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生活的變化
電子備課稿
(中華書局出版社《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第21課)
一、教學目標
1.知道輪船、火車、電報、照相和電影等在中國的出現。
2.《申報》、商務印書館等大眾傳播媒體對近代社會生活的影響。
3.了解民國以來剪發辮、易服飾、改稱呼等社會習俗的變化。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確定本課“近代交通通訊在中國的出現”一目為重點內容。
難點 理解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理解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順應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潮流,是一種歷史的進步。
三、知識與能力
1.了解近代中國在外來生活觀念的沖擊下,人們在生活方式、生活觀念方面發生的變遷。
2.學生能夠通過多種途徑搜集有關反映近代中國物質文明的文字、圖片等,培養學生搜集、處理歷史材料和信息的能力。
3.學生能夠走上講臺,展示并說明所搜集的有關近代中國物質文明的資料、演示近代中國在社會習俗方面的變化等,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表演能力。
4.掌握近代中國社會向近代轉型的原因和影響,初步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過程及示意圖
教 師 活 動 學 生活 動 設計意圖、學法指導與評價
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大部分同學都是十四五歲的年齡,從你有記憶開始也有十多年的時間,也就是從XX年到XX年,在你的這十年的人生中,你感覺到身邊生活的一些變化了嗎?
踴躍參加,爭相回答:
生1:我們村的路修好了,車子行走方便多了。
生2:我們家現在用上了手機,以前裝的是電話,沒人在家的時候就接不到。
生3:我們家的老式彩電換成了現在 的液晶電視。
…… 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受到社會生活的變遷,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激發學生學習本課內容的興趣。
學習新課
1.(多媒體展示課題:社會生活的變遷
第一子目課題)近代交通通訊在中國的出現
請搜集“交通工具”組的同學展示資料。
同學爭相展示搜集的馬車、轎子、帆船和早期火車、汽車、輪船圖片,以及現代磁懸浮火車、飛機等交通工具圖片。
(結合教材和所搜集的資料,學生基本能夠答出) 通過搜集資料拓展課程資源,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合作意識,體會成功的喜悅;
通過圖片對比演示給學生直觀的印象和感受,體會科技發展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
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和你所搜集的資料談談:近代交通工具的變化情況和新式交通工具的特點是什么?給近代中國帶來了哪些影響?你知道有關中國人自行設計修建的第一條鐵路的內容嗎?
(老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并指點學生閱讀教材中鄭觀應《盛事危言》關于鐵路的評價,并進一步結合實例指出交通之重要)如:今天當你走在鄉村中,常常可以看見“要致富,先修路”的標語;再如:隨著西康鐵路的開通,給安康的經濟注入新的活力,尤其是促進了安康旅游業的發展。 生1:鴉片戰爭前,整個中國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轎子、馬車與帆船等。十九世紀中期,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的侵入,以機械為動力的新式交通工具火車、輪船逐漸傳入中國,大大加快了人們的出行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