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語文22.世說新語導學案(通用2篇)
初一語文22.世說新語導學案 篇1
師生公用教(學)案 年級:七年級 科目: 語文 執筆人: 參與人: 時 間 /8/28
學習內容 詠雪 學習目標 1、簡要了解劉義慶和《世說新語》。 2、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課文基本內容,閱讀淺易文言文。 3、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俄而、欣然、擬、未若、因”等詞在特定語境中的詞義,能夠準確直譯文言文。 4、背誦課文。 學習重點 1、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俄而、欣然、擬、未若、因。 2、“撒鹽空中”和“柳絮因風起”兩個比喻,哪一個更好? 學習難點 感受人物的性格特點,明確為人之道。 學習方法 誦讀教學法
資源利用 網絡資源
導學設計 課堂筆記 【知識鏈接】 一、文言文朗讀技巧: 1:認清字形、讀準字音。 2:讀好停頓,讀清句讀(dòu)。 3:讀出語氣,注意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的語氣變化。 4:理解感悟與朗讀相互依存。 二、題目解讀 《詠雪》講的是晉朝著名文學世家謝氏家族里的一個故事,在一次家庭聚會中,謝道蘊表現出詠絮之才。詠:歌詠,贊美的意思。詠雪是歌詠白雪的意思,標題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 三、作家和作品 1、劉義慶(403—444)南朝宋彭城人,曾任荊州刺史,愛好文學 。 2、《世說新語》是由他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是一部記述魏晉時期人物言談、軼事的筆記小說。在內容上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門。在寫法上一般都是直敘其事,不作任何夸飾。語言簡練、辭意雋(juàn)永,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 3、謝道韞(349—409),“詠絮之才”的起源,魏晉時期的才女。她自幼聰識,有才辯。是一代名將謝安的侄女,安西將軍謝奕之女,成人后又是大書法家王羲之的二兒媳,即王羲之二子王凝之之妻,可謂是出身于詩書富貴之家、禮樂簪纓之族。(將在詩文創作方面卓有才華的女子贊譽為“詠絮之才”。) 【課前檢測】 1、講一個關于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 2、文學常識填空 本文選自 ,作者是 , (朝代), 家。 3、給下面詞語中加點的字注音 雪驟( ) 撒( )鹽 差可擬( )( ) 柳絮( ) 奕( )女 凝( ) 謝道韞 ( ) 4、放聲朗讀課文,劃出朗讀節奏。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 白雪紛紛何所似
撒鹽空中差可擬 未若柳絮因風起
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5、提出你的問題: 【課堂研討】 一、朗讀課文,理解讀 1、學生示范朗讀,教師做點評。 2、學生分角色朗讀,注意句讀、語調等,力爭當堂成誦。
3、考考你的記憶力:
謝太傅寒雪日( ),與( )。( )雪驟,公曰:“( )”兄子( )曰:“( )”兄女曰:“( )”公大笑樂。即公大兄( ),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二、疏通文意,積累讀 1、結合課文下面的注釋,利用工具書,在教師的指導下疏通課文,辨析積累。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 ),與( )兒女( )講論文義。俄而( )雪驟( ),公欣然( )曰:“白雪紛紛( )何( )所似( )?” 兄子( )胡兒曰:“撒鹽空中差( )可擬( )!毙峙唬骸拔矗 )若柳絮因( )風起!惫笮罚 )。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2、文白夾雜讀 例:教師讀“謝太傅寒雪日內集”,學生讀“跟他的子侄輩談論詩文義理。”教師讀“俄而雪驟,公欣然曰”學生讀“這紛紛揚揚的白雪像什么?” 1)師生共讀一遍,起示范作用。 2)學生兩兩讀,熟悉文意。 三、分組討論,品味讀 1、活動設計 :我為他們來頒獎。 (如果讓你為這次家庭聚會中的人物頒獎,你將為誰辦發一個什么獎?) 請用圈點評注的方法,抓住文章的關鍵詞語、句子及人物的神態,說說你頒獎的理由。 2、請閉上眼睛,想像眼前就是紛紛揚揚、飄飄灑灑的雪花,雪花飄起來了。假設你也參與了當時的討論,你能不能也說說“紛紛白雪”像什么? 點撥:紛紛白雪像__ 四、運用比喻 想像寫作 1、古人詠雪的詩句寫得如此精妙——(問題設計)怎樣的比喻才是好比喻呢? 歸納: 2、學生嘗試比喻句的寫作: 英語中有26個字母,從這些大寫字母中任選幾個,發揮想象,仿寫句子。 例句:a是一座金字塔,是進取。 b是兩個聯結的心,是友誼。 c是未滿的月牙兒,是缺憾。 …… 快來展示自己的比喻句吧! 鞏固案 1、解詞及加點字 ①內集: ②兒女: ③講論文義: ④俄而: ⑤驟: ⑥欣然: ⑦何所似: ⑧差可擬: ⑨未若: 2、譯句 ①謝太傅寒雪日內集 ②白雪紛紛何所似 ③撒鹽空中差可擬 ④未若柳絮因風起
布置作業 1、課外作業: 2、書面作業:
教
(學)
后
記 師生公用教(學)案 年級:七年級 科目: 語文 時 間 /8/29
