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氣象災害 教案(通用5篇)
4.5 氣象災害 教案 篇1
一、素質教育目標
了解我國主要氣象災害的危害以及監測防御的有關知識,培養學生分析、總結和聯系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認識有些氣象災害既有自然的因素,也與人類活動有關,并不斷探討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趨利避害的實際行動。
二、教學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氣象災害的危害和預報。
2.難點:臺風的形成。
3.疑點:無。
4.解決辦法:結合錄像、圖片講述。
三、課時安排
1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計
1.啟發式;
2.分析討論法;
3.講述法。
五、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知識目標
(1)了解臺風、暴雨、寒潮和干旱等氣象災害的危害。
(2)認識到監測防御災害的重要性。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運用地圖、資料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以及概括總結的能力。
(2)能學生聯系實際,了解當地常發性的氣象災害及應采取的預防措施。
3.德育目標
(1)知道應在認識自然的基礎上,探討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趨利避害。揚長避短的實際行動。
(2)提醒人們由于人類不合理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也會導致或加劇氣象災害的產生。
(二)整體感知
氣象災害是全球各類自然災害中最嚴重的災害,在學習了前面氣候資源之后,本節課將氣候災害列為專題講述,便于學生更加全面地、客觀地認識我國的氣候資源。同時,清楚地闡述了大氣環境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影響,使學生了解人類活動與大氣環境是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引入:通過對氣候資源的學習,我們認識了氣候作為一種資源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重要作用,但同時,大氣也對人類的生命財產和經濟建設以及國防建設等造成了直接或間接的損害,我們稱之為氣象災害。
氣象災害種類很多,本節課重點學習幾種對我國影響較大的氣象災害臺風、寒潮、洪澇和干旱。
過渡:聯合國曾經把臺風列為氣象災害之首,而寒潮又是影響我國范圍最廣的氣象災害,下面,我們先了解臺風和寒潮。
看錄像,回答問題:
1.什么是臺風和寒潮?
2.臺風和颶風有什么不同?
學生回答后,教師補充:
1.臺風是形成在熱帶或副熱帶海面溫度在26℃以上的廣闊洋面上,是一種強烈發展的熱帶氣旋(見下圖)。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在北半球為逆時針向中心輻合的大旋渦,在南半球為順時針向中心輻合的大旋渦。臺風可以說是大氣長河的中的一個旋渦,一邊旋轉一邊前進。而寒潮是指:由強冷空氣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圍的劇烈降溫,并伴有大風、雨雪、凍害等現象。
{ewc mvimage,mvimage, !627060t1.bmp}
2.讀表4.5,臺風和颶風都屬于熱帶氣旋中強度最強的一級,只是因所在海域不同而名稱各異。西北太平洋上熱帶氣旋中心附近最大風力在12級或以上的稱為臺風;東北太平洋和大西洋上熱帶氣旋中心附近最大風力在12級或以上的稱為颶風。
讀下圖提問:臺風的結構有什么特點?海上船只遇到臺風時,是否可以躲進臺風眼里避難?
臺風在水平方向上有三個明顯的不同部位。從中心向外,依次是臺風眼區、云墻區和旋轉雨帶。臺風眼呈圓形或橢圓形,該處氣壓最低,溫度最高,天氣晴朗。其直徑平均為25千米,大的可達60~70千米。身臨其境的海員把臺風眼稱為臺風中的“世外桃源”。臺風眼的周圍是寬十幾米的云墻區,是臺風中天氣最惡劣的地區,凡摧毀性的大風、暴雨均集中于此。云墻外是旋轉雨帶,由幾條雨帶呈反時針方向、螺旋狀向云墻四周輻合。雨帶寬約幾十千米或幾百千米,長約幾千千米。螺旋而帶所經之處降陣雨。
不可以。因為臺風是一邊旋轉一邊前進的,也就是說臺風眼不是固定在一個地方,要想使船只始終保持在臺風眼區是很難辦到的。更何況,臺風眼四周有巨大的云墻和狂風惡浪,破壞力最強,船只很難安全進入臺風眼。所以,若遇臺風,最好設法避開它,千萬不要盲目往臺風眼里闖。
繼續觀看錄像,回答——臺風和寒潮的危害是什么?
教師補充:
臺風的危害:損壞地面建筑物和通信設施;淹沒農田;毀壞水利工程等。
寒潮的危害:強烈降溫造成凍害,危及農作物生長;大風會摧毀建筑物、使通信和交通受阻。
讀圖提問:(讀課本第60頁2.43圖)
回答:世界臺風的多發地帶在哪里?影響我國的臺風的活動路徑是什么?
教師小結:西北太平洋是全球臺風發生頻率最高、強度最大的海域。全世界大概每年要發生80個臺風,一半以上在北太平洋,而西北太平洋又占了多數。
圖中所示,臺風的活動路徑有:一是向西北方向移動,趨近華南、東南沿海、中國臺灣、華東沿海,在沿海一帶登陸;一是向偏北或東北方向移動,在日本登陸或向日本以東方向移去。而我國正好位于西北太平洋的西北方向,是世界上受臺風影響最大的國家之一。
學生討論:如何減輕臺風和寒潮災害?
