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和經濟(通用14篇)
居民和經濟 篇1
教學目標
1.了解東南亞人口稠密、華人眾多的特點,了解華人、華僑在開發東南亞和支援中國建設中的貢獻。
2.了解東南亞的旅游資源、社會風貌。
3.掌握東南亞占世界前列的熱帶經濟作物以及錫、石油兩種重要礦產的分布。
4.了解東南亞的經濟特點及其發展民族經濟的途徑。進一步樹立因地制宜的觀點,并能認識到一個國家要發展經濟,必須獨立自主,堅持對外開放。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從東南亞特征方面講述人類活動與自然的關系。
東南亞是世界人口稠密地區之一,共有五億多人,居民絕大多數是黃種人,主要分布在大河沿岸平原,河口三角洲和個大島嶼沿海平原上。這些地區適合農業的發展和人類的居住。在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一節中講解了印尼多火山,土壤肥沃,而本節就介紹印尼人口眾多(東南亞人口最多的國家),農產品比較豐富,體現了自然和人類生產和生活的相互聯系。
本節著重講述了東南亞華僑和華人,總數2000多萬人以上,其中取得所在國國籍的稱為華人,少數保留中國國籍的稱為華僑。華人在東南亞不少國家的居民中占很大的比重,例如新加坡約占77%,馬來西亞約占25%。泰國、印尼、越南等過的華人很多。他們在開發東南亞大和增進所在國與中國的友好關系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農業和礦業"是本節的重點,教材首先說明東南亞優越的自然條件為發展農業提供了有利條件。東南亞是世界上天然橡膠、油棕、椰子、蕉麻等熱帶經濟作物產品的最大產地。各國居民以水稻為主要食糧。教材中利用"東南亞主要物產的分布"圖,油棕蕉麻的圖畫,以及閱讀材料,加深學生的印象。東南亞的礦產中,錫礦最重要,錫礦砂的產量占世界一半以上。東南亞石油的儲量和產量在世界上也占重要的地位。
東南亞的自然條件優越,農礦資源也較豐富。但由于過去長時期受殖民統治,致使各國經濟結構比較畸形、單一,主要以生產少數幾種農、林產品或礦產品為主,加工工業和制造業基礎薄弱,經濟上仍以初級產品輸出為主。目前東南亞各國正在利用當地豐富的資源和勞力,發展加工工業,振興民族經濟。
東南亞豐富的熱帶自然風光、眾多的美麗的沙灘和島嶼,以及許多名勝古跡和獨特的風土人情成為該地區豐富的旅游資源,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旅游者。特別是進些年來,尤其是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采取了一系列具體有效的措施,使東南亞的旅游業迅速發展加上東南亞各國采取的一系列,使旅游業得到了迅速發展。
教法建議
本節在上一節全面分析東南亞的位置、地形與河流、氣候等自然條件后,進一步講述東南亞特征。講述東南亞特征,應充分提供大量形象、生動的圖片和聲像資料,讓學生充分感知,通過分析和綜合大量的感性認識,從中概括出對東南亞經濟狀況和居民的總體特征。而對于初中學生來說,面對遙遠而陌生的地區,直觀和形象就更為重要。
講述東南亞的居民時,可先結合閱讀世界人種分布圖,世界人口分布圖,聯系該地區的自然條件,如印尼多火山,土壤肥沃,許多人愿意在這里耕種,說明人口分布與自然條件的關系,印度尼西亞是東南亞人口最多的國家。
結合“吉隆坡華人聚落”彩圖和各種圖片,介紹華人和華僑最集中的地區,聯系歷史及目前狀況說明他們的巨大貢獻,并參考“東南亞華僑”一段,舉一些事例加以補充說明。并說明華人和華僑兩個概念的不同含義。
講述東南亞的物產時,應充分利用地圖和圖畫,并結合有關天然橡膠,油棕,蕉麻的閱讀材料,加深學生印象。東南亞地區的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這同當地土壤,氣候,條件有密切的關系。在講述礦產資源時,應利用礦產符號,引導學生在圖上找出錫和石油的主要產區和主要生產國。
東南亞的經濟特征是以原料和半成品輸出為主。教學時應說明這是長期殖民統治造成的,目前東南亞各國正努力發展經濟,改變這種狀態。現在經濟也在高速成長。
用各種風光、名勝古跡引導學生分析出東南亞旅游業在自然,人文方面的優勢和特色,如熱帶自然風光、眾多的美麗的沙灘和島嶼,以及許多名勝古跡和獨特的風土人情,分析該區旅游發展迅速的原因。
'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 人口稠密,華人分布集中
【教學難點 】 主要熱帶經濟作物及礦產產區
【教學工具】 世界人種、人口分布圖 各種景觀圖片
【教學過程 】
(導入 )上節我們了解了東南亞的位置、地形和氣候特點,現在讓我們一起綜合分析、評價一下東南亞的自然環境。
(學生活動)
(教師總結)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東南亞的水熱條件好,土壤肥沃,適合農業的生產和生活,歷史上農業發展得最早,養育了大量的人口,因此成為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區之一。有五億人生活在東南亞,絕大多數屬黃種人,其中印度尼西亞為東南亞人口最多的國家。現在我們一起了解一下生活在這里的發展狀況。
(板書) 第二節
人口稠密
(提問)東南亞的人口的分布是不平衡的,大部分人口主要分布在大河沿岸平原,河口三角洲和各大島嶼沿海平原上。分小組討論一下,為什么這樣分布?
(學生活動)
(歸納總結)大河沿岸平原、三角洲、島嶼沿海平原:交通便利、農業發達,自然條件優越,因此成為人口稠密區。而山區,交通不便,熱帶雨林的過于濕熱,因此人口稀疏。
印尼人口最多(東南亞人口最多的國家),主要分布在爪哇島。我們也了解爪哇多火山,土壤肥沃,在這兒種地,莊稼長的特別好,人們愿意到這里來生活,體現了自然和人類生產和生活的相互聯系。
(出示圖片)“吉隆坡華人聚落”彩圖和各種圖片
(講解) 吉隆坡的唐人街和華人、華僑概念的差別。
東南亞的人口中華人和華僑占了相當的比例。總數2000多萬人以上。他們在開發東南亞大和增進所在國與中國的友好關系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板書)華人眾多
(提問)為什么大批的中國人漂洋過海“下南洋”去謀生呢?除了距離較近以外,是什么吸引他們去呢?
我們已經分析過了,是優越的自然條件,那么東南亞有那些豐富的物產呢?
(可分組討論)
請同學們看“東南亞農產品分布圖”,完成以下內容:
(1)用綠筆在圖上涂繪水稻的分布區,說出水稻的主要生產國。讓學生分析大片水稻分布區的地形、河流、氣候等自然條件。
(2)找出天然橡膠、油棕、椰子、蕉麻的主要生產國并填表。
(特別強調熱帶經濟作物的生產國主要是馬來群島上的國家,因其屬于熱帶雨林氣候,比中南半島更適合發展熱帶經濟作物)
第二節
2、著名礦產:錫 石油
居民和經濟 篇2
教學目標
1.了解東南亞人口稠密、華人眾多的特點,了解華人、華僑在開發東南亞和支援中國建設中的貢獻。
2.了解東南亞的旅游資源、社會風貌。
3.掌握東南亞占世界前列的熱帶經濟作物以及錫、石油兩種重要礦產的分布。
4.了解東南亞的經濟特點及其發展民族經濟的途徑。進一步樹立因地制宜的觀點,并能認識到一個國家要發展經濟,必須獨立自主,堅持對外開放。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從東南亞特征方面講述人類活動與自然的關系。
東南亞是世界人口稠密地區之一,共有五億多人,居民絕大多數是黃種人,主要分布在大河沿岸平原,河口三角洲和個大島嶼沿海平原上。這些地區適合農業的發展和人類的居住。在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一節中講解了印尼多火山,土壤肥沃,而本節就介紹印尼人口眾多(東南亞人口最多的國家),農產品比較豐富,體現了自然和人類生產和生活的相互聯系。
本節著重講述了東南亞華僑和華人,總數2000多萬人以上,其中取得所在國國籍的稱為華人,少數保留中國國籍的稱為華僑。華人在東南亞不少國家的居民中占很大的比重,例如新加坡約占77%,馬來西亞約占25%。泰國、印尼、越南等過的華人很多。他們在開發東南亞大和增進所在國與中國的友好關系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農業和礦業"是本節的重點,教材首先說明東南亞優越的自然條件為發展農業提供了有利條件。東南亞是世界上天然橡膠、油棕、椰子、蕉麻等熱帶經濟作物產品的最大產地。各國居民以水稻為主要食糧。教材中利用"東南亞主要物產的分布"圖,油棕蕉麻的圖畫,以及閱讀材料,加深學生的印象。東南亞的礦產中,錫礦最重要,錫礦砂的產量占世界一半以上。東南亞石油的儲量和產量在世界上也占重要的地位。
東南亞的自然條件優越,農礦資源也較豐富。但由于過去長時期受殖民統治,致使各國經濟結構比較畸形、單一,主要以生產少數幾種農、林產品或礦產品為主,加工工業和制造業基礎薄弱,經濟上仍以初級產品輸出為主。目前東南亞各國正在利用當地豐富的資源和勞力,發展加工工業,振興民族經濟。
東南亞豐富的熱帶自然風光、眾多的美麗的沙灘和島嶼,以及許多名勝古跡和獨特的風土人情成為該地區豐富的旅游資源,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旅游者。特別是進些年來,尤其是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采取了一系列具體有效的措施,使東南亞的旅游業迅速發展加上東南亞各國采取的一系列,使旅游業得到了迅速發展。
教法建議
本節在上一節全面分析東南亞的位置、地形與河流、氣候等自然條件后,進一步講述東南亞特征。講述東南亞特征,應充分提供大量形象、生動的圖片和聲像資料,讓學生充分感知,通過分析和綜合大量的感性認識,從中概括出對東南亞經濟狀況和居民的總體特征。而對于初中學生來說,面對遙遠而陌生的地區,直觀和形象就更為重要。
講述東南亞的居民時,可先結合閱讀世界人種分布圖,世界人口分布圖,聯系該地區的自然條件,如印尼多火山,土壤肥沃,許多人愿意在這里耕種,說明人口分布與自然條件的關系,印度尼西亞是東南亞人口最多的國家。
結合“吉隆坡華人聚落”彩圖和各種圖片,介紹華人和華僑最集中的地區,聯系歷史及目前狀況說明他們的巨大貢獻,并參考“東南亞華僑”一段,舉一些事例加以補充說明。并說明華人和華僑兩個概念的不同含義。
講述東南亞的物產時,應充分利用地圖和圖畫,并結合有關天然橡膠,油棕,蕉麻的閱讀材料,加深學生印象。東南亞地區的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這同當地土壤,氣候,條件有密切的關系。在講述礦產資源時,應利用礦產符號,引導學生在圖上找出錫和石油的主要產區和主要生產國。
東南亞的經濟特征是以原料和半成品輸出為主。教學時應說明這是長期殖民統治造成的,目前東南亞各國正努力發展經濟,改變這種狀態。現在經濟也在高速成長。
用各種風光、名勝古跡引導學生分析出東南亞旅游業在自然,人文方面的優勢和特色,如熱帶自然風光、眾多的美麗的沙灘和島嶼,以及許多名勝古跡和獨特的風土人情,分析該區旅游發展迅速的原因。
'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 人口稠密,華人分布集中
【教學難點 】 主要熱帶經濟作物及礦產產區
【教學工具】 世界人種、人口分布圖 各種景觀圖片
【教學過程 】
(導入 )上節我們了解了東南亞的位置、地形和氣候特點,現在讓我們一起綜合分析、評價一下東南亞的自然環境。
(學生活動)
(教師總結)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東南亞的水熱條件好,土壤肥沃,適合農業的生產和生活,歷史上農業發展得最早,養育了大量的人口,因此成為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區之一。有五億人生活在東南亞,絕大多數屬黃種人,其中印度尼西亞為東南亞人口最多的國家。現在我們一起了解一下生活在這里的發展狀況。
(板書) 第二節
人口稠密
(提問)東南亞的人口的分布是不平衡的,大部分人口主要分布在大河沿岸平原,河口三角洲和各大島嶼沿海平原上。分小組討論一下,為什么這樣分布?
