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初中語文教案 > 九年級語文教案 > 《有的人》教學設計(通用15篇)

《有的人》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3-10-17

《有的人》教學設計(通用15篇)

《有的人》教學設計 篇1

  教材分析:

  《有的人》是詩人藏克家為紀念魯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詩人參觀了北京的魯迅故居。看了魯迅先生生前工作過的地方,聯想到魯迅一生不懈的奮斗,詩人感慨地說:“人民的愛憎是分明的,對于為革命作出杰出貢獻的人,人民是永遠不會忘記的。”《有的人》這首詩熱情地謳歌了魯迅先生“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諷和鞭撻了反動統治者的丑惡行徑,同時向我們提出了人生價值的重大課題。全詩結構完整緊湊,感情表達強烈真摯,飽含詩人多年來對歷史和現實的觀察和體驗,融人了作者愛憎分明的真摯感情。

  學情分析:

  本課的學習是在學生對魯迅先生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本課時應注意結合學過的課文,使學生在充分感受的基礎上加深對詩句的理解和體會。對比是這首詩的主要寫法,教學時還要注意對比朗讀的訓練,以便幫助學生體會詩歌內涵,并學習對比的表達方法。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深刻的內涵,了解詩歌對比手法的運用。

  2、學習魯迅的偉大精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3、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學習魯迅的偉大精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2、了解詩歌對比手法的運用,體會運用這種手法的好處。

  教學難點: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學準備:課件:重點句子及魯迅先生圖像。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新課

  1、課件出示“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冷對孺子牛。”

  同學們,你知道這句話出自于何處嗎?(出示魯迅先生的圖像)

  2、 1936年10月19日 ,魯迅先生不幸病逝。“趕快收斂,埋掉。忘記我,管自己的生活。”這是他最后的遺言。然而,我們能忘記他嗎?事別13年,著名詩人臧克家寫下了《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

  板書課題《有的人》,齊讀課題,從課題質疑。

  預設:(1)、課題是《有的人》,為什么還要有一個副標題“紀念魯迅有感”呢?

  (2)、課文主要是寫“有的人”,還是“魯迅”?

  二、初步學習課文

  1、請同學們帶著這些疑問自由朗誦,把詩句讀正確,讀通順,讀流利。

  2、指名讀詩。

  3、請大家再把這首詩自由朗誦一遍,看看哪些詩句清楚地體現出是對魯迅先生的紀念。找出來的同學談談你的答案和理由。(學生朗讀)

  4、學生交流。

  (1)“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這是從魯迅先生的詩“俯首甘為孺子牛”變化而來的,作者這樣寫表明對魯迅先生的紀念。

  (2)“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因為魯迅先生有一本散文詩集叫《野草》,他在《野草》題辭中就提到“野草”和“地火”。(理解“野草”和“地火”。)

  5、這兩句詩充分展示了魯迅先生為人民服務、為人民犧牲一切的崇高品德和精神,既然這首詩是為紀念魯迅先生,為什么標題是“紀念魯迅先生”,而叫“有的人”?

  (全詩表面寫了很多“有的人”,但歸納起來并不多,只有兩種人。一種是象魯迅先生那樣的人,另一種是不具備魯迅先生那種精神品格的人。作者不是單純地紀念魯迅先生,而是由魯迅先生推而廣之,引發更深的思考。)

  三、深入學習 有感情朗讀課文

  作者思考的問題是什么呢?在這個問題上作者的觀點又是什么?他是依據什么得出這樣的觀點的?請大家認真閱讀全詩,并簡要討論,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

  思考:生與死的問題。

  觀點: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理解兩個“死”“活”)

  依據:(1)“有的人/騎在人民頭上:‘啊!我多偉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欺壓人民的人和為人民服務的人。)

  指導感情朗讀(驕橫地、誠懇地)。(鄙夷地、激昂地)。

  (2)“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一心想著個人名利的人和愿意為進步犧牲一切的人。)

  指導感情朗讀(鄙夷地、激昂地)。

  (3)“有的人/,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損人利已的人和犧牲自我、造福他人的人。)

  指導感情朗讀(氣憤地、贊揚地)。

  四、探索寫法 有感情朗讀課文

  1、這首詩除了形象而飽含深情的語言,深刻的哲理外,大家還有沒有其他的發現呢?說說你的看法和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詩中運用了對比手法,把兩種迥然不同的人的形象和下場來做對比,更好地闡明深刻的道理。)

  2、由此看來,,全詩的結構就十分清晰明了了。第一節以議論總領全詩,二到四節、五到七節分別將兩種人形象與結局進行對比。

  3、以飽含哲理的議論開頭,用形象的語言和鮮明的對比來表現抽象的哲理,使這首詩顯得意味深長而又別具一格。讓我們飽含感情地將這首意味深長而又別具一格的好詩齊聲朗讀一遍,能背誦那是最妙不過的了。(生齊聲朗誦或背誦)

  五、獲得啟發

  1、讀完臧克家的這首《有的人》,同學們能告訴我生存的意義與目的應該是什么嗎?

  2、同學們看過那么多的課外讀物,你們能從其他作品中得到關于生存的意義的啟示嗎?

  3、布置作業

  (1)摘抄有關生命意義的名言。

  (2)課后進一步收集有關魯迅先生的信息,聯系實際,用對比的手法寫一篇200字左右的讀后感。

《有的人》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領會作者對魯迅先生崇敬、懷念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讀詩歌,了解作者的寫作手法。

  教學重難點:

  重點:有感情的朗讀詩歌,了解作者的寫作手法。

  難點:領會作者對魯迅先生崇敬、懷念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了解詩歌的寫作背景,查找魯迅及臧克家的相關資料,

  教學時間:

  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出示魯迅像,這位是誰?你了解嗎?教師出示魯迅資料。指名讀。

  2、出示“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句話是誰說的,生齊讀,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魯迅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過渡:魯迅是一個時刻為人民著想,為人民服務的人,他愛人民, 人民永遠懷念他。板書:愛人民,人民愛。今天,我們學習1949年11月1日臧克家為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而寫的詩歌《有的人》。

  3、一起來認識一下臧克家,課件出示臧克家資料及寫作背景,教師口述。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我們就來一起欣賞這首詩歌,請同學們多讀幾遍課文,每讀一遍的感受和收獲都是不一樣的,看看誰的收獲最多。邊讀邊注。

  2、生自瀆詩歌

  3、交流收獲。

  學生說不到的教師提示:

  1)      哪些句子表達出了作者對魯迅的懷念。

  2)      描寫了幾種人,運用了什么寫作手法。

  4、相信其他同學肯定還有很多感受和收獲,讓我們通過朗讀來表達出來吧。

  想讀哪一小節就讀哪一小節。

  5、指名讀。

  6、教師指導讀、范讀、理解讀。

  7、如果將文中“有的人”替換成某一種人怎么換,代到詩句中讀一讀。

  過渡:這首詩歌不只是單純的懷念魯迅,而是通過與魯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對比,批判了哪些騎在人民頭上的統治者和壓迫著,歌頌了魯迅無私奉獻的可貴精神。

  板書:無私奉獻

  三、拓展延伸

  1、同學們作為21世紀的小學生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2、拿起你的筆,快速記下你此時的感受。

  3、交流感受

  教師贈言:同學們讓我們把魯迅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化為自己學習的動力,刻苦學習,以期有所成,報效祖國,報效人民。

  4、最后給大家留一項作業課件出示,教師讀。

  收集有關魯迅的名言、故事、著作等,辦一期紀念魯迅為主體的手抄報。

  教學反思

  這是一片略讀課文,要求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培養學生憎愛分明的感情,并懂得為人民服務的人將得到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了解本文運用的對比手法。詩歌語言樸素,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因此一開始安排學生自學感悟,教師點撥引導在感悟的基礎上指導有感情朗讀,將鮮明的對比融入到朗讀中,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通過對本課的學習拓展到21世紀的小學生應該怎么做,學生說得非常好,為了讓所有學生都能動起來,于是安排了寫,記下此時的感受。

  在設計這一課的教學設計時,對整組教材考慮得較少學生對魯迅了解得還不是太深,因此在整首詩的理解上停留在表面。本課的有感情朗讀詩歌是重點,學生對愛憎的感情朗讀的還不夠鮮明,知道要表達的感情,但讀不出來,這時教師應及時的做到范讀。在指導朗讀和理解時,應把握詩的整體性,不應打亂順序理解和朗讀,這樣就破壞了作者寫這首詩的初衷。

《有的人》教學設計 篇3

  教學設想:

  這首詩歌是臧克家為魯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不僅僅是單純懷念魯迅,而是通過與有的人的對比闡揚了一種人生哲理,融入了作者的愛憎感情。學習時,要通過反復的誦讀、揣摩、品味,把握詩人感情的脈絡,學習詩歌中運用的對比手法

  教學目標: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誦詩歌。

  2、能找出詩中運用的對比手法,并理解其好處。

  3、學習魯迅先生的偉大精神,樹立高尚的人生觀。

  難點、重點

  理解文中提到的兩類人,體會對比手法的運用。

  課前準備

  1、課件           2、《有的人》配樂朗讀。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有這樣一位偉人:他一生筆耕不輟,用文學作品帶領中國人民前進;他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他是中國文化的一面旗幟,是民族的脊梁。他是誰?他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先生。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臧克家的《有的人》,來更深刻地了解這位偉人。

  二、課件介紹成詩背景:

  1、介紹作者

  臧克家,現代著名詩人,山東省諸城人。1933年出版第一部詩集《烙印》。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以后又相繼出版了《泥淖集》,《嗚咽的去煙》,《泥土的歌》,《春風集》,《歡呼集》及《臧克家詩選》等詩集。

  2、介紹寫作背景

  1936年 10月19日,魯迅先生逝世,國民黨反動派血腥鎮壓人民,不允許人民悼念魯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紀念日,全國各地第一次公開地隆重紀念他。臧克家親自參加了首都的紀念活動,目睹了人民群眾紀念魯迅的盛況,并瞻仰了魯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憶魯迅為人民鞠躬盡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 1949年11月1日寫了《有的人》這首短詩。

  三、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讓學生分節朗讀詩歌。

  2、抽學生朗讀。

  3、找出能體現這是紀念魯迅的詩句。 

  (通過“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和“情愿做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引導學生理解魯迅的為人民服務,甘愿犧牲自己的品格和精神。)

  四、品讀詩歌,理解內容

  1、教師范讀

  2、課件插入配樂朗讀

  3、思考本首詩最大的特點是什么。

  分析:運用對比、反復來突出中心是本詩寫法上的最大特點。

  4、分析對比項首節中的“活”與“死”的含義。

  一、二句中的“活”指生命存在,“死”指精神已死;三、四句中的“活”指精神永存,“死”指生命逝去。

  4、老師引導學生理解詩句(學生邊理解邊插入課件)

  (1)對比。這首詩的每一節一反一正對比,使正反面人物對立得更為鮮明,從而達到突出主題的作用。

  ①生死價值的對比。

  第1小節中,前一個“活著”指人還在社會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后一個“死了”是指人已離開人世,“活著”是指其精神不死。反動統治者“活著”,不過是行尸走肉,毫無價值;革命者“死了”,卻雖死猶生,精神永存。

