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 課 冷戰中的對峙
第14 課 冷戰中的對峙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冷戰”政策,包括二戰后美國經濟、軍事、政治實力的加強和資本主義霸主地位的確立;“杜魯門主義”出臺及其影響;馬歇爾計劃的實施和實質;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立。學生還應掌握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的美蘇爭霸的典型事件:60年代古巴導彈危機,70年代中期美國陷入侵越的泥潭,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
二.能力目標
在教師的引導下,概括美國“冷戰”政策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的表現,培養學生歸納歷史事物的能力。通過分析美蘇爭霸的三個階段及特點,培養學生全面、正確看待歷史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能真切感受到美蘇爭霸世界的斗爭,造成了國際局勢的動蕩不安,給世界和平帶來了嚴重影響,認識到霸權主義對人類進步和安全的威脅。我們應當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
通過講述美蘇爭霸中雙方戰略態勢及政策的演變,使學生認識到:一個國家的外交政策既受國際形勢的影響,更由本國的國力尤其是經濟實力制約;同時還應意識到大國的對外政策既會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國際局勢,還會對其本國實力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影響。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美國的“冷戰”政策及其表現。
教學難點:50年代至70年代末,美蘇爭霸經歷了三個階段,雙方互有攻守。國家的實力和彼此的關系決定了其對外政策,如何理解這一點是本課的難點。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雅爾塔會議上的美英蘇三國首腦:羅斯福(中)、丘吉爾(左)、斯大林(右)
二戰時,美蘇是并肩作戰的盟友。二戰快結束時,西方國家和蘇聯分別控制了原來被軸心國占領的領土。戰后,雙方根據實力確立了勢力范圍,形成美蘇對峙的局面。正如英國的一句外交名言:我們沒有永恒的朋友,也沒有永恒的敵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二戰結束后,由于意識形態的不同和美蘇外交戰略的相互遏制,他們從戰時同盟關系變成了戰后敵對關系。
講授新課:
一、冷戰政策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第一段,思考:什么是“冷戰”政策?什么叫“遏制”?為什么它們要“遏制共產主義”?
多媒體演示并引導學生看《世界政區圖》,回憶二戰后在歐洲、亞洲建立的人民民主國家。美英等帝國主義國家害怕共產主義影響擴大,以軍事包圍、經濟封鎖、政治顛覆等一系列手段,極力遏制共產主義。
引導學生思考:美國為什么要實行冷戰政策而沒有采取直接軍事行動呢?
提示學生結合二戰后的世界形勢思考此題,教師在學生回答基礎上總結。
最先發出冷戰信號的是以反共著稱的英國首相丘吉爾。他在1946年訪問美國時在富爾敦發表的題為《和平砥柱》的演講中,以“鐵幕”一詞公開把矛頭指向蘇聯,聲稱蘇聯威脅了歐洲的安全、和平,鼓吹美英聯盟對抗蘇聯,揭開了戰后冷戰的序幕。接著,美國有步驟地拋出了一個個冷戰措施。一年后,1947年3月,“杜魯門主義”出籠了,它標志著冷戰的全面展開。
杜魯門
美國有領導“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產主義的滲入。”──1947年3月杜魯門在國會的演講
“全世界都在注視我們,要我們肩負起領導的責任。形勢的發展使我們必須肩負起這個責任。”──1947年4月5日杜魯門的一次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