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課冷戰中的對峙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能真切感受到美蘇爭霸世界的斗爭,造成了國際局勢的動蕩不安,給世界和平帶來了嚴重影響,認識到霸權主義對人類進步和安全的威脅。
通過講述美蘇爭霸中雙方戰略態勢及政策的演變,使學生認識到:一個國家的外交政策既受國際形勢的影響,更由本國的國力尤其是經濟實力制約;同時還應意識到大國的對外政策既會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國際局勢,還會對其本國實力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影響。
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二戰后美國登上資本主義世界霸主地位的原因和表現;“冷戰”的定義;“杜魯門主義”的內容和實質;馬歇爾計劃的目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性質。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能夠簡述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美蘇爭霸的典型事件: 60年代古巴導彈危機,70年代美國深陷侵越泥潭,1979年蘇聯出兵占領阿富汗等。
引導學生思考“在美蘇爭霸過程中,既有緊張又有緩和”這一知識點,從而培養學生全面地、歷史地分析問題的能力和習慣。
利用電腦多媒體創設 “古巴導彈危機”的歷史情景,從而引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從圖片中提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參與課堂活動與同學分析冷戰政策出臺的背景,歸納冷戰的具體表現,探究冷戰政策帶來的影響,加深對冷戰對峙局面的理解。
在教師和同學的協作下,學會用表格的形式總結美蘇爭霸的史實。
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學會利用教科書,提取教科書和其他資料中的有效歷史信息,了解認識美蘇爭霸攻守轉換與其具體國情有關,訓練學生用聯系的觀點看待歷史問題。
重點與難點
重點:美國的“冷戰”政策及其表現。二戰結束以后,美國成為世界經濟軍事實力最強的國家,推行全球擴張政策。1947年3月,杜魯門主義的提出,既是美國在全世界擴張勢力的宣言書,也是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發動全面冷戰的宣言書,又是冷戰全面開始的標志。美蘇冷戰,使美蘇由盟友變成了敵人。美蘇冷戰,在意識形態上尖銳對立;在經濟上互相封鎖;在軍事上,1949年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建立,1955年以蘇聯為首的華沙條約組織的建立,形成了兩大軍事政治集團的對峙局面。
難點:如何認識美蘇冷戰和美蘇爭霸的異同點。美蘇冷戰是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的對抗;美蘇爭霸是爭奪世界霸權的沖突,它超過了兩種社會制度之間的矛盾。美蘇冷戰是除戰爭以外的敵對和對抗行動;美蘇爭霸則既有和平方式的對抗,也有局部戰爭,如美軍侵略越南和蘇軍入侵阿富汗的戰爭。美蘇冷戰和爭霸在形式上有相同之處,在實質和結果上是一致的。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搜集、制作與教學相關的多媒體課件資料。運用多媒體設備創設一些課堂思維情境,引導學生深入分析,便于學生加深對重點問題的理解,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學生準備:查找資料,如美蘇爭霸的具體事例;搜集美國對越南的戰爭、蘇聯出兵阿富汗等相關圖片資料。
--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導入新課。
明確“冷戰”政策的概念。
丘吉爾的“鐵幕演說”,揭開了“冷戰”的序幕。
杜魯門主義標志著美蘇“冷戰”全面開始。
認識到“杜魯門主義”的內容和實質。
讓學生明確“馬歇爾計劃”是“冷戰”政策在經濟上的表現,它的實施,有利于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霸權地位的確立。