(學生活動)
(歸納總結)大河沿岸平原、三角洲、島嶼沿海平原:交通便利、農業發達,自然條件優越,因此成為人口稠密區。而山區,交通不便,熱帶雨林的過于濕熱,因此人口稀疏。
印尼人口最多(東南亞人口最多的國家),主要分布在爪哇島。我們也了解爪哇多火山,土壤肥沃,在這兒種地,莊稼長的特別好,人們愿意到這里來生活,體現了自然和人類生產和生活的相互聯系。
(出示圖片)“吉隆坡華人聚落”彩圖和各種圖片
(講解) 吉隆坡的唐人街和華人、華僑概念的差別。
東南亞的人口中華人和華僑占了相當的比例。總數2000多萬人以上。他們在開發東南亞大和增進所在國與中國的友好關系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板書)華人眾多
(提問)為什么大批的中國人漂洋過海“下南洋”去謀生呢?除了距離較近以外,是什么吸引他們去呢?
我們已經分析過了,是優越的自然條件,那么東南亞有那些豐富的物產呢?
(可分組討論)
請同學們看“東南亞農產品分布圖”,完成以下內容:
(1)用綠筆在圖上涂繪水稻的分布區,說出水稻的主要生產國。讓學生分析大片水稻分布區的地形、河流、氣候等自然條件。
(2)找出天然橡膠、油棕、椰子、蕉麻的主要生產國并填表。
(特別強調熱帶經濟作物的生產國主要是馬來群島上的國家,因其屬于熱帶雨林氣候,比中南半島更適合發展熱帶經濟作物)
第二節
2、著名礦產:錫 石油
居民和經濟 篇3
教學目標
1.了解東南亞人口稠密、華人眾多的特點,了解華人、華僑在開發東南亞和支援中國建設中的貢獻。
2.了解東南亞的旅游資源、社會風貌。
3.掌握東南亞占世界前列的熱帶經濟作物以及錫、石油兩種重要礦產的分布。
4.了解東南亞的經濟特點及其發展民族經濟的途徑。進一步樹立因地制宜的觀點,并能認識到一個國家要發展經濟,必須獨立自主,堅持對外開放。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從東南亞特征方面講述人類活動與自然的關系。
東南亞是世界人口稠密地區之一,共有五億多人,居民絕大多數是黃種人,主要分布在大河沿岸平原,河口三角洲和個大島嶼沿海平原上。這些地區適合農業的發展和人類的居住。在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一節中講解了印尼多火山,土壤肥沃,而本節就介紹印尼人口眾多(東南亞人口最多的國家),農產品比較豐富,體現了自然和人類生產和生活的相互聯系。
本節著重講述了東南亞華僑和華人,總數2000多萬人以上,其中取得所在國國籍的稱為華人,少數保留中國國籍的稱為華僑。華人在東南亞不少國家的居民中占很大的比重,例如新加坡約占77%,馬來西亞約占25%。泰國、印尼、越南等過的華人很多。他們在開發東南亞大和增進所在國與中國的友好關系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農業和礦業"是本節的重點,教材首先說明東南亞優越的自然條件為發展農業提供了有利條件。東南亞是世界上天然橡膠、油棕、椰子、蕉麻等熱帶經濟作物產品的最大產地。各國居民以水稻為主要食糧。教材中利用"東南亞主要物產的分布"圖,油棕蕉麻的圖畫,以及閱讀材料,加深學生的印象。東南亞的礦產中,錫礦最重要,錫礦砂的產量占世界一半以上。東南亞石油的儲量和產量在世界上也占重要的地位。
東南亞的自然條件優越,農礦資源也較豐富。但由于過去長時期受殖民統治,致使各國經濟結構比較畸形、單一,主要以生產少數幾種農、林產品或礦產品為主,加工工業和制造業基礎薄弱,經濟上仍以初級產品輸出為主。目前東南亞各國正在利用當地豐富的資源和勞力,發展加工工業,振興民族經濟。
東南亞豐富的熱帶自然風光、眾多的美麗的沙灘和島嶼,以及許多名勝古跡和獨特的風土人情成為該地區豐富的旅游資源,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旅游者。特別是進些年來,尤其是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采取了一系列具體有效的措施,使東南亞的旅游業迅速發展加上東南亞各國采取的一系列,使旅游業得到了迅速發展。
教法建議
本節在上一節全面分析東南亞的位置、地形與河流、氣候等自然條件后,進一步講述東南亞特征。講述東南亞特征,應充分提供大量形象、生動的圖片和聲像資料,讓學生充分感知,通過分析和綜合大量的感性認識,從中概括出對東南亞經濟狀況和居民的總體特征。而對于初中學生來說,面對遙遠而陌生的地區,直觀和形象就更為重要。
講述東南亞的居民時,可先結合閱讀世界人種分布圖,世界人口分布圖,聯系該地區的自然條件,如印尼多火山,土壤肥沃,許多人愿意在這里耕種,說明人口分布與自然條件的關系,印度尼西亞是東南亞人口最多的國家。
結合“吉隆坡華人聚落”彩圖和各種圖片,介紹華人和華僑最集中的地區,聯系歷史及目前狀況說明他們的巨大貢獻,并參考“東南亞華僑”一段,舉一些事例加以補充說明。并說明華人和華僑兩個概念的不同含義。
講述東南亞的物產時,應充分利用地圖和圖畫,并結合有關天然橡膠,油棕,蕉麻的閱讀材料,加深學生印象。東南亞地區的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這同當地土壤,氣候,條件有密切的關系。在講述礦產資源時,應利用礦產符號,引導學生在圖上找出錫和石油的主要產區和主要生產國。
東南亞的經濟特征是以原料和半成品輸出為主。教學時應說明這是長期殖民統治造成的,目前東南亞各國正努力發展經濟,改變這種狀態。現在經濟也在高速成長。
用各種風光、名勝古跡引導學生分析出東南亞旅游業在自然,人文方面的優勢和特色,如熱帶自然風光、眾多的美麗的沙灘和島嶼,以及許多名勝古跡和獨特的風土人情,分析該區旅游發展迅速的原因。
'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 人口稠密,華人分布集中
【教學難點 】 主要熱帶經濟作物及礦產產區
【教學工具】 世界人種、人口分布圖 各種景觀圖片
【教學過程 】
(導入 )上節我們了解了東南亞的位置、地形和氣候特點,現在讓我們一起綜合分析、評價一下東南亞的自然環境。
(學生活動)
(教師總結)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東南亞的水熱條件好,土壤肥沃,適合農業的生產和生活,歷史上農業發展得最早,養育了大量的人口,因此成為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區之一。有五億人生活在東南亞,絕大多數屬黃種人,其中印度尼西亞為東南亞人口最多的國家。現在我們一起了解一下生活在這里的發展狀況。
(板書) 第二節
人口稠密
(提問)東南亞的人口的分布是不平衡的,大部分人口主要分布在大河沿岸平原,河口三角洲和各大島嶼沿海平原上。分小組討論一下,為什么這樣分布?
(學生活動)
(歸納總結)大河沿岸平原、三角洲、島嶼沿海平原:交通便利、農業發達,自然條件優越,因此成為人口稠密區。而山區,交通不便,熱帶雨林的過于濕熱,因此人口稀疏。
印尼人口最多(東南亞人口最多的國家),主要分布在爪哇島。我們也了解爪哇多火山,土壤肥沃,在這兒種地,莊稼長的特別好,人們愿意到這里來生活,體現了自然和人類生產和生活的相互聯系。
(出示圖片)“吉隆坡華人聚落”彩圖和各種圖片
(講解) 吉隆坡的唐人街和華人、華僑概念的差別。
東南亞的人口中華人和華僑占了相當的比例。總數2000多萬人以上。他們在開發東南亞大和增進所在國與中國的友好關系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板書)華人眾多
(提問)為什么大批的中國人漂洋過海“下南洋”去謀生呢?除了距離較近以外,是什么吸引他們去呢?
