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課 先民的智慧與創造
第11課 先民的智慧與創造
教學設計
以素質教育為指導,運用正確的觀點和理念。
依據《標準》提出的不同層次要求組織教學。
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方法,使學生學會學習。
提倡教學形式的生動活潑和別具一格。
注重知識的聯系與比較。
利用教學內容發掘思想情感教育的內涵。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通過閱讀課文內容,要求學生能陳述修建都江堰的原因、修建的時間和位置以及編鐘出土的地點,以加強時空感。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知道在水利工程方面做出巨大貢獻的李冰父子,是中國古代先民智慧和創造的典范。
依據示意圖說出都江堰的結構及作用,初步掌握識別歷史地圖的基本技能,提高空間想像力。
由課文內容及提供的資料,了解編鐘的由來和音區的構成,提高閱讀觀察能力。
過程與方法
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學會利用教科書和其他資料中所提供的歷史信息,學會自主學習;運用學習小組的討論活動,讓學生學會交流學習體會,學會合作學習,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
通過制作都江堰、編鐘及修堰的竹籠等模型以及互評活動,使學生既鍛煉動手能力,又提高鑒賞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
通過對都江堰與長城的討論,提醒學生注意知識的聯系與比較,逐漸培養學生用辨證的觀點評價事物的學習習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本課的學習,感知先秦時期我國人民就顯示了巨大的創造力和高度的智慧,感受祖國文明的源遠流長,激發學生對祖國的深厚感情。
認識都江堰的社會價值,從而理解人類發展與自然環境之間和諧統一的關系,提高熱愛大自然的環保意識。
了解今天大江截流的方法借鑒了李冰在江中作堰的方法,也從李冰的工程維修制度中受到啟示。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灌溉作用和編鐘的構成。
難點:都江堰的結構和運作。
教學方法:活動法,啟發法,談話法。
教學用時:一課時。
教學亮點:常規課與活動課相結合。
辯論:都江堰與長城哪一工程更偉大。
教學準備:
布置學生分組查找資料。
要求學生做都江堰等模型。
教學設計
一、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 都江堰主體工程概況
2、都江堰主體工程的修建
3、都江堰的維修
4、都江堰的作用
第一,課前布置學生分四組查找資料和制做都江堰等模型;
第二,上課時學生各小組介紹所查找的資料;
第三,在學生介紹時老師適時補充、點評。
討論:都江堰與長城哪一個工程更偉大。(讓學生自由發表意見)
二、神奇的編鐘(讓學生發表意見)
1、什么是銅鐘,什么是編鐘
2、 編鐘神奇在哪里
三、小結并讓學生互評模型
評價內容:模型的科學性、合理性,造型美觀與否,手工制作精細與否。
板書設計
一、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都江堰主體工程概況
2、都江堰主體工程的修建
3、都江堰的維修
4、都江堰的作用
二、神奇的編鐘
1、什么是銅鐘,什么是編鐘
2、編鐘神奇在哪里
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
中國的江河很多,自然條件各異,自古以來洪水一直困擾著人類。那么,古代人民是如何面對洪水的肆虐呢?下面,我們來了解兩千多年前四川人民是如何用自己的聰明才智,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來戰勝水災的!(出標題——解讀都江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