  ②對待人民群眾態度的對比。

  第2~4小節的前兩句都寫反動統治者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a.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b.不知羞恥地為自己歌功頌德,妄想“流芳萬世”;c.殘害人民,養肥自己。詩的后兩句都寫像魯迅這樣的人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a.“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b.“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貢獻給革命事業。c.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  

  ③人民群眾對兩種人態度的對比。   

  第5~7小節的前兩句都寫人民群眾對反動統治者的態度: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b.“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記,被人民唾棄。c. “他們的下場可以看到”,即身敗名裂、遺臭萬年。詩的后兩句都寫人民群眾對魯迅這樣人的稱頌:a.“永遠記住他”;b“到處是青青的野草”,即魯迅精神到處被傳頌,被延續;c.“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表現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魯迅先生無比崇拜,無限愛戴的深厚感情。   

  通過以上3種對比,反映了兩個對立階級不同的人生觀,顯示了人民群眾強烈的愛與憎,從而很好地突出了詩的主題。

  (2)反復。

  ①連續反復:如“有的人”,緊接著反復多次。

  ②間隔反復:如第2小節與第5小節;第3小節與第6小節;第4小節與第7小節。

  反復手法的運用,從結構上看,可以把各節內容緊密聯系起來;從內容上看,又可以使全詩的主題思想步步加深。這樣,不僅使詩的結構嚴密,而且充分抒發了作者對兩種人截然不同的態度和感情,增強詩的感染力。

  5、請同學結合兩類人的表現用一句話概括“有的人”具體指什么人。

  每節詩的前兩句都指反動統治者,他們雖然“活著”,卻如行尸走肉,他們欺壓百姓,下場可恥。每節詩后兩句都是指魯迅以及像魯迅這樣的人。他們雖死猶生,永遠活在人民心中,贏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頌。詩作的側重點是歌頌魯迅及像魯迅一樣的人。

  五、精讀詩歌,領會感情

  1、總結作者對這兩類人有什么樣的感情,找出表現感情的詞語。

  (讓學生找出分析,并試著朗讀,并請其他同學評價讀出感情了嗎)

  2、小組合作朗讀

  要求:

  ⑴用“/”給詩歌劃分節奏,并用“.”標出重音。

  ⑵對詩節作朗讀分工。

  ⑶朗讀時注意抒發與詩歌內容相符的感情。

  2、小組展示、學生評價。

  3、集體朗讀

  六、拓展

  (一)

  有的人(一)                           有的人(二)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有的人,騎在人民頭上:             有的人,俯下身子給

  “呵,我多偉大!”                    人民當牛馬。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頭,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

  想“不朽”! ,                            等著地下的火燒。

  有的人,他活著別人                    有的人,他活著為了

  就不能活;                                   多數人更好地活。

  騎在人民頭上的,                         給人民作牛馬的

  人民把他摔垮;                           人民永遠記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頭的,                   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

  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               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           著為了多數人更好

  他的下場可以看到;                   地活著的人,群眾把他

  抬舉得很高,很高。

  第一類人:卑鄙,自私               第二類人:高尚,無私

  思考:

  你認為把這首詩分為兩部分閱讀與作為整體閱讀哪種效果好?

  (從內容和感情兩方面來談,得出結論:整體讀好)

  選擇一小節讀,點名朗讀,師生評價。

  全班齊讀

  請將某一句詩或某一小節詩的意思用具有相同內涵的成語、詩句或名言警句表達出來。

  教師舉例: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行尸走肉

  (二)課件出示:在我們身邊有哪些為人民服務的典范?(學生暢談)

  (三)學了《有的人》你有什么感想,請寫下來,副標題就叫做讀《有的人》有感,主標題自己定。

  七、結束語:

  同學們,通過學習這首詩歌,結合大家自己的經歷感想,你認為人的生存意義是什么?

  今天這節課,我們不僅學到了詩歌豐富的知識,而且在思想上,精神上接受了一次洗禮,老師相信同學們都會樂意做想魯迅先生一樣的為人民服務的人。用魯迅先生的名言“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作為我們前進道路上的座右銘,好嗎?

  八、作業。

  學了《有的人》你有什么感想,請寫下來,副標題就叫做讀《有的人》有感,主標題自己定。

  附:板書設計

  第一類人                 第二類人

  卑鄙   自私      對      高尚   無私

  鄙視   憎恨      比      崇敬   贊美

《有的人》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深刻的,了解詩歌中對比手法的運用。

  2、學習魯迅的偉大精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3、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

  課前準備:

  1、搜集、閱讀魯迅資料;

  2、標出詩歌小節數;

  3、復習朗讀本單元前幾篇課文的關鍵句子。

  教學關鍵詞:

  活、死、俯、騎。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導入。

  上課前,老師想了解一下你們對魯迅知道多少?(抽生說)

  是的,中國現代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和革命家,魯迅被譽為我們的“民族魂”。要寫一位如此偉大的人物,是很難的,而要通過一首詩去歌頌魯迅更是難上加難。這節課我們就一起走近“初識魯迅”的最后一篇課文,它恰恰就是通過一首詩去歌頌魯迅的。這就是詩人臧克家寫的《有的人》。大家齊讀課題。

  二、初讀讀通順正確。

  三分詩,七分讀。請大家走進這7個小節28行詩中,把詩讀正確讀流利。(生讀)

  匯報自讀情況。(抽生讀前6小節,最后一小節齊讀)對于你們的朗讀,老師不作任何評判,我請來了一位高人,(播放課件。聽輕重,聽情感,聽節奏)是高手吧,說說哪個句子你現在可以讀得更好了?我們跟著他一起進步吧,讀這一句。

  三、再讀讀構思。

  自己再通讀全詩,看一看7個小節之中藏有哪些寫作技巧?(生匯報后,幻燈出示)大家看看是不是這樣的?第一小節和后面的6個小節是總分關系,思路清晰;全詩都運用了對比寫法,感情表達更加強烈;234小節分別和567小節照應,結構嚴謹。有了這個示意圖,我們現在就像擰起了一根繩子,詩歌的每一句都在這根繩子上,這叫全局在握、胸有成竹。

  四、品讀第一小節。

  既然第一小節總起全詩,那請問,是靠哪些字統領全詩的?讀一讀找一找。(板書:“死”、“活”)兩個“活”,兩個“死”,意思一樣嗎?(生答)那你就讀出這種不一樣來吧。

  是的,有的人雖生如死,那是行尸走肉;有的人雖死猶生,那是因為他們的精神永存。來,讀出這種醍醐灌頂的感受吧,讀出我們的警告和呼吁。(齊讀本小節)

  五、品讀“雖生如死”。

  有的人活得崇高偉大,有的人活得無恥卑微,我們就來看看,是哪些句子對“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作出了完整的回答?

  抽生讀。讀出蔑視(那是癡心妄想)、咒罵(那是罪有應得)、痛恨(只要有良知的人都會懷有這種感情)、不屑一顧。

《有的人》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的  

  1·把握這首詩運用對比抒發感受的寫法,體會哲理性議論的作用。  

  2·了解詩歌語言的一般特點。 

  3·認識本詩所表達的活與死的辯證關系,使學生受到革命人生觀的教育。

  教學要求

  1·指導學生反復誦讀。

  2·通過讀,理解詩的深刻哲理。

  3·把較難懂的內容(第三、第六、第七節)講清楚,講透徹。

  教學重點

  1·理解對比的寫法。

  2·體會用詩講道理。

  教學難點

  1·\"有的人\"指哪些人?

  (每節詩的前兩句都指反動統治者,他們雖然\"活著\",卻如行尸走肉,他們欺壓百姓,下場可恥。每節詩后兩句都是指魯迅以及像魯迅這樣的人。他們雖死猶生,永遠活在人民心中,贏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頌。詩作的側重點是歌頌魯迅及像魯迅一樣的人。)

  2·“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兩句詩該怎樣理解?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指的是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軀殼活著,他們徒具形骸,雖生猶死,生命毫無價值;“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指的是一生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馬的人,這種人雖生命不復存在了,但他們的思想,精神永駐人間。)

  3·為什么說“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為什么說“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頭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實際上這種人活在世上,靈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朽腐”,魯迅以野草自比,為了蕩滌舊社會的黑暗、腐朽,寧可犧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發展起來,野草就會萌生,到處是一片青綠。)

  課時安排

  第1、2課時:熟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理解課后題。

  第3、4課時:理解對比的寫法,和本詩蘊含哲理。

  板書設計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1節)                      (第2、3、4節)                        (第5、6、7節)

  人生意義                                                                           

  (對比)                             (對比)                                       (對比)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作家簡介

  臧克家,生于1905年,是我國\"五四\"運動以來最著名的詩人,他的詩一直受到人民的喜愛和歡迎。

  1949年全國解放后,藏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魯迅先生逝世13周年紀念日,全國各地第一次公開地隆重紀念這位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學家。臧克家親自參加了首都的紀念活動,目睹了人民群眾紀念魯迅的盛況,并瞻仰了魯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憶魯迅為人民鞠躬盡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寫了《有的人》這首短詩,抒發自己由紀念魯迅所引起的無限感慨以及對人生意義的深刻思考。

  三、解題

  “有的人”這個題目包含了詩中所寫的兩種人:即作者歌頌、贊美的是以魯迅為代表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反動派。聯系詩的副標題,我們可以看出這首詩是以歌頌、贊美為主旋律的。這苜詩主要采用對比的寫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為歌頌與贊美的一種反襯,在鮮明的對比中,抒發作者的感情。

  四、導入

  人都有生和死。對待生和死,不同的階級有著不同的理解和態度。活著的人,有的活得崇高、偉大;有的活得無恥、卑微。在死的間題上,毛主席曾經指出:“有的重于泰山,有的 輕于鴻毛。”(舉例說明)

  《有的人》這首詩以形象、凝練、通俗的語言寫了對于生和死截然不同的兩種人的態度和表現,抒發了作者由此而發的感受,以此來紀念魯迅以及以魯迅為代表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

  五、通讀課文

  1·熟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2·理解課后題一: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說說這兩句詩中兩個“活”字和兩個 “死”字的不同含義。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指的是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軀殼活著,它們徒具形骸,雖生猶死,生命毫無價值;“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指的是一生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馬的人,這種人雖生命不復存在了,但他們的思想、精神永駐人間。)

  (第一個 “活”字充滿了作者的鄙夷和輕蔑,第一個 “死”宇卻表達了作者的惋惜的懷念之情,第二個 \"死\"字充滿了作者的痛恨和咒罵;第二個 \"活\"宇是作者對魯迅偉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贊美。)

  3·體會:“有的人/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有得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一個\"騎\"宇,深刻地揭露了反動統治者驕橫的形象,兇暴的本質;\"啊,我多偉大!\"刻畫了反動統治者的外強申干、自我吹噓的丑態,對反動派迸行有力的諷刺;對于魯迅先生,則用\"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俯下身子\"把魯迅精神表達得多么充分,把魯迅的形象寫得多么崇高,多么感人,多么形象!\" )

  4·體會: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把 \"名字刻入石頭\"的\"刻入\"一詞,真是入木三分。反動統治者硬想留名\"不朽\",認為\"刻入石頭\"是萬全之法,但事實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這里的一個\"爛\"字,既道出了反動派惡貫滿盈,又顯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青青的野草\"則給人以無限生機、無限活力、無限希望的感受和聯想。\"抬舉得很高,很高\",表現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魯迅先生無限崇拜、無比愛戴的深厚感情。)

  5·體會:“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給人民作牛馬的/人民永遠記住他!”