我們已經分析過了,是優越的自然條件,那么東南亞有那些豐富的物產呢?
(可分組討論)
請同學們看“東南亞農產品分布圖”,完成以下內容:
(1)用綠筆在圖上涂繪水稻的分布區,說出水稻的主要生產國。讓學生分析大片水稻分布區的地形、河流、氣候等自然條件。
(2)找出天然橡膠、油棕、椰子、蕉麻的主要生產國并填表。
(特別強調熱帶經濟作物的生產國主要是馬來群島上的國家,因其屬于熱帶雨林氣候,比中南半島更適合發展熱帶經濟作物)
第二節
2、著名礦產:錫 石油
居民和經濟 篇4
教學目標
1.了解東南亞人口稠密、華人眾多的特點,了解華人、華僑在開發東南亞和支援中國建設中的貢獻。
2.了解東南亞的旅游資源、社會風貌。
3.掌握東南亞占世界前列的熱帶經濟作物以及錫、石油兩種重要礦產的分布。
4.了解東南亞的經濟特點及其發展民族經濟的途徑。進一步樹立因地制宜的觀點,并能認識到一個國家要發展經濟,必須獨立自主,堅持對外開放。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從東南亞特征方面講述人類活動與自然的關系。
東南亞是世界人口稠密地區之一,共有五億多人,居民絕大多數是黃種人,主要分布在大河沿岸平原,河口三角洲和個大島嶼沿海平原上。這些地區適合農業的發展和人類的居住。在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一節中講解了印尼多火山,土壤肥沃,而本節就介紹印尼人口眾多(東南亞人口最多的國家),農產品比較豐富,體現了自然和人類生產和生活的相互聯系。
本節著重講述了東南亞華僑和華人,總數2000多萬人以上,其中取得所在國國籍的稱為華人,少數保留中國國籍的稱為華僑。華人在東南亞不少國家的居民中占很大的比重,例如新加坡約占77%,馬來西亞約占25%。泰國、印尼、越南等過的華人很多。他們在開發東南亞大和增進所在國與中國的友好關系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農業和礦業"是本節的重點,教材首先說明東南亞優越的自然條件為發展農業提供了有利條件。東南亞是世界上天然橡膠、油棕、椰子、蕉麻等熱帶經濟作物產品的最大產地。各國居民以水稻為主要食糧。教材中利用"東南亞主要物產的分布"圖,油棕蕉麻的圖畫,以及閱讀材料,加深學生的印象。東南亞的礦產中,錫礦最重要,錫礦砂的產量占世界一半以上。東南亞石油的儲量和產量在世界上也占重要的地位。
東南亞的自然條件優越,農礦資源也較豐富。但由于過去長時期受殖民統治,致使各國經濟結構比較畸形、單一,主要以生產少數幾種農、林產品或礦產品為主,加工工業和制造業基礎薄弱,經濟上仍以初級產品輸出為主。目前東南亞各國正在利用當地豐富的資源和勞力,發展加工工業,振興民族經濟。
東南亞豐富的熱帶自然風光、眾多的美麗的沙灘和島嶼,以及許多名勝古跡和獨特的風土人情成為該地區豐富的旅游資源,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旅游者。特別是進些年來,尤其是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采取了一系列具體有效的措施,使東南亞的旅游業迅速發展加上東南亞各國采取的一系列,使旅游業得到了迅速發展。
教法建議
本節在上一節全面分析東南亞的位置、地形與河流、氣候等自然條件后,進一步講述東南亞特征。講述東南亞特征,應充分提供大量形象、生動的圖片和聲像資料,讓學生充分感知,通過分析和綜合大量的感性認識,從中概括出對東南亞經濟狀況和居民的總體特征。而對于初中學生來說,面對遙遠而陌生的地區,直觀和形象就更為重要。
講述東南亞的居民時,可先結合閱讀世界人種分布圖,世界人口分布圖,聯系該地區的自然條件,如印尼多火山,土壤肥沃,許多人愿意在這里耕種,說明人口分布與自然條件的關系,印度尼西亞是東南亞人口最多的國家。
結合“吉隆坡華人聚落”彩圖和各種圖片,介紹華人和華僑最集中的地區,聯系歷史及目前狀況說明他們的巨大貢獻,并參考“東南亞華僑”一段,舉一些事例加以補充說明。并說明華人和華僑兩個概念的不同含義。
講述東南亞的物產時,應充分利用地圖和圖畫,并結合有關天然橡膠,油棕,蕉麻的閱讀材料,加深學生印象。東南亞地區的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這同當地土壤,氣候,條件有密切的關系。在講述礦產資源時,應利用礦產符號,引導學生在圖上找出錫和石油的主要產區和主要生產國。
東南亞的經濟特征是以原料和半成品輸出為主。教學時應說明這是長期殖民統治造成的,目前東南亞各國正努力發展經濟,改變這種狀態。現在經濟也在高速成長。
用各種風光、名勝古跡引導學生分析出東南亞旅游業在自然,人文方面的優勢和特色,如熱帶自然風光、眾多的美麗的沙灘和島嶼,以及許多名勝古跡和獨特的風土人情,分析該區旅游發展迅速的原因。
'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 人口稠密,華人分布集中
【教學難點 】 主要熱帶經濟作物及礦產產區
【教學工具】 世界人種、人口分布圖 各種景觀圖片
【教學過程 】
(導入 )上節我們了解了東南亞的位置、地形和氣候特點,現在讓我們一起綜合分析、評價一下東南亞的自然環境。
(學生活動)
(教師總結)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東南亞的水熱條件好,土壤肥沃,適合農業的生產和生活,歷史上農業發展得最早,養育了大量的人口,因此成為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區之一。有五億人生活在東南亞,絕大多數屬黃種人,其中印度尼西亞為東南亞人口最多的國家。現在我們一起了解一下生活在這里的發展狀況。
(板書) 第二節
人口稠密
(提問)東南亞的人口的分布是不平衡的,大部分人口主要分布在大河沿岸平原,河口三角洲和各大島嶼沿海平原上。分小組討論一下,為什么這樣分布?
(學生活動)
(歸納總結)大河沿岸平原、三角洲、島嶼沿海平原:交通便利、農業發達,自然條件優越,因此成為人口稠密區。而山區,交通不便,熱帶雨林的過于濕熱,因此人口稀疏。
印尼人口最多(東南亞人口最多的國家),主要分布在爪哇島。我們也了解爪哇多火山,土壤肥沃,在這兒種地,莊稼長的特別好,人們愿意到這里來生活,體現了自然和人類生產和生活的相互聯系。
(出示圖片)“吉隆坡華人聚落”彩圖和各種圖片
(講解) 吉隆坡的唐人街和華人、華僑概念的差別。
東南亞的人口中華人和華僑占了相當的比例。總數2000多萬人以上。他們在開發東南亞大和增進所在國與中國的友好關系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板書)華人眾多
(提問)為什么大批的中國人漂洋過海“下南洋”去謀生呢?除了距離較近以外,是什么吸引他們去呢?
我們已經分析過了,是優越的自然條件,那么東南亞有那些豐富的物產呢?
(可分組討論)
請同學們看“東南亞農產品分布圖”,完成以下內容:
(1)用綠筆在圖上涂繪水稻的分布區,說出水稻的主要生產國。讓學生分析大片水稻分布區的地形、河流、氣候等自然條件。
(2)找出天然橡膠、油棕、椰子、蕉麻的主要生產國并填表。
(特別強調熱帶經濟作物的生產國主要是馬來群島上的國家,因其屬于熱帶雨林氣候,比中南半島更適合發展熱帶經濟作物)
第二節
2、著名礦產:錫 石油
居民和經濟 篇5
教案示例
——西亞和北非“居民和經濟”
【教學重點】
1.西亞和北非石油資源的分布以及主要的運輸路線
2.西亞和北非以灌溉農業和畜牧業為主的農業生產
3、西亞復雜的民族和宗教問題
【教學難點】西亞和北非的主要農業區和畜牧業區及農牧業與自然條件的關系
【教學用具】“居民和經濟”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西亞和北非一直是世界上一個不穩定的地區,近代以來大大小小發生了多次局部戰爭,比如四次中東戰爭、兩伊戰爭、20世紀90年代初的海灣戰爭等等,嚴重影響了世界的和平。爆發戰爭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但有兩個原因最為主要:一個是上一節課介紹的西亞和北非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而另一個原因在于本地區蘊藏的一種礦產極其豐富,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這種礦產在當今的經濟建設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譽為“黑色的金子”,同學們能夠猜一猜這是什么礦產嗎?
(講授研討新課)
(設問)石油在大部分國家都有分布,為什么西亞和北非地區的石油資源地位如此特殊呢?
(課件展示)世界石油分布圖、世界主要國家石油儲量扇形統計圖、世界十大儲油國統計表
引導學生分析本地區石油在世界的地位
(課件展示)西亞北非石油產區圖
世界石油的分布是極為不均的,本區石油儲量豐富,但也不是平均分布的。
(提問)1、西亞北非的石油最為集中是哪個地區?(波斯灣)
2、主要都有哪些產油國?(西亞:沙特、伊朗、伊拉克、科威特)
(北非:利比亞、阿爾及利亞、埃及)
引導學生在練習冊上進行填圖練習
(講解)西亞的石油主要是以波斯灣為中心,形成一條巨大的石油帶,從儲量上看,約占世界的一半以上,石油產量占世界總量的四分之一,而且目前世界其他許多產油地資源已呈現枯竭狀態,而西亞的石油可采儲量年限要比世界各地平均水平多44年。因此有人將西亞比喻為世界經濟的發動機。
(設問)西亞北非的石油除了儲量巨大外,還有其他地區無法比擬的優點,在波斯灣開采一桶石油成本僅需1個多美元,比美國和英國的北海要低90%以上。為什么成本會如此低廉呢?
(講解)西亞北非的石油特點:儲量大、埋藏淺、出油多、油質好,中間加工的環節少,成本自然低廉。
(提問)西亞北非的產油國人口少,工業還不發達,本國的石油消耗并不大,為什么還要生產那么多的石油?
