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阿拉伯 ,(精選5篇)
沙特阿拉伯 , 篇1
教案示例
——“沙特阿拉伯”
【教學重點】石油王國
【教學難點】沙漠王國的糧食自給
【教學用具】西亞政區圖、沙特阿拉伯政區圖、沙特阿拉伯地形圖、沙特拉伯農業景觀圖
【教學過程】
(展示地圖)西亞政區圖
(導入)我們在“居民和經濟”一節中學習過,西亞和北非是伊斯蘭教的發源地,每年有數千萬伊斯蘭教徒到西亞的伊斯蘭教圣城朝拜,現今伊斯蘭教主要有哪幾座圣城?伊斯蘭教第一圣城麥加屬于哪個國家?
(講授研討新課)
(展示地圖)沙特阿拉伯地形圖圖
(提問)沙特阿拉伯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點?從他的緯度位置看,沙特阿拉伯應以什么氣候類型為主?
(教師歸納)沙特阿拉伯占有阿拉伯半島的大部分,西臨紅海,東瀕波斯灣。北回歸線橫穿沙特中部,以熱帶沙漠氣候為主,沙漠廣布,是一個典型的熱帶沙漠國家。
(展示地圖)沙特阿拉伯政區圖
(講解)沙特阿拉伯是西亞面積最大的國家,但人口僅2047萬,平均每平方千米不到10人,是一個地廣人稀的國家。由于沙特阿拉伯大部分地區為沙漠,環境惡劣,因此人口大多集中在城市中。
(學生活動)找出沙特主要城市:麥加、利雅得、吉達
(簡要講解)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附近是一片綠洲,有寬闊的棗椰林和涓涓清泉。紅海沿岸的吉達自古就是東西方貿易的中途港,現今外國使館都在此,故有“外交之都”的美稱。麥加是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的誕生地,被稱為宗教首都。
(承轉)在建國初期,沙特是一個貧窮落后的封建王國,生活在海灣地區的人民靠打魚、撈蝦、采集珍珠為生,被西方發達國家稱為“經濟乞丐”,但是如今沙特富得流油,是名副其實的“海灣富翁”,同學們想一想是什么促使沙特發生了如此巨大的變化?
——石油資源
(展示西亞北非的石油分布圖)
(復習提問)在本章第2節“居民和經濟”中學習的西亞和北非最主要的產油國是哪四個?沙特的石油主要輸往那些國家和地區?
(學生回答)
(教師講解)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儲量相當于美國、俄羅斯、委內瑞拉、墨西哥儲量的總和,占世界總儲量的四分之一以上,居世界之首,同時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輸出國。因此,沙特阿拉伯是世界上當之無愧的石油王國。
(設問)石油是沙特阿拉伯主要的經濟來源,石油及石油產品占沙特出口總量的90%,但是大家考慮過沒有,石油是一種非可再生的資源,無論多豐富總有開采完的一天,到時沙特阿拉伯如何持續發展它的經濟?為避免出現單純依賴石油出口,沙特應采取哪些措施?
(組織學生討論)
(提問)沙特阿拉伯當前有哪些工業部門?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目前,沙特阿拉伯的經濟正在向多樣化發展,逐步改變單一的經濟結構。這種不只顧眼前,而是立足長遠的做法應值得我們學習。
(承轉)同以色列一樣,沙特阿拉伯的農業在西亞國家中也非常有特色。20世紀80年代前沙特阿拉伯的糧食幾乎全靠進口,而今已實現糧食自給,這個沙漠王國是如何創造這個奇跡的呢?
(提問)沙特阿拉伯發展農業最大的障礙是什么?
(荒砂遍野,缺乏淡水,無流國)
(提問)沙特阿拉伯是如何解決這一難題的?
