稱謂D.表諷刺否定

  課后記:本課是一篇駁論文,首先將駁論文有關知識給同學講授清楚,其次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導學案 篇6

  基礎訓練

  一、基礎知識及運用

  1.下列加粗的字注音、解釋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

  a.玄虛(xi2n)懷古傷今(傷害、詆毀)呻吟(y0n)

  b.渺茫(mi3o)玄虛之至(極點)蔓延(m3n)

  c.誆騙(ku1ng)為民請命(請求保全生命或解除痛苦)安逸(y@)

  d.墮(du^)落  不然(這樣)相形見絀(ch()

  2.下列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    ]

  a.按照上級布置,他們認真組織了一系列觀摩課,師生們反應熱烈。

  b.對敵無情諷刺鞭苔、對人民贊頌嘔歌、愛憎分明,正是雜文應該遵循的原則。

  c.我們都迫不急待地想知道,究竟是誰贏得最后的勝利。

  d.原來這幫慨嘆“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的人是在混淆“中國人”的概念。

  3.反駁的基本技能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怎樣揭出對方謬論;二是怎樣________;三是怎樣________。

  4.仿照例句,談談對加粗字的理解:

  例:我們總自夸著“地大物博”,是事實。“總”字,表示自夸、夜郎自大是由來已久的。

  ①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著國聯,也是事實。________

  ①他們有確信,不自欺。________

  5.選擇銜接恰當的項:

  通過對表面現象掩蓋下的實質的層層剖析,真相大白,原來過幫慨嘆“中國人失掉自信力恕鋇娜聳竊諢煜爸泄恕鋇母拍睿銥塹奈餮缶埃徊還?/font>

  [    ]

  a.一小撮中國反動派

  b.中國的脊梁

  c.全體中國人

  d.想把自己裝扮成“愛國英雄”,以掩蓋其賣國求榮的嘴臉。

  6.李銘同學由于學習方法不當,學習成績一直不好,朋友們認為很有必要幫助他解決這個問題。請你以朋友的身份,按下面的不同要求各寫一句話,幫助李銘提高認識。(注意得體,不限字數)

  ①用激勵的語氣:________

  ②用規勸的語氣:________

  ③用批評的語氣:________

  二、閱讀理解下文,完成7—14題</pgn0041a.txt/pgn>

  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這一類的人們,就是現在也何嘗少呢?他們有確信,不自欺;他們在前仆后繼的戰斗,不過一面總在被摧殘、被抹殺,消滅于黑暗中,不能為大家所知道罷了。說中國人(a)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于全體,那簡直是誣蔑。

  要論中國人(b),必須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誆騙,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7.“正史”是加了引號的,這個引號的作用是________

  8.這一類的人們,就是現在也何嘗少呢?

  ①這一類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將“就是現在也何嘗少呢?”改為陳述句。________

  9.在“這就是中國的脊梁”一句中,作為比喻,“脊梁”是________意思。“狀元宰相”是指________。

  10.文中劃線的ab兩個“中國人”指代什么?請分別指出:

  a.中國人:________  b.中國人:________

  11.在這幾段文字里,作者通過列舉事實所確立的正面觀點是“________”,所批駁的觀點是________。

  12.指出敵論錯誤的根源在于

  [    ]

  a.捏造事實

  b.以偏概全

  c.不明真相

  d.以小見大

  13.作者所寫的,“這一類人們”的總的特點是________,作者用一個比喻句集中稱贊他們的業績和品格,這個句子是________。

  14.魯迅的語言飽蘸感情。請選擇恰當的分析項說明下列加點詞語分別表達出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a.諷刺  b.贊頌  c.自豪  d.憤慨

  ①我們從古以來……(    )  ②所謂“正史”(    )

  ③他們在前仆后繼的戰斗(    )  ④那簡直是誣蔑(    )

  參考答案

  基礎訓練 

  1.c 玄xu2n 蔓m4n 絀ch) 

  2.d 布署—部署嘔——漚 急待——及待 

  3.選擇反駁的突破口 選擇反駁方式 

  4.①“只”字,表示惟洋是崇,不相信自己 ②“他們”指“現在”的像“埋頭苦干的人”等“中國的脊梁”這一類的人。  5.d  6.表述不求一致,表達內容和語氣必須符合題目要求。  7.表示對正史的否定  8.①“這一類”指“埋頭苦干的人”等 ②“中國的脊梁”就是現在也未嘗少。  9.支柱(中堅、棟梁、支撐) “狀無宰相”指喻當時能“公開的”國民黨反動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10.a一小撮中國反動派 b全體中國人  11.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  12.b  13.有確信,不自欺 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14.①c ②a ③b ④d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導學案 篇7

  一、學習目標:

  1.熟讀課文,理解重要語句的深層含義。

  2.學習寫駁論文的方法。

  3.體會魯迅的憂患意識和愛國精神。

  二、教學重點:

  1.熟讀課文,理解重要語句的深層含義。

  2.學習寫駁論文的方法。

  三、教學難點:

  3.體會魯迅的憂患意識和愛國精神。

  四、教學過程:

  1.導入:

  同學們,我們今天學習第18課,同學們都進行了預習,這幾個詞請幾位同學談談自己的理解。

  2.理解駁論:

  師:理解了“自信力”“他信力”“自欺力”的具體含義,我們就可以更好的理解《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具體寫法。

  師:老師板書: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這是一個陳述句,怎么讀一讀。加上“嗎”的具體意思是什么?“中國人”沒有失掉自信力。

  師:在文中“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是誰的觀點,他是怎么論證的。“中國人”沒有失掉自信力。作者又是怎樣論證的。

  師:根據注釋提供的背景,國民黨反動勢力的觀點和作者的觀點相悖,你認為誰的對?為什么?怎么讀?

  師:怎樣理解“中國的脊梁”?

  生:脊梁在人身上,撐起了一個人。對一個國家而言,它能撐起一個國家的命運。

  師:這是敵方的論據信“地”信“物”,后來信“國聯”,這是敵方的論點“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如果對方的論證成立,敵方就是對的?請同學們跳讀課文第三到五自然段。

  生:用直接批駁對方的論證來批駁敵方的觀點的。

  師:闡述一下你的理由,先生反駁的是什么樣的論據?

  師:先前信“地”信“物”,后來信“國聯”,和自信有什么關系呢?

  生:他們都沒有相信過自己。

  師:什么叫“自信”?

  生:就是相信自己。

  師:那么,反動政府相信自己了嗎?

  生:沒有。

  師:是啊,信“地”信“物”信“國聯”,都沒有相信過自己,那怎么能說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呢,而且,當時“地”還有嗎?

  生:沒有了。

  師:那“物”呢?也被日本帝國主義掠走了。再看“國聯”,“國聯”當時幫不幫我們中國?

  生:不幫。

  師: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生:124頁的課后注釋2中可以看出來。

  師:你看書很仔細。信“國聯”有沒有用啊?

  生:沒有用的。

  師:信“地”信“物”信“國聯”,都不是信自己啊,那能說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呢?他們失掉的是什么?

  生:是“他信力”。

  師:文章中原稿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文章,但是在發表的時候,國民黨書報檢查機關刪掉了,他們為什么要這樣做?

  生:掩蓋內心的頹廢、迷惘、不自信,祈求與神靈的庇佑。也就是自欺欺人。

  師:他們在文中的形象是怎樣的,也就是第一段中的“我們”?

  3、體會情感

  師:在國家迷惘,歷史黑暗之際,就是有魯迅這樣的民族脊梁,能帶給我們以信心,指明我們奮斗的方向。

  生:齊讀文章第9段,最后一句話。

  師:怎么理解“地底下”。

  生:中國當時為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的革命力量。

  師:自信力是我們民族的精神財富,且看今日之中國民族自信力。

  4、總結

  通過這節課學習,我們深深的感受到了魯迅先生身上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力,先生用他尖銳犀利的語言,無情的抨擊了當時反動政府的悲觀論調,用他飽含深情的筆觸告訴世人,我們中國民族永遠充滿自信力。

  5、板書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魯迅

  直接駁論證

  間接駁論點

  6、作業

  《同步訓練》課后練習部分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導學案 篇8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結合寫作背景,理解重要語句的深層含義。

  2、了解駁論文的有關知識。

  3、理清文章的思路,學習本文直接反駁和間接反駁相結合的方法

  4、揣摩品味語句,體會潑辣、犀利、有力,諷刺意味強,感*彩濃的語言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魯迅先生的憂患意識和愛國精神,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學重點

  1、體會直接反駁和間接反駁相結合的駁論方法

  2、理解重要語句的深層含義。

  教學難點

  體會本文精辟含蓄的語言特點。

  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積累字詞句

  2.熟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情感。

  3.整體感知課文。初步體會反駁技巧。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成績好,分數高,就是優生。反之就是差生。我聽見了有同學在下面議論,我說得不對嗎?(讓學生來反駁教師)

  你們想把我說服嗎?那我們就來讀讀魯迅先生的文章--《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學習這篇文章的反駁技巧。你們才能有充分的理由來反駁我。

  二、初讀課文

  I、速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讀準下列加點字的字音;并理解下列各字詞的含義;

  搽玄虛省悟自欺欺人渺茫脊梁誆騙懷古傷今前仆后繼抹殺

  (解說:初讀課文,須掃清障礙。可讓學生自查工具書解決。)

  2、用圈點法積累文章的好詞好句好段。然后在小組上交流。

  三、感知課文

  分小組展開朗讀。

  (1)整體感知本文的感情基調--(喜、怒、哀、嘲笑、譏諷等)結合資料庫,看看作者寫的是什么年代的事?