教師小結:減輕災害的措施:
臺風:應加強氣象監測和預報工作。利用氣象衛星資料,可以確定臺風中心的位置、估計臺風強度,監測臺風移動的方向和速度,以及狂風暴雨出現的地區等,及時發布臺風預報、警報,并加強國際間的合作。
寒潮:加強天氣預報,提前發布準確的寒潮消息或警報。
列表歸納:比較臺風和寒潮在發生時間、影響范圍、造成的災害及預防措施等方面的異同點。
教師小結:
引入:臺風和寒潮災害是短時間內發生的,而長時間影響我國的氣象災害就是我們常見的水旱災害。
資料:1.1998年長江、松花江、嫩江的特大洪水使我們記憶猶新,其中,嫩江特大洪水是超百年一遇的,給內蒙古、吉林和黑龍江三省(區)人們造成的經濟損失是空前的。僅齊齊哈爾市農田受災面積達79萬多公頃,沖毀房屋60多萬間,轉移災民72萬多人。許多工廠被迫停產,全市經濟損失達61億多。而整個嫩江流域及由嫩江洪水形成的松花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所造成的災害損失,更是以數百億計。
2.干旱是非洲近代最大的災難,近二十年來,非洲有2/3的國家遭受大旱,國民經濟遭受巨大的損失。全非洲嚴重缺糧的災民達1.5億人以上。
討論:為什么我國經常發生水旱災害?洪澇災害產生的原因有哪些?
學生回答(略)
教師補充:
我國是典型的季風氣候區,降水分配極不均勻,且年際變化大,所以經常發生水旱災害,有時南澇北旱,有時則北澇南旱。
我國洪澇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自然方面:氣候異常,降水集中、量大:我國降水的年際變化和季節 變化大,一般年份雨季集中在七、八兩個月,我國是世界上多暴雨的國家之一,這是產生洪澇災害的主要原因。
資料:齊齊哈爾在1998年七、八兩個月,就降了500多毫米,創歷史最高記錄!從6月中旬至8月中旬,嫩江共發生四次大洪水,前次未退盡,后次又疊加。8月14日嫩江第四次洪水,使齊齊哈爾水位高達149.30米,超警戒水位2.30米,流量達14800米/秒,成為超三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
2.人為方面:植被破壞嚴重
資料:(1)森林過度砍伐。大興安嶺地區是我國重要的森林寶庫。原有木材蓄積量為6億多立方米,長期以來,由于管理不善,重采不育,使今日的木材蓄積量已不足1億立方米,森林資源日益加速退化衰竭。
(2)森林火災嚴重。僅1987年大興安嶺地區的森林大火,橫掃百里林場,吞噬縣城一座,毀掉39萬公頃原始森林。
(3)毀林墾荒嚴重。由于森林的過度砍伐,使6萬多公頃林地化為烏有。
(4)林區生活燒柴量大。一個林場一年要燒掉一萬立方米的好木材。
轉折引入:而每年給我國帶來的損失居各種氣象災害第一位的是干旱。
看書提問:什么是干旱災害?它有什么危害?(讀書第115頁)
學生回答:略。
教師小結:干旱是因長期無降水或降水異常偏少而造成空氣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種現象。嚴重的干旱會造成糧食減產,人畜飲水困難,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
學生討論:人們應如何防御旱澇災害、減少損失呢?
教師補充:
1.修建各種水利工程,提高防洪能力
我國正在建設的特大型水利工程長江三峽工程和黃河小浪底工程,建成后將發揮五大效益:防洪、發電、灌溉、排沙和減淤。如小浪底工程竣工,可使黃河防洪標準由防御60年一遇的洪水提高到10xx年一遇,且通過滯渾排清可保下游20年不淤,使千年黃河水患得到有效治理。
2.植樹造林,水旱兼治
森林是“綠色水庫”,林地的樹冠能截留20%的雨水,7%的水分能被樹干、落葉吸收。
3.利用氣象衛星加強監測和預報
總結提問:以上我們講述了幾種主要氣象災害的形成、分布、危害及防治等內容,歸納起來,氣象災害有什么特點呢?(學生討論)
教師小結:
氣象災害的特點有:種類多;范圍廣;頻率高;災情重;持續時間長;群發性;連鎖反應。
(四)總結擴展
氣象災害影響了人類生活和社會經濟的許多方面,“減少氣象災害”已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我國于1993年第一次把減災列入到了國民經濟的總體規劃中,建立了相應的減災管理系統,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1998年我們還戰勝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發展,人們希望也能夠做到成功地防御氣象災害,將災害所造成的損失減為最少。
六、板書設計
4.5 氣象災害
一、氣象災害的特點
二、主要氣象災害及其防御
4.5 氣象災害 教案 篇2
一、素質教育目標
了解我國主要氣象災害的危害以及監測防御的有關知識,培養學生分析、總結和聯系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認識有些氣象災害既有自然的因素,也與人類活動有關,并不斷探討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趨利避害的實際行動。
二、教學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氣象災害的危害和預報。
2.難點:臺風的形成。
3.疑點:無。
4.解決辦法:結合錄像、圖片講述。
三、課時安排
1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計
1.啟發式;
2.分析討論法;
3.講述法。
五、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知識目標
(1)了解臺風、暴雨、寒潮和干旱等氣象災害的危害。
(2)認識到監測防御災害的重要性。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運用地圖、資料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以及概括總結的能力。
(2)能學生聯系實際,了解當地常發性的氣象災害及應采取的預防措施。
3.德育目標
(1)知道應在認識自然的基礎上,探討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趨利避害。揚長避短的實際行動。
(2)提醒人們由于人類不合理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也會導致或加劇氣象災害的產生。
(二)整體感知
氣象災害是全球各類自然災害中最嚴重的災害,在學習了前面氣候資源之后,本節課將氣候災害列為專題講述,便于學生更加全面地、客觀地認識我國的氣候資源。同時,清楚地闡述了大氣環境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影響,使學生了解人類活動與大氣環境是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引入:通過對氣候資源的學習,我們認識了氣候作為一種資源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重要作用,但同時,大氣也對人類的生命財產和經濟建設以及國防建設等造成了直接或間接的損害,我們稱之為氣象災害。
氣象災害種類很多,本節課重點學習幾種對我國影響較大的氣象災害臺風、寒潮、洪澇和干旱。
過渡:聯合國曾經把臺風列為氣象災害之首,而寒潮又是影響我國范圍最廣的氣象災害,下面,我們先了解臺風和寒潮。
看錄像,回答問題:
1.什么是臺風和寒潮?