(引導學生討論)
(展示沙特農業景觀圖)
(簡要總結)近20多年來,沙特政府非常重視農業,并把糧食自給當作一項戰略來抓,提出“一蒲式耳小麥換一份自尊”的口號,將巨額石油收入投入農業生產,興修水利、節儲雨季山洪、淡化海水、應用高效節水技術,建立農業研究站等等均取得了顯著的成就。現在,農業已成為僅次于石油工業的第二大產業,小麥的單產面積產量已突破世界紀錄,不但實現了糧食自給,還可出口,是中東地區屈指可數的糧食出口大戶。從這一點我們能夠充分感受到沙特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精神。
(新課結束,復習反饋)
板書設計:
第四節 沙特阿拉伯
一、沙漠王國
1.位置:阿拉伯半島
2.地廣人稀
3.熱帶沙漠氣候
二、石油王國
1.石油經濟
2.經濟向多樣化發展
三、農業迅速發展
1.面臨問題—淡水缺乏
2.糧食自給
教案點評:
本節課教案條理清晰,層次分明,教學目標明確,對基礎知識的落實較好。啟發式教學的運用為學生營造了一個合理的課堂環境,提高了教學質量。
沙特阿拉伯 , 篇2
教案示例
——“沙特阿拉伯”
【教學重點】石油王國
【教學難點】沙漠王國的糧食自給
【教學用具】西亞政區圖、沙特阿拉伯政區圖、沙特阿拉伯地形圖、沙特拉伯農業景觀圖
【教學過程】
(展示地圖)西亞政區圖
(導入)我們在“居民和經濟”一節中學習過,西亞和北非是伊斯蘭教的發源地,每年有數千萬伊斯蘭教徒到西亞的伊斯蘭教圣城朝拜,現今伊斯蘭教主要有哪幾座圣城?伊斯蘭教第一圣城麥加屬于哪個國家?
(講授研討新課)
(展示地圖)沙特阿拉伯地形圖圖
(提問)沙特阿拉伯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點?從他的緯度位置看,沙特阿拉伯應以什么氣候類型為主?
(教師歸納)沙特阿拉伯占有阿拉伯半島的大部分,西臨紅海,東瀕波斯灣。北回歸線橫穿沙特中部,以熱帶沙漠氣候為主,沙漠廣布,是一個典型的熱帶沙漠國家。
(展示地圖)沙特阿拉伯政區圖
(講解)沙特阿拉伯是西亞面積最大的國家,但人口僅2047萬,平均每平方千米不到10人,是一個地廣人稀的國家。由于沙特阿拉伯大部分地區為沙漠,環境惡劣,因此人口大多集中在城市中。
(學生活動)找出沙特主要城市:麥加、利雅得、吉達
(簡要講解)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附近是一片綠洲,有寬闊的棗椰林和涓涓清泉。紅海沿岸的吉達自古就是東西方貿易的中途港,現今外國使館都在此,故有“外交之都”的美稱。麥加是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的誕生地,被稱為宗教首都。
(承轉)在建國初期,沙特是一個貧窮落后的封建王國,生活在海灣地區的人民靠打魚、撈蝦、采集珍珠為生,被西方發達國家稱為“經濟乞丐”,但是如今沙特富得流油,是名副其實的“海灣富翁”,同學們想一想是什么促使沙特發生了如此巨大的變化?
——石油資源
(展示西亞北非的石油分布圖)
(復習提問)在本章第2節“居民和經濟”中學習的西亞和北非最主要的產油國是哪四個?沙特的石油主要輸往那些國家和地區?
(學生回答)
(教師講解)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儲量相當于美國、俄羅斯、委內瑞拉、墨西哥儲量的總和,占世界總儲量的四分之一以上,居世界之首,同時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輸出國。因此,沙特阿拉伯是世界上當之無愧的石油王國。
(設問)石油是沙特阿拉伯主要的經濟來源,石油及石油產品占沙特出口總量的90%,但是大家考慮過沒有,石油是一種非可再生的資源,無論多豐富總有開采完的一天,到時沙特阿拉伯如何持續發展它的經濟?為避免出現單純依賴石油出口,沙特應采取哪些措施?
(組織學生討論)
(提問)沙特阿拉伯當前有哪些工業部門?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目前,沙特阿拉伯的經濟正在向多樣化發展,逐步改變單一的經濟結構。這種不只顧眼前,而是立足長遠的做法應值得我們學習。
(承轉)同以色列一樣,沙特阿拉伯的農業在西亞國家中也非常有特色。20世紀80年代前沙特阿拉伯的糧食幾乎全靠進口,而今已實現糧食自給,這個沙漠王國是如何創造這個奇跡的呢?