(出口創匯——“石油美元”——人口少,收入高,是世界上人均收入很高的國家 )
(90%出口)
(課件展示)西亞北非石油出口統計表、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對比表
(承轉)既然是把石油銷往國外,應該利用什么工具把如此多的石油運送出去?
(管道和油輪)
(課件展示)西亞北非的石油輸出圖
(提問)1、西亞北非的石油管道最后都集中在哪兩個海?目的是什么?
2、為什么不用石油管道直接輸送到用油國?
(課件展示)西亞北非石油的海上輸出路線
(提問)1、西亞北非的海上路線主要有幾條?(2條)
2、目的地主要是哪些地區和國家?(北美、日本、西歐)
3、各條路線都經過哪些重要的海洋、海峽、運河?
4、為什么不是所有的油輪都選擇最短的航線?如直接通過蘇伊士運河比繞非洲南端的好望角近8000~10000千米?(蘇伊士運河不能通過25萬噸以上的油輪)
(承轉)在上學期的課程中我們曾講過石油是一種非可再生資源,西亞北非的石油儲藏雖然豐富,但是也總會有開采完的時侯,到那時,會對產油國的經濟造成巨大的影響,有人把產油國以石油出口為主的經濟稱為“泡沫經濟”,認為不能從根本上促進經濟的發展,你怎么看這個問題?你認為這些國家的經濟出路何在?如何使得國家繼續發展呢?
(引導學生討論)
(總結)1、建立完善的工業體系
2、大力發展農牧業
3、其他礦產的開采:北非的磷礦——化肥(摩洛哥世界第一)
那么,西亞北非如何來發展自己的農業呢?
(課件展示)發展農業的條件:1、干旱、半干旱氣候,大部分為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沿岸分布有地中海式氣候; 2、高原為主的地形,平原:兩河流域,尼羅河三角洲
(學生活動)——西亞北非如何發展農業?
(總結):
(課件展示)西亞北非的農作物以及在畜牧業條件下發展起來的地毯加工。
指導學生了解該地區新興的旅游業。
(承轉)西亞北非的居民情況如何呢?
(課件展示)世界人種分布圖、世界語言分布圖、世界宗教分布圖
(講解)西亞北非的居民和宗教非常復雜,大部分居民為阿拉伯人,通用阿拉伯語,這些國家被叫做“阿拉伯國家”,在宗教方面,以伊斯蘭教為主,因此有人將信仰伊斯蘭教的國家通稱為“伊斯蘭世界”,本地區是三大宗教的發源地。(注意提醒學生這里的三大宗教是指: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
(課件展示)本區的居民和宗教
引導學生在地圖中找出重要的宗教城市和國家:麥加、耶魯撒冷、以色列、巴勒斯坦
(教師簡要介紹)
(新課結束,復習反饋)
板書設計:
第二節 居民和經濟
一、世界最大的石油寶庫
1、儲量、產量、出口世界第一
2、分布:西亞波斯灣沿岸
北非撒哈拉沙漠
3、輸出:
線路:
輸往:日本、北美、西歐
二、灌溉農業和畜牧業
三、以阿拉伯人和伊斯蘭教為主的社會
教案點評
教案最明顯的特點是注重對知識目標中重點、難點知識的落實與突破。--上采用充分運用多媒體演示,注重“師生互動”的教學方法,通過教師的指導、演示,讓學生根據觀察,自己得出結論,從而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主動參與意識,同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目標的達成。
居民和經濟 篇6
第二節 居民和經濟
教學目的
1.了解東南亞的居民構成、宗教信仰、及該地區華人的一般情況,掌握東南亞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熱帶經濟作物、礦產及分布,了解東南亞的經濟特點。
2.通過分析東南亞成為世界最大熱帶經濟作物產地的原因,培養學生分析與綜合地理事物的能力。
3.了解華僑對東南亞經濟開發所作出的貢獻,加深中國人民與這些國家人民之間的友誼。
教學重點
東南亞的熱帶經濟作物及礦產。
教學方法
講述法與談話法相結合。
教學用具
《東南亞地形圖》、《東南亞物產圖》、熱帶經濟作物圖片。
教學提綱
一、居民
1.人口稠密
2.宗教信仰多樣
3.華人與華僑聚居
二、經濟狀況
1.世界最大的熱帶經濟作物產地
2.主要的礦產
3.以初級產品輸出為主的經濟
三、東南亞國家聯盟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為什么說東南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東南亞的地形、氣候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
引入新課 我們在了解了東南亞的位置及自然條件的基礎上,再來看一下它的居民構成和經濟狀況。
學習新教材
一、居民(板書)
[讀圖] 閱讀《世界人口分布圖》及《世界人種的分布圖》。
[提問] 東南亞人口分布特點及居民構成情況?(學生回答略)
[教師講解] 這里是世界人口稠密地區之一,有些地方人口密度可達100人/平方千米以上,如中南半島各大河的沿岸平原、河口三角洲及馬來群島的一些大島上。其中印度尼西亞人口達1.7億多,為東南亞人口最多的國家。居民構成絕大部分屬于黃色人種。
1.人口稠密
[提問] 世界上主要有哪三大宗教?亞洲以哪幾種宗教為主?(世界上主要有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三大宗教。伊斯蘭教徒和佛教徒主要分布在亞洲)
2.宗教信仰多樣
[教師講授] 東南亞居民的宗教信仰可以說多方面,但最主要的是佛教。如緬甸、泰國、柬埔寨等國。柬埔寨國旗上的吳哥窟圖案,就是著名的佛教建筑,它已成為柬埔寨的象征。而泰國則規定佛教為國教,它深入到了泰國的政治生活、社會生活以及家庭和個人。其次還包括印尼和馬來西亞的伊斯蘭教,菲律賓的天主教等。
3.華人與華僑聚居
[教師講授] 東南亞地區還是華人和華僑分布最集中的地區。尤以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居多。此外新加坡、越南等國也聚居了100萬以上的華人。其中新加坡華人占了全國人口的76%。
[閱讀課文] 指定學生朗讀“東南亞是華人和華僑分布最集中的地區……”一段。
[教師歸納] 東南亞的華人、華僑對當地及我國建設都做出了很大貢獻。尤其對東南亞熱帶經濟作物的種植及礦產的開采更為突出。東南亞主要有哪些熱帶經濟作物和礦產呢?
二、經濟狀況(板書)
1.世界最大的熱帶經濟作物產地
[讀圖、提問] 在東南亞主要農產的分布圖上,找出主要熱帶經濟作物及分布國家?(天然橡膠——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馬尼拉麻——菲律賓,此外椰子、油棕、咖啡及幾乎遍布東南亞各國的水稻。)東南亞已成為世界最大熱帶經濟作物產地。閱讀課文“讀一讀”。
[提問] 東南亞為什么能成為世界最大熱帶經濟作物產地和稻米產區?(東南亞發展熱帶經濟作物條件優越,不僅有高溫多雨的氣候,而且還有肥沃的土壤,非常有利于熱帶經濟作物和水稻的生長。
2.主要的礦產
[讀圖、提問] 讀東南亞主要礦產分布圖回答,東南亞主要有哪些礦產?分布在哪些國家?(包括煤、石油、鐵、錫、銅等多種礦產,尤以石油和錫最為著名。石油主要分布在印尼和文萊,錫主要分布在馬來西亞。
[指導學生讀表] 讀東南亞主要礦產表格。
3.以初級產品輸出為主的經濟
[閱讀思考] 自學課文“以初級產品輸出為主的經濟”一段,并思考問題:為什么說東南亞各國在國際貿易中處于不利地位?原因是什么?(一方面以較低價格出售原料或半成品等初級產品,如天然橡膠、石油等。另一方面又以較高價格進口工業制成品。原因:東南亞各國均為發展中國家,過去長期的殖民統治導致經濟的畸形發展,工業發展水平較低。)現在東南亞許多國家都在利用本國優勢,發展加工工業,振興本國經濟。
復習鞏固 幫助學生一起回憶所學內容。
布置作業 在東南亞空白圖上,用不同符號填注東南亞主要農產品和礦產品。
居民和經濟 篇7
教學目標
1.了解東南亞人口稠密、華人眾多的特點,了解華人、華僑在開發東南亞和支援中國建設中的貢獻。
2.了解東南亞的旅游資源、社會風貌。
3.掌握東南亞占世界前列的熱帶經濟作物以及錫、石油兩種重要礦產的分布。
4.了解東南亞的經濟特點及其發展民族經濟的途徑。進一步樹立因地制宜的觀點,并能認識到一個國家要發展經濟,必須獨立自主,堅持對外開放。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從東南亞居民和經濟特征方面講述人類活動與自然的關系。
東南亞是世界人口稠密地區之一,共有五億多人,居民絕大多數是黃種人,主要分布在大河沿岸平原,河口三角洲和個大島嶼沿海平原上。這些地區適合農業的發展和人類的居住。在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一節中講解了印尼多火山,土壤肥沃,而本節就介紹印尼人口眾多(東南亞人口最多的國家),農產品比較豐富,體現了自然和人類生產和生活的相互聯系。
本節著重講述了東南亞華僑和華人,總數2000多萬人以上,其中取得所在國國籍的稱為華人,少數保留中國國籍的稱為華僑。華人在東南亞不少國家的居民中占很大的比重,例如新加坡約占77%,馬來西亞約占25%。泰國、印尼、越南等過的華人很多。他們在開發東南亞大和增進所在國與中國的友好關系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農業和礦業是本節的重點,教材首先說明東南亞優越的自然條件為發展農業提供了有利條件。東南亞是世界上天然橡膠、油棕、椰子、蕉麻等熱帶經濟作物產品的最大產地。各國居民以水稻為主要食糧。教材中利用東南亞主要物產的分布圖,油棕蕉麻的圖畫,以及閱讀材料,加深學生的印象。東南亞的礦產中,錫礦最重要,錫礦砂的產量占世界一半以上。東南亞石油的儲量和產量在世界上也占重要的地位。
東南亞的自然條件優越,農礦資源也較豐富。但由于過去長時期受殖民統治,致使各國經濟結構比較畸形、單一,主要以生產少數幾種農、林產品或礦產品為主,加工工業和制造業基礎薄弱,經濟上仍以初級產品輸出為主。目前東南亞各國正在利用當地豐富的資源和勞力,發展加工工業,振興民族經濟。
東南亞豐富的熱帶自然風光、眾多的美麗的沙灘和島嶼,以及許多名勝古跡和獨特的風土人情成為該地區豐富的旅游資源,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旅游者。特別是進些年來,尤其是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采取了一系列具體有效的措施,使東南亞的旅游業迅速發展加上東南亞各國采取的一系列,使旅游業得到了迅速發展。
教法建議
本節在上一節全面分析東南亞的位置、地形與河流、氣候等自然條件后,進一步講述東南亞居民和經濟特征。講述東南亞居民和經濟特征,應充分提供大量形象、生動的圖片和聲像資料,讓學生充分感知,通過分析和綜合大量的感性認識,從中概括出對東南亞經濟狀況和居民的總體特征。而對于初中學生來說,面對遙遠而陌生的地區,直觀和形象就更為重要。
講述東南亞的居民時,可先結合閱讀世界人種分布圖,世界人口分布圖,聯系該地區的自然條件,如印尼多火山,土壤肥沃,許多人愿意在這里耕種,說明人口分布與自然條件的關系,印度尼西亞是東南亞人口最多的國家。