2.臺風和颶風有什么不同?
學生回答后,教師補充:
1.臺風是形成在熱帶或副熱帶海面溫度在26℃以上的廣闊洋面上,是一種強烈發展的熱帶氣旋(見下圖)。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在北半球為逆時針向中心輻合的大旋渦,在南半球為順時針向中心輻合的大旋渦。臺風可以說是大氣長河的中的一個旋渦,一邊旋轉一邊前進。而寒潮是指:由強冷空氣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圍的劇烈降溫,并伴有大風、雨雪、凍害等現象。
{ewc MVIMAGE,MVIMAGE, !627060t1.bmp}
2.讀表4.5,臺風和颶風都屬于熱帶氣旋中強度最強的一級,只是因所在海域不同而名稱各異。西北太平洋上熱帶氣旋中心附近最大風力在12級或以上的稱為臺風;東北太平洋和大西洋上熱帶氣旋中心附近最大風力在12級或以上的稱為颶風。
讀下圖提問:臺風的結構有什么特點?海上船只遇到臺風時,是否可以躲進臺風眼里避難?
臺風在水平方向上有三個明顯的不同部位。從中心向外,依次是臺風眼區、云墻區和旋轉雨帶。臺風眼呈圓形或橢圓形,該處氣壓最低,溫度最高,天氣晴朗。其直徑平均為25千米,大的可達60~70千米。身臨其境的海員把臺風眼稱為臺風中的“世外桃源”。臺風眼的周圍是寬十幾米的云墻區,是臺風中天氣最惡劣的地區,凡摧毀性的大風、暴雨均集中于此。云墻外是旋轉雨帶,由幾條雨帶呈反時針方向、螺旋狀向云墻四周輻合。雨帶寬約幾十千米或幾百千米,長約幾千千米。螺旋而帶所經之處降陣雨。
不可以。因為臺風是一邊旋轉一邊前進的,也就是說臺風眼不是固定在一個地方,要想使船只始終保持在臺風眼區是很難辦到的。更何況,臺風眼四周有巨大的云墻和狂風惡浪,破壞力最強,船只很難安全進入臺風眼。所以,若遇臺風,最好設法避開它,千萬不要盲目往臺風眼里闖。
繼續觀看錄像,回答——臺風和寒潮的危害是什么?
教師補充:
臺風的危害:損壞地面建筑物和通信設施;淹沒農田;毀壞水利工程等。
寒潮的危害:強烈降溫造成凍害,危及農作物生長;大風會摧毀建筑物、使通信和交通受阻。
讀圖提問:(讀課本第60頁2.43圖)
回答:世界臺風的多發地帶在哪里?影響我國的臺風的活動路徑是什么?
教師小結:西北太平洋是全球臺風發生頻率最高、強度最大的海域。全世界大概每年要發生80個臺風,一半以上在北太平洋,而西北太平洋又占了多數。
圖中所示,臺風的活動路徑有:一是向西北方向移動,趨近華南、東南沿海、中國臺灣、華東沿海,在沿海一帶登陸;一是向偏北或東北方向移動,在日本登陸或向日本以東方向移去。而我國正好位于西北太平洋的西北方向,是世界上受臺風影響最大的國家之一。
學生討論:如何減輕臺風和寒潮災害?
教師小結:減輕災害的措施:
臺風:應加強氣象監測和預報工作。利用氣象衛星資料,可以確定臺風中心的位置、估計臺風強度,監測臺風移動的方向和速度,以及狂風暴雨出現的地區等,及時發布臺風預報、警報,并加強國際間的合作。
寒潮:加強天氣預報,提前發布準確的寒潮消息或警報。
列表歸納:比較臺風和寒潮在發生時間、影響范圍、造成的災害及預防措施等方面的異同點。
教師小結:
引入:臺風和寒潮災害是短時間內發生的,而長時間影響我國的氣象災害就是我們常見的水旱災害。
資料:1.1998年長江、松花江、嫩江的特大洪水使我們記憶猶新,其中,嫩江特大洪水是超百年一遇的,給內蒙古、吉林和黑龍江三省(區)人們造成的經濟損失是空前的。僅齊齊哈爾市農田受災面積達79萬多公頃,沖毀房屋60多萬間,轉移災民72萬多人。許多工廠被迫停產,全市經濟損失達61億多。而整個嫩江流域及由嫩江洪水形成的松花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所造成的災害損失,更是以數百億計。
2.干旱是非洲近代最大的災難,近二十年來,非洲有2/3的國家遭受大旱,國民經濟遭受巨大的損失。全非洲嚴重缺糧的災民達1.5億人以上。
討論:為什么我國經常發生水旱災害?洪澇災害產生的原因有哪些?
