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設計(通用22篇)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設計 篇1
學習目標:
1、初步了解魯迅是一位關心、愛護青少年,熱愛勞動人民,憎恨舊社會,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深受人民群眾愛戴的人。
2、學會給課文加小標題,說出課文的中心思想。
3、學習本課通過幾件具體事例,反映人物品質的方法,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積累描寫魯迅神態、動作的詞語。
學習重難點:學會給課文加小標題。
能理解含義較深的句子。
教學策略:自主-探究四環節閱讀教學策略
課時分配: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學習目標
1、積累詞語,理清文章脈絡,掌握文章主要內容。
2、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生字、新詞,梳理文章結構。
3、學會列小標題,自主學習。
二、學習活動設計
。ㄒ唬╊A習探究
提起魯迅先生,我國甚至世界上有許多人都知道,他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深受人民的愛戴和稱頌,這是為什么呢?今天我們就一起去尋找答案。
。ò鍟何业牟隔斞赶壬
文題中的“我”是作者周曄,是魯迅的侄女。本文是周曄在魯迅逝世九周年即一九四五年時寫的回憶錄。
既然是要表現魯迅先生的,那咱首先要知道魯迅是一個怎樣的人?他當時的社會環境如何?打開《伴你成長》自學提示1
課外的知識咱們已掌握下面再看課本的內容,首先正字音《伴》2其次釋字義《伴》3
(二)合作交流
1、自主讀書(課文采用隔行分段的方法分為五段,看看各段主要內容是什么?)
要求:(1)要把課文讀通讀順,難度的句子多讀幾遍。生字、新詞可利用工具書解決。
(2)把不理解的內容和有疑問的地方標出來。2、匯報交流
。1)以學習小組為單位交流學習情況。
如:你讀懂了哪些內容?
。2)提出學習中的疑難問題。
3、再讀釋疑
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解決以上提出的問題。
。▊人讀、雙人讀、小組讀、互相討論等學習方式;教師巡視課堂,或詢問、或指導、或鼓勵。)
(三)按段朗讀課文,指導列小標題
1、講列小標題的方法和要求。
方法有兩種:一是根據文章的段意概括出最簡單的話和詞語,二是從文中找出最能表達主要內容的句子和詞語。
2、學生小組討論,總結小標題。說《水滸》談碰壁救助車夫照顧女傭
。ㄋ模╈柟叹毩
打開《伴你成長》,將積累詞語與形近字組詞填好。
。ㄎ澹┌鍟O計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說《水滸》談碰壁救助車夫照顧
第二課時
一、學習目標:
1、品讀課文,重點體會魯迅先生為自己想的少為別人想的多的特點
2、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積累描寫魯迅神態、語言的詞語
二、學習活動設計
。ㄒ唬z查復習,導入課文
1、聽寫生字
2、復述課文
。ǘ┥钊肜斫庹n文,品讀感悟
1、回顧文章內容,了解“伯父”是怎樣的人,并畫出有關句子。
(伯父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
2、課文中哪些地方表現了魯迅先生“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
。1)學習第四段“救助車夫”,了解魯迅先生是怎樣救護、資助車夫的。
①邊讀邊想,從這件事中可以看出魯迅是個怎樣的人?
、趶哪抢锟梢钥闯鰜?
a、指導學生找出課文中描寫魯迅救助車夫的動作語句,想想這一段表現了魯迅先生的什么品質。
a請同學朗讀。想想這段話是從哪個方面來進行描寫的。(動作)
b請大家在書上圈出表示動作的詞。
c他們把那個拉車的扶上車子,一個蹲著,一個半跪著,爸爸拿鑷子給那個拉車的夾出腳里的破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給他洗干凈。他們又給他敷上藥,扎好繃帶。(“扶、洗、敷、扎”等詞表現了魯迅先生關心、愛護勞動人民,憎恨舊社會的感情。)
d請同學們再讀這段話,體會這一連串動詞的用法。從這里我們知道了可以通過人物的動作描寫來反映人物的品質。
b還可以從哪些從地方看出魯迅是一個同情關心勞苦大眾的人?
a他的臉上不再有那種慈祥的愉悅的表情了,突然變得那么冰冷,那么嚴肅。他沒有回答我的話,只把那枯瘦的手按在我的頭上,半天沒動,最后深深地嘆了口氣。
b你準備抓住那些重點詞語來理解?說說你的理解。
c這一段話是從那方面來進行描寫的?從這里我們知道了可以通過人物神情的描寫來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質。
魯迅先生在救助車夫以后,為什么臉上變得那么嚴肅?他在想什么?
、芾蠋熜〗Y。這樣一位關心、同情勞動人民的伯父去世了,作者再也見不到他的面了。請同學們回到現實,一起讀一讀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話,體會作者當時的心情。
。2)學習第三段“笑談‘碰壁’”,體會魯迅先生為人民群眾的解放進行不懈斗爭的精神。
、僬埓蠹矣米约合矚g的方式邊讀邊想:“笑談‘碰壁’”這件事反映了魯迅怎樣的品質?你從那里看出來的?
、谥攸c學習:“你想,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
方法:讀→找→聯→說
①讀:首先就是要細細地讀句子,看看句子明顯的意思是什么?
、谡遥簭木渥又姓页龊x特別深刻的關鍵詞——“黑洞洞”、“碰壁”。
、勐摚郝撓瞪舷挛陌丫渥臃旁诰唧w語言環境中去體會深層的意思。啟發:光線暗,真的會把鼻子碰扁嗎?它是用來比喻什么?
、劾蠋熜〗Y。
。3)自主學習第二和第五段,同學交流。
學習第二段“談論《水滸傳》”,了解魯迅先生嚴肅認真的學習態度和對下一代的深切關心。
a聯系上下文,說說“囫圇吞棗”和“張冠李戴”是什么意思,這說明“我”讀書怎樣?(態度不認真)
b“哈哈!還是我記性好。”這句話的含義是什么?
“我”聽了伯父的話后,“羞愧”“悔恨”什么?為什么比挨打挨罵還難聽受?
c完成填空練習伯父是一個(關心下一代)的人
d小結
②默讀第五段“關心女傭”,體會魯迅先生對勞動人民的感情。
a魯迅先生是怎樣關心女傭的?從魯迅的話中可以看出魯迅先生什么品質?
b默讀本段,完成填空練習。
伯父是一個(同情勞動人民)的人。
c小結
請大家再讀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話,體會作者的情感。
3、總結伯父的品質
。ㄈ⿲W習第一段“深切的懷念”
1、請同學們認真讀第一段,了解什么事使“我”驚異。
2、指導學生從課文內容思考作者驚異什么。
3、為什么呢?請同學們討論這個問題,從三方面來找一找原因。
指導朗讀,體會作者因“年紀還小”而產生的“驚異”。
人們為什么要這樣做呢?因為魯迅生前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因此人民愛戴他。
。ㄈ╈柟萄由
1、出示填空
你覺得這是一個(關愛下一代、同情勞苦大眾、憂國憂民、愛憎分明、受人愛戴)
3、說說自己對魯迅先生的評價
。ㄋ模┳鳂I設計
《伴你成長》
。ㄎ澹┌鍟O計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談論《水滸傳》
笑談“碰壁”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
深切的懷念救助車夫
關心女傭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設計 篇2
.復習舊課。
1.查生字讀音。
2.指名朗讀第一段。這一段提出了一個什么問題?(為什么伯父得到這么多人的愛戴?)讓我們帶著這個問題繼續學習后面的幾段。
二.指導學習第二段。
1.各自朗讀第二段,想想這段主要講了什么?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2.學生朗讀思考,教師巡視指導。
3.討論:
(1)這段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伯父和“我”談《水滸傳》,啟發教育“我”認真讀書。)
我是怎么讀的?(重點理解“囫圇吞棗”“張冠李戴”)
伯父是怎么說的?聽了伯父的話,“我”為什么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罵還難受?
。2)從這件事情,你覺得魯迅先生怎么樣?(關心孩子,善于啟發教育孩子。)
4.練習有感情地朗讀第二段。
三.用學習第二段的方法自學第三、四、五段。
1.總結學習第二段的方法。
第一步,想想著一段講了一件什么事;第二步,聯系具體內容理解比較難懂的重點句子;
第三步,透過這件事,體會魯迅先生怎么樣;第四步,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2.學生按此方法自學。
四.討論第三段。
1.這一段講了一件什么事?(魯迅談“碰壁”)
2.魯迅是怎么談的?把魯迅說的話找出來讀一讀。
3.“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形容一下子明白過來)“我恍然大悟”,在座的人為什么哈哈大笑起來?
4.魯迅說的“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這句話到底是什么意思?
5.從談“碰壁”這件事中,你體會到什么?(魯迅不怕碰壁的頑強斗爭精神和樂觀主義精神。)
6.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先各自練習,再指名分角色朗讀。
五.討論第四段。
1.這段講的是什么事?(魯迅熱情幫助受傷的黃包車夫。)
魯迅是怎樣幫助他的?找出相關內容讀一讀。
你覺得魯迅幫助受傷車夫的態度怎樣?(細心、周到)
2.讀課文,體會魯迅幫助車夫后的心情怎樣?
3.做了好事,魯迅的臉上為什么變得嚴肅起來,并深深地嘆了一口氣?這時候魯迅可能在想什么?(千千萬萬受苦受難的勞動人民,只救助一兩個車夫不能解決問題,只有推翻舊社會,才能使廣大勞動人民擺脫貧困和痛苦。)
從魯迅當時的表情動作中你體會到了什么?(他對勞動人民的深厚感情和憂國憂民的深刻思想。)
4.有感情地齊讀第四段的最后一個自然段。
六.朗讀第五段,想想五段內容之間的聯系。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設計 篇3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遺體、挽聯、致敬”等詞語。整體感知課文,練習給各段加小標題,培養綜合概括能力。自讀自悟,認識魯迅。在朗讀中體會對話描寫的生動、動作描寫的準確。
教學準備:
課前收集關于魯迅先生的資料,初識魯迅。
教學重點:
自讀自悟,認識魯迅。
教學過程:
1、導入:上節課,我們對少年時期的魯迅有了一定的認識,今天,讓我們認識周曄眼中的魯迅——身為伯父的魯迅。板書課題,讀“我的伯父魯迅”;再讀“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有什么不一樣的感受?前者親切,后者能體會到一份尊敬,讀出親切與尊敬。
2、出示下列生字詞,為初讀課文掃除障礙。
多音字:挨打挨罵 淌了一攤血 的確 北風怒號 正月
二類字:殯儀館 吊唁 水滸 約翰 鑷子 硼酸水
形近字:追悼——掉淚 慈祥——詳細 厲害——經歷 遺體——調遣3、初讀課文,標出生字,讀正確。
4、再讀課文,發現課文形式上的特點,給每部分加小標題,了解作者從哪幾件事來寫魯迅先生。
檢測:出示生字段,認讀并結合課文內容給每段加上小標題。
、偻炻摂挡磺,吊唁各色人。愛戴魯先生,呆立淚滿巾
、卩駠魍虠椄悴磺,張冠李戴說一通。伯父一句玩笑話,叫我讀書要認真。
、郾亲颖庥制,不知是何因。四周黑洞洞,碰壁所造成。周曄恍然悟,你可知原因?
④飽經風霜,仔細端詳。表情嚴肅,深深哀嘆。
⑤三更半夜寫文章,咳嗽陣陣聲不斷。反勸傭人多休息,為人著想眾人仰。
5、請大家拿起一支筆,默讀課文,邊讀邊想:這是一位怎樣的伯父呢?(學生自讀自悟,勾畫圈點,寫下自己的感受。)
6、小組交流讀書感受。
7、全班交流:
第二段:這是一位和藹可親的伯父(讀出“我”內心的慚愧。);可是現在,再也見不到伯父了,請大家讀:“我呆呆地望著……”
第三段:這是一位幽默風趣的伯父(分角色朗讀,讀出伯父的風趣幽默);可是現在,再也見不到伯父了,請大家讀:“我呆呆地望著……”
第四段:這是一位慈祥善良的伯父(體會動詞中的“蹲”,感受伯父的善良。);可是現在,再也見不到伯父了,請大家讀:“我呆呆地望著……”
第五段:這是一位關心別人的伯父?墒乾F在,再也見不到伯父了,請大家讀:“我呆呆地望著……”
8、總結:伯父就是伯父,他和任何人的伯父一樣:慈祥善良、和藹可親、幽默風趣。可是現在,再也見不到伯父了,請大家讀:“我呆呆地望著……”下節課,讓我們進一步深入理解課文,深入認識魯迅。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了解魯迅;理解五段課文之間的聯系,懷念魯迅。通過具體事例感悟魯迅先生愛憎分明,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質。
2、拓展閱讀。繼續學習描寫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神態描寫與對話描寫動作描寫相結合、通過別人的話間接描寫。
教學重難點:
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學過程:
1、在小周曄的心中,伯父就是伯父,和你的伯父一樣:和藹可親、慈祥善良、幽默風趣。當周曄長大后,伯父還僅僅是伯父嗎?這節課,讓我們繼續走進課文,走進魯迅。
2、回顧一下,文章從幾件事來寫魯迅:談水滸、談碰壁、救助車夫、關心女傭。
3、再讀課文,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小組合作,每個小組合作學習一件事,討論難懂的句子,看看從這些句子中能看出魯迅還是一個怎樣的人?
4、學生讀書、思考、討論。
5、老師組織交流。
預設一:伯父摸著胡子,笑了笑,說:“哈哈!還是我的記性好。”我聽了,心里比挨打挨罵還難受。
聽了伯父的話,我羞愧的是 ,又悔恨的是 ,所以比挨打挨罵還難受。
面對讀書囫圇吞棗的侄女,伯父沒有生硬地說教,而是這樣委婉地教育侄女,而且還送她兩本書(出示兩本書的圖案),他真是一個“教育有方”的伯父。魯迅先生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從這件事看,他還是一個聰明的教育家。但是現在,“我”卻再也見不到伯父魯迅先生了,請大家讀:“我呆呆地望著……”
預設二: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
請大家看資料:
魯迅的筆名:
筆名之一:隋洛文
1930年國民黨浙江省黨部通緝”墮落文人魯迅”,伯父就取名隋洛文,以示諷刺。
筆名之二:封余
1931年至1932年,有人攻擊伯父是“封建余孽”,他即取“封余”筆名以反諷。
筆名之三:康伯度
有人在上!洞笸韴蟆飞习l表《論花邊文學》暗罵魯迅為“買辦”,魯迅就用此名,“康伯度”在德語中意思為“買辦”
據統計,魯迅一生共用過一百八十多個筆名,看到這兒,你理解“黑洞洞”指什么了嗎?面對黑暗勢力,魯迅卻坦然面對,這真是一個“嫉惡如仇”的伯父。但是現在,“我”卻再也見不到伯父魯迅先生了,請大家讀:“我呆呆地望著……”
預設三:他沒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頭上,半天沒動,最后深深地嘆了一口氣。
伯父助人后為什么不不呢?他嘆什么氣呢?請大家聯系上下文想一想。“飽經風霜”的臉是一張怎樣的臉?伯父為車夫嘆氣,還在為誰嘆氣呢?為他的家人,為無數受苦受難的人,為那些看見車夫受傷而無動于衷的人,為國家,為人民……這是一個“關心大眾”的伯父。
但是現在,“我”卻再也見不到伯父魯迅先生了,請大家讀:“我呆呆地望著……”
6、現在你明白伯父魯迅先生為什么受到那么多人的愛戴了嗎?
每當看到伯父送我的《表》和《小約翰》兩本書,我的耳邊就會響起……
每當我看到伯父遺像上那又扁又平的鼻子,我的眼前就會浮現……
每當我看到風雨中那些奔跑的疲憊不堪的車夫,我的腦海里就會浮現……
每當我遇見阿三老人,我就會情不自禁地想起……
7、板書總結:伯父不僅僅是伯父,他是一個教育有方的伯父,他是一個嫉惡如仇的伯父,他是一個關心大眾的伯父,他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他說過這樣的話:“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他愛憎分明,對敵人他橫眉冷對,對人民卻心甘情愿做牛馬。這就是伯父魯迅先生——“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血。”
板書設計: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和藹可親 教育有方
幽默風趣 嫉惡如仇
慈祥善良 關心大眾
教學反思: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是遵循這樣的思路來實施我的教學的:
1、親近魯迅——伯父就是伯父,和藹可親的魯迅。從孩子的認知角度出發,認識他們眼中的魯迅,這樣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在這樣的思考下,我充分發揮高年級同學的學習優勢,讓同學們自讀自悟,達到對魯迅的初步認識:和藹可親、幽默風趣、慈祥善良。并在朗讀的基礎上加深對魯迅這些美好品質的感受,體會語言的準確與生動。
2、了解魯迅——伯父不僅僅是伯父,關心大眾的魯迅。結合本單元的學習重點,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進而理解語言文字背后的含義,進一步認識魯迅:教育有方、嫉惡如仇、關心大眾。在學習的過程中,體現有效學習,讓學生感受認知的深度,體會學習的快樂。
3、懷念魯迅——伯父還是伯父,偉大的魯迅。回顧課文內容,以問促答,整體回歸,使學生對魯迅先生的認識漸進完整。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深化對魯迅先生的認識,從而把這樣一位偉人,這樣一位民族的戰士牢記心中。
在教學過程中,由于課堂教學的預設密度過大,導致學生讀書的時間不夠,沒有充足的時間去讀書、去思考。導致學生說得多,讀得少;理解得多,體會得少。課堂教學是教師、教材、學生平等對話的過程,在這個課堂教學的生態系統中,我只關注了教材,而沒去大量地關注學生。高年級的學生要加強預習的指導,讓學生明確自己學習的起點,老師也要以學定教,順學而導,使課堂教學更加有效。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設計 篇4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第1教時)
一、 教學目的
1、 了解課文內容,找出中心句。
2、 明白首尾兩段之間關系,細讀課文第一段。
3、 學習字詞,重點點撥“張冠李戴”及“囫圇吞棗”的意思。
二、 教學過程
(一) 談話激情:
引導學生列舉浙江名人,引出魯迅,出示魯迅畫像,向畫像敬禮,揭題導入 新課。
(二)初讀課文:
1、自由讀課文,思考(投影出示):
。1)周曄回憶了關于伯父魯迅的哪幾件事?
(2)魯迅先生是個怎樣的人?用“——”劃出中心句。
2、討論反饋:
。1)周曄回憶了五件事:
a、 追悼魯迅
b、 談論《水滸傳》
c、 談“碰壁”
d、 救護車夫
e 、關心女傭
隨機解釋“追悼”以及《水滸傳》
。2)魯迅是位為自己想的少,為別人想的多的人。中心句(投影出示):“的確,伯父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為自己想的少,為別人想的多!
3、細讀第一段:
(1)導入 :
這一句話(中心句)與第一段中哪句話有聯系?指名讀第一段。
(2)第一段 與之關聯的句子(投影出示):“那時侯,我有點驚異了,為什么伯父得到那么多人的愛戴!
(3)這兩句話之間是什么關系?(因果關系)誰能根據句子的意思,用上關聯詞,說一句話?進行不同因果句式的語言訓練。
。4)句中“愛戴”是什么意思?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伯父受到許多人的愛戴呢?(參加追悼會的人多、情真、挽聯多、花圈多)
隨機解釋“挽聯”,讀魯迅像上挽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5)伯父深受許多人的愛戴,“我”為什么有點驚異了呢?(“我”以為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樣,沒想到伯父是個不尋常的人。)
。6)伯父之所以受到這么多人的愛戴,是因為他——,再次強化首尾聯系。
(7)用低沉的語調讀第一段。
(四)字詞點撥:
1、讀一讀,辨一辨,再組詞。
掉( )言( )用( )許( )
悼( )唁( )傭( )滸( )
2、 點撥“張冠李戴”及“囫圇吞棗”的詞義。
(1)找到成語在課文中的位置,并讀讀含有該成語的句子。
。2)“囫圇吞棗”原指吃棗子不嚼,整個兒吞入肚中,課文中指什么?找出表明“我”看書“囫圇吞棗”的句子,讀一讀。
。3)“張冠李戴”原指姓張的帽子戴在姓李的頭上。課文指什么?哪里看出“我”看書張冠李戴?
