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課引發的關于小學生學習中國畫的思考
當今社會,傳統與現代并重,作為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國畫,走進學生課堂有其必要性,這也反映了美術教育的文化傳承功能。然而,中國畫畢竟專業性較強,怎樣才能讓毫無基礎的小學生真正樂于接受它,還需我們多一些思考。我曾聽過這樣一堂課,內容是《怎樣畫荷花》,上課時黑板上事先掛起了一張范畫,是一張大寫意之作,那葉那桿筆力蒼勁老辣、墨色濃淡相宜,儼然一派“深厚傳統功力”,接著教孩子執筆、蘸墨、運筆、落幅。教師示范遵循法度,一絲不茍,孩子臨摹步步照老師教導去做,亦步亦趨。一片嚴肅認真,一片手忙腳亂。然后是反復練習此作。教師在學生中間穿梭指導,不時大手把小手揮毫潑墨。待到下課,孩子們將作業攤在桌上茫然的等待教師檢閱,我也參觀了一圈,竟不由心頭一震——短短四十五分鐘練習,竟然復制出了這么多“優秀”之作!我們有許多國畫課不就是在這樣“依葫蘆畫瓢”嗎?然而在這種規范中卻泯滅了孩子們原本自由創作的天性。
反思一下,我們開設此課目的何在?是把孩子們培養成畫家嗎?非也,何況這種方法是復制不出來畫家的。我們的目的是陶冶情操,提高審美,促進全面發展。因此,在國畫課里我更主張讓學生學會運用國畫語言表達自己的思考,但在過程上使它真正發揮其“藝術語言”的功能。我們在教學中不妨走出傳統模式,尋求新方法。
一 了解傳統文化,增長藝術見識
中國畫藝術博大精深,對于大多數小學生來說,接觸不多,因此,有必要讓他們做一個常識性了解。我在給第一次接觸中國畫的年級上課時,首先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我們今天學的這種畫為什么叫中國畫?——中國特有的繪畫種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學生的回答及教師的背景介紹,一下子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及對這門藝術的崇敬之情。接下來,對中國畫的材料進行簡單有趣的介紹,如:狼、羊毫筆;生、熟宣紙等,國畫色的名字很特別,讓學生通過名字分分類,猜一猜是從什么物質里提取出來的,這些都會使學生感到既新鮮有趣,又增長見識,一舉兩得。小學課堂上的國畫課是寫意花鳥,它只是中國畫的一部分,不能讓學生認為這就是中國畫的全部內容。我和學生一起準備、搜集了一些真實作品和圖片,讓學生自己去欣賞、去比較內容及形式的不同,在大量的作品及圖片的直觀吸引下,學生的腦海里很快有了一個基本的國畫體系。
二 給學生自己動手的機會,讓學生大膽實踐
“相信我能行”是新時代孩子們的呼聲。這就要求教師不能把所有的東西全盤托出塞給學生,而應創設懸念,讓學生自己去實踐得出答案。例如在墨色的濃淡干濕及筆法的運用這些基本技法的掌握上,我是這樣做的:1、提出問題:國畫作品中深淺不同的墨色是怎樣調出來的?試一試,你能調出深淺不同的墨色來嗎?2、你知道這些樹枝、藤蔓、葫蘆葉、荷葉等(教師可單獨畫出一些有代表性的范畫)是怎樣畫出來的嗎?怎樣執筆?3、教師出一個難題,一筆下來有濃有淡,是怎么做到的?(教師可示范)學生通過自己去嘗試、探索,完全能自己得出答案。此外,還可以指導學生玩一玩筆墨游戲:試一試深淺墨色重疊畫,你能發現哪些有趣的現象?學生在玩中就可以發掘出蘸墨、破墨的效果,教師只要稍加總結便可,這也體現了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性。
三 減少束縛,自由創作
國畫教學中臨摹是當前課堂教學的主流,就像前邊所提的“依葫蘆畫瓢”我認為應該把創作的自由還給孩子們!我們可以帶學生去觀察生活中的實物,也可以發動學生一起去拍照,搜集圖片,然后,拿到課上分析取舍及作畫方法,允許學生大膽構圖表現,孩子們往往能創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同時他們的個性也由此得到充分發展。
四 心靈交流,文化體驗
面對學生的精彩作品,我們不能只是心底驚嘆,要讓孩子們也有一吐為快的沖動,他們渴望認同,渴望去交流,渴望體驗自己的勞動和成就。對這些作品,我們可以先集中起來,讓孩子介紹自己的畫,采取討論的方式對待畫中不足,教師可設計一些啟發性提問,如:給大家講講你的畫好嗎?為什么要這樣畫?你覺得他畫的怎么樣?你喜歡它的什么地方?如果你來畫,你會在哪些地方畫的和他不一樣等等。為了讓學生有一個更廣闊的天地,展示自己,我們還可以在課程結束后,把全年級的優秀作品裝裱起來,全校展出,創設一個大的文化育人環境,學生也可以參與裝裱過程,體驗傳統藝術流程的魅力。
小學生學畫中國畫,要改變傳統的一講二臨的教學模式,以重體驗、重創作、重人文的教育方法,提高小學生的整體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