學生回答(略)
教師補充:
我國是典型的季風氣候區,降水分配極不均勻,且年際變化大,所以經常發生水旱災害,有時南澇北旱,有時則北澇南旱。
我國洪澇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自然方面:氣候異常,降水集中、量大:我國降水的年際變化和季節 變化大,一般年份雨季集中在七、八兩個月,我國是世界上多暴雨的國家之一,這是產生洪澇災害的主要原因。
資料:齊齊哈爾在1998年七、八兩個月,就降了500多毫米,創歷史最高記錄!從6月中旬至8月中旬,嫩江共發生四次大洪水,前次未退盡,后次又疊加。8月14日嫩江第四次洪水,使齊齊哈爾水位高達149.30米,超警戒水位2.30米,流量達14800米/秒,成為超三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
2.人為方面:植被破壞嚴重
資料:(1)森林過度砍伐。大興安嶺地區是我國重要的森林寶庫。原有木材蓄積量為6億多立方米,長期以來,由于管理不善,重采不育,使今日的木材蓄積量已不足1億立方米,森林資源日益加速退化衰竭。
(2)森林火災嚴重。僅1987年大興安嶺地區的森林大火,橫掃百里林場,吞噬縣城一座,毀掉39萬公頃原始森林。
(3)毀林墾荒嚴重。由于森林的過度砍伐,使6萬多公頃林地化為烏有。
(4)林區生活燒柴量大。一個林場一年要燒掉一萬立方米的好木材。
轉折引入:而每年給我國帶來的損失居各種氣象災害第一位的是干旱。
看書提問:什么是干旱災害?它有什么危害?(讀書第115頁)
學生回答:略。
教師小結:干旱是因長期無降水或降水異常偏少而造成空氣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種現象。嚴重的干旱會造成糧食減產,人畜飲水困難,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
學生討論:人們應如何防御旱澇災害、減少損失呢?
教師補充:
1.修建各種水利工程,提高防洪能力
我國正在建設的特大型水利工程長江三峽工程和黃河小浪底工程,建成后將發揮五大效益:防洪、發電、灌溉、排沙和減淤。如小浪底工程竣工,可使黃河防洪標準由防御60年一遇的洪水提高到1000年一遇,且通過滯渾排清可保下游20年不淤,使千年黃河水患得到有效治理。
2.植樹造林,水旱兼治
森林是“綠色水庫”,林地的樹冠能截留20%的雨水,7%的水分能被樹干、落葉吸收。
3.利用氣象衛星加強監測和預報
總結提問:以上我們講述了幾種主要氣象災害的形成、分布、危害及防治等內容,歸納起來,氣象災害有什么特點呢?(學生討論)
教師小結:
氣象災害的特點有:種類多;范圍廣;頻率高;災情重;持續時間長;群發性;連鎖反應。
(四)總結擴展
氣象災害影響了人類生活和社會經濟的許多方面,“減少氣象災害”已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我國于1993年第一次把減災列入到了國民經濟的總體規劃中,建立了相應的減災管理系統,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1998年我們還戰勝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發展,人們希望也能夠做到成功地防御氣象災害,將災害所造成的損失減為最少。
六、板書設計
4.5 氣象災害
一、氣象災害的特點
二、主要氣象災害及其防御
4.5 氣象災害 教案 篇3
一、素質教育目標
了解我國主要氣象災害的危害以及監測防御的有關知識,培養學生分析、總結和聯系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認識有些氣象災害既有自然的因素,也與人類活動有關,并不斷探討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趨利避害的實際行動。
二、教學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氣象災害的危害和預報。
2.難點:臺風的形成。
3.疑點:無。
4.解決辦法:結合錄像、圖片講述。
三、課時安排
1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計
1.啟發式;
2.分析討論法;
3.講述法。
五、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知識目標
(1)了解臺風、暴雨、寒潮和干旱等氣象災害的危害。
(2)認識到監測防御災害的重要性。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運用地圖、資料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以及概括總結的能力。
(2)能學生聯系實際,了解當地常發性的氣象災害及應采取的預防措施。
3.德育目標
(1)知道應在認識自然的基礎上,探討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趨利避害。揚長避短的實際行動。
(2)提醒人們由于人類不合理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也會導致或加劇氣象災害的產生。
(二)整體感知
氣象災害是全球各類自然災害中最嚴重的災害,在學習了前面氣候資源之后,本節課將氣候災害列為專題講述,便于學生更加全面地、客觀地認識我國的氣候資源。同時,清楚地闡述了大氣環境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影響,使學生了解人類活動與大氣環境是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引入:通過對氣候資源的學習,我們認識了氣候作為一種資源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重要作用,但同時,大氣也對人類的生命財產和經濟建設以及國防建設等造成了直接或間接的損害,我們稱之為氣象災害。
氣象災害種類很多,本節課重點學習幾種對我國影響較大的氣象災害臺風、寒潮、洪澇和干旱。
過渡:聯合國曾經把臺風列為氣象災害之首,而寒潮又是影響我國范圍最廣的氣象災害,下面,我們先了解臺風和寒潮。
看錄像,回答問題:
1.什么是臺風和寒潮?
2.臺風和颶風有什么不同?