。4)這兩者之間是什么關系?(因果關系)根據文中的意思,用上關聯詞來說一句話。
。ㄎ澹⿲W生作業 :
1、《課堂作業 本》第1題抄寫。
設計思路:
一、整體入手:
文章是個系統,閱讀教學教師應有一個整體觀念,整體感知,局部體會,再回到整體感悟上。這樣學生所學不是一些零碎的東西,而是對課文完整的認識。《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脈絡清晰,敘事清楚,中心顯豁,因此我選擇了整體感知內容,直奔中心的教學方法,提綱挈領,為進一步學習課文打下基礎。
二、 以點帶面:
閱讀教學,切忌逐詞逐句地分析講解。在課文第一段教學中,突出一句話,抓住一個詞,圍繞這句話,這個詞,分析課文,并引導學生反復閱讀加深理解,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達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
三、 加強語言訓練:
加強語言訓練已成共識,如何加強,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我覺得:1、訓練點要準,要考慮到教材實際,更要考慮到學生實際,難易宜適度!皬埞诶畲鳌、“囫圇吞棗”二詞在課文中都有上下語境可作理解參考,聯系上下文理解詞義,再弄清兩者關系,并據此說因果句,訓練點選擇較為適當。2、訓練應扎實,不應架空。這兩詞的教學立足于課文,不僅加深學生對詞語意思的理解,而且也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對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也有一定的效果。
四、 注重德育滲透:
德育滲透應有機,也應注意一種情境的營造。浙江名人輩出,讓學生列舉一下家鄉的鄉賢,加深對家鄉的了解,增強對家鄉的自豪之情,從而也較自然地入題。黑白剪紙魯迅像以及一副挽聯,增添一種肅穆之氣,又通過敬禮形式強化德育氛圍,為下面新授定下基調。朗讀時,哀樂低回,效果更佳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設計 篇5
教學要求:
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魯迅先生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的少的高貴品質.
2,練習概括課文中心思想.
3,學習本課生字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與段之間內容上的聯系,練習概括中心思想.
教學難點:體會伯父說的含義深刻的話語.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課前活動:大屏幕出示魯迅先生的生平介紹.
師:今天我們來學習,齊讀課題.
師:這是怎樣的伯父,怎樣的先生呢 跟隨作者周燁去看一看,讀準字音,讀順課文,看課文講了哪幾件事
生自由讀課文.
師板書:扎繃帶,夾出
師提示:把聲音放出來,大膽一些!
生讀課文
師板書:咳嗽,飽經風霜
師:課文讀到這兒,這兩個詞語,誰先來讀一遍.
師:扎,做一圈圈捆講,在這里讀za.,生字"嗽"在寫的時候,應該提醒同學們注意什么
生:不要把"欠"寫成反文
師:飽經風霜是什么意思 說的是誰
師:讀一遍課文了,課文寫了幾件事
生:5件事
師:給每件事概括小標題.
生:魯迅先生死的時候很多人都來追悼他
師板書.
師:能不能用簡練的語言概括,抓住主要事件,我們可以用追悼伯父來做小標題.還可以用什么詞
師:可以抓住主要事件,用幾個字概括小標題,想好了,可以在書上寫上.
(指名學生寫在黑板上,教師指導其他學生寫)
師:可以用小標題快速把握課文.通過讀課文,魯迅先生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有愛心
師:就是這樣一位先生,離周燁而去了,望著來來往往的人
出示:想到永遠見不到伯父了……
生讀
師:還有誰悲痛
生:還有車夫,女傭阿三
師:讀救助車夫和女傭兩部分,把你感受最深的語句劃下來,把你的感受在書上寫下來.
生:自讀圈畫,老師指導.
師:你畫了哪里
師:齊讀這一段.
生讀
生:從車夫穿的衣服和作者穿的衣服可以看出來.
生讀課文句子
師:"怒號"應該怎么讀 還有哪些語句可以看出當時天氣非常寒冷.
生:作者棉衣棉鞋面貌,帶著手套,還感覺寒冷.
師:讀出那些句子.
生讀.
師:說得非常好,聯系了上下文
師:魯迅先生是什么身份 天寒地凍,他給誰半跪著
生:文學家,不顧自己的寒冷勞累,給車夫包扎,半跪著.
師:他是一位很有名的人,卻給社會最底層的人半跪著,體會到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對勞動人民的愛.
出示:"他們把那個拉車的……"
生:齊讀.
師:還有哪些語句你感受較深
生:"我清清楚楚地看見,也清清楚楚地記得……"魯迅想到了社會的黑暗和無奈.
師:他當時的心情是怎么樣的
生:難受,
生:痛苦,
生:無奈
師:只是無奈嗎
師:,對了,是憤怒!
師:在魯迅嚴肅的表情下,心里會想到什么呢 聯系實際,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用自己的一兩句話寫在課本上.
生:按要求活動.
師:一起來說一說.
師:他用了書中的詞語
生:我清清楚楚……
生:他給全國的人出了氣
師:為他們……
生讀課文
師:先生會想
師:讀,這時候……
師:帶著新的體會,我們一起來讀……
生:我清清楚楚地看見……
(師生齊讀)
師:僅僅是先生嚴肅的表情嗎 是他對這個社會的痛恨,是對車夫這樣人的愛,是憂國憂民的責任.可以根據人物的表情猜測人物的心理.
師:在女傭這一段呢,你從哪里體會出來
生:不叫我干重活,
師:這部分內容你還有補充嗎
生:他真的做到了,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
師:他幫助過的女作家蕭紅這樣寫道——
出示:"魯迅先生知道自己的時間不多了……"
師:就是這樣一位生命不息,戰斗不止的先生
師:想到永遠見不到先生的面了——
師:快速瀏覽《不能忘記的事情》,在禮堂里,你仿佛?吹秸l在流淚
生:小學生
生:社會底層的人
師:他們怎能不悲傷,怎能不流淚呢
再讀這一段.
生讀.
師:這又是千千萬萬勞苦大眾的淚,我們從一個側面了解了先生,下節課,我們將學習另外兩件事,了解先生的其他品質.
第二課時
師:上課.
生:起立.
師:同學們,你們好!
生:老師好!
師:請坐.
一,回想畫面,呈現主旨,一錘定音
師:同學們,上堂課,我們已經初讀《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今天就讓我們繼續跟隨著周曄的思緒再次走進魯迅先生,走進先生的內心世界.通過初讀課文,魯迅"趣談《水滸》","笑談'碰壁'","救護車夫","關心女傭",他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生1:他給我留下了和藹可親和幽默的印象.
師:很好.還有什么印象 你說.
生2:為別人想的多,為自己想的少.
師:那是課文的最后一句話,你讀懂了,你留意了,真好.
生3:先生的善良,助人為樂.
師:是啊,先生的善良,先生的助人為樂,先生的"為自己想的少,為別人想的多",都是來自他內心那顆博大的愛心.(板書:愛)
師:就是這樣一位魯迅先生離我們而去了,特別是周曄再也不能和伯父"笑談《水滸》","趣談'碰壁'"了,她再也無法享受伯父的摯愛關懷了,這讓她怎能不萬分悲痛呢 誰來讀讀周曄的感受 來,你來.
(多媒體出示:我呆呆地望著來來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遠見不到伯父的面了,聽不到他的聲音了,也得不到他的愛撫了,淚珠就一滴一滴地落下來.)
(指名學生讀這一段文字)
師:孩子,我在感受著你的朗讀,我發現當你讀到"淚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來"的時候,你讀得很輕,語速變得很慢,你是在表達周曄失去伯父的那份悲傷之情吧,是嗎 (板書:周曄)
生:是的.
師:讀得多好呀,是啊,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噩耗,小周曄木然發呆,不知所措,來,"我呆呆地望來來往往吊唁的人,……"齊——
(學生齊讀這一段文字)
師:就在此刻,小周曄的思緒飄回到往日和伯父在一起的那點點溫馨,"淚珠就一滴一滴地滾落下來.我呆呆地望著來來往往吊唁的人,"再讀——(板書:淚)
(學生再次齊讀這一段文字)
師:就在此刻,就站在伯父的靈柩面前,小周曄的思緒飄啊飄啊,飄到了往日和伯父在一起的快樂時光.她可能會想起些什么
生1:她會想起和伯父"趣談《水滸》"的事情.
師:那是多么愜意的一段茶余飯后的時光.她還會想起什么 你說.
生2:她還會想起和伯父"笑談'碰壁'"的事.
師:(師自然而然,入境而笑)"哈哈,墻壁當然比鼻子硬得多了",伯父多么幽默風趣呀.
生3:小周曄還可能會想起伯父生前送給她的一些書,比方說《小約翰》,《表》等.
師:我告訴大家,《表》是前蘇聯作家寫的兒童小說,《小約翰》是荷蘭作家寫的童話,這兩本書以及其它許多的兒童故事,都是魯迅先生在百忙之中為少年兒童翻譯的.他時刻想著"救救孩子,幫幫孩子",當你了解了這些情況之后,你想說些什么
生:魯迅先生十分關心孩子,十分偉大.
師:是啊,得到先生的愛撫的,僅僅是他的小侄女——周曄一人嗎
生:不是.
師:他把他的愛給予了每一個需要關愛的孩子.(板書:孩子)
師:孩子們知道如今失去了一位關愛他們的友人,怎能不傷心落淚呢 當時,有一位青年,名叫巴金,他為我們記下了一些《永遠不能忘記的事情》.
(多媒體出示:一群小學生恭敬地排成前后兩列,一齊抬起頭,癡癡地望著那張放大的照片.忽然一個年紀較大的孩子埋下頭低聲哭了起來,其余的孩子馬上低下頭來小聲抽噎著.——巴金《永遠不能忘記的事情》(有刪改))
師:這句話沒有看到過,拿起來就讀,誰來
(一生動情地讀,在"低下頭來"處讀破句了)
師:孩子,這么長的一句話,你除了有個地方稍微疙瘩了一下之外,其它地方都讀得非常通順,而且字正腔圓,可見你平時的語文基本功是多么扎實.更為可貴的是,我發現你努力地把周曄的心情和巴金的心情糅合在一起,真好.巴金是親眼目睹了這一幕,我們也永遠不會忘記這一幕,我們一起來讀,預備,齊.
(學生齊讀上句)
點評:課的伊始,由回顧內容而迅速呈現課的主旨,開門見山,提綱挈領,蓄勢待發,整堂課的基調一錘定音.且教師發掘了與課文內容,情感相關的大作家的作品讓學生參讀,對于形成與課文特定情境相一致的氛圍,激發師生的感情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二,救護車夫,重錘敲擊,酣暢淋漓
師:除了孩子,還有哪些人也曾經得到先生的這份愛.快速地讀讀課文的最后兩段,那就是"救護車夫"和"關心女傭".來,放開聲音,自由地,快速地讀.讀著讀著,把最能夠撥動你心弦的句子,也就是讀到這兒你的心會輕輕一顫,你的心波一圈一圈地蕩漾開去,像這樣的句子,用浪線把它劃出來,好嗎
(學生投入地自由讀課文)
師:劃好的同學給我一個眼神.好,同學們,你們都在認真地十分投入地讀課文,我看見有的同學劃了一條波浪線,線特別粗,有的同學劃了兩處,有的同學劃了三處,真好.不管劃了幾處,總有一處是最讓你怦然心動的,你把這句話讀給大家聽,好嗎
生1:"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會兒,就跟伯父拿了藥和紗布出來.他們把那個拉車的扶上車子,一個蹲著,一個半跪著,爸爸拿鑷子給那個拉車的夾出碎玻璃片,伯父拿來硼酸水給他洗干凈.他們又給他敷上藥,扎好繃帶."
師:說說你的體會.
生:這說明爸爸和伯父和關心那個車夫.因為那個時代的車夫受人歧視,而爸爸和伯父卻是那么的關心他.
師:你的心是多么得細膩.這段話是直接描寫爸爸和伯父救護車夫的,值得我們好好地品味.跟他一樣的,也劃下這段文字的同學,請把你的手舉起來.
(大部分學生舉手了)
師:好,你們是英雄所見略同啊.把手放下來,沒有劃的,老師建議你們用浪線把它劃下來.好了嗎 來,拿起書本來,我們一起把這段話來讀一遍.
(學生齊讀上句話)
師:這段話讀一遍,顯然是不夠的.請你再細細地讀讀,一邊讀,一邊看看課文的插圖.如果請你把目光聚焦在魯迅先生身上,先生的哪一個動作最能打動你
生:半跪著.(有孩子情自禁地說出來)
師:哪個動作
生1:半跪著.
師:你是——
生2:半跪著.
師:你是——
生3:半跪著.
師:你——
生:半跪著.
師:什么樣的跪才叫"半跪" 你說.
生1:雙膝蓋快接近地面了.
師:是嗎
生2:一個腳接觸地面,一個腳在站著.
師:孩子,你能試一試嗎
(生2上臺來演示"半跪著"的動作)
師:你這樣半跪著,你有什么感覺
生2:身體變得很低了且比較難受.
師:謝謝你,請回到座位上.同學們,請看,(示意同學們看大屏幕上的課件)透過文字的背后,那隱隱約約半跪著的正是魯迅先生.請把眼睛閉起來.(學生閉起眼睛,靜靜地等待著)畫面突然間在你的眼前活了起來,動了起來.只見,伯父小心翼翼地夾著,輕輕巧巧地敷著,一點一點地洗著,一圈一圈的扎著,我們分分明明地感覺到就在這凄風冷雨中,先生就這樣半跪著好長一段時間.睜開眼睛,你感覺到嗎
生:感受到了.
師:感受到了,就趕快到課文中去找一找,哪些文字,能夠證明先生就這樣半跪著好長一段時間.找到一句,就舉手.
生1:"天黑了,路燈發出微弱的光."
師:天都黑了,在開始的時候……
生1:有一天黃昏的時候.
師:你注意到了時間的變化.你讀書真仔細.還有哪里也看出半跪了非常長的一段時間.
生2:"我站在伯父家門口看著他們,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腳和手也有些麻木了."因為周曄自己都覺得冷了,伯父就應該更加冷.
師:是呀,她的手和腳都有些麻木了,很長一段時間.還有沒有 (學生在思考)請你關注先生救護的那一段動作,最后一句話,誰來讀一下 你來讀吧.
生3:"伯父拿來硼酸水給他洗干凈.他們又給他敷上藥,扎好繃帶."
是啊,敷上藥,洗干凈,一圈一圈地扎好繃帶,那豈不是半跪了很久.
師:孩子們,你要知道現在面對著這位素不相識的黃包車夫,半跪著的可是當時的大文豪,那可是當時的名流之輩,那可是當時受全國人民景仰的魯迅先生.這一跪,你覺得跪出了什么
生1:跪出了魯迅先生對當時人民的關愛.
生2:跪出了魯迅先生對當時的人十分關心,愛護.
生3:跪出了魯迅先生關心勞苦人民和平易近人的品質.
生4:跪出了他的熱心腸.
師:一個字,這一跪,跪出了——
生:愛.
師:真好,同學們.我們真應該感謝那位男同學,他首先帶領我們把目光全部聚焦在了伯父救護車夫上,真好,真應該感謝他.那么,就還在救護車夫中,如果老師請你把目光投向周曄,那肯定也有你使你的心弦為之輕輕一顫的地方.剛才很多同學已經把它劃出來了.請個女孩,讀吧.
生:"這時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見,而且現在也清清楚楚地記得,他的臉上不再有那種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變得那么嚴肅.他沒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頭上,半天沒動,最后深深地嘆了一口氣."(女孩很有感情地朗讀)
師:說說體會.
生:就是(魯迅先生)對當時那種黑暗社會的憤恨,已經無法用語言來表示了.
師:你隱隱約約感覺到這句話當中隱藏著憤恨,隱藏著不滿,是嗎
生:是.
(多媒體出示以上那個女孩子讀的語句)
師:(指著大屏幕說)這兩句話難讀也難懂.我能為大家讀讀嗎
生:能.
(教師深情地朗讀上句)
師:你感覺到什么
生1:凄涼.
生2:我感覺到痛恨.
生3:我感覺到了魯迅對當時社會的不滿.
生4:我感覺到了魯迅的悲憤.
師:你們也感覺到先生的不滿,悲憤,痛恨了.來,請你們也細細地讀這兩句話,字字入目,句句入心地讀,讀著讀著,你會發現這句話中有一個詞,作者一口氣,一下子用了兩次.
生:清清楚楚.(有孩子忍不住脫口而出)
師:別急.你讀著讀著,這兩個詞,它突然間會在你眼前晃動起來,你就抓住它,細細地品味一番,行嗎 發出聲音,自各兒讀.
(生自由讀課文)
師:哪個詞在你眼前晃動,抓住了嗎
生:清清楚楚.
師:小周曄她清清楚楚是什么
生:伯父的那種表情和動作.
師:是啊,那種慈祥的,愉快的表情,變了變了,變成了……
生:嚴肅的.
師:孩子們,在"趣談《水滸》","笑談'碰壁'"中,伯父是如坐春風,談笑風生,而此刻變得如此嚴肅,他在想什么他可能會想起那些像車夫一樣疲于奔波的青年,他們……也許先生會想起那些可憐無助的孩子們,他們衣衫襤褸,他們……也許先生還會想起那些進入遲暮之年,那些骨瘦如柴的老人,他們……也許先生在捶胸自問,他問自己,也問當權者,你們……孩子們,拿起筆來,就把魯迅想到的,用一兩句話,寫下來.就寫在課本的空白處.
(生專心致志地寫話)
師:好,我請求大家把手中的筆收一收,我們時間有限.來,我們一起來走進先生的內心世界,一起來聆聽先生在想些什么.
生1:如今像車夫這樣無助的窮苦人民還有多少啊 難道他們注定要過著這樣如此悲慘的生活嗎
師:這是發自先生內心的吶喊.真好.
生2:為什么當時政府的罪過要加在這些無辜的百姓身上
師:這是為什么呢 這是在反問,難能可貴啊.
生3:他想現在像車夫一樣的人還有多少 他們到底是怎樣走過來的呢
師:他們的悲慘命運到底有沒有盡頭呢 他們的盡頭又在何處呢
生4:我們的祖國正在受到帝國主義的蹂躪,我們的人民正在水深火熱之中,可是那些當權者現在正在干些什么呢
師:我不能不承認你對當時的社會情況了解得非常多,說明你的課外知識面非常廣.但蕩開一筆,只有愛的深,才能恨的痛.你聽先生還在想些其它的——
生5:為什么,為什么帝國主義要侵略我們中國 就因為我們貧困落后嗎 如果帝國主義者看到他們國家的人民在拉黃包車,會有怎樣的心情,會像我一樣嗎
師:你是在反問那些入侵的中國的侵略者.
生6:這個黑暗的社會埋沒了多少人才,使多少家破人亡,注定了多少人悲慘的命運
師:孩子們,有了這樣的體會,我們再回過頭來,你想啊——如果說小周曄在當時,她年幼的時候,她清清楚楚地僅僅是伯父那嚴肅的面龐,直到現在,直到周曄長大成人以后,她還清清楚楚地,難道還僅僅是伯父那嚴肅的面龐嗎 她清清楚楚還有什么 你說.
生1:她知道了當時社會的黑暗.
師:是的,那是小周曄的一顆心.她清清楚楚地還是伯父的什么
生2:伯父為廣大的貧困人民做出的事情.
