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課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第15課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教學目標與分析
依據課程標準和教科書,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了解和掌握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國建立后,美蘇對中國的外交態度;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萬隆會議;“求同存異”方針;周恩來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動等基本史實。
(2)培養學生的讀圖、解圖能力,及處理信息的能力。
(3)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分析】通過以上教學內容的實現,讓學生了解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史,正確掌握運用歷史地圖獲取有效信息的基本技能。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說明新舊中國外交政策的不同,逐步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歸納、解決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指導學生課前收集有關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資料,作為課堂教學內容的補充。
(2)實施師生互動、小組探究式學習,學會合作式學習的方法。
【分析】落實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課堂學習過程,了解周恩來在新中國外交史上的貢獻及其外交藝術,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認識到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新中國采取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為我國贏得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為建立新型、平等、和諧的國際新秩序做出了重大貢獻。萬隆會議的成功,贏得了廣大亞非國家的理解和尊重,開創了外交新局面。
(2)了解新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分析】通過落實該教學目標,引導學生感受新中國采取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打破了國際帝國主義對我國的封鎖和遏制;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把民族利益放在首位的高貴品質,培養學生熱愛中國共產黨的情感。
二、教學策略
1.本課內容決定了本節教學應采用類比法。利用多媒體演示創設情境,然后提出探究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結合收集的材料,開展小組討論、交流,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模式為:創設情境一提出問題一觀點展現一歸納討論。
2.本課可采用師生互動教學方式。通過師生共同探究的過程,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其模式為:創設歷史情境一師生共同探究一結論與評價。
3.讓學生親自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引導學生搜集資料,結合課文內容,把握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周恩來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動等基本史實,訓練學生從史實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技能,培養學生處理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設計思路
本課教學有兩條主線,一條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一條是周恩來出席萬隆會議,最后這兩條線索合二為一,兩者都為我國外交取得了重大成就,為我國贏得了良好的外部環境。教師可以“背景分析—重點難點突破—能力培養—思想升華”的思路來處理教科書內容,確定課堂結構,以便學生形成深刻的理性認識。
本課教學程序框架:
四、教學引入
方法1
故事引入
1954年4月至7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次以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了在日內瓦召開的關于解決朝鮮問題和印度支那問題的國際會議。會議期間,周恩來總理出色的外交才能和政治家風度,為新中國贏得了很高的國際聲譽,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為打開新中國外交的新局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引入課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