學生回答后,教師補充:
1.臺風是形成在熱帶或副熱帶海面溫度在26℃以上的廣闊洋面上,是一種強烈發展的熱帶氣旋(見下圖)。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在北半球為逆時針向中心輻合的大旋渦,在南半球為順時針向中心輻合的大旋渦。臺風可以說是大氣長河的中的一個旋渦,一邊旋轉一邊前進。而寒潮是指:由強冷空氣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圍的劇烈降溫,并伴有大風、雨雪、凍害等現象。
{ewc mvimage,mvimage, !627060t1.bmp}
2.讀表4.5,臺風和颶風都屬于熱帶氣旋中強度最強的一級,只是因所在海域不同而名稱各異。西北太平洋上熱帶氣旋中心附近最大風力在12級或以上的稱為臺風;東北太平洋和大西洋上熱帶氣旋中心附近最大風力在12級或以上的稱為颶風。
讀下圖提問:臺風的結構有什么特點?海上船只遇到臺風時,是否可以躲進臺風眼里避難?
臺風在水平方向上有三個明顯的不同部位。從中心向外,依次是臺風眼區、云墻區和旋轉雨帶。臺風眼呈圓形或橢圓形,該處氣壓最低,溫度最高,天氣晴朗。其直徑平均為25千米,大的可達60~70千米。身臨其境的海員把臺風眼稱為臺風中的“世外桃源”。臺風眼的周圍是寬十幾米的云墻區,是臺風中天氣最惡劣的地區,凡摧毀性的大風、暴雨均集中于此。云墻外是旋轉雨帶,由幾條雨帶呈反時針方向、螺旋狀向云墻四周輻合。雨帶寬約幾十千米或幾百千米,長約幾千千米。螺旋而帶所經之處降陣雨。
不可以。因為臺風是一邊旋轉一邊前進的,也就是說臺風眼不是固定在一個地方,要想使船只始終保持在臺風眼區是很難辦到的。更何況,臺風眼四周有巨大的云墻和狂風惡浪,破壞力最強,船只很難安全進入臺風眼。所以,若遇臺風,最好設法避開它,千萬不要盲目往臺風眼里闖。
繼續觀看錄像,回答——臺風和寒潮的危害是什么?
教師補充:
臺風的危害:損壞地面建筑物和通信設施;淹沒農田;毀壞水利工程等。
寒潮的危害:強烈降溫造成凍害,危及農作物生長;大風會摧毀建筑物、使通信和交通受阻。
讀圖提問:(讀課本第60頁2.43圖)
回答:世界臺風的多發地帶在哪里?影響我國的臺風的活動路徑是什么?
教師小結:西北太平洋是全球臺風發生頻率最高、強度最大的海域。全世界大概每年要發生80個臺風,一半以上在北太平洋,而西北太平洋又占了多數。
圖中所示,臺風的活動路徑有:一是向西北方向移動,趨近華南、東南沿海、中國臺灣、華東沿海,在沿海一帶登陸;一是向偏北或東北方向移動,在日本登陸或向日本以東方向移去。而我國正好位于西北太平洋的西北方向,是世界上受臺風影響最大的國家之一。
學生討論:如何減輕臺風和寒潮災害?
教師小結:減輕災害的措施:
臺風:應加強氣象監測和預報工作。利用氣象衛星資料,可以確定臺風中心的位置、估計臺風強度,監測臺風移動的方向和速度,以及狂風暴雨出現的地區等,及時發布臺風預報、警報,并加強國際間的合作。
寒潮:加強天氣預報,提前發布準確的寒潮消息或警報。
列表歸納:比較臺風和寒潮在發生時間、影響范圍、造成的災害及預防措施等方面的異同點。
教師小結:
引入:臺風和寒潮災害是短時間內發生的,而長時間影響我國的氣象災害就是我們常見的水旱災害。
資料:1.1998年長江、松花江、嫩江的特大洪水使我們記憶猶新,其中,嫩江特大洪水是超百年一遇的,給內蒙古、吉林和黑龍江三省(區)人們造成的經濟損失是空前的。僅齊齊哈爾市農田受災面積達79萬多公頃,沖毀房屋60多萬間,轉移災民72萬多人。許多工廠被迫停產,全市經濟損失達61億多。而整個嫩江流域及由嫩江洪水形成的松花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所造成的災害損失,更是以數百億計。
2.干旱是非洲近代最大的災難,近二十年來,非洲有2/3的國家遭受大旱,國民經濟遭受巨大的損失。全非洲嚴重缺糧的災民達1.5億人以上。
討論:為什么我國經常發生水旱災害?洪澇災害產生的原因有哪些?