生3:伯父對帝國主義的憤恨,對人民的深切同情.
師:她清楚的是伯父的憤恨,是伯父的同情,一個字,她清楚地是伯父的——
生:(齊)愛.
師:孩子們,短短的這兩句話,它卻包含著不盡的情絲.那真是剪不斷,理還亂.那么,孩子們,就讓我們一起再次來感受感受.讓我們和著音樂,用朗讀再一次走進那個冰冷的夜晚.請你們根據我的提示,直接接讀課文的有關語段.行嗎
生:行.
(課件:如泣如訴的小提琴音樂響起,教師引讀)
師:黃昏時刻,北風怒號著,在陰暗的街道邊,一位黃包車夫的腳被碎玻璃片插了進去,鮮血直淋,染紅了整只腳,他不停地,小聲地呻吟著,伯父和爸爸見狀,二話沒說,只見爸爸跑到伯父家里——(示意學生接讀)
生:(接讀)"一個蹲著,一個半跪著,爸爸拿鑷子給那個拉車的夾出碎玻璃片,伯父拿來硼酸水給他洗干凈.他們又給他敷上藥,扎好繃帶."
師:時間在一分一秒地過去,天已經全黑了,路燈發出微弱的光芒——
生:(接讀)"我站在伯父家門口看著他們,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腳和手也有些麻木了.我想,這么冷的天,那個拉車的怎么能光著腳拉著車在路上跑呢 "
師:我想從伯父的口中得到答案,我抬起頭來,要求他給我詳細地解說——(示意學生接讀)
生:(接讀)"這時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見,而且現在也清清楚楚地記得,他的臉上不再有那種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變得那么嚴肅.他沒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頭上,半天沒動,最后深深地嘆了一口氣."
師:直到伯父去世多年以后,直到小周曄長大成人,直到她成為一名出色的作家,直到周曄她也漸漸地老去的時候,但這時候——(示意學生接讀)
生:(接讀)"這時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見,而且現在也清清楚楚地記得,他的臉上不再有那種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變得那么嚴肅.他沒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頭上,半天沒動,最后深深地嘆了一口氣."
師:我們真應該感謝剛才的那位同學,他帶領我們把目光聚焦在了車夫身上,聚焦在了魯迅先生給予車夫的關愛上.(板書:車夫)就是這樣一位讓人動容的魯迅先生,離我們而去了,他過早地離開了我們,當時他只有五十六歲.從此以后,勞苦大眾再也得不到他的關愛了,這怎能不讓人傷心落淚呢在前來吊唁的人群里,出現了一位似曾相識的,飽經風霜的面龐,他或許就是先生救護的那位車夫,也或許跟魯迅先生素不相識.只見一位拉黃包車的青年,讀——
(多媒體出示:一位拉黃包車的青年人端端正正地立著,抬起他那飽經風霜的臉茫然地望了望前面,又低下頭,恭恭敬敬地行三鞠躬,幾顆淚珠從他那干涸的眼角滾落下來.——巴金《永遠不能忘記的事情》(有刪改))
(學生齊讀上句)
點評:課堂教學是藝術,任何藝術都追求節奏的變化,課堂教學也不例外.教師對課堂節奏的把握能力,從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一堂課的好與劣.善于把握課堂節奏的教師,在課堂上抑揚頓挫,游刃有余,銜接自如,時而急風驟雨,時而舒緩悠揚,就如磁石一樣使得學生饒有興致的品味語言,而不至于感到疲倦和乏味.但在注意課堂節奏的同時,千萬不要為了節奏而節奏,基于感悟型閱讀教學出發,同樣不要忘記在節奏的舒緩張弛中豐富學生的視像."響鼓要用重錘敲",在"救護車夫" 這一環節中,肖老師引導學生做足做透"半跪"這一文章,課堂節奏顯得舒緩流暢,重錘敲擊,酣暢淋漓,一吐為快,讓"半跪"這一視像化著一尊雕像永鑄學生的心坎.這正是魯迅"俯首甘為孺子牛"精神的寫照,日后,學生若讀到魯迅的這句詩句時,腦海中肯定能呈現"半跪"這一視像.這就是我們追求的感悟中的文字和視像的互現.
三,關心女傭,簡潔明快,干脆利落
師:(師動容了)堂堂七尺男兒也傷心落淚了.(板書:青年)孩子們,在關心女傭當中,同樣也有讓人的心弦為之撥動的地方,肯定有,來.
生1:她說"周先生自己病的那么厲害,還三更半夜的寫文章,有時候我聽著他那,我聽著他一陣陣激烈不斷的咳嗽,真替他難受,他對自己的病一點兒也不在乎,倒常常勸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兒."
師:說說你的體會.
生1:周先生叫女傭不要干重活,對自己的病卻不在乎,一直在三更半夜寫文章.
師:是為誰而寫文章
生:為廣大勞苦大眾.
師:要喚醒勞苦大眾的意識,他為勞苦大眾在寫文章.是的,當女傭回憶起先生拖著病體三更半夜,他還不時的從里屋里傳來一陣陣接連不斷的咳嗽聲,她感動的對周曄說……
生:(齊讀)"周先生自己病得那么厲害,還三更半夜地寫文章.有時候我聽著他一陣陣接連不斷地咳嗽,真替他難受.他對自己的病一點兒也不在乎,倒常常勸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兒."
師:當女傭回憶起先生在世的時候,還有周先生的夫人許廣平,先生的公子周海嬰,從來沒有嫌棄過她那一雙起了蒙的不爭氣的看不見東西的眼睛的時候,他還常常的關心她,不讓她干重活,她感激地對周曄說——
(學生再次齊讀上句)
師:顯然,女傭是在回味先生在世的時候,給予她的愛.(板書:女傭)想著想著不禁潸然淚下,在巴金的《永遠不能忘記的事情》當中,還有兩位老太太,我們一起來讀,"兩位太太埋著頭",來——
(多媒體出示:兩個老太太埋著頭,閉著眼睛,默默地合掌禱告了一會兒,臉上掛滿淚痕,繼而響起了悲痛的哭聲.——巴金《永遠不能忘記的事情》(有刪改))
生:(齊讀)"兩個老太太埋著頭,閉著眼睛,默默地合掌禱告了一會兒,臉上掛滿淚痕,繼而響起了悲痛的哭聲."
點評:此時的課堂節奏則顯得明快簡潔,一筆帶過,干脆利落,簡簡單單,快刀斬亂麻.但其中的"魯迅先生拖著病體"的視像和"魯迅關心女傭,不讓她干重活"的視像通過引讀后,則像排球中的"短,平,快"映入學生的精神世界.
四,拓展延伸,悲欣交集,凝成博愛
師:老淚縱橫,那可是歷歷在目啊!(板書:老人)感謝周曄,感謝巴金,為我們記下了一些永遠不能忘記的事情.作為一名熱血青年,巴金自己也深情地寫到—— (多媒體出示:我的眼睛是不會受騙的,我的耳朵是不會誤聽的,像這樣的哭聲我每天至少要聽到好多次,我的眼淚也常常被它引出來.——巴金《永遠不能忘記的事情》(有刪改))(師深情范讀)現在把所有的淚聯系在一起,把所有的淚融合在一起,把所有的淚夾雜在一起,把所有的淚糅合在你的心頭,你想啊,魯迅的逝世為什么有那么多人傷心,落淚呢 誰來說 (課件:小提琴名曲馬思奈《沉思曲》緩緩而起,大屏幕集中出示"淚"的語句,同時出示魯迅畫像,音樂直至課的結束)
生1:一個真正為廣大勞苦人民著想的人.
師:是啊,你來.
生2:"他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
師:這是課文的最后一句話.
生3:他時時刻刻關愛著勞苦人民.
生4:魯迅是一個偉大的戰士,他為無產階級而奮斗,為了廣大的勞苦人民而奮斗,為了自己的國家和人民而奮斗.
師:正如周曄在課文最后寫的那樣——"的確,伯父就是這樣一個人",齊——
生:(齊讀)"的確,伯父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
師:這是我們每個人真真切切感受到的,"的確,"再讀,齊——
生:(齊讀)"的確,伯父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
師:孩子們,今天——在這東風習習,春意盎然的時節,我們又一次學習了《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我們再來讀讀,我國著名詩人臧克家為紀念魯迅先生所寫的一首《有的人》,那真是別有一翻滋味在心頭呀!
(多媒體出示:《有的人》,有刪節)
師:(緩緩地從容地深情朗誦)"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有的人/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給人民當牛馬的/人民永遠記住他/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活的人/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
師:孩子們,相信,節選的這部分詩句一定會讓你有所感觸,那么讓我們一起,帶著對先生的無比的思念,來吟誦吟誦這首小詩吧.有時候,你內心的情感化做你的朗讀時,不一定要很激昂,你的情在你的心頭涌動的時候,你吐出的文字又是那么的平淡,從容,那該有多好啊."有的人",預備齊.
生:(齊讀時有些激動)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生:(由內而發,輕輕地齊讀)"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有的人/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給人民當牛馬的/人民永遠記住他/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活的人/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
師:同學們,下課.(聽課老師報以熱烈掌聲)
(生還沉浸在其中)
點評:這一部分總觀全文,要求學生把所有的淚聯系在一起,把所有的淚融合在一起,把所有的淚夾雜在一起,把所有的淚糅合在你的心頭,思考一個極其平常而又非常不平常的問題,所有"淚"的交織一剎那間于學生心頭凝結成"愛",凝結成"博愛".
板書設計: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周曄孩子
愛車夫青年淚
女傭老人
總評:
肖紹國老師在《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課堂上,努力營造強烈的文化氛圍,追求震撼人心的效果,始終從三個維度去把握教材,設計和實施教學.整堂課給我們一種心靈的震撼,具有深沉的內涵.肖老師對教材有著深入和獨到的解讀,以"淚"這條明線貫穿全課,輔以"愛"這條暗線統領全文,引導學生感受和體會魯迅先生博大的"愛"的胸懷,走近"愛"的大使——魯迅先生.在整體觀照的前提下,在重點處精雕細刻,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縱觀整堂課,覺得課上得很精致.具體體現在:用"淚"把文本內和文本外的內容聯系起來,把文本和拓展內容,完全整合在一起,課結束時把三次"淚"融合在一起,課的版式極好.結構的精致,帶給我們的是主題的升華,內涵開掘的深刻,把文本的主旨提升到魯迅的"愛",博大的"愛"."愛"和"淚"相互呼應,課顯得出奇精致.在課的展開過程中肖紹國老師對課堂"節奏"的把握比較嫻熟,"救助車夫"濃墨重彩,在"半跪","清清楚楚"兩個點重錘敲擊,鋪陳舒展,一氣呵成.試看肖老師對"半跪"的咀嚼:讓學生說魯迅先生的哪個動作深深的印在了你腦海中,學生集中到"半跪",老師先讓學生半跪一下,讓孩子說說有什么感覺然后教師用畫外音描述,請學生閉上眼睛,馳騁想象讓畫面動起來.再到課文中去找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魯迅就這樣跪了許久三個孩子從三個不同的角度找到了理由,給學生一種震撼,因為就這樣在凄風冷雨中半跪著的可是大文豪,當時的名流魯迅呀!最后提升到:這一跪,跪出了什么 (學生創造性地說:跪出了心疼,跪出了憐愛,跪出了同情,跪出了親切……)一個字,這一跪,跪出了"愛".這一細節的敲打,酣暢淋漓,躍然課堂,如汩汩甘泉直沁學生的心田.再說肖老師對女傭的惜墨如金,一筆帶過,這樣易張易馳,舒展自如.此外,肖老師在課堂上充滿激情,以教師的激情之火點燃學生情感的火炬,使之熊熊燃燒.使得魯迅先生救護拉車工人的情景鮮明地留在學生心中,魯迅偉大的人格精神也將成為學生終身發展的動力.
本節課的另一個特點是較多地引入了課外教學資源,用巴金的作品深化學生的感受和認識,佐證魯迅的精神永留人民心中.但課堂教學時間是個常數,引入的材料多了,勢必影響對閱讀課文的深入閱讀.怎樣處理充分感悟文本和引進課外資源的關系,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設計 篇6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2.初步閱讀,使學生讀懂課文寫了魯迅生前的四件事,練習列小標題。
3.通過學習“深切的懷念”、“談論《水滸》”、“笑談“碰壁”,使學生初步知道魯迅是怎樣一個人。
4.能夠聯系上下文或結合時代背景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學重點:學習生字新詞,熟讀課文,理解課文的內容。
難點:能夠聯系上下文或結合時代背景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板書課題: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2、介紹作者.
3、看資料袋及交流資料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
三、逐段閱讀課文,講講每段的段意,并練習加小標題
四、讀第一段“深切的懷念”、,思考并討論.
1、人民群眾崇敬和愛戴魯迅先生表現在哪些方面?
2、感情朗讀
五、回憶往事,品味關愛
自由讀讀前面兩個小故事,把最能打動你的句子用波浪線畫下來。
。ㄒ唬┙涣饔懻“談論《水滸》”、部分.
重點理解句子“哈哈!還是我的記性好。”、“聽了伯父這句話,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還難受”。相機理解詞語:“囫圇吞棗”、“張冠李戴”
。ǘ⒔涣饔懻“笑談“碰壁”部分
結合時代背景,重點理解句子“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相機理解:詞語“恍然大悟”
六、引入資料,為愛升華
1、此刻,就站在伯父的靈柩前,周曄她可能會想起什么呢?
2、得到先生愛撫的又何止他的侄女周曄一人呢,他把愛給予了每一個需要關愛的孩子。出示《永遠不能忘記的事情》節選內容。
3、總結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抓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等反復揣摩、體會魯迅“博愛”的胸懷;
2、能聯系上下文和時代背景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3、初步了解魯迅先生的崇高品質,激發學生對魯迅的愛戴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人物的思想品質。
學習準備:cai課件,課前讓學生解魯迅先生,了解當時的社會狀況等。
教學過程:
一、回想畫面,為“愛”起航
1.小周曄再也不能跟伯父“笑談《水滸》”、“趣談碰壁”了,她再也無法享受伯父的至愛關懷了,這怎能不叫她萬分悲痛呢!
出示《永遠不能忘記的事情》片段,朗讀。
2.魯迅先生關愛把愛給予每一個需要關愛的孩子。當孩子們知道如今要失掉一位愛護他們的長者進,怎么能不傷心落淚呢?
出示《永遠不能忘記的事情》片段,朗讀。
3.其實在每一個在靈堂上痛哭流淚的人都懷著對魯迅先生深深的愛戴,今天,就讓我們繼續跟隨著周曄的思緒再次走近魯迅先生,感受那一幕幕動人的故事。
二、救護車夫,為“愛”呤詠
1.自由讀讀后面兩個小故事,把最能夠撥動心弦的句子用波浪線把畫下來。
2.小組交流
3.匯報
相機出示片段1:“爸爸跑到伯父家里……扎好繃帶。”說體會。
。1)默讀,邊讀邊把表示動作的詞畫下來。
。2)想象當時場景。
。3)魯迅先生哪個動作深深打動了你?
。4)品味“半跪”含義。
(5)小結:這“半跪”體現了魯迅先生對勞動人民深深的愛。歸納抓住動作描寫刻畫人物的方法。
。6)指導朗讀。
相機出示片段2:“這時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見……最后深深地嘆了一口氣。”說體會。
。1)魯迅先生在什么情境下,為誰嘆氣?
(2)魯迅先生在想些什么?
。3)小結:先生的痛心、先生的憤怒、先生的焦慮,那是因為他對祖國,對人民深深的愛!
。4)指導朗讀。
4.配樂引讀“救護車夫”部分
5.在前來吊唁的人群中,出現了那位似曾相識的飽經風霜的面龐,他或許就是魯迅救助過的那位車夫,也或許根本跟魯迅素不相識。
出示《永遠不能忘記的事情》片段,朗讀
三、關心女傭,為“愛”感動
1、談談阿三說的一段話的體會。
2.在巴金的《永遠不能忘記的事情》中,還有兩個老太太:出示片段,齊讀。
四、拓展延伸,為“愛”抒寫
1.對于魯迅的逝世,為什么有那么多人流淚呢?
2、齊讀最后一節
3、如果你當時就在吊唁現場,面對著魯訊先生慈祥的面容,你有什么話想說,請把它寫下來。
4.交流
五、總結全文,為“愛”紀念
讓我們來讀讀我國著名詩人臧克家為紀念魯迅先生所寫的《有的人》節選部分作為我們本課的結束,讓我們共同深情地緬懷這位偉大的民族英雄。
聽《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反思
上周同蔡老師去沙河小學聽了何鳳茵老師執教的《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深深地為何老師的教學水平折服。
最讓我嘆服的是何老師本人的文學素養,在教學過程中,她總能恰到好處地說出相關的詩句,如:橫眉冷對千夫子,俯首甘為儒子牛;吃的是草,擠出的是牛奶;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整節課都能感受到何老師深厚的文學底蘊。
對于這節課的設計,何老師是花了很大功夫的,對教材的處理順序很到位。充分讓學生體會前面具體的事例,使學生真正感受到魯迅先生那么愛大家,然后再回到靈堂,難怪大家都來悼念他。這樣就真正帶著孩子走入文本,引起學生的共鳴,與作者對話。
本節課還有一個亮點,就是抓重點詞語的理解非常深入。一個“跪”字,從表面到深層,層層推進。剛開始,學生只能體驗到累,辛苦;何老師指導學生聯系前后知識,學生繼續理解了這是在寒冷天氣的跪,長時間的跪;老師再讓學生介紹魯迅,與車夫的身份對比,學生理解了這是一位令人仰慕的文學家對一位社會低層人物的跪。在這里我想,如果老師再讓學生從年齡上理解,這是一位長者對一位后生的跪,對學生理解魯迅的閃光思想也許更有幫助。
還值得一提的是何老師的資源意識非常強,在這節課引入了巴金的《永遠不能忘記的事情,臧克家為紀念魯迅先生所寫的《有的人》。但如果這些資源不是由老師出示,而是像生本那樣,由學生來做,課前先讀一讀巴金的書,讀一讀魯迅的片斷,這節課就更加精彩無限了。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設計 篇7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2.初步閱讀,使學生讀懂課文寫了魯迅生前的四件事,并能簡單說一說。
3.通過理解內容,使學生初步知道魯迅是怎樣一個人。
4.通過獨立閱讀,能畫出一些不懂的含義深刻的詞句。
教學重點:學習生字新詞,熟讀課文,理解課文的內容。
難點:獨立閱讀,能畫出一些不懂的含義深刻的詞句,并能在小組里討論。
教學過程:
。ㄒ唬╊A習探究
1.魯迅先生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貞浺幌,你讀過哪些關于魯迅的文章?對魯迅先生有哪些了解?學了本課,你會對魯迅先生有更多的了解,先看課題,你知道作者是魯迅先生的什么人嗎?
2.讀生字組詞(自讀、指名讀、比賽讀)
儀 悼 逝 餐 棗 搞 冠
罵 嚼 悟 攤 奧 咳 嗽
3.學生互相提示易讀錯、易寫錯的字。
悼:dào
餐:共16筆
嚼:20筆
奧:注意上部
嗽:注意右邊
冠:多音字組詞
4.小聲默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遇到四個字的詞可劃下來。
各色各樣囫圇吞棗張冠李戴恍然大悟飽經風霜
5.通過課前的預習,誰說說你對本課詞語的理解
學生說意思,并能迅速讀一讀原文中含有這個詞的句子。
。ǘ┖献鹘涣髡J真讀課文,完成下面的練習
1.默讀課文,想想課文寫了魯迅的哪幾件事?
2.用概括段意的方法概括出課文各部分的大意,并試著給各部分加上小標題。
板書:深受愛戴、暢談讀書、笑談碰壁、救助車夫、關心女傭
3.與同學交流,看看同學有什么不同的小標題,他們用的是什么方法概括的?
