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歷史第二十課 社會生活的變化教案
第二十課 社會生活的變化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播放上海世博會涉及到社會生活方面的圖片,并伴隨世博會主題曲。
教師過渡:XX年的上海世博會讓我們見到了很多高科技的產品,體會到了城市確實是讓我們的生活變得很美好。那么這節課我們穿越時空隧道,來看看百年之前上海世博會的各個會館會展出什么新鮮的事物。
二、明確目標,有的放矢:
(1)知識與能力
1、了解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變化;
2、理解這些變化給社會帶來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1、運用多媒體,展示反映社會生活變化的大量信息,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2、采用歷史情景法,使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之中,增強他們對歷史的親切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深刻體會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層面以及其對近代進步思想的更深的探索。
三、巧設疑問,突出重點:
1、中國社會出現了哪些變化?(閱讀材料,理清思緒)
時間:19xx年,上海召開世博會
地點:上海
人物:小明及其一家人
家庭狀況:父親是某公司職員,家庭較富裕
情景教學:
場景一:
小明一家人參觀到中國館中的一個分館,這個館是一組圖片,因為實物太大,無法搬到現場。
(教師:哦,那這個館內到底都是什么呢?,我們一起去看個究竟!)
教師利用幻燈片展示圖片,圖片的內容是:
(1)輪船的發展(2)火車的發展(3)汽車在中國的出現
問題:1、請你給這個場館起一個名字。
2、這些交通工具和以前的相比有什么不同? (突出動力的變化,是一種進步)
它們在中國的出現帶來的最直接的影響是什么?
(引導學生回憶辛丑條約的內容回答:使帝國主義的勢力延伸到火車開到的地方,加深了對中國的侵略)
我們是否要拒絕鐵路,以此來抵制西方的侵略?
(結合鄭觀應的《盛世危言》分析,鐵路等近代交通形式在中國的出現,早已被有識之士所認同,是時代發展的必然)
3、這些交通工具是怎么出現的?(從西方傳入)
場景二:
小明在參觀英國館時遇到了他的同學小張和他的家人,小張剛剛剪了新的小短發,穿著黑色的西服,小明的父親向小張的父親友好的握手并說:“張先生,你好!”兩家人在英國館門前照相留影紀念。
問題:
1、同學們課前已經自學課文,請同學們自己在場景二中找出都有哪些變化?
(發型、服飾、稱呼、禮節的變化)
這種變化還體現在哪些方面?(婦女纏足)
2、以上我們說的這些變化發生在哪次革命之后?說明了什么?
(辛亥革命使民主的觀念深入人心)
3、相機的出現有什么作用? (為人們留下了很多珍貴的歷史資料)
場景三:
下午三點兩家人參觀完世博會,小明和小張兩個好朋友要一起去看電影《定軍山》,隨后兩人又去商務印書館買了幾本下學期需要準備的參考書,小明順便幫爸爸買了一份《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