(提問)沙特阿拉伯發展農業最大的障礙是什么?
(荒砂遍野,缺乏淡水,無流國)
(提問)沙特阿拉伯是如何解決這一難題的?
(引導學生討論)
(展示沙特農業景觀圖)
(簡要總結)近20多年來,沙特政府非常重視農業,并把糧食自給當作一項戰略來抓,提出“一蒲式耳小麥換一份自尊”的口號,將巨額石油收入投入農業生產,興修水利、節儲雨季山洪、淡化海水、應用高效節水技術,建立農業研究站等等均取得了顯著的成就。現在,農業已成為僅次于石油工業的第二大產業,小麥的單產面積產量已突破世界紀錄,不但實現了糧食自給,還可出口,是中東地區屈指可數的糧食出口大戶。從這一點我們能夠充分感受到沙特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精神。
(新課結束,復習反饋)
板書設計:
第四節 沙特阿拉伯
一、沙漠王國
1.位置:阿拉伯半島
2.地廣人稀
3.熱帶沙漠氣候
二、石油王國
1.石油經濟
2.經濟向多樣化發展
三、農業迅速發展
1.面臨問題—淡水缺乏
2.糧食自給
教案點評:
本節課教案條理清晰,層次分明,教學目標明確,對基礎知識的落實較好。啟發式教學的運用為學生營造了一個合理的課堂環境,提高了教學質量。
沙特阿拉伯 , 篇3
教案示例
——“沙特阿拉伯”
【教學重點】石油王國
【教學難點 】沙漠王國的糧食自給
【教學用具】西亞政區圖、沙特阿拉伯政區圖、沙特阿拉伯地形圖、沙特拉伯農業景觀圖
【教學過程 】
(展示地圖)西亞政區圖
(導入 )我們在“居民和經濟”一節中學習過,西亞和北非是伊斯蘭教的發源地,每年有數千萬伊斯蘭教徒到西亞的伊斯蘭教圣城朝拜,現今伊斯蘭教主要有哪幾座圣城?伊斯蘭教第一圣城麥加屬于哪個國家?
(講授研討新課)
(展示地圖)沙特阿拉伯地形圖圖
(提問)沙特阿拉伯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點?從他的緯度位置看,沙特阿拉伯應以什么氣候類型為主?
(教師歸納)沙特阿拉伯占有阿拉伯半島的大部分,西臨紅海,東瀕波斯灣。北回歸線橫穿沙特中部,以熱帶沙漠氣候為主,沙漠廣布,是一個典型的熱帶沙漠國家。
(展示地圖)沙特阿拉伯政區圖
(講解)沙特阿拉伯是西亞面積最大的國家,但人口僅2047萬,平均每平方千米不到10人,是一個地廣人稀的國家。由于沙特阿拉伯大部分地區為沙漠,環境惡劣,因此人口大多集中在城市中。
(學生活動)找出沙特主要城市:麥加、利雅得、吉達
(簡要講解)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附近是一片綠洲,有寬闊的棗椰林和涓涓清泉。紅海沿岸的吉達自古就是東西方貿易的中途港,現今外國使館都在此,故有“外交之都”的美稱。麥加是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的誕生地,被稱為宗教首都。
(承轉)在建國初期,沙特是一個貧窮落后的封建王國,生活在海灣地區的人民靠打魚、撈蝦、采集珍珠為生,被西方發達國家稱為“經濟乞丐”,但是如今沙特富得流油,是名副其實的“海灣富翁”,同學們想一想是什么促使沙特發生了如此巨大的變化?
——石油資源
(展示西亞北非的石油分布圖)
(復習提問)在本章第2節“居民和經濟”中學習的西亞和北非最主要的產油國是哪四個?沙特的石油主要輸往那些國家和地區?
