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教學設計(通用13篇)
《有的人》教學設計 篇1
教學設想:
這首詩歌是臧克家為魯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不僅僅是單純懷念魯迅,而是通過與有的人的對比闡揚了一種人生哲理,融入了作者的愛憎感情。學習時,要通過反復的誦讀、揣摩、品味,把握詩人感情的脈絡,學習詩歌中運用的對比手法
教學目標: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誦詩歌。
2、能找出詩中運用的對比手法,并理解其好處。
3、學習魯迅先生的偉大精神,樹立高尚的人生觀。
難點、重點
理解文中提到的兩類人,體會對比手法的運用。
課前準備
1、課件 2、《有的人》配樂朗讀。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有這樣一位偉人:他一生筆耕不輟,用文學作品帶領中國人民前進;他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他是中國文化的一面旗幟,是民族的脊梁。他是誰?他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先生。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臧克家的《有的人》,來更深刻地了解這位偉人。
二、課件介紹成詩背景:
1、介紹作者
臧克家,現代著名詩人,山東省諸城人。1933年出版第一部詩集《烙印》。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以后又相繼出版了《泥淖集》,《嗚咽的去煙》,《泥土的歌》,《春風集》,《歡呼集》及《臧克家詩選》等詩集。
2、介紹寫作背景
1936年 10月19日,魯迅先生逝世,國民黨反動派血腥鎮壓人民,不允許人民悼念魯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紀念日,全國各地第一次公開地隆重紀念他。臧克家親自參加了首都的紀念活動,目睹了人民群眾紀念魯迅的盛況,并瞻仰了魯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憶魯迅為人民鞠躬盡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 1949年11月1日寫了《有的人》這首短詩。
三、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讓學生分節朗讀詩歌。
2、抽學生朗讀。
3、找出能體現這是紀念魯迅的詩句。
(通過“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和“情愿做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引導學生理解魯迅的為人民服務,甘愿犧牲自己的品格和精神。)
四、品讀詩歌,理解內容
1、教師范讀
2、課件插入配樂朗讀
3、思考本首詩最大的特點是什么。
分析:運用對比、反復來突出中心是本詩寫法上的最大特點。
4、分析對比項首節中的“活”與“死”的含義。
一、二句中的“活”指生命存在,“死”指精神已死;三、四句中的“活”指精神永存,“死”指生命逝去。
4、老師引導學生理解詩句(學生邊理解邊插入課件)
(1)對比。這首詩的每一節一反一正對比,使正反面人物對立得更為鮮明,從而達到突出主題的作用。
①生死價值的對比。
第1小節中,前一個“活著”指人還在社會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后一個“死了”是指人已離開人世,“活著”是指其精神不死。反動統治者“活著”,不過是行尸走肉,毫無價值;革命者“死了”,卻雖死猶生,精神永存。
②對待人民群眾態度的對比。
第2~4小節的前兩句都寫反動統治者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a.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b.不知羞恥地為自己歌功頌德,妄想“流芳萬世”;c.殘害人民,養肥自己。詩的后兩句都寫像魯迅這樣的人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a.“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b.“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貢獻給革命事業。c.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
③人民群眾對兩種人態度的對比。
第5~7小節的前兩句都寫人民群眾對反動統治者的態度: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b.“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記,被人民唾棄。c. “他們的下場可以看到”,即身敗名裂、遺臭萬年。詩的后兩句都寫人民群眾對魯迅這樣人的稱頌:a.“永遠記住他”;b“到處是青青的野草”,即魯迅精神到處被傳頌,被延續;c.“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表現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魯迅先生無比崇拜,無限愛戴的深厚感情。
通過以上3種對比,反映了兩個對立階級不同的人生觀,顯示了人民群眾強烈的愛與憎,從而很好地突出了詩的主題。
(2)反復。
①連續反復:如“有的人”,緊接著反復多次。
②間隔反復:如第2小節與第5小節;第3小節與第6小節;第4小節與第7小節。
反復手法的運用,從結構上看,可以把各節內容緊密聯系起來;從內容上看,又可以使全詩的主題思想步步加深。這樣,不僅使詩的結構嚴密,而且充分抒發了作者對兩種人截然不同的態度和感情,增強詩的感染力。
5、請同學結合兩類人的表現用一句話概括“有的人”具體指什么人。
每節詩的前兩句都指反動統治者,他們雖然“活著”,卻如行尸走肉,他們欺壓百姓,下場可恥。每節詩后兩句都是指魯迅以及像魯迅這樣的人。他們雖死猶生,永遠活在人民心中,贏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頌。詩作的側重點是歌頌魯迅及像魯迅一樣的人。
五、精讀詩歌,領會感情
1、總結作者對這兩類人有什么樣的感情,找出表現感情的詞語。
(讓學生找出分析,并試著朗讀,并請其他同學評價讀出感情了嗎)
2、小組合作朗讀
要求:
⑴用“/”給詩歌劃分節奏,并用“.”標出重音。
⑵對詩節作朗讀分工。
⑶朗讀時注意抒發與詩歌內容相符的感情。
2、小組展示、學生評價。
3、集體朗讀
六、拓展
(一)
有的人(一) 有的人(二)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有的人,騎在人民頭上: 有的人,俯下身子給
“呵,我多偉大!” 人民當牛馬。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頭,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
想“不朽”! , 等著地下的火燒。
有的人,他活著別人 有的人,他活著為了
就不能活; 多數人更好地活。
騎在人民頭上的, 給人民作牛馬的
人民把他摔垮; 人民永遠記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頭的, 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
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 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 著為了多數人更好
他的下場可以看到; 地活著的人,群眾把他
抬舉得很高,很高。
第一類人:卑鄙,自私 第二類人:高尚,無私
思考:
你認為把這首詩分為兩部分閱讀與作為整體閱讀哪種效果好?
(從內容和感情兩方面來談,得出結論:整體讀好)
選擇一小節讀,點名朗讀,師生評價。
全班齊讀
請將某一句詩或某一小節詩的意思用具有相同內涵的成語、詩句或名言警句表達出來。
教師舉例: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行尸走肉
(二)課件出示:在我們身邊有哪些為人民服務的典范?(學生暢談)
(三)學了《有的人》你有什么感想,請寫下來,副標題就叫做讀《有的人》有感,主標題自己定。
七、結束語:
同學們,通過學習這首詩歌,結合大家自己的經歷感想,你認為人的生存意義是什么?
