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政治第五課《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教案
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 d ) b、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
注重道德內省 ( a ) c、艱難困苦,玉汝于成(自勝者強;君子強學而力行)
剛健有為,自強不息( c ) d、匈奴未滅,何以家為(茍利國,不求富貴)
捍衛道德尊嚴( b ) e、淡泊名利,志存高遠
崇尚人倫和諧道德傳統( f ) f、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禮之用,和為貴)
(2)中華傳統美德的不斷豐富和發展(作為傳統美德的精華,中華傳統美德具有生生不息、歷久彌新的品質,隨著時代的變化和實踐的發展,其內容和形式也在不斷豐富和發展。
——例:南京路上好八連
第二節 弘揚與培育民族精神
1、民族精神生生不息
【活動一】你認為“中國的脊梁”是什么?用人物或事例說明對“中國的脊梁”的理解
答:“中國的脊梁”就是指體現民族精神和氣節、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而不惜奉獻自己一切的人們。從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到孔子的“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其志也”;從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從東林書院的“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到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都閃耀著民族精神的光芒。但“中國脊梁”并非只有英雄人物,千千萬萬埋頭苦干、無私奉獻的中華兒女,都是民族的脊梁:當中華民族遭到侵略和欺凌的時候,那些不甘屈服、分歧反抗的人們,是民族的脊梁,如洪秀全、孫中山等等;為保衛祖國,無數遠離自己的父母而守衛祖國邊陲的解放軍戰士,是中國的脊梁,如王利偉等;為了振興祖國的教育科學文化事業,嘔心瀝血、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是中國的脊梁;堅守自己的崗位,奮力并搏的工人,是中國的脊梁;千千萬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父老鄉親們,是中國的脊梁………。
(1)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
一個民族要生存和發展,就要有一種昂揚向上的民族精神。為什么?因為一個民航組只有具有高尚的民族品質,堅定的民族志向,遠大的民族理想,才能有巨大的凝聚力,才能成就偉業,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活動二】朗誦戴望舒《我用殘損的手掌》一詩,該詩描繪了當時一幅怎樣的歷史畫卷,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
答:”描繪了“九•一八”以后,中華兒女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捍衛祖國大好河山的歷史畫卷,表達了詩人對祖國熱愛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也歌頌了為爭取民族獨立不惜犧牲一切的愛國主義精神。
(2)中華民族的偉大民族精神
什么是中華民族精神?答;在五千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中華民族的偉大的民族精神的地位:是中華民族生命肌體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五千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中華民族形成了怎樣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