  “騎”、“摔”、“ 垮”字分別說明什么?  

  (“騎”生動地表現了反動派欺壓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態。而人民要推翻他們,打倒他們,便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個“摔”字上,“垮”作為結果又形象地表現了反動派的可恥而又必然的下場。)

  6·理解課后題二:

  為什么說 “把名字刻人石頭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又應當怎樣理解?

  (把名字刻入石頭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實際上這種人活在世上,靈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遺臭萬年。\"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末,于是并且無可朽腐\",魯迅以野草自比,為了蕩滌舊社會的黑暗、腐朽,寧可犧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發展起來,野草就會萌生,到處是一片青綠。)

  (“刻入”和“爛”是譏諷、嘲笑,是對一心想流芳百世的反動派的鞭撻、討伐;“春風”、“到處”、“青青”這些感情色彩鮮明的詞語,是作者對為人民奮斗一生的革命戰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熱烈歌頌。)

  六、   課文分析

  1·這首詩分幾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三部分: 第1節是第一部分;第2、3、4節是第二部分;第5、6、7節是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開門見山,以兩種對立階級的人為代表,緊緊抓住參加魯迅紀念活動感觸最深的兩點,即:魯迅生為人民鞠躬盡瘁,死后人民懷念他,從對魯迅雖死猶生的感受入手,提出了生與死的辯證觀點。

  第二部分,從兩種人對待人民的不同態度的對比中,熱情贊頌魯迅為人民鞠躬盡瘁的偉大精神。

  第三部分,從人民對兩種人的不同態度的對比中,抒發了作者及人民永遠懷念魯迅的深厚感情。)

  2·小結:從以上分析中,我們能夠看出:第一部分是全詩的總綱,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觸最深的兩點分別進行解說和深入開掘,形成了以贊頌魯迅鞠躬盡瘁為人民的偉大精神的抒情主線。

  3·教師提間:這首詩所以產生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在人民群眾中有廣泛的影響,在于它包含著深刻的哲理。想一想,這一深刻的哲理是什么?

  (一切危害人民的人,必將被人民所唾棄;而做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則會得到人民永久的崇敬和懷念。)

  4·這首詩是為紀念魯迅而作的,為什么以\"有的人\"為題?

  (因為詩人是\"借著紀念魯迅這樣一個機會,用詩作為出口,抒發心中的 積憤\"(臧克家語)。詩中不僅歌頌了偉大的戰士魯迅,而且熱情地贊頌了以魯迅為代表的千千萬萬向著惡勢力沖鋒陷陣的革命戰士的崇高精神。同時,也無情地揭露和批判了魯迅的對立面——官僚地主階級和一切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反動派。詩中寫的兩種人,代表了兩個階級的斗爭,從而深切地表達了人民群眾對惡勢力的無比憎恨,對以魯迅為代表的革命先驅的崇敬和熱愛。)

  5·這首詩在寫法上的主要特點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這首詩的每一節一反一正對比,使正反面人物對立得更為鮮明,從而達到突出主題的作用:

  ①生死價值的對比。

  第l小節中,前一個\"活著\"指人還在社會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后一個\"死了\"是指人已離開人世,\"活著\"是指其精神不死。反動統治者\"活著\",不過是行尸走肉,毫無價值;革命者 \"死了\",卻雖死猶生,精神永存。

  ②對待人民群眾態度的對比。

  第2一4小節的前兩句都寫反動統治者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a·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b·不知羞恥地為自己歌功頌德,妄想\"流芳萬世\";c·殘害人民,養肥自己。

  詩的后兩句都寫像魯迅這樣的人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a·\"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b·\"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貢獻給革命事業。c·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

  ③人民群眾對兩種人態度的對比。

  第5一7小節的前兩句都寫人民群眾對反動統治者的態度: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b·\"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記,被人民唾棄。c·\"他們的下場可以看到\",即身敗名裂、遺臭萬年。

  詩的后兩句都寫人民群眾對魯迅這樣人的稱頌:a·\"永遠記住他\";b·\"到處是青青的野草\",即魯迅精神到處被傳頌,被延續;c·\"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表現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魯迅先生無比崇拜,無限愛戴的深厚感情。

  通過以上3種對比,反映了兩個對立階級不同的人生觀,顯示了人民群眾強烈的愛與憎,從而很好地突出了詩的主題。)

  6·課后題五:

  毛澤東同志稱贊魯迅“在黑暗與暴力的進襲中,是一株獨力支持的大樹,不是向兩旁偏重的小草”,而這首詩卻說魯迅“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應該怎樣理解?

  (毛澤東同志所說的\"小草\"與這首詩里所說的\"野草\"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指沒有堅定立場的騎墻派,后者指愿與舊社會同歸于盡,一起被革命烈火燒掉,為革命斗爭奉獻自己一切的革命者。魯迅說,\"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這黑暗的社會背景就是\"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魯迅先生以徹底革命的英雄氣概,以大無畏的獻身精神深信革命的地下之火一定會燃燒起來。)

  七、教學小結

  八、布置作業

  課后題六

《有的人》教學設計 篇6

  一、復習導入

  師:我們從課外閱讀當中知道了魯迅是一個怎樣的人?

  生:樂觀、幽默……

  師:1936年,魯迅先生逝世,有很多人紀念他。今天,我們就走進——有的人。

  二、析題

  1、出示課題(小黑板)

  師:(念)

  師:這題目有什么不一樣?

  生:沒有主語

  師:是嗎?

  生:題目下方有一個“紀念魯迅有感”

  師:這個是什么?

  生:小標題

  師:同意嗎?(生搖頭)

  師:小標題是怎么樣的?

  生:小標題概括故事內容、時間的。

  師:不知道吧,那我告訴你們,這個是副標題。(板書),齊讀,那題目就是正標題,這副標題是對正標題的補充。我們什么時候碰到過?

  生:寫讀后感的時候。

  師:對,我們在寫讀后感的時候,會在題目下方寫上讀哪篇文章有感。(再讀課題)

  師:讀的時候,正、副標題要有所區別。

  (又讀課題)

  三、研讀學習提示,明確學習要求

  師:翻開課文,看學習提示,誰能最快找到有關這篇課文的學習信息。

  生:結合自己對魯迅的了解,談談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從中得到的啟示。

  師:你是讀了這句話,那這句話告訴我們什么信息?

  生:讀這篇課文我們有三個任務:

  一、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

  二、結合對魯迅的了解,談談對這首詩的理解。

  三、從中得到什么啟示?

  師:你有了自己的想法,真好。

  師:學習這篇文章有三個任務是:

  生:(齊讀學習提示)

  師:這一段不僅告訴我們學習任務,還告訴我們什么?

  師(引導):怎么理解這首詩?

  生:只要結合對魯迅的一些了解。

  師;對,這個是學習方法。第三個任務是——

  生齊讀三,從中得到什么啟示?

  師:還得到什么信息?

  生:這首詩的作者是 ……     

  師:遇到問題了(板書:臧  藏)

  師:這個“臧”與“藏”讀音有聯系嗎?可能讀什么?

  生:zàng    生:cáng

  師:怎么辦?  生:查字典

  師:誰找到了?(師走到那位學生旁邊)你怎么查到的?(陳果熠)

  生:我是一下翻到zàng的音,找到的,它念zāng。

  師:哦,剛才我為什么叫你們猜測一下?我們用什么規律來猜測的?

  生:形聲字

  師:對,形聲字。這兩字很可能音是相同的,剛才陳果熠根據這個形聲字,用音節一翻,就翻到了,還需要部首查字法嗎?好,快翻一翻,念什么?

  生:zāng   生:zāng  齊讀:臧克家

  師:那么我們從中獲得的信息是這文章的作者是——生:臧克家,他是一位——詩人,這文章的體裁是——生:詩歌。

  師:好,還有其他信息嗎?

  生:這篇文章是魯迅逝世13周年的時候為紀念他而寫的。

  師:對,這篇文章是魯迅逝世13周年的時候為紀念他而寫的一首詩,這首詩跟誰有關系?

  生:魯迅

  師:想讀這首詩嗎?生:想!好,趕快自己去讀一讀。

  四、正音釋義

  師:同學們要把這篇文章讀通順,我有兩個擔心,有一個詞的意思,出示“不朽”。

  (齊讀)

  師:誰知道大概的意思?

  生:名垂千古就是不朽

  師:有一個詞與它意思差不多,叫流芳——

  生:百世

  師:流芳百世叫——不朽。

  師:流芳百世也好,名垂千古也好,都說的是哪些人?

  生:很偉大的人!  生:很有名的人

  師:課文指誰?    生:魯迅

  師:第一個擔心已經解決了,第二個擔心是課文中有個詞的字音,同學們可能有點問題,猜猜是哪個?   生:呵

  (小黑板出示):呵

  師:在一般情況下我們念——生: hē  生:hè

  師:對,我們在念笑呵呵的時候念hē,但沒有hè這個音,同學們翻開字典查查看。

  (生查字典)

  師:有hè這個讀音嗎?

  生:沒有

  師:很多時候這個呵與啊是同音,有幾聲?

  生:ā á ǎ à 四聲

  師:那么,你覺得在這里,這個“啊”念幾聲?(生試著自個兒念)

  師:你認為這里念什么?

  生:à,我多偉大!因為這里是贊嘆自己的功績。

  師:同意他的看法嗎?  生:同意

  師:對,在表示贊嘆的時候,念第幾聲?

  生:第四聲

  師:誰能來讀一讀?

  師:兩個擔心解決了,把課文讀通了,那么我們讀通了就行了嗎?

  生:不,還要有感情。

  生查字典,師提示:很多人用了陳果熠的方法了。

  師:有hè這個讀音嗎?  生:沒有。

  師:很多時候這個呵與啊是同音,有幾聲?

  生:ā á ǎ à,四聲。

  師:那么,你覺得在這里,這個部分念第幾聲?(生試著自個兒念)。

  師:你認為這里念什么?

  生:à我多偉大!因為這里是贊嘆自己的功績。

  師:同意他的看法嗎:生:同意。

  師:對,在表示贊嘆的時候:念第幾聲?生:第四聲。

  師:誰能來讀一讀。

  生1:讀   生2:讀   齊讀。

  五、朗讀指導:

  師:兩個擔心解決了,把詩歌讀通了,那么我們讀通了就行了嗎?

  生:不,還要有感情。

  師:是啊,還要把詩歌韻味讀出來,讀出它的音韻美,那么詩人是如何把它表達出來的?

  小黑板出示:(第1小節)

  我們讀的時候要注意他的停頓和重音。只要讀出它的停頓和重音,那么音韻美就出來了。

  師示范。

  認識“  ”間隔號,“。”著重號。

  師示范讀第一小節。

  師:好,請同學們到課文的其他小節里標一標,劃一劃,讀一讀(師巡視并作出指導)。

  師:我看有點難,需要我幫助嗎?這樣吧,我一邊讀,你們一邊劃,好嗎?

  生:好!

  師示范讀,生作記號

  師:好,現在能讀了嗎?

  生:能!