結合“吉隆坡華人聚落”彩圖和各種圖片,介紹華人和華僑最集中的地區,聯系歷史及目前狀況說明他們的巨大貢獻,并參考“東南亞華僑”一段,舉一些事例加以補充說明。并說明華人和華僑兩個概念的不同含義。
講述東南亞的物產時,應充分利用地圖和圖畫,并結合有關天然橡膠,油棕,蕉麻的閱讀材料,加深學生印象。東南亞地區的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這同當地土壤,氣候,條件有密切的關系。在講述礦產資源時,應利用礦產符號,引導學生在圖上找出錫和石油的主要產區和主要生產國。
東南亞的經濟特征是以原料和半成品輸出為主。教學時應說明這是長期殖民統治造成的,目前東南亞各國正努力發展經濟,改變這種狀態。現在經濟也在高速成長。
用各種風光、名勝古跡引導學生分析出東南亞旅游業在自然,人文方面的優勢和特色,如熱帶自然風光、眾多的美麗的沙灘和島嶼,以及許多名勝古跡和獨特的風土人情,分析該區旅游發展迅速的原因。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 人口稠密,華人分布集中
【教學難點 】 主要熱帶經濟作物及礦產產區
【教學工具】 世界人種、人口分布圖 各種景觀圖片
【教學過程 】
(導入 )上節我們了解了東南亞的位置、地形和氣候特點,現在讓我們一起綜合分析、評價一下東南亞的自然環境。
(學生活動)
(教師總結)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東南亞的水熱條件好,土壤肥沃,適合農業的生產和生活,歷史上農業發展得最早,養育了大量的人口,因此成為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區之一。有五億人生活在東南亞,絕大多數屬黃種人,其中印度尼西亞為東南亞人口最多的國家。現在我們一起了解一下生活在這里的居民和經濟發展狀況。
(板書) 第二節 居民和經濟
人口稠密
(提問)東南亞的人口的分布是不平衡的,大部分人口主要分布在大河沿岸平原,河口三角洲和各大島嶼沿海平原上。分小組討論一下,為什么這樣分布?
(學生活動)
(歸納總結)大河沿岸平原、三角洲、島嶼沿海平原:交通便利、農業發達,自然條件優越,因此成為人口稠密區。而山區,交通不便,熱帶雨林的過于濕熱,因此人口稀疏。
印尼人口最多(東南亞人口最多的國家),主要分布在爪哇島。我們也了解爪哇多火山,土壤肥沃,在這兒種地,莊稼長的特別好,人們愿意到這里來生活,體現了自然和人類生產和生活的相互聯系。
(出示圖片)“吉隆坡華人聚落”彩圖和各種圖片
(講解) 吉隆坡的唐人街和華人、華僑概念的差別。
東南亞的人口中華人和華僑占了相當的比例。總數2000多萬人以上。他們在開發東南亞大和增進所在國與中國的友好關系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板書)華人眾多
(提問)為什么大批的中國人漂洋過海“下南洋”去謀生呢?除了距離較近以外,是什么吸引他們去呢?
我們已經分析過了,是優越的自然條件,那么東南亞有那些豐富的物產呢?
(可分組討論)
請同學們看“東南亞農產品分布圖”,完成以下內容:
(1)用綠筆在圖上涂繪水稻的分布區,說出水稻的主要生產國。讓學生分析大片水稻分布區的地形、河流、氣候等自然條件。
(2)找出天然橡膠、油棕、椰子、蕉麻的主要生產國并填表。
(特別強調熱帶經濟作物的生產國主要是馬來群島上的國家,因其屬于熱帶雨林氣候,比中南半島更適合發展熱帶經濟作物)
第二節 居民和經濟
2、著名礦產:錫 石油
居民和經濟 篇8
第二節 居民和經濟
教學目的
1.了解東南亞的居民構成、宗教信仰、及該地區華人的一般情況,掌握東南亞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熱帶經濟作物、礦產及分布,了解東南亞的經濟特點。
2.通過分析東南亞成為世界最大熱帶經濟作物產地的原因,培養學生分析與綜合地理事物的能力。
3.了解華僑對東南亞經濟開發所作出的貢獻,加深中國人民與這些國家人民之間的友誼。
教學重點
東南亞的熱帶經濟作物及礦產。
教學方法
講述法與談話法相結合。
教學用具
《東南亞地形圖》、《東南亞物產圖》、熱帶經濟作物圖片。
教學提綱
一、居民
1.人口稠密
2.宗教信仰多樣
3.華人與華僑聚居
二、經濟狀況
1.世界最大的熱帶經濟作物產地
2.主要的礦產
3.以初級產品輸出為主的經濟
三、東南亞國家聯盟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為什么說東南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東南亞的地形、氣候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
引入新課 我們在了解了東南亞的位置及自然條件的基礎上,再來看一下它的居民構成和經濟狀況。
學習新教材
一、居民(板書)
[讀圖] 閱讀《世界人口分布圖》及《世界人種的分布圖》。
[提問] 東南亞人口分布特點及居民構成情況?(學生回答略)
[教師講解] 這里是世界人口稠密地區之一,有些地方人口密度可達100人/平方千米以上,如中南半島各大河的沿岸平原、河口三角洲及馬來群島的一些大島上。其中印度尼西亞人口達1.7億多,為東南亞人口最多的國家。居民構成絕大部分屬于黃色人種。
1.人口稠密
[提問] 世界上主要有哪三大宗教?亞洲以哪幾種宗教為主?(世界上主要有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三大宗教。伊斯蘭教徒和佛教徒主要分布在亞洲)
2.宗教信仰多樣
[教師講授] 東南亞居民的宗教信仰可以說多方面,但最主要的是佛教。如緬甸、泰國、柬埔寨等國。柬埔寨國旗上的吳哥窟圖案,就是著名的佛教建筑,它已成為柬埔寨的象征。而泰國則規定佛教為國教,它深入到了泰國的政治生活、社會生活以及家庭和個人。其次還包括印尼和馬來西亞的伊斯蘭教,菲律賓的天主教等。
3.華人與華僑聚居
[教師講授] 東南亞地區還是華人和華僑分布最集中的地區。尤以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居多。此外新加坡、越南等國也聚居了100萬以上的華人。其中新加坡華人占了全國人口的76%。
[閱讀課文] 指定學生朗讀“東南亞是華人和華僑分布最集中的地區……”一段。
[教師歸納] 東南亞的華人、華僑對當地及我國建設都做出了很大貢獻。尤其對東南亞熱帶經濟作物的種植及礦產的開采更為突出。東南亞主要有哪些熱帶經濟作物和礦產呢?
二、經濟狀況(板書)
1.世界最大的熱帶經濟作物產地
[讀圖、提問] 在東南亞主要農產的分布圖上,找出主要熱帶經濟作物及分布國家?(天然橡膠——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馬尼拉麻——菲律賓,此外椰子、油棕、咖啡及幾乎遍布東南亞各國的水稻。)東南亞已成為世界最大熱帶經濟作物產地。閱讀課文“讀一讀”。
[提問] 東南亞為什么能成為世界最大熱帶經濟作物產地和稻米產區?(東南亞發展熱帶經濟作物條件優越,不僅有高溫多雨的氣候,而且還有肥沃的土壤,非常有利于熱帶經濟作物和水稻的生長。
2.主要的礦產
[讀圖、提問] 讀東南亞主要礦產分布圖回答,東南亞主要有哪些礦產?分布在哪些國家?(包括煤、石油、鐵、錫、銅等多種礦產,尤以石油和錫最為著名。石油主要分布在印尼和文萊,錫主要分布在馬來西亞。
[指導學生讀表] 讀東南亞主要礦產表格。
3.以初級產品輸出為主的經濟
[閱讀思考] 自學課文“以初級產品輸出為主的經濟”一段,并思考問題:為什么說東南亞各國在國際貿易中處于不利地位?原因是什么?(一方面以較低價格出售原料或半成品等初級產品,如天然橡膠、石油等。另一方面又以較高價格進口工業制成品。原因:東南亞各國均為發展中國家,過去長期的殖民統治導致經濟的畸形發展,工業發展水平較低。)現在東南亞許多國家都在利用本國優勢,發展加工工業,振興本國經濟。
復習鞏固 幫助學生一起回憶所學內容。
布置作業 在東南亞空白圖上,用不同符號填注東南亞主要農產品和礦產品。
居民和經濟 篇9
第二節 居民和經濟
教學目的
1.了解東南亞的居民構成、宗教信仰、及該地區華人的一般情況,掌握東南亞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熱帶經濟作物、礦產及分布,了解東南亞的經濟特點。
2.通過分析東南亞成為世界最大熱帶經濟作物產地的原因,培養學生分析與綜合地理事物的能力。
3.了解華僑對東南亞經濟開發所作出的貢獻,加深中國人民與這些國家人民之間的友誼。
教學重點
東南亞的熱帶經濟作物及礦產。
教學方法
講述法與談話法相結合。
教學用具
《東南亞地形圖》、《東南亞物產圖》、熱帶經濟作物圖片。
教學提綱
一、居民
1.人口稠密
2.宗教信仰多樣
3.華人與華僑聚居
二、經濟狀況
1.世界最大的熱帶經濟作物產地
2.主要的礦產
3.以初級產品輸出為主的經濟
三、東南亞國家聯盟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為什么說東南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東南亞的地形、氣候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
引入新課 我們在了解了東南亞的位置及自然條件的基礎上,再來看一下它的居民構成和經濟狀況。
學習新教材
一、居民(板書)
[讀圖] 閱讀《世界人口分布圖》及《世界人種的分布圖》。
[提問] 東南亞人口分布特點及居民構成情況?(學生回答略)
[教師講解] 這里是世界人口稠密地區之一,有些地方人口密度可達100人/平方千米以上,如中南半島各大河的沿岸平原、河口三角洲及馬來群島的一些大島上。其中印度尼西亞人口達1.7億多,為東南亞人口最多的國家。居民構成絕大部分屬于黃色人種。
1.人口稠密
[提問] 世界上主要有哪三大宗教?亞洲以哪幾種宗教為主?(世界上主要有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三大宗教。伊斯蘭教徒和佛教徒主要分布在亞洲)
2.宗教信仰多樣
[教師講授] 東南亞居民的宗教信仰可以說多方面,但最主要的是佛教。如緬甸、泰國、柬埔寨等國。柬埔寨國旗上的吳哥窟圖案,就是著名的佛教建筑,它已成為柬埔寨的象征。而泰國則規定佛教為國教,它深入到了泰國的政治生活、社會生活以及家庭和個人。其次還包括印尼和馬來西亞的伊斯蘭教,菲律賓的天主教等。
3.華人與華僑聚居
[教師講授] 東南亞地區還是華人和華僑分布最集中的地區。尤以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居多。此外新加坡、越南等國也聚居了100萬以上的華人。其中新加坡華人占了全國人口的76%。
[閱讀課文] 指定學生朗讀“東南亞是華人和華僑分布最集中的地區……”一段。
[教師歸納] 東南亞的華人、華僑對當地及我國建設都做出了很大貢獻。尤其對東南亞熱帶經濟作物的種植及礦產的開采更為突出。東南亞主要有哪些熱帶經濟作物和礦產呢?