今天這節課,我們不僅學到了詩歌豐富的知識,而且在思想上,精神上接受了一次洗禮,老師相信同學們都會樂意做想魯迅先生一樣的為人民服務的人。用魯迅先生的名言“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作為我們前進道路上的座右銘,好嗎?
八、作業。
學了《有的人》你有什么感想,請寫下來,副標題就叫做讀《有的人》有感,主標題自己定。
附:板書設計
第一類人 第二類人
卑鄙 自私 對 高尚 無私
鄙視 憎恨 比 崇敬 贊美
《有的人》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領會作者對魯迅先生崇敬、懷念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讀詩歌,了解作者的寫作手法。
教學重難點:
重點:有感情的朗讀詩歌,了解作者的寫作手法。
難點:領會作者對魯迅先生崇敬、懷念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了解詩歌的寫作背景,查找魯迅及臧克家的相關資料,
教學時間:
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出示魯迅像,這位是誰?你了解嗎?教師出示魯迅資料。指名讀。
2、出示“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句話是誰說的,生齊讀,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魯迅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過渡:魯迅是一個時刻為人民著想,為人民服務的人,他愛人民, 人民永遠懷念他。板書:愛人民,人民愛。今天,我們學習1949年11月1日臧克家為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而寫的詩歌《有的人》。
3、一起來認識一下臧克家,課件出示臧克家資料及寫作背景,教師口述。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我們就來一起欣賞這首詩歌,請同學們多讀幾遍課文,每讀一遍的感受和收獲都是不一樣的,看看誰的收獲最多。邊讀邊注。
2、生自瀆詩歌
3、交流收獲。
學生說不到的教師提示:
1) 哪些句子表達出了作者對魯迅的懷念。
2) 描寫了幾種人,運用了什么寫作手法。
4、相信其他同學肯定還有很多感受和收獲,讓我們通過朗讀來表達出來吧。
想讀哪一小節就讀哪一小節。
5、指名讀。
6、教師指導讀、范讀、理解讀。
7、如果將文中“有的人”替換成某一種人怎么換,代到詩句中讀一讀。
過渡:這首詩歌不只是單純的懷念魯迅,而是通過與魯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對比,批判了哪些騎在人民頭上的統治者和壓迫著,歌頌了魯迅無私奉獻的可貴精神。
板書:無私奉獻
三、拓展延伸
1、同學們作為21世紀的小學生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2、拿起你的筆,快速記下你此時的感受。
3、交流感受
教師贈言:同學們讓我們把魯迅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化為自己學習的動力,刻苦學習,以期有所成,報效祖國,報效人民。
4、最后給大家留一項作業課件出示,教師讀。
收集有關魯迅的名言、故事、著作等,辦一期紀念魯迅為主體的手抄報。
教學反思:
這是一片略讀課文,要求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培養學生憎愛分明的感情,并懂得為人民服務的人將得到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了解本文運用的對比手法。詩歌語言樸素,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因此一開始安排學生自學感悟,教師點撥引導在感悟的基礎上指導有感情朗讀,將鮮明的對比融入到朗讀中,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通過對本課的學習拓展到21世紀的小學生應該怎么做,學生說得非常好,為了讓所有學生都能動起來,于是安排了寫,記下此時的感受。
在設計這一課的教學設計時,對整組教材考慮得較少學生對魯迅了解得還不是太深,因此在整首詩的理解上停留在表面。本課的有感情朗讀詩歌是重點,學生對愛憎的感情朗讀的還不夠鮮明,知道要表達的感情,但讀不出來,這時教師應及時的做到范讀。在指導朗讀和理解時,應把握詩的整體性,不應打亂順序理解和朗讀,這樣就破壞了作者寫這首詩的初衷。
《有的人》教學設計 篇3
教材分析:
《有的人》是詩人藏克家為紀念魯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詩人參觀了北京的魯迅故居。看了魯迅先生生前工作過的地方,聯想到魯迅一生不懈的奮斗,詩人感慨地說:“人民的愛憎是分明的,對于為革命作出杰出貢獻的人,人民是永遠不會忘記的。”《有的人》這首詩熱情地謳歌了魯迅先生“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諷和鞭撻了反動統治者的丑惡行徑,同時向我們提出了人生價值的重大課題。全詩結構完整緊湊,感情表達強烈真摯,飽含詩人多年來對歷史和現實的觀察和體驗,融人了作者愛憎分明的真摯感情。
學情分析:
本課的學習是在學生對魯迅先生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本課時應注意結合學過的課文,使學生在充分感受的基礎上加深對詩句的理解和體會。對比是這首詩的主要寫法,教學時還要注意對比朗讀的訓練,以便幫助學生體會詩歌內涵,并學習對比的表達方法。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深刻的內涵,了解詩歌對比手法的運用。
2、學習魯迅的偉大精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3、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學習魯迅的偉大精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2、了解詩歌對比手法的運用,體會運用這種手法的好處。
教學難點: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學準備:課件:重點句子及魯迅先生圖像。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新課
1、課件出示“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冷對孺子牛。”
同學們,你知道這句話出自于何處嗎?(出示魯迅先生的圖像)
2、 1936年10月19日 ,魯迅先生不幸病逝。“趕快收斂,埋掉。忘記我,管自己的生活。”這是他最后的遺言。然而,我們能忘記他嗎?事別13年,著名詩人臧克家寫下了《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
板書課題《有的人》,齊讀課題,從課題質疑。
預設:(1)、課題是《有的人》,為什么還要有一個副標題“紀念魯迅有感”呢?
(2)、課文主要是寫“有的人”,還是“魯迅”?
二、初步學習課文
1、請同學們帶著這些疑問自由朗誦,把詩句讀正確,讀通順,讀流利。
2、指名讀詩。
3、請大家再把這首詩自由朗誦一遍,看看哪些詩句清楚地體現出是對魯迅先生的紀念。找出來的同學談談你的答案和理由。(學生朗讀)
4、學生交流。
(1)“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這是從魯迅先生的詩“俯首甘為孺子牛”變化而來的,作者這樣寫表明對魯迅先生的紀念。
(2)“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因為魯迅先生有一本散文詩集叫《野草》,他在《野草》題辭中就提到“野草”和“地火”。(理解“野草”和“地火”。)
5、這兩句詩充分展示了魯迅先生為人民服務、為人民犧牲一切的崇高品德和精神,既然這首詩是為紀念魯迅先生,為什么標題是“紀念魯迅先生”,而叫“有的人”?