  多媒體出示資料:本文寫于“九一八”事變三周年之后。中國近代本來就國運積弱、屢遭欺侮,“九一八”事變又在許多中國人心中投下失敗的陰影,有些人便散布對抗日前途的悲觀論調,指責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魯迅為批駁這種錯誤論調,鼓舞民族自信心就寫下了這篇文章。

  (2)劃出你認為應該重讀的語句。

  (3)體會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輕重、快慢、高低等語速語調的變化。討論朗讀。

  A.……是(事實)……也是(事實)……卻也是(事實)。(從“自夸”一詞可以看出作者是什么樣的態度?所以應該用什么樣的語調來讀?--譏諷。)

  B.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虛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時就找不出分明的結果來,它可以令人更長久的麻醉著自己。

  C.中國人現在是在發展著“自欺力”。

  D.然而,在這籠罩之下,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肯定、贊揚)

  E.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全文感情的重點句。結合資料庫,和你對文章的初步理解,說說“中國的脊梁”指的是什么?然后想想該怎樣來讀?)

  多媒體出示資料:“中國的脊梁”是指腳踏實地地為民族的進步而奮斗的人們,他們是使中國挺立起來的“脊梁”,他們往往來自下層或代表著廣大民眾的利益。但由于中國長期的*奴役統治,“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值,至多不過是奴隸”(《燈下漫筆》),許多事情自然無權知道*。另外,近代以來的許多社會變革多缺乏對廣大民眾的宣傳發動,這樣一來,對于為他們的自由尊嚴而犧牲的先驅者,他們多半表現出“看客”的心態,不能知道在某種程度上演化成不愿知道了。對于這一點,文中雖然沒有提到,但結合當時的社會現狀,不能說沒有這個因素。

  F.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于全體,那簡直是誣蔑。

  G.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結合資料庫,理解“狀元宰相”及“地底下”的含義。然后體會用什么樣的語調來讀。)

  多媒體出示資料:“狀元宰相”是指統治階級的御用文人;魯迅曾評述御用文人“他的幫法,是在血案中而沒有血跡,也沒有血腥氣”,他們的功能就是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指變革社會的積極力量,因為它來自民眾,故稱“地底下”,在當時,這股力量指中國共產黨。他說:“那切切實實,足踏在地上,為這現在中國人的生存而*奮斗者,我得引以為同志,是自引以為榮的。”(《答托洛斯基派的信》)把“狀元宰相”、“地底下”相對比,可看出魯迅的“立人”精神和民本思想。

  從以上句子中應讀出對比--你認為應是什么與什么的對比?

  以上的句子就是我們這篇文章的反駁主線。

  4.讓學生匯報朗讀--學生點評。教師結合(3)指導點撥。

  聽錄音(或教師示范讀)

  5.整體感知,思考以下問題(1).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什么?作者是怎樣引出這個觀點的?(2)作者為什么認為它是錯誤的?

  (3)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什么?(4)作者提出觀點的依據是什么?

  明確:(1)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開篇以似乎確鑿的事實為據,用一句話指出了三個階段中“中國人”表現出來的三種不同的態度:1、盲目驕傲,夜郎自大。(“總”含有“一向”的意思)2、盲目崇拜,借助外援。(“只”含有的意思)3、今不如昔,祈求鬼神。(“一味”含有“死心踏地”的意思)把這三者聯貫起來,其態度是:由自夸到崇洋,再到自欺欺人、虛無渺茫。因此有人“慨嘆”:“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這是論敵的論點。

  (2)因為信“地”信“物”信“國聯”,從來就沒有相信過自己;而現在的求神拜佛,則是在自欺了。

  (3)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中國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4)因為有過去和現在的事實為證。

  (解說:這是讓學生整體感知,迅速篩選信息,攝取要點。學習議論文,整體把握的方法之一是初讀時迅速圈畫出觀點和論據。)

  6引導整理本文結構(多媒體出示結構圖)

  7、認識本文文體特點(多媒體出示)

  本文是一篇駁論文。這種文體一般是先指出對方錯誤的實質,或直接批駁(駁論點),或間接批駁(駁論據、駁論證);繼而,針鋒相對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并加以論證。從廣義上來看,這又是一篇雜文,雜文短小精悍、寫法靈活。魯迅的雜文有“投槍”“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窺見魯迅雜文風格之一斑。

  四、探究課文

  誦讀第1-5段

  (1)作者既然認為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為什么還要一再承認對方說的都是“事實”?

  明確:首先承認對方說的是事實,但通過分析事實后,發現對方要說的其實不是自信力的問題,這樣,對方的觀點就不存在了。

  這是駁論的一種方式,由真實存在的依據推導出錯誤的結論,從而證明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指出對方論據證明論點的過程不成立,這是駁論證。它欲擒故縱,先“抬”后“貶”,好像抖包袱,吊起讀者的胃口,達到諷刺的效果。

  要駁論證,關鍵要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因為對方或因為己方利益或因為認識上的局限,往往用事實掩蓋了,這就需要作者能撥亂反正。因此駁論證比駁論點、駁論據更能體現智慧的力量。

  (2)第5段有一段加點的文字,國民黨檢察官曾刪掉這段文字,這說明什么?

  明確:“求神拜佛”恐怕是國民黨在山窮水盡時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魯迅是個現實感很強的人,他一針見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嚴重后果,這自然觸到了國民黨的痛處,并且,讓他們陷入捉襟見肘的境地。所以,檢察官惟恐去之而不及。從加點文字也可以看到魯迅的境況,但魯迅卻不憚于在槍林彈雨中為民眾奔走呼號,其無私無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五、小結

  這一節課,我們充分感受了魯迅先生的愛國熱情。在“九一八”事變后,全國上下一片悲觀,魯迅先生洞悉先機,發出中國人應該自強自信的吶喊!“中國的脊梁”終于在1949年把中華民族的自強不息的精神,定格在歷史的大舞臺。20xx年又將是中國的自信點!相信自己。--有多少次揮汗如雨,傷痛會填滿記憶,只因為始終相信,去拼搏才能勝利。總是在鼓舞自己,要成功就要努力,熱血在心中沸騰,巨人在東方升起。相信自己。哦,你將贏得勝利,創造奇跡。相信自己哦,夢想在你手中這是你的天地。相信自己。哦,你將超越極限超越自己。相信自己。哦。當這一切過去,你們將是第一。

  四、作業布置:反駁提綱:學習好,分數高就是優秀生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導學案 篇9

  學習目標: 

  1、學習本文結構謹嚴、波瀾起伏的藝術特色。 

  2、學習魯迅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增強民族自信心。 

  重點、難點: 

  1、重點: 反駁論證的方法(間接反駁) 

  2、難點: 文章所表現的魯迅愛憎分明的思想感情的領會。 

  學習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學習過程 

  1.基礎知識 

  ⑴了解背景 

  這篇文章寫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變三周年之后。當時,有些人散布對抗日前途的悲觀論調,指責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魯迅這篇文章,就是為批駁這種錯誤論調,鼓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寫的。熟讀課文,對文中的一些句、段的深層含義和所隱指的具體內容,要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切體會。 

  ⑵掌握下列詞語: 

  玄虛 渺茫 誆騙 懷古傷今 為民請命 

  2.技能訓練 

  ⑴討論分析 

  ①找出對方的論點和論據,討論它們的關系是否成立? 

  ②魯迅是如何 駁斥論敵的論點和論據的? 

  ③作者的論點什么?它是如何樹立起來的? 

  ④文章中的幾處“中國人”內涵是否相同? 

  ⑤ 哪些人可稱是“中國的脊梁”? 為什么稱為“中國的脊梁”? 

  ⑵閱讀理解 

  揣摩課文開頭的兩段話,回答后邊的問題。 

  從公開的文字上看起來:兩年以前,我們總自夸著“地大物博”,是事實;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著國聯,也是事實;現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國聯,改為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卻也是事實。 

  于是有人慨嘆曰: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①這兩段話中,揭示了對方什么謬誤論點?什么論據?哪些語句最富于諷刺意味? 

  ②文中反復承認“是事實”“也是事實”“卻也是事實保牒笪牡吶杏惺裁垂叵? 

  二 寫駁論,要善于尋找批駁的“突破口”,所謂“突破口”,就是對方謬誤的薄弱環節,抓住了它,就能擊中其要害。聯系全文,想一想,為什么本文以反駁對方的論證,即指出其論據不能證明其論點為“突破口”? 

  ⑶ 按揭示對方謬誤、直接反駁、間接反駁(正面立論)、作出結論的逐層推進,把課文分成四個部分。 

  ⑷ 討論: 

  魯迅為什么反復強調“中國的脊梁”?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導學案 篇10

  一、 說教材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是語文版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議論文。本單元所選的四篇議論文,具有豐富的人文教育資源。《課程標準》中要求“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魯迅先生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選擇了特定歷史時期敵方的論調,在以大量事例對敵方錯誤的論調進行無情的鞭撻基礎之上,作者又提出了自己的論點,進而進行了論證,這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以及語文熏陶的極好文本。^

  我們的學生對“自信”二字的理解,只是停留于表面,限于感性,未能深入,不能升華,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將盡量避免空洞的說教,只充當導演的角色,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也就是要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老師主導”的教學理念,讓他們自己去體會文中所包含的感情,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他們的自信心。

  所以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學習議論文的寫作特點及本文的駁論方法。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討論交流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二、說教法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是一篇議論文,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我準備采用聽讀法、討論法、欣賞感悟法進行教學。

  聽讀法:聽讀可讓學生理會文章內容,把握文章結構,理解文章情感。

  討論法:這是本課教學的主要方法。它可以培養學生說的能力,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

  欣賞感悟法:歷史已成過去,但我們必須保持清醒。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我們絕不能忘記歷史,更不能失掉自信。本環節我將展示一些圖片讓學生欣賞感悟,引導他們樹立信心。

  三、說學法

  本課教學過程分為四大板塊,即“積極的說——默默地看——仔細的析——勇敢的寫”,指導學生通過“聽、說、讀、寫”四個環節感受文章所體現的自信心,并在此過程中培養能力。 m*7

  教具準備:自制課件(多媒體教學)*m

  四、說教學程序2~ski

  (一)導入 7z

  1、我們常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我將在課前3分鐘播放歌曲《松花江》,營造氛圍。

  設計意圖:歌曲《松花江》是一首悲壯的歌曲,播放這首歌曲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愛國情懷的印象,從而引導學生“積極的說——默默地看——仔細的析——勇敢的寫”。

  2、了解時代背景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題,在教本課前,我將播放一些歷史畫面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二)內容分析d

  這是本課的重點部分,我將用多媒體展示提示學法,即“積極的說——默默地看——仔細的析——勇敢的寫”。

  第一個環節:積極的說

  對于以前學過的重要知識,學生到底掌握的怎么樣了,這節課是個很好的檢測機會。上課時,我馬上創設一種輕松的學習氛圍,面帶微笑的走進教室,多媒體展示魯迅先生的相關圖片,然后虛心的問大家:“同學們,我很想知道魯迅的相關知識,你們能夠告訴我嗎?”

