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 戰后國際政治格局的演變第8課 美蘇冷戰的開始
第三單元 戰后國際政治格局的演變
第8課 美蘇冷戰的開始
杜魯門主義
冷戰開始的背景:①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國依仗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力量,確立了稱霸世界的全球戰略。
②蘇聯經過戰爭的洗禮,軍事力量與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
③雙方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截然對立,在共同的敵人消除后,國家利益和戰略目標的沖突取代了戰時的友好與合作。
冷戰的開始:①1946年2月,美國駐蘇使館臨時代辦凱南向國務院提出建議,指出由于蘇聯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構成對西方的威脅,因此美蘇之間“不可能有持久的妥協辦法”,美國必須對蘇聯實施遏制政策。
②1946年3月,英國首相丘吉爾在美國密蘇里州的富爾敦發表演說,呼吁西方國家聯合起來,遏制蘇聯與共產主義的挑戰。冷戰的序幕由此拉開。
③1947年3月,美國總統杜魯門以應對希土危機為借口,在向國會宣讀的咨文中強調:“不論在什么地方,不論直接或間接侵略或威脅了和平,都與美國的安全有關”,正式表達了美國遏制蘇聯、稱霸世界、成為“自由世界領袖”的目標。這篇咨文宣布的美國對外政策被稱作“杜魯門主義”。“杜魯門主義”的提出是美蘇冷戰正式開始的標志。
冷戰的展開:兩大陣營的形成
1、資本主義陣營: “杜魯門主義”提出后,美國針對歐洲與亞、非、拉地區出臺經濟援助計劃(手段),并建立全球軍事體系(目的):
①1947年,美國國務卿馬歇爾提出了“歐洲復興計劃”,即“馬歇爾計劃”。“馬歇爾計劃”旨在幫助西歐各國迅速恢復經濟,使之納入到美國爭霸世界的戰略軌道中。
②1949年,美、英、法等12國外長簽署了《北大西洋公約》,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 nato)。此后,北約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軍事集團,成為美國同蘇聯在全球爭霸的主要工具。
③1950年起,美國與拉美和亞太國家締結了一系列集團性軍事條約。
(結果)至此,美國建成了跨越歐亞的集體防務體系,對社會主義國家形成了全球性的弧形包圍圈。
2、社會主義陣營:與此同時,蘇聯也采取了針鋒相對的行動。①1947年,在蘇聯主導下,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成立。
②1947年,蘇聯為阻止東歐國家接受“馬歇爾計劃”,提出了“莫洛托夫計劃”,由蘇聯同東歐各國締結雙邊經濟協定,向東歐國家提供經濟援助。在此基礎上,1949年,“經濟互助委員會”(簡稱“經互會”)成立。
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0年2月,中、蘇兩國簽訂同盟互助條約,社會主義陣營的實力大增。
④1955年,為了對抗北約,蘇聯、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匈牙利和民主德國簽訂《華沙條約》,成立華沙條約組織(簡稱“華約”)。
冷戰的特點:以美國為中心的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為中心的社會主義陣營形成了東西方對峙的兩極格局。此后,兩大集團之間的矛盾與沖突日益增多。
冷戰的表現:柏林危機和朝鮮戰爭
① 柏林危機:
(背景)二戰結束后,蘇、美、英、法四國分區占領德國及其首都柏林。 1948年春夏之交,西方占領當局宣布在西占區推行幣制改革,旨在分裂德國。 蘇聯隨即以保護蘇占區經濟為由,切斷西德和柏林的水陸交通,對西柏林實行全面封鎖,由此形成“第一次柏林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