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課(學案)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課程導入】
近代中國的外交是飽受列強欺侮的屈辱外交。1840年,英國以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國門,《南京條約》等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簽訂。1861年甚至發生了國際外交史上絕無僅有的怪事:清政府聽從列強建議,讓美國人蒲安臣代表中國去辦理外交!
1950年11月,聯合國安理會召開。中國政府派出了九人的代表團,代表剛剛誕生的新中國,第一次登上了聯合國講壇。中國代表的發言,在會場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人們評論說:“中國在世界上的叩頭外交一去不復返了。中國人民的真正意志已從自己代表的言語中表現出來了。”新中國書寫了哪些新的外交篇章?取得了哪些令世人矚目的成就?
新中國奉行怎樣的外交政策?你知道是哪個國家第一個和中國建立了友好外交關系嗎?什么是“萬隆精神”呢?
學完這一課,你就會明白以上諸多問題。
《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字儀式
【知識網絡】
【學習探索】
1.新中國建立后,國際地位迅速提高,有人說是因為在朝鮮戰場上揚了威,有人說是在日內瓦會議上大露鋒芒,有人說是因為“求同存異”的萬隆精神。對此,你有什么看法或不同的意見,請與同學進行交流和探討。
2.新中國成立后,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請列舉出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外交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自我測評】
一、選擇題
1.最早與新中國建立外交關系的國家是( )。
a.朝鮮 b.蘇聯 c.越南 d.印度
2.中國政府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是在( )。
a.1953年,中印兩國談判時 b.1954年,周恩來訪問印度和緬甸時
c.1954年,國際日內瓦會議上 d.1955年,亞非萬隆會議上
二、讀圖題
上面兩幅歷史照片反映的外交事件是什么?請簡要說說周恩來在這兩次會議上對新中國外交作出的貢獻。
【資料:】
1954年4月至7月,為了解決朝鮮問題和印度支那問題,周恩來總理率領中國代表團前往日內瓦出席國際談判。這是新中國第一次以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參加的國際會議,使一直不承認新中國的西方國家在事實上不得不認可中國的國際地位。
為了打開外交的新局面,讓世界更好地了解新中國,中國政府代表團進行了精心準備。4月24日,當頭戴黑色寬邊禮帽、身著黑色長大衣的周恩來總理走出機艙時,立即成為輿論界關注的焦點。中國代表團全體人員的著裝差不多一個樣,隊伍整齊威武。大批新聞記者蜂擁而至,爭先恐后地搶拍照片。當日,世界各大報紙都刊登出了自己的報道:“日內瓦來了一連中國軍人”,“一個年輕的紅色外交家率領了一批更年輕的紅色外交家”,“他們穿的衣服都是一樣的,連手提箱也都相似……”
日內瓦會議期間,周恩來以超人的智慧和才能,積極靈活地展開外交。當和西方國家代表團唇槍舌戰的時候,《梁山伯與祝英臺》這部充滿人情味的中國戲劇片成了日內瓦會議場外的熱門話題。為了讓西方人了解中國文化,了解中國人的感情,周恩來把片名翻譯為《中國的羅米歐與朱麗葉》,組織放映,并邀請與會的外國代表和新聞記者觀看。云集日內瓦的外交官們感慨地說:周恩來不僅用藝術促進了外交,同時也把外交變成了一門藝術。
周恩來總理在日內瓦會議期間的出色外交才能和政治家風度,為新中國贏得了很高的聲譽,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為打開中國外交的新局面作出了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