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課 社會生活的變化-
點擊下載:本課課件 學生課件 漁光曲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知識目標
(1)掌握在工業革命后火車、輪船傳入中國。
(2)掌握第二次工業革命后,有線電報、電話以及照相和電影的傳入,新聞報紙、出版事業在中國的出現。
(3)掌握辛亥革命后中國社會習俗的變化。
能力目標
通過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比較使學生學會用發展的觀點對歷史進行縱向比較的方法,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和正確的歷史發展觀、進步觀。
2.過程與方法
(1)利用多媒體手段,展示近代科技成果的圖片,增強課堂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和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采用師生互動方式,通過提問、欣賞、表演、討論完成有關知識的處理、問題的解決,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與動腦習慣。
(3)學生自主編排小品:通過扮演不同角色,體現辛亥革命前后的習俗、禮節和稱謂等變化,從中體驗變化的意義。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工業文明的傳入,它在改造著中國社會的物質文明的同時,中國社會的文化生活和社會習俗也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以培養學生的社會進步觀和與時俱進的革命精神。
(2)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這些深刻的變化也是以我們中華民族淪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災難深淵為代價的。但是,中國社會生活的這些變化客觀上順應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潮流,是一種歷史的進步。
●教學重點
(1)知道輪船、火車、電報、照相和電影等在中國出現的史實。
(2)以《申報》、商務印書館等為例,了解大眾傳播媒體對近代社會生活的影響。
(3)了解民國以來剪發辮、易服飾、改稱呼等社會習俗方面的變化。
重點突破:
(1)用大量的圖片、音頻資料等,增強學生對近代社會物質生活變化的感性認識。
(2)通過學生表演的短劇來使學生深刻體會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層面以及對近代進步思想的更深思索。
●教學難點
如何在教學中加強學生對近代社會生活的認識和感受,培養學生對歷史發展的進程感,形成物質決定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唯物史觀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難點突破:
由于社會生活出現的變化是由西方文明傳入導致的,所以在教學中應使學生認識到西方工業文明的傳入,一方面是以中華民族沉淪為代價,另一面對中國來講也是進步的體現。這些認識對于初二學生來說,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因而可以在教學中運用實物圖片、對比照片、音頻資料等輔助講解,并指導學生編排短劇,從而創設情境,在引導學生分析的基礎上得出結論。
●教學方法
(1)討論法。(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歸納,最后得出結論)
(2)自主式教學法。(指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自主式學習)
(3)情景體驗式教學法。(鼓勵學生運用多種呈現方式展示學習的成果,創設歷史情景,在感悟中得到鍛煉和提高)
(4)講述法、講解法。(在學生的展示過程中,對于一些重點、難點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歸納)
(5)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教師授課及學生展示都充分應用多媒體課件輔助學習)
●課前導學
(1)發給學生預習提綱,全方面、多角度地進行自主學習。
(2)了解近代由于西方工業社會文明的傳入,中國社會的變化發展情況。
(3)鼓勵學生運用多種呈現方式展示小組的主要學習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