(全詩表面寫了很多“有的人”,但歸納起來并不多,只有兩種人。一種是象魯迅先生那樣的人,另一種是不具備魯迅先生那種精神品格的人。作者不是單純地紀念魯迅先生,而是由魯迅先生推而廣之,引發更深的思考。)
三、深入學習 有感情朗讀課文
作者思考的問題是什么呢?在這個問題上作者的觀點又是什么?他是依據什么得出這樣的觀點的?請大家認真閱讀全詩,并簡要討論,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
思考:生與死的問題。
觀點: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理解兩個“死”“活”)
依據:(1)“有的人/騎在人民頭上:‘啊!我多偉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欺壓人民的人和為人民服務的人。)
指導感情朗讀(驕橫地、誠懇地)。(鄙夷地、激昂地)。
(2)“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一心想著個人名利的人和愿意為進步犧牲一切的人。)
指導感情朗讀(鄙夷地、激昂地)。
(3)“有的人/,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損人利已的人和犧牲自我、造福他人的人。)
指導感情朗讀(氣憤地、贊揚地)。
四、探索寫法 有感情朗讀課文
1、這首詩除了形象而飽含深情的語言,深刻的哲理外,大家還有沒有其他的發現呢?說說你的看法和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詩中運用了對比手法,把兩種迥然不同的人的形象和下場來做對比,更好地闡明深刻的道理。)
2、由此看來,,全詩的結構就十分清晰明了了。第一節以議論總領全詩,二到四節、五到七節分別將兩種人形象與結局進行對比。
3、以飽含哲理的議論開頭,用形象的語言和鮮明的對比來表現抽象的哲理,使這首詩顯得意味深長而又別具一格。讓我們飽含感情地將這首意味深長而又別具一格的好詩齊聲朗讀一遍,能背誦那是最妙不過的了。(生齊聲朗誦或背誦)
五、獲得啟發
1、讀完臧克家的這首《有的人》,同學們能告訴我生存的意義與目的應該是什么嗎?
2、同學們看過那么多的課外讀物,你們能從其他作品中得到關于生存的意義的啟示嗎?
3、布置作業
(1)摘抄有關生命意義的名言。
(2)課后進一步收集有關魯迅先生的信息,聯系實際,用對比的手法寫一篇200字左右的讀后感。
《有的人》教學設計 篇4
設計意圖:
《有的人》是魯迅逝世十三周年臧克家所作的一首高度凝練、句句閃光的詩,全詩語言質樸,采用強烈的對比與嚴密的照應相結合的手法,以魯迅為鏡,揭示“人是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著而活著” 的深刻哲理,耐人咀嚼和回味。
根據課文的特點和略讀課文要求,把閱讀的核心、質疑的主人、積累的主體回歸為學生,高年級的學生有能力自讀自悟,在感悟到“雖死猶生”和“雖生猶死” 的開篇對比后,引導孩子從“對人民的態度”,“人民對兩種人的態度”來對照研讀,滲透魯迅的相關資料,豐富人物形象,拓寬感受的空間,也培養學生的搜集、整理、表達、積累能力。同時在一“騎”、一“俯”,一“上”、一“下”間,反復朗讀,讀出魯迅的高尚情操,讀出作者強烈的愛憎情感,讀出所有像魯迅這樣的人都值得“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
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培養鮮明的愛憎感情,懂得為人民的人將獲得永生,與人民為敵必然滅亡的道理。
2、反復朗讀,了解本文運用的對比手法,體會這種手法運用的好處。
3、搜集材料,走進魯迅,走進那個時代。
教學重點:了解本文的對比手法,培養鮮明的愛憎感情。
教學難點:從特寫強對比中,懂得為人民的人將獲得永生,與人民為敵必然滅亡的道理。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準備:
1、課前搜集魯迅的相關資料。
2、圖片、課件(魯迅的名言等)。
課前談話:用一句話說說你心中的魯迅。
教學流程:
一、談話揭題,質疑入課
1、魯迅走了,但他留給后人的很多很多,十三年過去了,我國現代著名作家臧克家仍心潮起伏(板書作者),寫下了這首《有的人》(板書課題)。
2、讀題,質疑
梳理質疑:“有的人”指誰?
二、自主初讀,吟詩解疑
1、略讀課文怎么學?生交流學法。
出示閱讀要求:
(1)讀準確,讀流暢。
(2)“有的人”指哪些人?
2、讀詩:讀準字音。
(1)分節讀詩,正音。
強調預設:朽,理解:不朽。
3、吟詩:讀順詩歌。
回歸整體,讀詩。
4、比較發現,現代詩的特點。
齊讀詩歌。
三、合作賞析,品悟主旨
1.“有的人”指的是同一種人嗎?
(1)(隨即出示)有的人活著,
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還活著。
(2)輕聲讀讀,發現什么?
兩個“死”,兩個“活”一樣嗎?
(3)朗讀指導“有的人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現在你心里應該非常明白,兩個“有的人”一樣嗎?
板書:雖生猶死
雖死猶生
(4)這樣的寫作方法叫:對比。(板書)
2、合作學習,細讀《有的人》。
(1)找找兩種人的不同,在旁邊寫上批注。
(2)交流心得。
3、 重構課文,對照感受
(1)第2到6節中找出第一類人。組內讀讀。
①(出示)
有的人
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么偉大!”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
有的人
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
②這些“有的人”是怎樣的人?他們的結果呢?(出示)
騎在人民頭上的
人民把他摔倒;
把名字刻在石頭上的
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
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場可以看到;
③用一句話說說這樣的人。
偉大,實則渺小,讓你想到哪些人?
(2)另外的“有的人”呢?
