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淮河分南北》重難點歸納
重點:南北方地理差異的表現(xiàn)。秦嶺—淮河一線成為南北方分界線的原因。
突破方案:這是本專題的教學重點。通過初一第一學期的學習,學生已掌握了部分學習地理的知識和技能,因此本教學重點主要是由學生小組合作探究研討的方式進行突破。
對于“南北方地理差異的表現(xiàn)”這一教學難點,在教學設(shè)計中,首先,讓學生閱讀課本圖5—30,通過對課本p22活動題的解答,知道中國的四大地理分區(qū);明確自己家鄉(xiāng)的所屬地理區(qū)域。第二步,通過ppt呈現(xiàn)課本圖5—31,學生了解秦嶺、淮河這兩個地理事物。第三步,通過對圖5—31的觀察,說出秦嶺、淮河與黃河、長江的位置關(guān)系。再結(jié)合之前所學的地理知識,以表格的形式對南北方基本情況進行歸納和鞏固。最后,通過一組反映南北方生產(chǎn)生活和自然景觀的圖片,再次明確南北方地理差異的表現(xiàn),滲透地理思想:地理環(huán)境決定一地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反之,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反映出一地的地理環(huán)境。
對于“秦嶺—淮河一線成為南北方分界線的原因”這一教學難點,在教學設(shè)計中,我首先以上一教學難點的南北方地理差異的表現(xiàn)為引子,引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和積累的知識,猜測引起南北方差異的緣由。從而得出氣候是導致南北方差異的主要原因。第二步,通過一組地圖──1月平均氣溫的分布、7月平均氣溫的分布,中國年降水量的分布的指導分析,引導學生得出南北方在氣溫和降水量上的特點,00c等溫線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線與秦嶺—淮河一線基本重合,由此可知秦嶺—淮河一線是南北方分界線。第三步,讓學生對課本p25頁的文字和圖片進行閱讀,再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對南北方的生產(chǎn)方式進行探究研討,并完成相應(yīng)表格。最后,綜合上述表格,歸納引起南北差異的緣由和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
難點:秦嶺—淮河一線成為南北方分界線的原因。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突破方案:南北方差異的原因即是本專題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因為學生是七年級,背景知識還不是很豐富,所以讓學生根據(jù)氣溫和降水量分布來判斷南北方差異有一定難度。
在教學時,教師可找?guī)讖埛从衬媳狈缴畈町惖膱D片啟發(fā)學生思考:圖片中的生活方式分別是屬于南方還是北方?從圖片上可看出當?shù)貧夂蛴惺裁刺攸c?根據(jù)學生回答,教師逐步引導學生懂得可以通過生活方式判別地理區(qū)域的差異,讓學生學會關(guān)注、探究生活,學以致用。在此基礎(chǔ)上再指導學生分析氣溫和降水量分布圖,歸納引起南北差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