學習內容
陳太丘與友期 學習目標 1、了解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學習古人的智慧、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閱讀淺易文言文,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習重點 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學習難點 元方批評父友失信、無禮,最后卻“入門不顧”,是否有失禮儀? 學習方法授課法
資源利用
網絡資源
導學設計
課堂筆記【課前預習】 1、作者 《世說新語》: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古代小說所記大多是傳聞、軼事,以短篇為主,在寫法上一般都是直敘其事!妒勒f新語》全書原8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36門,《陳太丘與友期》選自“方正”一門。 劉義慶(403——444),南宋文學家。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宋宗室,襲封臨川王,曾任兗(yan)州刺史。愛好文學,招納文士。 2.給加點字注音 太丘舍去shě 尊君在不 fǒu 非人哉 zāi 友人慚 cán 3、解釋下列加點詞語 與友期行 :約定。 去后乃至:才。 門外戲: 戲耍。 尊君在不:通“否”,不 相委而去:丟下,舍棄。 下車引之: 拉。 入門不顧: 回頭看。 【課堂研究】 一、整體感知 1、試翻譯全文(口頭) 2.比較“君”、“家君”與“尊君”的不同:。 (1)君:“君”是有禮貌地稱呼對方,猶今之“您”! (2)家君:尊君”,對別人父親的一種尊稱 (3)尊君:“家君”,謙詞,對人稱自己的父親。 3、重點句子翻譯 (1)、陳太丘與友期行。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同行。 (2)、尊君在不? 你爸爸在嗎? (3)、與人期行,相委而去。(他)和我約定同行,卻丟下我先走了。 4、古今異義: 陳太丘與友期 期 古: 約定 今:日期 太丘舍去 去 古:離開 今:前往 下車引之 引 古:拉 今:指引 入門不顧 顧 古:回頭看 今:照顧 二、細讀課文: 再讀課文,揣摩說話者的語氣,同桌或小組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表演對話。(學法指導:文中有三個角色:敘述者、友人、元方,可以選擇自己最喜歡的角色課前進行練習。注意把握說話人的語氣。) 三、問題探究, 元方最后“入門不顧”,是否失禮?元方的形象? 可以認為失禮也可認為不失禮 失禮:客人已經道歉了,應該以一顆寬容的心來理解客人,而且,客人是長輩,而元方是晚輩,晚輩應該有對長輩的基本禮貌。 不失禮:客人不僅遲到,而且對著孩子罵父親,當然非常失禮,又考慮到元方年紀小,不能理解 他是個懂理識義、直率、正直不阿的孩子 四、拓展延伸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同學們明白了什么道理? 【課堂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出自《世說新語》,它是記錄名士的言行的書,魯迅曾評價:“是名士的教科書”,運用這些言行可以教育我們,書中的寶貴遺產至今被我們繼承,因此說它是一本教科書,同學們課下讀過這本書嗎?有誰讀過?好書不讀此乃人生一大憾事,希望同學們多讀書。 【課后練習】 1. 下列句子節奏劃分正確的一項是(。 a、撒鹽空中/差可擬! 、待君久不/至,已去。 c、陳太丘/與友期/行。 d、謝太傅/寒雪/日內集。 2. 下列加粗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未若柳絮因風起(介詞,可譯為“趁”、“乘”等) b、與兒女講論文義(兒子和女兒) c、相委而去(連詞,表順承,可譯為“就”、“然后”等) d、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才) 3.指出下列加粗字的古今詞義變化(答案見前) ⑴陳太丘與友期行 古義:____________今義:___________ ⑵太丘舍去 古義:____________今義:___________ ⑶下車引之 古義:____________今義:___________ ⑷元方入門不顧 古義:____________今義:___________ 4.翻譯下列各句。(答案見前) 、侔籽┘娂姾嗡? ②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5、陳元方“時年七歲”,就知道“信”、 “禮”的重要性,你是怎樣看待“信” 和“禮”的呢?請把你的看法寫出來。要求:100字左右。
布置作業 1、課外作業: 2、書面作業:
教
。▽W)
后
記
初一語文22.世說新語導學案 篇2
22.《世說新語》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朗讀課文,正確譯講課文。
2、抓住人物個性化的言行,分析人物的形象。
3、體會文章的主旨,學習做人的正確道理。
學習重點
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練習反饋
1.《論語》的“論”字讀( ),它是記錄 的書。
2.課文里有些詞匯已經成為成語流傳下來,其中有二個表示虛心好學的成語是 、 。
3.《<論語>六則》告訴我們,學習必須有 。
4《<論語>六則告訴我們中闡述學與思辯證關系的句子是: 、 。