(出示)
有的人
俯下身子給人當牛馬。
《有的人》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的】
1.領會作者對魯迅先生崇敬、懷念的思想感情。
2.學習對比寫法。
3.了解詩中的議論,認識詩歌哲理性的深刻內涵。
【教學重點、難點】對比寫法,詩中議論的作用。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預習指導:
1.摘錄臧克家《關于短詩〈右肘人〉》:
在舊社會里,我們看慣了這樣的事情:大至官僚,小到鄉紳,殘害壓迫人民,壞事做 絕,罪孽深重,卻妄想“流芳百世”,到處豎起“澤被鄉梓”“德高望重”一類的“功 德”碑,把自己升為萬古不朽的“偉人”。
《有的人》寫于……抒發自己由紀念魯迅所引起的無限感慨。
2.看“學習重點”“預習提示”,明確學習本課的重點及內容。
3.讀課文(定條件的由男女生結合,兩人一組,每節詩由男讀1—2行,女讀3—4行,用 磁帶錄上音待評)
(二)課堂教學(以讀帶講)
l.導入 新課(可借鑒吳玉章同志1961年 6月11日為《革命烈士詩抄》題詞“言炳丹青,德配天 地,功昭日月,行作楷模”引入)
2.板書課題,配樂,范讀全文(放錄音磁帶或教師朗讀。要求學生標出詩中對比句)
3.抽讀課文并正音:臧(zāng)摔(shuāi) (老師對朗讀速度、節奏、語調的諷刺與贊頌,情感的愛與憎予以指導)
4.預習檢測
(l)放兩組錄音作業 ,第一盤放1—4節,第二盤放—一7節,同學評。
(2)填空
a.《有的人》是作者在新中國成立后,為____,懷著的情感而寫的。 (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對魯迅先生崇敬)
b.題目不直接寫作“紀念魯迅”,而叫做《有的人》,其理由是____ (課題更含蓄,便于對比突出主題,將魯迅精神加以提煉、引伸,讓讀者獲得深刻的教 益。)
C.用詩句填空。“有的人”在詩中一指____的人,一指的人。你喜____歡一種人。魯迅 屬于____一種人。 (最佳選擇是第二節中的2、4行。)
d.“紀念魯迅有感”中的“有”是意思,“感”是____的意思。詩中表達感慨用的表達 方式是(引起、感受、感慨,議論)
e.通篇采用手法,褒貶鮮明,但重在____。作者從魯迅生前____,故后____這兩點來表現 他的偉大。 (對比,贊頌,為人民奮斗犧牲而從不想到個人,人民熱烈紀念他)
5.閱讀研討
(1)限時默讀。找出:哪些詩句寫出了詩人對魯迅的紀念?(讀每節詩的后兩行)
(2)同桌互相聽讀。(針對以上問題互議,互談)
(3)表情朗讀。一人領全班合,齊讀上面板書的有關內容。(注意激發頌揚情感) 問: ①為什么說有的人死了還活著? ②誰以“野草”自比?有何含義?“地火”又指什么?“等著地下的火燒”表現出一種 什么精神? ③怎樣理解“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④上面已經寫出了對魯迅的紀念,如果就以此成篇行嗎?
(4)個別讀。(帶著下列問題)讀每一節詩的前兩行。 問;①詩中給我們刻畫了另一類鮮明的形象,與前一種人有強烈的反差,這叫什么寫 法?其作用是什么? ②這首詩從哪幾方面把兩種人進行了對比?詩的2—4節同5—7節在內容上是怎樣呼應 的? (學生搶答,教師歸納)
(5)讓男生(或女生)帶著譏諷、詛咒的語調朗讀以上 有關詩行。
(6)精讀2—4節,再次體會對比的作用。 問。 1.你怎樣理解活著的人已經死了這一句中的“活”和“死”字?它指現實生活中的哪些 人? 2.為什么說“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 3.(展開聯想)請聯系中國近(現)代史,舉一例說明“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下 場如何? 再舉一例說明“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的活著的人”得到人民怎樣的擁戴和回報?
(7)背誦全詩。參看板書。
6.揣摩運用 (l)處理課堂練習第五題。 (2)第八題與第四題比較練習。 (3)第七題在課前或課后閱讀體會。不作講解。
《有的人》教學設計 篇6
一、基礎知識及訓練
1.填空:
①本課的副標題是________,用副標題的作用是________
②本課中最能體現魯迅精神的詩句有________
③對比、反復是這首詩突出的寫作特點。第一小節突出了兩種對立的人,用________與________對比,詞語反復如:________;句子反復如:________
④“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用兩個短語恰當表示“刻”“爛”在詩中的意思。刻:________,爛:________
2.這首詩從哪些方面把兩種截然不同的人作了對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斷下面三句詩的修辭手法,正確的一項是
①(有的人)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
②有的人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
③有的人情愿做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 ]
a.對比、反復;比喻;擬人
b.對比、夸張;引用;夸張
c.對比、反復;引用;比喻
d.對比、排比;引用;比喻
4.對下列詩句停頓/重音、括號內感情處理錯誤的一項是
[ ]
a.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嘲諷)
b.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贊頌)
c.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熱情贊頌)
d.群眾把他/抬得/很高,很高。(崇敬、贊揚)
5.第四節中“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這句話的正確理解是
[ ]
a.因為這種人特別自私,為自己的利益而活著,所以別人就不能活。
b.因為這種人侵害別人的利益,所以別人就不能活。
c.因為這種人為滿足個人的窮奢極侈,欺壓剝削別人,侵害別人利益,別人就不能好好活著。
d.因為他是人民的敵人,所以別人就不能活。
6.詩第三節中“不朽”的引號在句里起什么作用
[ ]
a.表示假設和引用
b.表示特定稱謂和引用
c.表示反語和否定
d.表示著重和強調
參考答案
基礎訓練
1.①“——紀念魯迅有感”,補充寫作的內容和原因。②“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③生;死 有的人 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 ④刻:永遠銘記 爛:短暫消失。(根據文意引申) 2.(略) 3.c 4.d 5.c 6.c
《有的人》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哲理性的深刻的內涵,學習魯迅的偉大精神。
2、了解詩歌中對比手法運用的特點。
【教學設想】
1、通過請學生將詩歌中的“有的人”具體化的做法,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2、在合作學習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詩歌,理解詩歌包含的深刻哲理。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魯迅,對于初三的學生來說并不陌生,毛澤東曾經這樣評價魯迅先生:
請同學們齊讀這段話——“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強,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連五個“最”,論定了魯迅在中國現代文化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
“趕快收殮,埋掉,拉倒”,“忘記我,管自己的生活”,這是他最后的遺言。然而,我們真能忘記他嗎?事別十三年,詩人臧克家依然寫下了《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
二、聽錄音,朗讀
1、師:請同學們聽錄音。
生:聽錄音。
2、師:請同學們評價一下,這個人讀得怎么樣?
生:學生有可能的答案有:
感情處理得比較好語速把握恰當
語氣語調抑揚頓挫
重音恰倒好處讀出了詩歌的層次等等
讀出了對前者的恨,對后者的愛
師:詩歌重朗讀,俗話說:書讀百遍,其意自見。僅僅*聽朗讀錄音是遠遠不夠的。
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這首詩,根據你對詩歌的理解,設計朗讀。
生:自由朗讀。
師:請同學朗讀。
生:讀。(兩位讀完以后)請大家評價一下他們的朗讀。
3、師:找出了他們朗讀中的優缺點,肯定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齊讀這首詩。
師:很好。要想更好地誦讀,還必須深刻領悟詩歌內容。
下面,以各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研讀各小節,而后在班級交流心得。同學們如果能夠引述課外在網上或其他傳媒上獲取的紀念魯迅的文章、資料進行評點的話,就更好了。
【可以談談你認為難以理解的詩句,可以說說詩句的思想內涵,也可以評點詩人的煉字藝術,還可以品評詩歌的表現手法等等】
討論、合作、交流。
師:好。哪一位同學愿意代表你們小組打頭陣?