4.默讀課文,你認為有哪些含義深刻而且你又不懂的句子,畫下來,讀一讀。
5.提出疑問
老師有一個疑問;也是作者的疑問:“父伯死后,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悼念他呢?”你們誰能幫我解決呢?文中是怎樣說明的?
找到中心句:“他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濒斞赶壬褪沁@樣一個人。(學習理解第一自然段,并引出最后一自然段)
作業:
1.熟讀課文,聽寫本課的生詞
2.抄寫文中四個字的詞語,并選擇其中兩個詞造句。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內容,體會魯迅先生對待學習的認真態度和痛恨舊社會,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2.抓含義深刻的重點詞句,聯系上下理解意思,進行概括中心思想的初步訓練。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2.初步練習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教學過程:
。ㄈ┢纷x體驗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第一段:知道作者驚異那么多人來悼念魯迅先生,由此產生了一個疑問是什么?
為什么伯父得到那么多人的愛戴?板書:深受愛戴
回憶了伯父幾件事?板書
二、帶著問題,各小組合作學習
讀一讀課文的第一個故事,從中可以看出魯迅先生怎么樣?(找重點句)
板書:關心青少年
小結學習方法:讀書找疑——互相質疑——合作解疑
三、用此方法,深入探究為什么魯迅先生得到這么多人的愛戴
請同學輕聲讀伯父和“我”談碰壁的故事,邊讀邊畫出不理解的的問題。
1.學生讀書找疑,畫批思考。教師深入各小組參與了解情況,指導學生篩選出有價值的問題。
2.各小組討論合作解疑,教師對學生正確的理解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并做適時點撥、引導,拓展學生的思維,將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引向深入。
3.各組匯報:抓往①“碰了幾次壁,把鼻子碰扁了”②“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碰壁嗎?”③“恍然大悟”。等詞句進行體會。
教師點撥:魯迅的鼻子真的是被墻壁碰扁的嗎?
另有所指,“黑洞洞”指什么,“碰壁”又是什么意思?要理解這句話,就得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
投影出示小資料,學生閱讀,讀后再談理解
小資料:當時的社會非常黑暗,勞動人民過著饑寒交迫暗無天日的悲慘生活,魯迅先生寫了許多文章,抨擊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治,揭露舊社會的罪惡,號召人民奮起抗爭,引起反動派極度恐慌,他們千方百計地查禁魯迅的作品,不允許發表,而且對他本人進行了殘酷的迫害。
再讀原句,結合資料談體會。現在我們明白了(恍然大悟)
4.小結:這個故事主要通過人物對話來描寫人物,對人物的動作神態也進行了生動的描述。請同桌同學分角色朗讀課文,并發揮想象表演出當時的情景。
四、過渡
魯迅先生對敵人懷著滿腔仇恨,對勞動人民懷著無比熱愛之情,請同學們用學習上段的方法,來學習魯迅和“爸爸”救助車夫的故事。
學生默讀課文,找疑難問題,學生出聲讀,思考,教師深入小組給予具體幫助,將默讀訓練落到實處,各小組互相質疑,合作解答。教師巡視,對能力較弱的小組重點引路,教給方法,對表現突出的小組,引導他們解決重難點,鼓勵探索創新。
抓住“飽經風霜”“扶、洗、敷”等一系列動作體會魯迅關心車夫(勞動人民)的品質。自由讀體會。
重點解決:魯迅先生救助車夫之后,為什么變得那么嚴肅,還嘆氣?抓“按”字體會,表現魯迅先生沉重的心情。
點撥: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體會:經過討論我們理解了這幾天車夫無法拉車掙錢,他們家就沒有吃的,伯父給他錢讓他買吃的,還給他藥,讓他自己換藥。
看,伯父想得多周到呀!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這個故事,喜歡哪段就讀哪段(自由讀,——指名讀)適當的地方老師范讀指導。
五、自己快速讀第四個故事,談談體會。
。ㄋ模╈柟萄由
這個單元的訓練重點是概括課文的中心,你們讀讀文章的最后一段,這就是課文的中心思想,魯迅先生雖然去世了,可他永遠活在我們心里,他的靈魂永生,讓我們像他一樣,做一個“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人”(板書)
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2.讀讀背背魯迅名言,還可以搜集一些有關魯迅的資料與同學交流。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設計 篇8
案例:
師:同學們,這節我們繼續學習《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課文的第一段,知道作者驚異那么多人來悼念她的伯父,由此產生了一個疑問,為什么伯父會得到那么多人的愛戴 (板書:為什么得到愛戴 )
帶著這個問題,各小組討論學習.先學習課文第一個故事,從中可以看出魯迅先生是個怎么樣的人
生:從中可以看出先生關心青少年
師:說說我們是用什么方法讀懂的
生歸納學習方法
讀書找疑→提出問題→合作解疑
……
師:上節課我們用以上方法進行學習,同學們學得很好.這節課我們仍然用這一方法學習,深入探究為什么魯迅先生得到這么多人的愛戴.請同學們輕聲讀伯父和"我"談碰壁的故事,一邊讀一邊劃出不理解的問題.
(學生讀書找疑,用筆勾畫,教師巡視,了解學生質疑情況,指導學生篩選出有價值的問題.)
師:同學們在讀書時找到不理解的問題,現在請你們把不同的問題提出來.
生:1."那怎么……"一句中的破折號表示什么意思
2."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
3."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這句話什么意思
反思:
課堂伊始,教師就明確交待了本節課繼續"自讀自悟"的學習方法,這既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教給了學生自己讀書的方法.學法指導的指導,對小學生是十分重要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老師充分相信學生,讓孩子們在班級中展示自己的聰明才智,問題由學生提出,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老師也參加與到學生的學習中去,體現了師生之間的平等合作關系.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初步養成專心致志、邊讀邊想、做好記號和學以致用的讀書習慣。
2、學會生字,理解14個詞語的意思。大部分詞語會造句運用。
3、理解通過幾件具體的事例反映人物高貴品質的寫作方法。
4、初步了解魯迅先生是一位關心愛護青少年、熱愛勞動人民、憎恨反動勢力、深受人民群眾愛戴的人,感受他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質。
【教學重點】
逐段細讀課文時,讀懂文意,抓住重點,領會中心句概括全文思想內容的表達方法,并掌握通過幾件典型事例來反映人物思想品質的寫作方法。
【教學準備】
錄音機與錄音帶、幻燈片,搜集魯迅先生的生平及相關故事。
【教學過程】
一、課外引入,誘疑導讀,感知“愛戴”
1、出示“宋慶齡”與“朱自清”的話,談話引入:
1936年10月19日,一代文學家魯迅先生在家中病逝,F在讓我們來讀一讀領袖夫人與同是知名作家在他去世后所寫的文章中的句段:“魯迅先生的死,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大損失”!啊染群⒆印@句話在魯迅不是一句空話,而是終生實行的一句實話。在他的一生中,他始終幫助著青年人,所以在他死后青年們也特別地哀悼他。”
指名讀,談感受。
齊讀。
2、僅止是他們覺得悲痛不已嗎?不,遠遠不是。讓我們進入今天所學的課文中去吧,你就會知道來哀悼魯迅先生的人有多少,感情有多深哪!
3、快速默讀全文,找出直接能反映人們的悲痛的段落讀:
讀第一自然段,反復讀,說說能用一個詞語概括人們的感情嗎?
理解“愛戴”,并說說從哪些句段中感受到了人們對先生的愛戴。
引讀:
參加吊唁的人真多啊……
他們都很悲痛……
4、此時此刻,你心情如何?最想問的是什么?
質疑:
魯迅先生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為什么如此深受愛戴?
過渡:
是啊,先生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為什么會深受不同階層的人的相同愛戴呢?讓我們進入文中去可能便略知一二了。
(列寧說過:“沒有人的情感,就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痹诮虒W伊始,教師便充分利用課外知識,讓學生感受到作為領袖夫人宋慶齡女士與知名作家朱自清先生對魯迅先生逝去的惋惜之情,再進入文中描述吊唁先生的場面中去感受人民群眾對先生的愛戴之情,從而激起迫切想了解魯迅先生的事跡的強烈欲望,自然也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強化了學生的閱讀動機。)
二、理清脈絡,提煉中心,淺悟“愛戴”
1、默讀全文,劃下不能理解的字詞,分別用一句話概括各個故事的大意,并用劃下能直接回答上述問題的一句話。
2、誰能將自己劃下的句子讀給大家聽聽?
指名讀,出示:
的確,伯父就是這樣一個人,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
自由練讀,并聯系各個故事內容初步理解。
指名讀,并邊概括故事內容邊說理解,教師根據學生的反饋提煉小標題板書。
齊讀小結:
這句話是魯迅先生一生的寫照,是全文的中心所在。
3、文章如何緊扣這一中心向我們具體展現先生的高尚品質的呢?
。ㄩ喿x主體的直接或間接生活經驗是“感悟”的基礎,在本文中,“我”此時的年齡與孩子們相仿,因此學生對這一文本有著濃厚的閱讀興趣。對中心句的提煉使他們的問題初步得到解決,再以中心句為對話連接點,聯系各個故事進行概括,將“理清脈絡”這一環節化于無形之中,不斷照應同一句話,強化了對中心句的作用的理解,使學生的情感未被打斷,精神受到熏陶的同時與語文工具的掌握得到有機的統一。)
三、緊扣中心,反復朗讀,深悟“愛戴”
讓我們進入文中深刻感受伯父那種深受人愛戴的“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質吧!
1、談《水滸》:
自由讀內容:
說說給你印象最深的句段是什么?為什么?
指名讀,出示:
“伯父摸了摸胡子,笑著說:‘哈哈!還是我的記性好!”
、拧〔感κ裁?為什么這樣笑?
、啤∽x關于“我”讀書馬虎的句段,理解重點詞“囫圇吞棗”與“張冠李戴”,用“因果關系”的句式說說兩者的關系,可加入對自己讀書的實際情況談。
⑶ 若換成你是伯父,你會作如何批評?伯父呢?你能根據伯父的神態語言來想象一下他當時的心理活動嗎?
再次讀伯父的話,你會怎么讀呢?
自由練讀,指名讀,評價再指名讀,齊讀,師生對讀。
⑷ 過渡:
伯父就是這樣一個人,批評教育孩子也考慮到孩子的自尊,與傳統的壓制孩子那種粗暴簡單的手段完全兩樣,真是細微之處總關情!難怪在侄女心中伯父的形象便是(學生讀中心句) 。
2、談“碰壁”:
⑴ 師生互換角色,結合提示語中的神態表情讀兩遍對話,邊讀邊深入想象伯父與“我”在對話時的心理活動。
、啤⌒〗M再分角色讀,結合神態動作讀,無提示語處合理添加,其心理活動作為旁白加入讀。
⑶ 指名分角色讀后,學生評價;師請生與其配合讀,穿插伯父、“我”及旁觀者的心理活動讀,充分感受伯父對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治的不滿與憤慨之情。
。ㄟm當加入當時時代背景的介紹。)
、取↓R讀小結過渡:魯迅先生是個愛憎分明的人,他用手中的筆作一桿犀利的槍不斷討伐著這個令他痛恨的黑暗的社會,也許不斷碰壁,倍受迫害,但他從來沒有考慮過自己個人的安危,更讓人感受到他“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高貴品質!
3、救護車夫:
、拧∧x,找出自己最受感動的句段反復讀,說說自己受感動的原因。
⑵ 指名讀“救護車夫”的動作的句子,出示句子,說明原因,其他學生不斷補充。再讀。
、恰∪糁粣圻@勞苦大眾中的一員,就不會受到這么多人的愛戴了。先生始終懷著一種深切的同情,因此在救護車夫后他的神情變得嚴肅了,這種“嚴肅”中包含有多少復雜情感的變化!你能說說這些復雜的情感是哪些嗎?又是怎么樣產生的呢?
指名讀句子,說情感。
評價補充,再讀。
齊讀小結過渡:
恨得深,也愛得切。《壬欠N“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對勞苦大眾的愛如一個輻射源,不斷地向四周輻射著,其光輝照耀著身邊的每一個人。
4、阿三的懷念:
、拧∮懈星榈刈x文,用一句話概括。
⑵ 讀最讓你感動的句段:
自由練讀
指名讀說理由
齊讀。
⑶ 阿三的話更讓我們感受到了(齊讀最后一句話)。
。ㄔ诔醪礁形蛳壬钠焚|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在情境中聯系上下文讀懂先生的“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受人愛戴的原因,并寓朗讀訓練于每個環節中,有默讀、有精讀、有略讀、有跳讀,更有想象讀,使孩子們在反復朗讀與品味的過程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深入到作者的心中,深入到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中,使先生的形象不再單薄,而是在朗讀與合理的想象中逐漸變得豐滿高大起來,直到成為一座豐碑矗立在孩子們的心中。)
四、總結中心,拓展閱讀,升華“愛戴”
1、學到這兒,你們能用一個詞語或一個句子概括對先生的了解嗎?
(逐一指名說。)
2、你們還想了解魯迅先生如何關愛別人的嗎?
(教師發放課外資料,要求大家速讀資料,從中找出能充分反映魯迅先生“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的句段,然后以“先生,我想對您說……”的形式交流讀后感 。)
3、若被救護的車夫和阿三也來到靈堂,他們又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4、讓我們全體起立,共同在誦讀中銘記這句話,以作自己人生的標尺吧!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設計 篇10
呂 敏
教學目標 :
1、初步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專心致志,邊讀邊想,做好記號和學以致用。
2、學習課文二~五段,理解課文中的重點句。
3、理解通過幾件具體的事例反映人物高貴品質的寫作方法。
4、初步了解魯迅先生是一位關心、愛護青少年,熱愛勞動人民,憎恨反動勢力,深受受人民群眾愛戴的人。感受他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質。
重點:學習課文二~五段,理解文中的重點句,體會人物的思想品質,激發學生對魯迅的愛戴之情。
難點:理解文中的重點句,并掌握通過幾件典型事例來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質的寫作方法。
教學過程 :
一、復習回顧:
上節課,我們已學習了課文的第一段,初步了解了魯迅先生的為人,今天,我們再次以沉痛的心情走進萬國殯儀館的禮堂,吊唁這位偉人。請大家一起有感情地朗讀第一段。
生:齊讀。
師:(順著生的朗讀),淚水模糊了我的雙眼,伯父在世時的情景重又浮現在我的腦海。
二、學習第四段:
a) 請看(出示幻燈),這是“我”回憶的哪件事?(救護車夫)。
b) 下面請聽“救護車夫”的課文錄音,邊聽邊想,從這件事中可以看出魯迅是個怎樣的人?(同情人民)(板書)
c) 你從哪里可以看出魯迅是一位同情關心勞動人民的人?
重點學習:他們把那個拉車的扶上車子,一個蹲著,一個半跪著,爸爸拿鑷子給那個拉車的夾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給他洗干凈。他們又給他敷上藥,扎好繃帶。(幻燈出示)
① 老師請一位同學把它讀一遍。
② 想想這段話是從哪方面來進行描寫的?
、 請大家在書本上圈出表示動作的詞。(一名同學圈在投影片上)。
、 我們一起把這段話朗讀一遍,體會這一連串動詞的用法。
、 從這里我們知道了可以通過人物的動作描寫來反映人物的品質。(板書動作)
還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魯迅是一個同情、關心勞苦大眾的人?
1. 學習“他的臉上不再有那種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變得那么嚴肅。他沒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頭上,半天沒動,最后深深地嘆了一口氣。(幻燈出示)
2.你準備抓住哪些重點詞語來理解?說說你的理解。
3.這一段話是從哪方面來進行描寫的?從這里我們知道了可以通過人物神情的描寫來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質.(神情)(板書)
4. 我們一起把這段話讀一遍.
師:(小結)這樣一位關心、同情勞動人民的伯父去世了,我再也見不到他的面了,請同學們回到現實,再來讀一讀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話,體會作者當時的心情. (生齊讀).
三、學習第三段。
1、淚水再次模糊了我的雙眼。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邊讀邊想,“談碰壁”這件事反映了魯迅怎樣的品質?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a) 生:憎恨黑暗。(板書)
b) 重點學習:“你想,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出示幻燈)。
A:四周圍黑洞洞的是指什么?碰壁指什么?
B:你能把整句話的含義連起來說嗎?
C:生齊讀。
2、這一段,是通過什么來描寫人物的品質的?(對話)(板書)。
3、請各自找一位同學進行分角色的對話朗讀,待會兒請兩位讀得最好的同學來表演。
4、師:可是現在,這樣一位風趣、幽默的伯父不在了,我再也見不到他的面了,我再也聽不到他的聲音了,請大家再讀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話,把你此時的感受通過聲音表達出來。
齊讀。
四:學習二、五段:
1、魯迅的感人事例,何止這兩個。下面請采用剛才學習三、四段的方面來學習二、五段(出示小黑板)。
一、讀悟品質;二、讀學寫法;三、讀抒情感。
2、請喜歡第二段的精讀第二段,喜歡第五段的精讀第五段。
。ê昧说耐瑢W可找個同學交流)。
3、有把握的可上黑板模仿老師的板書進行板書。
4、小結:板書。
5、“談碰壁”中哪句話值得大家進行研讀?
a)出示:“伯父摸著胡子,笑了笑說:‘哈哈還是我的記性好!犃瞬高@句話,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罵還難受!
b)說說你是怎樣來理解這句話的?
c)齊讀。
6、我們一起把他人轉述的那部分內容朗讀一遍。
7、感情升華:
師:是啊,就是這樣一位伯父,可是他總是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現在他永遠永遠地離開了我;我再也見不到他的面了,我再也聽不到他的聲音了,我再也得不到他的愛撫了……我的眼淚不斷地大顆顆地掉下來。我們再來讀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話,把你現在的感受再次通過聲音表達出來。
生:齊讀。
五、小結:
今天,我們在清明節的前夕一起來學習這篇課文,以表達我們對魯迅先生誕辰120周年的紀念和對偉人魯迅的深切哀悼,讓我們一起對這位偉人深深地鞠一個躬吧?
六、作業 :(出示燈片)
自由選擇其中一題完成。
1、用“扶、蹲、半跪、夾出、洗、敷、扎”這些動詞寫一段話。
2、選文中的一件事,演一個課本劇。
3、把車夫“飽經風霜”的臉刻畫下來。
4、閱讀有關介紹魯迅的一本書或他寫的一部作品!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要求:
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魯迅先生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的少的高貴品質.
2、練習概括課文中心思想.
3、學習本課生字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與段之間內容上的聯系,練習概括中心思想.
教學難點 :體會伯父說的含義深刻的話語。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學習生字新詞。
2、了解魯迅其人。
3、了解人們對魯迅的懷念。
教學過程 :
一、揭示課題:
1、板書課題: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2、介紹作者.
作者是周曄,魯迅先生的侄女.本文是周曄在魯迅先生逝世九周年也就是1945年寫的回憶文章,記錄了魯迅晚年的幾件事.
3、看題目,為什么作者稱了“伯父”還稱“先生”?
“伯父”點明了作者和魯迅的特殊親屬關系.
“先生”則是全社會對魯迅的敬稱.這兩者并列,使之既是具對親屬懷念,又是對魯迅崇敬的感情.
二、逐段閱讀課文,講講每段的段意,并加小標題.
“深切的懷念”第一段:魯迅先生逝世后,人們沉痛地悼念他.
“談論《水滸傳》”第二段:魯迅先生教育“我”認真讀書.
“笑談“碰壁””第三段:魯迅先生以“碰壁”為比喻抨擊舊社會.
“救助車夫”第四段:魯迅先生熱情救護和幫助車夫.
“關心女傭”第五段:魯迅先生關心女傭阿三.
三、讀第一段,思考并討論.
1、人民群眾崇敬和愛戴魯迅先生表現在哪些方面?