  第二個環節:默默地看

  感情的積蓄,潤物無聲,無聲的看總是積聚感情的最好辦法。因此讓學生們默默地看,靜靜地積聚感情,是幫助學生了解背景,培養感情的好方法。在大家默默地看圖片時,我將適時地播放一些背景音樂,為課堂營造一種氣氛。

  第三個環節:仔細的析

  如何幫助同學了解課文,分析議論文的主要特點,是這節課的重點。本節課我將引導學生各抒己見,仔細的分析課文結構以及結構。

  第四個環節:勇敢的寫

  作為有自信力的中國人的子孫,在學過這篇文章之后肯定大有感慨,在此基礎上,我將設計一個環節積極引導學生把心中的想法寫出來,培養學生寫的能力。

  (三)布置作業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學設計7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案6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案5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案4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案3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案2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案1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案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知識點撥與學法引導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課實錄及教學反思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對話表演實錄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習題精選2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習題精選1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同步練習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同步訓練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綜合能力測試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自學評估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基礎訓練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自學階梯評估測試題 

  上一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說課稿

  下一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學習要要點及練習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導學案 篇11

  上課時間: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課時編號:    30   

  課題

  16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課型

  常規課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民主意識,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理解重要語句的深層含義

  過程與方法目標

  學習寫駁論文的方法

  情感態度目標

  體會魯迅的憂患意識和愛國精神

  重點

  理解重要語句的深層含義

  難點

  學習文章的寫作技巧

  教    學    過    程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設 計 意 圖

  一、解題導入

  本文是一篇駁論文。這種文體一般是先指出對方錯誤的實質,或直接批駁(駁論點),或間接批駁(駁論據、駁論證);繼而,針鋒相對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并加以論證。從廣義上來看,這又是一篇雜文,雜文短小精悍、寫法靈活。魯迅雜文有“投槍、匕首”之喻,由此也可見魯迅雜文風格之一斑。

  聽介紹

  了解文體常識

  二、研習課文

  1.速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2.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什么?作者為什么

  思考、討論

  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認為它是錯誤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什

  么?作者提出觀點的依據是什么?

  二、重點研習

  1.品讀第1~5段

  討論交流

  學習寫駁論方法

  (1)作者既然認為對方的觀點是錯誤

  的,為何還要承認對方說的都是“事實”?

  教后

  反思

  上課時間: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課時編號:    31   

  課題

  16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課型

  常規課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民主意識,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理解重要語句的深層含義

  過程與方法目標

  學習寫駁論文的方法

  情感態度目標

  體會魯迅的憂患意識和愛國精神

  重點

  理解重要語句的深層含義

  難點

  學習文章的寫作技巧

  教    學    過    程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設 計 意 圖

  (2)第5段有一段加點的文字,國民

  黨檢察官曾刪掉這段文字,這說明什么?

  2.品讀第6~9段

  (1)“中國的脊梁”指什么人?為什么

  討論交流

  學習寫駁論方法

  他們的犧牲不能為“大家”所知道?

  (2)“狀元宰相”、“地底下”的含義?

  3.欣賞品味

  第1段中三個副詞“總”、“只”、“一味”

  能否互換位置?為什么?

  討論交流

  理解重點句的含義

  作者用什么方法反駁對方錯誤論調?

  三、小結(略)

  四、作業(略)

  教后

  反思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導學案 篇12

  教學目標:

  1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深入體會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

  2.學習寫駁論文的方法。

  教學重點:

  1. 體會魯迅的憂患意識和愛國精神。

  2. 理解重要語句的深層含義。

  3. 領悟文章的寫作技巧。

  教學方法:

  2.自主學習法。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答或同學幫忙解答,不懂才由老師解答。

  4. 多元探究法。在討論的基礎上,對某個或某幾個問題變換角度思考,拓展思維。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導語設計:

  有一場戰爭使我們刻骨銘心,有一場有關民族精神大討論在激烈地展開,中國人是失掉自信力還是沒有失掉自信力,當時,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頑強的戰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著這一切,一次次振臂吶喊、一次次沖鋒陷陣——他,就是魯迅先生。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板書課題),來感受一下在民族危急存亡之時的民族精神。

  (解說:從身邊事說起,親切。而且魯迅的關于中國人自信力的建設的思想,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

  二、解題

  本文是一篇駁論文。這種文體一般是先指出對方錯誤的實質,或直接批駁(駁論點),或間接批駁(駁論據、駁論證);繼而,針鋒相對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并加以論證。從廣義上來看,這又是一篇雜文,雜文短小精悍、寫法靈活。魯迅的雜文有“投槍”“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窺見魯迅雜文風格之一斑。

  本文寫于“九一八”事變三周年之后。中國近代本來就國運積弱、屢遭欺侮,“九一八”事變又在許多中國人心中投下失敗的陰影,國內悲觀論調一時甚囂塵上,然而魯迅卻憑著對社會現狀的洞悉,發出中國人當自信自強的吶喊,實在難能可貴。

  課題《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聚焦當時社會的熱點問題,把要談的對象——“中國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嗎”直接放在標題上,能引起讀者的思考和閱讀欲望。再則,它以這種問句的形式出現,懸而不論,這是很巧妙的。若用陳述句或反問句,則太直白,沒有張力;而現在的標題既有對錯誤論調的反詰,又有對己方觀點的自信,或也包含投向大眾的關切和詢問……而這幾方面內容又是交織在一起的,這就使標題內涵非常豐富。魯迅向來擅長在標題上做足文章,這篇也是一樣。

  三、研習課文

  (一)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速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讀準下列加點字的字音,并理解下列各字詞的含義:

  搽 玄虛 省悟 自欺欺人 渺茫 脊梁 誆騙 懷古傷今

  (解說:初讀課文,須掃清障礙。可讓學生自查工具書解決。)

  2.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什么?作者為什么認為它是錯誤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什么?作者提出觀點的依據是什么?

  明確: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因為信“地”信“物”信“國聯”,從來就沒有相信過自己;而現在的求神拜佛,則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中國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因為有過去和現在的事實為證。

  (解說:這是讓學生整體感知,迅速篩選信息,攝取要點。學習議論文,整體把握的方法之一是初讀時迅速圈畫出觀點和論據。)

  (二)具體研習,突出重點、難點

  1.誦讀第1~5段,討論探究:

  (1)作者既然認為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為什么還要一再承認對方說的都是“事實”?

  明確:首先承認對方說的是事實,但通過分析事實后,發現對方要說的其實不是自信力的問題,這樣,對方的觀點就不存在了。這叫歸謬法。

  這是駁論的一種方式,由真實存在的依據推導出錯誤的結論,從而證明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指出對方論據證明論點的過程不成立,在論證方法上這是駁論證。它欲擒故縱,先“抬”后“貶”,好像抖包袱,吊起讀者的胃口,達到諷刺的效果。

  要駁論證,關鍵要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因為對方或因為己方利益或因為認識上的局限,往往用事實掩蓋了真相,這就需要作者能撥亂反正。因此駁論證比駁論點、駁論據更能體現智慧和力量。

  (解說:這樣設計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認識到事實有時并不等于雄辯。而對方羅列的事實卻在為作者服務,這是極具諷刺效果的。通過思考,學生訓練了推理判斷能力,培養了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意識。)

  (2)第5段有一段加點的文字,國民黨檢察官曾刪掉這段文字,這說明什么?

  明確:“求神拜佛”恐怕是國民黨在山窮水盡時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魯迅是個現實感很強的人,他一針見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嚴重后果,這自然觸到了國民黨的痛處,并且,讓他們陷入捉襟見肘的境地。所以,檢察官惟恐去之而不及。

  從加點文字也可以看到魯迅的境況,但魯迅卻不憚于在槍林彈雨中為民眾奔走呼號,其無私無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解說:這樣設計可以讓學生認識到“自欺力”的表現和實質,并孓解當時的社會現狀。)

  2.品讀第6~9段,討論探究:

  (1)“中國的脊梁”指什么人?為什么他們的犧牲不能為“大家”所知道?

  明確:“中國的脊梁”是指腳踏實地地為民族的進步而奮斗的人們,他們是使中國挺立起來的“脊梁”,他們往往來自下層或代表著廣大民眾的利益。但由于中國長期的專制奴役統治,“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值,至多不過是奴隸”(《燈下漫筆》),許多事情自然無權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來的許多社會變革多缺乏對廣大民眾的宣傳發動,這樣一來,對于為他們的自由尊嚴而犧牲的先驅者,他們多半表現出“看客”的心態,不能知道在某種程度上演化成不愿知道了。對于這一點,文中雖然沒有提到,但結合當時的社會現狀,不能說沒有這個因素。

  (解說:這樣可以讓學生結合背景深入揣摩語句的深層含義,并學習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揭示深刻的道理。)

  (2)“狀元宰相”、“地底下”的含義分別是什么?

