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的開始
2.華約組織
為了東歐安全保障,1955年5月蘇聯、捷克和斯洛伐克、保加利亞、匈牙利、民主德國、波蘭、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8國針對美、英、法決定吸收聯邦德國加入北約一事在華沙締結了《華沙條約》;規定了集體防御原則。隨即又根據這一條約,建立了華沙條約組織。這樣,戰后以美蘇為首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相對峙的兩極格局便形成了。
四、第一次柏林危機
1.柏林危機
納粹德國投降后,蘇、美、英、法四國分區占領了德國,但各占領國都想把對德國問題的處理納入本國的戰略軌道。蘇與美、英的矛盾日益發展。柏林成為冷戰的前沿。
美國出于霸權政策的需要,極力采取分裂德國和扶植西德的政策,為此,它首先提議將美英在德國的占領區合并,并使法國的占領區也合并在一起,從而邁出了分裂德國的第一步;接著,它們又單方面在西占區實行貨幣改革,邁出了分裂德國的又一步。針對美國這種蓄意分裂德國的行徑,蘇聯采取了針鋒相對的措施,在蘇占區也開始實行貨幣改革。結果兩種貨幣在柏林同時流通,引起了混亂。接著,蘇聯又全面切斷了柏林與西占區的水陸交通,同時還停止向西柏林供電供煤,這樣便形成了“柏林危機”。此后,美英法對蘇占區也實行了反封鎖,危機一直持續了11個月才暫趨緩和。“柏林危機”是戰后美蘇之間出現的第一次冷戰高潮,是“冷戰”加劇的重要表現。
“柏林危機”發生之后,美國趁機加快了分裂德國的步伐。1949年5月,柏林封鎖剛剛結束,它便支持西德通過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根本法》,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接著,在蘇聯的支持下,東德于同年10月也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這樣,兩個德國的局面便形成了。很顯然,德國的分裂與當時的國際形勢是密切相關的,是美蘇對抗、“冷戰”的結果。
2.冷戰的影響
兩個德國的出現,對于戰后歐洲和整個國際局勢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戰后冷戰局面的形成,是美國推行霸權政策和強權政治的結果。自二戰結束后開始并且延續達40年之久的東西方冷戰,是20世紀后半葉最具影響力的事件。提問:應該如何來看待這一事件呢?學生思考,教師概括指出:在美蘇冷戰期間,既沒有發生世界大戰,也沒有發生大國之間的直接大規模的戰事。在此期間雖然沖突仍頻,小戰不鮮,乃至大國之間時有劍拔弩張、一觸即發的緊張對抗,而且軍備、尤其是核軍備及競賽達到空前的地步,然而,這一時期最終沒有打破世界和平,仍然保持了全球的大致穩定,總的說來,屬于和平時期,是對峙的雙方之間兼有對話與對抗、緊張與緩和而趨向對話與緩和的時期。在此期間,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意識形態國家或集團之間在和平狀態下,進行政治、經濟、科學技術尤其是軍事科學技術、思想文化、國民生活水平諸方面的較量,是和平共處、和平競賽。
【課后研討】
馬歇爾計劃是杜魯門主義的一次大規模運用,它既是冷戰政策在經濟上的具體表現,又以經濟手段為美國控制西歐鋪平了道路。傳統觀念對馬歇爾計劃的評價持完全否定的態度,認為美國實施馬歇爾計劃完全是為了遏制共產主義,是為美國對外擴張、推行霸權政策服務的。但史學界也有人對此提出新的意見,認為對待馬歇爾計劃,既要看到它有控制、掠奪西歐的一面,也要看到它有支持、援助西歐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