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生活的變化
[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掌握:在工業革命后火車、輪船的傳入,第二次工業革命后,有線電報,電話以及照相和電影的傳入,新聞報紙、出版事業在中國的出現,以及辛亥革命后中國社會習俗的變化。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由于西方工業社會文明的傳入,中國的社會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但這些深刻的變化也是以我們中華民族淪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災難深淵為代價的。
[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為近代交通通訊在中國的出現”。
本課的難點是如何在教學中不是生搬硬套而是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形成物質決定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唯物史觀
[教法、學法]應用自制課件,運用啟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圖片火車、輪船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學過程]
1)復習提問上節內容。
2)導入新課:提問近代鴉片戰爭以后,中國社會出現了哪些趨勢?當學生能答出經濟上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解體,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出現工業化的趨勢;政治上民主化的趨勢;思想文化方面出現了提倡科學民主的趨勢后,導入新課:我們今天看看近代中國的社會生活方面發生哪些變化。
3)講授新課:
一、近代的交通
1.第一次工業革命后的內容,而近代通訊在第二次科技革命后出現,建議將近代通訊調整到精神文化生活的變遷一目。
2.充分運用書上媒體如導言圖片引文劇照等培養學生通過上述媒體獲取知識處理信息的能力并能闡述歷史問題的能力。
3.在講第一小目時,分析近代交通特別是鐵路的修建對傳統手工業,對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沖擊作用,促進商品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便利了外國列強對中國的掠奪。
二.“文化生活的變遷”
1.連同近代通訊都是受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影響才發生的。近代通訊,報業,出版業對傳播維新思想,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等新觀念起了重要宣傳作用,這時請同學們回顧一下維新派在宣傳維新變法時創辦了哪些刊物;資產階級革命派在辛亥革命時期創辦了哪些刊物,出版了哪些書籍。
2.請同學們做一下社會調查,解放前、改革開放前普通家庭遠距離的主要通訊方式是什么,現在普通家庭遠距離主要通訊方式是什么?
改革開放后特別是現在,以50家為一組,統計家庭電話的裝機比率,移動電話占有比率,家庭網上通信比率,比較書信、電報、電話以及移動電話各具哪些特點和優勢?
這些變化說明了什么?請分析變化的原因。
三.課后小結:中國鐵路由最初僅有幾十公里;近代的通訊手段最初全國只有有限的有線電報和有數的幾十門電話,雖然現在看來數量很少,在整個社會生活中所占比重顯得微不足道,而且根本不能普及到尋常百姓家,但這些變化卻表明近代中國的社會生活正發生著重大的歷史性變化,它順應了人類歷史發展的主流趨勢,代表了人類歷史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具有無限的生命力。
四、練習:聲電影里的人說話沒有聲音,用什么辦法可以讓觀眾明白他(她)在說什么。
五、作業:暢想考察:有的報紙上的廣告太夸張了,那是不是說明它在欺騙讀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