  明確:“狀元宰相”是指統治階級的御用文人,魯迅曾評述御用文人“他的幫法,是在血案中而沒有血跡,也沒有血腥氣”,他們的功能就是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指變革社會的積極力量,因為它來自民眾,故稱“地底下”,在當時,這股力量指中國共產黨。把“狀元宰相”、“地底下”相對比,可看出魯迅的“立人”精神和民本思想。

  (解說:這樣可以讓學生結合背景深入揣摩語句的深層含義,并學習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揭示深刻的道理。)

  (三)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學習了駁論文的一種寫作方法,理解了魯迅關于“中國人自信力”的闡述,“中國的脊梁”在當時的社會曾大大鼓舞國人的士氣,在今天仍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同時,魯迅雜文的語言技巧和諷刺手法的運用也極大地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解說:小結時須言簡意賅、提取精要,勾畫本節課的輪廓即可。)

  四、布置作業

  閱讀下列一段文字,說說它和本文所表達的思想內容有什么異同。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導學案 篇13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學實錄

  廣東省羅定市羅平中學 陳錦才

  設計簡說

  本文編排在人教版課標教材九年級(上)第四單元。本單元是全套書惟一集中編排的議論文單元,從課標與單元要求來看,學生應達到以下目標:要區分觀點和材料,辨析兩者之間的聯系,并通過自己的思考,對作者的論述做出判斷;還要學習準確、嚴密、生動的論述語言。本文的反駁勢如破竹,無可抵擋,學習本文,要結合時代背景理解課文內容,著重學習作者分析問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品味、分析尖銳犀利、富于戰斗性、帶有嘲諷意味的論述性語言。

  教學實錄

  一、課堂導入

  師:同學們好!

  生:老師好!

  師:同學們,我們知道中華民族一向是富于自信力的民族,然而“九一八”事變三周年之際,有些人散布對抗日前途的悲觀論調,指責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且看當時的背景(多媒體顯示)。

  “九一八”事變后,國民黨政府多次向國聯申訴,要求制止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但國聯采取了袒護日本的立場,居然承認日本在中國東北的特殊利益,對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哀求國聯無效后,一些國民黨官僚和“社會名流”,以祈禱“解救國難”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舉辦“時輪金剛法會”等,“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因此,在當時有些人便散布對抗日前途的悲觀論調,指責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

  師:針對上述情況,魯迅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變三周年之后,為批駁這種錯誤論調,鼓舞民族自信心而寫了《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這篇文章。請同學們打開課本。

  二、整體把握

  師:下面請同學們結合課文注釋通讀全文,思考以下問題(多媒體顯示):

  1、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什么呢?支撐對方觀點的論據是什么呢?

  2、作者自己的觀點又是什么呢?有何根據呢?

  (教師巡視,發現大部分學生已認真讀完并討論著)

  師:大部分的同學已讀完并互相交流著,哪兩位同學分別說一說?

  (眾生舉手)

  生1: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論據是:兩年以前,我們總自夸著“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著國聯;現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國聯,改為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

  (眾生鼓掌,表示贊同。師用多媒體顯示)

  生2:作者自己的觀點是“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論據是: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生3:還應包括現在那些“有確信,不自欺”,“在前仆后繼的戰斗”而“總在被摧殘,被抹殺”的人。

  師:這位同學補充得非常好。我們不妨把這兩位同學說的論據概括為一句話,就是:從古至今滿懷自信的“中國的脊梁”。

  (多媒體顯示己方論點、論據)

  師:由此看來,同學們讀書是非常認真、細心的,能夠把握好文章的論點和論據。

  三、深入探討 

  師: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作者是如何反駁對方的錯誤觀點的。

  師:反駁對方錯誤的觀點,通常情況下是通過指出對方論據的虛假性,從而達到駁倒對方錯誤論點的目的。請思考:對方的論據是虛假的嗎?

  生(齊):不是。

  師:既然不是,那作者是怎樣駁倒對方觀點的呢?

  生1:雖然作者一再承認對方說的都是“事實”,但只能指一部分人,不能指全體中國人,因此對方的論據不能證明自己的觀點。

  生2:其實,作者在文中已直接指出:“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于全體,那簡直是誣蔑。”

  師:這是犯了“以偏概全”的推理錯誤。除此之外,對方論證的思路和方法還出現了什么錯誤呢?請同學們朗讀第3、4、5段,看作者是怎樣剖析對方論據的實質的。請注意圈畫關鍵詞句。

  (生齊讀)

  生1:根據對方的事實,其實他們早就失掉了自信力,因為他們都沒有相信過“自己”,只是信“地”,信“物”,信“國聯”,這只能說是“他信力”。

  生2:自從對國聯失望之后,連“他信力”也失掉了。

  生3:失掉了他信力,就轉到“求神拜佛”這些玄虛的東西了,因為它可以令人更長久的麻醉著自己,是自欺欺人的做法,正如課文所說的,現在是在發展著“自欺力”。

  師:“他信力”、“自欺力”,這些人從來就沒有過真正的“自信力”,荒謬的推理下掩蓋著的是恐慌、懦弱和虛假。

  師:總之,對方的論據與觀點之間并沒有必然的聯系,其思路是混亂的。這是直接反駁。

  師:接著,作者從正面提出自己的觀點進行間接反駁。請朗讀文章第6、7、8段,體會作者蘊涵的感情傾向。

  (生齊讀)

  師:文章寫道:“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你能說出對“埋頭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為民請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的理解嗎?能從中國歷史上舉出這樣的實例嗎?請以前后四人為小組分組討論,每小組的代表準備發言。(多媒體顯示)

  (學生分組討論,教師巡視,時而加入討論行列)

  師:同學們商量好了嗎?

  生1:“埋頭苦干的人”指廣大人民,包括為人類做出貢獻的知識分子,如孔子、畢升等。

  生2:“拼命硬干的人”指那些反對剝削壓迫的農民起義領袖和精忠報國的民族英雄,如陳勝、岳飛、鄭成功等。

  生3:“為民請命的人”指那些同情人民,為民眾討回公道的人,如包拯等。

  生4:“舍身求法的人”指敢于獻身、追求真理的人,如孫中山等。

  ……

  (師一一作了肯定)

  師:這些人和下文提到的那些“有確信,不自欺”,“在前仆后繼的戰斗”而又“被摧殘,被抹殺”的人,都是滿懷自信的“中國的脊梁”,都是作者滿腔熱情地歌頌的對象。

  師:作者反復強調這些滿懷自信的“中國的脊梁”,是為了增強中國人民斗爭的勝利信心,廓清國民黨政府散布的對抗日前途的悲觀、消極論調,鼓舞中國人民勇敢地去反擊敵人的侵略。

  師:請同學們齊讀第3至第8段,體會作者又駁又立的論證方法。

  四、拓展遷移

  師:“中國的脊梁”在今天是什么樣的人呢?有何現實意義?

  (學生暢所欲言,紛紛表述自己的看法,略)

  五、賞讀課文

  師:這篇課文思想內涵豐富,語言尖銳犀利,富于戰斗性,帶有嘲諷意味。請同學們聲情并茂地自由朗讀課文,并用“___用得好,好在____”的格式進行說話訓練,體會本文的語言風格。

  (略)

  教學反思

  1、注意引導學生養成借助課文注釋理解課文內容的良好習慣。這堂課,老師有意識地把課文注釋整合成背景資料,并要求學生結合課文注釋通讀全文,目的是引導學生養成借助注釋讀書的良好習慣。

  2、突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出的一個新的理念,就是在教學中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堂課,不論是在整體把握還是在局部探討上,都較好地體現了這一理念。學生在課堂上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積極地參與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與文本的交流,與老師的交流,以及他們之間的交流,都體現了他們的積極思維。

  3、通過“讀”讓學生整體感悟。語文教學中應當重視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而不是對課文進行逐段串講。這堂課,較好地體現了語文課程改革的新理念,突出了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閱讀的基本要求,通過學生與文本的直接對話,讓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整體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

  4、學生的合作意識得到了較好的培養。這堂課,既有同位兩人之間的探討,也有前后四人為小組的探討,加大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探討力度,老師參與其中,對各小組的學習情況給予必要的提示與點撥。這樣,學生相互了解彼此的見解,反思自己的思考過程,同時對其他同學的發言作出思考,教學過程既是學習的過程,同時又是學生交往的過程。

  5、老師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作答的多,學生主動質疑問難的少,這個問題必須解決,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時間:2006年9月18日星期一

  班級:大連育文學校九年七班

  音樂鈴響起,學生一齊背誦古詩《卜算子·詠梅》,有學生將“更著風和雨”句中的“著”背成zhù。

  師:剛才課代表領著大家背詩,應該注意兩點,一是背詩的時候要把標題和作者也說出來,二是大家背錯了一句話,是“更zhù風和雨”嗎?

  生:是更zhuó風和雨。

  師:對,是更zhuó風和雨。“著”是什么意思?

  生:遭受,通“著”。

  師:很好,大家一起說一遍!

  生:遭受,通“著”。

  師:現在大家把這首詞再背一遍,好嗎?

  生:(齊背)。

  師:好了,今天我們講新課。請看大屏幕!

  師:這是一條來自遼沈晚報的消息,今年是“九一八”事變75周年,為教育人民勿忘國恥,居安思危,增強國防觀念,今年9月18日,也就是今天晚上9時18分,遼寧省14個市將首次統一鳴響“國恥日”警報3分鐘。沈陽市國防教育辦主任林躍進說,“以前依照慣例,沈陽每年的這個時候都會鳴響警報,省內其他一些城市如撫順等也有不同形式的紀念活動,但是時間、方式并不統一,今年是全省第一次統一在當天晚上9時18分鳴響警報。”

  師:沈陽是九一八事變的發生地,今天按照我們的教學計劃正好要學習這篇以九一八事變為背景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我想,歷史的巧合更加激勵了我們全體中國人牢記國恥、振興中華的信念。

  師:請看大屏幕,這是一張東北三省的地圖,這是大連,這是沈陽。誰能介紹一下九一八事變的情況?

  生:(沉默。)

  師:忘了?大家想一想,什么時間?什么地點?因為什么,發生什么事件了?

  生:(欲言又止)

  師:想不起來,不敢說?哪一年?

