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課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活動內容2
播放記錄片《周恩來出席萬隆會議》,創設歷史情境。
師:新中國成立后不僅加強同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的關系,也努力發展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1955年的萬隆會議是新中國參加的又一次重要的國際會議。萬隆會議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呢?
生:萬隆會議的主要目的是加強亞非各國人民的團結和友誼,討論各國面臨的共同問題。
師:說得很好,然而,29個國家的社會制度、文化傳統、意識形態、宗教信仰、歷史遭遇存在著巨大差別,有些國家之間還存在著矛盾和分歧。在這種不利的條件下,我們設想一下會議是否能正常進行呢?
生:不能,帝國主義國家搞破壞。
生:受到美國的干擾,因為美國對中國實行孤立政策。
生:會前還受到國民黨的破壞。
師:果然,會議出現了不祥的征兆。一些國家或者出于對新中國不了解或者在帝國主義國家的唆使下攻擊中國代表團。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代表團應該怎么辦?同學們可以討論一下。
生:(討論)
師:我們假設幾種情景,如果對這些攻擊進行反駁的話,會出現什么情況?
生:可能出現混亂,誰也說服不了誰。
生:陷入無休止的爭論之中,最后帝國主義國家陰謀得逞。
師:如果不予理睬,你們看行不行?
生:(討論)
生:不行,我們不能把黑鍋背到自己頭上,我們是光明磊落的。
生:我們希望與亞非各國發展友好的關系。
師:不錯,委曲求全,喪失原則對于中國代表團更是不能接受的。那怎么辦呢?(讓學生朗讀周恩來總理的發言)。
師:周總理的發言引起巨大反響。受到與會國代表的高度贊揚。周總理的發言也反映了他們的共同心聲,會議的緊張空氣緩和了。中國代表團在萬隆會議中因勢利導扭轉了會議的被動局面,推動會議向前發展,為會議的成功做出了重大貢獻。這次會議加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友誼和團結,挫敗了帝國主義破壞會議的陰謀。這是新中國外交史上精彩的一筆。
【評析】
教師通過創設情境,組織大家討論,為引導學生思考、探究問題提供了舞臺,提供了機會。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方法也進行了改變,強調參與,強調過程,強調體驗,培養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六、教學拓展
拓展專題
在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方針的正確性
一、閱讀下面材料,結合你的課外知識,進行拓展研究
材料一:眾所周知,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勢力非常害怕亞非會議,對中國派代表參加極為擔心。他們害怕亞非國家的獨立自主,害怕亞非人民間的友好合作,害怕他們的侵略和殖民主義在亞非會議上遭到審判。因此,他們絞盡腦汁,用一系列威脅利誘的辦法,為亞非會議的召開設置障礙,當回天無力的時候就轉而采用暗中破壞的手法。會前,他們進行了一連串的活動,并計劃在開會的過程中進行破壞和搗亂。
(山東友誼書社《國威——中國人民的驕傲》)
材料二:會議伊始,有人主張既要反對殖民主義,又要反對共產主義。有人認為中國同印度、緬甸分別簽署發表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內容沒什么不對,但不應照搬,甚至認為“和平共處”這個詞是共產黨發明的,反對采用。還有人對中國的政策表示懷疑,害怕中國對別國搞顛覆活動,等等。針對這些問題,以周恩來總理為團長的中國代表團本著求同存異的精神,鄭重聲明:“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而不是來吵架的。”這一聲明,頃刻之間引起了與會代表的極大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