(①參加追悼念的人多;②送來的花圈挽聯多;③送花圈挽聯的有各種各樣的人.)
2、什么事使“我”驚異?
(看到伯父受到這么多的人的崇敬和愛戴,感到伯父跟一般人的伯父不一樣,是一位深受人們愛戴的伯父的事.)
3、小結: 這段講了人民群眾崇敬和愛戴魯迅先生,引起了“我”的深思,更激起“我”對伯父的懷念.
四、學習第二段,討論.
1、我是怎樣讀《水滸傳》,結果如何?
“囫圇吞棗”什么意思?伯父問的時候.“我”就張冠李戴亂說一氣.“張冠李戴”什么意思?
2、伯父聽了“我”的回答,怎么說?伯父的年紀比“我”大,為什么記性反而比“我”好呢?
(魯迅先生之所以“記性好”,是因為他讀書,而“我”并不是記性差,主要是讀書馬馬虎虎)
馬馬虎虎(反義詞)→認認真真
3、為什么“我”聽了伯父的話會“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還難受”?
(伯父年紀這么大學習還非常認真,對學過的知識記得牢,自己與伯父對比,學習太馬虎了,找到了自己的差距,同時也認識到伯父的話是對自己學習態度婉轉的批評,所以……)
4、臨走的時候魯迅為什么送作者兩本書?
(勉勵作者要認真讀書)
5、這個小故事反映了魯迅先生什么品質?
小結:這個小故事講魯迅跟“我”談《水滸傳》從中啟發教育“我”要讀書,反應了(對待學習認真嚴肅,關心下一代)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內容。
2、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
3、體會文章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學習第三段,思考并討論.
1、什么叫“恍然大悟”?“我”當時有沒有真的“恍然大悟”?從哪里看出來?
(作者年輕小,不魯迅先生話的含義)
2、在座的人為什么哈哈大笑?
(作者天真無知,把伯父的話錯了,在座的人為她天真,幼稚的解說而感支好笑)
3、引導學生理解“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
(“四周黑洞洞的”是說舊社會的黑暗;“容易碰壁”說明革命者隨時都會遭到迫害.魯迅先生在舊社會經常碰壁,說明受迫害.魯迅先生在舊社會經常碰壁,說明受迫害很深.這個句子用反問和比喻的手法,既真實生活在反映了舊社會人民沒有絲毫的自由,革命者處處遭受迫害的社會現實,又表現了魯迅先生幽默的性格和勇于跟黑暗勢力進行斗爭,不怕挫折的樂面主義精神.)
4、作者回憶了這個小故事是想說明什么?
二、學習第四段,討論:
1、畫出描寫車夫傷勢嚴重的句子,讀一讀,并議一議,這么冷的天,那位拉車的怎么能光著腳拉著車在路上跑呢?
(“坐在地上呻吟,車子扔在一邊”、“兩只手……”、“地上淌著一灘血”、“臉上現出難以忍受的痛苦”.車夫家里窮,連一雙鞋都買不起.天氣那么冷還在拉車,說明他要拼命掙錢養家糊口.車夫的處境的舊社會勞動人民悲慘生活的一個縮影)
2、伯父他們是怎樣救助車夫的?找出一系列不示動作的詞.這些詞表示魯迅什么感情?
(“扶上”、“蹲著”、“半跪著”、“夾出”、“洗”、“敷上”、“扎好”、“掏出”、“給”表達了他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關懷)
3、事后魯迅先生為什么臉變得“那么嚴肅”、“最后深深地嘆了一口氣”?
(臉變得嚴肅是因為想到車夫在那樣嚴寒的天氣里還光著腳拉車,受了傷也沒錢治,這是黑暗的舊社會造成的.他無法控制自己對舊社會憎惡的思想感情.“吧一口氣”是對在舊社會苦難中掙扎的勞動人民的同情和對給勞動人民造成如此痛苦的黑暗社會的憎恨.)
4、小結:這個故事講魯迅先生熱情救護和幫助受傷車夫,表達了他對勞動人民深切同情和對舊社會的憎恨.
三、學習第五段.
1、魯迅先生是怎樣關心女傭阿三的?又是怎樣對待自己的?
(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
2、齊讀最后一小節,這一節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既是對開頭照應,又是全文中心句,點明中心作用)
板書設計 :
18、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魯迅其人
他的事跡
他的品格
作業 設計:
一、抄詞.
追悼 正月 愛撫 逝世 搞不清楚 張冠李戴
愉快 碰壁 微弱 咳嗽 飽經風霜
二、把詞語補充完整.
張( )李( ) 囫圇( )( ) ( )然大( ) 三( )半( )
( )經風( ) ( )聲( )哭 難以( )受 接連不( )
三、閱讀句子并作答.
聽了伯父這句話,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罵還難受.
、盼闹小斑@句話”指:“___________________”
、七@句話表面在夸自己,實際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這句話體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葟拇艘院,我_________________.這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
、伞拔摇甭犃诉@句話,為什么比挨打挨罵還難受?
2、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
⑴“四周圍黑洞洞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啤芭霰凇敝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沁@句話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冗@句是_____句,改為陳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蛇@段話表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會兒,就跟伯父拿了藥和紗布來……扎好繃帶.
、胚@片段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票径沃杏昧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七個動作詞.
⑶這段話說明魯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按課文內容填空.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一篇寫__的文章.通過作者回憶的四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說明魯迅是個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表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設計 篇12
一、教學目標:
1.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遺體、挽聯、致敬”等詞語。
2.學習生字詞,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3.通過具體事例來悟出魯迅先生愛憎分明,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高貴品質,練習給各段加小標題,培養綜合概括能力。
4.理解五段課文之間的聯系,培養學生分析理解的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意思。
三、教學準備:課前收集關于魯迅先生的資料,知道魯迅先生是一個了不起的偉人。
四、教學相關資源:小黑板或課件
五、課時安排:三課時
第一、三課時(略)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救護車夫”和“關心女傭”兩部分。
教學重點、難點:體會深刻的句子含義。
教學過程:
一、真情回憶,感受魯迅對孩子們的關愛。
1.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到魯迅先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生1:魯迅先生是一個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人。
生2:是一個說話含蓄、幽默,教育孩子很講究方法的人。
2.當小周曄想到再也無法享受伯父的至愛關懷了,怎能不萬分悲痛呢。ǔ鍪拘『诎1)
我呆呆地望著來來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遠見不到伯父的面了,聽不到他的聲音了,也得不到他的愛撫了,淚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來。
。▽W生齊讀這句話。)
3.站在伯父的靈柩前,小周曄痛哭流涕,她可能會想起些什么呢?(學生想象)
生1:周曄會想到曾經和伯父相處的那些美好的日子。
生2:小周曄會想起伯父以前送給她的兩本書——《表》和《小約翰》。
師:《表》和《小約翰》這兩本書,是魯迅先生在百忙之中為少年兒童翻譯的讀物。他時刻想著“幫幫孩子”、“救救孩子”、“能為孩子做點什么”。他把愛給予了每一個需要關愛的孩子。如今,孩子們失掉了一個愛護他們的老人,怎能不傷心落淚呢?在當時,有一名青年,名叫巴金,他為我們記錄下了一些永遠不能忘記的事情:(出示小黑板2)
一群小學生恭敬地排成前后兩列,一齊抬起頭,癡癡地望著那張放大的照片。忽然一個年紀較大的孩子埋下頭低聲哭了起來,其余的孩子馬上低下頭來小聲抽噎著。
(指名讀、體會小聲抽噎的意思,齊讀這段話。)
二、救護車夫,感受魯迅對勞動人民的愛憐。
1.師:是啊,曾經得到過魯迅先生幫助的孩子們不會忘記他。那么,除了孩子們,還有哪些人也曾經得到過魯迅先生的愛呢?請同學們打開書本83頁,自由朗讀《救助車夫》這一部分。
2.請把最讓你感動的句子用波浪線畫出來,并寫出你的感受。(學生讀課文,邊讀邊畫)
3.指生交流。
生:第18段最讓我感動。
師:請你讀出來。(出示小黑板3)生讀“爸爸跑到伯父家里……扎好繃帶”這段。
4.指生談自己讀了這一段的體會。
師:還有什么地方讓你感動?
生:魯迅先生給車夫包扎好傷口后,還送給他一些錢和剩下沒用完的藥,也讓我很感動。
5.課文中的插圖描繪了魯迅先生救助車夫的那一幕,請看圖說說魯迅先生的哪個動作最能打動你?(生交流)
生:“半跪”這個動作讓我感動,然后引導咀嚼“半跪”。
師:引導學生看課文84頁插圖。畫面中半跪著的正是魯迅先生。
師:魯迅先生小心翼翼地夾著、一點一點地洗著、輕輕地敷著、一圈一圈地包扎著……我們真切地感覺到在這凄風冷雨中,魯迅先生就這樣半跪了很久、很久。請大家快速找一找,課文中的哪些文字中能證明先生就這樣半跪了很長一段時間。(生尋找后交流:小周曄手和腳都麻木了。)
師:在那個凄冷的傍晚,難道發現這位受傷的車夫的就只有魯迅先生他們嗎?
生:不,不是!
師:其他的人是怎么做的 ?
生:街上的人,他們都行色匆匆,視而不見,置之不理,歸心似箭。
師:而魯迅先生,就這樣“半跪”著救護這位車夫。這一舉動,印證了魯迅先生的一顆怎樣的心?
生1:憐愛之心。
生2:同情之心。
生3:關愛之心。
師:總之,一個字,印證了魯迅先生對勞苦大眾的“愛”。請大家帶著自己獨特的感受再讀讀這段話。(指名讀)
6.魯迅先生救助車夫的故事確實非常感動我們。如果請你把目光投向小周曄,還有什么地方使你的心為之一顫?請把它讀出來吧!
當學生讀到“這時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見……變得那么嚴肅……”這段時,(出示小黑板)
這時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見,而且現在也清清楚楚地記得,他的臉上不再有那種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變得那么嚴肅。他沒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頭上,半天沒動,最后深深地嘆了一口氣。
7.先讓學生說說體會,然后引導弄清兩個“清清楚楚”的含義。
這里連用了兩個“清清楚楚”,小周曄當時“清清楚楚”的是什么?
生:小周曄當時“清清楚楚”地看見伯父和爸爸救助車夫的親情景。
生:小周曄當時“清清楚楚”地記得伯父嚴肅的表情。
師:小周曄她“清清楚楚”的難道僅僅是伯父嚴肅的表情嗎?她“清清楚楚”的還有什么?
生:她還“清清楚楚”的感受到了伯父那顆對勞苦人民的憐愛之心,對舊社會的憎恨之心。
師:(指名讀、齊讀。)
9.師:就是這樣一位為勞苦大眾著想的魯迅先生走了。從此以后,勞苦人民再也得不到他的愛了,怎能不讓人落淚呢?在前來吊唁的人群中,出現了那位似曾相識的飽經風霜的面龐,他或許就是魯迅救助過的那位車夫。巴金為我們記錄了當時的情景。(出示小黑板4,師讀這段文字)
一位拉黃包車的青年人端端正正地立著,抬起他那飽經風霜的臉茫然地望了望前面,又低下頭,恭恭敬敬地行三鞠躬,幾顆淚珠從他那干涸的眼角滾落下來。
。ㄖ该x這句話。師引讀這句話。)
三、關心阿三,感受魯迅對身邊傭人的體貼。
1. 在“關心女傭”中,同樣有撥動你心弦的句子,誰來讀?
生:讀阿三說的一段話。
2. 顯然,女傭是在回味先生在世的時候,想著先生曾經給予她的關懷,她也暗自神傷。
生:讀這句話,并體會魯迅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品質。
四、拓展延伸,感受魯迅的高尚品質。
1.師:我們要感謝周曄,感謝巴金,他們為我們記下了這些永遠不能忘記的事情。作為一名熱血青年,巴金自己也深情地寫到:我的眼睛是不會受騙的,我的耳朵是不會誤聽的,像這樣的哭聲我每天至少要聽到好多次,我的眼淚也常常被它引出來。正如周曄在課文最后所寫:的確,伯父就是這樣一個人,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所以他才得到那么多人的愛戴。
2、學生齊讀課文最后一句話。
板書設計: 18 我伯父魯迅先生
自己想得少,
為別人想得多。
對舊社會的憎恨之心,
對勞苦大眾的同情之心。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設計 篇13
設計理念
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竭力培養學生的能動性和自主性,為學生提供一個有利于溝通與合作的良好空間,學生在研讀過程中學會交流,并在欣賞自己的同時,學會欣賞別人。
教學目標
1、初步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2、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3、初步了解魯迅先生的崇高品質。
教學重點: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人物的思想品質,激發學生對魯迅的愛戴之情。
教學難點:體會“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聽寫導入
1、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課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我們先來聽寫幾個詞語:禮堂、追悼、失聲痛哭、驚異、愛戴、愛撫。
2、檢查。
二、提煉主題
1、過渡:同學們,你覺得這些詞語中哪個詞語與整篇課文的關系最密切?
2、從學生的回答中確定主題。
a、學生可能會回答:愛戴。這時教師評價:的確,人們愛戴魯迅先生這種情感貫穿了全文,值得研究。
b、學生可能會說:愛撫。這時教師評價:這是從另一個角度來反映魯迅先生的品質,也可以研究。
三、小組研讀
1、提出研讀要求。
、倌x課文,邊讀邊想哪里體現魯迅先生受人愛戴或“我”得到伯父的愛撫;
、诎涯愕母惺軐懺诰渥优赃;
、坌〗M成員之間交流一下。
2、小組研讀。
教師巡視,適時點撥。
a、發現有學生對“你想,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這句話理解有困難時,教師提供一份資料,學生結合資料內容展開討論,自悟內容。
b、發現有學生對理解“伯父嘆氣”一句話有困難時,教師點撥:人的行動往往是與他的內心有關的,伯父這一嘆氣,你能揣摩一下他的想法嗎?
c、發現有學生在研究“談水滸”這部分內容時,引導學生體會:“我”為什么比挨打挨罵還難受?
d、發現有學生在研究“關心女傭”時,引導學生理解:“他對自己的病一點兒也不在乎,倒常常勸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兒。”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四、反饋交流
1、交流從哪里看出魯迅先生確實值得愛戴。
a、有學生說從“你想,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這句話看出魯迅先生確確實實值得愛戴。教師點撥:既然魯迅先生想講的是自己常常遭到國民黨反動派的迫害,那為什么說鼻子被墻壁碰扁了?
b、有學生會說:因為“我”還小,聽不懂那么深奧的話,由此可以看出魯迅先生很幽默。
c、有學生說從“他們把那個拉車的扶上車子,一個蹲著,一個半跪著,爸爸拿鑷子給那個拉車的夾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給他洗干凈。他們又給他敷上藥,扎好繃帶”這句話看出魯迅先生確確實實值得愛戴。教師則點撥:表面看來,幫人包扎傷口是件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就在這件很平凡的小事上,卻能看出魯迅先生不平凡的思想品德。為什么這么說呢?請同學們想,魯迅先生當時的身份、地位是怎樣的?
d、學生討論后教師小結:魯迅先生和黃包車夫這兩個人的身份、地位這樣的懸殊,但魯迅先生給黃包車夫包扎傷口時,卻是那樣的精心,而且沒有一點架子!讓我們讀讀這兩句話。
e、學生朗讀。
f、抽三至五位學生讀。
g、過渡:魯迅先生是這么關心、同情勞動人民,因此得到那么多人的愛戴。
2、交流從哪里看出“我”得到伯父的愛撫。(略)
五、小結。
是呀,大家從“……”這幾句話中讀明白了魯迅先生是一個受人愛戴的人,(體現了課堂教學的隨機性,因為不可能每一個班級都剛好交流了三句或四句。) “我”得到了伯父的愛撫。課文當中還有好多內容可以看出魯迅的的確確是受人愛戴的,能夠使我們進一步看到魯迅是一個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人,咱們到下節課再來交流,好嗎?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設計 篇14
一、教學設計說明
本課教學采用反饋互動的備課思路,采用分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使合作學習的信息大容量、高頻率地在課內互動,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的思維在合作中碰撞,在互補互促中共同提高。
1.組內成員的互相合作。各小組成員按照學習程度進行搭配,使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共同提高,即每個人在教別人的同時,也能學到知識;向別人學習時也能教給別人知識。
2.小組之間的合作與競爭。通過小組之間的交流,擴大了信息量,拓展了合作的內涵。小組之間的合作更多地表現為一種競爭,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挖掘學生中蘊藏的巨大的學習潛力。
3.教師與學生的合作。教師與學生是平等關系,教師是學習的一員,在學習過程中充當參謀和指導者,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自主探索,自主發展。
本課教學分以下幾個部分。
第一課時:介紹魯迅的生平。初讀課文,理清層次。學習課文的一、二段,感受人民對魯迅的愛戴和魯迅先生對青少年的關心。
第二課時:繼續學習課文,進一步體會魯迅先生的高尚品質,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進行概括中心思想的初步訓練。
第三課時:概括段意,給各段列小標題。
本課教學以第二課時為主,內容是學習“談碰壁、救助車夫、關心女傭”三個故事,總結全文,概括中心。教學從整體入手,由復習舊知識引出全文的總領句:“為什么伯父會得到這么多人的愛戴”,用“讀書找疑——互相質疑——合作解疑”作為本課教學主線,旨在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輕聲讀“談碰壁”的故事,找出疑難,做出標記,使學生樂于探索。然后將不懂的問題在小組中提出來,向其他同學請教。經過小組討論篩選出有價值的問題,使學生善于探索。最后小組合作解疑,讓學生各抒己見,有否定,有補充,最終達到共識。
在各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老師巡回、深入各組,了解學情,參與學習。對好的見解及時表揚肯定,適時點撥,拓展思維,將學生的討論引向深入。
為了促進各組間的交流合作,請各組匯報學習收獲,談談提出了什么問題,是怎樣解決的。通過學習三個故事,使學生感受到魯迅愛憎分明的情感,從而在心中樹立起魯迅先生“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偉大形象,涌起無限愛戴之情。揭示出魯迅“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偉大人格,總結全文,照應開頭,給學生留下完整清晰的印象。至此學生自然理解了魯迅逝世時人們的悲痛心情,再讀第一段就能入情入境,升華情感,在讀中領悟中心。最后落實單元訓練重點,讓學生概括中心思想。為了突出分課時教學的延續性,保持學生學習的興趣,板書有意留有空缺,空缺之處正是下節課的學習內容,即給幾個故事列小標題,到時板書由學生補充完整,便于學生繼續探索。
二、教學實錄與評析(第二課時)
片斷一: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18課《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課文的第一段,知道作者驚異那么多人來悼念她的伯父,由此產生了一個疑問,是什么疑問?
生:為什么伯父會得到那么多人的愛戴(板書:為什么得到愛戴)
。酆喚毜奶釂枺瑢⒌谝徽n時所學內容和本節課要學的內容緊緊聯系起來,體現系統性。這種開門見山的方式很直接進入教學。]
師:帶著這個問題,各小組合作學習。讀懂了課文中第一個故事,從中可以看出魯迅先生怎么樣?
生:從中可以看出魯迅先生關心青少年。
師打出投影片:學習方法:讀書找疑-互相質疑-合作解疑
。勖鞔_交待了本節課學習的方法是繼續“合作學習”,并出示學習方法提示,這既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教給了學生自能讀書的具體方法。到位的學法指導對小學生是十分重要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師:上節課我們用以上方法進行學習,同學們學得很好。這節課我們仍然用這些方法學習,深入探究為什么魯迅先生得到這么多人的愛戴。請同學們在小組中各自輕聲讀伯父和“我”談碰壁的故事,一邊讀一邊劃出不理解的問題。
。▽W生讀書找疑,用筆勾畫,教師深入各小組參與小組學習,了解學生質疑的情況,指導學生篩選出有價值的問題,摒除一些質量不高、意義不大的問題。)
師:同學們在讀書時找到了不理解的問題,現在請你們把不懂的問題在小組中提出來,請教其他同學!