二、經濟狀況(板書)
1.世界最大的熱帶經濟作物產地
[讀圖、提問] 在東南亞主要農產的分布圖上,找出主要熱帶經濟作物及分布國家?(天然橡膠——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馬尼拉麻——菲律賓,此外椰子、油棕、咖啡及幾乎遍布東南亞各國的水稻。)東南亞已成為世界最大熱帶經濟作物產地。閱讀課文“讀一讀”。
[提問] 東南亞為什么能成為世界最大熱帶經濟作物產地和稻米產區?(東南亞發展熱帶經濟作物條件優越,不僅有高溫多雨的氣候,而且還有肥沃的土壤,非常有利于熱帶經濟作物和水稻的生長。
2.主要的礦產
[讀圖、提問] 讀東南亞主要礦產分布圖回答,東南亞主要有哪些礦產?分布在哪些國家?(包括煤、石油、鐵、錫、銅等多種礦產,尤以石油和錫最為著名。石油主要分布在印尼和文萊,錫主要分布在馬來西亞。
[指導學生讀表] 讀東南亞主要礦產表格。
3.以初級產品輸出為主的經濟
[閱讀思考] 自學課文“以初級產品輸出為主的經濟”一段,并思考問題:為什么說東南亞各國在國際貿易中處于不利地位?原因是什么?(一方面以較低價格出售原料或半成品等初級產品,如天然橡膠、石油等。另一方面又以較高價格進口工業制成品。原因:東南亞各國均為發展中國家,過去長期的殖民統治導致經濟的畸形發展,工業發展水平較低。)現在東南亞許多國家都在利用本國優勢,發展加工工業,振興本國經濟。
復習鞏固 幫助學生一起回憶所學內容。
布置作業 在東南亞空白圖上,用不同符號填注東南亞主要農產品和礦產品。
居民和經濟 篇10
第二節 居民和經濟
教學目的
1.了解東南亞的居民構成、宗教信仰、及該地區華人的一般情況,掌握東南亞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熱帶經濟作物、礦產及分布,了解東南亞的經濟特點。
2.通過分析東南亞成為世界最大熱帶經濟作物產地的原因,培養學生分析與綜合地理事物的能力。
3.了解華僑對東南亞經濟開發所作出的貢獻,加深中國人民與這些國家人民之間的友誼。
教學重點
東南亞的熱帶經濟作物及礦產。
教學方法
講述法與談話法相結合。
教學用具
《東南亞地形圖》、《東南亞物產圖》、熱帶經濟作物圖片。
教學提綱
一、居民
1.人口稠密
2.宗教信仰多樣
3.華人與華僑聚居
二、經濟狀況
1.世界最大的熱帶經濟作物產地
2.主要的礦產
3.以初級產品輸出為主的經濟
三、東南亞國家聯盟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為什么說東南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東南亞的地形、氣候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
引入新課 我們在了解了東南亞的位置及自然條件的基礎上,再來看一下它的居民構成和經濟狀況。
學習新教材
一、居民(板書)
[讀圖] 閱讀《世界人口分布圖》及《世界人種的分布圖》。
[提問] 東南亞人口分布特點及居民構成情況?(學生回答略)
[教師講解] 這里是世界人口稠密地區之一,有些地方人口密度可達100人/平方千米以上,如中南半島各大河的沿岸平原、河口三角洲及馬來群島的一些大島上。其中印度尼西亞人口達1.7億多,為東南亞人口最多的國家。居民構成絕大部分屬于黃色人種。
1.人口稠密
[提問] 世界上主要有哪三大宗教?亞洲以哪幾種宗教為主?(世界上主要有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三大宗教。伊斯蘭教徒和佛教徒主要分布在亞洲)
2.宗教信仰多樣
[教師講授] 東南亞居民的宗教信仰可以說多方面,但最主要的是佛教。如緬甸、泰國、柬埔寨等國。柬埔寨國旗上的吳哥窟圖案,就是著名的佛教建筑,它已成為柬埔寨的象征。而泰國則規定佛教為國教,它深入到了泰國的政治生活、社會生活以及家庭和個人。其次還包括印尼和馬來西亞的伊斯蘭教,菲律賓的天主教等。
3.華人與華僑聚居
[教師講授] 東南亞地區還是華人和華僑分布最集中的地區。尤以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居多。此外新加坡、越南等國也聚居了100萬以上的華人。其中新加坡華人占了全國人口的76%。
[閱讀課文] 指定學生朗讀“東南亞是華人和華僑分布最集中的地區……”一段。
[教師歸納] 東南亞的華人、華僑對當地及我國建設都做出了很大貢獻。尤其對東南亞熱帶經濟作物的種植及礦產的開采更為突出。東南亞主要有哪些熱帶經濟作物和礦產呢?
二、經濟狀況(板書)
1.世界最大的熱帶經濟作物產地
[讀圖、提問] 在東南亞主要農產的分布圖上,找出主要熱帶經濟作物及分布國家?(天然橡膠——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馬尼拉麻——菲律賓,此外椰子、油棕、咖啡及幾乎遍布東南亞各國的水稻。)東南亞已成為世界最大熱帶經濟作物產地。閱讀課文“讀一讀”。
[提問] 東南亞為什么能成為世界最大熱帶經濟作物產地和稻米產區?(東南亞發展熱帶經濟作物條件優越,不僅有高溫多雨的氣候,而且還有肥沃的土壤,非常有利于熱帶經濟作物和水稻的生長。
2.主要的礦產
[讀圖、提問] 讀東南亞主要礦產分布圖回答,東南亞主要有哪些礦產?分布在哪些國家?(包括煤、石油、鐵、錫、銅等多種礦產,尤以石油和錫最為著名。石油主要分布在印尼和文萊,錫主要分布在馬來西亞。
[指導學生讀表] 讀東南亞主要礦產表格。
3.以初級產品輸出為主的經濟
[閱讀思考] 自學課文“以初級產品輸出為主的經濟”一段,并思考問題:為什么說東南亞各國在國際貿易中處于不利地位?原因是什么?(一方面以較低價格出售原料或半成品等初級產品,如天然橡膠、石油等。另一方面又以較高價格進口工業制成品。原因:東南亞各國均為發展中國家,過去長期的殖民統治導致經濟的畸形發展,工業發展水平較低。)現在東南亞許多國家都在利用本國優勢,發展加工工業,振興本國經濟。
復習鞏固 幫助學生一起回憶所學內容。
布置作業 在東南亞空白圖上,用不同符號填注東南亞主要農產品和礦產品。
居民和經濟 篇11
教案示例
——西亞和北非“居民和經濟”
【教學重點】
1.西亞和北非石油資源的分布以及主要的運輸路線
2.西亞和北非以灌溉農業和畜牧業為主的農業生產
3、西亞復雜的民族和宗教問題
【教學難點】西亞和北非的主要農業區和畜牧業區及農牧業與自然條件的關系
【教學用具】“居民和經濟”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西亞和北非一直是世界上一個不穩定的地區,近代以來大大小小發生了多次局部戰爭,比如四次中東戰爭、兩伊戰爭、20世紀90年代初的海灣戰爭等等,嚴重影響了世界的和平。爆發戰爭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但有兩個原因最為主要:一個是上一節課介紹的西亞和北非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而另一個原因在于本地區蘊藏的一種礦產極其豐富,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這種礦產在當今的經濟建設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譽為“黑色的金子”,同學們能夠猜一猜這是什么礦產嗎?
(講授研討新課)
(設問)石油在大部分國家都有分布,為什么西亞和北非地區的石油資源地位如此特殊呢?