  師:好,請同學們自己去讀一讀。

  指名分小節讀詩歌。

  六、深究寫法,對比讀

  師:讀好就行了嗎?還不夠,我們還要去了解詩人的寫法,是啊,臧克家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再讀讀。第一小節

  生:寫的時候是相反的。

  師:相反的叫——生:對比

  師:詩人對比寫出哪兩種人?第一類人  讀—— 生:有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師:這類人是活——生:猶死。(板書)

  師:第二類人呢?聰明的一看就知道了。一齊說

  生:雖死猶活。(板書)

  師:這是詩人對兩類人的——

  生:評價。  師:對,是他的觀點,他對兩類人的評價運用對比的方法來寫。

  師:接著往下看,他對這兩類人分別是什么態度?

  生:對第一類人,他持討厭的態度。

  師:我們說是批判的態度(板書)讀。

  師:對第二類人呢? 生:對第二類人有崇高的敬意。

  師:我們說頌揚,(板書)讀。

  師:那我們能讀出這樣的感情吧?來,自己試著去讀一讀。(指名學生讀)

  點撥:批判時用什么語氣好一些?對這類人我們冷淡一些,對頌揚的聲音往上揚。

  師示范讀:

  指名學生讀——齊讀。

  師小結:詩人用對比的寫法來寫,我們也可以用對比的方法來讀,剛才我們知道詩人第1小節運用了對比的寫法,其他小節呢?

  生:也是運用對比的手法寫的。

  師:好,請同學們到其他小節,用不同的符號標出描寫兩類人的句子。

  師:第1小節是觀點的對比寫,其他小節也是觀點的對比吧?如果不是那是什么對比寫?

  師:看第二小節,你覺得是什么對比?

  生:我覺得是作風的對比。

  師:對啊,我們看第一類人,這類人是怎樣的人?

  生:自私自利的人。

  師:是啊,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還要去欺壓百姓的人,那另一類人呢?

  生:你能用四個字的詞語概括一下嗎?

  生:造福百姓。

  生:為民造福。(師板書)

  師:哪幾節是寫作風的?生:2、3、4

  師:那5、6、7又是什么對比呢?生:是他們的下場的對比。

  生:是后果。師:太嚴重了。生:是結果的對比。

  師:是啊,第一類人是什么結果? 生:遺臭萬年和永垂不朽。

  師小結:第1小節是觀點對比,2、3、4是作風對比,5、6、7是結果的對比,那我們就來對比地讀一讀(師生分角色讀)。

  師:臧克家為什么采用對比的寫法來寫?

  生:令人感到更加深刻。

  生:更突出了魯迅的性格。

  七、總結

  這節課,我們完成有感情地朗讀了整首詩歌。剛才同學們也發現了整首詩并明確地介紹魯迅先生,但我們能從詩中找到魯迅先生的影子。

《有的人》教學設計 篇7

  學習方式的改變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讓學生通過觀察、資料分析等,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喚醒學生的學習意識、挖掘學生的潛能,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于六年級上冊《有的人》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到您!

  六年級上冊《有的人》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有的人》是人教版教材和蘇教版教材的重合篇目。是較為重要的一個詩歌篇目。

  詩,是最精妙的語言藝術,用最少的字詞,最簡練的結構,最優美的音韻來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有無言之美,無盡之意,因此被譽為是“藝術中的藝術,文學中的文學”。詩中營造的意象與意境,能使人心靈沉浸乃至陶醉。因此詩歌教學絕不能用諸如時代背景——詞語解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這樣的機械教學流程,否則就切割了詩歌所蘊含的情思、激情和韻味,而變得蒼白和枯燥了。詩歌這種文學樣式,偏重于抒情言志,必須飽含詩情,才能真切感人。情緒和感情是詩的基礎,詩歌與其它文體相比,能較為充分地顯示作者的品格和情懷。優秀的詩篇能豐富和美化精神生活,并啟示真理。但它不直接告訴讀者應當如何如何,而是以默默的持久的力量,改造并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凈化人們的靈魂。閱讀欣賞詩歌,應從情緒和感情著眼,從語言入手。我以為,總體說,詩歌的教學重點是領悟感情,品味語言,適當傳授知識。教學方法主要是朗讀、感悟、點評。其中朗讀尤其重要。古語有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是語文教學之魂。詩歌教學更應通過美讀、吟詠、背誦這樣的教學形式,讓學生在讀中感悟、琢磨、想象、理解。讀出文章的韻味情致,讀出作者的喜怒哀樂,為作者之悲而悲,為作者之樂而樂。通過誦讀使詩歌的精華積淀和深入到學生的心靈中,讓學生產生一種追求真善美的激情沖動,進入一種亢奮,旺健的前進式的精神狀態中。 要將學生引入詩歌的意境,教師要帶著飽滿的熱情進入課堂,要舍得“情感投入”,融詩人之情、教師之情于一體,以濃蘊熾熱之情去熔煉學生之心,情到深處,詩人、教師、學生共鳴。果真如此,定能提高悟性。人們常說:“只可意會,不能言傳”。這不可言傳的入微之處,往往可以憑借各種朗讀方式(獨誦、齊誦、領誦、合誦、分角色朗誦)讓學生去會悟。只有師生深切了解詩歌的內容,并被詩人的感情所激勵時,才能帶著真情實感去朗讀。倘若又掌握一定的朗讀技巧,那就有助于在學生面前再現詩歌中的形象,使學生頓悟開竅,受到感染和熏陶。

  新課標提倡:不能再像過去那樣視學生為“物”,用冷峻無情的語言之刀,肢解學生賴以學習的基本材料——課文,有心無意地奉送知識給學生,聽憑其自然“悟得”,而應該以滿腔的熱情與愛心,以飽含激情的語言之火,燃起他們學習的強烈欲望,引導他們去探求并獲取知識,育成能力,并付諸實踐。

  教研室曾對200節公開課做了一個統計調查:出示表格

  因此,新課標提出:要重視學生的讀,在時間上予以保證,從方法上給予指導,由實踐中獲得體驗。目前南師大附屬中學就提出,語文課上保證讀書時間為一堂課的60%

  我們沒有必要這么機械,但詩歌教學中的朗讀感悟顯然為重中之重。我首先就決定這堂課以朗讀感悟為主,并且應該保證50%的課堂時間用以朗讀。

  二、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點、難點的確立:

  目標制定為:在反復朗誦的基礎上,讓學生體會詩的哲理內涵和作者的感情。并進行簡單的比較閱讀。

  .教學重點為:對比的寫法。2.詩中的哲理性議論。

  三、教學過程設計

  首先導入:

  本來設計以介紹作者導入,后來覺得略嫌平淡。恐怕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臨時改為郁達夫寫的《悼魯迅》導入。并故意不說出哀悼的是什么人。“生死,肉體,靈魂,眼淚,悲嘆,這些問題與感覺,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他的死的彼岸,還照耀著一道更偉大,更猛烈的寂光。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因他的一死,使人自覺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為,也因他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國還是奴隸性很濃厚的半絕望的國家。他的靈柩,在夜陰里被埋入淺土中去了;西天角卻出現了一片微紅的新月。”然后提問:悼念的偉人是誰?這個問題學生是心領神會的。關鍵是充滿激情的朗誦導入,一上來就奠定了詩歌的中對魯迅的那中景仰、崇敬的基調,下面再講臧克家如何贊頌魯迅就自然多了。學生一下子就能進入情境。

  第二步,教師范讀。要求學生注意教師朗讀中的感情傾向。之后學生齊讀。提出思考題:1、把《有的人》前四節中八處“有的人”具體化,試改為某一種人或某一類人。2.以上這八種人可以分為幾種類型?3.這兩種人共有哪些方面的不同?

  學生討論,明確:

  1、被人民憎惡的人 被人民愛戴的人

  殘酷剝削人民的人 為人民服務的人

  妄想流芳千古的人 一心默默奉獻的人

  將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別人痛苦之上的人 處處為他人著想的人

  2、一種是有益于人民的人,一種是危害人民的人。

  3、對人民的態度不同;對功名、榮譽的追求不同;對生命的意義的觀念不同。

  這三個問題可以很容易的解決。

  學生齊讀最后三節。提出思考題:后三節可以不寫嗎?

  學生能很快反應:不行。后三節是寫這兩種人的結局。正以為兩種人對待人民的態度截然不同,因此人民就會有不同的回報。后三節,詩人在對生死、榮辱、善惡、美丑議論的基礎上,使詩意升華到歌頌一種有普遍意義的高尚的人生觀的高度。因為它揭示規律,使人明理,因此詩的容量增大了。

  再思考重點句的意思:

  誰愿意做野草?你怎麼知道?他為什麼愿意做野草?

  魯迅愿意做野草。從他寫的散文詩集《野草》的《題辭》中可以知道。

  “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到處是青青的野草”的含義是什麼?

  “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即名字很快被人民忘卻,被人民唾棄。“到處是青青的野草”即魯迅的精神永遠活在億萬人民的心里。(野草暗指魯迅)

  思考:你從兩種截然相反的結局中悟出一個什麼道理?

  學生總結:熱愛人民的人流芳百世 ,魚肉人民的人遺臭萬年。

  然后要求學生在朗讀中體悟作者的感情。提問:如果讓你來讀這首詩歌,你認為應該怎樣表達語氣?提示:每小節上兩句和下兩句之間形成怎樣的特點?

  學生馬上反應:對比。前一個問題迎刃而解。一生回答:我認為對前一種人,要表達出對他的憎恨和鄙視,后一種人,就是像魯迅那樣的人,應表達出崇敬、熱愛。

  再問,從副標題來看,本詩的寫作目的在于贊頌還是在于批判。

  學生明確:是贊頌。所以朗讀時贊頌之情應更顯著。

  這樣,我就以此為要求讓學生朗讀。請每組推薦一名朗讀較好的學生參加朗讀比賽。每一人讀完請其他同學評點。要求做到:1、每一節詩都一反一正對比,使正反兩個方面的形象更鮮明,把正面襯托得更高。兩種人對人民態度的對比,反映了兩個對立階級的不同人生觀,收到很好的藝術效果。讀得時候,要有明顯的語氣差別。2、讀出反復的修辭所形成的磅礴的氣勢。

  目標明確之后,學生能在朗讀和聽讀中掌握詩歌的特點,一,這首詩歌的寫作手法是對比和反復。對比使兩者形象更加鮮明,反復增強了詩歌的音韻節奏感,形成一波又一波的氣勢。二、學生知道了詩人寫作的目的。感受到詩歌形象的鮮明,領會到詩人強烈的愛憎,了解了詩歌的主題。

  評點的學生根據自己的欣賞和體悟,能準確到位地指出朗讀的同學的優點和不足。從而使下一位朗讀的同學有更深一層的理解。讀得更到位。最后,教師評點,再次范讀,并要求學生跟讀。這時學生對詩歌的感悟已不在剛開始的層面上。很動情地把氣氛推向高潮。

  教師作總結:這首詩熱情歌頌了魯迅先生熱愛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偉大精神,無情鞭撻了反動階級,深刻地揭露了熱愛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反動統治者必將被人民唾棄的真理。其實,騎在人民頭上的人,不只被唾棄,而是遺臭萬年。

  最后做一點延伸閱讀《野草》《自嘲》要求思考:通過你讀過的魯迅作品和臧克家的《有的人》,你能對魯發表一點你自己的看法么?可以評論他做人的品質,也可以從文學角度進行評點。

  布置作業:選擇魯迅或臧克家做一點研究性學習,寫成一篇小論文。

《有的人》教學設計 篇8

  《有的人》教學設計

  教學設想

  《有的人》這首詩熱情地謳歌了魯迅先生“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諷和鞭撻了反動統治者的丑惡行徑,同時向我們提出了人生價值的重大課題。全詩結構完整緊湊,感情表達強烈真摯,飽含詩人多年來對歷史和現實的觀察和體驗,融人了作者愛憎分明的真摯感情。學習時,要通過反復的誦讀、揣摩、品味,把握詩人感情的脈搏,加深對詩歌主旨的理解。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創設情境,導入  新課

  可以引導學生朗讀魯迅先生的《自嘲》一詩,引人對魯迅先生高尚人格和光輝精神的評價,帶人新課時的學習。

  二、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

  參照“教學設計(A)”。

  三、初讀詩歌,整體感知詩歌的基本內容

  1.聽朗讀帶,或者教師范讀全詩。

  2.學生自由朗讀全詩,思考:這首詩的體裁是怎樣的?

