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生活的變化
生2:新式交通工具除了便捷、迅速的特點外,還極大地促進了商品的流通,對中國社會經濟生活均產生極大地影響。
生3:一方面有利于經濟文化的交流,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進一步沖擊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另一方面,它更便利了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進一步掠奪。但從根本上說,中國社會生活的這些變化順應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潮流,是一種歷史的進步。
生4:中國人自行修建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是由著名工程師詹天佑設計并率領修建。 若學生搜集的圖片不全且對比性不強,教師展示自己搜集的圖片。
請其他同學對展示的資料和談話進行評價。老師對積極參與的學生通過激勵性的語言表示鼓勵。激發學生積極性。
補充京張鐵路的相關內容激發學生自豪感。
利用標語和西康鐵路的實例與現實相聯系,有利學生理解交通的影響。
請搜集“通訊工具”組的同學展示資料。 搜集通訊工具的小組成員爭相展示搜集的早期電話、打電報的圖片和尋呼機、手機、電腦等圖片。 通過搜集資料拓展課程資源,培養了學生搜集資料的能力;
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和你所搜集的資料談談電報、電話最早在中國出現有什么用途?它們有什么特點?聯系你的家庭實際談談現代通訊的廣泛使用給人們生活帶來了哪些方便?
(教師在學生回答基礎上補充)中國自行架設的第一條電報線于19世紀70年代出現在香港到上海之間。1877年在上海租界內首先使用了電話。從此,遼闊的中華大地,信息瞬息可通,緊急官報、重要商情再也不靠驛站傳遞和人力傳送了。發展到今天,固定電話、移動電話的普及給我們的工作、學習、生活都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這一話題學生基本都有話可說,重點給學習困難生提供展示機會)
生1:電報、電話最早在中國出現是西方列強為了傳遞軍事情報和市場信息的需要。
生2:電話、電報比我國傳統的驛站傳遞或飛鴿傳書要迅速的多,電話比電報更為直接。
生3:我媽媽說我們家在九十年代中期才有了固定電話。以前媽媽要給部隊上的爸爸打電話得去郵局。
生4:我記得爸爸最早有個尋呼機,后來才有手機。不過,他的手機都換4個了,F在,我和媽媽都用小靈通,聯系起來可方便了。
…… 通過學生談話的方式,讓學生表達自己感受到的變化,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讓學習困難的學生有話可說,參與到課堂中來,充分體會到身邊活生生的歷史,感受在成功的喜悅。
請其他同學對展示的資料和談話回答進行評價。老師對積極參與的學生通過激勵性的語言表示鼓勵。激發學生積極性。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老師歸納總結,體現了教師“導”的作用。
(過渡)近代以來,新事物的傳入不僅體現在交通、通訊方面,像照相、電影、跳交誼舞等娛樂方式,報紙、出版社這樣的大眾傳播媒體也在中國出現并迅速傳播開來。下面我們就來共同了解“近代文化生活的變遷”。
用過渡性的語言將教學內容緊密銜接,承上啟下。
2.(多媒體展示第二子目課題)文化生活的變遷
請搜集“老照片”組的同學展示資料。誰最想上講臺來和同學們共同分享你照片上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