  生:19……

  師:前面已經說過今年是“九一八”事變75周年,那么算一下?

  生:1931年。

  師:1931年9月18日晚10時20分,日本關東軍炸斷了沈陽柳條湖的一段南滿鐵路,然后向沈陽北大營和沈陽城的中國守軍發動進攻,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件。當時,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踐踏了東北三省之后,又向關內步步進逼,亡國滅種的威脅迫在眉睫,悲觀失望的情緒主宰了一部分人的頭腦。1934年8月27日《大公報》社評《孔子誕辰紀念》哀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力,既已蕩焉無存,不待外侮之來,國家固早已瀕于精神幻滅之域。”

  師:與此同時,蔣介石又拋出了“三日亡國論”:     “到現在他(指日本),一切軍事的準備比世界上任何一國都要充足”“不僅十天之內,三天之內他就可以把我們中國所有沿江沿海的地方都占領起來,……滅亡我們中國。”這是他在1934年8月27日的一個講話。而作者的這篇文章就是針對大公報的社論寫的。當時還有這樣一些言論:“我中華地大物博,人口眾多。”蔣介石在“九一八”事件發生后也發表演講:“忍辱含憤,暫取逆來順受態度,以待國聯公理自判決” 。國聯,相當于今天的聯合國,是一個國際組織,叫做國際聯盟。當外族入侵的時候,國聯能為你伸張正義嗎?不可能。1934年,由反動政客戴季陶和軍閥段祺瑞發起,一些國民黨官僚在杭州靈隱寺舉行法會,請班禪大師求佛保佑。

  生:(哄笑。)

  師:這些都表明在當時一些人心中有一種悲觀情緒,魯迅先生就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寫了這篇文章。這一天是1934年的9月25日,兩年之后的9月25日,先生因病與世長辭,中國文壇從此失去了一位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其實在這個時候,先生的身體已經患病,但他仍然頑強地用筆作武器,與敵人斗爭,喚醒中國人的良知。

  生:(神情肅穆。)

  師:現在大家聽一下課文的朗讀錄音。聽的時候注意,一是要注意一些字的讀音,二是要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生:(聽錄音。)

  師:好。大家看看大屏幕上的這些字,要讀準字音,一起讀!

  生:讀“搽玄虛省悟渺茫脊梁誆騙脂粉”。

  師:很好,非常準確。再大聲讀一遍,好嗎?

  生:(再讀。)

  師:說說下面的詞什么意思?

  生:玄虛:用使人迷惑的形式來掩蓋真相的欺騙手段。渺茫:因沒有把握而難以預期。誆騙:用謊話騙人。懷古傷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傷現在。請命:代人請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師:這篇文章是作者反駁對方觀點的,所以叫做駁論文。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駁論文的知識。議論文有三個要素,是什么?

  生:論點、論據和論證。

  師:論證的方法有什么?

  生:舉例論證、道理論證、比喻論證、對比論證。

  師:還有一個概念叫做論證方式。表達方法和表達方式是一樣的,但是論證方法和論證方式卻不一樣。論證方式包括立論和駁論兩種。立論,是就一定的事件或問題,提出并闡明自己的見解或主張。駁論,是就一定的事件或問題發表議論,批駁片面的、錯誤的,甚至反動的見解或主張。

  師:那么,對方的觀點寫成議論文,有什么要素?

  生:還是論點、論據和論證。

  師:哈哈,是啊。那么,我們反駁對方的觀點,可以從什么角度入手?

  生:可以反駁論點。

  生:可以反駁對方的論據。

  生:可以反駁對方的論證方法。

  師:對。

  生:(露出不解神色)怎么反駁對方論證方法?

  師:比如說,我說只要你努力,就能考上重點高中。這個論點對嗎?

  生:對。

  師:然后我舉例論證,你看某某人,經過努力就考上重點高中了。這個論據也是對的吧?

  生:對。

  師:但是我的論證確實是錯的,我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僅有勤奮和努力就夠了嗎?

  生:還要有良好的學習方法。

  師:對,所以,用剛才那個論據證明論點的過程本身就是錯的,論點自然站不住腳了。

  生:明白了。

  師:下面大家看文章的第一二段,看作者擺出了對方的什么論據和論點?

  生:(自讀課文片刻)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這時候,走廊另一頭的音樂教室傳來一個班級的合唱聲:“你可知媽港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

  師:是啊,在那樣一個積貧積弱的年代里,從1840年開始的一百多年里,我們的國家經歷了歷史上最屈辱的時代,一塊塊富饒的土地從祖國分割出去,于是就有了這樣的歌曲:你可知媽港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這是聞一多的詩句,《七子之歌》,從1999年開始傳唱的是這首《澳門》,還有別的地方,包括我們大連的旅順口。這七子,是祖國的七個孩子,是七處被分割的國土。國土淪喪,人民飽受欺凌,在這樣的情況下,有些國人可能就喪失了自信力,所以有了大公報的社論。那么,對方的論據是什么?

  生:兩年前,自夸“地大物博”。

  生:不久,只希望“國聯”。

  生:現在,一味“求神拜佛”。

  師:由這些論據得出了結論,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似乎無懈可擊。那么作者怎樣反駁呢?看文章三到五段。這一部分的關鍵句是什么?

  生:自信其實是早就失掉了的。

  師:那我們有什么呢?

  生:有他信力。

  師:對,我們曾經有過他信力。所以,對方說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是錯誤的。對方犯了偷換概念的錯誤。其實,魯迅先生又何嘗不是偷換概念呢?這其實是作者的諷刺藝術和幽默語言。這就好比甲同學說乙同學:你真不像個好人,我馬上對甲同學說,怎么能這樣說話呢?他本來就不是好人!

  生:(大笑。)

  師:這里的道理是一樣的。那么四五兩段的關鍵句是什么?

  生:中國人現在是在發展著自欺力。

  師:我們失掉了他信力,發展了自欺力,總之不是失掉了自信力,所以,對方的觀點是錯的。

  師:看文章第六至第八段,看作者提出了怎樣的論點?提出那些論據來證明?用了那些論證方法?

  生:(自讀課文片刻)論點是第六段的最后一句: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師:對了,也就是說,對方所說的失掉了自信力的中國人只是一小部分,是片面的。還有很多中國人并沒有失掉自信力,對方犯了——

  生:以偏概全的錯誤。

  師:對。論據是什么?

  生: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們)就是中國的脊梁。

  師:那么請大家概括一下,中國的脊梁指的是什么人?

  生:為了中華民族的興衰勇于奔走呼號的人。

  師:為什么他們的犧牲不能為大家所知道呢?

  生:被摧殘被抹殺。

  生:歷史上沒有記載。

  師:歷史為什么沒有記載?從原文中找答案?

  生:(念注釋)梁啟超說“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譜而已。”

  師:是啊,比如清史。

  生:是愛新覺羅氏的家譜。

  師:歷史只是把那些帝王將相需要的材料記錄下來,所以有些研究歷史的人不僅研究正史還要研究——

  生:野史。

  師:一些真正反映歷史本來面目的東西往往存在于野史之中。魯迅也從一些野史之中讀到了民族的脊梁。看最后一段,本文的結論是什么?

  生: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師:地底下指的是什么?

  生:已經死去的人。

  師:哎呀,凡是有自信力的人都死去了?那么中國還有什么希望?!

  生:指的是社會的底層。

  師:很好。或者說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普通的革命人民,他們才是中國的脊梁。

  生:有良知的民眾。

  師:所以,我們無法忘記,在那風雨如晦的年代里,是無數普通的民眾,爆發了前所未有的抗日熱情,在敵后開展了各種形式的游擊戰爭,有效地牽制了敵軍的深入。同時,中國共產黨捐棄前嫌,與國民黨進行第二次國共合作,中國軍民經過八年的浴血奮戰,終于打退了侵略者。

  師:這節課的內容就是這些,現在我們回頭看一下本文的結構。作者首先擺出對方的論據,由這些論據得出結論,是什么?

  生: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師:作者是怎么反駁的?

  生:我們失掉的是他信力,發展的是自欺力。

  師:然后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論點,是什么?

  生: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師:然后開始舉例論證。最后得出結論是什么?

  生: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師:好了,作者的思路就是這樣。這節課就上到這里,作業是完成練習冊的基礎知識和第一個閱讀段。下課!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導學案 篇14

  一、名師說課

  說教材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選自魯迅的《且介亭雜文》,寫于1934年9月25日。時值“九一八”事變和“七七”事變之間,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在踐踏了東北三省之后,又向關內步步進逼,亡國滅種的威脅迫在眉睫,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國民政府在哀求國聯無望之后,既而以祈禱“解救國難”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舉辦“時輪金剛法會”,散布對抗日前途悲觀的論調。此時《大公報》也跟著起哄,于1934年8月27日在社評《孔子誕辰紀念》上哀嘆:“民族的自尊心與自信力,既已蕩然無存,不待外侮之來,國家早已瀕于精神滅之域。”指責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針對這一論調,魯迅在他53歲誕辰之際,寫下了這篇著名的雜文,以駁斥這一反動論調,這篇文章既義正嚴辭地批判這一悲觀無望論調,又猛烈地抨擊了奉行不抵抗政策的國民黨反動派,更熱情地歌頌了英勇斗爭的中國人民對中國前途充滿信心,魯迅先生的憂患意識和愛國精神確實值得我們學習。教育學生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民主意識,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為祖國美好的明天而奮斗,也是我們這課書教學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上應該完成的目標。課標也明確指出“培養學生高尚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