[分組學習的關鍵體現在“合作”上,充分讓孩子們相互討論,相互幫助,相互啟發,真正收到“合作”的效果,而不是形式上的“合作”。老師充分讓孩子們在小組中展示聰明才智,是相信學生的表現。教師也參與到小組之中,體現了師生之間的平等合作關系。]
片斷二:
師:現在我們集中交流。請各小組匯報一下你們的學習收獲。
生:(第五組代表)我們小組在學習過程中提出“那怎么——”一句中的破折號表示什么意思。經過討論,我們理解到破折號一般是在疑問和答案之間用的一種標點。作者聽伯父說他從前鼻子也是又高又直的,就問那怎么現在鼻子又扁又平,后面用了破折號,下面是伯父的解疑,這個破折號表示疑問。
生:(第六組甲生)我們小組不理解“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并提出作者聽了伯父的話真的恍然大悟了嗎經過討論,現在我們明白了“恍然大悟”的意思是一下子明白過來。
師:你們用什么方法理解這個詞的意思的呢
生:(第六組乙生)通過查字典理解的。我們又理解了作者不是真的恍然大悟,因為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來,作者以為伯父的鼻子一定是碰壁碰扁了。
。垡驗闊崃业挠懻,兒童的主動性得到充分的發揮,思維活躍了起來,對問題做了深入切磋,提高了理解語言文字的能力。議論紛紛是學生做學習主人的一種表現,也是體現合作學習的重要形式。]
生:(第三組甲生)我們組提出的問題是:“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這句話是什么意思經過討論我們理解“黑洞洞”指舊社會黑暗的一面。
生:(第三組乙生)“碰壁”可能指魯迅先生受到迫害。
師:看來同學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別組的同學也提出不理解這句話。(投影片:“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引導學生思考這句話表面上是什么意思。)
生:四周圍很黑,沒有燈光,所以就碰到墻壁了。
師:魯迅先生的鼻子真的是被墻壁碰扁的嗎
生:不是。
師:顯然,這句話另有所指,有著深刻的意思。
生:我知道“黑洞洞”的意思,在暗無天日的舊社會,人民失去了自由,過著悲慘的生活,“黑洞洞”指的就是黑暗的社會現實。
師:我也來補充一點。魯迅先生面對斗爭中的挫折毫不畏懼,冒著生命危險先后用一百多個筆名發表文章,和敵人展開巧妙的斗爭。他不僅是一個文學家,還是個偉大的革命家,F在我們知道了魯迅先生借談碰壁來——
生。号険襞f社會。
片斷三:
師:這個單元的讀寫訓練重點是概括課文的中心思想。你們讀的這段話就是課文的中心思想。魯迅先生雖然去世了,可他永遠活在我們心里。他的精神不死,他的靈魂永生,讓我們像他一樣,做一個——
生:(齊)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人。
師:黑板上的空白處是我們下一節課的學習內容。下節課我們練習給四個故事加小標題,到時同學們將板書補充完整。
附板書:
1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
為什么得到愛戴?為自已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設計 篇15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
《新課程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老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而學生則處于教學的主體地位。由此可見,在課堂上,教師要把握好這個“導”字,也就是在課堂上教師不再只一個傳遞信息、講書本知識復制給學生的人,而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促進者。于是,教師在課堂中恰到好處的運用點撥教學,優化教學效果顯得尤為重要。
這篇課文是周曄寫的回憶伯父的紀念性文章,通過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生前給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幾件事,說明魯迅先生是一個愛憎分明,(熱愛勞動人民;憎恨黑暗的社會)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人。文中有許多重點的句子在教學時要注意點撥學生理解。
這時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見,而且現在也清清楚楚地記得,他的臉上不再有那種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變得那么嚴肅。他沒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頭上,半天沒動,最后深深地嘆了一口氣。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這個重點句的含義,我主要采用了讓學生揣摩魯迅先生的內心的心理活動的教學方法,來幫助學生體悟魯迅先生看到了舊社會的罪惡,他無法控制對它的憎惡之情而怒形于色。
1、先讓學生說說體會,然后引導咀嚼兩個“清清楚楚”: 這里連用了兩個“清清楚楚”,小周曄當時“清清楚楚”的是什么?(伯父的面龐)
2、還記得上節課,在“趣談《水滸》”“笑談碰壁”中,魯迅先生是如坐春風、談笑風生,現在為什么變得那么嚴肅了呢?(學生談感受)此刻,魯迅先生可能在心里想些什么?
生:這位車夫冒著嚴寒出來拉車,家庭生活是多么困苦。
生:這都是社會的黑暗造成的。
生:現在的社會怎么這么黑暗呢?
生:現在的社會這么黑暗,不知道以后我的孩子還會不會生活在這樣的社會里?
從學生的回答中,不難看出,學生的思維受到了局限,這時,如果教師不作適當的點撥,學生的理解就只能在這里停滯不前了。于是,我就順勢做了引導:從你課前收集到的資料中,你一定對魯迅有了很深的認識,你覺得在面對舊社會的黑暗時,魯迅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
生:他是一位戰士。
生:他用筆寫文章來和反動勢力做斗爭。
師:對。他是一個積極斗爭的。即使“碰壁”了也不放棄希望的人。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在此時此刻,他回想些什么?
學生再思考,再發言。
生:從他的嘆聲中,我想象魯迅先生可能想:唉,我這一輩子還沒有完成我的事業。只有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生:他想,我們應該怎樣把這個黑暗的社會推翻呢?
生:他想,我們老一輩沒有推翻舊社會,一定要教育下一代,把革命進行到底。
生:他想,我們決不能再讓下一代過這種痛苦生活了。
生:他想,這個社會太黑暗了,下一代將來一定要推翻這個腐敗無能的政府。
生:他想,我已經老了,希望寄托在這些娃娃身上,你們一定要好好學習!
葉圣陶說過:“所謂教師之主導作用,蓋在善于引導啟迪,使學生自奮其力,自孜其如,非謂教師滔滔講說,學生默默聆聽”、“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
課堂點撥關鍵是教師能明察學生思維的火花,及時加一把火。學生在遇到疑難、把握不準時,教師及時指點思考分析的途徑,撥通知識理解上的關卡,撥繁為簡,化難為易,使學生的研討活動得以繼續進行。適時點撥還包括在學生思維誤入歧途時,教師迅速捕捉,作為新的教學內容,憑機智的點撥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設計 篇16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
浙江省杭州市長壽橋小學 鄭錦杭
執教《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時,我遇到了以下問題:
1、教學應當是“預設與生成相益得彰”的:
但在教學中,我只顧著講教學設計步步為營地進行實施,對教學現場學生提出的一些疑問,以及產生的認識和感悟,沒有做到及時捕捉,只是輕描淡寫、蜻蜓點水地點到,甚至忽略不計,沒有使之成為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基礎,更沒有被用作新的生成資源。
2、“魯迅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這個問題,由于學生基礎的差異,知識水平和思考角度不同,對于這個問題的感悟也就處在不同的層次上,但是,我拘泥于尋求惟一的答案——魯迅先生是一個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人,缺乏敏銳的洞察和不失時機地充分利用,沒有真正把“以學生為本”的理念落實到教學行動中去。
因為上述原因,本課的教學顯得教條而不靈動。
其實,課堂上即時呈現的動態生成資源是格外可貴的,因為它反映了學生學習的需要。在以上的生成資源面前,倘若能及時調整教學預設,根據學生的不同感悟,組織教學,學生不才能不但讀懂、悟透,而且更有興趣,課堂也會更有活力,更具生命氣息。
教學是一門藝術,它永遠需要教師不斷提高應變能力,鍛煉教學智慧,增強教學技藝和魅力。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
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巴曹鎮第二小學 林圣雷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一篇精讀課文。作者通過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幾件事,告訴我們伯父是一個愛憎分明、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達了對伯父深切的敬愛之情。
在備課時,我把教學重點放在引導學生通過抓住含義深刻的句子進行領悟的方式,理解并感悟魯迅先生的高尚品質,之后通過美讀表達人們對魯迅先生的崇敬和愛戴之情。
通過隨后的課堂實踐,尤其是第二課時的教學,還是發現了諸多不足之處,總結如下:
首先,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因為沒有研透教材,所以我在授課時對于課文二三部分的講解過于簡單化,沒有將內容講透,沒有引導學生根據問題找出相關語句進行體會理解。表現為:教師的點撥過于直接,講得過多,啟發孩子的太少,甚至擔心孩子回答不上來而直接引出答案,這樣一來,使學生的思維拘泥與一個狹窄的范圍內,不利于其長遠的發展:另外,問題的設置也不夠細致到位,不能契合孩子的思維模式與思維習慣,因此,造成課堂看似熱鬧,實際上許多孩子的思維沒有得到激發而呆坐在那的情況出現。
今后,要改變對答式的課堂教學模式,多引導學生根據閱讀自己發現問題,找出答案,學生之間開展互說互評。答案模式也可多樣化,拓寬多樣化思維,不必拘泥于課本上的答案。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
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區白沙小學 黃自生
本課的講授有以下幾個反思:
1、遵循常規,教中求變:
課堂教學的過程是有常規可循的,但方式方法不必固守一律,可以多種多樣,要因不同教材、不同教學要求、不同教學對象而有所變化。這是在教學實踐中常中求變的一個可貴的創造!段业牟隔斞赶壬饭卜治宥,我不是按照傳統的教學程式,由課文開頭向末尾講,而是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先講二到五段(二、三段已在上一課時講完),最后再講第一段。這樣由"因"推出"果",很巧妙地將部分和整體有機地銜接起來,整個教學過程重點突出,安排緊湊,氣氛活躍,效果顯著。
2、既重文字,又抓思想:
在本節課里,我對課文中的基礎知識字斟句酌,從不放過。如對第三段開頭兩句話的歸納棗時間、風勢、天色、行人以及寒冷的程度;對“淌”“流” “滴”等詞語的辨析比較;對“扶、蹲、跪、來、洗、敷、扎”等動詞的推敲,無不精雕細鏤。更可貴的是,在語言文字的講解過程中,啟發學生進一步認識到魯迅先生“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高貴品質,從而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我這樣做,包含著幾層意思:一是從誘發感知入手,啟發學生的認識;二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促使學生將認識在實踐中具體體現。這兩層意思又都緊密地聯系語言文字訓練,既提高學生的認識,受到思想教育,又鍛煉了語文能力,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水平。
3、創設情境,豐富想象:
創設情境,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心境,體會作品的意境,深刻地理解課文。在本節課里,我結合課文娓娓地創設了一段黃包車夫在嚴寒的黃昏拉客覓食的凄慘情境,使學生如聞共聲、如臨其境,引起了感情的共鳴,收到了應有的效果。想象力是學生智力中一種很重要的能力,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而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蔽以谥v課中,把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作為一件大事來抓。
其作法是:
1、運用插圖,啟發想象;
2、結合課文、展開想象;
3、延伸情節,豐富想象。
在本節課,我結合課文,引導學生想象魯迅先生可能會回答的話,既幫助學生悟出課文的真諦、又使學生從中受到生動活潑的思想教育。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后反思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市第十小學 仙冬玲
通過執教《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現將教后反思如下:
1、 我在授課時由于心情過于著急,因而給學生提問不夠清楚,致使學生回答問題不到位;
2、 我本來是想采取“先扶后放”的方法來學習本課,但是在我扶的過程中,卻把學習第一件事的方法一同打包撂給學生,從而使每步學習方法沒有很好地滲透到“笑談《水滸傳》”這件事當中,為學生學習下文沒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3、 上完本課,我發現我自己過于粗線條,對學生回答問題時的錯字沒有及時指出,還如對學生回答問題的正確與否沒有作出正確、中肯的評價。
總之,上完這節課,我對自己也有了新的認識和評價,在今后的工作學習中,我回揚長避短,再接再厲,努力使自己成長為創新型教師。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設計 篇17
教學要求:
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魯迅先生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的少的高貴品質.
2、練習概括課文中心思想.
3、學習本課生字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與段之間內容上的聯系,練習概括中心思想.
教學難點 :體會伯父說的含義深刻的話語。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學習生字新詞。
2、了解魯迅其人。
3、了解人們對魯迅的懷念。
教學過程 :
一、揭示課題:
1、板書課題: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2、介紹作者.
作者是周曄,魯迅先生的侄女.本文是周曄在魯迅先生逝世九周年也就是1945年寫的回憶文章,記錄了魯迅晚年的幾件事.
3、看題目,為什么作者稱了“伯父”還稱“先生”?
“伯父”點明了作者和魯迅的特殊親屬關系.
“先生”則是全社會對魯迅的敬稱.這兩者并列,使之既是具對親屬懷念,又是對魯迅崇敬的感情.
二、逐段閱讀課文,講講每段的段意,并加小標題.
“深切的懷念”第一段:魯迅先生逝世后,人們沉痛地悼念他.
“談論《水滸傳》”第二段:魯迅先生教育“我”認真讀書.
“笑談“碰壁””第三段:魯迅先生以“碰壁”為比喻抨擊舊社會.
“救助車夫”第四段:魯迅先生熱情救護和幫助車夫.
“關心女傭”第五段:魯迅先生關心女傭阿三.
三、讀第一段,思考并討論.
1、人民群眾崇敬和愛戴魯迅先生表現在哪些方面?
(①參加追悼念的人多;②送來的花圈挽聯多;③送花圈挽聯的有各種各樣的人.)
2、什么事使“我”驚異?
(看到伯父受到這么多的人的崇敬和愛戴,感到伯父跟一般人的伯父不一樣,是一位深受人們愛戴的伯父的事.)
3、小結: 這段講了人民群眾崇敬和愛戴魯迅先生,引起了“我”的深思,更激起“我”對伯父的懷念.
四、學習第二段,討論.
1、我是怎樣讀《水滸傳》,結果如何?
“囫圇吞棗”什么意思?伯父問的時候.“我”就張冠李戴亂說一氣.“張冠李戴”什么意思?
2、伯父聽了“我”的回答,怎么說?伯父的年紀比“我”大,為什么記性反而比“我”好呢?
(魯迅先生之所以“記性好”,是因為他讀書,而“我”并不是記性差,主要是讀書馬馬虎虎)
馬馬虎虎(反義詞)→認認真真
3、為什么“我”聽了伯父的話會“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還難受”?
(伯父年紀這么大學習還非常認真,對學過的知識記得牢,自己與伯父對比,學習太馬虎了,找到了自己的差距,同時也認識到伯父的話是對自己學習態度婉轉的批評,所以……)
4、臨走的時候魯迅為什么送作者兩本書?
(勉勵作者要認真讀書)
5、這個小故事反映了魯迅先生什么品質?
小結:這個小故事講魯迅跟“我”談《水滸傳》從中啟發教育“我”要讀書,反應了(對待學習認真嚴肅,關心下一代)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內容。
2、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
3、體會文章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學習第三段,思考并討論.
1、什么叫“恍然大悟”?“我”當時有沒有真的“恍然大悟”?從哪里看出來?
(作者年輕小,不魯迅先生話的含義)
2、在座的人為什么哈哈大笑?
(作者天真無知,把伯父的話錯了,在座的人為她天真,幼稚的解說而感支好笑)
3、引導學生理解“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
(“四周黑洞洞的”是說舊社會的黑暗;“容易碰壁”說明革命者隨時都會遭到迫害.魯迅先生在舊社會經常碰壁,說明受迫害.魯迅先生在舊社會經常碰壁,說明受迫害很深.這個句子用反問和比喻的手法,既真實生活在反映了舊社會人民沒有絲毫的自由,革命者處處遭受迫害的社會現實,又表現了魯迅先生幽默的性格和勇于跟黑暗勢力進行斗爭,不怕挫折的樂面主義精神.)
4、作者回憶了這個小故事是想說明什么?
二、學習第四段,討論:
1、畫出描寫車夫傷勢嚴重的句子,讀一讀,并議一議,這么冷的天,那位拉車的怎么能光著腳拉著車在路上跑呢?
(“坐在地上呻吟,車子扔在一邊”、“兩只手……”、“地上淌著一灘血”、“臉上現出難以忍受的痛苦”.車夫家里窮,連一雙鞋都買不起.天氣那么冷還在拉車,說明他要拼命掙錢養家糊口.車夫的處境的舊社會勞動人民悲慘生活的一個縮影)
2、伯父他們是怎樣救助車夫的?找出一系列不示動作的詞.這些詞表示魯迅什么感情?
(“扶上”、“蹲著”、“半跪著”、“夾出”、“洗”、“敷上”、“扎好”、“掏出”、“給”表達了他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關懷)
3、事后魯迅先生為什么臉變得“那么嚴肅”、“最后深深地嘆了一口氣”?
(臉變得嚴肅是因為想到車夫在那樣嚴寒的天氣里還光著腳拉車,受了傷也沒錢治,這是黑暗的舊社會造成的.他無法控制自己對舊社會憎惡的思想感情.“吧一口氣”是對在舊社會苦難中掙扎的勞動人民的同情和對給勞動人民造成如此痛苦的黑暗社會的憎恨.)
4、小結:這個故事講魯迅先生熱情救護和幫助受傷車夫,表達了他對勞動人民深切同情和對舊社會的憎恨.
三、學習第五段.
1、魯迅先生是怎樣關心女傭阿三的?又是怎樣對待自己的?
(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
2、齊讀最后一小節,這一節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既是對開頭照應,又是全文中心句,點明中心作用)
板書設計 :
18、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魯迅其人
他的事跡
他的品格
作業 設計:
一、抄詞.
追悼 正月 愛撫 逝世 搞不清楚 張冠李戴
愉快 碰壁 微弱 咳嗽 飽經風霜
二、把詞語補充完整.
張( )李( ) 囫圇( )( ) ( )然大( ) 三( )半( )
( )經風( ) ( )聲( )哭 難以( )受 接連不( )
三、閱讀句子并作答.
聽了伯父這句話,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罵還難受.
⑴文中“這句話”指:“___________________”
⑵這句話表面在夸自己,實際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沁@句話體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從此以后,我_________________.這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
、伞拔摇甭犃诉@句話,為什么比挨打挨罵還難受?
2、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
、拧八闹車诙炊吹摹币馑际莀__________________.
⑵“碰壁”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這句話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冗@句是_____句,改為陳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這段話表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會兒,就跟伯父拿了藥和紗布來……扎好繃帶.
、胚@片段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票径沃杏昧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七個動作詞.