(課件展示)世界石油分布圖、世界主要國家石油儲量扇形統計圖、世界十大儲油國統計表
引導學生分析本地區石油在世界的地位
(課件展示)西亞北非石油產區圖
世界石油的分布是極為不均的,本區石油儲量豐富,但也不是平均分布的。
(提問)1、西亞北非的石油最為集中是哪個地區?(波斯灣)
2、主要都有哪些產油國?(西亞:沙特、伊朗、伊拉克、科威特)
(北非:利比亞、阿爾及利亞、埃及)
引導學生在練習冊上進行填圖練習
(講解)西亞的石油主要是以波斯灣為中心,形成一條巨大的石油帶,從儲量上看,約占世界的一半以上,石油產量占世界總量的四分之一,而且目前世界其他許多產油地資源已呈現枯竭狀態,而西亞的石油可采儲量年限要比世界各地平均水平多44年。因此有人將西亞比喻為世界經濟的發動機。
(設問)西亞北非的石油除了儲量巨大外,還有其他地區無法比擬的優點,在波斯灣開采一桶石油成本僅需1個多美元,比美國和英國的北海要低90%以上。為什么成本會如此低廉呢?
(講解)西亞北非的石油特點:儲量大、埋藏淺、出油多、油質好,中間加工的環節少,成本自然低廉。
(提問)西亞北非的產油國人口少,工業還不發達,本國的石油消耗并不大,為什么還要生產那么多的石油?
(出口創匯——“石油美元”——人口少,收入高,是世界上人均收入很高的國家 )
(90%出口)
(課件展示)西亞北非石油出口統計表、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對比表
(承轉)既然是把石油銷往國外,應該利用什么工具把如此多的石油運送出去?
(管道和油輪)
(課件展示)西亞北非的石油輸出圖
(提問)1、西亞北非的石油管道最后都集中在哪兩個海?目的是什么?
2、為什么不用石油管道直接輸送到用油國?
(課件展示)西亞北非石油的海上輸出路線
(提問)1、西亞北非的海上路線主要有幾條?(2條)
2、目的地主要是哪些地區和國家?(北美、日本、西歐)
3、各條路線都經過哪些重要的海洋、海峽、運河?
4、為什么不是所有的油輪都選擇最短的航線?如直接通過蘇伊士運河比繞非洲南端的好望角近8000~10000千米?(蘇伊士運河不能通過25萬噸以上的油輪)
(承轉)在上學期的課程中我們曾講過石油是一種非可再生資源,西亞北非的石油儲藏雖然豐富,但是也總會有開采完的時侯,到那時,會對產油國的經濟造成巨大的影響,有人把產油國以石油出口為主的經濟稱為“泡沫經濟”,認為不能從根本上促進經濟的發展,你怎么看這個問題?你認為這些國家的經濟出路何在?如何使得國家繼續發展呢?
(引導學生討論)
(總結)1、建立完善的工業體系
2、大力發展農牧業
3、其他礦產的開采:北非的磷礦——化肥(摩洛哥世界第一)
那么,西亞北非如何來發展自己的農業呢?
(課件展示)發展農業的條件:1、干旱、半干旱氣候,大部分為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沿岸分布有地中海式氣候; 2、高原為主的地形,平原:兩河流域,尼羅河三角洲
(學生活動)——西亞北非如何發展農業?
(總結):
(課件展示)西亞北非的農作物以及在畜牧業條件下發展起來的地毯加工。
指導學生了解該地區新興的旅游業。
(承轉)西亞北非的居民情況如何呢?
(課件展示)世界人種分布圖、世界語言分布圖、世界宗教分布圖
(講解)西亞北非的居民和宗教非常復雜,大部分居民為阿拉伯人,通用阿拉伯語,這些國家被叫做“阿拉伯國家”,在宗教方面,以伊斯蘭教為主,因此有人將信仰伊斯蘭教的國家通稱為“伊斯蘭世界”,本地區是三大宗教的發源地。(注意提醒學生這里的三大宗教是指: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
(課件展示)本區的居民和宗教
引導學生在地圖中找出重要的宗教城市和國家:麥加、耶魯撒冷、以色列、巴勒斯坦
(教師簡要介紹)
(新課結束,復習反饋)
板書設計:
第二節 居民和經濟
一、世界最大的石油寶庫
1、儲量、產量、出口世界第一
2、分布:西亞波斯灣沿岸
北非撒哈拉沙漠
3、輸出:
線路:
輸往:日本、北美、西歐
二、灌溉農業和畜牧業
三、以阿拉伯人和伊斯蘭教為主的社會
教案點評
教案最明顯的特點是注重對知識目標中重點、難點知識的落實與突破。--上采用充分運用多媒體演示,注重“師生互動”的教學方法,通過教師的指導、演示,讓學生根據觀察,自己得出結論,從而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主動參與意識,同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目標的達成。
居民和經濟 篇12
教案示例1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居民和經濟”
【教學重點】
1.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經濟特征
2.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糧食、環境三大問題
【教學難點】
初級產品為主經濟的形成、問題及解決途徑
【教具】非洲的黑人原居地和外來移民分布圖,非洲政區變化圖,撒哈拉以南非洲人民的生活圖片
【教學過程】
[導入]大家回憶一下北非的居民以什么人種為主?那么你是否想了解一些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居民生活情況呢?
[展示地圖]非洲的黑人原居地和外來移民分布圖。
[提問]撒哈拉以南非洲以什么人種為主,其如何分布?
(黑色人種,其主要分布在本區的中部和南部。)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
[提問]是否還能從書中的文字里得到關于黑人與非洲有必然聯系的信息?
(撒哈拉以南非洲有6多億人,其中90%為黑人,是黑人的原居住地,所以本區還有“黑非洲”之稱。)
[提問]其它10%是些什么樣的居民?他們分布在哪兒?
(簡要總結)
[提問]生活在非洲的黑人以前、現在的生活如何呢?
[圖片展示]撒哈拉以南非洲人民的生活圖片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文字、觀察圖片。請學生概括說出黑色人種的文化特點。]
[承轉]早在2 000多年前,黑人就在這片土地上從事原始的農牧業生產,他們曾創造了光輝的古代文明,為何今天仍然處于落后狀態?自然條件是一方面,但其能否成為非洲落后的根源呢?
[引導學生討論,相互介紹自己知道有關黑人奴隸貿易的事情]
[歸納]從15世紀開始,歐洲殖民者相繼入侵,并從中掠奪大量黃金、象牙、香料,進而從事罪惡的奴隸貿易,這種貿易長達4xx年之久,被擄走、屠殺的黑人近1億人。嚴重抑制了非洲的發展,使非洲人民一度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承轉]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非洲民族解放運動風起云涌,從而直接導致了非洲政治地圖的變化。
[展示地圖]“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非洲政治”地圖
[提問]1.二戰前非洲獨立的國家有哪些?
2.二戰后獨立的國家有多少?
[講解]二戰前,本區被英、法、葡、比、西等7國瓜分。非洲只有埃及、埃塞俄比亞、利比里亞三個獨立國家。二戰以后,非洲掀起的民族解放運動使殖民者的統治土崩瓦解,除少數島嶼仍是英、法屬地外,絕大多數都爭取了獨立。
[承轉]獨立后的本區各國都在積極利用本國資源,發展民族經濟,當由于長期殖民統治的影響,本區的經濟仍很落后,其中一個突出的表現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經濟結構極不合理。
[引導學生分析教材資料]“本區某些國家的主要出口商品”圖。
[學生活動]指出圖中所列國家各以什么為主要產品出口
[提問]這些商品是原料、半成品還是工業制成品?
[小結]我們把這種以出口一種或幾種原料、半成品為主的經濟稱為初級產品為主的經濟,而以這種經濟形式為主的國家稱為單一產品出口國。
[提問]想一想出口汽車、機械產品的國家與單純出口銅、鐵礦石的國家相比,經濟收入有什么不同?為什么?
[引導學生討論]
[歸納]在這種貿易過程中,要賣是低價賣,要買是高價買,非洲國家就是在這種買與賣的過程中,不斷使財富流失。同時,這種單一的經濟結構對國際市場的依賴性很強,一旦出現初級產品的價值下跌,就會嚴重影響該地區的經濟,最終的結果是什么,同學們可想而知。現在本區各國已經已在不同程度上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并致力于發展本國的民族工業,以振興經濟。
[承轉]非洲各國民族獨立后,經濟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人民生活也在逐步提高,而伴隨的危機也出現了,這就是人口的迅速增長。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
[提問]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增長速度在世界各大洲中居首位,遠遠超過糧食、經濟的增長速度,這一現象對本區的經濟發展和自然環境產生了哪些影響?
[學生討論]
[利用板書歸納]
人口、糧食、環境三個問題形成了一個怪圈,而使非洲經濟難以發展,人民生活更難以擺脫日益加劇的困境。
[提問]由此看來,我們不能以犧牲環境來獲取暫時的物質利益,那么本區的人民怎樣才能擺脫這種困境?
[學生討論]
[歸納]1.控制人口增長;2.提高農牧業生產水平;3.提高保護環境的意識。
[小結]我國和非洲各國一樣是發展中國家,我國目前也有一些地區由于人口、糧食問題而導致出現了環境問題,所以,我們要引以為戒。
[新課結束,復習反饋]
【板書設計】
第二節 居民和經濟
1.黑人的故鄉
2.政治地圖的變化
3.經濟特征:
(1)初級產品為主的經濟
(2)解決方法:發展本國民族工業
4.人口、糧食與環境問題
(1)人口增長 → 糧食問題 → 環境問題
(2)解決措施
教案點評:
本課教學過程設計合理,形式多樣。學生活動較多,充分調動了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積極性,體現了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實踐、想象、分析等多方面能力,符合現代素質教育的要求,教學效果較好。
居民和經濟 篇13
教案示例
——西亞和北非“居民和經濟”
【教學重點】
1.西亞和北非石油資源的分布以及主要的運輸路線
2.西亞和北非以灌溉農業和畜牧業為主的農業生產
3、西亞復雜的民族和宗教問題
【教學難點 】西亞和北非的主要農業區和畜牧業區及農牧業與自然條件的關系
【教學用具】“居民和經濟”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
(導入 )西亞和北非一直是世界上一個不穩定的地區,近代以來大大小小發生了多次局部戰爭,比如四次中東戰爭、兩伊戰爭、20世紀90年代初的海灣戰爭等等,嚴重影響了世界的和平。爆發戰爭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但有兩個原因最為主要:一個是上一節課介紹的西亞和北非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而另一個原因在于本地區蘊藏的一種礦產極其豐富,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這種礦產在當今的經濟建設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譽為“黑色的金子”,同學們能夠猜一猜這是什么礦產嗎?