  明確:這是一首抒情性的自由詩。

  3.理清詩歌的寫作思路,分清詩歌的結構層次。

  結構劃分請參照“教學設計(A)”。

  4.請學生用圖示法將各個詩節之間的關系表示出來。

  明確:圖示的方法可以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教師把握主要內容即可。

  注意,詩的第一節寫了兩種“生”和“死”,是全詩的總綱;第二、三、四節寫了兩種人對人民的兩種態度,它們之間是并列關系;第五、六、七詩節分別與上面三個詩節對應,寫出了兩種人的兩種不同結局。

  四、品讀詩歌,理解詩歌內容

  1.學生齊讀詩歌。

  2.品讀詩歌內容,要求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1)詩歌的首節中“活”與“死”的含義有什么不同?

  (2)如果將詩歌中涉及到的人直接點出,在表達效果上會有什么變化?

  (3)對比是常用的一種藝術手法,在詩歌中使用對比,能產生強烈的感情沖突。這首詩每一詩節都使用了對比的手法,但每一次對比的角度是不相同的。請大家細讀課文,討論各詩節對比的角度各是什么。

  明確:第1詩節:兩種生死觀的對比。

  第2——4詩節:兩種人對人民群眾態度的對比。

  第5—7詩節:兩種人不同結局的對比。

  3.品讀詩歌語言,要求學生體會以下語句的修改的妙處。

  這首詩在選人語文教材時,曾經臧克家修改,請大家看下面幾例:

  (1)原句: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頭上想不朽。

  改句:有的人/把名字刻人石頭,想“不朽”。

  明確:這樣改不僅筆墨精練了,更重要的是改后愈加準確、形象、深刻。試想,“刻在”和“刻人”,深度不同,“刻入石頭”,形象地表現了這些人妄圖“不朽”的癡心夢想。“不朽”加引號,更顯諷刺意味。修改后的“石頭”之后,以逗號點開,句末的“頭”(t6u)與“朽”(xǐu)押韻,使語句具有音樂美。

  (2)原句:騎在人民頭上的從民把他摔倒。

  改句:騎在人民頭上的從民把他摔垮。明確:“倒”和“垮”,兩個動詞在程度上有差別:“倒”者未必垮;“垮”者必倒。“垮”比“倒”在程度上更進一層,充分地表達了詩人對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人的滿腔憤恨之情。此外,這樣一改,“垮”(kuǎ)與下句的“人民永遠紀住他”中的“他”(tā)字也同韻。

  (3)原句:給人民當牛馬的人民永遠紀念他

  改句:給人民作牛馬的人民民永遠記住他。

  明確:“當”與“作”,屬同義詞。這里之所以修改,主要可能是從平仄角度考慮的。原句中的“當”(dāng)屬平聲,“當”字前后的“民”(mín)、“牛”(niǘ)字皆平聲,轉用一仄聲字“作”(zuò),可使詩的語言更富抑揚頓挫之感。“紀念他”改作“記住他”,在感情深度上也有顯著的不同。

  4.可以引導學生細讀詩歌,對詩歌當中其他語言運用精妙的地方加以品味。

  五、精讀詩歌,領會詩歌感情

  1.學生自由朗讀詩歌。

  注意體會每節詩歌中的具體感情。

  2.指名學生朗讀詩歌,要求能夠讀出各節的真實感情。

  朗讀示例:有的人/活著

  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還活著。

  3.在教學時注意,對學生把握不準的地方,可以引導學生反復朗讀,或者變化語氣、語調來朗讀,使學生真正把握住詩歌內在的感情。

  對于其他詩節,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體會朗讀,教師指名部分學生朗讀,以檢查效果。

  六、學習遷移

  請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回答文后的題目。

  真是晴天的霹靂,在南臺的宴會席上.忽而聽到魯迅的死

  發出了販通電報,薈萃了一夜的行李,第十天我就匆匆跳上了開往上海的輪船。

  22日上午10時船靠 了岸,到家洗了一個澡,吞了兩飯,跑到膠州路萬國殯儀館去,遇見的只是真誠的臉,熱烈的臉,悲憤的臉,和千千萬萬青年男女將要破裂似的心肺與緊握的拳頭。

  這不是尋常的喪事,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這正像是大地震要來,或黎明將到時充塞在天地之間的一瞬間的寂靜。

  生死,肉體,靈魂,眼淚,悲嘆,這些問題與感覺,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魯迅的死的彼岸,還照耀著一道更偉大,更猛烈的寂光。

  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因魯迅的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國還是性很濃厚的半絕望的國家。

  魯迅的靈柩,在夜陰里被埋入淺土中了;西天角卻出現了一片微紅的新月。

  這篇散文《懷魯迅》是郁達夫的一篇紀念魯迅的散文,題材與《有的人》相似,表達的感情也基本一致。年年它哪些是記敘,哪些是議論,它的議論與本詩的議論有什么不同。

  明確:前三段和最后一段是記敘,其余三段是議論。詩中的議論具體、生動、形象,而本文中的議論相比之下就顯得抽象

《有的人》教學設計 篇9

  設計意圖:

  《有的人》是魯迅逝世十三周年臧克家所作的一首高度凝練、句句閃光的詩,全詩語言質樸,采用強烈的對比與嚴密的照應相結合的手法,以魯迅為鏡,揭示“人是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著而活著” 的深刻哲理,耐人咀嚼和回味。

  根據課文的特點和略讀課文要求,把閱讀的核心、質疑的主人、積累的主體回歸為學生,高年級的學生有能力自讀自悟,在感悟到“雖死猶生”和“雖生猶死” 的開篇對比后,引導孩子從“對人民的態度”,“人民對兩種人的態度”來對照研讀,滲透魯迅的相關資料,豐富人物形象,拓寬感受的空間,也培養學生的搜集、整理、表達、積累能力。同時在一“騎”、一“俯”,一“上”、一“下”間,反復朗讀,讀出魯迅的高尚情操,讀出作者強烈的愛憎情感,讀出所有像魯迅這樣的人都值得“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

  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培養鮮明的愛憎感情,懂得為人民的人將獲得永生,與人民為敵必然滅亡的道理。

  2、反復朗讀,了解本文運用的對比手法,體會這種手法運用的好處。

  3、搜集材料,走進魯迅,走進那個時代。

  教學重點:了解本文的對比手法,培養鮮明的愛憎感情。

  教學難點:從特寫強對比中,懂得為人民的人將獲得永生,與人民為敵必然滅亡的道理。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準備:

  1、課前搜集魯迅的相關資料。

  2、圖片、課件(魯迅的名言等)。

  課前談話:用一句話說說你心中的魯迅。

  教學流程:

  一、談話揭題,質疑入課

  1、魯迅走了,但他留給后人的很多很多,十三年過去了,我國現代著名作家臧克家仍心潮起伏(板書作者),寫下了這首《有的人》(板書課題)。

  2、讀題,質疑

  梳理質疑:“有的人”指誰?

  二、自主初讀,吟詩解疑

  1、略讀課文怎么學?生交流學法。

  出示閱讀要求:

  (1)讀準確,讀流暢。

  (2)“有的人”指哪些人?

  2、讀詩:讀準字音。

  (1)分節讀詩,正音。

  強調預設:朽,理解:不朽。

  3、吟詩:讀順詩歌。

  回歸整體,讀詩。

  4、比較發現,現代詩的特點。

  齊讀詩歌。

  三、合作賞析,品悟主旨

  1.“有的人”指的是同一種人嗎?

  (1)(隨即出示)有的人活著,

  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還活著。

  (2)輕聲讀讀,發現什么?

  兩個“死”,兩個“活”一樣嗎?

  (3)朗讀指導“有的人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現在你心里應該非常明白,兩個“有的人”一樣嗎?

  板書:雖生猶死

  雖死猶生

  (4)這樣的寫作方法叫:對比。(板書)

  2、合作學習,細讀《有的人》。

  (1)找找兩種人的不同,在旁邊寫上批注。

  (2)交流心得。

  3、 重構課文,對照感受

  (1)第2到6節中找出第一類人。組內讀讀。

  ①(出示)

  有的人

  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么偉大!”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

  有的人

  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

  ②這些“有的人”是怎樣的人?他們的結果呢?(出示)

  騎在人民頭上的

  人民把他摔倒;

  把名字刻在石頭上的

  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

  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場可以看到;

  ③用一句話說說這樣的人。

  偉大,實則渺小,讓你想到哪些人?

  (2)另外的“有的人”呢?

  (出示)

  有的人

  俯下身子給人當牛馬。

《有的人》教學設計 篇10

  今天上了《有的人》一詩,在講到“有的人死了,他卻活著”的時候,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就提到了以前人們對一個大學生為了救一乞丐老者而死去的事情引發的議論。這個見義勇為值不值得?

  這時,班里就有學生說:不值得。這個看法得到了很多人的同意。同學們都覺得,大學生有大好的生命,豐富的學識,而老者什么都沒有,不值得救。我聽到這些話的時候,心里有些難過,因為,他們心中已經有了人的高低之分。為了讓學生明白,人,是不分高低貴賤的,我又舉了希特勒殺害猶太人的事件,而這些,學生們幾乎全沒聽說過。聽到大屠殺的事情,學生們都覺得很不可思異。在大量講述了法西斯的罪惡后,學生終于明白了,人,是不論什么身分,不論什么價值的`,只要活著,是條生命,我們都應該尊重。見義勇為,無論對象是誰,都是應該的。雖然那個大學生死了,但他見義勇為的精神,將會激勵更多的人,讓我們的社會更美好。如果人人都對身邊發生的類似事件視而不見、認為不值得救助的話,那是多么可怕的社會!然后,我又引導學生去思考,見義勇為是應該,但我們應該怎樣去做,才能把傷害減低到最小。

  后來,學生一致得出:在保證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去見義勇為,要多動腦子,不能魯莽。討論到這里,下課了,但本課的一些內容沒有得到完全分析,例如:魯迅先生是如何為人民服務的,他當年在日本時,是如何面對被殘殺的中國民眾以及中國留學生的。還有些練習,也沒有得到講解,只能留作課后作業,讓學生課后討論。從這節課的反映來看,現在學生的是非觀是有了,但僅是一個很簡單的意識而已。

  在目前復雜的社會中,如果得不到良好的引導,會造成嚴重錯誤的人生觀。還有,現在學生的歷史知識真是太少了,少到可怕。他們不在乎、不關心國家的歷史、世界的歷史。我們的教育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還有,雖然這節課的討論內容與教學設計有所偏差,但我覺得,這節課還是有收獲的,有價值的。如果學生連最基本的是非觀、價值觀都沒有的話,所學到的東西,只能是空談而已。

