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 課 冷戰中的對峙
教師根據上述講述,讓學生填表回答:美蘇爭霸可以劃分為哪幾個階段?各階段的表現有什么特點?相應的重大事件是什么?
階段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
時間(20世紀) 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期 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 80年代
蘇聯領導人 赫魯曉夫 勃列日涅夫 戈爾巴喬夫
美國領導人 肯尼迪 尼克松 里根
重大事件 古巴導彈危機 越南戰爭、中美關系正常化、蘇軍侵入阿富汗 蘇軍撤出阿富汗、西歐和日本崛起、拆毀柏林墻(東歐劇變)
爭霸特點和實力對比 既有緩和又有緊張,優勢在美國 蘇聯處于攻勢,美國轉攻為守 美國采取強硬態度,蘇聯全面收縮,美國同意有限緩和
2.美蘇爭霸的結束
1991年蘇聯的解體,標志著美蘇爭霸的結束,也標志著長達半個世紀的美蘇兩極格局結束。世界格局開始向多極化方向發展。
【課堂小結】:美蘇冷戰格局的形成,主要原因在于美國推行全球霸權政策;而美蘇爭霸的形成,則主要是因為蘇聯推行霸權主義政策。但是,美蘇爭霸畢竟嚴重影響了兩國的發展,美國失去了資本主義世界頭號強國的地位,而蘇聯則由于積重難返,最終解體。而隨著蘇聯的解體,東歐的劇變,兩極格局瓦解,美蘇冷戰結束。世界歷史掀開了新的一頁。
附:
資料1:核武器方面
項目 洲際導彈 潛艇發射導彈 戰略轟炸機 核彈頭
年份 1968年 1978年 1968年 1978年 1968年 1978年 1968年 1978年
美國 1054枚 1054枚 656枚 656枚 545架 432架 4300枚 11000枚
蘇聯 858枚 1400枚 121枚 1015枚 155架 135架 1300枚 4500枚
資料2:常規武裝力量方面
項目 現役武裝部隊 坦克 戰術飛機 水面戰艦
年份 1968年 1978年 1968年 1978年 1968年 1978年 1968年 1978年
美國 350萬人 210萬人 8500輛 10500輛 5100架 4500架 360艘 172艘
蘇聯 340萬人 440萬人 32400輛 50000輛 4000架 4600架 320艘 240艘
資料3:星球大戰計劃
20世紀80年代初,當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戰略核武器數量和質量都處于均勢,走入軍備競賽的死胡同時,美國國防情報局前局長丹尼爾?格雷厄姆中將首先提出了“高邊疆”戰略。1981年,里根就任總統后不久,立即召集了三十多位著名科學家、經濟學家、高級工程技術人員和軍事戰略家組成研究小組,對“高邊疆”戰略進行研究,并于1982年3月正式確認了這一戰略。這項戰略的主要目的在于利用美國的高技術優勢,建立空間武器系統,提供對付戰略核武器攻擊的空間防御手段,以消除蘇聯日益增長的核威脅。與此同時,加緊開拓太空工業化領域,以獲取宇宙空間的豐富資源。1983年,美國國防部向里根總統和國會提交了一個新的戰略防御技術研究計劃,并編制出1984~1989年財政年度數額高達260多億美元的技術研究經費預算。1984年1月,里根簽署了第116號國家安全指令,正式批準“戰略防御計劃”。由于該計劃主要以太空為基地,故亦稱“星球大戰計劃”。這年夏天,“星球大戰計劃”開始進入全面研究階段。“星球大戰計劃”在戰略防御方面,是一個以宇宙空間為主要基地,由全球監視、預警與識別系統、攔截系統以及指揮、控制和通訊系統組成的多層次太空防御計劃。在武器裝備的研制方面,它是一個由定向能武器、動能武器、各種雷達和傳感器、微電子和計算機設備等高技術組成的耗資巨大、結構復雜的武器系統。在高技術方面,它是一個包括火箭技術、航天技術、高能激光技術、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等在內組成的高技術群。美國政府為此組織一大批著名的科學家、高級工程技術人員、社會活動家、軍事戰略家對“星球大戰計劃”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論證,動員了國內的科技力量和陸、海、空三軍的有關研究機構、國家實驗室、有關公司及許多理工科大學投入這項研究工作。里根總統稱“星球大戰計劃”是一個可使對方進攻性武器失效的“空間絕對盾牌”,但是,“星球大戰計劃”絕不是一個單純的軍事戰略防御計劃。從歷史上看,美國的幾項國防戰略計劃,除了具有加強國防的重要作用外,還具有促進經濟的職能。40年代研制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是這樣,60年代制訂的“阿波羅”登月計劃也是如此。同樣,美國80年代提出的“星球大戰計劃”,也是企圖通過這一計劃的實施,來帶動一大批高技術群的發展,以保持美國在經濟、軍事、科學技術等方面的領先地位。從局部上說,“星球大戰計劃”是一項國防高技術和國防經濟發展戰略;而從整體上看,它又是一項綜合而全面的國家總體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