(講授研討新課)
(設問)石油在大部分國家都有分布,為什么西亞和北非地區的石油資源地位如此特殊呢?
(課件展示)世界石油分布圖、世界主要國家石油儲量扇形統計圖、世界十大儲油國統計表
引導學生分析本地區石油在世界的地位
(課件展示)西亞北非石油產區圖
世界石油的分布是極為不均的,本區石油儲量豐富,但也不是平均分布的。
(提問)1、西亞北非的石油最為集中是哪個地區?(波斯灣)
2、主要都有哪些產油國?(西亞:沙特、伊朗、伊拉克、科威特)
(北非:利比亞、阿爾及利亞、埃及)
引導學生在練習冊上進行填圖練習
(講解)西亞的石油主要是以波斯灣為中心,形成一條巨大的石油帶,從儲量上看,約占世界的一半以上,石油產量占世界總量的四分之一,而且目前世界其他許多產油地資源已呈現枯竭狀態,而西亞的石油可采儲量年限要比世界各地平均水平多44年。因此有人將西亞比喻為世界經濟的發動機。
(設問)西亞北非的石油除了儲量巨大外,還有其他地區無法比擬的優點,在波斯灣開采一桶石油成本僅需1個多美元,比美國和英國的北海要低90%以上。為什么成本會如此低廉呢?
(講解)西亞北非的石油特點:儲量大、埋藏淺、出油多、油質好,中間加工的環節少,成本自然低廉。
(提問)西亞北非的產油國人口少,工業還不發達,本國的石油消耗并不大,為什么還要生產那么多的石油?
(出口創匯——“石油美元”——人口少,收入高,是世界上人均收入很高的國家 )
(90%出口)
(課件展示)西亞北非石油出口統計表、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對比表
(承轉)既然是把石油銷往國外,應該利用什么工具把如此多的石油運送出去?
(管道和油輪)
(課件展示)西亞北非的石油輸出圖
(提問)1、西亞北非的石油管道最后都集中在哪兩個海?目的是什么?
2、為什么不用石油管道直接輸送到用油國?
(課件展示)西亞北非石油的海上輸出路線
(提問)1、西亞北非的海上路線主要有幾條?(2條)
2、目的地主要是哪些地區和國家?(北美、日本、西歐)
3、各條路線都經過哪些重要的海洋、海峽、運河?
4、為什么不是所有的油輪都選擇最短的航線?如直接通過蘇伊士運河比繞非洲南端的好望角近8000~10000千米?(蘇伊士運河不能通過25萬噸以上的油輪)
(承轉)在上學期的課程中我們曾講過石油是一種非可再生資源,西亞北非的石油儲藏雖然豐富,但是也總會有開采完的時侯,到那時,會對產油國的經濟造成巨大的影響,有人把產油國以石油出口為主的經濟稱為“泡沫經濟”,認為不能從根本上促進經濟的發展,你怎么看這個問題?你認為這些國家的經濟出路何在?如何使得國家繼續發展呢?
(引導學生討論)
(總結)1、建立完善的工業體系
2、大力發展農牧業
3、其他礦產的開采:北非的磷礦——化肥(摩洛哥世界第一)
那么,西亞北非如何來發展自己的農業呢?
(課件展示)發展農業的條件:1、干旱、半干旱氣候,大部分為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沿岸分布有地中海式氣候; 2、高原為主的地形,平原:兩河流域,尼羅河三角洲
(學生活動)——西亞北非如何發展農業?
(總結):
(課件展示)西亞北非的農作物以及在畜牧業條件下發展起來的地毯加工。
指導學生了解該地區新興的旅游業。
(承轉)西亞北非的居民情況如何呢?
(課件展示)世界人種分布圖、世界語言分布圖、世界宗教分布圖
(講解)西亞北非的居民和宗教非常復雜,大部分居民為阿拉伯人,通用阿拉伯語,這些國家被叫做“阿拉伯國家”,在宗教方面,以伊斯蘭教為主,因此有人將信仰伊斯蘭教的國家通稱為“伊斯蘭世界”,本地區是三大宗教的發源地。(注意提醒學生這里的三大宗教是指: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
(課件展示)本區的居民和宗教
引導學生在地圖中找出重要的宗教城市和國家:麥加、耶魯撒冷、以色列、巴勒斯坦
(教師簡要介紹)
(新課結束,復習反饋)
板書設計 :
第二節 居民和經濟
一、世界最大的石油寶庫
1、儲量、產量、出口世界第一
2、分布:西亞波斯灣沿岸
北非撒哈拉沙漠
3、輸出:
線路:
輸往:日本、北美、西歐
二、灌溉農業和畜牧業
三、以阿拉伯人和伊斯蘭教為主的社會
教案點評
教案最明顯的特點是注重對知識目標中重點、難點知識的落實與突破。教學設計上采用充分運用多媒體演示,注重“師生互動”的教學方法,通過教師的指導、演示,讓學生根據觀察,自己得出結論,從而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主動參與意識,同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目標的達成。
居民和經濟 篇14
教案示例1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居民和經濟”
【教學重點】
1.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經濟特征
2.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糧食、環境三大問題
【教學難點】
初級產品為主經濟的形成、問題及解決途徑
【教具】非洲的黑人原居地和外來移民分布圖,非洲政區變化圖,撒哈拉以南非洲人民的生活圖片
【教學過程】
[導入]大家回憶一下北非的居民以什么人種為主?那么你是否想了解一些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居民生活情況呢?
[展示地圖]非洲的黑人原居地和外來移民分布圖。
[提問]撒哈拉以南非洲以什么人種為主,其如何分布?
(黑色人種,其主要分布在本區的中部和南部。)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
[提問]是否還能從書中的文字里得到關于黑人與非洲有必然聯系的信息?
(撒哈拉以南非洲有6多億人,其中90%為黑人,是黑人的原居住地,所以本區還有“黑非洲”之稱。)
[提問]其它10%是些什么樣的居民?他們分布在哪兒?
(簡要總結)
[提問]生活在非洲的黑人以前、現在的生活如何呢?
[圖片展示]撒哈拉以南非洲人民的生活圖片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文字、觀察圖片。請學生概括說出黑色人種的文化特點。]
[承轉]早在2 000多年前,黑人就在這片土地上從事原始的農牧業生產,他們曾創造了光輝的古代文明,為何今天仍然處于落后狀態?自然條件是一方面,但其能否成為非洲落后的根源呢?
[引導學生討論,相互介紹自己知道有關黑人奴隸貿易的事情]
[歸納]從15世紀開始,歐洲殖民者相繼入侵,并從中掠奪大量黃金、象牙、香料,進而從事罪惡的奴隸貿易,這種貿易長達4xx年之久,被擄走、屠殺的黑人近1億人。嚴重抑制了非洲的發展,使非洲人民一度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承轉]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非洲民族解放運動風起云涌,從而直接導致了非洲政治地圖的變化。
[展示地圖]“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非洲政治”地圖
[提問]1.二戰前非洲獨立的國家有哪些?
2.二戰后獨立的國家有多少?
[講解]二戰前,本區被英、法、葡、比、西等7國瓜分。非洲只有埃及、埃塞俄比亞、利比里亞三個獨立國家。二戰以后,非洲掀起的民族解放運動使殖民者的統治土崩瓦解,除少數島嶼仍是英、法屬地外,絕大多數都爭取了獨立。
[承轉]獨立后的本區各國都在積極利用本國資源,發展民族經濟,當由于長期殖民統治的影響,本區的經濟仍很落后,其中一個突出的表現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經濟結構極不合理。
[引導學生分析教材資料]“本區某些國家的主要出口商品”圖。
[學生活動]指出圖中所列國家各以什么為主要產品出口
[提問]這些商品是原料、半成品還是工業制成品?
[小結]我們把這種以出口一種或幾種原料、半成品為主的經濟稱為初級產品為主的經濟,而以這種經濟形式為主的國家稱為單一產品出口國。
[提問]想一想出口汽車、機械產品的國家與單純出口銅、鐵礦石的國家相比,經濟收入有什么不同?為什么?
[引導學生討論]
[歸納]在這種貿易過程中,要賣是低價賣,要買是高價買,非洲國家就是在這種買與賣的過程中,不斷使財富流失。同時,這種單一的經濟結構對國際市場的依賴性很強,一旦出現初級產品的價值下跌,就會嚴重影響該地區的經濟,最終的結果是什么,同學們可想而知。現在本區各國已經已在不同程度上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并致力于發展本國的民族工業,以振興經濟。
[承轉]非洲各國民族獨立后,經濟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人民生活也在逐步提高,而伴隨的危機也出現了,這就是人口的迅速增長。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
[提問]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增長速度在世界各大洲中居首位,遠遠超過糧食、經濟的增長速度,這一現象對本區的經濟發展和自然環境產生了哪些影響?
[學生討論]
[利用板書歸納]
人口、糧食、環境三個問題形成了一個怪圈,而使非洲經濟難以發展,人民生活更難以擺脫日益加劇的困境。
[提問]由此看來,我們不能以犧牲環境來獲取暫時的物質利益,那么本區的人民怎樣才能擺脫這種困境?
[學生討論]
[歸納]1.控制人口增長;2.提高農牧業生產水平;3.提高保護環境的意識。
[小結]我國和非洲各國一樣是發展中國家,我國目前也有一些地區由于人口、糧食問題而導致出現了環境問題,所以,我們要引以為戒。
[新課結束,復習反饋]
【板書設計】
第二節 居民和經濟
1.黑人的故鄉
2.政治地圖的變化
3.經濟特征:
(1)初級產品為主的經濟
(2)解決方法:發展本國民族工業
4.人口、糧食與環境問題
(1)人口增長 → 糧食問題 → 環境問題
(2)解決措施
教案點評:
本課教學過程設計合理,形式多樣。學生活動較多,充分調動了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積極性,體現了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實踐、想象、分析等多方面能力,符合現代素質教育的要求,教學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