學習過程
一、課前準備
學生:準備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上課交流。
二、作者、作品簡介
劉義慶(公元4XX年——公元444年),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宋武帝劉裕的侄子,襲爵臨川王,南朝宋文學家。
《世說新語》是一部主要記載漢末三國至兩晉時期士族階層的言行風貌和軼事瑣語的筆記小說,也是六朝志人小說的杰出代表。具有“語言簡練、辭意雋永”的特點,因此著稱于世。該書在魏、晉是當時盛行的小說集大成之作,對后世的小說和筆記小說發展影響很大。
筆記小說是泛指一切用文言寫的志怪、傳奇、雜錄、瑣聞、傳記、隨筆之類的著作,內容廣泛駁雜,舉凡天文地理、朝章典制、草木蟲魚、風俗民情、學術考證、鬼怪神仙、艷情傳奇、笑話奇談、逸事瑣聞等等。它是一座非常豐富、值得珍視的寶庫,是后人取之不盡的無價寶藏。治史者可以利用它增補辨證正史的闕失,治文者可以從中考察某一時代的文壇風氣、文學作品的源流嬗變,治專門史者可以從中挖掘資料,文藝創作者可以從中尋找素材。中國古代的筆記小說,截至清末,大約不下于3000種,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是一筆巨大的文化遺產
預習指導
文言文的三步學習法:
1.認讀:辨讀字詞,朗讀課文。
2.品讀:理解文意,推究主旨。
3.創讀:審美評價、延伸創造。
三、自主學習
自學展示一
內容:生字詞,課文。
方法:結合課下注釋、借助工具書自讀課文,劃出生字詞,把握節奏。
要求:讀準字音,讀順課文。
自學展示二
內容:課文翻譯
方法: 1、學生結合課下注釋、借助工具書自己翻譯課文,難點可小組討論。
2、結合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
要求:
4分鐘后學生接力,譯講課文。
。ㄗ⒁猓簩W生接力,一句一句翻譯,有錯即停,其他同學糾正)
四、共同探究
1、文章記敘元方七歲時的故事,主要表現了他怎樣的思想性格?
2、《期行》讓人明白一個怎樣的道理?
3、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說說你的看法。
五.交流提升
六、當堂練習
1. 翻譯下列句子。
(1)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交代對話由來的句子是 。
2.友人由“怒”到“慚”,其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發揮你的想像,把“友人”遭駁斥后的神態、心理活動及言行描述出來,100字以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課時
乘船
一、練習反饋
1、《世說新語》是 ,主要記述了 。劉義慶是 宋文學家。
2.《期行》中交代對話背景的句子 。3.交代客人發怒原因的是: 。
4.陳元方指出父親友人的兩點錯是 。
學習目標
1、朗讀課文,正確譯講課文。自學展示一
2、抓住人物個性化的言行,分析人物的形象。
3、體會文章的主旨,學習做人的正確道理。
二、自主學習
自學展示一
內容:生字詞,課文。
方法:結合課下注釋、借助工具書自讀課文,劃出生字詞,把握節奏。
要求:讀準字音,讀順課文
自學展示二
內容:課文翻譯
方法:
1、學生結合課下注釋、借助工具書自己翻譯課文,難點可小組討論。
2、結合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
要求:
4分鐘后學生接力,譯講課文。
。ㄗ⒁猓簩W生接力,一句一句翻譯,有錯即停,其他同學糾正)
自學展示三
內容:故事的內容,文章的主旨。
方法:
1、用圈點勾畫標出文章要點。
2、抓住人物個性化的語言,分析人物形象,聯系生活實際理解故事給人的啟示。
三、討論探究
1、《乘船》主要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2、你覺得華、王二人孰優孰劣,為什么?
3、讀了這個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啟示?
四、交流提升:《期行》與《乘船》這兩則故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
。ㄌ崾荆簭膶懛ê椭髦純煞矫鎭碚劊
五、當堂檢測
一、據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1.給下列句子中的加粗字注音并作解釋。
。1)尊君在不( )________________ (2)歆輒難之( )___________
。3)王欲舍所攜人( )____________ (4)遂攜拯如初( )_________
。5)寧可以急相棄邪( )_________
2.解釋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詞語。
(1)有一人欲依附( ) (2)幸尚寬,何為不可( )
。3)陳太丘與友期( ) (4)太丘舍去( )
(5)既已納其自托( ) (6)寧可以急相棄邪( )
3.根據課文填空。
(1)《乘船》中表明王朗輕諾寡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乘船》中表明華歆重諾重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據你的積累,寫出兩句你所熟知的關于“誠信”的名言警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