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課 社會生活的變化
第20課 社會生活的變化教學目標基礎知識
了 解兩次工業革命和辛亥革命對中國社會生活的影響
掌 握火車、輪船、電報、電話以及照相、電影的傳入,新聞報紙、出版事業的出現,中國社會習俗的演變概況
能力訓練過程方法
理解資料處理信息認識近代工業文明的傳入,使中國社會生活發生了順應人類歷史潮流的變化,是歷史的進步;同時也使中華民族付出了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沉重代價
認識作用分析利弊火車輪船的傳入,一方面有利于經濟文化交流,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更便利了列強對中國的進一步掠奪
討論探索我國的科技發明在古代領先于世界,到了近代卻落后于西方,主要原因在于封建制度的制約和農業文明模式的局限性
情感態度價 值 觀
社會進步發展觀點工業文明的傳入,在改造中國社會物質文明的同時,也改造著中國人的文化生活和社會習俗,這個歷史趨勢說明了人類社會總是向前發展著、進步著的 ,我們必須自覺地與時俱進
思想意識辛亥革命對中國封建習俗觀念的改造,代表著人類歷史文明發展變化的主流趨勢和人類優秀文化的發展方向,功不可沒教學重點 近代交通通訊在中國的出現 教學難點 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認識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 教學過程導入新課:組織學生回顧前面學過的線索,討論回答問題: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在經濟、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出現了怎樣的趨勢?(a、經濟上:自然經濟解體,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并在曲折中發展,出現工業化趨勢;b、政治上:封建帝制解體,出現民主化趨勢;c、思想文化上:出現了提倡民主科學的趨勢。) 設問導入:我們今天看看近代中國的社會生活方面發生了哪些變化。(布置學生閱讀104——109頁全課內容,對外國傳入的重要交通通訊工具、文化生活和社會習俗變遷的事實等做出醒目的閱讀標記,按小組交流個人看法,要求人人過關。)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近代交通通訊在中國的出現 1、19世紀初,火車、輪船的傳入,對中國社會產生了什么影響?(a、使人們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交通便捷];b、極大地促進了商品的流通;c、也便利了外國列強對中國的掠奪。) 2、 你知道中國第一條鐵路和第一艘輪船的名稱嗎?(淞滬鐵路、“黃鵠”號輪船) 教師小結、過渡:這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科技發明對中國的影響,使得當時中國的社會經濟和物質生產發生了重大變化,開始與世界“接軌”。19世紀7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業革命科技發明陸續傳入中國,進一步促進了中國的物質生產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并在這個基礎上改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使得中國人的文化生活也發生了劇烈的變遷。 文化生活的變遷 1、19世紀70年代以后,傳入的通訊工具是什么?(有線電報)對社會生活哪些方面產生影響?(商業、新聞、家庭聯系等) 2、當時還從西方傳入哪兩樣發明,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照相和電影) 3、中國電影歷史上的三個“第一部”分別是什么?(組織學生“對號入座”:a、中國第一部無聲電影:《定軍山》;b、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c、中國第一部獲得國際電影節獎的影片:《漁光曲》。) 4、近代最著名的中文報紙是哪一家?(《申報》) 5、近代中國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是什么?(商務印書館) 6、你能說出以下各時期興辦的刊物名稱嗎?(組織學生“對號入座”:a、維新變法時期:《萬國公報》[后改名為《中外紀聞》];b、辛亥革命時期:《民報》[中國同盟會機關報];c、新文化運動期間:《新青年》[原名《青年雜志》]、《每周評論》) 教師過渡:隨著文化生活的變遷,人們的社會習俗也發生了變化。 社會習俗的變化 1、辛亥革命后,有哪些落后愚昧的習俗得到改變?(留辮、纏足、翎頂補服、跪拜禮、稱呼等) 2、這說明精神文明的發展趨勢是什么?(平等博愛、互尊自重) 鞏固小結 1、梳捋本課知識線索和知識要素。 2、指導學生當堂完成課本108頁選擇題:應選b(淞滬鐵路)。 3、提醒學生預習第21課《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