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的開始
歷史選修三:第四單元第2課
第2課 冷戰的開始
【教材結構及重點難點】
一、盟友關系的破裂
1.破裂的原因
2.冷戰的序幕
二、冷戰之門的開啟
1.杜魯門主義
2.馬歇爾計劃
3.北大西洋公約
三、蘇聯的對抗措施
1.經互會
2.華約組織
四、第一次柏林危機
1.柏林危機
2.冷戰的影響
重點:美國“冷戰”的主要表現及影響;
難點: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的實質;“柏林危機”產生的原因及影響。
【教學方法】
本節內容學生已從必修1第九單元獲得了一定的認識。從這一實際情況出發,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努力創設認識歷史問題的新情境,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采取和學生共同探究問題的學習方法,通過設問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通過學生自己的歸納、分析等思維活動,培養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的提高。通過學生在討論、思考和回答問題,引導學生論從史出地認識問題。
【導入新課】
引導學生回憶二戰中后期的有關史實,明確蘇聯與西方盟國之間的矛盾逐漸加劇。由于美國在二戰中損失最小、獲利最大,戰后初期憑借在經濟和軍事實力上的絕對優勢,大力推行霸權政策,走上了全球擴張的道路。戰后蘇聯經濟的迅速恢復,加上原有強大的軍事政治實力,逐漸走上與美國對峙的道路。由此導入新課。
【講述內容】
一、盟友關系的破裂
1.破裂的原因
二戰前,美蘇由于意識形態的關系兩國處于對立的狀態。二戰中,面對德意日法西斯的的共同威脅,兩國握手言歡,結成盟友。戰爭結束后,德意日法西斯已經消滅,面對如何處理法西斯和處理戰后國際關系等一系列問題,兩國的矛盾再次暴露出來,使相互關系日益緊張。提問:造成這種形勢的原因是什么?學生思考,概括指出:這既有意識形態的因素,也有國家利益的因素。美國推行稱霸全球的戰略,蘇聯則力圖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影響。蘇聯欲在東歐各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美國則要極力穩定西歐各國的資本主義制度。美蘇由戰時同盟關系轉向相互對峙,冷戰已經變的不可避免。
2.冷戰的序幕
1946年3月5日,英國首相丘吉爾在應邀訪問美國期間在密蘇里州富爾敦城的威斯敏斯特學院發表了題為《和平砥柱》的演講。在演講中,丘吉爾對蘇聯大加攻擊。他說:“從波羅的海邊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里亞斯特,已經拉下了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丘吉爾的鐵幕演說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西方政界一位最有身份的人對蘇聯進行的最公開、最大膽的指責。這也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對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開始“冷戰”所發出的最初信號。有不少專家認為,丘吉爾的鐵幕演說揭開了長達40多年冷戰的序幕。“鐵幕”一詞盡管不是丘吉爾的首創,但經他這么一用,從此便成為戰后國際關系中有關東西方對抗的專有名詞。
“冷戰”是美國戰后霸權政策的重要體現。什么是“冷戰”政策?(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和回憶必修1的有關內容,明確所謂“冷戰”是美國針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所采取的除戰爭以外的一切敵對活動和對抗形式,涉及經濟、軍事、外交、文化、意識形態各個領域。然后讓學生分析概括美國采取“冷戰”政策的原因,最后指出:戰后,當美國的實力和擴張野心急劇膨脹的同時,蘇聯的影響和各國人民的革命運動也在全世界范圍內日益擴大。美國認為,這是其稱霸全球計劃的主要障礙,因此必須要壓制下去。但是,由于蘇聯是當時歐洲最強大的、在世界上僅次于美國的強國,美國并不敢貿然越過戰時雙方劃定的勢力范圍界限;同時,大戰剛剛結束,美蘇雙方都不愿、也不敢重燃戰火,使自己再次卷入一場新的全球戰爭。正是基于這種原因,美國采取了以遏制蘇聯為中心的“冷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