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的圓形》教學案例及反思
課時:1課時
課型:繪畫制作課
課時目標:1、認識圓形,了解其特點,學會區分;
2、會畫圓形,在圓形中畫出彩色的故事內容、物象或圖案;
3、學會用彩色的圓形制作陀螺;
4、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動手動腦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
教學重點:認識、畫出圓形并對其涂畫裝飾。
教學難點:制作陀螺。
教具準備:裝飾成人形的光盤、圓形紙、雙面膠、廢舊光盤。
學具準備:剪子、雙面膠或膠水、彩筆、油畫棒、廢舊光盤、硬紙板、火柴棍或牙簽。
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同學們,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位特殊的朋友。瞧,它來了!(出示擬人化的光盤形象,光盤作它的大腦袋,夸張的面部表情顯示愁眉苦臉的樣子,小而細的手臂和腿耷拉著。)
學生觀摩,鼓掌表示歡迎。
1、 教師以光盤和老師聊天的形式吸引學生。
“小光盤,你怎么一副愁眉不展的樣子呀?”“哎,本來今天能和同學們交朋友我非常高興,但VCD大哥嫌我顏色不漂亮,內容又單調,不要我了,你們能幫幫我嗎?
2、 光盤展示完后。
提問:小光盤是什么形狀的?有什么特點?
學生答:它是圓形的,中間有一個圓孔。
由此引出主題“圓形”。
3、 學生結成小組討論,為小光盤重回VCD懷抱出點子。
例如:為小光盤穿上漂亮的衣服。
總結:同學們出的點子都很好,但是光盤很滑,顏色涂不上,小光盤穿不上漂亮的衣服,所以得借助紙來為它做衣服。小光盤需要圓形的衣服,大家比一比,看誰能用最快的速度畫出圓形,在圓形上畫多彩的圖案讓小光盤穿上最漂亮的衣服。
引出課題:彩色的圓形
二、繪畫創作:
1、 學生可徒手畫圓,也可利用飲料瓶蓋等畫圓,并隨意設計圖案顏色。
2、 讓學生把設計好的彩色圓形剪下來,在小組內展示,學生互評,取長補短。
3、 由學生選出每小組最漂亮的圓形,由老師向全班展示,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4、 教師將準備好的粗紙卷插入光盤的圓孔,在桌面旋轉。
(1)師問:這像什么? 生答:像陀螺。
(2)師問:它轉的快嗎? 生答:不快。
(3)師問:為什么? 生答:太大了
(4)師問:怎么才能讓它轉的更快呢? 生答:做的小一些。
5、 學生利用手里的硬紙板、火柴棍等材料繪制陀螺。
6、 讓做完的同學盡情在課桌上展示自己的作品,對做的有個性的作品發給“小五星”獎品以示鼓勵。
學生互相交流、評價。
三、課堂小結與延伸
多彩的圓形可以做成陀螺,它還可以做成很多漂亮的飾品。想一想,做一做,別讓我們的巧手閑著!
教學反思:
興趣是學習美術的基礎和動力。尤其對于一年級的學生,因為年齡小,以形象思維為主,理解問題很直觀。對圓形的認識只是初步的認知階段,能認、能辨。但圓形能做什么,有什么用處,一般沒人能答出多少。所以,更要強調學習的感受、體驗和游戲性,把看、畫、做、玩融為一體。我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不拘泥于教材內容,在課的一開始,通過給學生介紹新朋友:一個擬人化的光盤形象,來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使之產生了良好的積極的情感體驗。通過小光盤需要幫助的可憐形象激發學生的興趣,產生助人為樂的激情。
新美術課程標準指出:“嘗試不同工具,用紙以及身邊容易找到的各種媒材,通過看看、畫畫、做做等方法,大膽、自由的把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現出來,體驗造型活動的樂趣。過去那種讓學生從單一的摹形寫物中學得繪畫技法和創造能力的方法,已不能適應新時期的美術教育要求。因此在學生創作時,我讓學生用不同方法、不同材料進行創作,并且,告訴學生不太圓也可以,看誰做的漂亮。完成的作品真是五花八門:有的學生做出了帶花邊的陀螺,有的居然在陀螺表面粘了許多彩珠,漂亮極了。我真佩服學生敢于創新的勇氣,同時也深深感到自身學識的不足。我深切地認識到,新時期的美術老師,也要不斷學習、富于創造、勇于開拓,才能真切、準確的了解現時代的兒童,感悟其學習方向,把握其成長脈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