(學生回答)
(教師講解)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儲量相當于美國、俄羅斯、委內瑞拉、墨西哥儲量的總和,占世界總儲量的四分之一以上,居世界之首,同時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輸出國。因此,沙特阿拉伯是世界上當之無愧的石油王國。
(設問)石油是沙特阿拉伯主要的經濟來源,石油及石油產品占沙特出口總量的90%,但是大家考慮過沒有,石油是一種非可再生的資源,無論多豐富總有開采完的一天,到時沙特阿拉伯如何持續發展它的經濟?為避免出現單純依賴石油出口,沙特應采取哪些措施?
(組織學生討論)
(提問)沙特阿拉伯當前有哪些工業部門?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目前,沙特阿拉伯的經濟正在向多樣化發展,逐步改變單一的經濟結構。這種不只顧眼前,而是立足長遠的做法應值得我們學習。
(承轉)同以色列一樣,沙特阿拉伯的農業在西亞國家中也非常有特色。20世紀80年代前沙特阿拉伯的糧食幾乎全靠進口,而今已實現糧食自給,這個沙漠王國是如何創造這個奇跡的呢?
(提問)沙特阿拉伯發展農業最大的障礙是什么?
(荒砂遍野,缺乏淡水,無流國)
(提問)沙特阿拉伯是如何解決這一難題的?
(引導學生討論)
(展示沙特農業景觀圖)
(簡要總結)近20多年來,沙特政府非常重視農業,并把糧食自給當作一項戰略來抓,提出“一蒲式耳小麥換一份自尊”的口號,將巨額石油收入投入農業生產,興修水利、節儲雨季山洪、淡化海水、應用高效節水技術,建立農業研究站等等均取得了顯著的成就。現在,農業已成為僅次于石油工業的第二大產業,小麥的單產面積產量已突破世界紀錄,不但實現了糧食自給,還可出口,是中東地區屈指可數的糧食出口大戶。從這一點我們能夠充分感受到沙特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精神。
(新課結束,復習反饋)
板書設計 :
第四節 沙特阿拉伯
一、沙漠王國
1.位置:阿拉伯半島
2.地廣人稀
3.熱帶沙漠氣候
二、石油王國
1.石油經濟
2.經濟向多樣化發展
三、農業迅速發展
1.面臨問題—淡水缺乏
2.糧食自給
教案點評:
本節課教案條理清晰,層次分明,教學目標 明確,對基礎知識的落實較好。啟發式教學的運用為學生營造了一個合理的課堂環境,提高了教學質量。
沙特阿拉伯 , 篇4
教案示例
——“沙特阿拉伯”
【教學重點】石油王國
【教學難點 】沙漠王國的糧食自給
【教學用具】西亞政區圖、沙特阿拉伯政區圖、沙特阿拉伯地形圖、沙特拉伯農業景觀圖
【教學過程 】
(展示地圖)西亞政區圖
(導入 )我們在“居民和經濟”一節中學習過,西亞和北非是伊斯蘭教的發源地,每年有數千萬伊斯蘭教徒到西亞的伊斯蘭教圣城朝拜,現今伊斯蘭教主要有哪幾座圣城?伊斯蘭教第一圣城麥加屬于哪個國家?
(講授研討新課)
(展示地圖)沙特阿拉伯地形圖圖
(提問)沙特阿拉伯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點?從他的緯度位置看,沙特阿拉伯應以什么氣候類型為主?
(教師歸納)沙特阿拉伯占有阿拉伯半島的大部分,西臨紅海,東瀕波斯灣。北回歸線橫穿沙特中部,以熱帶沙漠氣候為主,沙漠廣布,是一個典型的熱帶沙漠國家。
(展示地圖)沙特阿拉伯政區圖
(講解)沙特阿拉伯是西亞面積最大的國家,但人口僅2047萬,平均每平方千米不到10人,是一個地廣人稀的國家。由于沙特阿拉伯大部分地區為沙漠,環境惡劣,因此人口大多集中在城市中。
(學生活動)找出沙特主要城市:麥加、利雅得、吉達
(簡要講解)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附近是一片綠洲,有寬闊的棗椰林和涓涓清泉。紅海沿岸的吉達自古就是東西方貿易的中途港,現今外國使館都在此,故有“外交之都”的美稱。麥加是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的誕生地,被稱為宗教首都。
(承轉)在建國初期,沙特是一個貧窮落后的封建王國,生活在海灣地區的人民靠打魚、撈蝦、采集珍珠為生,被西方發達國家稱為“經濟乞丐”,但是如今沙特富得流油,是名副其實的“海灣富翁”,同學們想一想是什么促使沙特發生了如此巨大的變化?
