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課 社會生活的變化-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及相關圖片、音頻資料
學生準備:編排歷史短;準備所需道具;查閱相關資料;制作簡單幻燈片
●教學滲透點
(1)在講授“近代交通通訊在中國的出現”這一子目中,引導學生思索近代交通工具出現的原因,如何理解社會進步的過程中帶給中國的變化。
(2)在講授“文化生活的變遷”這一子目中,可引領學生對比新舊照片,感悟時代的變遷,社會生活的改變。
(3)在講授“近代社會習俗變化”這一子目中,幫助學生自主編排歷史短劇《體驗民主》,通過在全班選定角色、設計人物對白、推敲人物動作、引導觀察思索等一系列教學過程,逐步使學生深刻體驗辛亥革命前后習俗、禮節和稱謂等變化,并從中體會變化的意義。
通過以上環節的設計,更好的再現了新課標所提倡的注重學生學習過程和方法的引導及能力的提高。讓學生在歷史學科中真正發揮其主體地位,通過自身演繹尋求歷史、思索探究。
●板書設計
教學內容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創 設 情 景
故 事 導 入
1876年的一天,中國上海發生了一件較為奇怪的事:一種新奇事物出現在中國大地上,田地里的老婦人看到后驚訝地張大嘴巴;青年人驚喜地兩眼發亮;小孩子則嚇得倚在大人身上。原來,這就是中國第一條鐵路通車時的情景。正是像火車等這類新奇事物的傳入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
學生引起興趣,認真傾聽,思緒追隨教師進入課堂學習。
近 代 交 通 通 訊 的 出 現
引導學生回憶古代交通工具的演變并分析其弊端。
播放投影 “我國建造的第一艘輪船‘黃鵠’號復原圖”及“近代中國鐵路示意圖”。指導學生分析其特點及對當時社會產生的影響。
引導學生:近代中國,更快捷的傳遞信息的方法是什么?
提出問題: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些新生事物?(教師輔助、引導學生歸納)
同學們積極舉手回答:中國古人出行使用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轎子、馬車、牛車和木船等。弊端是浪費人力,行運有限制等等。
認真觀看圖片及教材介紹,發布相關資料。
學生回答:有線電報。后來又出現了電話。
學生回答:一分為二地看待。一方面是西方列強侵華的產物;另一方面它的出現,又是歷史的必然,符合歷史發展的方向,總體上應予以肯定。 同時,由于當時中國條件的限定,還沒有普及到中國的每個地方。
文 化 生 活 的 變 遷
提出問題:在沒有影片或光碟出現之前,如何更加客觀地記錄一件事或一個人的真實面目?
出示慈禧的照片,讓學生感受照相在中國的傳播,并感悟其局限性。
設置環節“用照片講述我或我家的歷史”,讓學生通過不同時期的照片比對,感受時代的變遷。
檢查學生預習情況:引導學生播放幻燈片,并講解近代中國電影的演進過程。
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無聲電影里的人說話沒有聲音,用什么辦法可以讓觀眾明白他(她)在說什么?
學生回答:拍成照片。
學生觀看照片,深刻感悟。并感悟其局限性:照相是近代有錢人才能夠享用的事物。
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同時,在觀察思索中加深感悟。
學生上臺展示自制的幻燈片——“中國近代電影的演進過程”,配以解說。
學生回答:伴以朗讀、伴以錄音機或伴以留聲機配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