《有的人》教學設計 篇11

  【學習目標】

  1、理解詩歌深刻的內涵,了解詩歌中對比手法的運用。

  2、學習魯迅的偉大精神,引導同學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3、指導同學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

  【課前準備】

  課件:毛澤東對魯迅先生的評價。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通過對本組前幾篇課文的學習,我們對魯迅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毛澤東曾這樣評價魯迅先生(課件出示,老師朗讀或者指名讓同學朗誦):“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半殖民地人民最可珍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強、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一連五個“最”,論定了魯迅在中國現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病逝于上海。“趕快收殮,埋掉,拉倒”“忘記我,管自身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遺言。然而,人們真的會忘記他嗎?事隔13年,詩人臧克家寫下了《有的人》一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

  板書課題:

  有的人

  二、誦讀全詩,整體感知

  1、同學自由讀詩,注意讀流暢。

  2、指導同學讀出節奏。

  3、指名讀,師生評議。

  4、齊讀,注意讀出感情。

  三、自主感悟,自由表達

  1、選擇自身感受最深刻的地方,自主研讀。

  2、四人小組合作學習交流,結合在本單元的學習中對魯迅的了解以和課外收集的資料,談談理解和體會。

  (可以談難理解的詩句,可以說說詩句的深刻含義,也可以點評詩人的斟詞酌句藝術,還可以品評詩歌的表示手法。)

  3、集體交流學習心得,鼓勵同學勇于發表自身的見解。

  4、引導同學采用多種形式,朗讀感受深刻的句子。

  四、聯系實際,總結反思

  1、談談自身本節課的學習收獲和感受。

  2、說說自身還知道哪些像魯迅先生一樣為人民服務的人,他們給了你怎樣的教育和啟迪?

  五、安排作業

  1、有感情地誦讀這首詩。

  2、模仿本詩的格式寫作兩節小詩,寫作的對象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類人。

  3、根據本單元小課題研究情況,辦一期手抄報:“走近魯迅”。

《有的人》教學設計 篇12

  目的要求

  1、理解詩中對魯迅先生的熱情贊頌,培養鮮明的愛憎感情,懂得“為人民的人將獲得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

  2、理解對比的寫作手法及其作用。

  3、會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要點難點

  1、體會詩歌中帶有形象性的哲理。

  2、理解對比、前后呼應的寫法。

  寫作背景

  1949年,臧克家來到了北京。10月19日是魯迅先生逝世13周年紀念日,勝利了的人民在全國各地第一次公開地隆重紀念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先生。臧克家親身參加了首都的紀念活動,并去瞻仰了魯迅故居,看到了魯迅文章中提到過的“棗樹”、“老虎尾巴”。睹物思人,百感交集,心中充滿了對魯迅的思念和崇敬,寫了《有的人》這首短詩。

  作者簡介

  臧克家(1905─)現代詩人。1905年10月8日生于山東諸城縣一個地主家庭。臧克家自幼受到中國古典詩詞民歌的熏陶。青少年時代在農村度過,農民的苦難引起他的'深切關注和同情。1919年上小學時受到“五四”新思潮的影響。1923年中學時代開始習作新詩。

  1930年至1934年在國立山東大學讀書期間正式創作新詩,先后出版了詩集《烙印》(1933)和《罪惡的黑手》(1934)。這兩個最初的詩集,集中描寫了舊中國的黑暗,突出表現了農民遭受的重壓和悲苦,抒發了詩人自己深沉的情感,在當時新詩壇上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大學畢業后,臧克家又寫下了長詩《自己的寫照》和短詩集《運河》等作品。

  抗戰爆發后,臧克家在前方進行宣傳文化工作達5年之久。寫下大量頌揚抗戰將士,歌詠民族精神,揭露法西斯罪惡的詩歌,出版了《從軍行》(1938)、《泥淖行》(1939)、《淮上吟》(1940)等詩集。

  抗戰后期到達重慶,又創作了《古樹的花朵》(1942)、《泥土的歌》(1943)等有影響的詩集,繼續為農民的苦難呼喊。抗戰勝利后,他又及時寫下了很多政治諷刺詩,揭露國統區的黑暗、腐朽,有《寶貝兒》、《生命的零度》、《冬天》等詩集出版。

  臧克家的詩作,以純樸凝重的筆調抒發了真摯深重的感情,顯示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尤其是他以對農村生活的關注而被稱為“農民詩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臧克家繼續創作新詩,計有《春風集》、《歡呼集》等詩集。臧克家的主要創作分別收在《臧克家詩選》(1978)和《臧克家散文小說集》(1982)之中。

  臧克家的代表詩作之一《有的人》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這首詩是1949年11月1日為紀念魯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寫的,它通過兩種人的鮮明對比,熱情地歌頌了魯迅“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偉大精神,無情地鞭撻了騎在人民頭上的反動統治者,啟示我們要樹立革命的人生觀。

  段落大意

  全詩共七節,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節):是全詩的總起,擺出現實生活中的兩種人,并就其生命價值做出截然相反的評價。

  第二部分(第2至4節):是對第一部分所提出的問題的具體闡發,從不同側面寫這兩種人對人民群眾截然相反的態度。

  第三部分(第5至7節):是全詩的收尾,從人民對這兩種人的不同態度,正確地歸結出他們各自不同的結局。

  主題思想

  這首詩熱情贊頌了魯迅先生甘愿“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的偉大精神;有力鞭笞了“騎在人民頭上”,“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深刻地揭示了為了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

  寫作特點

  對比,也叫對照,是把相反的兩種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的兩個方面并舉出來,用比較的方式加以描述和說明,從而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啟示。比如這首詩的開端,第一、三句,從人的自然生存現狀寫不同的兩種人。至于這里的“活”是怎么個活法兒,這里的“死”又是怎樣的一種死,并未標明,潛伏著疑問,

  可謂“蓄勢待發”。第二、四句,又說那明明活著的人卻是“死了”;這明明死了的人竟然還“活著”,使上面的疑問又提高到更令人注目的程度。這是從人的精神因素即政治生命力這個角度,來分別喻指他們“生”與“死”的意義的,這是虛寫。由這個簡潔而又意味深長的開頭,引出了下面的連續對比,層層蕩開,步步深入,把反動統治者的卑劣、丑惡、渺小揭露得淋漓盡致;又以此為反襯,把魯迅及所有革命者的純樸、善良、高尚的形象刻畫得十分鮮明,令人敬仰。特別應提到的是,為了形成強烈的對比,作者選用了兩兩相對的反義詞,如:“騎”與“俯”,寫出了對待人民群眾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有力地反映了兩個對立階級的人生觀,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對比到底

  詩一開始作者就把自己要歌頌與鞭撻的兩種人最本質的不同擺在讀者面前,一種雖生若死,另一種雖死猶生,鮮明地構成了善與惡、美與丑的強烈對比。詩就順著這對比一直寫到底。如果說第一節是極概括的總的對比,那么后六節便是具體的、形象的對比。2-4節對比了他們與人民的關系。第2節從外在表現看:一種是昂頭“騎在人民頭上”;另一種是俯首“給人民當牛馬”。這后一種是從魯迅的詩句“俯首甘為孺子牛”衍化而來的。魯迅原用來表示自己對人民與對反動派兩種截然相反的態度。此處發展為對人民兩種態度的對比。第3節從內在思想看:一種想揚名傳世;另一種想作無人知道的小草。這后一種也是從魯迅《野草·題辭》的意思提煉而成的。魯迅說:“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至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朽腐。”此詩中“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攻”,表現的是一種完全徹底的犧牲精神。第4節從生活目的看,一種是利己的;另一種是大公無私的。這三節詩人客觀描述了兩種人不同的形象,對比鮮明突出。5-7節又與前三節一一對應地對比了他們的不同下場。反動派是藐小的,名聲是短暫的,下場是可卑的;給人民當牛馬的是偉大的,名聲是永恒的,前途是崇高的。在這三節中,詩人主觀評價了兩種人生追求所得到的兩種人生結局。詩中的“有的人”是典型化了的,不是指具體的一個人,而是虛指一類人。因此,詩中所蘊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就有普遍的意義,給人啟迪,促人取舍,或自勉,或儆戒。

  先反后正對比

  對比是這首詩的主要寫法。魯迅先生的一生,始終站在文化斗爭的前列,他的偉大精神正是在這光明與黑暗的搏斗中形成的,采用對比的寫法來贊頌他,非常符合斗爭的現實,同時亦有較強的生活真實。詩的每一小節都用對比寫,每一節都是先反后正,這樣,使正反兩方面的形象更加鮮明,使主題更突出。

《有的人》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1.做到有節奏、有感情地朗讀;

  2.通過對比朗讀,體會詩歌整體內容與形式上的對比、對應,并基本能背;

  3.激發學生做服務于人民的人。

  教學重點:

  對比朗讀。

  教學難點:

  理解詩歌內容與形式上的對比、對應。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交流

  說說你所了解的魯迅?

  二、題解

  1.題解:板書主標題,讓學生說副標題。

  2.作者:結合連接語,出示作者語,指出讀文的感情基調(語調)。

  三、通讀課文

  1.自由朗讀一遍這首詩,有問題的請舉手。

  2.出示第一節課件。

  3.有感情地再讀一遍,注意停頓。

  四、理解對比和對應

  1.出示作者語“為了加強、突出主題的意義,豐富這篇短詩的內容,通篇用了對比的表現手法……”詩歌是怎樣體現對比的表現手法的?(可以同桌交流)

  (兩類不同的人的對比<板書>,每小節前半節和后半節的對比)

  對比讀。

  2.(一共有幾節)出示:可以分成幾個部分?這幾個部分之間有什么關系?(可以同桌交流)

  (板書:行為——結果)

  3.“怎樣的行為就會有怎樣的結果。”

  對應讀。

  4.理解兩句詩:出示⑴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⑵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五、出示:

  背。“熟讀成誦,先有感情地再讀一遍這首詩,然后我們來背。”(齊背——個背)

《有的人》教學設計 篇14

  教學目標:

  1、深入思考詩歌的深刻內涵;

  2、體會詩歌結構與表達方式方面的特點;

  3、誦讀作品體會作者對人生價值的哲理性思考。

  教學重點:

  1、準確把握作者的情感態度;

  2、體會詩歌中多重對比的藝術手法的運用。

  教學建議:

  《有的人》是為紀念魯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這首詩不單純寫對魯迅的懷念,而是在通過與魯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對比中,闡揚了某種人生哲理。詩歌融情于理,并采用了多重對比的方法,頗具意味。在教學過程中應抓住詩歌的特點加以點撥,并在誦讀的基礎上領會。

  教學時數:

  二課時

  第一課時

  預習指導:

  1、閱讀巴金的作品:《憶魯迅先生》(《1949—1979散文特寫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版)

  2、熟讀臧克家的詩《有的人》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語

  臧克家是繼郭沫若之后,我國詩壇上最杰出的大詩人之一。他早在30年代初相繼出版了《烙印》和《罪惡的黑手》,以鮮活的生活感受和嶄新的藝術風貌,引起詩壇的矚目。他曾以不可遏制的激情,投身于抗日戰爭,他的作品像火焰一樣點燃了人們的愛國熱情;解放戰爭時期,他創作了大量政治諷刺詩,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影響;新中國誕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詩,《有的人》是他這類詩中的代表作。這首詩是為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而作,它的獨特之處,在于表現具有哲理意義的主題。

  二、導讀

  1、學生自由誦讀,初步感知詩歌的內容。

  2、教師配樂朗誦全詩(要求學生標出詩中對比句)。

  3、明確詩歌對比手法的運用,全體學生齊讀詩歌。

  三、導學

  1、這首詩的小標題是《紀念魯迅有感》,請大家快速默讀全詩,看一看詩中哪些句子寫出了詩人對魯迅的紀念?