生:講述。評點。有沒有同學補充?
師:材料準備:
§1以鮮明的對比,評價了世界上兩種截然相反的人。
§2化用魯迅《自嘲》詩中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一句。【幻燈補充《自嘲》】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在最艱苦的生活和最險惡的環境中,不管國民黨的天下是“冬夏”還是“春秋”,魯迅先生始終愛憎分明,與敵人頑強作戰,為人民勤懇工作。
§3【幻燈補充《野草·題辭》】“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一切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朽腐。”
魯迅以野草自比,為了革命,甘愿獻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這是一種徹底的犧牲精神,一種“無我”的人生境界。
【幻燈】詩人馮至的十四行詩《魯迅》中這樣寫到——你走完了艱苦的行程,艱苦中只有路旁的小草/曾經引出你希望的微笑。
§4比人生觀,比價值觀。
§5兩種人的不同命運。
§6妄想流芳百世的人,靈魂早已死去,而“野草”生命力卻極強,正像白居易所說“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7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對這兩種人的回報也一定是愛憎分明的。
師:小結:魯迅先生雖然已經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復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早在魯迅逝世的那一年,臧克家就寫下了《喇叭的喉嚨——吊魯迅先生》,【幻燈】其中有這樣一句:“死的是肉體/你的精神已向大眾心底去投生!”
師:詩歌為紀念魯迅先生而作,卻不用“魯迅贊”或“紀念魯迅”為題,而是以“有的人”進行反復詠嘆。這首詩的前四節一連用了八個“有的人”,語言極為凝練。【幻燈】同學們能不能試著動筆寫一寫,用自己的語言將它們具體化,將“有的人”替換為某一種人或某一類人。
生:動筆寫。(2分鐘)
師:寫好以后同組的同學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師:同組的同學交流過了,讓我們看看集體的智慧能產生怎樣的結晶。先請四位男生四位女生,一人說一句,不可以重復。(同學或老師評點)
再請一組同學,我們來打擂臺,能不能比上一組說得好。
學生可能回答的內容是:
被人民憎惡的人被人民愛戴的人
殘酷剝削人民的人為人民服務的人
妄想流芳千古的人一心默默奉獻的人
將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別人痛苦之上的人處處為他人著想的人
愚弄人民的人造福人民的人
損害人民利益的人維護人民利益的人
反動統治者共產黨人
沽名釣譽之徒大公無私之士
壓迫人民的暴君廉潔奉公的公仆
自私的人無私的人
一心追求名利的人一心只知奉獻的人
3、師:同學們的替換非常好。經過替換,我們對這兩類人【板書】有了更為深刻的了解。同學們說說看,他們在哪些方面不同呢?
【以下內容形成板書】
生:生死(人生價值)、言行(對人民的態度)、追求(人生境界、人生覺悟)、作用(社會影響、人生觀、)、結局(“下場”感情色彩不宜)
師:這樣,“有的人”反復出現,一唱三嘆,兩兩對比中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板書】,是什么哲理呢?
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永生。【板書】
師:下面,我們一齊朗讀這首詩,再次體會一下詩人對危害人民的人的無情揭露,對有益于人民的人的熱情贊頌。注意朗讀的語氣、語調、語速。
生:朗讀。
師:很好。現在能背嗎?有感情地背誦。
《有的人》教學設計 篇8
1.閱讀下列文字,判斷對“死書讀活人”解釋的對與錯,在對的括號里打“√”人是活的,書是死的。活人讀死書,可以把書讀活;死書讀活人,可以把人讀死。①固定的書本內容可以讓人讀了變得靈活。( )②有思維有頭腦的人卻死板地、機械地去讀書。( )③無生命的書本讓有生命的人讀,會使人更有知識。( )2.聯系歷史和現實,寫一篇關于這首詩的讀后感。題目自擬(在課外練筆本上作)。閱讀下面短詩,完成3-6題。
綠與丹 春天,綠的世界;楓葉如丹,秋天,丹的天地。掛滿一樹,綠,是①的顏色,鋪滿一地。綠,是②的顏色,丹,是④的顏色,又是③的顏色。丹,是⑤的顏色,到了夏季,又是⑥的顏色。綠變得更濃、更深。綠與丹,生命在蟬鳴蛙噪翕動,打扮著天地,生命在熾熱陰雨中爭斗。為人間,于是,涼風起天末,演化出五色斑斕。秋天到了。
3.給詩中①—⑥空缺處填上合理的詞語(只寫序號)。a.收獲 b.播種 c.成功d.希望 e.孕育著新生命 f.走向成熟①( ) ②( ) ③( )④( ) ⑤( ) ⑥( )4.詩中加線的兩個句子富于形象化。“翕動”、“爭斗”說的是生命的________;“蟬鳴蛙噪”、“熾熱陰雨”說的是人生________。這加線句表達的主要含義是________。5.如果給這首詩劃分兩部分,怎么分?請在文中用“||”線表示,并歸納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這首詩主要歌頌的是________(答案限3個字以內)。 參考答案 綜合能力訓練1.① 2.(略) 3.①b②d③f④a⑤c⑥e 4.成長 經歷種種考驗 5.的顏色‖綠與丹。前一部分寫綠與丹,后一部分是總結。 6.生命
《有的人》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深刻的內涵,了解詩歌對比手法的運用。
2、學習魯迅的偉大精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3、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學習魯迅的偉大精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2、了解詩歌對比手法的運用,體會運用這種手法的好處。
教學難點
理解為什么題目不直接用副標題“紀念魯迅有感”而是“有的人”?
教學方法
朗讀法自讀自悟法合作學習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引出魯迅
1、出示課件(魯迅的頭像)讓學生結合課文談魯迅(板書魯迅人民)
2、引出課題(板書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
3、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出示課件
4、教師配樂范讀
引導讀詩理解內容
1、“有的人”在詩中出現了八次,但它表示兩種截然不同的意思,一種“有的人”指的是哪些人,另一種“有的人”指的是哪些人?(用詩中的語句來回答)
全詩在寫法上有怎樣的特點?做了怎樣的對比?