——石油資源
(展示西亞北非的石油分布圖)
(復習提問)在本章第2節“居民和經濟”中學習的西亞和北非最主要的產油國是哪四個?沙特的石油主要輸往那些國家和地區?
(學生回答)
(教師講解)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儲量相當于美國、俄羅斯、委內瑞拉、墨西哥儲量的總和,占世界總儲量的四分之一以上,居世界之首,同時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輸出國。因此,沙特阿拉伯是世界上當之無愧的石油王國。
(設問)石油是沙特阿拉伯主要的經濟來源,石油及石油產品占沙特出口總量的90%,但是大家考慮過沒有,石油是一種非可再生的資源,無論多豐富總有開采完的一天,到時沙特阿拉伯如何持續發展它的經濟?為避免出現單純依賴石油出口,沙特應采取哪些措施?
(組織學生討論)
(提問)沙特阿拉伯當前有哪些工業部門?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目前,沙特阿拉伯的經濟正在向多樣化發展,逐步改變單一的經濟結構。這種不只顧眼前,而是立足長遠的做法應值得我們學習。
(承轉)同以色列一樣,沙特阿拉伯的農業在西亞國家中也非常有特色。20世紀80年代前沙特阿拉伯的糧食幾乎全靠進口,而今已實現糧食自給,這個沙漠王國是如何創造這個奇跡的呢?
(提問)沙特阿拉伯發展農業最大的障礙是什么?
(荒砂遍野,缺乏淡水,無流國)
(提問)沙特阿拉伯是如何解決這一難題的?
(引導學生討論)
(展示沙特農業景觀圖)
(簡要總結)近20多年來,沙特政府非常重視農業,并把糧食自給當作一項戰略來抓,提出“一蒲式耳小麥換一份自尊”的口號,將巨額石油收入投入農業生產,興修水利、節儲雨季山洪、淡化海水、應用高效節水技術,建立農業研究站等等均取得了顯著的成就。現在,農業已成為僅次于石油工業的第二大產業,小麥的單產面積產量已突破世界紀錄,不但實現了糧食自給,還可出口,是中東地區屈指可數的糧食出口大戶。從這一點我們能夠充分感受到沙特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精神。
(新課結束,復習反饋)
板書設計 :
第四節 沙特阿拉伯
一、沙漠王國
1.位置:阿拉伯半島
2.地廣人稀
3.熱帶沙漠氣候
二、石油王國
1.石油經濟
2.經濟向多樣化發展
三、農業迅速發展
1.面臨問題—淡水缺乏
2.糧食自給
教案點評:
本節課教案條理清晰,層次分明,教學目標 明確,對基礎知識的落實較好。啟發式教學的運用為學生營造了一個合理的課堂環境,提高了教學質量。
沙特阿拉伯 , 篇5
問題研究 是否可以用南極冰山解決沙特阿拉伯的缺水問題●從容說課在講述了水循環和水資源的分布規律之后,設計一個研究主題,探討用南極冰山解決沙特阿拉伯的缺水問題的可行性。初看上去,這是一個異想天開的事情,但實際上有很多方面值得去思考和研究。從問題的設計來看,首先還是為了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研究的欲望。從本章知識的角度來講,在研究過程中會涉及到許多有關水資源的知識,在選擇運輸路線的過程中要結合這一章中所學習的洋流知識。本研究主題共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提出問題,第二部分為相關背景資料分析,第三部分為運送冰山,第四部分是分析反思毀壞冰山對全球環境造成的影響。其中,第二部分內容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氣候和水資源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第三部分培養學生運用洋流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第四部分培養學生的綜合反思和批判能力。●教學過程[新課導入](視頻導入:沙特阿拉伯和南極)
