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課 冷戰中的對峙
第14課 冷戰中的對峙
冷戰:1947-1991;兩極格局:1955-1991
概念:二戰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采取了除武裝進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敵對行動,以“遏制”共產主義,被稱為冷戰政策。
冷戰的目的(實質):遏制共產主義稱霸世界。
冷戰的特點:1、軍事包圍;2、經濟封鎖;3、政治顛覆
美蘇冷戰的信號:1946年,丘吉爾鐵幕演說
冷戰的開始標志:1947年3月,杜魯門主義出臺
冷戰的表現
1)政治方面:杜魯門主義2)經濟方面:馬歇爾計劃3)軍事方面: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
4)“經互會”成立5)“華約”組織成立
美蘇爭霸的實質:爭奪世界霸權,劃分勢力范圍。
美蘇爭霸的影響:嚴重威脅世界和平,阻礙經濟發展。
美蘇爭霸
階段 時間 特點 典型事件 美國領導 蘇聯領導
第一階段
50~60年代
既有緩和,又有緊張;美國占優勢 “柏林墻”修建,古巴導彈危機 肯尼迪
赫魯曉夫
第二階段
70年代
達到高潮;美國處守勢 美發動越南戰爭,蘇聯出兵阿富汗 尼克松
勃烈日涅夫
第三階段
80年代
有所緩和;美強硬,蘇收縮 蘇聯從阿富漢撤軍 里根 戈爾巴喬夫
美蘇爭霸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和啟示?
美蘇爭霸根本上來說是兩國綜合國力之間的綜合較量,在前階段軍事實力是最主要的參考指標,而往后經濟實力所占地位越來越重要。兩國為了爭奪軍事上的優勢都把大量國家資源投入軍備競賽,對經濟發展造成了長遠的損害。美國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60年代末開始的經濟危機和70年的滯脹,而蘇聯的影響則更大,由于經濟長期畸形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無法得到應有的提高,國內矛盾不斷激化,成為最終導致國家解體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美蘇爭霸的歷史教訓是相當深刻的。(1) 各個國家,尤其大國應該放棄爭奪世界霸權,相互攜手合作,維護世界的和平和穩定。(2) 各個國家都應該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制訂外交政策,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給予堅決抵制。(3) 各國應該放棄爭奪軍事優勢的做法,將主要精力和資源用于經濟發展和建設,提高以經濟和教育實力為核心的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