2、從哪些詩句能看出是詩人為紀念魯迅而寫呢?
3、如何理解截然不同的“有的人”
4、人民對截然不同的“有的人”的態度。
5、如何理解“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6、怎樣把這首詩讀好。
7、你想對魯迅說哪些心里話;你想對那些與人民為敵的人發出怎樣的吶喊?
拓展延伸
1、理解為什么題目不直接用副標題“紀念魯迅有感”而用“有的人”?
2、讓學生用上“有的人”“奉獻”“索取”“我們”寫一些東西。
課堂總結
板書設計
有的人奉獻
有的人人民
有的人索取
《有的人》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反復的誦讀、揣摩、品味,把握詩人感情的脈絡,
2、詩歌中運用的對比手法。
重點難點:
1、 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誦課文。
2、 學習詩歌中運用的對比手法。
3、 體會詩歌的結構與表達方式方面的特點。
教學用具:多媒體計算機
課時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04年2月5日晚8時35分,著名詩人臧克家老先生卻因病離開了人間。
(出示幻燈片3)臧克家是繼郭沫若之后,我國詩壇上最杰出 的大詩人之一。他早在30年代初相繼出版了《烙印》和《罪惡的黑手》 等,以鮮活的生活感受和嶄新的藝術風貌,引起詩壇的矚目。 新中國誕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詩,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有的人》便是他這類詩的代表作。這首詩是臧克家為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而作。
二、檢查預習
1、了解魯迅,了解作者
2、我的積累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現在我們播放朗誦帶,請同學們在聽的同時,注意詩歌的朗讀節奏和重音。(播放視頻文件)
2、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全詩,注意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然后齊讀全詩。
3、魯迅簡介
為了更好的學習這首詩歌,我們先回顧一下魯迅先生的生平。
魯迅(1881~1936),中國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1881年9月25日誕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臺醫學院學醫,后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杰作。
同學們還能說出哪些魯迅先生的作品?
……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逝世,反動派血腥鎮壓人民,不允許人民悼念魯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紀念日,全國各地第一次公開地隆重紀念他。臧克家親自參加了首都的紀念活動,目睹了人民群眾紀念魯迅的盛況,并瞻仰了魯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憶魯迅為人民鞠躬盡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寫了《有的人》這首短詩,抒發自己由紀念魯迅所引起的無限感慨以及對人生意義的深刻思考。
4、思考討論:這首詩可以分幾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學生討論后明確:全詩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節):以鮮明的對比評價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第二部分(第2、3、4節):從兩種人對人民不同態度的對比中,熱情頌揚了魯迅先生戰斗而偉大的一生。第三部分(第5、6、7節):從人民對兩種人的不同態度的對比中,抒發了作者及人民永遠懷念魯迅的深厚感情。
四、 品讀詩歌,理解詩歌內容。
1、 學習詩歌第一部分
(1) 指名學生朗讀第一部分。
(2) 思考問題:這一節詩有兩個“活”字和兩個“死”字,如何理解它們的含義?
第一個“活”指肉體活著,第二個“活”指精神活著;第一個“死”指精神的死亡,第二個“死”軀體的死亡。
死生乃是自然規律,不可逾越,也無法逃避。古往今來,多少哲人和詩人對此惆悵過,悲嘆過,思考過,議論過。“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種生死觀,“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是一種生死觀,“好死不如賴活”又是一種生死觀。而詩人則徹底拋開生死的自然狀態,把它幻化為意識形態。生死的界限變做道德的、審美的判斷。于是,有的人生即死,有的人死即生。這在科學上是不可思議的,在藝術上確是真實可信的;這里情感的因素起著決定的作用。
2、 比較學習詩歌第二、三部分
(1) 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第二、三部分,思考這兩部分在內容上有什么聯系?
互相照應,2、3、4節分別照應5、6、7節。
(2) 這首詩使用了一種很典型的表現手法,那位同學看出是什么?這在詩中是如何體現的?
2、3、4節每一節的前兩句都寫反動統治者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每一節的后兩句都寫像魯迅這樣的人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5、6、7節每一節的前兩句都寫人民群眾對反動統治者的態度,每一節的后兩句都寫人民群眾對魯迅這樣的人的稱頌。
(3) 這幾節詩中有幾個句子出自魯迅先生的作品請同學們找出來并說說出自魯迅的哪一首詩?作者為什么這樣安排?“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自嘲》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野草 題詞》
作者借魯迅的詩來表現魯迅的高尚品質
(出示幻燈片9、8,齊讀)
(4) 這兩種人最后的結局如何?
A:
(1)“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意。
(2)“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記,被人民唾棄。
(3)“他們的下場可以看到”,即身敗名裂、遺臭萬年。
B:
(1)“永遠記住他”。
(2)“到處是青青的野草”,即魯迅精神到處被傳頌,被延續。
(3)“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表現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魯迅先生無比崇拜,無限愛戴的深厚感情。
再次品讀詩歌
要求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
五、課外延伸
1、迅速默讀全詩,體會:“有的人”究竟指哪些人呢?(可以互相討論)
學生討論后明確:每節詩的前兩句都指反動統治者,他們雖然“活著”,卻如行尸走肉,他們欺壓百姓,下場可恥。每節詩的后兩句都是指魯迅以及像魯迅這樣的人,他們雖死猶生,永遠活在人民心中,贏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頌。詩作的側重點是歌頌魯迅及像魯迅一樣的人。
2、既然文章主要是紀念魯迅,那么把詩的題目改為“魯迅贊”或者“紀念魯迅”好不好?