學生回答(略)
教師補充:
我國是典型的季風氣候區,降水分配極不均勻,且年際變化大,所以經常發生水旱災害,有時南澇北旱,有時則北澇南旱。
我國洪澇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自然方面:氣候異常,降水集中、量大:我國降水的年際變化和季節 變化大,一般年份雨季集中在七、八兩個月,我國是世界上多暴雨的國家之一,這是產生洪澇災害的主要原因。
資料:齊齊哈爾在1998年七、八兩個月,就降了500多毫米,創歷史最高記錄!從6月中旬至8月中旬,嫩江共發生四次大洪水,前次未退盡,后次又疊加。8月14日嫩江第四次洪水,使齊齊哈爾水位高達149.30米,超警戒水位2.30米,流量達14800米/秒,成為超三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
2.人為方面:植被破壞嚴重
資料:(1)森林過度砍伐。大興安嶺地區是我國重要的森林寶庫。原有木材蓄積量為6億多立方米,長期以來,由于管理不善,重采不育,使今日的木材蓄積量已不足1億立方米,森林資源日益加速退化衰竭。
(2)森林火災嚴重。僅1987年大興安嶺地區的森林大火,橫掃百里林場,吞噬縣城一座,毀掉39萬公頃原始森林。
(3)毀林墾荒嚴重。由于森林的過度砍伐,使6萬多公頃林地化為烏有。
(4)林區生活燒柴量大。一個林場一年要燒掉一萬立方米的好木材。
轉折引入:而每年給我國帶來的損失居各種氣象災害第一位的是干旱。
看書提問:什么是干旱災害?它有什么危害?(讀書第115頁)
學生回答:略。
教師小結:干旱是因長期無降水或降水異常偏少而造成空氣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種現象。嚴重的干旱會造成糧食減產,人畜飲水困難,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
學生討論:人們應如何防御旱澇災害、減少損失呢?
教師補充:
1.修建各種水利工程,提高防洪能力
我國正在建設的特大型水利工程長江三峽工程和黃河小浪底工程,建成后將發揮五大效益:防洪、發電、灌溉、排沙和減淤。如小浪底工程竣工,可使黃河防洪標準由防御60年一遇的洪水提高到10xx年一遇,且通過滯渾排清可保下游20年不淤,使千年黃河水患得到有效治理。
2.植樹造林,水旱兼治
森林是“綠色水庫”,林地的樹冠能截留20%的雨水,7%的水分能被樹干、落葉吸收。
3.利用氣象衛星加強監測和預報
總結提問:以上我們講述了幾種主要氣象災害的形成、分布、危害及防治等內容,歸納起來,氣象災害有什么特點呢?(學生討論)
教師小結:
氣象災害的特點有:種類多;范圍廣;頻率高;災情重;持續時間長;群發性;連鎖反應。
(四)總結擴展
氣象災害影響了人類生活和社會經濟的許多方面,“減少氣象災害”已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我國于1993年第一次把減災列入到了國民經濟的總體規劃中,建立了相應的減災管理系統,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1998年我們還戰勝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發展,人們希望也能夠做到成功地防御氣象災害,將災害所造成的損失減為最少。
六、板書設計
4.5 氣象災害
一、氣象災害的特點
二、主要氣象災害及其防御
4.5 氣象災害 教案 篇4
一、素質教育目標
了解我國主要氣象災害的危害以及監測防御的有關知識,培養學生分析、總結和聯系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認識有些氣象災害既有自然的因素,也與人類活動有關,并不斷探討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趨利避害的實際行動。
二、教學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氣象災害的危害和預報。
2.難點:臺風的形成。
3.疑點:無。
4.解決辦法:結合錄像、圖片講述。
三、課時安排
1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計
1.啟發式;
2.分析討論法;
3.講述法。
五、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知識目標
(1)了解臺風、暴雨、寒潮和干旱等氣象災害的危害。
(2)認識到監測防御災害的重要性。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運用地圖、資料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以及概括總結的能力。
(2)能學生聯系實際,了解當地常發性的氣象災害及應采取的預防措施。
3.德育目標
(1)知道應在認識自然的基礎上,探討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趨利避害。揚長避短的實際行動。
(2)提醒人們由于人類不合理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也會導致或加劇氣象災害的產生。
(二)整體感知
氣象災害是全球各類自然災害中最嚴重的災害,在學習了前面氣候資源之后,本節課將氣候災害列為專題講述,便于學生更加全面地、客觀地認識我國的氣候資源。同時,清楚地闡述了大氣環境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影響,使學生了解人類活動與大氣環境是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引入:通過對氣候資源的學習,我們認識了氣候作為一種資源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重要作用,但同時,大氣也對人類的生命財產和經濟建設以及國防建設等造成了直接或間接的損害,我們稱之為氣象災害。
氣象災害種類很多,本節課重點學習幾種對我國影響較大的氣象災害臺風、寒潮、洪澇和干旱。
過渡:聯合國曾經把臺風列為氣象災害之首,而寒潮又是影響我國范圍最廣的氣象災害,下面,我們先了解臺風和寒潮。
看錄像,回答問題:
1.什么是臺風和寒潮?
2.臺風和颶風有什么不同?
學生回答后,教師補充:
1.臺風是形成在熱帶或副熱帶海面溫度在26℃以上的廣闊洋面上,是一種強烈發展的熱帶氣旋(見下圖)。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在北半球為逆時針向中心輻合的大旋渦,在南半球為順時針向中心輻合的大旋渦。臺風可以說是大氣長河的中的一個旋渦,一邊旋轉一邊前進。而寒潮是指:由強冷空氣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圍的劇烈降溫,并伴有大風、雨雪、凍害等現象。
{ewc MVIMAGE,MVIMAGE, !627060t1.bmp}
2.讀表4.5,臺風和颶風都屬于熱帶氣旋中強度最強的一級,只是因所在海域不同而名稱各異。西北太平洋上熱帶氣旋中心附近最大風力在12級或以上的稱為臺風;東北太平洋和大西洋上熱帶氣旋中心附近最大風力在12級或以上的稱為颶風。
讀下圖提問:臺風的結構有什么特點?海上船只遇到臺風時,是否可以躲進臺風眼里避難?