  本文是一篇駁論文。批駁的是“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這一悲觀論調,這一悲觀論調的要害是“以偏概全”,正如魯迅指出:“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偏若加于全體,那簡直是誣蔑”。作者以現實為緯,以歷史為經組織材料,開頭始于現實,擺出對方論據(第1自然段),緊接著引出對方論點(第2自然段),然后承認所擺出的論據是事實,是“真”的,但也推不出“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的結論,它們論證不了論點(第3—5自然段),這是直接反駁;中間引申到歷史,再由歷史回到現實,并舉古今事例論證“中國有并不失自信力的中國人在”這一正確的論證,與對方謬論針鋒相對(第6—8自然段),這是間接反駁;結尾則既是對歷史的總結,又是對現實的概括,得出“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不足為據,要自己去看地底下”的結論,照應題目,對題目提出的問題作出回答。這篇課文結構嚴謹,層次清楚,論證縝密,寫法靈活,先破后立,破得有力,立得牢固,駁論與立論相結合,互相映襯。故本文的教學,要引導學生在整體感知,理清思路的基礎上,理解駁論文的思維流程,深層探討課文的意蘊,體會這篇駁論文在寫法上的特點,因此我把學習本文的結構嚴謹、波瀾起伏、跌宕有致的藝術特色,學習反駁論證作為教學的知識和能力目標之一,并列為重點,加以突出。因為九年級學生剛接觸議論文,對議論文還比較陌生,而課標要求學生能“區別觀點與材料(道理、事實、數據、圖表等),發現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并通過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斷。”

  這篇課文,語言犀利,帶有很深的內蘊和很強的諷剌意味,最能體現魯迅雜文那種潑辣、犀利、有力、諷刺意味強、感情色彩濃的風格。教學本文應組織學生揣摩語言,理解關鍵語句的深層含義,體味魯迅雜文語言尖銳犀利,富于戰斗性和諷刺性的語言特點。為此,我把品味語句,理解關鍵語句,體會魯迅雜文的語言魅力,作為教學的又一知識和能力目標,并視為難點加以突破。因為初中生的語言感悟能力還比較差,而課標卻要求學生能夠“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

  說教法、學法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學習得法,事半功倍。課標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所以教師教學方法的選擇,學生學習方法的確定,既要“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又要根據文本的特點和教師的個性。“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要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這是課標對閱讀教學提出的具體要求。為此在本課教學中,我盡量創設豐富多彩的教育情境,讓學生在合作中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本文短小精悍,朗讀一遍大約3分鐘,而且感情強烈很適合通篇誦讀,所以我采用誦讀的方法,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學生在讀中感,語中悟,從而增強語感,深入感知。

  議論文的語言都準確、嚴謹、縝密、邏輯性極強,本文也不例外。因此我在教學中運用品讀的方法,通過品讀課文,揣摩、推敲語言,學生既體味了文章語言的魅力,又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內涵,學生的理解能力得到了增強。如抓住第一自然段三個副詞“總”、“只”、“一味”,讓學生學習語言技巧,體會諷刺意味,體味作者情感。

  本文有的語句有很深的含意,如“中國人”一詞在文中出現了五次,它所指的范圍各不相同,如何讓學生理解呢?我采用了討論探究法,讓學生自主合作地探究,學生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變換角度思考問題,從而拓展了思維。

  本文的寫作年代距離現代已經73年了,當時的背影老師雖作了一些交代,但學生對文中有些隱喻的說法難以理解,如第9自然段中“脂粉”、“筋骨和脊梁”、“壯元宰相”和“地底下”四個詞語的理解學生存在很大的困難,于是我用比較閱讀法,直接用這些詞語的比喻義代替它,抓住文中著重號表示被國民黨檢查官刪除的部分這一契機,讓學生在比較中自己感悟作者這樣寫的苦衷,也在比較中完成對知識的遷移或延伸。

  本文是學生接觸到的第一篇駁論文章,對于駁論文的知識我是采用講授法,直接告訴學生什么是駁論,駁論有什么特點等,讓學生在理論的指導下有目的地學習本文。

  說教學過程

  本文的教學我分以下幾個板塊進行:

  第一塊板:解題激趣,營造氛圍,活躍思維

  步驟一:我直接導入這一課,結合課題我設計“在不閱讀課文的前提下,你能從課題中獲得哪些信息”的問題。這是一個開放題,需要學生大膽地思維,積極地探索。問題的提出激發了學生閱讀興趣,激起了學生閱讀的期待,拓展了學生思維的空間。我雖然提出了不閱讀課文的要求,為了回答問題學生還是在偷偷地閱讀課文。

  步驟二:根據學生的回答創設多種教學情境來豐富學生的知識,開拓學生的視野,活躍學生的思維。如:在學生回答“題目是一個反問句”的基礎上,讓學生推斷出本文是一篇駁論,多媒體顯示駁論文簡介,我順勢簡要地說明什么是駁論以及駁論的特點。這既豐富了學生知識,又為本文的學生掃清攔路虎。在學生回答“題目交代了本文要談的對象是中國人,要談的事件是是否失掉了自信力”基礎上,請學生說說“什么是自信力?”“你認為哪些人才是自信力的人?”這既營造了活躍的課堂氛圍,又為課文的學習奠定了感情的基調。

  第二板塊: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步驟一:資料助讀,走近作者和文本。多媒體顯示時代背景,作者簡介。因為本文與現代相隔了七十三年之久,當時情形與現在殊不相同,要實現學生與作者,與文本對話,就有必要讓學生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以及作者本人。

  步驟二:教師范讀,注意讀音和情感。多媒體顯示課文中的生字生詞。這一步驟體現了語文的工具性,這是現在教學往往被忽視的,其實課標對初中生的認字、寫字、朗讀都有明確的要求,我們要認真地貫徹執行。而現在的學生也往往不重視這些,寫起文章來錯別字連篇,有時還提筆忘字。所以我認為語文教學切不可忽視這一步驟。

  步驟三:學生朗讀全文,找出論點和論據。多媒體顯示。“①作者要反駁的錯誤觀點是什么?②這一錯誤觀點是怎樣才產生的?③作者為什么認為它是錯誤的?④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什么?其依據是什么?”通過這些問題的回答,學生對課文有了整體感知,也基本理清了思路,這也是符合課標“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的要求的。

  第三板塊:精讀課文,討論探究,理解內涵

  步驟一:精讀第1—5自然段,討論探究。多媒體顯示“①作者既然認為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為什么還要承認對方說的都是事實?②第1、4段有一部分加點的文字,是國民黨檢察官曾經刪掉的文字,這說明了什么?”學生分組討論、交流。通過這一問題的討論探究,讓學生體會到駁論證比較論點,論據更能體現智慧的力量;也認識到事實有時并不勝于雄辯,我們一定要有推理判斷能力,有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意識,才可以明辨是非,不被歪理所迷感。這也就是課標上所說的三維目標之中的“過程與方法”目標。

  步驟二:精讀第6—8段,討論探究。多媒體顯示“①作者是如何立論的?請簡述作者的思路。②‘中國的脊梁’是指什么人?為什么他們的犧牲不能被‘大家’所知道?”通過對這一問題的思考與討論,學生理解了為了駁倒對方,也可以提出與對方爭鋒相對的論點,并論證其成立,這就是間接反駁。明白了“中國的脊梁”是指踏踏實實地為民族進步的人們,他們是使中國挺立起來的“脊梁”,他們代表廣大民眾的利益,從而增強了學生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并激勵他們為祖國美好的明天而發奮學習。那么本課教學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目標在這一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得到了實施,而學生在耳濡目染中也受到了教育。

  步驟三:全班齊讀第9段,研討下列問題。多媒體顯示“①‘中國人’一詞在文中共用了幾次?找出來辨析它們的含義有什么不同。②這段文字你不理解的是哪些地方?說出來同組研討,還不能解決的,提到全班研討。”第二個問題,我原是這樣設計的“這一段文字中的‘脂粉’‘筋骨和脊梁’‘狀元宰相’‘地底下’分別指什么?”這樣問就扼殺了學生創造性,束縛了學生的思維,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能充分體現個性化的閱讀,不利于學生發現問題能力的培養。

  第四板塊:品讀課文,揣摩語言,體味情感

  步驟一:品讀課文第1段,師生一起揣摩、推敲“總”、“只”、“一味”三個副詞,學會語言表達技巧,體會諷刺意味,體味作者的思想情感。通過揣摩推敲,學生懂得了情溢言表,言為心傳,感悟到語言運用的妙處,領悟到作品的內蘊,融合貫通了作者思想感情,與作者的脈博一起跳動,培養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

  步驟二:品讀課文第3、4自然段,揣摩“自欺力”、“他信力”造語的新奇。通過揣摩,學生領會了這是一種修辭手法叫仿擬或仿詞,是作者用“自”與“他”、“信”和“欺”兩組反義詞衍義造成。這一字之改,既顯示了作者高超的語言藝術,又將反動派當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真是力透紙背,令人難忘。這大大地增強了語言的說服力的感染力,使語言的那種幽默、辛辣、諷刺的意味更見強烈了,把魯迅對反動派的痛心疾首表現得酣暢淋漓。

  步驟三:自由默讀全文,找出對你影響最大,感受最深的句子進行品讀

  在小組進行討論交流,讓學生更進一步地領會語言的表達技巧,更深刻地感悟作品的內涵,更貼切地體味作者的情感。這一步驟的設計是讓學生更多地進行探究性的閱讀和創造性的閱讀,嘗試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從而提高閱讀質量。這一過程也是難以把握的,是一種自我挑戰。

  第五板塊:總結課文,聯系實際,擴展延伸。

  步驟一:作者為了論證自己“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這一論點的正確,列舉了“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人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請你用這種句式說話,進行擴展延伸。多媒體顯示“請用以下的句式說話,我們從古以來,就有               的人,他們是一種                                ,如                等。”“示例①: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他們是一種不求名利,創造社會財富和燦爛文化,推動歷史前進的廣大勞動人民和創造發明家,如畢升、李時珍等;②我們從古以來,就有拼命硬干的人,他們是一種不怕流血犧牲,反抗反動統治,堅決抵御外侮的革命者和民族英雄,如陳涉、文天祥等,”此教學環節的設置既是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理解的展示,也是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更是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

  步驟二:課文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梁’”。這一類人們,在上世紀30年代,“何嘗少呢?”“他們有確信,不自欺”“在前仆后繼的戰斗”。在今天,,他們是什么樣的人呢?請說一段話并作簡單的介紹。此教學環節的設置,主要是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感受當代“中國脊梁”的豐功偉績,為我們的民族而自豪,為我們的祖而驕傲!