⑶這段話說明魯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按課文內容填空.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一篇寫__的文章.通過作者回憶的四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說明魯迅是個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表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設計 篇18
蔡元培認為:“最好使學生自己去研究,教員不講也可以,等學生實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課時,才去幫助他。”學生的學習過程只有通過親身體驗,才能最終有效地完成。因此,我對“先試后導,先學后教,師生互動,共同參與”的教學模式進行了研究。先試后導式學習是指教師在正確的教育觀指導下,運用情感的教學手段,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激發學生以主人翁的姿態主動去嘗試學習,探索知識、發現問題。然后就學生學習中發現的問題,師生互動,運用協作探討的方式,在情感的交流、思維的碰撞中解決問題,從而使學生獲得學習成功的快樂。
一、“自學存疑”,強調學生自學、自悟、自得,F代教學思想認為:教學過程要尊重學生的人格,相信學生的潛能,對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取得成功充滿信心。因此,在本堂課的教學中,我充分相信學生,讓學生自己嘗試實踐、依*自己的勞動,積極思考、大膽探索、發現知識。如:學習“談《水滸傳》”這一段,我是讓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讀一讀,找出最值得研究的詞語或句子,通過獨立思考或同桌或四人小組討論,研讀,然后匯報各自的研究成果和發現的問題,在這樣的一種學習氛圍中,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這種探究學習,既有個體的獨立鉆研,也有群體的討論切磋,在不斷的交流碰撞中,讓學生不斷地體驗到學習成功的快樂。
二、“質疑答題”,強調教師的點撥、點破、點化。 “質疑能問,已知知識大半。”對于學生學習探索中遇到的疑難問題,教師首先應組織學生討論,發揮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啟發、思維互補,盡可能使大多數學生的嘗試實踐取得成功。在教學“談‘碰壁’”這一段時,我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想想有什么問題,先同桌商量一下,解決不了的,再前后四人小組討論,仍然解決不了的提出來大家討論。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在于讓學生能夠發揚協作學習的精神,做到思維互補。而在學生不能*自己的力量來解決問題時,教師就需要及時地加以點撥,點撥不夠,還需點破、點化!段业牟隔斞赶壬愤@篇課文中,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理解這個句子是很困難的,因為魯迅生活的年代離學生的生活很遠,學生根本無法體會句子中的含義,這時就需要教師恰當的引導,啟發和點撥。這里我及時地向學生介紹魯迅面對白色恐怖堅持斗爭的資料,讓學生了解魯迅說這句話的社會背景,以啟發學生的思維,開拓思路,使學生能夠更準確地理解句子的含義,感受魯迅敢于同反動勢力作斗爭的品格。還有,在學了談《水滸傳》這個故事后,學生只懂得魯迅對侄女的關心和愛護,還不能完全理解他對廣大青少年的關心和幫助,這時我適時地給學生出示補充介紹魯迅關心幫助廣大青少年的圖片和解說,使學生能充分感悟魯迅關心愛護青少年的品格。
三、“激疑拓展”,強調求實、求活、求新。 “激疑拓展”強調的就是拓展學生的思路,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獲得創造的成功。在本課結束前,我設計了一個啟發學生想象的拓展訓練:假如你現在在萬國殯儀館里,你想對魯迅說些什么?讓學生給魯迅寫幅挽聯或寫一兩句話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因為通過前面兩個故事的學習,教師對一些必要的課外資料的補充介紹,學生對魯迅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對魯迅的敬佩之情也隨著課文的深入學習而越來越深厚,情到深處不吐不快,這一環節的設計使學生的思維被又一次激活。他們在想象的過程中進行著創造性思維,體驗著創造成功后的喜悅。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設計 篇19
第二教時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25課:《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請大家打開課本,誰把第三件事的開頭兩句話讀一下?
生:(讀)一天黃昏,北風呼呼地怒號著,天色十分陰暗。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地趕著回家。
師:這兩句話,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的?
〔李老師變換了教學方法,一開始就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對篇幅較長的課文,就應多采取幾種方法教。這樣,學生不感到疲勞!
生:(思考)。
師:“一天黃昏”寫的是……?
生(齊):時間。
師:“北風呼呼地怒號著”,寫的是……?
生(齊):天氣。
師:更具體點說,是寫風勢!疤焐株幇怠,是寫……?
生(齊):天色。
師:“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地趕著回家”,寫的是……?
生:行人。
師:行人為什么都匆匆忙忙的趕著回家呢?
生:因為天氣寒冷。
師:是的,作者就是從這四個方面棗時間、風勢、天色、行人,描寫了天氣的寒冷。冷到什么程度呢?課文中有一句話最能表現出來。我看誰把這句話找到了?
〔這樣做,有利于培養學生認真讀書的好習慣!
生:(讀)我……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腳和手也有些麻木了。
師:噢!作者的鼻尖冷得像冰,腳和手也凍得麻木了。你看,多冷啊!請大家根據書上的描寫,和你們看過的電影、戲劇以及聽到的老人們談論舊社會的一些事情,閉上眼睛想象一下
……
生:(閉眼遐想)
師:(低沉地)那是舊社會一個日近黃昏的冬天,刺骨的北風呼呼地怒吼著;天陰沉沉的,隨時會掉下來似的;面黃肌瘦的人們,來去匆匆。街上的店鋪關了門,幾條餓得精瘦的狗正在覓著食。黃包車夫為了糊口,光著腳板,在寒風中拉著客人……這是一幅多么凄慘的畫面啊!
〔創設美好的藝術意境打動學生,這是一個創造!李老師這樣做,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容易引起感情上的共鳴。這對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心境,體會作品的意境,深刻地理解課文,都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師:請同學們睜開眼睛。大家能想象出這凄慘的情景嗎?
生(齊):能!
師:就在這幅凄慘的景象里,作者親眼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一個黃包車夫坐在地上呻吟。
師:作者只看到這一點嗎?誰補充?
生:還看到這個黃包車夫兩只手捧著自己的腳,腳上沒有穿鞋,下面淌了一灘血。
師:還看到什么呢?
生:他飽經風霜的臉上現出難以忍受的痛苦。
師:誰能用自己的話,把作者當時看到的情況完整地說一下?
生:作者看見一個黃包車夫在地上呻吟,車子扔在一邊。他兩只手捧著自己的腳,腳上沒有穿鞋,下邊淌了一灘血。那飽經風霜的臉上現出難以忍受的痛苦。
師:誰能再說一遍?(兩生回答后)“呻吟”是什么意思呢?
生:因為痛苦而發出的聲音。
師:既然黃包車夫捧著腳,呻吟著,這說明他的傷勢怎么樣?
生(齊):傷勢很重。
師:從課文哪句話,你能看出來他的傷勢很重?
生:腳下淌著一灘血。
師:如果傷勢不重,就應該把這個“淌”字改成什么?
生:改成“流”。
師:或者……?
生:滴。
師:如果傷勢不重,流的血不多,作者就應該把“一灘血”改成什么?
生:改成一點兒血。
師:或者……?
生:一滴血。
〔引導學生推敲課文中某些重點句子或詞語,既能鍛煉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又能發展他們的邏輯思維。在講讀課文中經常進行這類訓練,對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和表達能力都有益處!
師:正因為他傷勢這么重,他飽經風霜的臉上才現出難以忍受的痛苦。飽經風霜是什么意思?
生:經過很多的艱難困苦。
師:是嗎?應該怎么說?
生:應該說是經過好多的折磨。
師:對啦,說成折磨比較好。面對這位車夫,魯迅先生是怎么做的?請大家把這段課文小聲讀一遍,考慮作者哪些動詞用得特別準確?(生讀后)誰說?
生:拿、扶、蹲、跪、來、敷、扎棗我覺得這些詞用得好。
師:還有嗎?誰說?
生:跑、跪、洗。
師:對,作者就是通過扶、蹲、來、洗、敷、扎這些動作,很細致、很具體、很形象地把魯迅先生救護車夫的過程寫出來了。表面看來,幫人包扎傷口是件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就在這件很平凡的小事上,卻閃灼著魯迅先生不平凡的品想品德。為什么這么說呢?請同學們想,魯迅先生當時的身份、地位是怎樣的?
〔這樣啟發,有利于學生進一步認識魯迅先生“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高貴品質。〕
生:他是一位偉大的人物。
生:他是一個名人。
生:他過著比較富裕的生活。
生:他是一個很有名望的學者。
師:是的,魯迅先生當時在國內外都是一個很有影響的人物,而黃包車夫處在一個什么樣的地位呢?
生:他是一個受壓迫、受剝削的人。
生:他是一個下層社會的人。
生:他是一個在貧窮、饑餓中掙扎的人。
師:魯訊先生和黃包車夫這兩個人的身份、地位這樣的懸殊,但魯迅先生給黃包車夫包扎傷口時,卻是那樣的精心,而且沒有一點架子,特別是在那寒冷的環境里,魯迅先生沒有絲毫地想到自己,卻把溫暖……?
生(齊):送給了別人。
師:這再一次地表現了魯迅先生的什么思想呢?
生(齊):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
師:當作者看到這幅慘景時,她是怎樣想的呢?
生:她想,這么冷的天,那個拉車的怎么能光著腳拉著車在路上跑呢?
師:這是作者當時的想法,也是向伯父提出的疑問。伯父的回答,作者記不清了,只記得他的話很深奧,不容易懂。你能想象出伯父當時是怎樣回答她的嗎?
〔結合課文,展開想象,這是提高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有效手段。李老師引導學生想象魯迅先生可能會回答的話,既能幫助學生悟出課文的真諦,又能從中受到生動活潑的思想教育。〕
生:他可能說:小曄,你看這社會多么黑暗!
生:他可能長嘆一聲:唉,這真是人吃人的社會啊!
生:他可能反問周曄:你說,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呀?
生:他可能說,勞動人民頭上壓著三座大山,怎么能過上幸福的生活呢?
生:他可能說:唉!這世道真不合理。
生:他可能說:四周圍黑洞洞的,黃包車夫還能穿上鞋么?(眾笑)
師:同學們想象很豐富,說的也都對。魯迅先生的回答很深奧,我們推斷很可能提到社會制度的問題,因為這是社會制度造成的。
〔升華得好!收到了傳神之效!
師:當時,魯迅先生在回答作者提出的問題時,是什么表情呢?誰說?
生:他的臉上不再有那種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突然就得那么冰冷,那么嚴肅。
師:這是表情。還有什么動作呢?
生:他把那枯瘦的手按在作者的頭上,半天沒動,最后深深地嘆了一口氣。
師:魯迅先生當時的表情、動作給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從課文中哪個詞能體會到這一點?
生:兩次都用到了“清清楚楚”這個詞。
師:根據魯迅先生的表情、動作和嘆聲,你能想象出他當時有哪些想法呢?
生:從他的嘆聲中,我想象魯迅先生可能想:唉,我這一輩子還沒有完成我的事業。從他的動作中,可以想象他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生:他想,我們應該怎樣把這個黑暗的社會推翻呢?
生:他想,我們老一輩沒有推翻舊社會,一定要教育下一代,把革命進行到底。
生:他想,我們決不能再讓下一代過這種痛苦生活了。
生:他想,這個社會太黑暗了,下一代將來一定要推翻這個腐敗無能的政府。
生:他想,我已經老了,希望寄托在這些娃娃身上,你們一定要好好學習!
……
師:同學們想象得入情入理,緊扣了魯迅先生的表情、動作和嘆聲。所有這些,都說明了魯迅先生是為誰著想的呀?
生:為人民著想。
生:為下一代著想。
生:為別人著想。
師:這表現了魯迅先生的什么精神呀?
生(齊):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
師:現在,請同學們看第四件事,集體把阿三的話朗讀一遍。
生:(讀)周先生病得那么厲害,還經常三更半夜寫文章。有時候我聽著他一陣接連不斷地咳嗽,真替他難受。他對自己的病一點兒也不在乎,可是倒常常勸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
師:從阿三的這段話里,又一次體現了魯迅先生的什么精神呢?
生(齊):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
師:所以,作者在文章的結尾這樣寫到:“的確,伯父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什么人呢?
生(齊):“他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
〔圍繞魯迅先生“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這個中心,李老師匠心獨具,一次又一次巧妙地把學生的認識引導到這個主題上來,這確是不易的。
葉圣陶先生說:“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苯處熅褪且褜W生學習的路子引導到作品作者的思路上去,以求得真正的明白!
師:最后這一段話,是對全文的……?
生(齊):總結。
師:也就是說,點明了課文的……?
生(齊):中心思想。
師:正由于魯迅先生事事處處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才受到人們的……?
生(齊):愛戴。
師:到底人們是怎樣愛戴魯迅先生的呢?現在,請同學們返回頭來看課文第一段。
〔這個過渡很自然!李老師由“因”棗課文第二部分,推出了“果”棗課文第一部分,邏輯性強,學生能接受!
師:誰能把這段課文讀一下?
生:(略)
師:第一段課文中有這么幾個詞(轉動活動黑板):追悼是什么意思?
生:對死者表示悲痛的行動。
師:講得對。那么吊唁是什么意思?
生:是哀悼死者的對聯。
師:對嗎?想想看,你講的是老師寫的哪一個詞?
生:我講成挽聯啦。
師:對啦,挽聯就是悼念死者所寫的對聯。那么吊唁怎么講?
生:吊唁,就是祭奠死者,并安慰死者的家屬。
〔第一部分詞較多,李老師采取集中掃除“障礙”的做法是高明的!
師:對,這就講對啦!伯父為什么得到這么多人的愛戴呢?學了前面講的四件事,我想大家是會回答的。這里我要問,第一段在課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這樣引導,有利學生弄清文章的內在聯系!
生:起了總結的作用。
師:在文章開始,這叫什么?
生:起因。
師:也叫……?
生:總起段。
師:(板書:總起)那么下面這四件事,一件一件分別敘述,就叫做……?
生:分述。
師:(板書:分述)最后一段是總結。這樣,有總起,有分述,有總結,文章就顯得非常完整。誰知道這篇文章是按什么順序寫的?
生(齊):倒敘。
師:倒敘的課文,先寫……?
生(齊):結果。
師:再寫……?
生(齊):原因。
師(指板書):正因為魯迅先生是這樣一個人,所以他才得到這么多人的愛戴,F在,誰能造一個因果關系的句子,表達出自己對這課的理解?
〔采取造句的方式,幫助學生進一步搞清課文的篇章結構,這個做法很新穎。〕
生:因為魯迅先生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所以得到這么多人的愛戴。
生:因為魯迅先生熱愛勞動人民,憎恨舊社會,所以得到這么多人的愛戴。
生:因為魯迅先生為了勞動人民的幸福而經!芭霰凇,所以受到這么多人的愛戴。
生:因為魯迅先生經常幫助下層勞動人民,所以得到這么多人的愛戴。
師:通過這些因果關系的句子,表明大家對課文的內容理解了。那么,這篇課文的主導思想是什么呢?
生(齊):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
師:學了這課,你知道了魯迅先生的一些事,還想不想知道更多的關于魯迅先生的事呢?(生齊:想!)那么我向同學們介紹一本書,這本書的名字叫《少年魯迅的故事》。大家在課外讀了,就能更多地了解魯迅先生是個怎樣的人。今天我們就學習到這里。下課。(下課鈴響。)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設計 篇20
第一課時
一、預習環節:
(一)預習目標:
1、通過預習,學習本課生字、詞語;自讀自悟,了解課文內容。
2、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知道課文寫了魯迅先生的哪幾件事,練習給各部分加小標題,探究第一部分與后面幾部分的關系。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魯迅先生為自己想的少,為別人想的多的優秀品質。
4、培養學生自讀自悟、主動探究、綜合概括的學習能力。
。ǘ╊A習重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知道課文寫了魯迅先生的哪幾件事,練習給各部分加小標題,了解魯迅先生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優秀品質。
。ㄈ╊A習難點: 練習給各部分加小標題,探究第一部分與后面幾部分的關系。
。ㄋ模╊A習提綱:
1、用序號標出自然段,根據課題質疑。
2、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帶拼音的字詞和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畫出生字對應的詞語,試著找出根據課題質疑的答案,積累好詞、佳句。
3、利用工具書解決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不懂的問題記在文中。
4、自學生字,采用查字典的方式寫出來。
如:棗(z zǎo)(一 7畫)(囫圇吞棗)
5、結合生字找形近字,并組詞。
如:悼( )嗽( )搞( )詳( )……
掉( )漱( )槁( ) ( )……
6、找本課中一字多音或容易讀錯的多音字,并注音組詞。
如:
zhā
扎 zhá
zā
7、速讀課文,按空行標志理清文章的條理 。
8、默讀課文,完成問題:作者回憶了魯迅先生生前的四件事分別是: 、 、 、
說明魯迅先生是一個
的人 。
9、我給各部分加的小標題是: 、 、 、
、 ,第一部分與后面幾部分的關系是:
。
(設計意圖:本課是在課堂上預習的,教師巡視指導,根據學生預習情況,發現學生預習結果是本課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教師引導學生隨時在小黑板上展示,為其他學生繼續做好預習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
二、展示交流環節:
1、開火車讀文,糾正字音,指導難讀的詞、句,讀后全班交流根據課題提出的問題及答案,交流好詞、佳句。
2、全班交流預習提綱中的4、5、6題,同桌互查,部分疑難問題可以問老師。
3、小組探究交流預習提綱中的7、8、9題,教師巡視指導,然后全班展示交流,學生相互補充,教師點撥指導。
4、交流解答不懂的問題,為制定下節課學習目標,學習重難點做鋪墊。
第二課時
一、預習(此預習環節作為家庭作業)
。ㄒ唬、預習目標:
1、能夠聯系上下文或結合時代背景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學習抓住語言、動作、神態描寫表現人物品質的方法。
2、感受魯迅先生愛憎分明,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質。
3、培養學生自讀自悟、主動探究、品詞析句、理解句子的學習能力。
(二)、預習提綱:
1、搜集有關魯迅的資料,如:魯迅逝世前后的一些情況介紹,當時的社會背景,別人寫的有關魯迅的文章,魯迅先生自己寫的文章等等。
2、分組重點研讀,深入感悟。
。1)研讀“深受愛戴”部分,畫出魯迅先生深受愛戴的語句,采用抓重點詞,結合本單元的學習,結合搜集的資料,聯系上下文寫出自己的體會和感受。
(2)研讀魯迅先生生前的四件事部分,聯系上下文或結合時代背景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采用以下方式研讀:
我研讀的是 這件事,表現了魯迅
的品質。我是從課文中
這句話體會到的,這句話是對魯迅的
的描寫,我抓的重點詞是 。我的感受是
,我是采用
方法體會到的。
3、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記在文中。
二、展示交流環節:
。ㄒ唬⒄故灸繕耍
1、聯系上下文或結合時代背景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學習抓住語言、動作、神態描寫表現人物品質的方法。
2、感受魯迅先生愛憎分明,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質。
3、培養學生合作探究、品詞析句、展示交流的學習能力。
(二)展示過程和內容:
1、小組根據交流要求展示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提出交流要求:
(1)、小組探究交流本組預習的內容,相互學習,完善自己預習的內容。
(2)、討論怎樣讀才能讀出情感,并練習朗讀。
(3)、討論小組匯報的方式。
(4)、合作解決不懂的問題
(5)、交流時要認真傾聽,能聽出好在哪里,哪地方說得不夠完美,能夠補充。
2、全班展示交流,教師點撥、指導。
。1)、展示交流“談《水滸傳》”部分。(二組同學匯報)
學生展示匯報:學生是通過抓描寫魯迅先生動作、語言的句子來品味魯迅特點的。
教師點撥指導學生理解: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自己如果讀書張冠李戴亂說一氣,我們的家長會怎樣說,怎樣做來理解魯迅先生風趣、幽默,教子有方的特點。
。2)、展示交流“笑談碰壁” 部分。(三組同學匯報)
學生展示匯報:學生是通過抓描寫魯迅先生語言的句子,抓重點詞“四周黑洞洞、碰壁”來品味魯迅品質的。
教師點撥指導學生理解:教師補充介紹時代背景,引導學生理解“你想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這句話的含義,從而理解魯迅先生痛恨抨擊舊社會的品質。
課件出示參考資料:(當時社會黑暗,勞動人民過著饑寒交迫、暗無天日的悲慘生活,魯迅先生寫了很多文章,用筆猛烈抨擊國民黨反對派的黑暗統治,揭露舊社會的罪惡,號召人民奮起抗爭,引起反對派極度恐慌,他們千方百計的查封魯迅的作品,不允許發表。為了發表文章,他竟然使用了120多個筆名,還多次面臨被暗殺的危險,但他仍然與黑暗勢力作不屈不撓的斗爭。
。3)、展示交流“救護車夫” 部分。(四組同學匯報)
學生展示匯報:學生是通過抓描寫魯迅先生動作的詞來品味魯迅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和關心的品質的。
教師點撥指導學生理解:
a、師引導學生結合17課中魯迅家庭出身進一步理解魯迅對人民的愛。
b、指導理解:這時候,我清清楚楚地看到,而且現在也清清楚楚地記得,他的臉上不再有那種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突然變得那么冰冷,那么嚴肅。他沒有回答我的話,只把那枯瘦的手按在我的頭上,半天沒動,最后深深地嘆了口氣。
師:救助了車夫,做了一件好事,魯迅的臉上為什么變得那么嚴肅,而且深深地嘆了一口氣?他在為誰嘆息?這時候魯迅可能在想些什么?使學生進一步感悟魯迅憂國憂民的可貴品質。
。4)、展示交流“關心女傭” 部分。 (五組同學匯報)
學生展示匯報:學生是通過抓描寫女傭的語言品味魯迅關心別人勝過自己的崇高品質。其他組同學補充了魯迅逝世前忙于工作的資料,為學生理解降低了難度。
教師點撥指導學生理解:教師引導學生理解請保姆的目的,結合現在有些家庭是怎樣用保姆的事例理解魯迅關心別人勝過自己的崇高品質。
(5)、師生共同總結:伯父就是這樣一個人,他愛憎分明,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
(6)、展示交流“深受愛戴” 部分。(一組同學匯報)
教師語言過渡:就是這樣一個人,在1936年10月19日 病逝于上海,一顆偉大的心臟停止了跳動。他的遺體躺在萬國殯儀館的禮堂里,上海上萬名民眾自發前來吊唁和送葬。讓我們同一組同學一起回顧那萬人同悲的場面——
學生展示匯報:學生是通過抓重點句,重點詞來理解魯迅先生深受人民愛戴的。
教師點撥指導學生理解:
a、教師補充資料:著名作家巴金當時還是一個青年,他親眼目睹這
一切,現在透過他的文字來看看當時的情景。
教師隨即出示:巴金《永遠不能忘記的事情》片斷
b、教師引導學生抓住空白處想象理解:同學們想象一下前來吊唁的人還會有哪些人?按職業分會有: 按年齡分會有: 此時此刻他們會想些什么?會說些什么?