臺風在水平方向上有三個明顯的不同部位。從中心向外,依次是臺風眼區、云墻區和旋轉雨帶。臺風眼呈圓形或橢圓形,該處氣壓最低,溫度最高,天氣晴朗。其直徑平均為25千米,大的可達60~70千米。身臨其境的海員把臺風眼稱為臺風中的“世外桃源”。臺風眼的周圍是寬十幾米的云墻區,是臺風中天氣最惡劣的地區,凡摧毀性的大風、暴雨均集中于此。云墻外是旋轉雨帶,由幾條雨帶呈反時針方向、螺旋狀向云墻四周輻合。雨帶寬約幾十千米或幾百千米,長約幾千千米。螺旋而帶所經之處降陣雨。
不可以。因為臺風是一邊旋轉一邊前進的,也就是說臺風眼不是固定在一個地方,要想使船只始終保持在臺風眼區是很難辦到的。更何況,臺風眼四周有巨大的云墻和狂風惡浪,破壞力最強,船只很難安全進入臺風眼。所以,若遇臺風,最好設法避開它,千萬不要盲目往臺風眼里闖。
繼續觀看錄像,回答——臺風和寒潮的危害是什么?
教師補充:
臺風的危害:損壞地面建筑物和通信設施;淹沒農田;毀壞水利工程等。
寒潮的危害:強烈降溫造成凍害,危及農作物生長;大風會摧毀建筑物、使通信和交通受阻。
讀圖提問:(讀課本第60頁2.43圖)
回答:世界臺風的多發地帶在哪里?影響我國的臺風的活動路徑是什么?
教師小結:西北太平洋是全球臺風發生頻率最高、強度最大的海域。全世界大概每年要發生80個臺風,一半以上在北太平洋,而西北太平洋又占了多數。
圖中所示,臺風的活動路徑有:一是向西北方向移動,趨近華南、東南沿海、中國臺灣、華東沿海,在沿海一帶登陸;一是向偏北或東北方向移動,在日本登陸或向日本以東方向移去。而我國正好位于西北太平洋的西北方向,是世界上受臺風影響最大的國家之一。
學生討論:如何減輕臺風和寒潮災害?
教師小結:減輕災害的措施:
臺風:應加強氣象監測和預報工作。利用氣象衛星資料,可以確定臺風中心的位置、估計臺風強度,監測臺風移動的方向和速度,以及狂風暴雨出現的地區等,及時發布臺風預報、警報,并加強國際間的合作。
寒潮:加強天氣預報,提前發布準確的寒潮消息或警報。
列表歸納:比較臺風和寒潮在發生時間、影響范圍、造成的災害及預防措施等方面的異同點。
教師小結:
引入:臺風和寒潮災害是短時間內發生的,而長時間影響我國的氣象災害就是我們常見的水旱災害。
資料:1.1998年長江、松花江、嫩江的特大洪水使我們記憶猶新,其中,嫩江特大洪水是超百年一遇的,給內蒙古、吉林和黑龍江三省(區)人們造成的經濟損失是空前的。僅齊齊哈爾市農田受災面積達79萬多公頃,沖毀房屋60多萬間,轉移災民72萬多人。許多工廠被迫停產,全市經濟損失達61億多。而整個嫩江流域及由嫩江洪水形成的松花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所造成的災害損失,更是以數百億計。
2.干旱是非洲近代最大的災難,近二十年來,非洲有2/3的國家遭受大旱,國民經濟遭受巨大的損失。全非洲嚴重缺糧的災民達1.5億人以上。
討論:為什么我國經常發生水旱災害?洪澇災害產生的原因有哪些?
學生回答(略)
教師補充:
我國是典型的季風氣候區,降水分配極不均勻,且年際變化大,所以經常發生水旱災害,有時南澇北旱,有時則北澇南旱。
我國洪澇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自然方面:氣候異常,降水集中、量大:我國降水的年際變化和季節 變化大,一般年份雨季集中在七、八兩個月,我國是世界上多暴雨的國家之一,這是產生洪澇災害的主要原因。
資料:齊齊哈爾在1998年七、八兩個月,就降了500多毫米,創歷史最高記錄!從6月中旬至8月中旬,嫩江共發生四次大洪水,前次未退盡,后次又疊加。8月14日嫩江第四次洪水,使齊齊哈爾水位高達149.30米,超警戒水位2.30米,流量達14800米/秒,成為超三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
2.人為方面:植被破壞嚴重
資料:(1)森林過度砍伐。大興安嶺地區是我國重要的森林寶庫。原有木材蓄積量為6億多立方米,長期以來,由于管理不善,重采不育,使今日的木材蓄積量已不足1億立方米,森林資源日益加速退化衰竭。
(2)森林火災嚴重。僅1987年大興安嶺地區的森林大火,橫掃百里林場,吞噬縣城一座,毀掉39萬公頃原始森林。
(3)毀林墾荒嚴重。由于森林的過度砍伐,使6萬多公頃林地化為烏有。
(4)林區生活燒柴量大。一個林場一年要燒掉一萬立方米的好木材。
轉折引入:而每年給我國帶來的損失居各種氣象災害第一位的是干旱。
看書提問:什么是干旱災害?它有什么危害?(讀書第115頁)
學生回答:略。
教師小結:干旱是因長期無降水或降水異常偏少而造成空氣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種現象。嚴重的干旱會造成糧食減產,人畜飲水困難,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
學生討論:人們應如何防御旱澇災害、減少損失呢?