  2、同桌互相交流、相互補充。

  3、有感情朗讀。(注意愛憎情感的表達)

  4、討論以下問題:

  1)“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詩句中兩個“死”字、兩個“活”字的含義有何不同?

  點撥:前一個“活”是指“肉體的生存”,后一個“活”是指“精神的永存”;前一個“死”是指“精神死亡”,后一個“死”是指“生命結束”。

  2)“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使你聯想到了什么?

  點撥:“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當牛馬”,使讀者聯想起魯迅“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名句,想起他“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擠出的是牛奶和血”的話,感受到魯迅對人民的愛的執著。

  3)“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表現出一種什么精神?怎樣理解“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點撥:“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能喚起我們讀魯迅《野草題辭》時的激動。“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會使我們聯想起白居易“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意境。

  5、上面提到的那些詩句已經寫出了對魯迅的紀念,如果就以此成篇行嗎?詩中為何要給我們刻畫另一類形象,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6、這首詩是從哪幾方面將兩種人進行對比的?(學生討論,教師歸納)

  7、分組朗讀(一組同學讀每節詩的前兩行,另一組同學讀每節詩的后兩行),再次體會對比的作用。

  8、討論:把這首詩的題目改為《魯迅贊》或《紀念魯迅》好不好?為什么?

  點撥:以《有的人》為題更含蓄,更為重要的是以《有的人》為題,大大擴大的詩歌的思想內涵,使詩歌具有了更為普遍的意義。

  四、小結

  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完全取決于對人民的態度,造福人民的人永生,壓迫人民的人速朽。這種人生觀念在詩人心底是深刻的,早在1936年魯迅逝世時,他就寫過這樣的詩句:“死的是肉體/你的精神已向大眾心底去投生!”(《喇叭的喉嚨——吊魯迅先生》)

  五、布置作業:

  背誦全詩并自制錄音帶,條件允許的話,盡可能采用配樂朗誦的形式。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語

  臧克家的詩是醞于抒情之中的詩的哲學,是哲學的詩。聞一多曾下過一個精辟結論,“克家的詩,沒有一首不具有一種極頂真的生活的意義”。這“極頂真”正是來自詩人觀照生活本質,把握生活本質的哲理性結論。《有的人》是響遍祖國大地的名著力作。這首詩把人生偉大與丑惡論述得淋漓盡致,入木三分,詩文又是那么瀟瀟灑灑,句句都鐫刻在人們心間,以哲理的力量毫不容情地道出人生真諦。

  二、導讀

  1、學生自由誦讀,形成整體印象。

  2、教師范讀,要求學生在聽讀的過程中注意朗誦的節奏和愛憎情感。

  3、同桌互讀,要求學生對同桌的朗讀進行簡單的評價。

  三、導學

  1、請同學注意這首詩的副標題,從詩中找到與其相照應的語句,并聯系魯迅的創作說明根據。

  1)“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自嘲》

  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

  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2)“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野草,根本不深,花葉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陳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奪取它的生存。當生存時,還是將遭踐踏,將遭刪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

  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一切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

  (魯迅散文詩集《野草·題辭》)

  小結:朱自清對臧克家有過這樣的評價:“他知道節省文字,運用比喻,以暗示代替說明。”在《有的人》中這一特色有相當的顯示。

  2、《有的人》是為紀念魯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這首詩不單純寫對魯迅的懷念,而是在通過與魯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對比中,闡發了某種人生哲理。詩歌中的對比表現在哪些方面?

  點撥:詩歌的對比著重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兩種人迥然不同的表現,另一個是人民對這兩種人截然相反的態度。

  3、自由誦讀,讀出詩歌的感情。

  4、閱讀詩歌領會作者的用意是十分重要的,但這并不是我們學習詩歌的全部。閱讀詩歌,只有通過對語言的品味才能對作品有更為深刻的體會。下面請同學們默讀這首讀,并從中找出你比較喜歡的語句,最好能說一說你欣賞它的理由。

  (學生默讀后討論、交流,教師點撥)

  1)問題預想1:“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點撥:死生乃是自然規律,不可逾越,也無法逃避。古往今來,多少哲人和詩人對此惆悵過,悲嘆過,思考過,議論過。“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種生死觀,“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是一種生死觀,“好死不如賴活”又是一種生死觀。而詩人則徹底拋開生死的自然狀態,把它幻化為意識形態。生死的界限變做道德的、審美的判斷。于是,有的人生即死,有的人死即生。這在科學上是不可思議的,在藝術上確是真實可信的;這里情感的因素起著決定的作用。

  2)問題預想2:“有的人騎在人民頭上,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點撥:詩句生動再現了某些人的丑惡嘴臉,在噪與靜的對比中使人物的精神躍然紙上。

  3)問題預想3:“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

  點撥:詩句入木三分地刻畫出“有的人”的險惡而可笑的用心,極具諷刺意味。

  4)問題預想4:“后三節”

  點撥:“后三節”詩酣暢淋漓,在對比中體現人民的愛憎,這也是對人生價值最客觀的評價,閱讀這些詩句無異于一次靈魂的凈化。

  小結:臧克家對他的詩歌的風格,作了十分精煉、準確的概括,即“嚴謹質樸,凝煉含蓄,沉郁頓挫。”對這個詩風的形成,克家十分珍視聞一多的影響,他說:“他(聞一多)的《死水》中的那些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操和‘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筑的美’的極富感染力的詩篇是學習的榜樣。”“在他(聞一多)的指導下,我學習著怎樣想象,怎樣造句,怎樣去安放一個字。我不甘心于藝術上的平庸”,臧克家在詩歌創作中常常為了一個字的推敲,一個人踱盡一個黃昏。

  5、齊讀全詩,進一步體會詩歌的情感及語言。

  四、導練

  閱讀臧克家的詩《三代》,并談談自己的體會。

  三代

  孩子

  在土里洗澡;

  爸爸

  在土里流汗;

  爺爺

  在土里葬埋。

  1942年

  簡析:臧克家的抒情短詩向來具有質樸、簡潔、冷峻、深刻的藝術特色,這首作于抗戰期間的小詩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全詩由三個排比句組成,共有二十一個字,沒有任何的修飾與形容。然而,詩人緊緊扣住了農民與土地的關系這個獨特的角度,揭示了一個無情的事實:今天“在土里洗澡”的“孩子”,到了明天,就改“在土里流汗”了,而那時,“爸爸”也早已年勞力衰,榨盡了身上的血汗,又將“在土里葬埋”了。詩人感慨無限而又深藏不露,下筆簡潔質樸而又內涵深厚。

  五、小結

  閱讀臧克家的詩,往往被它的質樸、深刻、真誠,以及火一樣的激情所打動。正如有人在文章中所寫到的那樣:“您的為人和您的詩一樣,像清澈見底的涓涓流水那樣清純,像春天和煦的陽光那樣明快,像林中美麗候鳥那樣爽朗,像一團火那樣灼熱、那樣別有風韻,像一幅古樸的油畫那樣質樸、真誠。”

  六、臧克家經典作品推薦:《老馬》、《罪惡的黑手》

  第三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可以引導學生朗讀魯迅先生的《自嘲》一詩,引人對魯迅先生高尚人格和光輝精神的評價,帶人新課時的學習。

  二、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

  三、初讀詩歌,整體感知詩歌的基本內容

  1.聽朗讀帶,或者教師范讀全詩。

  2.學生自由朗讀全詩,思考:這首詩的體裁是怎樣的?

  明確:這是一首抒情性的自由詩。

  3.理清詩歌的寫作思路,分清詩歌的結構層次。

  4.請學生用圖示法將各個詩節之間的關系表示出來。

  明確:圖示的方法可以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教師把握主要內容即可。

  注意,詩的第一節寫了兩種“生”和“死”,是全詩的總綱;第二、三、四節寫了兩種人對人民的兩種態度,它們之間是并列關系;第五、六、七詩節分別與上面三個詩節對應,寫出了兩種人的兩種不同結局。

  四、品讀詩歌,理解詩歌內容

  1.學生齊讀詩歌。

  2.品讀詩歌內容,要求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1)詩歌的首節中“活”與“死”的含義有什么不同?

  (2)如果將詩歌中涉及到的人直接點出,在表達效果上會有什么變化?

  (3)對比是常用的一種藝術手法,在詩歌中使用對比,能產生強烈的感情沖突。這首詩每一詩節都使用了對比的手法,但每一次對比的角度是不相同的。請大家細讀課文,討論各詩節對比的角度各是什么。

  明確:第1詩節:兩種生死觀的對比。

  第2——4詩節:兩種人對人民群眾態度的對比。

  第5—7詩節:兩種人不同結局的對比。

  3.品讀詩歌語言,要求學生體會以下語句的修改的妙處。

  這首詩在選人語文教材時,曾經臧克家修改,請大家看下面幾例:

  (1)原句: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頭上想不朽。

  改句:有的人/把名字刻人石頭,想“不朽”。

  明確:這樣改不僅筆墨精練了,更重要的是改后愈加準確、形象、深刻。試想,“刻在”和“刻人”,深度不同,“刻入石頭”,形象地表現了這些人妄圖“不朽”的癡心夢想。“不朽”加引號,更顯諷刺意味。修改后的“石頭”之后,以逗號點開,句末的“頭”(t6u)與“朽”(xǐu)押韻,使語句具有音樂美。

  (2)原句:騎在人民頭上的從民把他摔倒。

  改句:騎在人民頭上的從民把他摔垮。明確:“倒”和“垮”,兩個動詞在程度上有差別:“倒”者未必垮;“垮”者必倒。“垮”比“倒”在程度上更進一層,充分地表達了詩人對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人的滿腔憤恨之情。此外,這樣一改,“垮”(kuǎ)與下句的“人民永遠紀住他”中的“他”(tā)字也同韻。

  (3)原句:給人民當牛馬的人民永遠紀念他

  改句:給人民作牛馬的人民民永遠記住他。

  明確:“當”與“作”,屬同義詞。這里之所以修改,主要可能是從平仄角度考慮的。原句中的“當”(dāng)屬平聲,“當”字前后的“民”(mín)、“牛”(niǘ)字皆平聲,轉用一仄聲字“作”(zu),可使詩的語言更富抑揚頓挫之感。“紀念他”改作“記住他”,在感情深度上也有顯著的不同。

  4.可以引導學生細讀詩歌,對詩歌當中其他語言運用精妙的地方加以品味。

  五、精讀詩歌,領會詩歌感情

  1.學生自由朗讀詩歌。

  注意體會每節詩歌中的具體感情。

  2.指名學生朗讀詩歌,要求能夠讀出各節的真實感情。

  朗讀示例:

  有的人/活著

  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還活著。

  3.在教學時注意,對學生把握不準的地方,可以引導學生反復朗讀,或者變化語氣、語調來朗讀,使學生真正把握住詩歌內在的感情。對于其他詩節,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體會朗讀,教師指名部分學生朗讀,以檢查效果。