通過兩段視頻將兩個地區進行比較,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兩個地區巨大的反差:一個是氣候干旱,沙漠廣布;一個是晶瑩剔透,冰雪世界。[教師精講]一、知識拓展(閱讀資料1:沙特阿拉伯的淡水資源)師:沙特阿拉伯為什么缺水?有幾方面的原因?生:沙特阿拉伯缺水有兩方面的原因:自然原因是處于熱帶沙漠地區,氣候干旱;人為原因是人口的增長、工農業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使用水量不斷上升。師:解決沙特阿拉伯缺水有什么好辦法?所采取的措施有什么局限性?(讓學生分析如何解決沙特阿拉伯的缺水問題,主要是考查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對于沙特阿拉伯來說,海水淡化成本太高;跨流域引水不合乎本區水資源緊缺的實際,同時還會牽扯到不同國家之間的利益分配問題。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分析該問題時要注意考慮多種因素)(閱讀資料2:南極冰山的形成)師:要知道南極冰山的形成,首先要了解南極冰川是怎樣形成的。(課件展示:文字資料)在極地和高山地區,氣候嚴寒,常年積雪,當雪積聚在地面上后,如果溫度降低到零度以下,可以受到它本身的壓力作用或經再度結晶而造成雪粒,稱為粒雪。當雪層增加,將粒雪往更深處埋,冰的結晶越變越粗,而粒雪的密度則因存在于粒雪顆粒間的空氣體積不斷減少而增加,使粒雪變得更為密實而形成藍色的冰川冰,冰川冰形成后,因受自身很大的重力作用形成塑性體,沿斜坡緩慢運動或在冰層壓力下緩緩流動形成冰川。南極的冰山則是南極冰川的前緣斷裂入海形成的。師:南極地區年降水量是否豐富?為什么?生:南極地區降水量并不豐富,因為南極地區終年受極地高氣壓控制,盛行下沉氣流,所以全年降水稀少。師:南極地區的年降水量只有55毫米,為什么會儲藏著如此豐富的淡水資源?生:盡管南極地區年降水量很少,但因為終年嚴寒,降水多以固體形式出現,而且不易融化,經年積累,形成厚厚的冰川。二、執行任務(閱讀課文,鼓勵學生結合洋流知識,相互討論分析)師:要將南極的大冰山運往北半球的熱帶地區,需要解決哪些技術問題?生:要將南極的大冰山運往北半球的熱帶地區,需要解決的兩個關鍵問題是運送冰山的動力問題和防止冰山消融的技術問題。師:運送冰山的動力和防止冰山消融的技術這兩個問題是相互聯系的,因為動力越大,冰山移動的速度越快,冰山暴露消融的時間就越短,冰山融化的就越少。為了降低對動力的要求就要充分利用洋流的作用。你們認為該選擇一年中的什么季節和一條什么樣的航線來運送這座冰山?生:根據任務中冰山的位置,這樣一條航線是比較合理的,即先沿著西風漂流加上向北的動力,到達澳大利亞大陸的西北角,順著西澳大利亞寒流北上,在赤道附近利用南赤道暖流轉向西,在索馬里半島附近利用北印度洋夏季的季風洋流靠近阿拉伯半島。如果是這樣一條航線,最佳季節應該是北半球的夏季。三、分析反思(閱讀問題,指導學生相互討論分析。對冰山融化所帶來的環境問題,教師可以提示學生從氣候變遷、海平面上升等幾個方面進行討論)師:假如我們大量地將南極的冰山運往熱帶地區以解決那里的淡水資源短缺問題,將會對全球的環境產生哪些影響?生:因為在將南極的冰山運往熱帶地區的路程中,冰山將會大量融化,可能會導致海平面上升,使許多沿海地區和島嶼有可能被淹沒。師:對氣候會有怎樣的影響呢?生:如果我們大量地將南極的冰山運往熱帶地區,將會帶來水資源空間分布的改變,從而影響到水循環和大氣環流,影響氣候。師:說得非常好!自然環境是一個整體,一個地區發生的變化往往會影響到其他地區,所以人類活動必須遵循自然規律,考慮到對全球生態的影響,否則將會遭到自然界的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