  步驟三:課堂小結。

  學習本文,我們一方面掌握了駁論的寫法,另一方面理解了魯迅先生精深的思想和寬廣的胸懷,同時也體味了他那潑辣尖銳,犀利有力,批評諷刺的語言風格,讓我們永遠銘記先生的教誨,用堅挺的身軀迎接新生活的挑戰,用堅不可摧的自信迎接時代的挑戰,為使我們的民族躋身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努力奮斗。

  二、名師引路

  [創新方案一]

  教學角度:改編為訪談節目

  主要教學步驟:

  1.第一次合作討論。查詢作者簡介及寫作背景。查詞典,解決生詞。熟讀課文,廣覽資料,小組展開思考討論:①作者是針對什么觀點展開批駁的?②悲觀論調者的觀點是如何得出的?③作者是怎樣反駁的?④作者的觀點又是什么?

  2.第二次合作討論。①將全班學生分為三個組:正反,反方,觀眾,主持人。單位,進入角色,再次合作討論,為訪談做準備。教師指導方法。

  3.進入角色做訪談。(1)主持人提問。可能涉及的有:①請聞魯迅先生,您當時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②請問反方,你們為什么要有這樣的悲觀想法?③請問魯迅先生,您怎樣看待這些公開的文字?您有什么證據證明中國人沒有失掉自信力呢?④“脊梁”怎樣理解?您列舉的四類人如何理解?您能列舉一些具體的真人真事嗎?⑤請問,反方,您還堅持您的觀點嗎?您認為您犯了一個怎樣的錯誤?(以偏概全)(2)觀眾質疑。觀眾就不懂的句子或者其他的問題可以向正反或者反方提問。

  [創新方案二]

  教學角度:辯論活動

  主要教學步驟:

  1.教師導讀指導。①第一遍讀課文,大致了解文章內容。②檢查:體裁?(駁論文)作者針對怎樣的謬論展開反駁?(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作者樹立的正方觀點是什么?用原文說。(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③穿插作者簡介及寫作背景,第二遍讀課文,深入討論。你發現支持錯誤觀點的論據了嗎?作者認為對方的推論有什么問題嗎?你能給作者的論據補充一些鮮活的事實論據嗎?④教師小結文章的思路。2.辯前準備活動。①選出代表。正方反方各四人,其他做觀眾。兼評委。教師做主持人。②正反方各自組織辯論材料,要求發言時口齒清楚,觀點鮮明,作為論據的材料充分有力。評委及其觀眾要總覽全局,事后評選最佳辯手。3.開展辯論活動4.評選最佳辯手

  三、精品教案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有人說,新世紀的第一年——XX年是“中國年”,申奧成功、加人wto、國足出線等等,喜事不斷,中國人感到從未有過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國是怎樣的面貌呢?那時的中國人又是怎樣的精神狀態呢?當時,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頑強的戰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著這一切,一次次振臂吶喊、一次次沖鋒陷陣——他,就是 魯迅 先生。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一篇雜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板書課題),看看我們能從中得到什么新的啟發,學到怎樣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檢查預習情況:   

  (1)解釋下列詞語:   

  玄虛:用使人迷惑的形式來掩蓋真相的欺騙手段。   

  渺茫:因沒有把握而難以預期。   

  誆騙:用謊話騙人。   

  懷古傷今:懷古,追念古代的事情。   

  為民請命:請命,代人請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2)簡介“九•一八”事變與本文的寫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 ,日本帝國主義突然向沈陽進攻,蔣介石下令不許抵抗,國民黨軍隊不戰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國主義就占領了我東北三省。而國民黨政府腐敗無能,采取不抵抗政策,“南京政府束手無策”“單會去哀求國聯”,“國聯”即“國際聯盟”的簡稱,是英法等帝國主義國家瓜分世界和調節相互矛盾,于1920年成立的國際組織。魯迅指出“國聯卻正和日本是一伙”。“九•一八”事變后,國民黨政府多次向國聯申訴,要求制止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但國聯采取了袒護日本的立場,它派出的調查團到我國東北調查后,在發表的《國聯調查團報告》中,指出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并非“合法之自衛手段”,但居然承認日本在中國東北的特殊利益,國聯對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蔣介石向國聯哀求,實際上就是向日本帝國主義哀求,充分地揭露了蔣介石屈膝投降的奴才相。哀求國聯無效后,一些國民黨官僚和“社會名流”,以祈禱“解救國難”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舉辦“時輪金剛法會”等,“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因此,在當時有些人便散布對抗日前途的悲觀論調,指責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   

  針對上述情況魯迅于 1934年9月25日 ,正是“九•一八”事變三周年之后,為批駁這種錯誤論調,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寫了這篇文章。   

  題目“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是一反問句,意即中國人沒有失掉自信力。   

  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說集《吶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詩歌集《野草》,雜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調集》《且介亭雜文集》等。本文選自《且介亭雜文集》。   

  ⑶駁論文簡介。   

  本文是一篇駁論文。這種文體一般是先指出對方錯誤的實質,或直接批駁(駁論點),或間接批駁(駁論據、駁論證);繼而,針鋒相對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并加以論證。從廣義上來看,這又是一篇雜文,雜文短小精悍、寫法靈活。魯迅的雜文有“投槍”“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窺見魯迅雜文風格之一斑。   

  三、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指名學生朗讀課文,要求思考文章的論證層次。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擺出對方的論點和論據。   

  第二部分:批駁敵論。   

  第一個層次(3—5自然段)駁論敵論論證;   

  第二個層次(6—8自然段)駁敵論論   

  第三部分:號召廣大中國人民要分清是非,向英雄人物學習,積極投入革命的洪流中去。(9自然段)   

  四、閱讀第1、2段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1)這兩段話中,揭示了對方什么謬論論點?什么論據?哪些語句最富于諷刺意味?   

  [明確]謬論論點: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謬論論據:兩年以前,我們總自夸著“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夸了;現在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國聯,改為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   

  其中“只希望著國聯”“改為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等句最富于諷刺意味,揭露了國民黨政府面對日本侵略“只會哀求國聯”,采取堅決不抵抗政策的賣國投降的本質。   

  (2)文中反復承認“是事實”“也是事實”“卻也是事實”,與原文的批判有什么關系?   

  [明確]有著前后照應的關系。   

  五、閱讀文章3~5段,思考:寫駁論,要善于尋找批駁的“突破口”,所謂“突破口”,就是對方謬誤的薄弱環節,抓住了它,就能擊中要害。聯系全文,想一想,為什么本文以反駁對方的論證,即指出其淪據不能證明論點為“突破口”?   

  [明確]因為謬論論據都是被作者給予肯定的事實,謬論論點表面看上去似乎也正確,那么要想駁斥這——觀點,最好的方法自然是揭穿對•方的論據與論點之間沒有內在的邏輯聯系,即駁論證了。   

  六、總結、擴展   

  本節課著重分析了課文的逐層推進的論證層次,找出了謬論論據和論點及駁斥方式。   

  七、布置作業   

  繼續閱瀆課文,找出作者的正面觀點。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在整體把握課文的基礎上,研討課文三、四部分。   

  (二)整體感知   

  文章在批駁對力•論證的基礎上作了正面立論:“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于全體,那簡直是誣蔑”。   

  (三)教學過程   

  1.指名朗讀6~8段,要求學生思考:文章在批駁對方論證的基礎上提出了什么樣的觀點?   

  [明確]文章6~8段間接駁斥了對方的論證,即謬論論據上所說的“自夸”“只希望國聯”“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的是不能代表當時廣大人民利益的國民黨官僚和所謂的“社會名流”。他們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中國人,他們是中國的敗類。而真正的中國人在國難’當頭時,應是“埋頭苦干”“拼命硬干”“為民請命”“舍身求法”的,我國自古以來就不泛這樣的人,他們才是“中國的脊梁”,“他們有確信,不自欺;他們在前赴后繼的戰斗。”在此基礎上作者提出了正確的觀點:“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人則可,倘若加于全體,那簡直是誣蔑。”   

  2.你能舉出一些具體事例來證明作者的觀點嗎?   

  [舉例]“九•一八”事變后,中國共產黨于 9月20日 和22日連續發表宣言,提出“組織群眾的反帝運動,發動群眾斗爭,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的戰斗號召。在黨的號召和領導下,全國掀起聲勢浩大的抗日運動,堅決反對蔣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1931年9月至12月,曾發生三次規模很大的學生請愿運動。   

  3.作者指出應如何評價中國人?齊讀文章最后二段。   

  “要論中國人,必須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誆騙,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4.魯迅為什么反復強調“中國人的脊梁”?   

  [明確]因為只有稱得上“脊梁”的才算得是真正意義的中國人,為人民著想,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永遠也不會失掉自信力。評價中國人應該去評價這部分人,在當時只有中國共產黨和廣大的抗日軍民才能算是“中國的脊梁”,而不是開頭提到的“自夸”“只希望國聯”“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的國民黨官僚和“社會名流”。文章最后再次強調了上段所立的觀點。   

  5. 哪些人是“中國的脊梁”? 為什么稱為“中國的脊梁”?    