《有的人》更含蓄,而且擴大了詩歌的內涵,使得詩歌更具有普遍意義。
六、課內練習
閱讀泰戈爾的《某人》,比較兩首詩的異同。
七、課后練習
上圖書館借閱或上網閱讀臧克家作品《老馬》、《罪惡的黑手》。
《有的人》教學設計 篇11
【教材分析】
《有的人》是我國現代著名詩人臧克家于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為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而寫的,所以副標題是“紀念魯迅有感”。
“有的人”是個引人深思的題目。詩中舉出了完全對立的兩種人加以對比。
全詩共七節。全詩熱情歌頌了熱愛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無情的鞭撻了反動統治者。詩歌在表達上的突出之點,是運用對比和反復的手法。
【學情分析】
學生在學習經歷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是非觀,價值觀,有了自己的見解,善于圍繞一個問題深入探究,更喜歡充滿競爭,充滿挑戰的學習環境。興趣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他們的學習動機。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出現的生字,理解本課出現的生詞。
2.了解本文運用的對比手法,體會這種手法運用的好處。
3.能有感情地朗誦詩歌,培養鮮明的愛憎感情,懂得為人民的人將獲得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理解詞句的意思,懂得為人民的人將獲得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
【教學過程】教學流程
一、深情導入
1、同學們,有這樣一位偉人:他一生筆耕不輟,用文學作品帶領中國人民前進;他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他是中國文化的一面旗幟,是民族的脊梁。
他是誰?他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先生,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臧克家的《有的人》,來更深刻地了解這位偉人。
2、生交流收集的資料,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二、閱讀質疑,自主探究
1、學生自由讀詩,注意把字音讀正確,詩句讀流暢。(教師傾聽學生的朗讀情況,并針對學生不容易讀好的地方加以輔導。)
2、指七名學生分節讀,教師隨即點撥:“當牛馬、石頭、不朽、摔垮”等字音。
3、齊讀。
4、默讀并思考:“有的人”在詩句中指的是哪種人呢?這首詩在內容和寫法上有什么特別之處嗎?
三、多元互動,合作探究
1、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們一起來讀讀第一小節。看你有什么發現?出示第一小節: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出示問題:兩個“活”與“死”有什么不一樣的含義嗎?
該怎么讀這一小節?
第一句:輕蔑地、鄙夷地讀……厭惡地、痛恨地讀……
第二句:莊重地、惋惜地讀……肯定地、贊頌地讀……
2、尋找魯迅的影子。
a、這首詩還有一個副標題。(完成板書——紀念魯迅有感。)你從哪些句子看到了魯迅先生的影子?
b、學生默讀批畫,老師巡視指導。
c、指名發言。交流,引導感悟。
文中兩處化用魯迅作品的詩句
⑴化用魯迅《自嘲》詩中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一句。
(學生說后,幻燈出示《自嘲》)導讀:在最艱苦的生活和最險惡的環境中,不管國民黨的天下是“冬夏”還是“春秋”,魯迅先生始終愛憎分明,與敵人頑強作戰,為人民勤懇地工作。人民感激他,人民愛戴他,齊讀第二小節。
⑵(幻燈補充《野草——題辭》)
自讀:“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一切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朽腐。”
導讀:魯迅以野草自比,為了革命,甘愿獻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這是一種徹底的犧牲精神,一種“無我”的人生境界。人民懷著深深地敬意贊頌他:齊讀第三小節。
(3)詩人的語言通俗易懂,卻又形象生動,你覺得這首詩用得最生動形象的一個字是什么?
(在學生賞析的字當中,挑出一個“摔”來重點賞析:“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民把他摔垮;”想象人民怎么“摔”。出示幻燈片:漫畫。指導帶著仇恨讀)
(4)導讀5—7小節: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不幸病逝。當年,臧克家就寫下了這樣的詩句:“死的是肉體/你的精神已向大眾心底去投生!” 正如司馬遷所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指名三個同學分別讀5、6、7小節,讀中指導。
(5)“趕快收殮,埋掉。忘記我,管自己的生活。”這是魯迅最后的遺言。然而,我們能忘記他嗎?讓我們一起來深情地回憶他:齊聲朗誦這首詩。
3、品味“有感”。
a、作者僅僅在謳歌贊美魯迅先生嗎?還在贊美誰呢?
b、你想到了哪些為人民服務的人呢?
出示例子:李素麗北京公交汽車售票員,全心全意,做好本職工作,被人們譽為“盲人的眼睛、乘客的貼心人、老百姓的親閨女”。袁隆平,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大搞科研,利國利民,去年獲得的12.5萬美元獎金,捐獻給“農業科技獎勵基金會”,用于支持我國農業科技研究。
c、指名學生發言。
4、欣賞詩歌
請同學們再默讀這首詩,看看它在表達上有什么特色?
1、發現對比的特點。
a、指名發言,老師總結:像這樣一反一正的的寫作方法叫“對比”
b、在這首詩中,只有這一個小節是對比著寫的嗎?還有哪些小節也是這樣對比著寫的?
c、師生對比著讀。
2、除此以外,你還有什么發現嗎?再放眼全篇看一看。
a、指名發言
b、老師總結:第二小節和第五小節、第三小節和第六小節、第四小節和第七小節的對比;只要前面234小節寫到的,后面在567小節都有照應。
c、男女生對比著讀。
四、訓練檢測,目標探究
1、仿寫:你認為作者哪兒寫得好,值得你學習,就試著寫一小節,如果能寫幾個小節,你就是一個了不起的小詩人。
2、交流展示,教師相機評價指導。
五、遷移應用,拓展探究
品讀完了這首詩,你們有什么感受呢?
【板書設計】
雖生猶死
20* 有的人 對比
雖死猶生
【教學反思】
這是一片略讀課文,要求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培養學生憎愛分明的感情,并懂得為人民服務的人將得到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了解本文運用的對比手法。詩歌語言樸素,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因此一開始安排學生自學感悟,教師點撥引導在感悟的基礎上指導有感情朗讀,將鮮明的對比融入到朗讀中,讓學生讀中感悟情感,讀中捕捉言外之意。
《有的人》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設想
這首詩熱情地謳歌了魯迅先生“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諷和鞭撻了反動統治者的丑惡行徑,同時向我們提出了人生價值的重大課題。全詩結構完整緊湊,感情表達強烈真摯,飽含詩人多年來對歷史和現實的觀察和體驗,融人了作者愛憎分明的真摯感情。學習時,要通過反復的誦讀、揣摩、品味,把握詩人感情的脈搏,加深對詩歌主旨的理解。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創設情境,導入 新課
可以引導學生朗讀魯迅先生的《自嘲》一詩,引人對魯迅先生高尚人格和光輝精神的評價,帶人新課時的學習。
二、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
參照“教學設計(A)”。
三、初讀詩歌,整體感知詩歌的基本內容
1.聽朗讀帶,或者教師范讀全詩。
2.學生自由朗讀全詩,思考:這首詩的體裁是怎樣的?
明確:這是一首抒情性的自由詩。
3.理清詩歌的寫作思路,分清詩歌的結構層次。
結構劃分請參照“教學設計(A)”。
4.請學生用圖示法將各個詩節之間的關系表示出來。
明確:圖示的方法可以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教師把握主要內容即可。
注意,詩的第一節寫了兩種“生”和“死”,是全詩的總綱;第二、三、四節寫了兩種人對人民的兩種態度,它們之間是并列關系;第五、六、七詩節分別與上面三個詩節對應,寫出了兩種人的兩種不同結局。
四、品讀詩歌,理解詩歌內容
1.學生齊讀詩歌。
2.品讀詩歌內容,要求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1)詩歌的首節中“活”與“死”的含義有什么不同?
