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形畫與聯想
摹變形畫時聯想處于被動狀態。而當兒童通過認真學習掌握了變形畫的畫法之后,自己動腦動手設計變形畫時,他們進行的聯想就是主動的了。變形畫設計中的聯想方式與許多創造活動中的聯想方式是頗為相似的。例如,類似聯想、接近聯想、對比聯想、遙遠聯想等等。在教學生學習變形畫的同時,要將變形畫創作中的聯想與各種創造活動中的聯想加以對照,以便在學生頭腦中建立起變形畫創作中的聯想與各種創造活動中的聯想的聯系途徑,使這些聯想能力轉換成為創造才能的構成因素。下面是變形畫創作中的聯想與各種創造活動中的聯想方式相似性的對照實例。由馬到驢--類似聯想
由一事物想到與其有相似特點的另一事物叫類似聯想。例如,由鴨想到鵝是因為鴨與鵝的身形及眼、嘴與爪都很相似。于是便以這些相似形為基礎設計出"鴨變鵝"這一變形畫。把上下兩個園形部份重疊,重疊部份不必畫出,便形成了兩個融合在一起的園形。上面園形做頭,略小于下面的圓形。在頭形的左側畫出側面的鴨嘴,在頭部近嘴處的上方畫一個小園圈做眼睛輪廓,再點上眼珠。然后,身子的圓形下面加上兩只帶蹼的腳。這樣就畫成了一只小鴨子。由于鴨與鵝的身形及嘴、眼、腳等都很相似,只是鵝有高聳的額頭和長長的脖子。所以,只要在畫好的鴨子的頭頂上加個大額頭就具有了鵝的一個重要特征。為了使它更像鵝,再從原鴨嘴下側根部起向右畫直線至頭中部再向下彎曲后便立即向左折畫直線至原起筆處,并使其與鴨頭外輪廓曲線向對應而形成鵝的長脖的形態。這樣,鴨就變成了鵝。
又如"馬變驢"的變形畫之所以可以設計出來是由于首先由馬聯想到驢,發現兩者的相似。因而當畫出馬的圖案后,只要加長兩只耳朵,再把馬的粗尾巴變成驢的細尾巴,馬就變成了驢。從以上兩個變形畫設計的例子可以看出,類似聯想是變形畫設計的先導,而類似形的發現和描繪又成了變形畫的基礎
在結合變形畫練習訓練學生類似聯想能力時可通過多種形式和內容來擴展他們的思路。比如,向學生提供一些山石景觀的資料或讓學生回想他們曾直接或者間接見到的景觀,然后引導他們對這些景觀進行類似聯想。例如:桂林漓江江畔有一山頗似一頭大象將大鼻子探入水中吸水,故得名象鼻山;承德有一山上的巨石象根立著的棒錘,因而得名棒錘山;黃山頂峰周圍群峰環抱狀似蓮花,由此得名蓮花頂......
又如,文學語言中經常運用類似聯想。偉人毛澤東的詩詞《沁園春·雪》中就有"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的詞句。大意是:銀白色的雪山綿延起伏,遠處望去象蛇在舞動。復蓋著雪的高原上的山丘像白蠟色的象群在奔跑。可以將此詩意畫出"山變蛇"、"山變象群"這兩個變形畫。
再如,可以結合畫家進行類似聯想的例子來啟發學生的聯想能力。例如:宋代畫家翟院深少年時曾在家鄉的樂隊當樂工,他專管打鼓。一次樂隊演奏時他仰望天上的白云,一會兒像山峰,一會兒像懸崖峭壁。他看得入了神,竟把鼓點打亂了。由于他善于聯想,再加上勤學苦練,后來他的畫畫得很出色。用這個故事便勾起了學生進行聯想的愿望。這時老師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觀察夏季晴空中的白云,進行類似聯想,看云朵都像些什么,然后把它們畫成變形畫。各式各樣的云朵可以分別變成小雞、小狗、小熊等動物,還可以變成山石樹木等景物......
另如,可以舉一些科學創造發明中運用類似聯想的事例。例如:古希臘神話中,講到泰爾發明了鋸子,傳說他是從魚的脊骨和蛇的腭骨的形狀受到啟發而得來的。現代仿生學即是專門以研究仿造生物的形態和性能進行發明創造的科學。例如:建筑師模仿蜜蜂的巢設計出各種輕質高強度的蜂房泡沫結構;船泊設計師模仿海豚的形態制造出高速潛艇。
由唐老鴨到米老鼠--接近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