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冊第20課《社會生活的變化》-
課題
《社會生活的變遷》(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20課)
我的想法
古代中國史學的資政性和史官制,使得官史所記載的內容,絕大部分是統治者的政績訓令、文治武功、禮儀大典、星變災異、生產經濟和征伐邊務等國家和皇家大事。社會生活史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被打入冷宮。同樣,在我的教學中,也常常忽略社會生活內容,似乎覺得吃穿住用行這些過于大眾化的東西沒什么好講的。正好李大釗所說:“歷史這這樣的東西,是人類生活的行程。”所以,歷史老師應該重視社會生活史的教學。
我們常常困惑,年級越高,課堂越顯得死沉。教材內容是有限的,如何讓學生的思維向教材之外擴展,如何改變常規教學思路,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讓學生的思維和表現“活”起來,是我設計課堂的出發點。
課堂設計6個環節:
“舊聞播報”導入新課,“視頻欣賞”先給學生留下感官初步印象,通過“小組探究學習”深入課文,“學習成果匯報”互動交流,“情境糾錯”加深鞏固,“設身處地”提升課堂,“有話大家說”“博客留言版”將學生的思考拓展到課堂之外。
經驗和水平有限,還望各位專家、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
1. 掌握火車和輪船、有線電視、照相和電影、新聞報紙和出版事業等在中國的出現及辛亥革命后中國社會習俗的變化。
2. 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小組合作意識、創新和探究能力。
3. 通過“舊聞播報”、學習成果匯報、“設身處地”等環節,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與聽從溝通的能力。
4. 通過近代社會生活同古代現代社會生活的比較培養學生的歷史比較能力和思維能力。古縣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發展觀。
情感、態度、價值觀
5. 認識火車輪船的傳入對中國社會的影響:認識西方工業文明的傳入使中國社會生活變得豐富多彩,但這是以中華民族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代價的。
6. 認識工業文明的傳入改造中國社會的物質文明的同時,促進中國社會的文化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化。以培養學生的社會進步觀。
7. 認識辛亥革命對中國社會的封建習俗觀念的改造作用,它是歷史的進步。
8. 認識物質文明的變化是最根本的變化,引起精神領域的變化。
9. 認識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革新對于一個民族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了解并體會近代西方工業社會文明促使中國社會在各領域所發生的變化:近代交通通迅的出現、文化生活的變遷、社會習俗的變化等。
教學難點
1. 分析變化現象背后的原因及影響。
2. 物質文明的變化是最根本的變化,是精神文明的基礎。潛移默化中滲透物質決定意識的初步的唯物史觀。
3. 理解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進步意義和局限性之間的關系。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我的想法
一、導入:“舊聞播報”
出示兩則新聞太空旅游和烹飪機器人“那么,1xx年前的中國社會生活是個什么樣子呢?”引出課題
二、視頻欣賞:“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社會”
那時的中國社會生活給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三、小組合作學習
1.分組
課文從哪幾個方面介紹了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
強調社會生活是包羅萬象的,除了書本介紹的內容,它還包括了其他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