(2)如果將詩歌中涉及到的人直接點出,在表達效果上會有什么變化?
(3)對比是常用的一種藝術手法,在詩歌中使用對比,能產生強烈的感情沖突。這首詩每一詩節都使用了對比的手法,但每一次對比的角度是不相同的。請大家細讀課文,討論各詩節對比的角度各是什么。
明確:第1詩節:兩種生死觀的對比。
第2——4詩節:兩種人對人民群眾態度的對比。
第5—7詩節:兩種人不同結局的對比。
3.品讀詩歌語言,要求學生體會以下語句的修改的妙處。
這首詩在選人語文教材時,曾經臧克家修改,請大家看下面幾例:
(1)原句: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頭上想不朽。
改句:有的人/把名字刻人石頭,想“不朽”。
明確:這樣改不僅筆墨精練了,更重要的是改后愈加準確、形象、深刻。試想,“刻在”和“刻人”,深度不同,“刻入石頭”,形象地表現了這些人妄圖“不朽”的癡心夢想。“不朽”加引號,更顯諷刺意味。修改后的“石頭”之后,以逗號點開,句末的“頭”(t6u)與“朽”(xǐu)押韻,使語句具有音樂美。
(2)原句:騎在人民頭上的從民把他摔倒。
改句:騎在人民頭上的從民把他摔垮。明確:“倒”和“垮”,兩個動詞在程度上有差別:“倒”者未必垮;“垮”者必倒。“垮”比“倒”在程度上更進一層,充分地表達了詩人對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人的滿腔憤恨之情。此外,這樣一改,“垮”(kuǎ)與下句的“人民永遠紀住他”中的“他”(tā)字也同韻。
(3)原句:給人民當牛馬的人民永遠紀念他
改句:給人民作牛馬的人民民永遠記住他。
明確:“當”與“作”,屬同義詞。這里之所以修改,主要可能是從平仄角度考慮的。原句中的“當”(dāng)屬平聲,“當”字前后的“民”(mín)、“牛”(niǘ)字皆平聲,轉用一仄聲字“作”(zuò),可使詩的語言更富抑揚頓挫之感。“紀念他”改作“記住他”,在感情深度上也有顯著的不同。
4.可以引導學生細讀詩歌,對詩歌當中其他語言運用精妙的地方加以品味。
五、精讀詩歌,領會詩歌感情
1.學生自由朗讀詩歌。
注意體會每節詩歌中的具體感情。
2.指名學生朗讀詩歌,要求能夠讀出各節的真實感情。
朗讀示例:有的人/活著
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還活著。
3.在教學時注意,對學生把握不準的地方,可以引導學生反復朗讀,或者變化語氣、語調來朗讀,使學生真正把握住詩歌內在的感情。
對于其他詩節,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體會朗讀,教師指名部分學生朗讀,以檢查效果。
六、學習遷移
請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回答文后的題目。
真是晴天的霹靂,在南臺的宴會席上.忽而聽到魯迅的死
發出了販通電報,薈萃了一夜的行李,第十天我就匆匆跳上了開往上海的輪船。
22日上午10時船靠 了岸,到家洗了一個澡,吞了兩飯,跑到膠州路萬國殯儀館去,遇見的只是真誠的臉,熱烈的臉,悲憤的臉,和千千萬萬青年男女將要破裂似的心肺與緊握的拳頭。
這不是尋常的喪事,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這正像是大地震要來,或黎明將到時充塞在天地之間的一瞬間的寂靜。
生死,肉體,靈魂,眼淚,悲嘆,這些問題與感覺,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魯迅的死的彼岸,還照耀著一道更偉大,更猛烈的寂光。
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因魯迅的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國還是性很濃厚的半絕望的國家。
魯迅的靈柩,在夜陰里被埋入淺土中了;西天角卻出現了一片微紅的新月。
這篇散文《懷魯迅》是郁達夫的一篇紀念魯迅的散文,題材與相似,表達的感情也基本一致。年年它哪些是記敘,哪些是議論,它的議論與本詩的議論有什么不同。
明確:前三段和最后一段是記敘,其余三段是議論。詩中的議論具體、生動、形象,而本文中的議論相比之下就顯得抽象。
《有的人》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1、讀懂詩所表達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朗讀。
2、感受魯迅的偉大,培養準確的人生觀。
3、鍛煉大膽質疑、自求自得的閱讀素養。
【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
出示提示(幻燈片):
1、(1881年9月25日)(浙江省紹興)(早)(棄醫從文 )答案兩個字(生說了之后請說出原因,其中棄醫從文:魯迅最早想學醫來解除人民身體上的病痛,但后來他發現當時中國人民更可怕的病是心理上的,于是他希望通過自己的文章來喚起人民的良知、骨氣 。)
2、(匕首)(野草)(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1936年10月29日下午5點25分 )答案三個字。
3、野草:魯迅認為野草具有頑強的生命力,他以野草自喻,同時把地面比作反動勢力,把地下的熔巖比作革命的火焰。只要能讓革命火焰沖出地面,他愿意在熔巖中與反動派同歸于盡。
二、揭示課題
1、幻燈片出示:面對敵人他橫眉冷對,為人民他愿作孺子牛。
2、組織討論偉人逝世,政府部門或者民間會可能舉辦的活動。
3、介紹寫作背景,揭示題目。
三、讀通讀順詩,個人大膽質疑
1、同學自由朗讀全詩,兩個要求:
⑴ 讀通讀順;
⑵ 讀出問題并做好記號。
2、檢查朗讀。
3、再讀詩。要求:
邊讀邊想,從讀懂一個詞一句話著手,把握每一小節的意思,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4、組織學習第一段。
5、小組自由學習其他段落。
四、質疑,理清課文脈絡
1、交流問題。
2、師設疑:
分別指得是哪些人?這些人分別得到怎樣的下場?
五、朗讀升華感受
1、音頻朗讀。
2、學生點評。
3、齊讀。
六、組織拓展
1、以小組為單位模仿著本詩的格式也來寫兩節詩,寫的對象可以是一個人,如紀念雷鋒有感,也可以是一類人。
2、交流。
七、總結作業
1、背誦。
2、完成個人詩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