  六、學習遷移

  請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回答文后的題目。

  真是晴天的霹靂,在南臺的宴會席上。忽而聽到魯迅的死發出了販通電報,薈萃了一夜的行李,第十天我就匆匆跳上了開往上海的輪船。

  22日上午10時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個澡,吞了兩飯,跑到膠州路萬國殯儀館去,遇見的只是真誠的臉,熱烈的臉,悲憤的臉,和千千萬萬青年男女將要破裂似的心肺與緊握的拳頭。

  這不是尋常的喪事,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這正像是大地震要來,或黎明將到時充塞在天地之間的一瞬間的寂靜。

  生死,肉體,靈魂,眼淚,悲嘆,這些問題與感覺,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魯迅的死的彼岸,還照耀著一道更偉大,更猛烈的寂光。

  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因魯迅的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國還是性很濃厚的半絕望的國家。

  魯迅的靈柩,在夜陰里被埋入淺土中了;西天角卻出現了一片微紅的新月。

  這篇散文《懷魯迅》是郁達夫的一篇紀念魯迅的散文,題材與《有的人》相似,表達的感情也基本一致。年年它哪些是記敘,哪些是議論,它的議論與本詩的議論有什么不同。

  明確:前三段和最后一段是記敘,其余三段是議論。詩中的議論具體、生動、形象,而本文中的議論相比之下就顯得抽象。

《有的人》教學設計 篇15

  教學設想

  學習這首詩,要能夠理解詩歌的深刻含義,理解運用的對比手法。在講清重點章節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進行朗誦。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

  在一篇紀念革命英雄張思德的文章中,毛主席指出:“(死)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輕于鴻毛。”指出死的意義有輕有重。人都有生和死。對待生和死,不同的階級有著不同的理解和態度。活著的人,有的活得崇高、偉大;有的活得無恥、卑微。(舉例說明)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詩人臧克家的詩歌名篇《有的人》。

  二、作者介紹以及背景介紹

  1.作者:

  臧克家,詩人,生于1905年,山東諸城人。他的詩作在國內外有重大影響。主要作品收在《臧克家文集》中。

  2.寫作背景:

  1949年全國解放后,臧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魯迅先生逝世13周年紀念日,全國各地第一次公開地隆重紀念這位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學家。臧克家親自參加了首都的紀念活動,目睹了人民群眾紀念魯迅的盛況,并瞻仰了魯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憶魯迅為人民鞠躬盡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寫了《有的人》這首短詩,抒發自己由紀念魯迅所引起的無限感慨以及對人生意義的深刻思考。

  3.釋題:

  學生自讀副標題后明確:“有的人”這個題目包含了詩中所寫的兩種人:即作者歌頌、贊美的是以魯迅為代表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聯系詩的副標題,我們可以看出這首詩是以歌頌、贊美為主旋律的。這首詩主要采用對比的寫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為歌頌與贊美的一種反襯,在鮮明的對比中,抒發作者的感情。

  三、初讀全詩,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1.播放朗讀帶。

  由于本詩不存在語音方面的疑難,因此,要求學生在聽的同時,注意詩歌的朗讀節奏。

  2.學生自由朗讀全詩,然后齊讀全詩。

  3.思考討論:這首詩可以分幾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學生討論后明確:全詩可以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節):以鮮明的對比評價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人。

  第二部分(第2、3、4節):熱情頌揚了魯迅先生戰斗而偉大的一生。

  第三部分(第5、6、7節):從人民對兩種人的不同態度的對比中,抒發了作者及人民

  永遠懷念魯迅的深厚感情。

  四、學習詩歌第一部分

  1.指名學生朗讀第一部分。

  2.思考:“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說說這兩句詩中兩個“活”字和兩個“死”字的不同含義。

  學生討論后明確:“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指的是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軀殼活著,徒具形骸,雖生猶死,生命毫無價值。

  而“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指的是一生為人民,甘愿作人民的牛馬的人,這種人雖然生命不復存在了,但他們的思想、精神永遠流芳人間。

  3.學生背誦第一部分。

  五、學習詩歌第二部分

  1.女生齊讀詩歌第二部分。

  2.思考:這一部分運用的主要修辭方法是對比,這一部分是從哪個角度將兩種人進行對比的?

  明確:是從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來進行對比的。

  3.思考:這部分是如何進行對比的?

  明確:每一節的前兩句都寫反動統治者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1)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2)不知羞恥地為自己歌功頌德,妄想“流芳百世”;(3)殘害人民,養肥自己。

  每一節的后兩句都寫像魯迅這樣的人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1)“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2)“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貢獻給革命事業。(3)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

  4.思考:這首詩的副標題是“紀念魯迅有感”,這“感”具體形象。如果將這一部分中的第一節改為“有的人/欺壓老百姓;/有的人/為人民服務”,行不行?請陳述你的理由。

  學生討論后明確:不行。這樣改,兩種對立的人生觀,兩種對人民截然不同的態度表達得不形象。“騎在人民頭上”這典型動作,加上“我多偉大”這典型語言,二者連接起來,非常形象地揭露了反動統治者的殘暴無恥。“俯下身子”這典型動作,加上“給人民當牛馬”這貼切的比喻,準確、生動地刻畫了魯迅先生鞠躬盡瘁為人民的形象。

  5.學生自由朗讀第二部分,然后爭取背誦下來。

  六、學習詩歌第三部分。

  1.男生齊讀詩歌第三部分。

  2.思考:這一部分同樣運用了對比的手法,請注意,這一部分又是從哪個角度進行對比的?

  學生討論交流后明確:是從人民群眾對這兩種人的不同態度進行對比的。

  3.思考:這部分的內容是如何進行對比的?

  明確:每一節的前兩句都寫人民群眾對反動統治者的態度:(1)“把他摔垮”,即*、*之意。(2)“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記,被人民唾棄。(3)“他們的下場可以看到”,即身敗名裂、遺臭萬年。

  每一節的后兩句都寫人民群眾對魯迅這樣的人的稱頌:(1)“永遠記住他”。(2)“到處是青青的野草”,即魯迅精神到處被傳頌,被延續。(3)“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表現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魯迅先生無比崇拜,無限愛戴的深厚感情。

  4.思考:為什么說“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這兩句詩又該如何理解?

  學生討論后明確:把名字刻人石頭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實際上這種人活在世界上,靈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遺臭萬年。

  “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朽腐”,魯迅以野草自比,為了蕩滌,舊社會的黑暗、腐朽,寧可犧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發展起來,野草就會萌生,到處是一片青綠。

  5.學生自由朗讀第三部分,然后背誦第三部分

  七、課文內容學習小結

  1.迅速默讀全詩,體會:“有的人”究竟指哪些人呢?

  學生討論后明確:每節詩的前兩句都指反動統治者,他們雖然“活著”,卻如行尸走肉,他們欺壓百姓,下場可恥。每節詩的后兩句都是指魯迅以及像魯迅這樣的人,他們雖死猶生,永遠活在人民心中,贏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頌。詩作的側重點是歌頌魯迅及像魯迅一樣的人。

  2.總結詩歌對比手法的運用。

  明確:對比是這首詩歌的主要寫法。魯迅先生的一生始終站在文化斗爭的前列,他的偉大精神正是在這光明與黑暗的搏斗中形成的。采用對比的寫法來贊頌他,非常符合斗爭現實,同時也有較強的生活真實。詩的每一小節都用對比寫,每一節都是先反后正,這樣使正反兩方面的形象更加鮮明,使主題更加突出。

  八、指導學生朗誦詩歌

  九、布置作業

《有的人》教學設計(通用15篇) 相關內容:
  • 《有的人》教學設計(精選23篇)

    教學設想:這首詩歌是臧克家為魯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不僅僅是單純懷念魯迅,而是通過與有的人的對比闡揚了一種人生哲理,融入了作者的愛憎感情。...

  • 九年級上冊《孤獨之旅》導學設計(精選17篇)

    知識目標:1、結合《草房子》,了解“孤獨之旅”的前因后果,引發學生閱讀《草房子》的興趣。2、細讀文本,理解文中杜小康在這趟放鴨之旅中的心理變化軌跡。3、培養學生在成長途中的抗挫折意識。...

  • 《沁園春-雪》教案(精選12篇)

    教學目標:1. 了解詩歌的特點.2. 學習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的寫法。3. 領悟作者熱愛祖國山河,立志超越前人。4. 教育學生具有遠大的理想抱負。教學過程:㈠導入:由復習“詩歌一般常識”導入教師補充:詩歌特點:⑴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

  • 《有的人》教案(精選17篇)

    教學目標:1、理解詩歌深刻的內涵,了解詩歌中對比手法的運用。2、學習魯迅的偉大精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3、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

  •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案(精選16篇)

    教學重難點: 1、 掌握文中實、虛詞的用法。 2、 弄清各段之間的聯系。 3、 弄清本文的論證方法及其特點。 4、 理解標題的含義。 教學過程:一、 導入新課。二、 本文的中心和結構。 1、中心:論述……的道理。...

  • 《寬容》教學設計(精選17篇)

    多一些寬容郭安鳳教學目的1、學習文章嚴謹的思路,緊湊的結構。2、理解文章闡述了人與人之間寬容的重要,提倡在黨性原則和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基礎上互相理解和支持。教學重點、難點1、對寬容和批評統一關系的理解。...

  • 《可愛的小動物》教案(精選12篇)

    活動目標:1、在收集探索的基礎上,愿意交流分享。2、初步萌發幼兒喜愛小動物的情感。3、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4、能自由發揮想像,在集體面前大膽講述。5、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 《寬容》教案(精選13篇)

    第三單元 相處有方3.1理解與寬容教學目標:1、 讓學生認識到相互理與寬容在建立和諧家庭關系中的作用,教育自己。2、在實際中克服“以我為中心”的心態和行為,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

  • 菜園小記(通用14篇)

    教學建議一、思想主題本文記下了延安大生產時期墾地種菜的勞動過程,以及當時人們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目的是教育和鼓勵人們繼續發揚“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傳統,戰勝困難,度過難關。...

  • 九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VA成无码人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视频 | 最新综合精品亚洲网址 | 成年人在线免费看 |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天堂网www中文在线 97视频亚洲 |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视频 | 欧美aaaaaa午夜精品 | 国产一级久久久久 | 欧洲视频二区 | 巨茎中出肉欲人妻在线视频 | 欧美精品黑色丝袜无码 | 亚洲精品3区 | 亚洲永久无码3D动漫一区 | 国产成AV人片久青草影院 | 成年人免费在线视频 | 久草性视频 | 成年人一级视频 | 快射视频在线 | caoprom人人| 精品人妻中文av一区二区三区 | 91麻豆国产福利在线观看宅福利 | 亚洲色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 无套内谢孕妇毛片免费看看 | 丝袜+亚洲+另类+欧美+变态 | 亚欧美无遮挡HD高清在线视频 |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乱 | ASS鲜嫩鲜嫩年轻少妇PICS | 青青草原亚洲 | 亚洲最大无码AV网址 | 高清偷自拍亚洲精品三区 | 成人三级在线 | 亚洲熟妇无码AV在线观看网址 | 97超碰蝌蚪网人人做人人爽 | 国产一区黄 | 不卡的av在线免费观看 | 欧美一区二区 | 久久久国产毛片 | 高清做爰免费无遮网站挡 | 午夜性色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 | 日韩在线观看成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