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學設計:七年級(上冊)第9課
子路和曾參:(認同地點了點頭)我們明白了。
2.課堂辯論:儒、道、法三家辯論詞選
學生甲:我贊同儒家思想,儒家主張“以德教化人民”,我覺得是正確的。如果像法家一樣強調法治,就會導致暴政,不得民心,秦朝不就是因為嚴刑苛法而滅亡的嗎?歷史上推行暴政的獨夫民賊,沒有一個有好下場。如果統(tǒng)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天下太平。
學生乙:治國之道,不可柔,也不可松。既然決心要治好國,那么國家就要有一定的規(guī)章制度。要不然,怎么治好國,怎么深得百姓之心呢?儒家治國講求待人溫和,這種治國之道我不贊成,如果對待每個人都那么溫和,那么壞人呢,社會上的惡勢力呢?能因為你的溫和對待而變性,改邪歸正嗎?老虎從小養(yǎng)到大,最終不也是死性難改,把自己的主人給吃了,又何況是那些壞人呢?如果只會待人溫和,那些壞人豈不是逍遙自在,更任性妄為了?再舉個更簡單的例子,如果儒家和道家的治國之道合理的話,為什么會有現(xiàn)在的法律呢?法律的主要目的就是制定一些規(guī)章制度對那些不遵守紀律的人加以懲罰,這樣的做法不就和法家的思想相對應了嗎?
學生丙:儒家和法家雖各有所長,但處于兩個極端,儒家處于禮教極端,法家則處于暴力極端。而道家,不會太禮教,也不會太過于暴力,是一種理想的治國方法──“無為而無不為”。
學生丁:過去、現(xiàn)在無處不是法。法治,是治理國家的根本。雖說法治是導致秦國滅亡的原因,但是,又是什么令秦國統(tǒng)一六國的呢?是法治。如像儒家那樣壓抑本性,任意扭曲,老百姓們一樣是沒有自由。因為畢竟每人的性格都不相同,如果遇上一些像狼一樣野性難馴的人,他們愿意服從儒家的“仁”和“禮”嗎?再說說道家。雖說道家的無為不是無所事事,還是在“治”。但是怎么治呢?這樣順其自然,分明是消極避遁。不用法,怎么去治理那些害群之馬呢?順其自然,你難道讓那些不法之徒逍遙法外嗎?
學生戊:道家主張的是“無為而治”。“無為”不是無所事事,而是道法自然,順應自然,達到“無為而無不為”。它既不像儒家那樣壓抑本性,任意扭曲,也不像法家那樣刻意強求,武力維護,只有取法自然,和諧發(fā)展,決不是消極避遁,因其終極目標仍是“治”。如果說儒家的“仁”和“禮”是溫情脈脈的精神鴉片,那么法家的“刑罰”就像一把鋒利無比的雙刃劍,用得好,是保護自己、消滅敵人的武器,用不好,則會成為自我滅亡的武器。
學生己:我認同的是道家。因為如果像儒家這樣,無視個性的差異,蔑視個人利益,那思想就越來越老化,也就阻止了人的創(chuàng)造力,我想這也是使中國落后的原因之一。
學生庚:有的人說,法家的治國方法是站在暴力上,只會讓國民遭受皮肉之苦。不見得吧!你不制定嚴格的法律管理百姓,做錯了事無所謂,殺了人可以逍遙法外,偷了東西沒人理睬,那樣才真正讓百姓叫苦不迭呢。要是用儒家那種仁慈的辦法,有可能改變得了所有的人嗎?“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有可能所有人都能被感化嗎?
學生辛:法家的“刑罰”就像一把血淋淋的屠刀,即使它能把國家管理好,把人民整治好,但它能管住的只是一個空殼,久之,民眾一定會對這種“刑罰”有所反抗。自古以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這把屠刀幫助秦國完成了統(tǒng)一六國的大業(yè),同時也成為秦朝速亡的一個重要原因。從古時候跳回現(xiàn)實生活,就拿學校做比喻,你要校風好,難道就要老師上課拿著一把戒尺,誰不認真聽課,就猛地一下往他打去。誰做錯事,哪怕是一點小事,也要嚴厲地懲罰他嗎?不是的,這樣做只會使他們更加討厭上學,討厭學校,變得更壞、更反叛。如果你“無為而治”,雖然到最后“無為而無不為”,但中間那段時期,你的校風差得無可挽救,誰也不會再聽你說。如果用“仁”和“禮”來教化學生,和他們建立一條良好的溝通渠道,體會他們的心聲,參考他們的意見,使得無論從校內到校外都充滿和諧,老師和學生成為互相信賴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