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課(學案) 輝煌的隋唐文化(一)
一般認為,唐詩分為四個時期,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初唐詩歌的歷史使命是轉折和更新。這時的詩人擺脫了六朝柔靡文風的束縛,使詩歌走向社會,走向人民,創作了一種既有程式約束又留有廣闊發展空間的新體詩──律詩。這一時期的著名詩人有“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陳子昂、杜審言、張若虛等。
盛唐詩歌百花齊放,盛況空前。盛唐詩人似乎充滿了青春的氣息、浪漫的情調,不僅視野開闊,思想深沉,而且他們的詩歌各具特色,獨成風格。這一時期的著名詩人有王維、孟浩然、高適、岑參、李白等。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時代,他的作品深刻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現實,以敘事手法寫時事,從題材到寫法都不同于盛唐詩了。這可以說是唐詩發展中的一種轉變。
中唐詩歌以“新樂府運動”為代表,出現了詩歌創作的又一個高潮。安史之亂后,士人渴望中興,與政治改革同時,詩壇也出現了革新氣象。一方面,詩歌內容的社會性大大增強;另一方面,也出現了一些隱逸詩和悠閑詩,反映了當時一部分詩人的迷茫和彷徨。這一時期的著名詩人除了“新樂府運動”的代表人物白居易、元稹外,還有韓愈、柳宗元、孟郊、賈島、劉禹錫、李賀等人。
晚唐詩歌為時代陰影所籠罩,風格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杜牧、李商隱的詩歌在藝術上有一些新的發展,但無論寫憂國憂民,還是寫愛情生活,都有相當程度的感傷情調。皮日休、聶夷中、杜荀鶴在黃巢起義前后寫的一些揭露社會黑暗的詩篇,繼承了白居易新樂府的傳統,但感情更憤激,批判的鋒芒也更尖銳。從這些詩里,我們看見了唐朝國勢搖搖欲墜的景象。
【思維拓展】
(本報訊據新華社消息)中國敦煌學專家最近發現一件834年的雕版印刷品,它比此前發現的中國最早雕版印刷品《金剛經》早34年。
這件內容為歷書的雕版印刷品是研究人員從上海古籍出版社最近出版的《俄藏敦煌文獻》第十冊中發現的。圖版刊布時題為“具注歷”,未標明確切年代。但其內容為斷定年代提供了依據。
868年的雕版印刷品《金剛經》出自敦煌藏經洞,現藏英國圖書館;而此件834年的殘歷則藏在俄羅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
──摘自1999年12月1日《湄州日報》海外版
在1999年就出現了比《金剛經》早34年的雕版印刷品的報道,為什么現行教材仍采用“《金剛經》是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這一說法?由此可看出史學界在治學上的一種什么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