教師補充:
1.修建各種水利工程,提高防洪能力
我國正在建設的特大型水利工程長江三峽工程和黃河小浪底工程,建成后將發揮五大效益:防洪、發電、灌溉、排沙和減淤。如小浪底工程竣工,可使黃河防洪標準由防御60年一遇的洪水提高到1000年一遇,且通過滯渾排清可保下游20年不淤,使千年黃河水患得到有效治理。
2.植樹造林,水旱兼治
森林是“綠色水庫”,林地的樹冠能截留20%的雨水,7%的水分能被樹干、落葉吸收。
3.利用氣象衛星加強監測和預報
總結提問:以上我們講述了幾種主要氣象災害的形成、分布、危害及防治等內容,歸納起來,氣象災害有什么特點呢?(學生討論)
教師小結:
氣象災害的特點有:種類多;范圍廣;頻率高;災情重;持續時間長;群發性;連鎖反應。
(四)總結擴展
氣象災害影響了人類生活和社會經濟的許多方面,“減少氣象災害”已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我國于1993年第一次把減災列入到了國民經濟的總體規劃中,建立了相應的減災管理系統,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1998年我們還戰勝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發展,人們希望也能夠做到成功地防御氣象災害,將災害所造成的損失減為最少。
六、板書設計
4.5 氣象災害
一、氣象災害的特點
二、主要氣象災害及其防御
4.5 氣象災害 教案 篇5
第五節 氣象災害
教學目的:
1.了解幾種常見的氣象災害的危害,以及監測防御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臺風、暴雨洪澇、干旱、寒潮等氣象災害的危害性、發生的規律及有效的防御。
教學方法:
及時收集全球范圍內的氣象災害消息,讓學生具體了解其危害;組織學生收看關于我國1998年“三江”特大洪澇災害的影視資料,進行具體分析防御措施。如《揮師三江》
教學過程:
氣象災害是全球各類自然災害中最嚴重的災害。為了加強我們對災害的意識,提高對減災、防災的認識,我們將氣象災害專課學習,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氣象災害的嚴重性,逐步了解其發生的規律,以及如何有效地進行防御。
一、 臺風:
我國是世界上受臺風影響最大的國家之一。臺風是形成在熱帶或副熱帶海面溫度在26℃以上的廣闊洋面上,是一種強烈發展的熱帶氣旋,在北半球為逆時針輻合的大旋渦。中心附近風力在12級或以上。若發生在印度洋和大西洋上叫颶風。
臺風災害主要由強風、特大暴雨和風暴潮造成。
加強臺風的監測和預報,是減輕臺風災害的重要措施。對臺風的探測主要是利用氣象衛星,近海可用雷達監視其動向,如圖2.33,指導學生識別臺風中心位置及移動的路徑,做到及時預報,減輕災害損失。
二、 暴雨洪澇:
連續性的暴雨或短時間的大暴雨是造成洪澇災害的重要原因。我國是世界上多暴雨的國家之一,主要發生在南方和東部地區。暴雨的形成需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a.源源不斷地水汽供應;
b.強烈的空氣上升運動;
c.形成降水的天氣系統持續時間較長。
利用氣象衛星對暴雨、洪水進行監測,對防御洪水有巨大作用。防洪需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結合進行。工程措施包括:修筑堤壩、整治河道、修建水庫、修建分洪區等。非工程措施是:洪泛區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預報警報系統;擬定居民的應急撤離計劃和對策;實行防洪保險等。
三、干旱
干旱是因長時期無降水或降水異常偏少而造成空氣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種現象,是一個突出的世界性問題。會造成糧食減產,人畜飲水困難,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
防御干旱應采取多種措施:農、林、牧結合,改善生態環境,選擇耐旱作物,開展農田水利建筑,營造防護要,改進耕作制度等。
四、寒潮
由強冷空氣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圍的劇烈降溫,并伴有大風、雨雪、凍害等現象。寒潮是我國冬半年主要的氣象災害,造成的主要災害有:農作物凍害,大風吹翻船只,摧毀建筑物,破壞牧場,大雪、凍雨破壞通信線路,交通受阻等。
對寒潮的防御要提前發布準確的寒潮消息或警報,提醒有關部門事先做好準備,將可大大減少損失。
課堂小結:
將幾種自然災害進行對比,了解其主要內容。
課后活動:
讓學生及時收集各種氣象災害發生的時間、地點及特點。
板書設計:(見下面表格)
幾種氣象災害對比表
種類
概念
成因
分布
災害表現
防御措施
臺風
強烈發展的熱帶氣旋
氣旋的強烈發展
熱帶、副熱帶海面
強風、特大暴雨、風暴潮
加強監測、預報、防災、減災
暴雨洪澇
24時降水量在500mm以上
充沛水汽強烈上升降水時長
全球范圍程度不等
洪澇、農田被淹、財物受損
監測、預報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結合
干旱
空氣干燥,土壤缺水現象
長期無雨或異常偏少
全球范圍程度不等
糧食減產、飲水困難、社會經濟不穩
農牧林結合,農田水利建設,改善生態環境
寒潮
大范圍劇烈降溫,伴有風、雨、雪等
強冷空氣迅速入侵造成
我國冬半年大部分地區
農作物受凍、建筑物毀壞、破壞牧場
提前發布寒潮消息或警報
教學后記:
各種氣象災害對人類的生活、生產影響較大,讓學生從具體實例著手,了解危害程度,做好應急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