  一種是不求名利,埋頭苦干,創造社會財富和燦爛文化,推動歷史前進的廣大勞動人民和創造發明家。如畢升、李時珍等。一種是不怕流血犧牲,起而反抗反動統治的革命者和堅持抗戰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如陳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飛、文天祥等。一種是代表人民利益,不顧個人安危,為解除或減輕人民疾苦而奔走呼號,為民請命的人。如杜甫、白居易、關漢卿等。一種是歷盡艱辛,奮不顧身,探求佛教教理的人。如法顯、玄奘等。    

  這就是“中國的脊梁”,是用比喻形象地對在歷史上起過進步作用的人的高度評價。   

  (四)總結、擴展   

  本文以駁論證的方式逐層推進地批駁丁“九•一八”事變三周年后,有些人慨嘆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謬論。揭露了國民黨政府的賣國投降本質,肯定了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廣大抗日軍民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文章語言犀利、帶有強烈的諷刺意味,如“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虛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時就找不出分明的結果來,它可以令人更長久的麻醉著自己。”作者指出還是一種“自欺力”,揭露了蔣介石“堅決不抵抗”的賣國投降本質。   

  課后請同學們閱讀與本文背景相關的魯迅的另一篇駁論文《“友邦驚詫”論》,學習其駁論點與駁論據的方式。   

  (五)布置作業   

  整理完成課后練習  

  板書設計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魯迅  論據是真,但不能證明論點 

  錯誤         直接反駁             正確 

  敵: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間接反駁我: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教學反思:

  這一節課,充分感受了魯迅先生的愛國熱情。在“九一八”事變后,全國上下一片悲觀,魯迅先生洞悉先機,發出中國人應該自強自信的吶喊!在當時的社會曾大大鼓舞國人的士氣,應注重本課的現實意義。當這一切過去,你們將成為“新中國的脊梁”, 相信自己,你們將贏得勝利,創造奇跡。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導學案 篇15

  【同步達綱練習】

  閱讀下面的語段,回答問題。

  失掉了他信力,就會疑,一個轉身,也許能夠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條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漸玄虛起來了。信“地”和“物”,還是切實的東西,國聯就渺茫,不過這還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賴它的不可*。一到有益或是有害,一時就找不出分明的結果來,它可以令人更長久的麻醉著自己。

  1.第一句在全文結構上的作用是什么?

  2.最后一句最初發表時被刪去了,你認為是刪去好,還是不刪好?

  3.文中加“△”的“這”指代什么?

  【創新能力訓練】

  傅雷家書

  親愛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寫信,怕你嫌煩,也就罷了。可是沒一天不想著你,每天清早六七點就醒,翻來覆去的睡不著,也說不出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親獨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樣,我和你媽媽老是想著你二三歲到六七歲間的小故事——這一類的話我們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說,可是不敢說。你這個年紀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憶的;我們嚕哩嚕哩的抖出你尿布時代的往事,會引起你的憎厭。孩子,這些我都很懂得,媽媽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終身會印在我們腦海中,隨時隨地會浮起來,像一幅幅的小品圖畫,使我們又快樂又惆悵。

  真的,你這次在家一個半月,是我們一生最愉快的時期;這幸福不知應當向誰感謝,盡管我沒有宗教信仰,至此不由得謝謝上帝了!我高興的是我又多了一個朋友;兒子變成了朋友, 盡管將來你我之間離多聚少,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溫暖的,不孤獨的。我相信我一定會做到不太落伍,不太迂腐,不至于惹你厭煩。也希望你不要以為我在高峰的頂尖上所想的,所見到的,比你們的不真實。年紀大的人終是往更遠的前途看,許多事你們一時覺得我看得不對,日子久了, 。

  孩子,我從你身上得到的教訓,恐怕不比你從我這兒得到的少,尤其是近三年來,你不知使我對人生多增了幾許深刻的體驗,我從與你相處的過程中學得了忍耐,學到了說話的技巧,學到了把感情升華!

  你走后,媽媽哭了,眼睛腫了兩天:這叫做悲喜交集的眼淚。我們可以不用怕羞的這樣告訴你,也可以不擔心你憎厭而這樣告訴你。人畢竟是感情的動物,偶爾流露也不是可恥的事。何況母親的眼淚永遠是圣潔的,慈愛的!

  1.讀第一段,回答下面問題。

  (1)第一段“這一類的話我們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說”中的“這一類的話”指什么?(用原文回答,15字以內)

  答: 

  (2)第一段提到令作者“又快樂又惆悵”的是什么事?為什么說它是“又快樂又惆悵”的?答: 。

  2.在第二段中,作者寫道:“你這次在家一個半月,是我們一生最愉快的時期。”讀第二段,回答下面問題。

  (1) 作者說這話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10字以內)

  答: 

  (2)本段畫波浪線的兩處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愉悅之情,請從語言運用的角度選擇其中一處來分析,說說它何以能表達出強烈的感情。

  答: 

  3.從本文語言特色考慮,填入第二段橫線上的應是下面哪一句?簡要說用理由。

  (1)現實卻給你證明,我是對的。

  (2)現實卻給你證明我并沒大錯。

  答: 

  4.家書反映出傅雷對兩代人如何相處的一些看法。通讀全文,回答下面問題。

  (1)傅雷認為在兩代人相處中,青年人應持有怎樣的態度?

  答: 

  (2)傅雷認為在兩代人相處中,長輩應克服自身哪些弱點?

  答: 

  (3)傅雷希望兩代人建立怎樣的關系?

  答: 

  5.讀完本文后,結合對本文主旨的理解,寫出你此時最想對父母說的一句話。

  答: 

  【學科滲透訓練】

  人們常會天真地認為,人類是大自然的主宰。你看,有那么些人,帶著全副裝備,歷盡千難萬險,爬到千年積雪的頂峰,把手中的小旗往腳下一插,就豪邁地宣布:我們已經征服了高山。

  有句話說“人類一思想,上帝就發笑”,如果高山有情,面對這些“征服者”也會笑得前仰后合。一只螞蟻,有幸艱難地爬上了大象的背,于是它宣布:我已征服了這只大象。這是不是太滑稽了?意大利有位女探險家,不遠萬里來到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她要挑戰自然,徒步穿越大沙漠,創造奇跡。可是當她走出沙漠時,卻跪倒在沙漠邊上。記者問她有什么感想,她說她不承認征服了沙漠,而是感謝沙漠能允許她通過。

  我們曾那么意氣風發地相信“人定勝天”,口口聲聲說要創造自然。大片大片地開山墾荒、圍湖造田,大肆砍伐森林,無節制地掠奪自然資源。幾百年才長成的林木,人類可以在短短幾十分鐘內讓它在地球上消失;上千年的熱帶雨林,可以在幾年內將它們變成光禿禿的平地;幾百萬年才進化而成的物種,可以在幾十年間使它絕跡。人類還有什么不能辦到的?大家說人類的力量真是偉大。可是,還沒有來得及陶醉,大自然就反過來懲罰人類了。水土流失使江河床位上升,水災頻發,生靈涂炭;沙暴肆虐,大氣污染,局部地區的空氣質量已不適合人類居住。這到底是誰征服誰?

  究竟什么才是人類的力量?

  當我們想砍伐參天大樹時,果斷地放下了屠刀;當我們想品嘗珍禽野味時,毅然地收起了獵槍;面對一片靜謐的湖水,我們發出一聲由衷的贊嘆;面對一座巍峨的高山,我們欣賞它的神秘和雄偉……這才叫人類的力量——理性的力量。

  1.文中“螞蟻征服大象”的例子論證了什么觀點?

  答: 

  2.下列對第二自然段中畫線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女探險家認為成功穿越大沙漠,是因為大自然提供了機會和條件。

  b.女探險家以謙虛謹慎的態度看待自己成功穿越大沙漠。

  c.女探險家成功穿越大沙漠后,感受到大自然無與倫比的威力。

  d.女探險家成功穿越大沙漠后,認識到不應把大自然作為征服的對象。

  3.文中第三自然段中,加橫線的詞語形成時間上的強烈對照。這對于文章思想內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表達起什么作用?

  答: 

  4.根據文章,指出“人類的力量——理性的力量”是什么。

  答: 

  參考答案

  【同步達綱練習】

  1.過渡2.不刪好。因為這句話指出了求神拜佛的后果。3.國聯就渺茫

  【創新能力訓練】

  1、(1)你二三歲到六七歲間的小故事。(2)回憶兒子的往事這件事。因回憶兒子的往事而快樂,因兒子離開父母而惆悵。2.(1)兒子變成了朋友。(2)①轉折或襯托;②反問3.填第(2句。第二句與全文語氣、口吻相一致,態度謙和,語氣親切,像和朋友談心一樣。4.(l)青年人應該理解長輩的情感,尊重老人的意見。(2)長輩應克服落伍、迂腐、不夠耐心、不太講究說話技巧等缺點。(3)建立和諧融洽、沒有隔膜的朋友般的關系。

  【學科滲透訓練】

  1.人類征服自然的說法是可笑的。2.b 3.深刻揭示人類砍伐森林、破壞生態環境的嚴重后果,表達了作者對無節制地掠奪自然資源的痛恨和惋惜。4.熱愛自然,保護自然。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導學案(精選15篇) 相關內容: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扒开双腿疯狂进出爽爽爽水视频 | 久久99热人妻偷产国产 | 日批免费观看 | 99小视频 | 国产精华最好的产品入口 | 美女黄网站免费福利视频 | 欧美成年人在线视频 |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AV一 | 成人免费黄色毛片 |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一区 | 国产三男一女免费视频观看 | 亚洲一区二区不卡在线观看 | 精品videossexfreeohdbbw| 久久精品视频1 | 男人网站视频 | 国产三级久久久精品麻豆三级 | 97国产视频 | java性无码hd中文 | 麻豆视频在线 | 久久久久久亚洲综合影院 | 天堂蜜桃一区二区三区 | 男女一边摸一边做羞羞的事情免费 | 欧美国产日韩综合无码 | 开心婷婷五月激情综合社区 | 91在线高清观看 | 欧美亚洲综合成人a∨在线 日日噜噜噜夜夜爽爽狠狠视频97 | 国内揄拍高清国内精品对白 | 黄色a大片 | 午夜日韩精品 | 91色在线观看视频 | 日本xx18| 日本午夜免费啪视频在线 | 97人妻人人澡人人爽国产 |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手机版 | 中国CHAIN同志GAY片国产 | 手机能看的黄色网址 | 在线观看国产麻豆 | 国产中文字幕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麻豆成人AV色影视 | 六十路の高齢熟女が | 久久黄色a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