。ㄈ┩卣寡由欤
1、魯迅先生離開我們已經70多年了,一個偉大的身影越去越遠,但他留給我們的又太多太多。他給我們留下了什么?
2、同學們,此時此刻,你們最想對魯迅說什么?選擇你喜歡的方式贊美魯迅,可以是一首小詩,一段感悟,一首歌曲,一段小快板……
教學反思
這是我第一次正式嘗試杜郎口的“20+20”的教學模式,給我總的感覺是比預想的要好,教完本節課后,細細反思,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1、長此下去,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如:查字典的習慣,勾畫、批注的習慣,獨立思考、查閱資料的習慣等。
2、能夠培養學生搜集資料、自讀自悟、綜合概括、合作探究、品詞析句、展示交流的學習能力
3、真正的把學習自主權交給了學生,在教師的點撥、引導下,課文由學生自主探究理解,問題由學生提出和解答,規律由學生發現總結,學生在充分地展示、交流學習成果中,真正獲得自主學習的成功樂趣,提高獨立閱讀能力,從而達到自能讀書,自主學習、自主發展的目的。
發現的問題及改進措施:
1、由于學生差距太大,預習時完成情況參差不齊,好學生預習得又快又好,差學生這一節課只完成了一小部分預習內容,造成交流時差學生還是在被動地接受,所以我認為還應加強預習的指導,預習提綱內容應有彈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品嘗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快樂。
2、由于課文離現在時間較遠,再加上學生手頭資料和家里電腦上網的局限,本節課中學生搜集的資料還比較貧乏,所以,學生理解課文還是有一定的難度。我想,今后教學中,教師還要做好充分地備課,是應該把搜集好的資料發放到學生各組當中,使學生更輕松地理解課文內容。
3、展示交流時學生匯報形式還是比較單一,今后還應加強匯報交流的指導。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設計 篇21
之五
前福棣
【教學要求】
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魯迅先生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質。
2.練習概括課文的中心思想。
3.學習本課生字生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與段之間內容上的聯系;練習概括中心思想。
【教具準備】
1.魯迅像;
2.生字生詞卡片;
3.抄寫《思考·練習3》的小黑板。
【教學時間】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
1.從今天起學習第六組課文。這一組有哪幾篇課文?重點訓練哪一方面的能力?請同學們先把“導讀”看一看,做到心中有數。(學生各自閱讀“導讀”)
2.第六組的第一篇課文是《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板書課題,出示魯迅像)這就是魯迅先生。
二、檢查預習
許多同學課前都預習了課文。我出幾個題目檢查一下,看看預習得怎么樣。
1.作者是魯迅先生的什么人?(侄女兒)你是怎么知道的?(從題目上知道魯迅先生是作者的伯父;課文中又說“我們姐妹三個輪流跟著爸爸媽媽到伯父家去團聚”,可以看出作者是女的。把這兩處聯系起來,就知道作者是魯迅的侄女兒。)本文的作者叫周曄,她是魯迅先生弟弟的女兒。
2.這篇課文共有幾段?(五段)你是怎么知道的?(段與段之間空了一行)
3.在預習中發現哪些不懂的地方?對別人提出的問題,大家都做上記號。(學生可能提出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暫不討論,結合理解課文內容研究解決。)
三、初讀課文
1.提出要求:分段朗讀課文,要讀準字音,讀得正確、流利;讀完一段就說一說這段主要講的是什么。
2.同桌輪流分段朗讀,互相糾正讀音,討論每段的內容。
3.指名講每段的段意。(只要抓住主要內容就行,暫不要求語句簡潔。)
四、學習第一段
1.指名朗讀第一段。大家思考:“我”為什么驚異了?(板書“驚異”)
2.討論。
“驚異”是什么意思?(驚奇,詫異。)“我”對什么事情感到驚奇、詫異?(伯父得到這么多人愛戴,我不理解,感到驚奇、詫異。)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伯父受到許多人的愛戴?找出來讀一讀。(生齊讀“他的遺體躺在萬國殯儀館的禮堂里……各式各樣的人都有”。)“失聲痛哭”是什么意思?(控制不住自己放聲大哭,說明悲痛到極點。)伯父得到這么多的人愛戴,是什么原因呢?作者當時年紀還小,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同學們現在可能也還不大明白。我們讀懂了后面的幾段課文,對這個問題就會比較清楚了。
3.練習有感情地朗讀第一段。
五、布置作業
自學第二至五段。要求是讀讀課文,想想“思考·練習1”中的三個小題。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課
1.用生字生詞卡片檢查生字讀音。提醒學生注意讀準翹舌音“愁”“章”
2.指名朗讀第一段。這一段提出了一個什么問題?(為什么伯父得到這么多人的愛戴?)讓我們帶著這個問題繼續學習后面的幾段。
二、指導學習第二段
1.提出自學要求:各自朗讀第二段,想想這段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從這件事中體會到什么。
2.學生朗讀思考,教師巡視輔導。
3.討論。
這段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伯父和“我”談《水滸傳》,啟發教育我認真讀書。)“我”是怎么讀《水滸傳》的?(重點理解“囫圇吞棗”“張冠李戴”。)聽到“我”張冠李戴地亂說一氣,伯父怎么說?(伯父摸著胡子,笑了笑說:“哈哈!還是我的記性好。”)聽了伯父這句話,“我”為什么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罵還難受?(體會伯父的這句話實際上是在幽默而委婉地批評“我”讀書太馬虎。“我”聽懂了伯父話里含著的意思,所以覺得比挨打挨罵還難受。)伯父好像是開了一句玩笑,就使“我”從此讀什么書都不再馬馬虎虎了。從這件事情,你覺得魯迅先生怎么樣?(體會魯迅先生關心孩子,善于啟發教育孩子。)
4.練習有感情地朗讀第二段。
三、用學習第二段的方法自學第三、四、五段
1.總結學習第二段的方法。
回憶一下,我們是怎樣一步一步地深入理解第二段的?(第一步,想想這一段講了一件什么事;第二步,聯系具體內容理解比較難懂的重點句子;第三步,通過這件事,體會魯迅先生怎么樣;第四步,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2.學生按學習第二段的方法自學三、四、五段,教師巡視輔導。
四、討論第三段
1.這一段講了一件什么事?(魯迅談“碰壁”。)
2.魯迅是怎樣談“碰壁”的?把魯迅說的話找出來讀一讀。(生讀“可是到了后來,碰了幾次壁,把鼻子碰扁了”“你想,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
3.“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形容一下子明白過來。)“我恍然大悟”,在座的人為什么哈哈大笑起來?(體會“我”自以為明白了,實際上只是從表面上理解伯父的話,并不明白話里含著的意思,所以引人發笑。)那么,魯迅說的“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這句話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你們弄明白了嗎?(體會“四周圍黑洞洞的”指的是舊社會的黑暗,“碰壁”指的是與反動勢力作斗爭時受到的挫折與迫害。)
4.補充資料,加深理解。
魯迅生活的時期,正是國民黨反動統治最黑暗的時期。魯迅先生用筆揭露國民黨反動派。反動派非常害怕魯迅的文章,不許各家報紙發表他的文章,而且要逮捕他,暗殺他。魯迅先后更換了100多個筆名,巧妙地堅持用筆進行戰斗。許多關心魯迅的人都勸魯迅躲一躲,不要出門,魯迅仍堅持參加各種活動,而且有時出門不帶鑰匙,意思是隨時準備犧牲。自讀課本中有一篇《視死如歸》,講的就是這個內容。
5.從談“碰壁”這件事中,你體會到什么?(體會到魯迅不怕碰壁的頑強斗爭精神和樂觀主義精神。)
6.練習有感情地朗讀第三段。先各自練習,再指名分角色朗讀。
五、討論第四段
1.這一段講的是件什么事?(魯迅熱情幫助受傷的黃包車車夫。)魯迅是怎樣幫助受傷的黃包車車夫的?把講這一內容的部分找出來讀一讀。(指名讀“爸爸跑到伯父家里……把剩下的藥和繃帶也給了他”。)你們覺得魯迅幫助受傷車夫的態度怎么樣?(很細心,考慮得很周到。)
2.幫助受傷車夫以后,魯迅的心情怎樣?大家小聲把講魯迅心情的一個自然段讀一讀,體會一下。
3.救助了車夫,做了一件好事,魯迅的臉上為什么變得那么嚴肅,而且深深地嘆了一口氣?這時候魯迅可能在想些什么?(可能想到千千萬萬受苦受難的勞動人民,想到救助一兩個車夫不能解決問題,只有推翻舊社會,才能使廣大勞動人民擺脫貧困和痛苦。)從魯迅當時的表情、動作中你體會到了什么?(體會到魯迅對勞動人民的深厚感情和他憂國憂民的深刻思想。)
4.有感情地齊讀第四段的最后一個自然段。
六、布置作業
朗讀第五段,想想五段內容之間的聯系。
第三課時
一、討論第五段
1.指名朗讀第五段。
2.這一段主要講的是什么?(講的是女傭阿三說的話。)女傭阿三的話講了哪兩方面的意思?(一是魯迅病得很厲害還三更半夜地寫文章,他對自己的病一點兒也不在乎;二是關心女傭阿三,勸阿三多休息。)
3.“的確,伯父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边@句話與女傭阿三說的話有什么聯系?(從阿三說的話中可以看出魯迅是這樣的一個人。)
4.最后的這句話與整篇文章又有什么聯系?(第二、三、四、五段的具體內容都說明了魯迅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第一段講魯迅得到許許多多人的愛戴,原因也就是因為魯迅具有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質。)
二、練習給每個部分加小標題
1.指導:加小標題,就是用最簡短的話說出這一部分的內容,可以是一個短句,也可以是一個詞語。
2.學生各自試列小標題,教師巡視。
3.討論交流。從學生列的小標題中,選出大家比較滿意的寫在黑板上。(如可用“深切的懷念”、“讀《水滸傳》”、“講‘碰壁’”、“救助車夫”、“女傭阿三的回憶”。小標題最好是從學生中來。)
三、練習概括課文的中心思想
1.掛出抄寫填寫空題的小黑板,請一人在黑板上填寫,其他同學在課本填寫。
2.討論修改填寫答案。(這篇課文通過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幾件事,說明魯迅先生是個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人,表達了作者敬愛和懷念伯父的思想感情。)
3.指名把填寫后的句子連起來讀一讀。告訴學生這幾句話講的就是這篇課文的中心思想。
四、抄寫“讀讀寫寫”中的詞語,每個詞語寫兩遍
注意“冠”字上面沒有一點,“嗽”中間是“束”不是“朿”,右邊是“欠”不能寫成“攵”。
五、布置作業
1.復習生字詞,準備下一課時聽寫。
2.預習《再見了,親人》。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設計 篇22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一篇精讀課文。作者通過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幾件事,告訴我們伯父是一個愛憎分明、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達了對伯父深切的敬愛之情。
在備課時,我把教學重點放在引導學生通過抓住含義深刻的句子進行領悟的方式,理解并感悟魯迅先生的高尚品質,之后通過美讀表達人們對魯迅先生的崇敬和愛戴之情。
在“救助車夫”這一部分當中,文章主要描述了一些非常重要的動詞。在這一部分中,老師特別抓住了其中的“跪”字。這個字能否理解得透,直接關系到學生是否能夠理解當時的社會狀況,以及魯迅先生的關心勞苦大眾的品質。在執教這一部分時,我讓學生先讀本部分,然后找出怦然心動的語句,學生很容易就找到了這一個詞。究竟為何怦然心動,學生先對“跪”的意思進行了詮釋,這是一種小輩對長輩禮貌的作法;然后,又對車夫與魯迅先生的身份進行了比較,結果顯而易見。這種不計較身份的作法,的確是很多人難以做到的。是的,讓學生談出自己的怦然心動,是那么的重要,談出自己的感受,也是那么的輕而易舉。
通過隨后的課堂實踐,尤其是第二課時的教學,還是發現了諸多不足之處,總結如下:
1、如何做到向40分鐘要質量,40分鐘學生們應學到什么?
講了這節課,再結合平時上課的情況,自己感覺這堂課中學生所學到的東西膚淺,不深入,再結合課程標準所提出的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的要求相差深遠。
2、如何做到使學生在整堂課中都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樂于學,想辦法學?
一堂課上,只有半數學生能夠注意聽講,積極發言,而其他的則只做旁觀者,坐在那里默不作聲,是積極思考而不愿表現自己還是跟本不動腦坐在那只顧自由的活動呢?有時老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顧忌不過來,于是課堂效果總是不理想。一直以來,總在想辦法如何使學生在積極思考、活躍氣氛中學習,而且一直努力去做。
既要春風化“語”,更要疾風驟“語”──《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片斷及反思
四川省成都市龍泉外國語實驗學校小學部 楊元建
對學困生進行課堂評價,應主要運用激勵性的評價語言。德國民主主義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睂W困生更是如此。但是,學困生常常激而不“勵”、喚而不“醒”、鼓而不“舞”,讓老師大傷腦筋。如何對學困生進行激勵性的課堂評價呢?筆者在對學困生進行課堂評價的研究中,遇到了這樣一個案例。
在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時,我先叫學生交流關于魯迅的資料。這時小皓同學出人意料地要交流自己收集的資料。小皓是我們班語文學習成績最差的學生,上課常常走神,更少主動舉手發言。他還有一個最大的毛病就是作業速度慢得出奇,家庭作業、課堂作業常常完不成。他舉手令我驚訝,我立即叫他交流,下面是當時的教學實錄:
小皓:魯迅是中國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浙江紹興人……
。ㄐ○┩瑢W津津有味地交流起來,看來他真是有備而來。)
我(打斷了他的介紹):小浩同學,你可以暫時停一停嗎?
小浩:(點了點頭。)
我:小浩同學昨天晚上回家認真查閱了資料,他這種認真學習的精神值得大家學習。(教室里響起了一陣掌聲。)請接著介紹吧。
小浩:1918年5月開始以“魯迅”為筆名在《新青年》發表第一篇現代白話小說《狂人日記》。
我(再次打斷了他的介紹):魯迅到底姓什么?
小浩:魯迅姓周,原名周樟壽,字豫山,后改名周樹人,字豫才。
我:看來,你還是個魯迅愛好者呢!那他為什么叫魯迅呢?
(我想考考他。)
小浩:魯迅是他的筆名。
我:沒想到你還是個“魯迅通”呢!他為什么給自己取這個筆名?
。ㄐ『茡u搖頭,全班同學也面面相覷。)
我:“魯迅”這個筆名,歷來有兩種解釋:一種說法是指“魯”字是魯迅先生母親的姓,他的小說中常提到的“魯鎮”,就是他母親的老家;另一種解釋是摯友許壽裳先生所說,他親自問過魯迅先生,先生笑道:“取愚魯而迅速的意思。”
。ㄐ『坪腿嗤瑢W饒有興趣地傾聽著。)
我(繼續補充):其實魯迅并不愚蠢、魯莽,這是先生自謙之辭。他倒是一個非常迅速的人。他在自己短短的一生中寫下許多不朽的篇章。有人說他是天才,他說:哪里有什么天才!……
學生(齊):我是拿別人喝咖啡的工夫用在了工作上。
。▽W生前不久才積累了這句名言,因此背誦得很熟練。)
我:小浩同學,你那么喜歡魯迅,我就給你取個筆名叫“李迅”吧。
(全班同學哈哈大笑。)
我:這個筆名不好嗎?
生:這個筆名很好,可以起到激勵小浩同學的作用。
生:這個筆名要求小浩以魯迅為學習的榜樣。
我:小浩同學,你覺得這個名字怎么樣?
小浩(興奮地回答):可以。
我:那我今后就叫你李迅了?
小浩(興奮地回答):可以。
。ㄈ嗤瑢W又哈哈大笑起來。)
我:好,李迅同學,你接著介紹。
小浩: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
【課后反思】
這是一個出人意料的案例,一個相當有意思的案例,一個做夢都沒有想到的案例,一個精彩生成的案例。
小浩同學是我最為擔心的孩子,他慢如蝸牛的速度,曾經讓家長和老師大傷腦筋。他速度慢有多種原因,有他執筆姿勢的原因,有他慢條斯理的性格原因,有他學習基礎差的原因,也許還有其他因素。這些因素綜合起來,成就了“蝸牛小浩“。我是他的新語文老師,正在為他的漫不經心和慢條斯理而絞盡腦汁、傷透腦筋。我多想找到一種讓他快起來、迅速起來的辦法。]想到,在這堂課上,在這個天賜的良機中,我把“魯迅”的“迅”與他聯系了起來,順理成章地給他起了個“李迅”的筆名,并且得到了他的首肯。老師給一個學生起筆名,并且那個名字與他最喜歡的偉人有關,這是一個多么讓人怦然心動的事情!我相信,今后的小浩一定會以魯迅為榜樣,做事迅速起來。我將以此為契機,提高他做事的效率。
教育好學困生很難,因為他們一般對自己抱著一種固定的、悲觀的看法。春風化雨似的評價語言對于他們也許會收到一定的效果,但隨著他們再次遇到學習的困難,剛剛被激發的心氣又低落下去,他們再次跌入學習的泥沼不能自拔。怎樣給他們的心靈、思想、情感上造成強烈的震撼呢?這既要靠老師把握轉瞬即逝的教育契機,更要在評價語言上下功夫。只有那種具有力量的、有強烈沖擊力的疾風驟雨似的評價語言,才能真正震撼他們略顯麻木的心靈,才能催開他們那朵快要枯萎的花朵,才能激發他們心靈中那顆快要發霉的種子,使他們再次揚帆啟航,使他們得到激勵,得以喚醒和受到鼓舞。這才是第斯多惠話語的應有之義。
總之,老師既要善于“從雞蛋里挑出骨頭來”,用春風化雨般的語言讓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喚起他們的學習激情,產生莫大的興趣和動力外,更要善于把握激勵的時機,用疾風驟雨般的語言去觸動他們的心弦,使他們激動,使他們振奮,教師的課堂評價語言才會煥發出生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