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第15課《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
①了解新中國建國初外交形勢以及外交走向成熟的過程;
②掌握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萬隆會議;“求同存異”方針;周恩來主要活動。
基本技能:
①識圖解圖,培養學生觀察、聯想的能力,能靈活運用知識從圖片中提取信息,對比鑒別新中國獨立自主和平外交與舊中國屈辱外交之別;
②善于提出問題,并在獨立思考分析的基礎上通過合作,積極解決問題;
③學以致用,編寫、表演歷史小短劇。
教學過程與方法:本課距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所以提出問題盡量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從學生感興趣的熱點問題出發,導入新課。激活學生思維、引發學生學習欲望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取有效信息,然后以學生合作闖關的形式,幫助學生對學習效果進行反饋;在每一關的問題設置上力求科學,想辦法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另外,為增加學生學習內驅力,可以將學生分配成若干小組,合作進行探究,并設置組與組競賽環節。最后,通過編寫歷史小短劇,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還原”歷史、感悟歷史。
情感態度價值觀:
①中國共產黨人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中為新中國確立起獨立自主形象,既需要正確的外交政策,也需要綜合國力不斷提高。事實證明中國共產黨真正代表人民利益、國家利益;
②周恩來堪稱中國形象的代表,他的魅力、智慧、精神值得我們景仰和學習。
教學依據
依據“初中歷史主體性教育教學”原則,力求做到兩點:其一,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教材、提出并解決問題;其二,以激活學生思維為目的,精心設計一系列問題。
教學重點、難點及突破
重點:①掌握獨立自主外交政策、和平共處五項原則。②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難點:建國初期國際關系的特點(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社會制度的矛盾)
重點、難點的突破:
“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是這節課的核心內容,中國的外交活動都是以它為前提展開的,解決了這個問題,這節課就成功了一半。因此在上課伊始,教師可以通過對比鮮明強烈的兩張圖片給學生視覺和感受上的強烈沖擊,使學生通過對比自主分析得出結論:要想在國際上贏得尊重,首先要樹立獨立自主的外交形象,確立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同時也引導學生認識到:要實現獨立自主,必須以強大的綜合國力為依托。
對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我主要通過兩個步驟完成,首先幫助學生明確建國初期我國的國際環境。認識這一原則提出的背景,有助于學生理解它的內容。其次,設計了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內容打亂,讓學生重新排序這一練習。這一環節看似簡單,實際學生重新排序的過程,是學生通過對每一個詞的了解,重新認識、理解、內化這一原則的過程。
建國初期,兩種社會制度的矛盾,可以通過圖片“建國初期中國外交形勢”,顯示與中國建交和封鎖、孤立中國的國家,給學生一個直觀的認識。教師也可以根據課堂上學生的思維狀態,引導學生回顧解放戰爭中美國支持蔣介石發動內戰的本質意圖,以及建國初美國對中國的侵略行為。另外,對于歷史知識底蘊較好的學生,教師可以適當補充材料,如二戰后“冷戰政策”“兩極格局”等相關內容。
教學手段
多媒體設備
具體教學過程
投影顯示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